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以逆成,言以泄败,言以直祸,事以急败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9 0
  1. 史记 李将军列传的翻译
  2. 曾国藩哲理名言
  3. 战国策 燕策三 翻译
  4. 曾国藩人生格言
  5. 宋高宗究竟为何要急着杀岳飞?岳飞哪件事触到龙鳞了?
  6. 曾国藩的励志格言

一、识己篇.修身齐家

1.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2. 棘手事,需耐烦。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事以逆成,言以泄败,言以直祸,事以急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4.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5. 人之气质,由于人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6.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7.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8.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9. 人而不勤,则万事皆废,一家俱有衰象。

10.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11.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如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12.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3.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14.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5. 为人须先立坚卓之志。

16.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7.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8.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9.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0.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21.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22.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23.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4. 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 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二、识人篇.立人达人

25. 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26.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7.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28.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9.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0.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31.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32.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毋将智人说得及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及易。

33.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

34.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35.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具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三、识事篇.刚柔并济

36.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37.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38. 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试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39. 宁拙毋巧,可以持之。

40.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41.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42. 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43.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44.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45.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46.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47.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48.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49.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50.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51.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52.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问哪有空闲的光阴。

四、识道篇.明强挺经

53.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54.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以。

55.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56.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57. 危机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着。

58.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59. 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60.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61. 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

62. 放开手,使开胆,不得瞻前顾后

63.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处事宜决断。

65.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66.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67.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68. 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69.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曾国藩家训》生动可读,足资借鉴。

史记 李将军列传的翻译

呜呼,自古南渡灭亡之速,未有如明之弘光者也!地大于宋端,亲近于晋元,

统正于李,而其亡也忽焉!其时奸人或自称太子,或自称元妃,之祸,史

所载如此类亦间有,而不遽亡者,无党祸以趣之亡也。党祸始于万历间,浙人沈

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高攀龙、孙丕

扬、邹元标、赵南星之属,气节自许,每与***相持。而高、顾讲学于东林,名

流咸乐附之,此东林党祸所自始也。国本论起,两党相攻击如仇雠,嗣是有妖书

之役、梃击之役,迄数年不定。神宗晚节,郑贵妃宠愈甚,其子曰福王,上于诸

子中独怜爱之;王皇后无子,光宗于兄弟居长,久未册立,而贵妃早贵,顾天下

有出郑氏上者辄觖望,即上亦两难之。一时名流以伦叙有定,请早建太子,语颇

侵郑氏。上怒,或黜,或廷杖,相继不绝,而言者弥众,皆以斥逐为名高。***

如沈一贯与申时行、王锡爵,皆主调护,而言者遂亚攻之。然上意亦素定,卒册

光宗为太子,而福王之国河南,所以赉予甚厚,诸子不得与比焉。国本既定,两

党激而愈甚:泰昌、天启,红丸之役、移宫之役,中朝相争,如蜩螗沸羹,与梃

击号为三案。及魏忠贤为政,浙党尽归魏氏,作书言三案事,诉斥东林,号曰

《三朝要典》。于是东林骈死牢户,余斥逐殆尽。烈皇帝立,定逆案,焚《要典》,

而魏党皆锢之终身。

崇祯十四年正月,流贼李自成陷河南府,福王遇害,世子走怀庆。事闻,上

震悼,辍朝三日,泣谓群臣曰:“王皇祖爱子遭家不造,遘于闵凶,其以特羊一

告慰定陵,特羊一告于皇贵妃之园寝。”河南有司改殡王,具吊衤遂;世子在怀

庆,授馆馈餐,备凶荒之礼焉。世子寻嗣封福王,王元妃黄氏早薨,继妃李氏殉

难死,王与潞王先后避贼南奔。

崇祯十七年四月,烈皇帝凶问至,南京诸大臣议立君,意多属潞王;而东林

以三案旧事,有嫌于福邸,亦不利立福王。总督凤阳马士英遗书诸大臣,言福王

神宗之孙,序当立。士英负纵横才,初为太监王坤所构谪戍。阮大铖者,名在逆

案中,时时欲出不得间,而与士英最善。崇祯中大学士周延儒之再召也,大铖归

于延儒,求荐己,延儒难之,遂以士英为托,曰:“瑶草复起,是即大铖复成也!”

瑶草,士英字也。延儒入京见帝,言马士英有边才可用,遂起为凤阳总督。至是

大铖与士英谋立福王,以福王与东林有郄,福王立,东林必逐,如此而逆案可毁,

己可出也。兵部尚书史可法、詹事府正詹事姜曰广、兵部右侍郎吕大器遗书士英,

言福王有失德,非人君之度,不可立。是时士英兵权在握,与大将黄得功、高杰、

刘泽清、刘良佐深相结,诸将皆愿立福王,如士英旨,吏科给事中李沾复从中主

其议,于是以福王告庙。五月己丑,群臣劝进,王辞让,遂以福王监国。

是日大清兵入北京。壬辰,以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姜曰广为东

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俱入阁办事;以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

