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以书为御者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3 0
  1. 武灵王平昼闲居原文及翻译
  2. 泽山杂记中怎样运用烘托手法
  3. 刘向的读书名言
  4. 刘向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 名人名言 大全:

成大功者不小苛。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以书为御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诚无垢,思无辱。

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

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福生于隐约,祸生于得意。

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荫也。

祸与福相贯,生与死为邻。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家有水义之财,测伤本。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居人间则治,小人居人间则乱。君子欲和人,譬犹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择人在其间。

君子择人与交,农夫择田而耕;君子树人,农夫树田;田者择种而种之,半年必得粟,士择人而树之,平时必得禄矣。

廉士不辱名,信士不惰行。

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马。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人背信则名不达。

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

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为地战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

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

循法之功,不足以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

以势交者,势倾则败;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财交者,财尽则绝;以色交者,色落则渝。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智士者,国之器。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道者国必危。

草木秋死,松柏独存。

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和氏之璧乎?价重千金,然以之间纺,曾不如瓦砖。

隋侯之珠,国之宝也,热用之弹,曾不如泥丸。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

数战***劳,久师则兵弊。

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肢体也。

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树曲木者,恶得直景。

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

鲍鱼兰芷,不同箧而藏。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糜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高议而不可及,不如卑论之有功也。

灵王平昼闲居原文及翻译

1.求有关变通的素材3则名言3句

1.陆羽懂得变通,弃佛从文,终成大器.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2.司马光懂得变通,警枕励志,成为文豪.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3.陈平忍懂得变通,不计前嫌,成就霸业.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动物的: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名言:肖伯纳说 “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适应 变通)莎士比亚说:“别让你的思想变成你的囚徒.(变通思想)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学会变通,莫让已知的东西毁了自己)有一些个人的建议,其实很多名言警句,都不是一个方面的.很多名人都是有多种优良品格的,所以,注重多方面挖掘,名言与素材就不是问题了~。

2.形容灵活而不可捉摸的词语

形容“灵活而不可捉摸”的词语及其释义有:

1、神秘莫测:非常神秘,不可推测。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2、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

3、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4、通权达变:通权达变,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比喻做事不拘泥旧法,懂得随机应变。

5、静观其变:看着事情的发展,根据发展的不同情况***取不同的措施。

3.形容灵活的词语有哪些

百样玲珑:玲珑:灵活敏捷。各方面都表现的灵活敏捷。

笨手笨脚:形容动作不灵活。

变化无方:方:方向。善于变化而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程式。形容变化灵活,捉摸不定。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指根据具体情况,***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指根据具体情况,***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不识去就:识:懂得。去就:指去留或进退。不知道见机行事,灵活处理。

乘机应变: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

迟眉钝眼:指眼神呆滞,不灵活。

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呆头呆脑: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敌变我变:敌方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方对策也要随之作相应变化。形容机动灵活,随机应变。

法有定论,兵无常形:法:兵法;论:论断;形:方法。兵法上虽有确定的论断,然而用兵作战却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比喻做事要根据实际***取灵活的措施。

方便之门: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飞龙舞凤: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凤舞龙飞: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干净利落: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顾盼自如:顾盼:左顾右盼;自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灵活左顾右盼。

规行矩步: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规行矩止: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活学活用:指灵活学习,善于运用。

4.《山谷中的谜底》中旅行者得到的启示可用什么名句和成语来 代替

本文通过讲述揭开山谷中的谜底和生长在山谷中山谷中的雪松在大雪中积、弯、落、弹的过程,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遇事要懂得灵活的变通。

关于灵活应变的名言: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一巧胜百力

●人巧夺天工

●一巧破千斤

●一遍功夫一遍巧

●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

●工多艺熟,熟能生巧

●巧嘴能当银子使

●桥倒压不死鲜鱼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手难使两银针

●机智是随着智慧而来的(非洲)

●机智的主要用处是教我们与没有它的人相处得很好(爱默生)

●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洗脚水

●他的机智,用在论战中,轻柔而又犀利,从心脏里抽出来,刀

刃上决不会沾上一点血迹(托·穆尔)

●真正的机智从来不使我们发笑(爱默生)

●富于机智的人,其记性一定不佳(斯威夫特)

●不能发挥的机智是一种疾病(罗伯特·伯特)

●如果你追踪机智,结果却会抓住愚蠢(孟德斯鸠)

●机智是一种光彩夺目的东西,每个人都赞美它,大多数人都立志得到它,所有的人都怕它,但是几乎没有人爱它,除了他们本身的机智(切斯特菲尔德)

●病万变,药也应万变

●见风使舵,就水弯船

●看风使舵,顺水推舟

●打鱼看浪头,行船看风头

●见风使舵

●上山弯腰,过河脱鞋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智圆行方

●以不变应万变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三国·王弼)

●东西是死的,人可是活的

●活人还能给尿憋死

●山不转水转

●船到弯处得转舵

●有了圆里方,百事好商量

●若依佛法,冷水莫呷

●去年的日历,今年翻不得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变者,法之至也(明·魏禧)

