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6 0
  1. 如何理解 圣人,为腹不为目
  2.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3. 魏晋清谈以什么思想为核心
  4. 武则天名言佳句
  5. 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
  6. 《吕氏春秋》开春论第一
  7. 初级养生
  8. 吕氏春秋.开春论.审为

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 ;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样认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恋于肌肉坚实、肤色丰美的青春,他们相信可以找到能够用以遏制衰老过程或返老还童的技术。” 可见,李约瑟乃至许多科学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导引、房中、行气等各种具体养生方法的起源归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体系。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对于“寿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在《庄子》借寓言、故事阐发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中,虽然提到寿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中有“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肩吾闻于接舆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⑩] 等等,但不能将这些描述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的例证。因为道家引用这些故事传闻,目的在于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谓“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在,则世奚足为哉” 。另外,《庄子》在以封人与尧之名写成的对话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道家“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方为“***”的思想: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类似的言词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 [14] 的价值观念.

若参之以《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今上尊贵轻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尽管在言及“保身”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 “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

如何理解 圣人,为腹不为目

词目

以利累形

发音

yǐ lì lěi xíng

释义

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引用

《淮南子》道应训 ...山之下。大王亶父可谓能保生矣。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 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 《淮南子》人间训 ...也,圣人不以所养害 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 以利累形 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 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 《淮南子》 泰族训 ...善行归乎仁义。田子方、段干木轻爵禄而重其身,不以欲伤生, 不 以利累形 ,李克竭股肱之力,领理百官,辑穆万民,使其君生无废事,... 《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 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 《庄子》杂篇·让王 ...大王囗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 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 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尊爵者,皆 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 《文子》上仁 ...  老子〔文子〕曰: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 以利累形 。今受先祖之遗爵,必重失之;生之所由来久矣,而轻失之,...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原文:

是以圣人为腹⑴不为目⑵,故去彼取此⑶。

注:

⑴腹:指基础的温饱,泛指维持生存的基本欲望。

⑵目:指虚泛的玄欲(于身无益的多余的欲望)。

⑶去彼取此:即“为腹不为目”,引申为:崇尚朴素而摒弃浮华。

译:

因此圣人注重基础的温饱,漠视虚泛的玄欲;所以崇尚朴素而摒弃浮华。

释:

1、圣人非无好色,乃好天然之色;非无好音,乃好天籁之音;非无好味,乃好自然之味。蓝天白云、红花绿叶,最为悦目;风声雨响、虫鸣鸟叫,最为动听;甘瓜酸枣、淡水苦茶,最为爽口。——自然之美,最为入心。

2、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

3、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散德之媒,五分便无悔。——《菜根谭》

4、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菜根谭》?

魏晋清谈以什么思想为核心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性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性有

 直接关系,心如果能控制动静,顺乎天地之道,则自我就可安身立命。

 ⒊轻物重生

 首先,道家面对人生生死的态度是非常坦然的,认为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自然的面对生死,才是生命应有的态度。道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人不应该去违背这种自然,但这样并不是道家不爱惜生命,或是把生命看做可有可无,从整体上看,道家是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积德进道。

 《列子·杨朱》有杨朱言:“***不损一毫,***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认为如果***都贵身爱生,不以天下之利交换自身的生命,那天下就大治了,个人的安危也可保存,被认为是道家轻物重生的典型。《庄子·让王》也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是齐贵贱、不伤身的人。《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道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主张人们摒弃外在物质的欲念,健全自己的体魄,归于自然的本身。所以轻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诉人们了解自然与自身的和谐,不要一味去追求身外之物,没有强烈的欲望也就不会被其所伤害,因此而达到各自相安的目的。

二、道家的政治观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道家在其政治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庄也从未离开政治离开社会去孤立的谈自身的思想与观点。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庄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显然,他们并不像其他诸家明显的用世方式,而是***用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和道家哲学的核心“自然无为”相同,认为统治者也是要***取自然方法治理国家,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在《天地》中也说:“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也不做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对顺应自然而又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还是要积极的参与。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子和庄子分别生活在春秋和战国时代,看了太多当时的“有为”政治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弊端,统治者一味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另一方面又滥用私权满足自身的私欲。所以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与当时的有为政治猛烈的抨击和鞭挞。老子在治国方面有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统治者既不能用礼法等来约束人民,也不必事无巨细,从而陷入事务主义的歧途中,使国家越治越乱,最理想化的莫过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虽然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有一定的幻想意义,但确实都是针对当时的繁重压迫的现实而产生的,也反映出当时的劳动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这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也从另一面“彰显和憧憬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对立的素朴而平等的社会。”