右都御史,仍才督凤阳。可法请分江北为四镇,以得功、杰、泽清、良佐分统之,

所收中原州县,即归统辖;天下既定,爵为上公世袭。复奏设督师于扬州,节制

诸将。马士英率麾下兵渡江,与群臣合疏劝进,壬寅,王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弘

光元年。甲辰,以忭城伯赵之龙总督京戎政,密谕参将王之纲,迎母妃于河南郭

家寨。李自成遣伪制将军董学礼率兵南下,至宿迁,总督漕运路飞遣兵击败之,

擒伪防御使武愫。寻尊皇考福恭王曰贞纯萧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妣□氏曰孝诚端

惠慈顺贞穆皇太后,皇祖妣贵妃郑氏曰孝宁穆温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皇

太后、太皇太后皆生称也。嘉靖中,已厘正先朝之误,而礼臣不考,犹仍其失焉。

遥上母太妃邹氏尊号,曰恪贞仁寿皇太后,谥元妃黄氏曰孝哲懿庄温贞仁靖皇后,

继妃李氏曰孝义端仁肃明贞洁皇后。

帝既立,可法为首辅,亟召天下名流,以收人心。而士英挟拥立功,入***,

内通中官,外结四镇,出可法于外为督师,士英遂为首辅。四镇惟黄得功忠勇奉

朝命,而余皆骄悍,不可法度使。得功进封靖南侯,左良玉宁南侯,封高杰为兴

平伯,刘泽清为东平伯,刘良佐为广昌伯。可法至扬州,为高杰所困,可法开诚

示杰,杰感动,愿为可法死。黄、刘与杰交恶,士英亦怒杰之为可法用也。文武

离心,内外解体,可法疲于奔命,而国事日裂。上优柔不断,而性宽厚,政事一

委任大臣,不从中制。坐是法纪皆废而廷臣无不恣肆,通贿赂。中官之揽权婪贿

尤甚,自以从福邸来,流离奔窜,取金钱为衣食资,上亦怜之而不之罪也。

及阮大铖入,而党祸复烈,谗慝宏多,国家日以多故。上在宫中,每顿足谓

士英误我;然大权已旁落,无可如何。而上多声色之好,自六月庚辰,诏选淑女,

自是访求之使四出,识者早已料其不能终矣!诚意伯刘孔昭奏都察院右都御史张

慎言;李沾己升太常寺少卿,奏吕大器定策怀二心,两人大铖党也。上曰:“朕

遭不造,痛深君父,何心大宝?直以宗社攸关,勉承重任;效忠定策诸臣,朕已

鉴知,余不必深求。”已而慎言及曰广皆以争大铖之出,相继引去,士英荐前光

禄寺卿阮大铖知兵,予冠带,召见。户科给事中罗万象,御史王孙蕃、陈良弼,

大理寺丞詹兆恒,应天府丞郭维经,怀永侯常延龄等,交章言大铖名在逆案,不

宜召。上弗听。大铖入对称旨,且伏地哭曰:“陛下只知君父之仇未报,亦知祖

母之仇未报乎?”祖母谓郑贵妃也。以三案挑激上怒自此始。安远侯柳祚昌复荐

之以为兵部右侍郎,旋进尚书。左都御史刘宗周言于上,请勿用,弗听。

七月己丑,以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使燕京,杰、

泽清举故总兵陈洪范副之。至燕京,懋第不屈死;洪范阴输款,且请南行为间。

既至,密奏得功、良佐与敌通。二人上疏自辨,上曰:“此反间,不足信。”洪

范寻给***去。后洪范奉太后,并执潞王以杭州降。自李自成败走西安,山东诸州

县杀其伪官,复为明守,而南中无一官无一兵出河北;自济宁以西皆北降,惟济

宁设守。八月大兵趋济宁之下。先是刘宗周在籍,自称草莽孤臣,请上亲征;又

言四镇不宜封,姜曰广拟优旨宣付史馆。而宗周连疏言中外诸臣皆可诛,四镇皆

怒,杰、泽清、良佐各疏劾宗周激变军情,摇动乘舆。又与得功合疏,言姜曰广

将危社稷。四镇之横日甚,而士英藉以逐姜、刘,用大铖。自是中朝之权,藩镇

皆得操之矣!

初大铖以逆案废锢,屏居金陵城南,溷于声伎。当是时东南名士,继东林而

起,号曰复社,多聚于雨花桃叶之间,臧否人物,议论蜂起,而礼部仪制司主事

周镳实为盟主,其诋排大铖,不遗余力。大铖尝以梨园子弟为间谍,每闻诸名士

饮酒高会,则必用一二伶人阑入别部中,窃听诸名士口语,顾诸名士酒酣,辄戟

手詈大铖为快;大铖闻之,嚼腭捶床大恨。会流贼扰江北,烽火及于瓜步浦口。

诸名士疑大铖且为贼内应,则刊檄讨之,署曰留都防乱;无锡顾杲为首,而贵池

吴应箕、刘城,宣城沈寿民、唐允甲,宜兴陈贞慧,松江徐孚远,吴县杨廷枢、

钱禧,归德侯方域数十百人附之。大铖内衔日惧,独身逃匿于牛首之祖堂,使其

腹心收买檄文,愈收而布愈广。大铖之客语大铖曰:“周镳之名,以诟公而重,

诸名士党人又以诟公者媚镳。”于是大铖怨镳及诸名士刺骨,一旦得志,即起大

狱杀之,而未有以发也。及骤贵用事,与中官比洌疒沙迹姘钢钊巳缭

勋、杨维垣等,次第起用。先以蜚话逮镳及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演祚,系刑部狱,

从吏讯,而捕囚诸名土,校尉纷出,跄踉奔窜,善类为之一空;定从逆六等条例,

凡素有清望不悦己者,辄窜入其中,或有真失节者,反以贿免。群臣日上疏相诋

诽,上亦厌之,诏曰:“朕遭九六之运,车书间阻,方资群策,旋轸故都。乃文

武之交争,致异同之日甚。先皇帝神资独断,汇纳众流,天不降康,咎岂在上?