●既有师法,又有变通(宋·刘道醇)

●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清·唐才常)

●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宋·吕本中)

●不入于法,则散乱无纪;不出于法,则拘迂王而以尽文章之变(清·魏际瑞)

●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 (清·林纾)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清·王概)

●取其法度,兼以巧思(唐·裴孝源)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清·李渔)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宋·吕本中)

泽山杂记中怎样运用烘托手法

武灵王平昼闲居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绘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绘谒之叔,请服焉。”

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繬,非社稷之神灵,即繬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断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

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犯奸者身死,贱国者族宗。反此两者,先圣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日:“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

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且服奇而志*,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着的时候,独自居住,肥义在旁边陪坐,说:“大王您是不是在考虑目前时事的变化,权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筒子、襄子的光辉业绩,盘算如何从胡、狄那里得到好处呢?”

赵武灵王回答说:继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这是做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处和功绩,这是作臣子的本分。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出力,战时则要争取建立继往开来的功业。

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行,地位显达以后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事业。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现在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发胡、翟居住的地区,但是我担心一辈子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用心。敌人的力量薄弱,我们付出的力量不大,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惫,就会得到简子、襄子那样的功勋。

建立了盖世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

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从前舜跳有苗(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禹光着身子进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他们并不是想放纵情欲,怡乐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扬道德,建立功业,求取功名。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

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都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

武灵王派王孙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子女不能违背父母,臣子不许抗拒君王,这是先王定下的通则。

现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它,我担心天下的人对此会有所议论。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原则,但要以有利于民众为出发点;处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则,但首先的是政令能够顺利施行。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要想执掌国家的***首先要使贵族接受君命。现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并不是想纵情恣欲只顾自己享乐。

事情一旦开了头,就有成功的基础、等到事情成功以后,政绩才能显现出来。现在我担心王叔违背了从政的原则,以至助长贵族们对我的非议。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

公子成再三拜谢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当面陈述我的意见。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

我听说,中原地区是聪明而有远见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种物资和财富聚集的地区,是圣贤对人进行教化的地方,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种奇巧技艺得以施展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落后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从而使学习的人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王孙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剪掉头发,在身上刺花纹,两臂交错站立,衣襟向左掩,这是瓯越人民的风俗。

染黑牙齿,在额头雕画,头戴鱼皮帽子,身穿缝纫粗拙的衣服,这是吴国的风俗。礼制和服饰虽然不同,但求其利国便民却是一致的。因此,地方不同,所***用的器物就不一样,情况不同,使用的礼制也有所改变。因此,圣贤的君主只制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但并不统一他们的器物用度;如果可以方便行事,礼制完全可以不相同。儒生虽都师从同一老师,可是传下来的礼法却各不相同;中原地区风俗相同,但各国的政教不同,更何况地处偏僻山区,难道不更应该考虑便宜行事吗?

所以说对于风俗礼制的取舍变化多端,即使聪明人也无法统一;不同地区的服式,即使圣贤君主也难以使其一致。偏僻的地方人们少见而多怪,孤陋寡闻的人喜欢争辩,不熟悉的事情不要轻易怀疑,对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不非议,这才是无私地追求真理的态度。现在王叔您所说的是有关适应风俗的意见;我所说的则是如何改变旧的传统。

现在,我国东面有黄河、漳水,是和齐国、中山共同拥有的边境,但却没有战船守御它。从常山到代郡、上党郡,东面与燕国和东胡接壤,西面与楼烦、秦国、韩国紧紧相邻,但我们没有骑兵部队防守。所以我准备制造战船,招募习于水战的居民,让他们来防守黄河、漳水;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防备与燕国、东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

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鄙城,***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鄙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

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他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和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

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

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去改穿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

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

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

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真正通晓礼法的人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要改变时势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就放心吧!

赵造也去劝谏赵武灵王,他说:不竭尽忠心,知而不言,这是奸臣一样的行为;为了私利去欺骗君主,这是有损于国家的做法。犯了奸佞罪的人处以***,危害国家的人诛灭宗族。这两点是上古圣王制定的刑法,也是作臣子的人所犯的最重的罪。我虽然愚笨,但愿尽自己的忠心,绝不逃避死亡

武灵王说:“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加任何隐讳,这就是忠臣;不阻塞言路,虚心接受意见,这就叫明主。忠臣不畏惧危险,明主不拒绝臣子发表意见,您就坦然地说吧!”