  三、道家的养生观

 现在随着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保养,而“养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对养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养生术方面,从老子开始,道家系统的思考“养生”,将人置于社会、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老子》首先提出“摄身”的概念,《庄子》则专列《养生主》一篇谈养生之道。

 1.心性之养

 这里的“心”除了表示作为实体存在的心脏及其功能外,主要用于代表人的思想活动、心灵境界等。道家的“养心”,就是在外在接物和内在的思想活动中,如何超越有形无形的束缚,以保持自我的本性,达到自我的安定。这其中“治心”是道家实现个体逍遥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心境平和宁静。道家提倡心要静,以静养生,但心静也只是一种境界修养,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会影响心静,外部原因如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而内在原因通常是自身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所以也达不到心静的状态。而道家并没有排斥人的基本欲望,而是要

 求人的欲望要得其宜,不要贪婪,《吕氏春秋·适音》有言:“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矣;生全则寿长矣。”人的自然欲望得到满足,心也就会安定,身心俱畅,自然就会长寿。

 道家的养性说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性”,指人性或人的本性、本质。首先,老庄认为的人性具有自然性的特点,人的本性在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如果加上外在人为的成分,必使其受到伤害。老子强调,人性的本质在于其天真未凿,不容丝毫人为的损益。其次是超善恶性的特点,关于性善性恶说,是先秦时代诸家关于人性论的观点,但道家老庄讲究人性的超善恶性、超道德性,他们反对把主观的善恶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范畴引入人性领域,用来论说人的本性。所以,老庄提出“因性”、“全性”为宗旨的养性说,强调在人的自然本性面前,人们必须要因性而行、顺性而动,才是养生正确的途径,而“全性保真”才是养生的目的所在,“全性”就是指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保真”就是保持人最真实的一面。《庄子·田子方》有说:“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可以看出“全性保真”不仅可以使人形体健全,更重要的是使人精神充沛,从而延年益寿。

 2.形神之养

 养形是道家养生的基础,因为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也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形求其安,气求以充,神求其宜,三者皆宜,生乃康健。”⑤《庄子·达生》篇有言“有生必先无离形”,“养形必先之以物”,生命离不开形体,形体需要依靠“物”来养育,但养形应注意把握物养的尺度,不恰当的饮食起居也会伤害性命,道家强调的养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再加以适当的运动最好。“神”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即精神,在《老子河上公章句·爱己第七十二》有言:“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道家认为人由形、神两大部分组成,生命虽离不开形体,但却因精神展现光芒,所以道家常常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文子·下德》提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养生之末也。”

 道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贤们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在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道家的人生观主张我们待人处事要自然宁静,充分体现了人之生命自由恬淡而又宽容阔达的精神追求,人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对我们陶冶精神和锻炼形体都大有益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对我们也多有启示,在现代管理艺术中,管理者就是要“抓大放小”,以“无为”的方式从事管理活动,一定会产生“无不为”的积极的管理成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道家思想文化是高价值高水平的思想文化,我们不仅仅要将其好好传承,更要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武则天名言佳句

魏晋清谈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它主要探讨的是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并以易学、老庄的思想为主要内容。清谈的方式主要是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玄理。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道家文化

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各种修炼而达到永恒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从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追求寿命无限。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若参之以《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今上尊贵轻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有哪些?

1.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2. 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3. 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

4. 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

5.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

6. 慎而言,将有和之;慎而身,将有随之。

7. 言出于己,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不可止于远。

8. 终身为善,一言败之,可不慎乎!

9.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10. 忧患生于所忽,祸宫兴于细微。

11. 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12.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13. 我能制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14.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15.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16.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17.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18. 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19. 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20. 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21. 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

22. 上下通诚者,则暗相信而不疑;其诚不通者,则近怀疑而不信。

23. 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

24. 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25. 赠人以财者,唯申即目之欢;赠人以言者,能致终身之福。

26. 丽容虽丽,犹待镜以端形;明德虽明,终***言而荣行。

27. 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28. 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

29.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30. 夫礼缘人情而立制,因时事而为范。变古者未必是,循旧者不足多也。

31. 以色事人,不能久已。

32.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33. 君有过失而不谏者,忠臣不忍为也。

34. 人恃衣食,犹鱼之待水;国之恃人,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无足则不可以步。

35. 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兆,慎者慎于未成。

36. 人足者,非独人之足,国之足也;人匮者,非独人之匮,国之匮也。

37. 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

38. 天无私硬,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

39. 忍所私而行大义,可谓公奖。

40. 君臣有道即忠惠,父子有道即慈孝,士庶有道即相亲。

41. 非夫纯孝者,则不能立大忠。

42. 人之事君也,使无难易,无所惮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

43. 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

44. 人臣之于君也,犹四肢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

45. 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

46. 朋友不信,则交易觉。

47.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

48. 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49. 攻守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之不可攻也。