尔诸臣鉴于前车,精白乃心,匡复王室;若水火不化,戈矛转兴,天下事不堪

坏!且视朕为何如主?”

皇太后至自河南,遣灵璧侯汤国祚告于南郊。杨维垣追论三朝党局,上曰:

“宵人躁竟,不难矫诬君父,以遂其私,姑不追究;其《三朝要典》,礼部访求

入史馆以存列圣慈孝之实。”又奏逆案多枉,命吏部分别起用。九江总督袁继咸

上疏,言《三朝要典》为先朝所焚,不宜存,而左良玉亦上疏论之。上曰:“此

朕家事,列圣父子兄弟数十年无间言,诸臣妄兴诬构,今物故几尽,与在廷诸臣

功罪无关,朕已悉从宽宥,不必疑猜。”袁宏勋奏继咸庇护三案,继咸上疏自辨。

上曰:“继咸身任封疆,当一心办贼,不得借端生衅!”

先是湖广巡按御史黄树以论士英被收,倚良玉不至,先后得罪者亦多奔良玉

军;而吕大器先是劾士英以入朝为名,横据***,卖官鬻爵,请上罢斥,上弗听,

寻致仕去,至是逮之,亦不至。失职之臣,挟藩镇以抗朝廷矣!是时庶官非

贿不入,***与中官、勋卫、藩镇皆得操用舍之权。吏部尚书徐石麟不获举其职,

去位。兵部之婪贿尤甚,奸人挟多金入都,即日可为大帅。前官方在任,而后官

升授者累累皆是;及抵任互争,乃令新者候缺,而旧者欲固其位,仍输贿,新者

亦更加贿,以求旧者之速去。武弁横行都邑,人莫之敢指。大铖党亦盛,张孙振、

赵之龙、冯可宗皆为之爪牙,日以报怨为事。其大旨务以离间骨肉,危动皇

祖母,中诸名流以非常之法。当拥立时,操异论者仅数人,而士英辈欲自张其功,

凡有纠劾,必以此诬之。

元年春正月,开封总兵许定国北降,诱杀兴平伯高杰。二月,鸿胪寺少卿高

梦箕奏先帝太子在杭州。先是有妖僧大悲从北来,自称为先帝,又称为齐王,又

称为潞王;下镇抚司讯,又称为神宗子,因宫闱有隙,寄养民间,长而为僧,辞

连潞王与故相申时行。礼部尚书钱谦益于是奏奸僧诬蔑,而户部侍郎申绍芳为祖

讼冤,钱谦益自白,俱奉旨慰谕。而张孙振、阮大铖欲藉以起大狱,为匿名帖布

于通衢,海内清流如徐石麟、徐淠、陈子龙、祁彪佳、夏允彝、杨廷枢之属,皆

入其内。士英性本疏阔,不欲,而大悲所言,一无所牵染,其狱遂止。二月

晦,弃大悲于市。

而明日国中传言曰:“太子至矣!”上初阅梦箕奏甚喜,遣中官踪迹,至钱

塘江上得之。三月朔至京,廷臣及士民拥观,***色喜。明日,举朝始知为高阳

男子王之明也。之明发垂肩,肌理白而举止轻率,身伛偻而容有愁;初至居兴善

寺,已移至锦衣卫冯可宗邸舍。上御武英殿,命群臣及左春坊左中允刘正宗,右

春坊右中允李景廉,前詹事府少詹事方拱乾等审视。正宗等皆前东宫讲官也。拱

乾上,指称方先生,及问正宗等,皆不识。又问讲书何地,讲何书,习何字,皆

不符。兵科给事中戴英进曰:“先帝十六年冬,御中左门亲鞫吴昌时,太子侍旁,

忆之乎?”不对。群臣环诘之,乃言姓名为王之明,故驸马都尉王之侄孙,曾

侍卫东宫,家破南奔,遇梦箕家奴穆虎于逆旅,遂共卧起,穆虎教之诈称太子,

拱乾则于侍卫日识之也。奏上,下之明中城兵马司狱。之明在狱中,嬉戏自得,

好饮酒,酒酣即长歌,终夜不止。狱囚与之亲者,问汝果太子耶,伪耶?皆不答。

居数日,上遣中官张朝进同东宫伴读邱志忠至锦衣卫,召之明再行审视,之明色

甚恐。志忠审视良久,言曰:“太子识我乎?”之明不答。锦衣卫从容劝其无恐,

之明对曰:“休矣!休矣!”志忠仰而祝曰:“以先帝之仁圣,遭祸乱至此,今

无血胤,海内伤之。若果先帝子,愿天诱其衷!”遂辟踊大哭,之明卒不语。当

是时,天子暗弱,马、阮浊乱朝政,人情愤激,皆谓太子为真,讹言繁兴,一唱

百和,不可止也。大铖辈又欲藉以起大狱,陷清流,而梦箕被酷刑,欲其有所连

染。梦箕大言曰:“入他人罪,不能出我也!”于是人情益惧。黄得功上疏,言:

“先帝之子,及陛下之子,真伪未辨,乞多方保全,以谢天下;若遽加害,天下

必以为真东宫矣!”乃命养之狱中,俟布告天下,愚夫愚妇皆已明白,然后正法。

袁继咸及湖广巡抚何腾蛟俱上疏乞保全;而刘良佐并言太子童氏之事,谓上为群

臣所欺,将使天伦灭绝。

童氏者河南人,自称上元妃,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信之,具仪从,

送至京。上大怒,下童氏锦衣卫狱。童氏色喜而甚口,秉笔太监屈尚忠至狱中视

之,童氏一见知其姓名;而所言王宫事皆不合,乃刑之,言在福王府为西宫,又

言为邵陵王宫人,且曰:“吾之与王别也,啮胸为记,分金为质;别后生一子,

今四岁矣。”在狱中时时号泣,曰:念其子不置。既被刑,称病,上命医调治候

鞫,勿令致毙,于是医者进视不辍。一日,忽不肯饮药,求狱官为之祈禳,自言

己干支、生三十二年矣。狱官诡为之书符祈禳,童氏称谢曰:“我不忘先生也。”

居数日,产一男子,属狱中妇人曰:“勿泄,泄则我必死,累汝矣!”投之厕中,

复下刑部狱。五月壬辰,帝奔,京师乱,童氏出狱,不知所终。

当大悲之既诛也,王之明与童氏先后至,而同时有妖人衣冠为道家装,直入

西长安门。门者止之,乃曰:“我天子也,女不闻黄牛背上绿头鸭乎?”门者执

之,乃为癫状;奏闻,杖而释之。越一日,又一人衣青衣,入西华门,过武英殿,

几入西宁宫,乃太后所居也。阍人叱之,则云取御床来,吾今日御极。擒送锦衣

卫,鞠之。自言姓名为詹有道,南京人也,平居奉佛,佛拥之入宫御极云云。奏

上,命杖一百,刑毕,肤肉不伤,亦无声,枷其项,则己死矣。

初上之见良佐疏也,曰:“朕元妃黄氏,先帝时册封,不幸早世;继妃李氏

又死于难。朕即位之初,即追封后号,诏示海内,卿为大臣,岂不知之?童氏冒

诈朕妃,朕初为郡王,何东西二宫之有?且称是邵陵王宫人,尚未悉真伪?王之

明为王之侄孙,避难南来,冒称东宫,正在严鞫。果真实非伪,朕于夫妇伯侄

之间,岂无天性?况宫媵相从患难者颇多,朕于先帝无纤芥之嫌,因宗社无主,

不得已从群臣之请,勉承重寄,岂有利天下之心,如毒害于血胤?朕夫妇之情,

又岂群臣所能欺?但太祖之天潢,先帝之遗体,不可以异姓之顽童,淆乱宗社;

宫闱风化攸关,岂容妖妇阑入?国有大纲,法有常刑,卿不得妄听妖讹,猥生疑

议!”因命法司先将二案审明情事,昭示中外,以释群疑。然而流言日甚,而大

兵已取盱泗,过徐州,乎及于仪扬矣!

左良玉在先帝时,骄蹇纵贼,笙逋龉觥<吧霞次唬鲜榻挠朝政,

闻有太子事,上疏言大臣蔽主,危害皇储。时良玉且病,其子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梦庚,性凶狡,遂举兵反,以奉太子密旨,诛奸臣马士英为名,陷九江。良玉死,

复陷东流、安庆。京师***,公侯伯分守城门,征靖南、广昌、东平兵入卫,命

可法至江北调度,大铖率兵巡防上江。大兵至,无御之者,及大兵已至仪扬门,

而士英辈皆谓无虞,且欲藉北兵以破左。杨维垣等请追恤三案诸臣刘延元等二十

一人,并复原官,仍各赠荫有差;杀周镳、雷演祚于狱,弃前兵科给事中光时亨

于市。时亨有清望,以阻南迁下狱,至是与从贼周钟、武愫同杀以辱之。上曰:

“朕为天子,岂记匹夫夙嫌?曾得罪皇祖妣皇考者,自今俱勿问;文武诸臣复举

往事污奏章者治罪。”都督黄斌卿等与左兵战于铜陵败之,得功大破梦庚兵于板

子矶,进封靖国公世袭,加大铖太子太保,诸将各升荫有差。

四月丁丑,大兵破扬州,史可法死之。五月丙戌,赵之龙密遣使赉降书,请

大兵渡江,使者遭大风,舟几覆。庚寅,京师昼晦,大兵抵南岸。壬辰,上如太

平,幸得功营,阮大铖随之。马士英奉太后如杭州。明日日中,奸民数百人破中

城兵马司狱,出王之明,称皇太子,奉之入宫,宫中金帛器玩掠之几空。有太学

生徐踽手执表,号召军民入宫劝进,无应之者,赵之龙执踽杀之。乙未,保国公

朱国弼入宫,执之明出,幽于别室,大兵至献之,不知所终。或曰,主兵者遣之

去,之明不肯,遂留军中,效仆隶之役焉。百姓又相聚杀士英故所部黔兵,及其

姻党,破人家,劫财物,之龙捕数十人杀之,城门昼闭。

帝之出奔也,群臣自尽者十余人,而吏部尚书张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维

垣,皆马阮党也,晚节自全,人皆异之。钱谦益本东林党魁,文章气节名天下,

先帝时为挤之几死;及上即位,起礼部尚书,乃与诸合。大兵之至也,

谦益降,且献阮氏及妃嫔数人于豫王为贽。阮氏者,诸生阮晋之女,谦益选为帝

妃,与诸妃嫔皆未入宫,至是献之,豫王以阮氏赐孔有德,谦益授内院学士,未

几罢去。乙未,豫王营于郊坛,之龙率群臣出迎。己亥,豫王入南京,降将刘良

佐引兵至芜湖劫驾,如大兵营,黄得功死之。丙午,上至南京,甲寅,北狩,顺

治丁亥五月初六日上崩。

马士英之走杭州也,杭州人不纳,逡巡钱塘江上,而是时鲁王监国于绍兴,

唐王即皇帝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山阴王思任以书抵士英曰:“阁下文彩风流,

素所向慕。当国破众疑之际,拥立新君,阁下辄骄气满腹;政本自由,兵权在握,

乃不讲战守之事,而但以声色逢君,门户党锢,以致人心解体,士气不扬。叛兵

至则束手无策,强敌来则望风先遁,致令乘舆播越,社稷邱墟。睹此茫茫,谁执

其咎?余为阁下计,莫如明水一盂,自刎以谢天下,则忠愤之士,尚可相原。若

但求全首领,亦当立解兵权,授之守正大臣,呼天抢地,以招豪杰。今乃逍遥江

上,效贾似道之故辙,人笑褚渊,齿已冷矣!且欲求奔吴越,夫吴越乃报仇雪耻

之国,非藏垢纳之地也!吾当先赴胥涛,乞素车白马以拒阁下。”士英寻入浙

东,持两端观望,既屡战败,则与总兵方国安、大学士方逢年北降,然犹与隆武

通,为大兵所觉,骈斩于黯淡滩。

大铖自芜湖走浙江。先是大铖已先士英降矣,金华人朱大典以东阁大学士兼

兵部尚书城守,而大典故督师南中,与大铖同事。至是大铖抵金华,自言穷迫来

归,大典怜而纳之。大铖为内应,金华破,屠之。大典***,阖家五百人皆自焚

死。大兵遂连收金衢诸郡县,将逾仙霞岭,抵青湖下壁会大铖有微疾,军中相与

亲爱者谓之曰:“公老矣,得无苦跋涉?吾等先逾岭,而公姑留此调摄,徐徐至

福州可乎?”大铖艴然变色曰:“吾虽老,尚能射强弓,骑壮马,且今欲取七闽,

非吾不可,奈何而言若是?”复慨然叹曰:“此必东林复社来间我也!”军中不

解东林复社为何语,曰:“公行矣,非敢相阻也。”明日,全军逾岭,大铖下马

步行,し捷如飞,持鞭指乘马者而诟之曰:“若等少壮男子,顾不及老秃翁顾盼

矍铄!”军中颇壮之。行至五通岭,则喘急,气息不相属,坐于石上遂死。其家

人最后至,见之乃下岭买棺,而是时沿途居民皆奔窜,遍觅无棺,阅一二日,乃

舁大扉至岭上,会天暑,尸虫盈于路,仅存腐骨而已。

呜呼,南渡立国一年,仅终党祸之局!东林复社多以风节自持,然议论高而

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祸,卒致宗社沦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

诛哉?

