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风余俗什么意思,遗风犹存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5 0
  1. 绍兴大禹开元度假村的度假村环境
  2. 纹鹰什么说法
  3. 合笄是什么意思
  4. 红楼梦6-10回简介

绍兴相关民俗:

1、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2、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遗风余俗什么意思,遗风犹存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4、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5、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6、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7、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8、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9、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曲艺: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习俗。

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百度百科-绍兴

绍兴大禹***度***村的度***村环境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先理一理刘姥姥与贾家的来历:刘姥姥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作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新近病故。狗儿生有一子一女,嫡妻(就一个老婆,也不存在嫡不嫡的)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狗儿因生活困难烦虑,在家喝闷酒,闲寻气恼,老婆不敢顶撞。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早说过,男人喝了酒,就变小孩,有理也难讲得通,老婆此时不顶撞是对的。即使是岳母刘姥姥要发话,开口也得先尊称姑爷,再有个过渡语:“别怪我多嘴……村庄人,守多大的碗儿,吃多大的饭……”。原来,狗儿寻钱的法子是要有“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这难道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刘姥姥说曾与王夫人见过面!王熙凤肯施舍,其实也都是看在王夫人面上。狗儿叫刘姥姥去找周瑞,说:“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后面又写周瑞家的“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前后呼应,步步为营,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在人情方面,这叫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引伸出:难怪官官相护。

刘姥姥终于决定出面去荣府,也正是上面所交代过的“一心一计帮女儿女婿过活”,老人家带着小孩子串门,是最方便的,事办成当然好,办不成,就当带小孩子出来玩玩。作者不但把老村妇写得生动,对五岁小孩板儿的心理也把握得极准:“听见带他进城,喜的无不应承”,孩子们的确如此。

透过刘姥姥在荣府门前打听周瑞的细节,看出荣府的门卫们势利,老太婆来问个事都不理睬!最后还是“内中有一老年人”看不过眼,说明情况,刘姥姥才得继续找人,否则,这故事也没法往下说了。刘姥姥转到后门向寻常百姓家的孩子问路,情况大不相同,问一句,答三句,还亲自带路,负责通报。每个细节,作者都写得细腻,处处见功夫!

周瑞家的见面就说记不得人,这话敢说出嘴,也是有些架子的!刘姥姥见了周瑞家的,聊了一堆闲话都没说正题,周瑞家的只好问明来意。即使这样,刘姥姥也只是委委婉婉,周瑞家的一听便知,毕竟,大家都是有了岁数的人了。周瑞家的肯出面帮忙,除了答谢旧日帮忙之恩,还有“显弄体面”之意,这一层我倒是没想到。

周瑞家的心想帮忙,但话说出来,还要绕个圈子,与刘姥姥后面说话的直来直去,就显得村妇“不会说话”。周瑞家的说荣府现在是王熙凤当家,刘姥姥立即说“今儿还得见他”,可见刘姥姥还是有政治头脑的。在写两个老妇人议论凤姐当家的聊天里,先写刘姥姥说王熙凤“20岁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显然是有些不太信服,便可通过周瑞家的之嘴来描述凤姐当家的本事——“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

周瑞家的知道府内各人的作息时间,好办事,与当今人们到某个部门办事,先找熟人探门引路的道理是一样的。周瑞家的见凤姐前,先找秘书平儿,自然是要替刘姥姥美言一番,先拿王夫人的名义来压“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日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他进来”,平儿在这里是第一次出场,听完周瑞家的汇报,便自作主张,作了主意,可见这丫头的位置及办事能力。

刘姥姥进屋闻着香气,便如在“云端里一般”,飘飘然了,与宝玉进秦氏房中闻香的描写又不同,写刘姥姥看着房中摆设,“惟点头咂嘴念佛”,很生动。刘姥姥初见平儿,以为是凤姐,既可以理解为平儿气度不凡,也可理解成刘姥姥土,没见过世面。

王熙凤回到屋之前,小丫头子们刘乱跑!

周瑞家的笑嘻嘻的招手叫刘姥姥过去,准备见“真佛”之前,又和刘姥姥唧咕一会,说些什么没写,想来与刘姥姥进城前叮嘱小孩子板儿的意思一样吧?或者是见刘姥姥说话粗俗,教她见了凤姐时,说话注意些罢了。

刘姥姥等人进了王熙凤屋子,见凤姐拨手炉内的灰慢慢问:“怎么还不请进来”,可见,刘姥姥几个进屋时脚步极轻,入屋后,大气也不敢出。凤姐客套话说得圆滑,意思是如果有人说我们不认穷亲戚,就是小人。王熙凤与刘姥姥聊了几句,不好定夺,得先探明顶头上司王夫人的意图,这是办事的常规。

刘姥姥在周瑞家的那里犯了一次错误,要等别人问了才说明来意,到了凤姐跟前又犯一次,周瑞家的已经用王夫人的话引她说明来意了,她还只说“来瞧瞧,是亲戚情分”,还要周瑞家给她递眼色!周瑞家的前面唧咕的可能是这事!可怜刘姥姥一把年纪,在一个20来岁的姑娘面前未语先脸先红,忍耻说明来意。善良的劳动人民啊,开口求人难!其实刘姥姥不说,凤姐也已经明白了八九分。

王熙凤安排刘姥姥吃饭,才抽出空来向周瑞家的了解王夫人是什么意图,办事细致。周瑞家的说:“王夫人的意思是,当年他们来一遭,也没空了他们……不可简慢,今儿叫奶奶裁度”,这传话的中间人说话也要艺术——以前都没空手,现在你当家了,你看着办吧。可巧贾蓉进来,凤姐心情好,加上刘姥姥又是她王家人的亲戚,总的来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东成西就,运气不错。

刘姥姥走之前,本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瑞家的作中介费,作者不说周瑞家的客气,不好意思要,而是写“如何放在眼里”!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周瑞家的送刘姥姥走后,到王夫人家汇报,王夫人却往薛姨妈处闲话了,可见王夫人不是没空见刘姥姥,而是懒得见。周瑞家的在薛姨妈处见王夫人,回了刘姥姥的事,王夫人半刻无语,她心里怎么想呢?

说香菱象蓉大奶奶,就是说象秦氏,貌美固然有之,会不会隐含象秦氏那样,自小离开父母之意?

余信主管各庙月例银子,庙里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咕唧半日”,有什么猫腻?

