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zhuo,视微知著,见始知终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6 0
  1.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
  2. 表现诸葛亮的成语有多少
  3. 求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中 教令第十三   斩断第十四   思虑第十五 阴察第十六  以上的翻译
  4. 成语问什么知什么意思?
  5. 用知字怎样组词
  6. 含有 微 的成语
  7. 有关安全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大家知道哪些知字组成的`词语呢?看看我带来的知字词语组词集锦,希望能帮到大家。

好词:

知晓、知止、知命、知了、知名、知睿、知行、知事、知几、知府、知见、知客、知人、知州、知机、知方

见微知著zhuo,视微知著,见始知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知县、知津、知希、知类、知闻、知友、知常、知青、知微、知慧、知能、知契、知情、知耻、知至、知通

知者、知政、知旧、知感、知归、知重、知印、知丘、知达、知德、知解、知章、知更、知怜、知举、知宾

知启、知爱、知观、知化、知我、知惠、知故、知风、知士、知虑、知游、知得、知单、知兵、知从、知赏

知谋、知委、知力、知略、知阁、知诱、知经、知院、知班、知窍、知待、知省、知器、知巧、知谢、知底

知辩、知奖、知局、知纵、知权、知证、知术、知务、知过、知警、知録、知体、知房、知寺

无知、感知、良知、同知、通知、认知、谂知、相知、稔知、周知、致知、告知、孰知、预知、谙知、真知

先知、见知、熟知、行知、心知、故知、求知、迪知、遥知、四知、须知、睿知、自知、情知、素知、习知

新知、觉知、深知、悬知、受知、明知、闻知、信知、予知、照知、可知、权知、得知、五知、己知、叡知

推知、格知、窥知、都知、谕知、争知、与知、晓知、生知、独知、洞知、夙知、达知、获知、了知、出知

逆知、识知、函知、亲知、启知、参知、益知、至知、昭知、意知、恩知、探知、浅知、朋知、察知、觇知

匿知、鉴知、贤知、才知、旧知、料知、有知、愚知、问知、理知、灼知、所知、体知、前知、微知、小知

圣知、极知、灵知、审知、示知、牟知、徧知、专知、遇知、饬知、交知、上知、神知、养知、道知、眷知

量知、索知、备知、早知、画知、高知、的知、术知、报知、蚤知、关知、监知、宿知、曲知、说知、证知

征知、后知、大知、舞知、烛知、豫知、赏知、辩知、机知、中知、要知、决知、踹知、衔知、摄知、禀知

本知、风知、谍知、贼知、贯知、内知、絜知、饰知、麤知、访知、弃知、移知、重知、侦知、赡知、辱知

隐知、回知、诇知、角知、寡知、陂知、特知、委知、私知、奖知、责知、遗知、贵知、过知、肤知、材知

知难而退、知难而进、知己知彼、知遇之恩、知行合一、知足常乐、知人善任、知书达礼、知人则哲

知人论世、知易行难、知人之明、知止不殆、知音识趣、知微知彰、知书识礼、知无不言、知命之年

知恩报恩、知一万毕、知白守黑、知足不辱、知雄守雌、知彼知己、知人下士、知往鉴今、知己之遇

知过必改、知羞识廉、知法犯法、知命乐天、知高识低、知过能改、知尽能索、知来藏往、知止不辱

知无不为、知章知微、知情识趣、知小言大、知心着意、知命不忧、知书知礼、知心知意、知疼着热

知文达礼、知荣守辱、知人之鉴、知疼着痒、知情不举、知地知天、知名当世、知书通礼、知心可腹

不知所措、真知灼见、不知所云、不知不觉、自知之明、一知半解、真知卓见、生知安行、困知勉行

不知所以、不知好歹、明知故犯、不知就里、不知所终、不知所言、明知故问、略知一二、不知凡几

求知若渴、相知有素、不知丁董、不知端倪、莫知所为、释知遗形、不知自爱、不知所错、不知死活

不知去向、不知轻重、未知万一、不知薡蕫、不知肉味、不知深浅、先知先觉、不知进退、不知其详

不知所厝、鹤知夜半、不知纪极、不知所可、不知利害、一知半见、无知妄作、不知高低、不知甘苦

不知世务、不知自量、不知所出、一知片解、不知起倒、不知疼痒、不知寝食、不知头脑、不知颠倒

略知皮毛、不知痛痒、不知高下、良知良能、深知灼见、心知其意、全知全能、天知地知、相知恨晚

见微知著、恬不知耻、一叶知秋、温故知新、鉴往知来、见微知着、达人知命、迷途知返、乐天知命

倦鸟知还、食不知味、达观知命、闻一知十、落叶知秋、生而知之、叶落知秋、贵在知心、举十知九

达地知根、伯玉知非、问羊知马、达权知变、草木知威、达官知命、富在知足、观过知仁、极往知来

问牛知马、安分知足、数往知来、惠子知我、蝉不知雪、知微知彰、视微知著、行易知难、鲍子知我

以一知万、士死知己、见微知萌、闻一知二、知彼知己、叨在知己、道远知骥、穷神知化、酌水知源

识礼知书、睹始知终、知微知章、迷途知反、材高知深、察今知古、知足知止、识微知著、望表知里

以微知著、告往知来、道头知尾、履霜知冰、见始知终、察己知人、有勇知方、知章知微、观往知来

目不知书、谬托知己、恬不知羞、恨相知晚、知书知礼、知心知意、饮水知源、论世知人、视为知己

见时知几、迷而知返、睹微知著、视微知着、识字知书、畏天知命、睹著知微、绝圣弃知、轻薄无知

妇孺皆知、不得而知、格物致知、蒙昧无知、众所周知、愚昧无知、尽人皆知、无所不知、一无所知

白首相知、他乡故知、旧雨新知、今雨新知、举世皆知、贫贱之知、可想而知、聪明睿知、冷暖自知

未卜先知、路人皆知、暮夜无知、不识不知、***皆知、一望而知、茫无所知、浑然无知、一事不知

一物不知、聪明叡知、心到神知、挈瓶之知、无一不知、言者不知、言者弗知、人所共知、安知

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

〖按兵束甲〗 成语典故: 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案兵束甲〗 成语典故: 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阿斗太子〗 成语典故: 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 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