50. 将视兵如子,则兵事将如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

《吕氏春秋》开春论第一

道家思想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一、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

现代化社会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掌握了强大的征服自然的力量,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又给自然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打乱了自然的和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给人类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人类正在自己毁灭着自己。

二、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化工业社会,新技术急剧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快节奏、高速度、环境的污染、竞争的加剧、破产与失业,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这就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在社会上普遍地造成现代化的工业病。

道家文化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的价值观念。

若参之以《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在言及“保身”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

初级养生

开春

 一曰──

 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以此言物之相应也,故曰行也成也。善说者亦然,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岂为一人言哉?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群臣多谏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於涡山之尾,欒(木改水)水齧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譆!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欒(木改水)水见之。」於是出而为之张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无嫌於欲亟葬乎?愿太子易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抚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不为,意者羞法文王也?』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葬日。』惠子不徒行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韩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段乔为司空。有一县後二日,段乔执其吏而囚之。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封人子高曰:『诺。』乃见段乔,自扶而上城。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封人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也而出之。故曰封人子高为之言也,而匿己之为而为也;段乔听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说之行若此其精也。封人子高可谓善说矣。  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欒盈,欒盈有罪於晋,晋诛羊舌虎,叔向为之奴而朡。祈奚曰:『吾闻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忧,不救不祥。』乃往见范宣子而说也,曰:『闻善为国者,赏不过而刑不慢。赏过则惧及*人,刑慢则惧及君子。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人,毋过而刑君子。故尧之刑也,殛鲧於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宣子乃命吏出叔向。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烦辱,犹不能免。今祈奚论先王之德,而叔向得免焉。学岂可以已哉?类多若此。

 察贤

 二曰──

 今有良医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故贤者之致功名也,必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今夫塞者,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贤。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期贤

 三曰──

 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於闇。当今之时世闇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令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有士十人於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审为

 四曰──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於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於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所求者地也。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不忍为也。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以养害所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釐侯,昭釐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於君之前,书之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昭釐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两臂。韩之轻於天下远,今之所争者,其轻於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之臧不得也?』昭釐侯曰:『善。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知轻重,故论不过。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也。』詹子曰:『不能自胜则纵之,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吕氏春秋.开春论.审为

初级养生?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在我们有限的人间生存期间创造条件,把生命延伸到更高的生命空间去,并服务他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养生就是为此服务。?

人是有一百三十万亿个近万种不同特质的生命构成的生命组合体,平均来讲,一个人从出生至一百岁,肌体中每分钟有近两万五千个生命死亡,死亡的生命越多,我们这个生命组合体就越弱、越不灵动,肌体死亡的生命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心脏将再无力跳动,大脑再无法思维,整个生命的组合体就再也无法有效运行,随之,肌体其他生命由于得不到能量补充,几天之内将大规模死亡,有几种特质的生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死亡,还有几种特质的生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死亡,除非这个生命体被火化,或进行了化学处理。?

人肌体上死亡的生命起初仍然留在体内,逐渐被其他活的生命挤出体外,当体内活着的生命挤不掉已死亡的生命时,死亡生命聚集的部位就开始发麻、肿胀、疼痛、变色、干瘦,当留在某部位死亡生命的数达到一定量时,该部位首先是觉得无力、麻木、不舒服、偶尔隐隐作痛,若不及时进行理疗,此部位就成了隐患、病根,其活动能力已受到局限,稍有不慎,将会导致该部位更多生命的死亡,从而影响我们整个肌体的活力。?

导致生命衰弱死亡的原因(除非正常现象外),按其破坏力的大小,依次为:1、七情六欲引起的心念活动;2、饮食;3、起居;4、劳作;5、风霜寒暑;6、所在环境中的空气质量;7、噪音;8、宇宙力(地磁、引力、辐射、各种射线、波等)。?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个人。"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心头上千头万绪便是千生万死,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气死、笑死、羞死是常有的事,气炸了肺、愁的一夜白了头、怒发冲冠、眼睛都哭瞎了、气的嘴唇哆嗦、吓得脸都白了、兴奋的一夜未合眼、高兴的语无伦次、恨得咬牙切齿、想的茶不思、饭不用等等,对身体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

但大多数心理活动对身体的损伤难以察觉,易被忽视。我们只知道人咽了气是死亡,不知随着我们每时每刻情绪的波动,有许多生命细胞也随之死亡,普通人眼睛只盯着大、著、看得见的因素,而忽略了小、微、看不见的因素,知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从来没有把这个道理应用到自己身体的保养上,司空见惯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却忽略了瓜熟水到这个过程。?