周瑞家的也爱多管闲事,办了事,东问西问后“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会”。来到凤姐屋,平儿见了劈头就问她:“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

凤姐得了四枝花,马上转手送两枝给秦氏,可见与秦氏交情好,又或者为秦氏死前托梦给凤姐埋下伏笔?而且平儿是先吩咐丫鬟彩明送花过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平儿办事,分得清缓急轻重。

周瑞家的女儿有事来寻母,母女的一番对话,可看出荣府下人根本不把官司当一回事:“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得你这样了”,难怪主子们杀了人,竟如儿戏一般。

从黛玉及迎春姐妹几个的住宿安排,看出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便有薛姨妈送宫花给姐妹们,黛玉比别人多了一枝,可惜黛玉看不到好的一面。只问“单是送我一个,还是大家都有”,接着冷笑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送花至黛玉处,作者细细的写了一问一答,其实,如果周瑞家的多美言两句,说清楚三姐妹每人一枝,姑娘是两枝,便能显出姨妈对黛玉的偏爱,黛玉就无话可说了。可此时,一贯油腔滑调的“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可能是黛玉平时说话尖刻,习惯了,再者,家里有事,女儿正等着呢,要急着回家,闲话少说。这里又与上面“又和智能儿唠叨一会”呼应,不该说的唠唠叨叨,该说的反倒没时间说了。作者安排周瑞家的女儿这时候来找母亲,还有另一个作用,即,点出冷子兴是周瑞的女婿,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想那冷子兴如何对贾家的事那么了解?原来如此。这回作个交代。

王熙凤“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可谓早请示,晚汇报。她在宁府喝酒时,说话语气不小“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看她在客人面前说话一套套,与自家媳妇、熟人们聊天,也粗俗呢,可见,人都有个性,但说话得看场合。她见了秦钟,也象初见黛玉时一样,亲切的问长问短,有领导风范。送见面礼一节,平儿又是“自作主意”。

宝玉与秦钟初见面时的心思写得有趣。秦钟说读书,必须一两个人为伴时常讨论,我游泳又何偿不是须与六姐时常说说感受啊。到最后算钱,“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原来,请凤姐过来是拉关系,讨好凤姐。

对待焦大,尤氏的办法是“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凤姐的主意:“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就完了”,看来,还是凤姐棋高一着。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单位主要领导,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什么事也不做,甚至还要评头品足。所以,安置老领导的办法最好是调离原单位养老。

对宝玉性格的描写:1、一听说秦钟来,“即便要下炕”;2、与秦钟聊天,秦钟说读书还没延师,“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3、众人见焦***酒疯,都装作没听见,宝玉“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小孩子,爱看热闹。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荣府门客见了宝玉说:“……作了好梦,得遇见了你。”有这个说法?

宝玉虽是小孩子心性,但也是聪明人,怕遇见父亲,“宁可绕远路”,偏老嬷嬷也知道宝玉心思,叫住两个门客打探老爷在哪里,二人说“老爷歇中觉,不妨事”,说的宝玉也笑了,宝玉对下人很和气的。

宝玉初见黛玉,便问有没有玉,怎么见宝钗不问?宝钗可是有金项圈的啊。宝玉在宝钗身上又闻新鲜香气,作者怎么这么喜欢写香味?

黛玉来了,嘴里说“来的不巧……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其实她是在家里见不着宝玉,寻到这里来的?还是与宝玉心思一样,惦记着宝钗身体不适,前来探视?

见宝玉要喝酒,嬷嬷又出面干预了,上次在秦氏房中睡午觉,嬷嬷啰嗦,秦氏三言两语便打发了。今天在这里又说了一大堆,薛姨妈是有身份的人,说话不用绕弯子“……老太太问,有我呢”,嬷嬷就等这句话。

黛玉见宝玉在宝钗面前乖乖听话,磕着瓜子抿嘴笑,这神态好玩。接着又借题发挥,嘴巴不饶人。

宝玉与宝钗黛玉二人喝酒,正是“心甜意洽”之时,嬷嬷又来说仔细老爷提问你的书,真是一针见血,刺中心窝窝。与上面刚出门时怕撞见老爷呼应了。回家后,终于还是在老太太面前,告了嬷嬷一状。

黛玉的半含酸,是因为太在意宝玉,饭后帮宝玉整理帽子,岂不更显亲密!一般情况下,男人们的头是不许别人乱摸的。宝玉也是男人,喝了酒,回到自己屋子,稍有不合意,也耍起性子了。

刘心武讲课时,说秦氏是从养生堂抱养的,我没什么印象,原来写在这一回的最后。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起床时,袭人早已把上学用的书笔衣物都安排停当,并坐着发闷了,宝玉只不过是上学,她嘱咐的话象是母亲对儿子,王夫人反倒没说什么嘱咐的话,这丫头真是既勤快又尽心。

众多姐妹,单与黛玉辞别,还唠叨半日,引得黛玉提醒怎么不辞宝姐姐,宝玉笑而不答,这下,黛玉心里该高兴一阵子了。

宝玉与秦钟“二人更加亲厚”,同窗便因此起疑?男孩子也“生得妩媚风流”?还起了女孩子的外号,怎么这么写?一部《红楼梦》,什么事都有!这男孩子们在学堂内吵架,我可看不明白。贾瑞当老师不好好管学生,“反助纣为虐讨好儿”,难怪学堂里学风不正

“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问题来了,大至国家,小至小家,都有这种现象。有不如意,必口出怨言,所谓人不平则呜。如果品性差些,遭遇不平,自然造言诽谤。

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竟玩起了借刀之计,好象后来巧姐是被他设计卖的,这里先埋下伏笔,写一写他的奸巧了。

“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真是狗仗人势,所幸宝玉不似薛蟠等人。还是贾兰冷静,他叔叔的下人起哄打架,叔叔也被人点了名,飞砚又打到了自家座位,还能按捺性子“不与咱们相干”。宝玉人多势众,李贵等几个大仆人喝住了众人,场面安定下来,宝玉此时说出来的话也一套套呢。秦钟一句“有金荣,我是不在这里念书的”,分明是要逼宝玉撵了金荣,这帮孩子,一个两个都是非等闲之辈,秦钟也不是什么好人,能借个地方读书,不好好珍惜,胡闹什么。

闹学堂一事,最后还是李贵主持平息,来之前贾政的一番警告起作用了。

摘: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宝玉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周公辅成王)