〖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八攻八克〗 成语典故: 北敌势方强,娄师德八遇八克;南蛮心未服,诸葛亮七纵七擒。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

〖闭门思愆〗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比居同势〗 成语典故: 树叶强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憸人。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

〖八面驶风〗 成语典故: 八面驶风,左右逢源,真乃诸葛亮也。 老舍《神拳》第三幕

〖闭门思过〗 成语典故: 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汉书·韩延寿传》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

〖不求闻达〗 成语典故: 不求闻达于诸候。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不知所言〗 成语典故: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不知所云〗 成语典故: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成败利钝〗 成语典故: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迟回观望〗 成语典故: 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清史稿·李森先传》

〖除患宁乱〗 成语典故: 除患宁乱,克复旧都。 三国·蜀·诸葛亮《后主出军诏》

〖草庐三顾〗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豺狼之吻〗 成语典故: 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

〖淡泊明志〗 成语典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

〖德薄任重〗 成语典故: 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三国·蜀·诸葛亮《坐上与杜微书》

〖顶头上司〗 成语典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搏斗》:“对于我们的‘顶头上司’,也以极诚恳的态度,商量挽救这一个文化堡垒的办法。”

〖二三其节〗 成语典故: 语曰奕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

〖二桃三士〗 成语典故: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

方寸已乱〗 成语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非学无以广才〗 成语典故: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负阻不宾〗 成语典故: 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固壁清野〗 成语典故: 社客(崔社客)宿将多谋,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北齐书·李浑传》

〖苟全性命〗 成语典故: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肝心若裂〗 成语典故: 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豪杰并起〗 成语典故: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虎踞龙盘〗 成语典故: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晋·吴勃《吴录》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 唐·雍陶《河阴新城》诗

〖好尚不同〗 成语典故: 人各有好尚。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三国志·蜀志·***传》

〖汉贼不两立〗 成语典故: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军不血刃〗 成语典故: 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尽力〗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积功兴业〗 成语典故: 《意林》傅子曰:‘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 卷五引晋·杨泉《物理论》

〖计日而待〗 成语典故: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积思广益〗 成语典故: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集,亦作“积”。

〖进贤进能〗 成语典故: 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器》

〖俭以养德〗 成语典故: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俭以养廉〗 成语典故: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继之以死〗 成语典故: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开诚布公〗 成语典故: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

〖枯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跨州连郡〗 成语典故: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蒙尘〗 成语典故: 主上蒙尘。 《三国志·诸葛亮传》

〖木牛流马〗 成语典故: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命世之英〗 成语典故: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民殷国富〗 成语典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龙蟠虎踞〗 成语典故: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晋·吴勃《吴录》

〖力排众议〗 成语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理所不容〗 成语典故: 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凌上虐下〗 成语典故: 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为笑千载,皆不以义,凌上虐下故也。 《三国志·魏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陵上虐下〗 成语典故: 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

〖临危受命〗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难以逆料〗 成语典故: 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难以预料〗 成语典故: 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囊中取物〗 成语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

〖偏安一隅〗 成语典故: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情见乎言〗 成语典故: 谓为信然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

〖七擒七纵〗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迁善黜恶〗 成语典故: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

〖弃邪从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

〖弃邪归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

〖去邪归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

〖亲贤远佞〗 成语典故: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道勿履,非礼勿行。 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三

〖跷足而待〗 成语典故: 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 三国·蜀·诸葛亮《劝将士勤功己阙教》

〖七纵七禽〗 成语典故: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七纵七擒〗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擒纵自如〗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如虎生翼〗 成语典故: 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如虎添翼〗 成语典故: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兵机》

人心如秤〗 成语典故: 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三国·蜀·诸葛亮《书》

〖如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使法量功〗 成语典故: 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明法》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这,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

〖三顾草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组织起来》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组织起来》

〖三顾茅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事后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社稷之器〗 成语典故: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

〖十命可受〗 成语典故: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答言书

〖受命于危难之间〗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上楼去梯〗 成语典故: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深入不毛〗 成语典故: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食少事繁〗 成语典故: 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晋书·宣帝纪》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

〖事无大小〗 成语典故: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

〖事无巨细〗 成语典故: 政事无巨细咸于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

〖视微知著〗 成语典故: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视微知着〗 成语典故: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思贤如渴〗 成语典故: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所向无敌〗 成语典故: 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注引《江表传》

〖芟夷大难〗 成语典故: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圣主垂衣〗 成语典故: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葛亮乾坤。 语出《易·系辞下》

〖舌战群儒〗 成语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受制于人〗 成语典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推诚布公〗 成语典故: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

〖畏敌如虎〗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三十五

〖危急存亡〗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之交〗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之时〗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位极人臣〗 成语典故: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三国·蜀·诸葛亮《答李严书》

〖万全之计〗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威刑不肃〗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裴松之注引《蜀记》

〖我心如秤〗 成语典故: 《冯堂书钞》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卷三七引诸葛亮《杂言》

〖威仪不肃〗 成语典故: ***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三国志·蜀志·简雍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成语典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语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胸有鳞甲〗 成语典故: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胸中鳞甲〗 成语典故: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应变将略〗 成语典故: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游辞巧饰〗 成语典故: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