赵造说:我听说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根据民意进行教化,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收到成效;根据不同的习俗治理国家,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现在大王您改变原来的服饰而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世人的议论,这不是按照礼仪法则教化民众的方式

而且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怪僻会扰乱民心。所以做国君的人不应去接受奇异怪僻的衣服,中原地区的人民不应效法蛮夷的生活方式,这不是按礼法要求来教化百姓的途径。况且遵循以往的法令不会出差错,按照旧有的礼节行事就不会生出邪念。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

武灵王说:自古至今,习俗都不同,我们要效法哪一个时候的呢?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世代相承的,我们要遵循谁的礼法呢?伏羲和神农,对民众只是进行教化,而不诛杀;黄帝、尧、舜,虽然有了***,但并不株连妻子儿女。

到了夏、商、周三代圣王时,就观察当时的形势来建立法制,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礼俗。法度、政令都因时制宜,衣服器用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国家不一定要走同一条路,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圣人的出现,不是因为互相承袭才统治天下的;夏朝和殷朝的衰亡,不会因为改变礼法而不灭亡。

这样说来,不沿袭古法,不一定就要斥责,谨守旧礼陋俗也未必值得称赞。再说,如果服饰奇异就会使人心思不正的话,那么最遵守礼法的邹国和鲁国就不会有行为怪僻的人了;如果习俗怪僻就会使民众变坏的话,那么吴、越地区就不会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了。所以说圣人把便于穿着的叫衣服,把方便行事的就叫教化。

行为举止上的一些礼节,服饰上的规定,只是用来让普通百姓取得一致,而不是用来衡量贤明与否的。因此,圣明的人能适应任何习俗,有才能的人能紧随时势的变化。有句谚语说:按照书本来驾车的人,就不能充分发挥马的实际能力;***用古代的礼法来治理当今的国家,就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所以,遵循现成的制度建立的功业不可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人的作法,就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您还是不要反对吧。

文章赏析

在本文中,赵武灵王不仅有雄才大略,而且口才出众、雄辩滔滔、善于析事明理。就如何看待礼法,他提出礼法的目的只是“利其民而厚其国”,古代圣人只是“因其事而制礼”,他向那些反对派指出任何礼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没有亘古不变的礼法。

礼法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乡异而用变”“事异而处易”,礼法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改变。赵武灵王不仅阐明了针对礼法的道理和原则,而且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指出变法的迫切性。

他首先阐明赵国的周边形势和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的特点,然后阐述赵国面对这些国际形势的应对策略,让人觉得以赵国当时的状况是难以应付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的,因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必须变革礼法、改革军制的愿望,这样,“胡服骑射”的变革观念也就自然地进入到听者的头脑里。

刘向的读书名言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蝜蝂(fù bǎn)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益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其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yì)。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二、翻译: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行走。东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惫到极点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蝜蝂)如果能爬行,又像原先一样抓取东西。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直到(从高处)掉到地下摔死。

现在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这会成为它自己的累赘,还只怕财富积累得不够。等到他疲累跌倒垮下来的时候,被罢免不用了,被放逐到偏远的地方了,也就受其财物多的害了。如果一旦再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面临摔落下去的危险,即使看到以前因极力求官贪财而丧命的人也不知引以为戒。虽然他的形体看起来庞大,名义上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三、点评:廉乃正本,贪为堕源。

景清倜傥尚大节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节选自《泽山杂记》)

二、翻译

景清洒脱注重气节,乡试中举,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立即还书。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借你的书。”那个书生很生气,向国子监的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学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三、点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节选自杨慎《艺林伐山》

二、翻译: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大眼睛,马蹄像叠起来的酒曲”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来找好马。他出去看见有一只癞蛤蟆,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堆叠起来的酒曲。”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三、点评: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刘向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

2、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

3、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4、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5、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6、受学重问,孰不能成。

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8、学以益才也。

9、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10、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11、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

12、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13、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14、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1、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4、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肢体也。

5、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

6、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7、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

8、循法之功,不足以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9、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10、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11、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12、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13、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5、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16、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17、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18、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

2、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3、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4、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5、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6、君子择人与交,农夫择田而耕;君子树人,农夫树田;田者择种而种之,半年必得粟,士择人而树之,平时必得禄矣。

7、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8、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9、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10、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

11、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12、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13、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14、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15、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16、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

17、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

18、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

19、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20、智士者,国之器。

21、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

22、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23、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24、数战***劳,久师则兵弊。

25、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26、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27、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28、廉士不辱名,信士不惰行。

29、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30、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31、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32、一节见则百节知矣。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

33、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4、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35、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36、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37、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38、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

39、妇人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

40、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41、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

42、鲍鱼兰芷,不同箧而藏。

43、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4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45、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46、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47、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48、隋侯之珠,国之宝也,热用之弹,曾不如泥丸。

49、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肢体也。

50、成大功者不小苛。

51、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52、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53、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

54、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5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56、家有水义之财,测伤本。

57、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58、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59、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

60、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61、水浊则鱼困,令苛***乱。

62、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

63、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64、以势交者,势倾则败;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财交者,财尽则绝;以色交者,色落则渝。

65、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66、福生于隐约,祸生于得意。

67、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6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69、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70、隋侯之珠,国之玉也;然用之弹,曾不如泥丸。

71、存亡祸福,其要在身。

72、屋漏者,民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73、人背信则名不达。

74、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75、和氏之璧乎?价重千金,然以之间纺,曾不如瓦砖。

76、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马。

77、糜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

78、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

79、草木秋死,松柏独存。

80、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