--------------------------------------------------------------------------------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在学堂里,宝玉拥有最高权力,安抚得宝玉不吵闹,学堂风波才算平定。金荣心里一直为秦钟的仗势不平,秦钟本来无理,又不肯让人,金荣已经作揖赔了不是,就该见好即收,宝玉要金荣磕头,一是怜爱秦钟,二是此时宝玉尚在气头之上。秦钟不劝宝玉,还坦然接受金荣的磕头,把人逼急了,就生反骨,埋下隐患。原来写学堂风波,是为了引出秦氏的病,好象刘心武讲秦氏是废太子的女儿。

金氏要向秦氏理论的盛气,只能在她嫂子跟前摆摆,如果来到宁府敢发作,茗烟就不会说“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可见她的献殷勤不是一天两天。到最后不但不敢提,贾珍进来跟她打了个招呼,客气地留饭,还觉得待自己很好,转怒为喜,忘了来的初衷。

用钱买官,是当时重要的入仕途径,难怪当今遗风犹存。

没能听刘心武讲秦氏的课,好象从冯家请来替秦氏看病的太医有些来头的,这里写他诊治也与常人不同,先把脉,再听介绍病情,书中对脉理的分析头头是道,我看不懂,难道作者也学过中医?

纹鹰什么说法

酒店内保留的景点:古戏台、官河埠头、禹裔馆、遗风犹存牌坊、檐廊

古戏台

古戏台俗称“万年台”,它汇集了建筑、戏曲、书法、宗教等多方面的艺术文化,是迄今保存在绍兴境内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是一种智慧、美感,是留存文明的记忆,是一种不断鼓励我们的力量。你只要在古戏台边徜徉片刻,便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厚重幽远的文化张力。万里驰骋收敛成数尺楼台,楼台的飞檐翘角又指向无边的云天。端坐台下,心胸顿觉开阔,气概顿觉豪迈。所有的繁琐与郁闷都被悠扬的乐曲和绵长的唱腔拉出体外了。

官河埠头

绍兴为有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河道纵横。以前人们外出,大多依靠舟船代步。禹陵村位于绍兴城的东南面,依山傍水,与外面的交通,只有一条石板小路。所以各级官员来绍兴祭禹时,都是乘船到村里。上岸后整肃衣冠,列队到禹陵祭拜。就是历史上的秦始皇,以及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是在这里上岸的。因此称之为官河埠头。

禹裔馆

禹裔馆为存放大禹遗物的博物馆。

遗风犹存牌坊

当地叫宅牌轩楼,上面刻有“遗风犹存”四个字,对联:山存圣庙,禹王寝卧稽峰里;村旁清流,后裔耕耘鉴水边。意思是说:大禹的陵庙位于会稽山麓,禹陵村就在旁边,大禹的后代世世代代在这守陵、耕耘。

檐廊

上方有飘檐,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一边有柱的走廊,称为檐廊,体现江南水乡风格。

酒店内共有五座桥,分别为梅梁桥、念祖桥、姒家桥、庙下桥、望陵桥。

合笄是什么意思

楼主:“波黄”、“秋黄”、“三年龙”是海东青(鹰)其中的三个品种.不是代表鹰的年龄.

玉爪也是其中一个品种.

海东青是鹰的一种,身长不足二尺,体重仅及天鹅的五分之一,有“玉爪”、“波黄”、“秋黄”、“三年龙”等品种。其中,以纯白“玉爪”为上品。海东青又称海青、鹰鹘、吐鹘鹰。后来满人称之“松昆罗”,意为“东方之鹰”。

海东青”——矛隼

矛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体长为56一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头部为白色,头顶具有粗著的暗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横斑,飞羽石板褐色,具断裂的白色横斑,***白色,具暗色横斑,但比阿尔泰隼的斑纹较为稀疏。白色型的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灰色型的羽色则介于上述两类色型之间。虹膜淡褐色,嘴铅灰色,蜡膜黄褐色,跗跖和趾为暗黄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 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 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

矛隼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是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热。常在低空进行迅速的直线飞行,发现猎物后则将两翅一收,突然急速俯冲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地冲向猎物。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矛隼因为体态雄伟、羽色奇特,在辽、金和清朝时,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视为珍禽,称为“海东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场阅兵,当他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从身边飒爽走过的时候,不觉龙颜大悦,诗兴***,遂口占一诗赞美海东青,其中有“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的诗句。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加千钩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由此可见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矛隼的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北极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悬崖岩石上,偶尔也营巢于北极苔原森林地带的树上。巢呈平盘状,结构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一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颜色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为70克左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也参与孵卵。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46一49天后才能离巢。

满族与海东青

"海东青"是满族人用于***的猎鹰。

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富育光老师写的《七火)故事中写到天雕来自享滚河以东,满族话叫它"松昆罗",意思是天雕从享滚河飞来的。汉语把它译成"海东青"。海东青又叫白尾海雕,它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观》中这样描写了放鹰的方法:"鹰以绣花锦帽蒙其面,擎者挽绦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海东青都是野生野长,由人捕来驯化后再以供助猎之用,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到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海东青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到了清代,一只海东青竟值30两白银,可见其何翟讳贵。骄奢的辽统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激起女***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海东青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曰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雅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蒙。佐领见它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海东青”——矛隼

矛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体长为56一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头部为白色,头顶具有粗著的暗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横斑,飞羽石板褐色,具断裂的白色横斑,***白色,具暗色横斑,但比阿尔泰隼的斑纹较为稀疏。白色型的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灰色型的羽色则介于上述两类色型之间。虹膜淡褐色,嘴铅灰色,蜡膜黄褐色,跗跖和趾为暗黄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 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 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

矛隼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是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热。常在低空进行迅速的直线飞行,发现猎物后则将两翅一收,突然急速俯冲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地冲向猎物。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矛隼因为体态雄伟、羽色奇特,在辽、金和清朝时,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于***,视为珍禽,称为“海东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场阅兵,当他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从身边飒爽走过的时候,不觉龙颜大悦,诗兴***,遂口占一诗赞美海东青,其中有“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的诗句。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加千钩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由此可见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矛隼的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北极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悬崖岩石上,偶尔也营巢于北极苔原森林地带的树上。巢呈平盘状,结构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一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颜色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为70克左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也参与孵卵。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46一49天后才能离巢。