〖元恶未枭〗 成语典故: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义结金兰〗 成语典故: 《太平御览》张温英才镶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 引《吴录》

〖应机权变〗 成语典故: 若孝文卑辞匈奴,先主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三国·蜀·诸葛亮《绝盟好议》

〖一箭之地〗 成语典故: 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 元·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

〖应权通变〗 成语典故: 诏策亮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以弱毙强〗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

〖以柔克刚〗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

〖以柔制刚〗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

〖以弱制强〗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

〖扬武耀威〗 成语典故: 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犹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与亮情好日密,自以为犹鱼得水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鱼游沸鼎,燕巢飞幕〗 成语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

〖鱼游沸釜,燕处危巢〗 成语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

〖摇羽毛扇〗 成语典故: ***和戏剧上的诸葛亮,几百年来在群众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形象,即所谓摇羽毛扇的人物。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

〖引喻失义〗 成语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诛暴讨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志存高远〗 成语典故: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坐而待毙〗 成语典故: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陟罚臧否〗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作奸犯科〗 成语典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众难群疑〗 成语典故: 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众难群移〗 成语典故: 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志虑忠纯〗 成语典故: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中情烈烈〗 成语典故: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卷一

〖诛凶殄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诛凶讨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坐以待毙〗 成语典故: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斟酌损益〗 成语典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表现诸葛亮的成语有多少

〖三顾草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淡泊明志〗 成语典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

〖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不求闻达〗 成语典故: 不求闻达于诸候。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不知所言〗 成语典故: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德薄任重〗 成语典故: 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三国·蜀·诸葛亮《坐上与杜微书》

〖方寸已乱〗 成语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非学无以广才〗 成语典故: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苟全性命〗 成语典故: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计日而待〗 成语典故: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俭以养德〗 成语典故: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如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木牛流马〗 成语典故: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临危受命〗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囊中取物〗 成语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

〖偏安一隅〗 成语典故: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七擒七纵〗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如虎生翼〗 成语典故: 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组织起来》

〖三顾茅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事后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受命于危难之间〗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深入不毛〗 成语典故: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

〖视微知著〗 成语典故: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思贤如渴〗 成语典故: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舌战群儒〗 成语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成语典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语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以柔克刚〗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三国·蜀·诸葛亮《将苑》

