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意思-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而去翻译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9-11 0
  1. 子贡问政体现了什么道德要求
  2. 子贡问政的问是什么意思
  3.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三样为何不可少?
  4.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
  5. 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6. 子贡问政,季康子问政和齐景公问政,孔子为什么作了不同的回答?

三个基本要素:足食、足信、足兵。

孔子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他曾把“足食”“足兵”“足信”列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这个说法出自《论语颜渊》:"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知题目里为何搞成了"足信"。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意思-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而去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要素的理解:

“足食”和“去食”绝对不是指让百姓吃饱饭或让老百姓饿肚子。按朱熹注释,“虽生而无以自立”,“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虽然人民没有粮食会死,但是如果人民没有信义更严重,很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气概。

这种理解与儒家思想的根本是有明显冲突的,儒家所提倡的是自己修养的不断提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不能强求别人“饿死事小,失信事大”。

子贡问政体现了什么道德要求

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姓对***的信任。

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孔子此章主要在点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

子贡问政的问是什么意思

子贡问政体现了诚信的道德要求。

在孔子看来,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是诚信,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粮食与军队。在社会治理中,***、企业等社会组织讲信用、信守各项规则,才能取信于民。每个人都做信守规则的个体,整个社会就会是一个信守规则的共同体。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三样为何不可少?

子贡问政的问意思是请教。

1、为政以德

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是治理国家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然而,孔子紧接着说:去兵,去食,自古皆有之,民无信不立。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为政以德。

在孔子的观念中,政治的根基应该是道德。强调诚信、忠诚、孝顺等道德品质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没有道德,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稳定地存在下去。因此,为政者应该以道德为先,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和言辞来影响和教化民众。

2、民为本

在子贡问政的对话中,孔子提到民无信不立,这表明非常重视民众的信任和利益。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稳定地治理国家。

3、礼治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治是实现良好治理的重要手段。强调礼仪和规范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在子贡问政的对话中,孔子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礼治措施,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引导民众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孔子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1、德治与法治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但并不排斥法治的作用。认为德治和法治应该相互补充,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以德治为基础,同时辅以必要的法治手段。

2、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政治文化。为政以德、民为本、礼治等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政治治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3、子贡与孔子的关系

子贡是孔子的高足之一,他在孔子的教诲下学习成长,对孔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段子贡问政的对话反映了孔子与***之间师承关系的深厚和传承的严谨。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

<p>楼主,其实这和“天时不如地利”是相同的道理</p> <br/><p>我举个例子吧。</p> <br/><p>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老百姓也就会吃苦受罪。</p> <br/><p>自然也就会有叛乱四起</p> <br/><p>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人为他去当兵、保家卫国了</p> <br/><p>?</p> <br/><p>楼主 ,不知道这样解释。您明白了吗</p> 追问: 粮食 是老百姓自种的, 回答: 万一有天灾呢。再者说老百姓种出来的 粮食 都是要上缴国库的。相当于为国家服务

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子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足够的食物,足够的兵,***都讲诚信。子贡又问,若必须去掉一个,你讲的这食兵信,哪个最先去掉?孔子答“兵”。子贡又问,又必舍一个,为上二者先舍什么?孔子答“食物,自古以来***必得死,然不讲诚信就无法在世上立足”

子贡问政,季康子问政和齐景公问政,孔子为什么作了不同的回答?

D

试题分析: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由此可知②④切题。①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不是包办一切的***,***应该不越位、不缺位、不失位。

根据个人的性格和感悟做回答。

因为个人身份、性格不同而答案不同;

1、 子贡(端木赐)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是一个故事,有一天端木赐问孔子,给你一个国家,你只能选择三样东西来治理它,那么你会选择哪三样?

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译:孔子说,粮食、军队和信仰(教育)。

然后端木赐又问,只能两样呢?孔子说:“粮食和信仰”

端木赐再问:“那只能一样呢?”孔子说:“信仰”。

这个问题在于“君子固穷”的思想,君子固然平穷,但是就因为平穷还能坚持自己的才是君子。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我小时候很穷,所以学会了许多生存的技巧,但是,从来没有过坑蒙拐骗偷的伎俩。而孔子周游列国“绝粮在陈”时,固然饿死,也不偷抢。这就是“君子故穷”的精神。而端木赐时他的学生,教育学生当然说这个了。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季康子是个什么人?鲁国大夫,三环之一,他的管理方式就是杀戮,所以孔子要劝他做行善积德的榜样。(有一则故事是讲述孔子在做大司寇时审理一家父子案件上跟为突出当政者不施仁政而要百姓懂礼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案例,你可以去看看)

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简短说,齐景公是国君,这是孔子劝国君有尊卑礼仪的概念(针对齐景公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