满族与海东青

"海东青"是满族人用于***的猎鹰。

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富育光老师写的《七火)故事中写到天雕来自享滚河以东,满族话叫它"松昆罗",意思是天雕从享滚河飞来的。汉语把它译成"海东青"。海东青又叫白尾海雕,它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观》中这样描写了放鹰的方法:"鹰以绣花锦帽蒙其面,擎者挽绦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海东青都是野生野长,由人捕来驯化后再以供助猎之用,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到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海东青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到了清代,一只海东青竟值30两白银,可见其何翟讳贵。骄奢的辽统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激起女***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海东青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曰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雅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蒙。佐领见它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关于海东青一名的由来,文献有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临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页)“海东青,鹘之至俊者也,出于女真,在辽国已极重之。因是起变而契丹以亡。其物善擒天鹅。飞放时,旋风羊角而上。直入云际”(明叶子奇《草木子》卷4,中华书局,l959,85页)。海东青以小制大,甚至还能捕鹿,是鹰类中最矫健凶猛的一种。《宫廷鹰鹞》记载,海东青“盘旋空中可以无微不瞩,栖于地面能见云霄中物”;《析津志辑佚》称之“横飞而直上,可薄云霄”;《宁古塔纪略》则谓:“鹰第一等”,“一日能飞二千里”。

当时,五国部(今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江与松花江流域)盛产海东青。契丹统治者常驱使女***到五国部境内捕捉海东青。“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102页)。由于契丹不断索要,海东青被源源送入辽国宫廷。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契丹统治者设立鹰坊,置鹰坊使、鹰人等职官,负责管理驯养海东青。道宗清宁七年(1061),严禁吏民蓄养海东青,使海东青成为***专有的珍禽。经过驯养的海东青,常被鹰人架在肩上。出土的辽墓壁画印证了这种形象:一个身穿紧袖绿袍、腰系红带、脚登黑靴的契丹人,左手擎鹰,右手抚摸鹰爪(项春松《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文物》l***9年第6期)。

女真崛起后,建立大金帝国,灭辽克宋,淹有燕云与中原。小巧而俊健的海东青与女***息息相关。有研究认为,女真的意思是从东方大海飞来的海东青,这种猛禽成为女真民族的象征(崔广斌《“肃慎”一名之我见》,《北方文物》l987年第3期)。还有研究认为,海东青是女真反抗力量的源泉,激发了女***勇猛、神速、顽强、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王禹浪《“女真”称号的含义和民族精神》,《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

女***“俗本鸷劲,人多沉雄,兄***姓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元脱脱《金史·兵志》,中华书局,l***5,991页)。据宋人记载:“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甚,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每见巧兽之踪,能蹑而推之,得其潜伏之所,以桦树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麇鹿射之。”(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350册,20页,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l989)俊健的海东青和强悍的女***在性格上十分相似,都善于以小制大,变弱为强。在女***心目中,海东青是勇猛的化身。女***的“鹰崇拜”意识很强,在女***生活遗址(今黑龙江东部兴凯湖附近)曾出土兽骨雕刻的“鹰首”。

有金一代,海东青依然备受皇帝青睐。当时,金源内地阿什河畔的云锦亭和临漪亭曾是***驯养海东青的场所。驯养时,首先把鹰绑在特制鹰架上七八天,仅喂食绑着麻绳的肉块,以刮掉它肠内的肥油。这一步骤称为“熬鹰”。接着是“过拳”,即在室内反复训练鹰从架上起飞、落到驯养人带着皮套的手背上,直到娴熟为止。最后是“跑绳”,在相当距离内发出“噢噢”呼唤声时,使鹰起飞后准确落到驯养人的胳膊上。 金代皇帝多在春秋两季外出渔猎,叫做“春水”。海东青捕猎天鹅是“春水”的重要内容。据《金史·章宗本纪》记载,章宗“春水”渔猎多达十一次。每年春季,携带后妃、宗室、大臣及随从,驾l临“春水”巡游之地,捕猎天鹅。“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金史·舆服志下》.中华书局,1***5,985页)。

渔猎之地建有行宫,建春宫和光春宫是章宗常去的行宫。皇帝一行人白天渔猎,晚上就住在行宫里。海东青捕天鹅的场面十分热闹,皇帝及后妃、大臣们站在上风头,发现天鹅后,皇帝即令卫士鸣锣击鼓,使之惊起,并亲手放出海东青。海东青迅猛扑向惊慌逃窜的天鹅,有的直飞向上,在空中牢牢地抓住鹅颈,狠啄它的头,受伤的天鹅就纷纷坠下:有的在天鹅刚刚起飞时,就横掠水面,攫住鹅头,无论天鹅怎样挣扎,都逃脱不掉。第一只捕获鹅雁的海东青,可获天鹅脑浆作为奖赏,驯育者也能得到银绢赏赐。 。

那些橐笔从驾的翰林辞臣也都纷纷奉敕赋诗,以示庆贺。如赵讽云:“驾鹅得暖下陂塘,探骑星驰入建章。黄伞轻阴随凤辇,绿衣小队出鹰坊。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共喜园陵得新荐,侍臣齐捧万年觞。”(金宋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l983,86页)为金章宗赞赏。赵秉文诗云:“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韛掣臂翻青冥。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金赵秉文《春水行》)海东青捕天鹅的雄姿也展现在文物中,金上京遗址女真墓群曾发掘出鹘捕鹅鎏金铜带銙,就是以海东青捕捉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为纹饰(阎景全《黑龙江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北方文物》l990年第2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金代青玉镂空环托鹘攫天鹅和青玉留皮镂空鹘攫天鹅等玉雕作为“春水玉”的代表,再现了鹘追鹅逃的一幕(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宫博物院院-?lJ》1983年第2期)。

金代皇帝外出渔猎,究其作用有二:一为培养刻苦精神和精湛骑射技能。女***自上至下,无一不是***好手;二为达到练兵习武之功效。“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元脱脱《金史·兵志》,中华书局,l***5,992页)。女真军队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就得益于长期从事渔猎活动。

金亡后.好尚海东青的遗风犹存。蒙古统治者也设立养鹰官,称为“昔宝赤”,他们精心喂养海东青。“夫事鹰鹞之谨细养护过于子之养父母也”(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翎之品》,北京古籍出版社,l983,234页)。昔宝赤驯养的海东青如在春猎中捕得头鹅,就能得到五十锭黄金的赏赐(明叶子奇《草木子}.g-4,中华书局,l959,85页)。因此,人们花大力气捕鹰驯鹰。当时有4423个捕鹰户,每年养鹰用肉三十多万斤。经过驯育的海东青是***的主角。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皇帝出猎时,曾有整整一万鹰师随行,携带的海东青之多可想而知。