〖坐而待毙〗 成语典故: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志存高远〗 成语典故: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求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中 教令第十三   斩断第十四   思虑第十五 阴察第十六  以上的翻译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按兵束甲〗 成语典故: 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案兵束甲〗 成语典故: 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阿斗太子〗 成语典故: 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 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 〖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八攻八克〗 成语典故: 北敌势方强,娄师德八遇八克;南蛮心未服,诸葛亮七纵七擒。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 〖闭门思愆〗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比居同势〗 成语典故: 树叶强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憸人。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 〖八面驶风〗 成语典故: 八面驶风,左右逢源,真乃诸葛亮也。 老舍《神拳》第三幕 〖闭门思过〗 成语典故: 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汉书·韩延寿传》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 〖不求闻达〗 成语典故: 不求闻达于诸候。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不知所言〗 成语典故: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不知所云〗 成语典故: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成败利钝〗 成语典故: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迟回观望〗 成语典故: 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清史稿·李森先传》 〖除患宁乱〗 成语典故: 除患宁乱,克复旧都。 三国·蜀·诸葛亮《后主出军诏》 〖草庐三顾〗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豺狼之吻〗 成语典故: 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 〖淡泊明志〗 成语典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 〖德薄任重〗 成语典故: 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三国·蜀·诸葛亮《坐上与杜微书》 〖顶头上司〗 成语典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搏斗》:“对于我们的‘顶头上司’,也以极诚恳的态度,商量挽救这一个文化堡垒的办法。” 〖二三其节〗 成语典故: 语曰奕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 〖二桃三士〗 成语典故: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 〖方寸已乱〗 成语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非学无以广才〗 成语典故: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负阻不宾〗 成语典故: 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固壁清野〗 成语典故: 社客(崔社客)宿将多谋,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北齐书·李浑传》 〖苟全性命〗 成语典故: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肝心若裂〗 成语典故: 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豪杰并起〗 成语典故: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虎踞龙盘〗 成语典故: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晋·吴勃《吴录》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 唐·雍陶《河阴新城》诗 〖好尚不同〗 成语典故: 人各有好尚。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三国志·蜀志·***传》 〖汉贼不两立〗 成语典故: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军不血刃〗 成语典故: 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尽力〗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成语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积功兴业〗 成语典故: 《意林》傅子曰:‘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 卷五引晋·杨泉《物理论》 〖计日而待〗 成语典故: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积思广益〗 成语典故: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集,亦作“积”。 〖进贤进能〗 成语典故: 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器》 〖俭以养德〗 成语典故: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俭以养廉〗 成语典故: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继之以死〗 成语典故: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开诚布公〗 成语典故: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 〖枯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跨州连郡〗 成语典故: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蒙尘〗 成语典故: 主上蒙尘。 《三国志·诸葛亮传》 〖木牛流马〗 成语典故: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命世之英〗 成语典故: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民殷国富〗 成语典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龙蟠虎踞〗 成语典故: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晋·吴勃《吴录》 〖力排众议〗 成语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理所不容〗 成语典故: 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凌上虐下〗 成语典故: 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为笑千载,皆不以义,凌上虐下故也。 《三国志·魏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陵上虐下〗 成语典故: 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 〖临危受命〗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难以逆料〗 成语典故: 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难以预料〗 成语典故: 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囊中取物〗 成语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 〖偏安一隅〗 成语典故: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情见乎言〗 成语典故: 谓为信然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 〖七擒七纵〗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迁善黜恶〗 成语典故: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 〖弃邪从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 〖弃邪归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 〖去邪归正〗 成语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 〖亲贤远佞〗 成语典故: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道勿履,非礼勿行。 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三 〖跷足而待〗 成语典故: 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 三国·蜀·诸葛亮《劝将士勤功己阙教》 〖七纵七禽〗 成语典故: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七纵七擒〗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擒纵自如〗 成语典故: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如虎生翼〗 成语典故: 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如虎添翼〗 成语典故: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兵机》 〖人心如秤〗 成语典故: 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三国·蜀·诸葛亮《书》 〖如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使法量功〗 成语典故: 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明法》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这,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 〖三顾草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组织起来》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组织起来》 〖三顾茅庐〗 成语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事后诸葛亮〗 成语典故: 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社稷之器〗 成语典故: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 〖十命可受〗 成语典故: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答言书 〖受命于危难之间〗 成语典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上楼去梯〗 成语典故: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深入不毛〗 成语典故: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食少事繁〗 成语典故: 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晋书·宣帝纪》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 〖事无大小〗 成语典故: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 〖事无巨细〗 成语典故: 政事无巨细咸于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 〖视微知著〗 成语典故: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视微知着〗 成语典故: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思贤如渴〗 成语典故: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所向无敌〗 成语典故: 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注引《江表传》 〖芟夷大难〗 成语典故: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圣主垂衣〗 成语典故: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葛亮乾坤。 语出《易·系辞下》 〖舌战群儒〗 成语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受制于人〗 成语典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推诚布公〗 成语典故: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 〖畏敌如虎〗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三十五 〖危急存亡〗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之交〗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之时〗 成语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位极人臣〗 成语典故: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三国·蜀·诸葛亮《答李严书》 〖万全之计〗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威刑不肃〗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裴松之注引《蜀记》 〖我心如秤〗 成语典故: 《冯堂书钞》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卷三七引诸葛亮《杂言》 〖威仪不肃〗 成语典故: ***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三国志·蜀志·简雍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成语典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语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胸有鳞甲〗 成语典故: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胸中鳞甲〗 成语典故: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应变将略〗 成语典故: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游辞巧饰〗 成语典故: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 〖元恶未枭〗 成语典故: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义结金兰〗 成语典故: 《太平御览》张温英才镶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 引《吴录》 〖应机权变〗 成语典故: 若孝文卑辞匈奴,先主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三国·蜀·诸葛亮《绝盟好议》 〖一箭之地〗 成语典故: 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 元·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 〖应权通变〗 成语典故: 诏策亮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以弱毙强〗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 〖以柔克刚〗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 〖以柔制刚〗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 〖以弱制强〗 成语典故: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 〖扬武耀威〗 成语典故: 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犹鱼得水〗 成语典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与亮情好日密,自以为犹鱼得水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鱼游沸鼎,燕巢飞幕〗 成语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 〖鱼游沸釜,燕处危巢〗 成语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 〖摇羽毛扇〗 成语典故: ***和戏剧上的诸葛亮,几百年来在群众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形象,即所谓摇羽毛扇的人物。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 〖引喻失义〗 成语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诛暴讨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志存高远〗 成语典故: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坐而待毙〗 成语典故: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陟罚臧否〗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作奸犯科〗 成语典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众难群疑〗 成语典故: 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众难群移〗 成语典故: 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志虑忠纯〗 成语典故: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中情烈烈〗 成语典故: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卷一 〖诛凶殄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诛凶讨逆〗 成语典故: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坐以待毙〗 成语典故: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斟酌损益〗 成语典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成语问什么知什么意思?

斩断第十四

原文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者,以获其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服不鲜,旌旗裂坏,金鼓不具,乒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无弦,法令不行,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之势,却退不斗,或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呼唤喧哗,无所听从,失乱行次,乓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横,此谓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酒,阿私取受,大言惊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译文

国君所实施的处罚是指坚决处罚不遵守法令的行为。不遵守法令的现象有七种:一是轻视军纪、国法,二是怠慢军令、国家法令,三是有强盗恶习,四是欺哄蒙蔽,五是违背军令,六是胡行乱来,七是妨害营规。这是治军中应该禁止的问题。如果在需要国家实施处罚时却没有处罚这七种行为,就会被这七种行为造成混乱。所以,君主授予将帅执行军法的权力,处决不服从的人。军法的规定有轻重之分,施以告诫这样的处罚是轻的,严格的诛杀是重的处罚,侵犯法令的人要被斩首。规定了日期却不如期到达,听到号令鼓却不行动,借指挥不严密之机便停留下来不前,逃避行动,寻机休息,开始时离队伍还很近,而渐渐地把距离拉远,点到名字又不答应,盔甲不全,武器不齐备,这就是轻视军纪,有这种行为的人要被斩首。接受了命令而不传达,传达的命令又不详尽清楚,因而给官兵造成困惑,不听铜钲和鼓的号令声,不看清楚指挥旗帜,这就是怠慢军令,有这种行为的人要被斩首。在伙食方面,不供给粮食,在军械方面不配给武器,赏赐分配不公平,袒护自己的亲信,随便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借人钱财却不还,抢夺别人所杀敌人的人头,非法骗取军功和名誉,这就是强盗恶习,有这种行为的人要被斩首。如果有人***报姓名,冒名顶替,军服不整,铜钲战鼓不齐备,兵刃不锋利,武器的把柄不坚固,箭矢上没有羽毛,无弦,主管军械的官兵不遵守法令,不按条令办事,这就是欺哄蒙蔽,有这种行为的人要被斩首。听到擂鼓不行动,敲了铜钲不停止动作,旗帜倒下了但不卧倒,举起旗帜后又不站立起来,不听从指挥旗帜的指示,躲避上前线而留在后面,任意乱穿而扰乱行列,影响了兵器、的威力,故意后退逃避战斗,一会儿躲在右边,一会儿又躲在左边,***意扶起伤员抬走战死的人,以借此机会离开战场回到营中,这就是违背军令,有这种行为的人要被斩首。部队出发时,官兵争先恐后地乱走,骚动混乱,步兵,骑兵混杂在一起,堵塞了道路,使后面的部队无法前进,呼唤朋友乡亲,大声喧闹,吵得什么声音也听不清,行军队伍不成队列,次序混乱,乱拿武器而误伤了自己人,长官、将领看到了也不管,上下任意妄为,这就是胡行乱来,有胡行乱来的人要被斩首。部队停止行军,屯营驻扎时,到处去打听别人是哪乡哪村的人,亲亲热热,上下一路,一起吃饭,上下包庇,长官召唤士兵却找不到人,竟跑到其他单位的营地里,扰乱了营区的秩序,长官斥责也不能制止这种行为,翻越营地围墙,任意出入,而不经过正当的营门,并且不向长官请***,成为坏事、罪恶的根源,知道别人有这些错误行为也不揭发,他的罪与犯罪的人一样。聚集一些人吃吃喝喝,偏向请自己吃饭的人,说些大话去耸人听闻,在官兵中造成疑虑,这就是妨害营规,有妨害营规的行为的人要被斩首。国君、将领在坚决处罚了这几种犯法行为后,治国、治军就比较方便了。