养生应成为我们修行修炼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习惯,为此,我把历代仙人的养生诀窍及我自己的感悟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养生宗旨:保健康、得长寿、脱凡骨、成仙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得健康在,不怕命不长;?留得长寿在,不怕不成仙;留得精神在,不怕气离去。?

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

养生主要养精、气、神、形。?

善养生者,则治未病之病。?

善养生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于人而不见。?

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气。?

养生第一先除无名烦恼,第二休贪恋酒色财气。?

少言语养内气,戒心性养神气,薄滋味养血气,戒嗔怒养肺气,?节饮食养胃气,少思虑养肝气,寡嗜欲养心气,寡养精气。?

子欲修其身,先须静其意。无散乱、无烦恼、无起著、无妄想、无贪爱、无放逸。内安其神、外去其欲。?

饮食不止身不轻,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灵兮道不成。?

心若太费则竭,形若太劳则怯,神若太伤则虚,气若太损则绝。?

戒思虑、神全;戒言语,气全;戒,精全。?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静则气生。?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内不劳心,外不劳形。?

怵惕思虑者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嗔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导筋骨形全、剪情欲神全、靖言语福全。?

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向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

口中语少、腹中食少、心中事少、夜间睡少。?

多睡浊神,频醉散气,多汗损血,力困伤形,奔走车马气乱而神惊,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飞。?

不欲远唾以损气、不欲疾步以损筋、不欲极视而昏精。?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无欲,肾水自足。?

未饥先食,未饱先止。?

大饱伤脾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致膨胀伤心肺。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后受风人不寿。?

怒伤气,气弱病来侵;思损神,神疲心易役。勿使悲欢极,常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心不妄念。?

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予静于动中,安心养肾,清闲度岁月。?

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固,肌肉瘦弱;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固,齿发浮落。?

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

运动产生活力,生命来自运动。?

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八不居住:脏乱之地不居住,噪音之地不居住,是非之地不居住,繁华之地不居住,凸起之地不居住,阴暗潮湿不居住,空气不畅不居住,墓穴寺庙之旁不居住。?

食肉者重(昏)、食菜者轻(清)、食谷者智、食气者神。?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依天行。此养神之道。?

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重生则轻利。?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剂,不如独卧。?

远思强记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恐过差,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

勿汲汲于所欲,勿狷狷之怀忿恨,皆损寿命。若不能犯者,可长生。?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申后饭。?

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水之有源,其流必远;木之有根,其叶必茂;屋之有基,其柱必正;人之有精,其命必长。?

枕不可过高,高令肝缩,过低又令肺缩。?

目之泪肝漏,鼻之涕肺漏,口之唾肾漏,外汗心漏,盗汗小肠漏,寝而涎脑漏,梦与鬼交神漏,*欲者身漏。?

***佳人体似酥,腰间佩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叫君骨髓枯。?

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欲。?

春季少酸宜食甘,冬季宜苦不宜咸,夏季增辛宜减苦,秋来辛减略加酸。?

一年之忌,不可过劳、大怒;一月之忌,不可大醉;一日之忌,不可过饱;终生之忌,清晨不可常受气。?

守一、处和、除心计、废思虑。?

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悲则两泪,辛则两涕,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心之所欲,气之所属,无所不育。是以大人节悲辛、戒愤怒。?

养寿之道,但莫伤身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美色淑资,幽闲,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

男女阴阳不交,则导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

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又不可忍小便交合,使人淋茎肿痛,面失血色;及远行疲乏来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且夫人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得白浊病。水银不可近阴,令人消缩。鹿猪二脂不可近阴,令阳萎不起。?

施精命夭没,大食气脉闭,大饮膀胱急,大寒伤肌肉,寒食生病结,咳唾失肌汁,久视令目瞑,久听聪明闭,久泣神悲戚,卒呼惊魂魄,内念志恍惚,喜怒神不乐。?

心定则生,心乱则死。?

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则心虚。心虚则气住,气住则神清。?

阴阳有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入房有术,对景能忘,可以延年;毋溺少艾,毋困青童,可以延年;外色莫贪,自心莫乱,可以延年;勿作妄想,勿致梦交,可以延年;少不贪欢,老能知戒,可以延年;避色如仇,对欲知禁,可以延年。?

肥浓能滑人肠,令人生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密室避风隙,高床免鬼吹。藏精自有益,保气命无亏。喜怒情须戢,利名心可隳。?