元人对海东青是呵护备至,为它精心准备了全套装备。《析津志辑佚》记载:“论其贵重,常以玉山为之立,欲其爪冷,庶几无病。冬月则以金绣拟香墩与之立,夜则令其稍睡……其首笼帽,多奇巧金绣。以小红缨、马尾为束紧之制。爪脚上有金环束之,系以软红皮系之,弗以红条,皆革也。”玉山,也称绣墩,是一种特制的鹰架。玉山、束环,辽代已见使用.只是元代更为精致罢了。

明朝统一天下后,曾在黑龙江下游设努儿干都司,以加强对东北的管理。海东青依然是那里各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珍品。《明一统志》记载:“以十一月入贡,中途饲以鸭肉,旦夕尝引其爪立冰上,性恶热也。”可见在进贡途中对它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满***关。十分重视海东青。《黑龙江外记》记载了一则故事:一天.齐齐哈尔副都统巴某率人携鹰外出打猎,看到一只兔子,他刚放出鹰,突然失控坠马,随从急忙搀扶,哪知副都统大骂道:我死就死了吧,鹰飞走你们该当何罪!这里的鹰就是海东青。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皇帝阅兵南郊,作《海东青》诗云:“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摇光星。轩昂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胡扯黄绦铃。劲如千钧激砮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满族人继承了女***对海东青的崇拜。满族的神话讲,最早的女萨满是海东青从东方背来的。满族萨满们善用舞蹈来表现鹰神壮阔的气概与英姿。在祭神时。萨满戴上顶为展翅神鸟的帽子,击鼓踱步到“七星斗”前,叩拜吟唱神歌,然后舞动神帽上长长的象征七光的飘带,急速旋转神裙飘飞,象征着神鹰在天穹云海中展翅高飞(金吉子、王宏刚《萨满鹰祭与满族鹰舞》,《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l期)。 清以后,海东青与驯养海东青人的数量急剧减少。据调查,吉林永吉县土城子乡满族依尔根觉罗氏的少数人还在驯养海东青,用以捕猎(李露露《海东青探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4期)。

古代北方民族以渔猎为生,由于海东青凶猛善猎而成为人的好帮手。这是从契丹、女真、蒙古到满族人,一直宠爱不衰的根本原因。从这样的角度看,它的衰落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相一致。然而,关于海东青的种种传说,及由海东青所体现的英勇无畏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美好传说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红楼梦6-10回简介

合笄是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

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讨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土老司或***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

“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个新年最为隆重。“看期”,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土老司或***先生择吉日结婚“。冠礼”与“婚礼”,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

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发轿”,女方举行完冠礼和婚礼后,即按照土老司择定的时辰启轿,土老司要作法封轿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时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权”(即土司王先要与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权时杀死,传说他阴魂不散,经常作崇使新婚夫妇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边安放边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妇和顺美满。“拦轿”,当男方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女家村寨门口时,女家亲友们将迎亲队伍拦住,佯做阻拦之状,迎亲与拦轿的双方相互对歌、取笑甚至打闹,实际上这是土家族早期“抢亲”习俗的遗存。“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称“押轿娃”,前去抬轿的小伙子都装成“摸米”,新娘的姊妹们一时难辩真***,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寻找,相互嬉戏,甚至往小伙脸上抹锅灰,实际上是借此机会暗中选择意中人,明显地带有远古土家人对偶婚的遗俗。“茅宴席”和“赶脚酒”,发轿上路后,新娘的亲属们还在一些路口佯装拦截,这时,男家早在这些地方摆好酒宴,拦轿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赶脚酒”。“搬帐子”,当迎亲队伍快到男家时,“摸米”放快脚步,先将帐子搬到男家,举行挂帐仪式,边挂边唱,颇有风味。“迎轿”,即新娘的花轿到男家后,男家要举行一系列迎轿仪式,直到拜堂、入洞房为止。“上马酒”,即新娘进男家这一天,男家要专门为送亲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爷)等在堂屋中央摆下丰盛的酒席,名曰“上马酒”,之后才给其他亲戚朋友开席。“闹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戚朋友在新房里为祝福新婚而进行的活动,土家族闹新房往往还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对歌,他们借机选择意中人,这是土家族以歌为媒的古婚俗的再现。“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俗称“回门”。至此,土家族的整个婚礼就告结束。

3.寿礼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4.葬礼

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明代《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人死后,左邻右舍听到阵阵报信的鞭炮声,都自动赶到死者家里来,为死者跳撒尔嗬。土家人常说:“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底就发痒”。入夜,只听灵堂门外几声炮响,跳丧者们闻声而至。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挥,三声重鼓,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嗬里!”众人齐声答和。跳丧者或两人一对,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脚踏鼓,鼓跟脚,跳丧者头、手、肩、腰、臀一起扭动,舞姿变化多端;唱着古朴粗犷、诙谐有趣的极富浓郁山乡气息的词曲,从入夜到鸡鸣,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达旦。

撒尔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师、跳丧、哭丧等构成。或曰开歌场、奠酒、收歌场等。撒尔嗬唱词变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随情而变。除开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死了,乡邻们总要跳唱“撒尔嗬”。实际上,早在元、明、清时代,撒尔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丧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于撒尔嗬的历史渊源,今天已无法精确查考,有说起源于庄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说起源于八月十五杀***的等。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撒尔嗬是土家先民巫术、祭祀礼仪和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确是无可质疑的。

二、土家族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礼仪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1.土家族的诞生礼,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时,对民族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纪念,又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不分。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就是土家族的祖先。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开端。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在土家族诞生礼中,还有“抓周”的习俗,即婴儿满周岁时,在桌子上放置书、笔、算盘、纸张等物件,让婴儿自己去抓,土家人认为婴儿最先抓住什么,就预示着这个小孩今后干什么。土家人总是望子成龙的,既希望子女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希望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

2.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标志着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土家族的婚礼与成年簪冠礼是一并举行的,实际上表明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走向成年的一个标志,即走完了自己的孩提时代,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断奶”,因此,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有个体的自觉意识。首先,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有严格的礼仪程序,通过这种严格礼仪程序的锻炼,从而给土家族青年男女上了人生的第一课。结婚后,新娘要离开父母,告别家乡,要开始独立的人生旅行,要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在土家族中,男孩结婚后,也往往要与父母分家过日子,“树要分丫,儿要分家”,“树不分不长,家不分不发”。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