思虑第十五

原文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随覆阵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害生于利,乱生于治。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译文

君主对国家兴亡的思虑要涉及到眼前及长远的问题。孔子说,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看不到眼前的忧患。所以,君子在思考问题时不会超出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职权范围。所谓的“思”是指寻求正确的谋略,所谓的“虑”是指反复思考,制定所思事物的***。不在这个位子上就不考虑这个位子上的事情,不是这个事情就不考虑使用这样的计谋。对重大的事物应首先从难处着手,对相对细小的事情就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因此,在思考某事带来的利益时还要考虑事物本身带来的损害,要想事物成功的同时,还要考虑可能引起事物失败的因素。象天一样高的台子也会容易倒塌,所以向高处仰望时不能忽视下面的根基,向前方瞻望时也不要忽视了后方,战国时秦穆公讨伐郑,百里溪和蹇叔就已经预见了秦军在长途跋涉之后必定失败;吴王接受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和许多珍宝时,伍子胥就已经看到了吴王在对待越国问题上失误;虞王接受了晋国的璧玉骏马,宫之奇就知道了这样做的害处;宋襄公以小国之力练兵求霸业,公子目夷就知道这样会引火烧身。上述种种典型事例,可以看到百里溪、蹇叔、伍子胥、宫之奇、目夷他们的思虑是明智的。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仍然重蹈覆辙,效仿已经失败的行为,到底会得到什么呢?所以,秦虽然完成了霸业,但却没有尧、舜的办法好。危险在安逸中产生,死亡在存在中产生,混乱在治理中产生。明智的人看到事物的细微之处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实质,看到事物的开端就知道了事物的结局,这样灾祸就没有产生的地方和机会,这就是思虑的道理。

阴察第十六

原文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者烦,烦生于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危者浅,覆冰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揖者不济,失侣者远顾,赏罚者少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不辨黑白,弃土取石,虎羊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伤手,打跳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麒麟,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之谓五德。

译文

国君治国要勤于反省自己,在自我审察、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

如果受到敌国入侵,国内的政治、经济就会受到削弱,上层领导缺乏主张,下层官吏和老百姓就会迷失方向,内心迷惘混乱就使忠臣得不到重用,缺乏主见就会在分析问题上发生偏差,考虑问题时有了失误就会打乱自己的***,错误的谋略就会造成国家的危险,国家有了危险就不安定。所以,考虑事情要有长远打算,有长远打算国家就安定,没有长远打算国家就会出现危机。富裕的时候洋洋得意,贫困的时候又抓不住摆脱困境的时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为购买物品而竭尽积蓄,没有功劳又独断专横,过多过杂地考虑事情就会使自己思绪紊乱,思绪紊乱就容易懈怠。船底有了漏洞,水就会侵入船内,水囊破了里面的东西就会漏空,山小不会有野兽出没,水浅不会有鱼,树干细弱鸟就不会在树上垒窝,围墙塌坏屋子也要倾倒,河堤决口河水会四溢,走得快人容易摔倒,走路平稳的人又行动迟缓,乘船的人有被搁浅的危险,走在冰上的人有掉下去的危险,在山涧中游水的人有淹死的危险,想要渡河没有船是过不去的,失去同伴会倍加想念,按功劳的大小行使赏罚的权力,不诚实的人会失信于他人,嘴唇破损使牙齿感到寒冷,毛脱落后皮就单薄。对怀有私心的人偏听偏信就会产生祸患。善于策划的人容易取胜,错误的谋略就会造成失败。用好的谋略修正错误的***就好像沐浴春雨一样。麒麟容易驾驭,迟钝的老马则难以训练。不善于观察事物的人就象瞎子一样,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就象聋子一样。树根受到损伤,树叶就会枯败,树叶枯败后花儿就脱落了,花儿脱落后就无法结果实。房屋的支柱细弱,房屋就会倒塌;树木的主干细弱,树梢就容易弯曲;不能分辨黑白,老虎和羊同为一群。衣服破了要补一补,衣带短了要接续上。玩弄刀子容易伤手,打闹跑跳容易伤脚。洗衣服不一定非去江河,关键是洗掉污垢;骑马也不要非骑麒麟那样的千里马,只要它跑得快就行了;所用的贤士也不一定都是圣人,只要他有才智就可以了。总之,反观自己应该注意五个方面:一是禁止发动非正义的战争;二是奖赏贤能,惩罚罪犯;三是安抚仁人志士,使全国上下太平安定;四是保护江山稳固,不受外敌侵扰;五是不与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人打交道