自当时至今,归怨于孱主之昏庸,丑语诬诋,如野史之所记,或过其实。而

馀姚黄宗羲、桐城钱秉澄至谓帝非朱氏子,此两人皆身罹党祸者也。大略谓童氏

为真后,而帝他姓子,诈称福王,恐事露故不与相见。此则怨怼而失于实矣!观

帝言宫媵相从患难者颇多,流离颠沛之余,不能绝衾稠之爱。一则幸旧好之犹存,

一则愤伪托之妖妄,皆未可知也。而王之明一事,至今犹流传以为真。余得备著

其说以告世焉。太子性仁弱,生十年,行冠礼,执圭见群臣,进止不失尺寸。既

讲学,出居端敬殿,诸臣进讲章,上亲为删正。太子于经籍多宫中所讲习,书法

尤工。既长,元旦早朝,未尝不在侧,上有所诛赏引之共视,且曰:“群臣所上

书,其意多为人营私解救,而故用浮词尝我,勿为所欺也!”太子母弟二,次为

怀隐王,次定王,故宫中呼定王为三皇子,永王年与钧,田贵妃出也。当贼之陷

京师也,上御便殿坐,命宫人曰:“传主儿来!”主儿谓太子二王也。太子二王

犹常服入,上曰:“此何时,可弗改装乎?”亟命持敝衣至,上为之解其衣换之,

且手系其带而告曰:“女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常人。乱离之后,匿形迹,藏姓名,

遇老者翁之,少者伯叔之。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言也!”太子二

王及左右皆哭失声,班乱。上起入后宫,后已崩。上寻传朱谕至文渊阁,命成国

公朱纯臣辅翼东宫。会阁臣皆出,中官置朱谕案上而去,纯臣与太子皆不之知也。

贼入,得朱谕于阁内,即收纯臣杀之。纯臣无他技能,上徒以其元勋班首,故托

以太子,而太子为贼所得,羁于贼将刘宗敏所。李自成之西窜也,人见太子衣绯

乘马,随自成后。

初左懋第之北使也,密书与史可法,言太子在燕京,而可法先是亦误以王之

明为真太子,尝上疏争之;及得懋第书,自悔,为书与马士英具述懋第语,且言

一时有伪皇后、伪东宫二事,深可怪叹!士英因将可法书刊而布之。初贼之以太

子出也,不知何以得脱于贼,徒步至前嘉定伯周奎家。奎,烈后父,太子外祖也。

是时太子姊长公主养于奎家,相见掩面哭,奎举家拜伏称臣。已而奎惧祸,言于

官曰:“太子不知真伪?今在奎家,奎不敢匿也!”因遍召旧臣识之,或谓为真,

或言为伪,谓为真者皆死,太子绞杀于狱中,朝中皆言其谋出大学士谢升。升崇

祯中位至宰相,予告家居。弘光时,加升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而

升已北行矣。至是都人围其第宅而詈之,升不安,请告去,寻死,自言见钱凤览

为厉而杀之。钱凤览者,亦言太子为真被杀者也。先是弘光元年二月,传言太子

及二王皆遇害,及谥太子曰献愍,定王曰哀,永王曰悼,而二王不知所终。

谨按崇祯十一年四月己酉夜,荧惑逆行尾八度,为月所掩,五月丁卯,退至

尾初度,渐至心。心,太子之象。郄萌曰:“犯太子,太子忧;犯庶子,庶子忧。”

至十七年十月,前星下移四五度,太子抚军监国,不离其位,下离者为主器已亡

之象。呜呼,明之亡也,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曾国藩哲理名言

一、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骑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都以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

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

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

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过了好几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程不识也来任长乐宫的禁卫军长官。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

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

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

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程不识在景帝时由于屡次直言进谏被封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守朝廷文书法令。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在马邑两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广任骁(xiāo,消)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统领节制。当时单于发觉了汉军的计谋,就逃跑了。汉军都没有战功。四年以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多里,李广***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

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转眼间,李广在家已闲居数年,李广家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

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到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老虎。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

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

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没过多久,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

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

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

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

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

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又过了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好久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

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

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交给执法官吏,应判为死罪,用财物赎罪,降为平民。

李广有三个儿子,名叫当户、椒、敢,都任郎官。一次天子和弄臣韩嫣戏耍,韩嫣有点放肆的举动,李当户去打韩嫣,韩嫣逃跑了,于是天子认为当户很勇敢。当户死得早,李椒被封为代郡太守,二人都比李广先死。当户有遗腹子名李陵。李广死在军中的时候,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

李广死后第二年,李蔡以丞相之位侵占景帝陵园前大道两旁的空地,因而获罪,应送交法吏查办,李蔡不愿受审对质,也***了,他的封国被废除。

李敢以校尉官职随从骠骑将军出击匈奴左贤王,奋力作战,夺得左贤王的战鼓和军旗,斩杀很多敌人首级,因而赐封了关内侯的爵位,封给食邑二百户,接替李广任郎中令。

不久,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父亲饮恨而死,就打伤了大将军,大将军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张扬。又过了不久,李敢随从皇上去雍县,到甘泉宫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卫青有亲戚关系,就把李敢射死了。

霍去病当时正在显贵并且受宠,皇上就隐瞒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又过一年多,霍去病死了。李敢有个女儿是太子的侍妾,很受宠爱,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受太子宠爱,但他贪财好利,李氏家族日渐败落衰微了。

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

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

几年后,天汉二年(前99)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

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

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余下逃散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人士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都以此为耻辱。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二、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於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饹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後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後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於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後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因字数限制,此处略)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馀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却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三、出处

《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

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文帝务在与民休息,不愿轻动干戈,因此虽然称赞其才干,却又惋惜他“不遇时”。

景帝时,参加平吴楚七国之乱,屡建战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将军印,战功被取消了。武帝时,大规模出征匈奴,按理说,李广可以大有作为,但武帝重用外戚,别的将领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况李广性格正直刚强,汉武帝和卫青都不喜欢他。

再加上李广为人忠厚,每次战胜,他都功归部下;每次战败,又主动承担罪责,论功行赏,自然显不着他。李广搏战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汉武帝说他“数奇”,不过是为自己不肯重用李广找借口而已。在整个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封侯的人数毕竟很少。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总共列出七十多个,在当时出动的数十万将士中不过占万分之一。绝大多数将士或者战死了,或者像李广一样得不到公正待遇。对于封侯者,司马迁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记载以外,又选择卫青、霍去病作为代表人物立传;对于未获封侯者,司马迁认为更应该选好代表人物立传。

李广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马迁看中的最佳人选。他欣赏李广身上所具备的广大普通将士的优良品行,又同情李广所遭受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幸。为李广立传就是为广大普通将土立传,因为他确实很有代表性。这是司马迁的匠心安排。

卫、霍作为封侯者的代表,他们多少凭借外成而贵幸,利用广大将土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荣耀。卫、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无过人之处。司马迁甚至认为,他们只是配进入《佞幸传》(参阅《十七史商権》卷六)。