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青年男女将学会自立自强,学会承担责任,变得成熟起来。青年男女的责任,从宏观上看是社会责任,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从微观上看是家庭责任,要使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经过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土家族青年男女就会自觉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其次,土家族的成年簪冠礼是用“陪十兄弟”和“陪十姊妹”的方法集体举行的,因此,既可以增强新郎、新娘个体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教育其他未婚的土家族青年男女。

自尊心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自尊心就要尊重自身的人格、荣誉,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尊是一种自我情感体验。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则其它任何评价都起不了作用;有了自尊心,这个人就不会依附于其他人,就会自立自强。自信心也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自卑心理定势,这对于民族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无疑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集体性的簪冠礼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土家族的寿礼,充分体现了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道德。

在土家族的寿礼中,举行得最为隆重的是父母的寿礼,寿礼就是为父母尽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土家族特别重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孝顺父母”、“抚养子女”等,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土家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在“孝”这一根本上下功夫。“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有从深爱和孝敬出发,才能使父母和颜悦色。如果父母有过,应当谏诤,但要注意态度。土家人认为,父母子女关系是社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出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父母尽孝的人,才能对国家尽忠;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他也决不可能对国家尽忠,“求忠臣于孝子门下”。

土家人特别认为,在所有的***道德关系中,“以孝为上”,孝顺父母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家庭成员中不论个人的行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否则,就会遭到全家人的唾弃和社会的谴责。在封建社会,土家人将父视为天,将母视为地,“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情大”,不管自己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就必须孝顺父母。对父母一要孝敬,二要顺心。对父母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理必从,无理不辩,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病痛常问,有愁劝解,说话谨慎,不伤其心等等。土家人还将孝顺父母的各项行为准则列入族规、家规,凡出现不赡养或虐待父母的逆子恶媳,在家庭中不能解决,就由家族按族规惩处。轻者被人骂为“报应崽”,家族要忠告逆子,限期悔过,或当众向父母赔罪,并请人具保不再犯;重者,按其情节或罚其苦役,或裁其部分财产归父母享用,或受肉体惩罚;特别严重者,如将父母致残和致死者,定要给父母偿命祭坟,偿命的方式通常是“沉水”(即在身上绑上石头,沉入深潭毙命)。这种从严处治不孝之子的族规,甚至连当地***都予认可,不作干预。应该认为,只要我们剔除土家族孝顺父母这一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封建因素,将其进行扬弃,批判地继承,即使在今天看来,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4.土家族的葬礼,充分体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死观。

土家人认为,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土家人既为生祝福,也为死高兴,老人死了是走“顺头路”,是“老龙归山”,所以,土家人用跳撒尔嗬的方式举行“白会”。撒尔嗬悲中有喜,悲喜相交,以喜为主。透过土家跳丧——撒尔嗬,我们完全可以窥见土家人的悲哀与欢乐、颂亡与慰生、肃穆与热闹奇妙结合的心理世界,撒尔嗬充分体现了土家人乐观旷达的生死观。我们从撒尔嗬的唱词看,有唱祖先的,有唱生产生活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谈情说爱的,时而打情骂俏,时而如诉如泣,真可谓人老死亡,天地自然;日吉时良,热闹非凡。从撒尔嗬的动作看,完全沉醉于纯粹的感觉虚幻世界,迷漫着“歇斯底里”的狂热和无拘无束的享乐。其实,综合起来看,撒尔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它曾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迪斯科”。撒尔嗬的悼亡,是生者对亡灵的最后陪伴,生者要高度兴兴地送走亡灵,这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是土家族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再现;撒尔嗬既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撒尔嗬还是生者的一种艺术,土家人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5.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如果我们对土家族的四大礼仪进行扬弃,它就可以对市场经济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伦价值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从社会看,四大礼仪有利于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在土家族中,社会、家庭、个人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家庭既是这三者的中介,又是核心,上连社会,下连个人。四大礼仪好比润滑剂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社会结构之中。

四大礼仪是一种家庭美德,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关系,共同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夫妻爱情和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四大礼仪中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可以认为,抓住了社会、家庭、个人的三者关系,也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并且通过诸如土家族四大礼仪等润滑剂的作用,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这一礼仪之邦,任何时候都需要处理好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三者关系,这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基本框架,而四大礼仪则是保持这一框架稳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其次,从个体看,四大礼仪有利于提高人伦价值和增强人们的道德义务以及道德责任感。在今天,“明礼诚信”已成了我国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一个人只有“明礼”,才会具有“诚信”,明礼是诚信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仪,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不但无诚信可言,甚至在社会立足都很难。要明礼,就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这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尤如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要升国旗、唱国歌、举行各种形式的礼节一样,在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适当地提倡诸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以此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增强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感,告别不文明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伦价值和道德修养。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外在表现,但是,我们还必须把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自觉地克服四大礼仪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和不良因素,以及由于很多繁琐礼节而带来的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等。土家族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长期培育起来的重情尚义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及真诚而适度的文明礼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刘姥姥先见平儿,误以为凤姐。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

凤姐和贾蓉说借玻璃炕屏的事。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薛姨妈托周瑞家的给众姑娘送宫花,黛玉用话刺周。秦氏向宝玉介绍她弟秦钟。宝玉邀秦钟来私塾读书。焦大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面骂街。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玉说服贾母叫秦钟一起上学。

宝玉来看宝钗,宝玉要了金锁看。黛玉来了,见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黛玉借寻雁送手炉趁机奚落宝、钗。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上学,贾政让念四书,不让念诗经。

秦钟、香怜交友,金荣取笑,秦、香向贾瑞告状。贾瑞偏袒金荣。贾蔷激茗烟闹事,李贵息事,金荣赔礼。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金荣不满秦钟。金寡妇数说金荣。璜大奶奶到宁府,尤氏告知秦氏身体不好。

冯紫英给贾珍荐幼时从学的先生张友士给秦氏看病。

找到的详细版,仅供楼主参考: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先理一理刘姥姥与贾家的来历:刘姥姥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作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新近病故。狗儿生有一子一女,嫡妻(就一个老婆,也不存在嫡不嫡的)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狗儿因生活困难烦虑,在家喝闷酒,闲寻气恼,老婆不敢顶撞。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早说过,男人喝了酒,就变小孩,有理也难讲得通,老婆此时不顶撞是对的。即使是岳母刘姥姥要发话,开口也得先尊称姑爷,再有个过渡语:“别怪我多嘴……村庄人,守多大的碗儿,吃多大的饭……”。原来,狗儿寻钱的法子是要有“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这难道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刘姥姥说曾与王夫人见过面!王熙凤肯施舍,其实也都是看在王夫人面上。狗儿叫刘姥姥去找周瑞,说:“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后面又写周瑞家的“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前后呼应,步步为营,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在人情方面,这叫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引伸出:难怪官官相护。