用知字怎样组词

Ⅰ 形容“提问”的成语有哪些

不耻下问

不敢问津

不闻不问

不问青红皂白

不相闻问

答非所问

Ⅱ 问什么什么的词语成语

问开头的成语:

问安视寝

问安视膳

问长问短

问道于盲

问鼎轻重

问鼎之心

问鼎中原

问官答回花

问寒问答暖

问寒问热

问花访柳

问柳评花

问柳寻花

问牛及马

问牛知马

问寝视膳

问舍求田

问十答十

问十道百

问俗问禁

问天呵壁

问天买卦

问心无愧

问心有愧

问羊知马

问一答十

问一知二

问诸水滨

问罪之师

Ⅲ 成语见什么知什么

见什么知什么的成语只有:见时知几、见微知著。

一、见时知几[ jiàn shí zhī jǐ ]

解释:指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译文:监军的办法在于坚持牢,而不是看到当时知道多少的演变。

二、见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

解释: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自: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译文:所以圣人见微知着,看到才知道最终。

(3)成语问什么知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见微知著近义词:

一、原始见终[ yuán shǐ jiàn zhōng ]

解释: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出自:汉·王充《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

译文:大凡圣人看到祸福的,也能根据对事物的初始情况的估量类推事物的发展趋势,看到事物的开端就能预知它的结果。

二、可见一斑[ kě jiàn yī bān ]

解释: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译文:这个小伙子也是管中窥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三、一叶知秋[ yī yè zhī qiū ]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译文:见一叶落而知道每年的傍晚。

Ⅳ 问的成语有什么

不闻不问

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不过问

不问不闻

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风问俗

风:歌谣;俗:风俗。***集歌谣,访问风俗

访亲问友

访:拜访;问:问候。指拜访亲朋好友抚躬自问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不问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不相闻问

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答非所问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吊死问疾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抚心自问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耕当问奴

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呵壁问天

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好问决疑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含蓼问疾

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好问则裕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求田问舍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求神问卜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入门问讳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问心无愧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舍求田

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问诸水滨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安视膳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问寒问暖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问道于盲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问长问短

仔细地问,表示关心。问罪之师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嘘寒问暖

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兴师问罪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寻消问息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一问三不知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悬壶问世

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用来指宿娼。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从师受业。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不问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不相问闻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此问彼难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东捱西问

谓四处探问、打听。反身自问见“反躬自问”。访贫问苦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六问三推

谓反复审讯。攀花问柳见“攀花折柳”。入邦问俗见“入国问俗”。

入竟问禁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入乡问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十死不问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投石问路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望闻问切

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问安视寝

见“问安视膳”。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官答花

谓答非所问。

问柳评花

比喻狎妓。

问柳寻花①玩赏春景。②后人以“花”、“柳”比喻 *** ,故以“问柳寻花”谓狎妓。

问寝视膳

见“问安视膳”。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问天买卦求问上天以卜吉凶。

问一答十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寻根问底见“寻根究底”。

询根问底

谓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

以口问心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以心问心

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有问必答

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追根问底

见“追根究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

〖解释〗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盘根问底

〖解释〗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问鼎轻重

〖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问一得三问

一件事却得到解决三件事的办法。形容求少得多。

丙吉问牛

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不明白欢迎来追问!

望***纳,多谢了!

Ⅳ 成语问羊知马是什么意思

问羊知马

[ wèn yáng zhī来 mǎ ]

1. 解释自: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2. 出自:《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3.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Ⅵ 什么什么知什么成语

知己知彼、知彼知己、知足知止、知心知意、知冷知热

一、知己知彼 [ zhī jǐ zhī bǐ ]

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自:春秋 孙膑《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知道自己怎么想的,也应该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作战百次也不失败

二、知彼知己 [ zhī bǐ zhī jǐ ]

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自:春秋 孙膑《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知道自己怎么想的,也应该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作战百次也不失败

三、知足知止 [ zhī zú zhī zhǐ ]

解释: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出自:唐朝令狐德棻《周书·萧大圜传》:“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

译文:不如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萧条不累。

四、知心知意 [ zhī xīn zhī yì ]

解释:见“ 知心着意 ”。谓彼此了解,心意投合。

出自: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二折:“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

五、知冷知热 [ zhī lěng zhī rè ]

解释:关心痛养起居,照顾周到细致。

出自:近代 孙力《都市风流》第八章:“生活上,张义民是最知冷知热懂事儿的孩子。”

Ⅶ 什么知什么问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 [míng zhī gù wèn]

基本释义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出 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例 句

这是你份内的事,你怎么~呢?