生冷硬须慎,酸咸辛不宜。雨云风罢作,雷电晚修为。陈臭物有损,死生秽无裨。?

切记寅时怒,损肺又伤肝。夏月宜早起,冬天迟迟眠,春棉渐渐减,秋夹徐徐添。?

九点半睡,五点半起,天地阴阳顺时序;勿熬夜,勿作功,肌体宇宙有序行。持之以恒无病起,健康快乐朝朝喜。?

优哉游哉,不欲不营。行于是,止于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

肾不动,精全;身不动,气全;心不动,神全。三圆三全,自然成仙。?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原文

? 四曰: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於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於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 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所求者,地也。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不忍为也。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以养害所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

?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运釐侯,昭釐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於君之前,书之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昭釐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两臂。韩之轻於天下远;今之所争者,其轻於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之,戚不得也。”昭釐侯曰:“善。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知轻重,故论不过。

?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柰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也。”詹子曰:“不能自胜则纵之,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通译

? 自身的生命是目的,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弄清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凭借,二者的轻重位置就能摆恰当了。***如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换帽子而砍掉头颅,为了换衣服而残杀身躯,世上的人一定认为他胡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帽子是用来打扮头部的,衣服是用来打扮身体的,残杀要打扮的头颅身躯以求得作打扮用的衣帽的完好,这就是不懂得自己的行动该以什么为目的了。世上的人趋向财利跟这种情形相似。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不惜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懂得该以什么为目的。

? 太王亶父居于邠地,北方狄人攻打他。太王亶父用皮毛丝帛侍奉他们,狄人不接受,用珍珠美玉侍奉他们,狄人不应允。狄人所要的是土地。而如果为此同狄人争战,一定会使很多年轻人战死。太王亶父说:“跟人家的哥哥在一起,却使他的弟弟被杀,跟人家的父亲在一起,却使他的儿子被杀,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都好好在这里住下去吧,给我做臣民和给狄人做臣民有什么不同呢?而且我听说,不为用以养育民众的土地危害所养育的民众。”于是拄着手杖离开了邠。百姓们成群结队地跟着他,终于在岐山下又建起了国家。太王亶父可算是能够看重生命了。能够看重生命,即使富贵,也不因为供养丰足损害生命,即使贫贱,也不为了财利而拖累身体,***如人们继承了先人的官爵俸禄,一定舍不得失去。而生命的由来长久多了,人们却不把失去生命放在心上,达难道不是胡涂吗?

? 韩魏两国互相争夺侵占来的土地。子华子拜见韩昭釐侯,昭釐侯面有忧色。子华子悦:“***使现在天下人在您面前写下铭文,这样写道:‘左手抓取这篇铭文就砍击右手,右手抓取这篇铭文就砍去左手,但是抓取了就一定占有天下。’您是抓取呢,还是不抓取呢?”昭釐侯说:“我是不抓取的。”子华子说:“您说得很好。由此看来,两臂比天下重要。而身体又比两臂重要。韩国比天下次要得多,现在您争夺的土地又比韩国次要得多。您丢掉两臂占有天下尚且不愿去做,反倒要劳神伤生为得不到这些土地而忧虑,这恐怕是不得当的。”昭釐侯说:“好,教诲我的人已有很多了,但我从未听刘过这样的话。”子华子可说是知道轻重了。知道轻重,所以议论不犯错误。

? 中公子牟对詹子说:“我身居江海之上,可是心却在朝廷之中,该怎么办?”詹子说:“看重生命。看重生命就会轻视名利了。中山公子牟说:“虽然知道这个道理,还是不能克制自己。”詹子说:“不能克制自己就放纵它,这样,精神就没什么伤害了吧,不能克制自己又硬不放纵,这叫做双重损伤,双重损伤的人没有长寿的。”

学究

? 这是一篇讲述做任何事都要明白道理的文章,所以做事都不能本木倒置。

? 我们追求财富、追求快乐、追求幸福,都不能拿身体去交换,文章所列举的案例都在说明这个问题,大家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本末,可在现实中真的能看出这样的轻重吗?很多时候根本不能,为了获得一些蝇头小利,却把身体搞得一塌糊涂,这就是人性的欲望使然。

? 人在选择时候是最不容易做出理性选择的。置身事外可能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事不关己时也能理性对待,可是一旦身临其境,便会迷失本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人的本性的确能够使自己的感觉判断失误,冥冥之中,人就会因为利益而疏忽本身的危险。明白这个规律,在日常使用中便能获得更加通透的认知。

审视自己的行为,只要时刻明白自己的目的所在,便不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