李广则不同,他从军数十年,与广大将士同生死,共命运,在无数次的艰苦奋战中与广大将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传。

二、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记述汉代将领李广的生平事迹,描述了李广的杰出才能和高尚品行,也写出了李广一生不幸的遭遇。文章选择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以及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战例,按时间顺序来写突出李广的性格、才能、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李广骁勇善战,机智勇敢,胆略过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使匈奴闻风丧胆;他轻财爱士,身先士卒,忠实诚信,深得广大将士的敬重;虽屡建奇功,但处境坎坷,蒙受委屈,然仍忠于职守,辗转疆场。

通过这些描述,文章表现了李广战绩卓著,却长期受压抑最终被迫***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揭露出朝廷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黑暗无道。同时,文章真正写出了汉武帝时期征讨匈奴的广大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忠魂毅魄,因此千载以下读此传时还有“英风如在”之感。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百度百科-李将军列传

战国策 燕策三 翻译

曾国藩哲理名言

1、***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2、处事宜决断。

3、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4、好谈己长只是浅。

5、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6、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

7、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8、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9、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0、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12、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13、思与学不可偏废。

1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5、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6、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7、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1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9、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0、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2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2、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23、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4、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25、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26、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27、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28、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29、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30、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31、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32、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33、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34、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35、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36、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37、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39、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40、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哲理名言名句大全古代哲理名言宽容的哲理名言 曾国藩名言

曾国藩名言

1、绮语背道,杂学乱性。曾国藩

2、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曾国藩

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曾国藩

4、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5、越自尊大,越见器小。曾国藩

6、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曾国藩

7、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

8、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9、知足则乐,务贪必忧。曾国藩

10、信***,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曾国藩

11、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曾国藩

12、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曾国藩

13、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曾国藩

14、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曾国藩

15、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曾国藩

16、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1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曾国藩

18、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曾国藩

19、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曾国藩

20、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曾国藩

2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曾国藩

22、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曾国藩

23、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曾国藩

24、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

25、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曾国藩

26、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

27、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曾国藩

28、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曾国藩

29、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曾国藩

30、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曾国藩

曾国藩名言名句曾国藩名言警句马克吐温名言老舍名言 曾国藩名言_曾国藩的名言大全_句句经典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2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3 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4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5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6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7 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8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9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10 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1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12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3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4 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15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16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7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18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19 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20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1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22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23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24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25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26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27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8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29 诚则金石所穿。

30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31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32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33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34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35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36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37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38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39 苟能读书者,则无地不可。

40 无好小利。

41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42 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43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44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45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46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47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48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49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50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51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52 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53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54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55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56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57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58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59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60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

61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62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63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65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66 人伦明,则礼乐兴。

67 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68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69 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70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71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诸葛长青:谨慎、勤奋、关爱他人,即是活菩萨。

72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73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74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75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76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77 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78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79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80 夫为善易,积善难。士之于善也,微焉而不厌,久焉而不倦。幽隐无人知而不间,招世之疾逢时之患而不变。是故根诸心,诚诸言行,与时勉勉,不责其功夫,然后亲友信之,国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积未至,其畴能与于斯乎?

81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82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83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84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85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86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87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88 特患业之不精耳。

89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90 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91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92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93 家有万金,不如进德修业可靠

94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95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6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98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99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100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诸葛长青:素食青菜,君子之为也,积累阴德之法也!

101 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02 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6,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7,另起炉灶,重开世界。8,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9,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时。

103 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104 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105 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106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107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108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09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10 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111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112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113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114 勿好小利。

115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116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17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18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19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120 框扶社稷,功高盖世!

121 凡事豫则立。

122 人以气为主。

123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24 智慧愈苦而愈明。

125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26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127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128 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129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30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131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32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133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134 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135 家和则福自生。

136 侍亲以得欢为本。

137 小仁者,大仁之贼。

138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139 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140 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141 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142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

143 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贷而富者曰文。噫!吾将谓得时乎?尊而骄者不为矣,吾将谓失时乎?富而安者吾为矣。

144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45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46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147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48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149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150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51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152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153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154 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诸葛长青:制怒,制怒,怒火烧心,后果严重!

155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156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57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158 待人以诚,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

159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160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161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62 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63 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1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65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166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167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168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69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170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171 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172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173 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174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75 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176 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177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178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79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80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181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182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183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184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185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

186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187 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188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189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曾国藩经典名言

曾国藩经典名言

1、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2、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3、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奸诈者,祸之始。

4、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5、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6、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7、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8、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9、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10、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11、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12、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13、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4、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5、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16、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1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18、贫贱时眼中不着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19、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20、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21、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22、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23、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2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5、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26、***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27、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28、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29、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30、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31、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32、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33、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34、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曾国藩人生格言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太傅的***旷日持久,我心里昏乱忧虑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这该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转达了田光的临终之言。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是个无能的人,让您来到我面前,愿您有所指教。这真是上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代。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王翦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

过了一会儿,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断地进献车马和美女,尽量满足荆轲的欲望,以便让他称心如意。

过了很久,荆轲还没有动身的意思。这时,秦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地。又挥军北进,掠夺土地,一直打到燕国南部边境。太子丹非常恐惧,就向荆轲请求说:“秦国军队早晚要渡过易水,我虽然愿意长久地侍奉您,又哪里可能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想向您请求行动了。现在去了如果没有信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秦王正用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悬赏缉拿樊将军。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乐于接见我,这样我才能有报效太子的机会。”

太子丹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又怎么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而伤害忠厚老实的人的心,还望您另想个办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里去见樊于期说:“秦王对您可以说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和没收。现在又听说秦王悬赏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求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

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次想到这些,就恨入骨髓,考虑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报仇罢了。”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不但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而且可以为您报仇,您看怎么样?”樊于期走上前说:“您究竟想怎么办?但说无妨。”荆轲说:“希望能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就会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您的大仇可报,燕国遭受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将军可有这番心意呢?”