Ⅷ 很多用户打个成语问什么意思很多这种提问,他们有什么用意呢

我估计就是有几个小号为了让大号能回答问题挣取财富值或者做任务之类的随便提问的,毫无意义。不用管。

Ⅸ 什么什么知什么的成语有哪些丶时和时和什么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草木知威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察己知人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察今知古 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观察它的现在,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达权知变 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达人知命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睹微知著 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告往知来 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观往知来 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恨相知晚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

鉴往知来 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见微知萌 微:细微。萌:发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知道其发展的程度。

见微知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举十知九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倦鸟知还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乐天知命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落叶知秋 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迷途知返 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视为知己 看成好朋友。

数往知来 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叨在知己 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

恬不知耻 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闻一知二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以一知万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鲍子知我 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达地知根 指根底清楚、明白。

达观知命 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道头知尾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

道远知骥 骥:千里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比喻经过长久的锻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睹始知终 指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睹著知微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睹着知微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贵在知心 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惠子知我 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行易知难 行:实施;知:知晓。实行容易,但通晓其道理却很困难。

极往知来 通晓过去,预知未来。

见时知几 指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见始知终 指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履霜知冰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论世知人 犹言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迷而知反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迷而知返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迷涂知反 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同“迷途知反”。

迷途知反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目不知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同“目不识书”。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识微知著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识字知书 指有文化知识。

食不知味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士死知己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视微知著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谬托知己 指***托为知心朋友。

讨类知原 指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恬不知怪 指安然处之,不以为怪。

恬不知愧 安然处之,不以为耻。同“恬不知耻”。

恬不知羞 安然处之,不以为耻。同“恬不知耻”。

望表知里 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知本质。

以微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以微知着 微:微小;着:显着。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饮水知源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有勇知方 有勇气且知道义。

知地知天 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知微知彰 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

知足知止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酌水知源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Ⅹ 什么知故问四字成语

明知故问 [míng zhī gù wèn]

基本释义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出 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含有 微 的成语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用知字怎样组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知、知道、知了、认知、无知

 知心、知名、知识、知足、知己

 未知、须知、知趣、谂知、感知

 知友、熟知、告知、知州、知晓

 亲知、获知、知客、求知、知青

 知事、知宾、情知、知遇、明知

 知悉、知府、预知、稔知、新知

 知觉、故知、知情、知底、知交

 通知、旧知、知照、推知、得知

 知县、知会、知命、良知、真知

 知单、祅知、所知、知启、了知

 习知、知赏、踹知、禀知、知阁

 知爱、知慧、访知、朋知、肤知

 风知、格知、知证、致知、回知

 证知、舞知、知谋、恩知、知希

 知术、中知、备知、知虑、权知

 谙知、知章、知方、知辩、逆知

 知津、深知、问知、专知、知言

 知班、遗知、见知、受知、夙知

 微知、知谢、知非、匿知、知从

 徧知、同知、饬知、麤知、知士

 意知、叡知、不知、要知、知力

 蚤知、知几、知丘、征知、益知

 知化、予知、窥知、过知、自知

 富在知足、知过必改、鹤知夜半、明知故犯

 叨在知己、知易行难、见始知终、不知肉味

 知高识低、见微知着、知音识趣、睹始知终

 不知寝食、贵在知心、一叶知秋、不知死活

 知微知彰、知人则哲、酌水知源、睹微知著

 聪明叡知、不知头脑、识微知着、知荣守辱

 知足知止、视微知著、不知所终、行易知难

 知命乐天、知一万毕、达人知命、先知先觉

 知无不言、未知万一、识礼知书、心知其意

 倦鸟知还、不知自爱、全知全能、不知其详

 贫贱之知、知羞识廉、白首相知、知书达礼

 恬不知怪、无所不知、告往知来、知心着意

 知彼知己、乐天知命、知足不殆、履霜知冰

 格物致知、旧雨新知、畏天知命、知足不辱

 伯玉知非、知无不为、问牛知马、不知所言

有关安全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微不足道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出处: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

微察秋毫 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

微服私行 微服:平民服装。私行:秘密出行。旧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到民间探***情或疑难重案。

微过细故 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出处:《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

微乎其微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出处:《尔雅·释训》:“式微式微者,微微微者也。”

微文深诋 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出处:《汉书·咸宣传》:“稍迁至御史中丞,使治主父偃及淮南反狱,所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

微显阐幽 指显现微妙之处,阐明幽深之理。

微言大义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出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微言大谊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同“微言大义”。

微机四伏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兵微将寡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出处:《三国志平话·张飞三出小沛》:“奈备兵微将寡,壕浅城低,有倒悬之急,累卵之危。”

辞微旨远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出处:《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道微德薄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

出处:《古今***·月明和尚度柳翠》:“贫僧道微德薄,不堪为师。”

杜微慎防 杜:杜绝,断绝;慎:谨慎。杜绝细微,谨慎防备萌芽。即消灭祸患难与共于萌芽状态之中。

出处:《明史·胡松传》:“松言边兵外也而内之,武库仗内也而外之,非所以重肘腋,杜微慎防也,执弗许。

睹微知著 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志·吕布臧》:“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防微杜渐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防微杜衅 犹言防微杜渐。

出处: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十九:“往奉台翰,怜不肖之愚忠,教以防微杜衅,慎自持爱。”

防微虑远 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出处:唐·郑亚《唐丞相太尉卫国公李德裕会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启宸衷,大破群议,运筹制胜,举无遗策,防微虑远。”

积微成著 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出处:《荀子·大略》:“夫尽小者大,积微成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见微知萌 微:细微;萌:发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知道其发展的程度。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见微知著 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清微淡远 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人微权轻 微:低下。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出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人微望轻 指身份低下,资望不足。多用作自谦之词。

出处:宋·岳飞《奏乞罢制置使职事状》:“窃念臣人微望轻,难任斯职。”

人微言贱 犹言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贱,不能上动。”

人微言轻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 身微力薄 指地位低下,财力不足。

身微言轻 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识微见几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识微见远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识微知著 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视微知著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无微不至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析微察异 指仔细观察、辨别。

出处:明何景明《结肠赋》:“有木连理,草交茎兮;烈魂洁魄,孚女贞兮;析微察异,实此之类兮;附物著灵,见胸臆兮。”

细微末节 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显微阐幽 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

出处:《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兴微继绝 使衰落了的振兴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

以微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以微知着 微:微小;着:显着。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造微入妙 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贺方回‘淡黄杨柳带栖鸦’、秦处度“藕叶清香胜花气”二句,写景咏物,可为造微入妙。”

知微知彰 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白璧微瑕 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白玉微瑕 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涓滴微利 涓:细流;滴:水珠。象小水珠一样微小的利益。

出处:《新编五代史评话·晋史》卷上:“贪取涓滴之微利,而自弃丘山之大功乎!”