刘姥姥终于决定出面去荣府,也正是上面所交代过的“一心一计帮女儿女婿过活”,老人家带着小孩子串门,是最方便的,事办成当然好,办不成,就当带小孩子出来玩玩。作者不但把老村妇写得生动,对五岁小孩板儿的心理也把握得极准:“听见带他进城,喜的无不应承”,孩子们的确如此。

透过刘姥姥在荣府门前打听周瑞的细节,看出荣府的门卫们势利,老太婆来问个事都不理睬!最后还是“内中有一老年人”看不过眼,说明情况,刘姥姥才得继续找人,否则,这故事也没法往下说了。刘姥姥转到后门向寻常百姓家的孩子问路,情况大不相同,问一句,答三句,还亲自带路,负责通报。每个细节,作者都写得细腻,处处见功夫!

周瑞家的见面就说记不得人,这话敢说出嘴,也是有些架子的!刘姥姥见了周瑞家的,聊了一堆闲话都没说正题,周瑞家的只好问明来意。即使这样,刘姥姥也只是委委婉婉,周瑞家的一听便知,毕竟,大家都是有了岁数的人了。周瑞家的肯出面帮忙,除了答谢旧日帮忙之恩,还有“显弄体面”之意,这一层我倒是没想到。

周瑞家的心想帮忙,但话说出来,还要绕个圈子,与刘姥姥后面说话的直来直去,就显得村妇“不会说话”。周瑞家的说荣府现在是王熙凤当家,刘姥姥立即说“今儿还得见他”,可见刘姥姥还是有政治头脑的。在写两个老妇人议论凤姐当家的聊天里,先写刘姥姥说王熙凤“20岁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显然是有些不太信服,便可通过周瑞家的之嘴来描述凤姐当家的本事——“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

周瑞家的知道府内各人的作息时间,好办事,与当今人们到某个部门办事,先找熟人探门引路的道理是一样的。周瑞家的见凤姐前,先找秘书平儿,自然是要替刘姥姥美言一番,先拿王夫人的名义来压“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日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他进来”,平儿在这里是第一次出场,听完周瑞家的汇报,便自作主张,作了主意,可见这丫头的位置及办事能力。

刘姥姥进屋闻着香气,便如在“云端里一般”,飘飘然了,与宝玉进秦氏房中闻香的描写又不同,写刘姥姥看着房中摆设,“惟点头咂嘴念佛”,很生动。刘姥姥初见平儿,以为是凤姐,既可以理解为平儿气度不凡,也可理解成刘姥姥土,没见过世面。

王熙凤回到屋之前,小丫头子们刘乱跑!

周瑞家的笑嘻嘻的招手叫刘姥姥过去,准备见“真佛”之前,又和刘姥姥唧咕一会,说些什么没写,想来与刘姥姥进城前叮嘱小孩子板儿的意思一样吧?或者是见刘姥姥说话粗俗,教她见了凤姐时,说话注意些罢了。

刘姥姥等人进了王熙凤屋子,见凤姐拨手炉内的灰慢慢问:“怎么还不请进来”,可见,刘姥姥几个进屋时脚步极轻,入屋后,大气也不敢出。凤姐客套话说得圆滑,意思是如果有人说我们不认穷亲戚,就是小人。王熙凤与刘姥姥聊了几句,不好定夺,得先探明顶头上司王夫人的意图,这是办事的常规。

刘姥姥在周瑞家的那里犯了一次错误,要等别人问了才说明来意,到了凤姐跟前又犯一次,周瑞家的已经用王夫人的话引她说明来意了,她还只说“来瞧瞧,是亲戚情分”,还要周瑞家给她递眼色!周瑞家的前面唧咕的可能是这事!可怜刘姥姥一把年纪,在一个20来岁的姑娘面前未语先脸先红,忍耻说明来意。善良的劳动人民啊,开口求人难!其实刘姥姥不说,凤姐也已经明白了八九分。

王熙凤安排刘姥姥吃饭,才抽出空来向周瑞家的了解王夫人是什么意图,办事细致。周瑞家的说:“王夫人的意思是,当年他们来一遭,也没空了他们……不可简慢,今儿叫奶奶裁度”,这传话的中间人说话也要艺术——以前都没空手,现在你当家了,你看着办吧。可巧贾蓉进来,凤姐心情好,加上刘姥姥又是她王家人的亲戚,总的来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东成西就,运气不错。

刘姥姥走之前,本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瑞家的作中介费,作者不说周瑞家的客气,不好意思要,而是写“如何放在眼里”!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周瑞家的送刘姥姥走后,到王夫人家汇报,王夫人却往薛姨妈处闲话了,可见王夫人不是没空见刘姥姥,而是懒得见。周瑞家的在薛姨妈处见王夫人,回了刘姥姥的事,王夫人半刻无语,她心里怎么想呢?

说香菱象蓉大奶奶,就是说象秦氏,貌美固然有之,会不会隐含象秦氏那样,自小离开父母之意?

余信主管各庙月例银子,庙里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咕唧半日”,有什么猫腻?

周瑞家的也爱多管闲事,办了事,东问西问后“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会”。来到凤姐屋,平儿见了劈头就问她:“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

凤姐得了四枝花,马上转手送两枝给秦氏,可见与秦氏交情好,又或者为秦氏死前托梦给凤姐埋下伏笔?而且平儿是先吩咐丫鬟彩明送花过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平儿办事,分得清缓急轻重。

周瑞家的女儿有事来寻母,母女的一番对话,可看出荣府下人根本不把官司当一回事:“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得你这样了”,难怪主子们杀了人,竟如儿戏一般。

从黛玉及迎春姐妹几个的住宿安排,看出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便有薛姨妈送宫花给姐妹们,黛玉比别人多了一枝,可惜黛玉看不到好的一面。只问“单是送我一个,还是大家都有”,接着冷笑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送花至黛玉处,作者细细的写了一问一答,其实,如果周瑞家的多美言两句,说清楚三姐妹每人一枝,姑娘是两枝,便能显出姨妈对黛玉的偏爱,黛玉就无话可说了。可此时,一贯油腔滑调的“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可能是黛玉平时说话尖刻,习惯了,再者,家里有事,女儿正等着呢,要急着回家,闲话少说。这里又与上面“又和智能儿唠叨一会”呼应,不该说的唠唠叨叨,该说的反倒没时间说了。作者安排周瑞家的女儿这时候来找母亲,还有另一个作用,即,点出冷子兴是周瑞的女婿,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想那冷子兴如何对贾家的事那么了解?原来如此。这回作个交代。