拈花微笑 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破颜微笑 形容心领神会。

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谈言微中 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谭言微中 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督抚·海忠介被纠》:“真所谓谭天微中,可以解纷矣。”

蜗名微利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极微小的名声。虚名小利。亦作“蜗利蝇名”、“蜗名蝇利”。

阴服微行 微行:帝王、官吏隐藏自己身份改装出行。旧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装,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民访。 蝇头微利 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出处:宋·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本小利微 微:薄。本钱小,利润薄。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

才秀人微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阐幽抉微 指阐明幽隐,抉发精微。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象和蚁的童话》:“一些谈艺术理论的著作为了要‘阐幽抉微’,也往往容易把艺术的道理谈得很深奥。”

阐幽明微 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赖兹刍荛。”

晨光熹微 熹微:天色微明。早上天色微明。

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洞隐烛微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出处: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洞幽察微 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洞幽烛微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杜隙防微 杜隙:杜绝疏失。杜绝疏失,防患于未然。

出处:明·陈子龙《整饬京营疏》:“择才望大臣素为都人信服者以统之,弹压维制,杜隙防微,亦不为无助也。”

睹著知微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出处:《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探情以华,睹著知微。”李善注:“ 《越绝书》:‘子胥曰: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己。’”

睹着知微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杜渐除微 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就预防。同“杜渐防萌”。

出处:《宋书·彭城王义康传》:“杜渐除微,古今所务,况祸机骤发,庸可忽乎。”

杜渐防微 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几而作,不俟终日。”《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官轻势微 官位不够重要,势力也很小。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则陛下一阶耳。”

谨小慎微 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敬小慎微 敬:谨慎小心;小、微:指细小、不起眼的东西。对细微的事物也***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具体而微 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刻画入微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量小力微 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出处:鲁迅《华盖集·通讯》:“现在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小力微,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的闪光。”

剖玄析微 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剖幽析微 犹剖玄析微。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穷幽极微 比喻深入探求玄奥的学问。亦作“穷纤入微”。

清都紫微 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身轻言微 身轻:身价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地位低下者说的话不为人所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

慎小谨微 对细小的事也小心对待。

慎小事微 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

体贴入微 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四》:“至于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 体恤入微 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同“体贴入微”。

通幽动微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同“通幽洞微”。

通幽洞微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通元识微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析精剖微 指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

出处:清恽敬《读(大学)一》:“盖知者至广极大,析精剖微不可端倪者也。”

寻幽入微 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

研机综微 研究综合事理的深奥精微之处。

出处:《后汉书·贾逵伟》:“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艺,研机综微,靡不审核。”

研精阐微 研究阐明精深微妙之理。

出处:清·薛福成《书工商核给凭单之例》:“而一二千年以来,亦竟无一人研精阐微,为斯民辟妙用,为天下扩美利者,此无他,***不足以鼓舞之也。”

研精究微 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处。同“研精阐微”。

出处: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余谓研精究微之学,乃宇宙间公共之理,不必辨其孰为传习。”

钻坚研微 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

出处:《晋书·虞喜传》:“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

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安室利处: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出处:《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剥茧抽丝: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出处: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擘肌分理: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不差毫发: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出处:唐·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不遗巨细: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出处: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堤溃蚁孔: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

出处:汉·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滴水不漏: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睹微知著: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志·吕布臧》:“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出处: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毫分缕析:细致详尽的剖析。

出处:《云谷杂记》附宋·张嗣古《特荐状》:“凡本府委送剖决民讼,毫分缕析,多得其情。”

即小见大: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计出万全:万全:非常安全周到。形容***非常稳当周密,决不会发生意外。

出处:《汉书·晁错传》:“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金石之计:比喻最安全的计策。

出处:汉·陆贾《新语·资执》:“欲辞晋献公譬马之赂,而不***之夏阳之道,岂非金石之计哉?”

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出处:***《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刻画入微: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琢句:修饰琢磨文章的细节。

出处: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秋豪之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出处:《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自危: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自危,欲畔者众。”

乳间股脚:比喻自以为安全的处所。

出处:《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视微知著: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十七回:“此为丝丝入扣,暗中抛索,如道家所云三神山舟不得近,近者辄被风引回也。”

条解支劈:指细致部析。

无微不至: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

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细针密缕: 缕:线。针线细密。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这位姑娘虽是细针密缕的一个心思,却是海阔天空的一个性气。”

心细如发: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亦作“心细于发”。

出处: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颇闻棋诀在善守,心细如发才如斗。”

心细于发: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同“心细如发”。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谁想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于身,还心细于发。”

寻幽入微: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蚁穴坏堤: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同“蚁穴溃堤”。

出处:清·钱谦益《向言下》之五:“蛇螫断腕,蚁穴坏堤,史臣之所以俯仰三汉者也。”

猿穴坏山: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

出处: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贼去关门:贼偷了东西走后才去关门。比喻事故发生之后才***取防范措施。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僧问曰:‘若不遇于师,几成走作。’师曰:‘贼去后关门。’”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出处:《史记·日者列传》:“道高易安,势高益危。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堤:堤坝;溃:崩溃;蚁穴:蚂蚁洞。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出处:《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