王熙凤“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可谓早请示,晚汇报。她在宁府喝酒时,说话语气不小“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看她在客人面前说话一套套,与自家媳妇、熟人们聊天,也粗俗呢,可见,人都有个性,但说话得看场合。她见了秦钟,也象初见黛玉时一样,亲切的问长问短,有领导风范。送见面礼一节,平儿又是“自作主意”。

宝玉与秦钟初见面时的心思写得有趣。秦钟说读书,必须有一两个人为伴时常讨论,我游泳又何偿不是须与六姐时常说说感受啊。到最后算钱,“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原来,请凤姐过来是拉关系,讨好凤姐。

对待焦大,尤氏的办法是“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凤姐的主意:“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就完了”,看来,还是凤姐棋高一着。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单位主要领导,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什么事也不做,甚至还要评头品足。所以,安置老领导的办法最好是调离原单位养老。

对宝玉性格的描写:1、一听说秦钟来,“即便要下炕”;2、与秦钟聊天,秦钟说读书还没延师,“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3、众人见焦***酒疯,都装作没听见,宝玉“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小孩子,爱看热闹。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荣府门客见了宝玉说:“……作了好梦,得遇见了你。”有这个说法?

宝玉虽是小孩子心性,但也是聪明人,怕遇见父亲,“宁可绕远路”,偏老嬷嬷也知道宝玉心思,叫住两个门客打探老爷在哪里,二人说“老爷歇中觉,不妨事”,说的宝玉也笑了,宝玉对下人很和气的。

宝玉初见黛玉,便问有没有玉,怎么见宝钗不问?宝钗可是有金项圈的啊。宝玉在宝钗身上又闻新鲜香气,作者怎么这么喜欢写香味?

黛玉来了,嘴里说“来的不巧……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其实她是在家里见不着宝玉,寻到这里来的?还是与宝玉心思一样,惦记着宝钗身体不适,前来探视?

见宝玉要喝酒,嬷嬷又出面干预了,上次在秦氏房中睡午觉,嬷嬷啰嗦,秦氏三言两语便打发了。今天在这里又说了一大堆,薛姨妈是有身份的人,说话不用绕弯子“……老太太问,有我呢”,嬷嬷就等这句话。

黛玉见宝玉在宝钗面前乖乖听话,磕着瓜子抿嘴笑,这神态好玩。接着又借题发挥,嘴巴不饶人。

宝玉与宝钗黛玉二人喝酒,正是“心甜意洽”之时,嬷嬷又来说仔细老爷提问你的书,真是一针见血,刺中心窝窝。与上面刚出门时怕撞见老爷呼应了。回家后,终于还是在老太太面前,告了嬷嬷一状。

黛玉的半含酸,是因为太在意宝玉,饭后帮宝玉整理帽子,岂不更显亲密!一般情况下,男人们的头是不许别人乱摸的。宝玉也是男人,喝了酒,回到自己屋子,稍有不合意,也耍起性子了。

刘心武讲课时,说秦氏是从养生堂抱养的,我没什么印象,原来写在这一回的最后。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起床时,袭人早已把上学用的书笔衣物都安排停当,并坐着发闷了,宝玉只不过是上学,她嘱咐的话象是母亲对儿子,王夫人反倒没说什么嘱咐的话,这丫头真是既勤快又尽心。

众多姐妹,单与黛玉辞别,还唠叨半日,引得黛玉提醒怎么不辞宝姐姐,宝玉笑而不答,这下,黛玉心里该高兴一阵子了。

宝玉与秦钟“二人更加亲厚”,同窗便因此起疑?男孩子也“生得妩媚风流”?还起了女孩子的外号,怎么这么写?一部《红楼梦》,什么事都有!这男孩子们在学堂内吵架,我可看不明白。贾瑞当老师不好好管学生,“反助纣为虐讨好儿”,难怪学堂里学风不正。

“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问题来了,大至国家,小至小家,都有这种现象。有不如意,必口出怨言,所谓人不平则呜。如果品性差些,遭遇不平,自然造言诽谤。

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竟玩起了借刀之计,好象后来巧姐是被他设计卖的,这里先埋下伏笔,写一写他的奸巧了。

“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真是狗仗人势,所幸宝玉不似薛蟠等人。还是贾兰冷静,他叔叔的下人起哄打架,叔叔也被人点了名,飞砚又打到了自家座位,还能按捺性子“不与咱们相干”。宝玉人多势众,李贵等几个大仆人喝住了众人,场面安定下来,宝玉此时说出来的话也一套套呢。秦钟一句“有金荣,我是不在这里念书的”,分明是要逼宝玉撵了金荣,这帮孩子,一个两个都是非等闲之辈,秦钟也不是什么好人,能借个地方读书,不好好珍惜,胡闹什么。

闹学堂一事,最后还是李贵主持平息,来之前贾政的一番警告起作用了。

摘: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宝玉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周公辅成王)

--------------------------------------------------------------------------------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在学堂里,宝玉拥有最高权力,安抚得宝玉不吵闹,学堂风波才算平定。金荣心里一直为秦钟的仗势不平,秦钟本来无理,又不肯让人,金荣已经作揖赔了不是,就该见好即收,宝玉要金荣磕头,一是怜爱秦钟,二是此时宝玉尚在气头之上。秦钟不劝宝玉,还坦然接受金荣的磕头,把人逼急了,就生反骨,埋下隐患。原来写学堂风波,是为了引出秦氏的病,好象刘心武讲秦氏是废太子的女儿。

金氏要向秦氏理论的盛气,只能在她嫂子跟前摆摆,如果来到宁府敢发作,茗烟就不会说“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可见她的献殷勤不是一天两天。到最后不但不敢提,贾珍进来跟她打了个招呼,客气地留饭,还觉得待自己很好,转怒为喜,忘了来的初衷。

用钱买官,是当时重要的入仕途径,难怪当今遗风犹存。

没能听刘心武讲秦氏的课,好象从冯家请来替秦氏看病的太医有些来头的,这里写他诊治也与常人不同,先把脉,再听介绍病情,书中对脉理的分析头头是道,我看不懂,难道作者也学过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