樊于期袒露出一条臂膀,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彻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听到您的指引。”说完就***了。太子听说后,赶紧驾车奔去,趴在樊于期的尸体上痛哭起来,极其悲伤。事情既然无可挽回,于是就只好收敛樊于期的头颅,用匣子封存起来。这时候,太子已经预先寻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那是从徐夫人手里用一百金才买到的匕首。太子让工匠用毒药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试验,只要流出一点儿血,那人就会立刻死去。于是准备行装,送荆轲动身。

燕国有个勇土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于是太子就派秦武阳做荆轲的助手。荆轲正等着另一个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远,还没有赶到,荆轲为此滞留等他。过了好几天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行动缓慢,怀疑他要反悔,于是又去请求他说:“时间已经不多了,你难道不打算去了吗?请让我先派秦武阳去吧。”荆轲生气了,喝叱太子说:“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来,就可能因为秦武阳这小子!如今我拿着一把匕首到吉凶难测的秦国去,之所以还不动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现在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就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到了易水岸边,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这时,高渐离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曲调唱起歌来,歌声凄厉悲怆,人们听了都流下眼泪,暗暗地抽泣。荆轲又踱上前唱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接着乐音又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听得虎目圆瞪,怒发冲冠。于是荆轲登上马车飞驰而去,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国以后,荆轲带上价值千金的玉帛等礼物,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确实畏惧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和大王对抗,情愿让国人做秦国的臣民,和各方诸侯同列,像秦国郡县一样进奉贡品,只求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非常害怕,不敢亲自来向大王陈述,特地斩了樊於期,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都封装在匣子里,燕王又亲自在朝廷送行,派来使者向大王禀告。请大王指示。”

秦王听了这番话后十分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荆轲捧着封藏樊于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顺序走上前去。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陡变,浑身发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朝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谢罪说:“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没有见过世面,今日得见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宽容,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拿的地图取过来。”荆轲就取过地图奉献上去,打开卷轴地图,地图完全展开时露出了匕首,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过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没能刺中。秦王大吃一惊,抽身而起,挣断衣袖。秦王赶忙伸手拔剑,剑身太长,卡在剑鞘里了。当时情况紧急,剑又竖着卡得太紧,所以不能立刻***。荆轲追赶秦王,秦王只好绕着柱子逃跑。群臣都惊慌失措,由于突然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个个都失去了常态。而且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时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守卫宫禁的侍卫虽然带着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危急的时候,秦王来不及召殿下卫兵,因此荆轲追赶秦王的时候,大臣们在仓猝之间惊慌失措,没有什么东西拿来还击荆轲,只好一起用手抓他。这时御医夏无且用他身上带着的药袋向荆轲投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不知怎么办好,趁这个机会大臣们才对他大喊:“大王把剑背过去!快推到背后!”秦王这才拔出剑来砍荆轲,一下子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重伤跌倒在地,于是举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没有击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八处受伤。荆轲自知事情失败,就靠着柱子大笑起来,叉开两腿大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两旁的人赶过来把荆轲杀了,秦王头昏目眩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后来秦王对群臣论功行赏,处罚也根据情况,分别对待。秦王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

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增派军队赶往赵国旧地,命令王翦的部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精锐部队退守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了,只好***用代王赵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打算献给秦王。但秦军仍旧继续进攻,五年之后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秦国统一天下。

后来,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利用击筑的机会见到秦始皇,他用筑投击秦始皇,想为燕国报仇,结果也没有击中,反被杀死。

宋高宗究竟为何要急着杀岳飞?岳飞哪件事触到龙鳞了?

1、凡事豫则立。

2、家和则福自生。

3、思与学不可偏废。

4、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5、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6、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7、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8、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9、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10、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11、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12、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13、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14、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15、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16、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7、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18、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19、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0、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21、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2、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23、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24、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25、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6、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27、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8、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29、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30、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31、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32、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33、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34、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35、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36、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3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38、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39、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40、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41、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42、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43、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44、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45、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46、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47、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48、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49、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50、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1、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52、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53、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54、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55、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56、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5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8、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59、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60、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61、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62、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63、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65、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66、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67、邪正看眼鼻,真***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68、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69、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7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71、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72、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73、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74、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75、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76、信***,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77、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78、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79、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80、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81、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82、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83、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84、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曾国藩的励志格言

议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金朝的诏谕江南使张通古与宋使王伦南来,按规定,宋高宗必须跪拜金使,奉表称臣。高宗冠冕堂皇的表示:只要百姓安乐,不惜屈己就和。而群情激愤, *** 的奏章雪片般呈送上来,武将有岳飞、韩世忠、解潜与杨存中等,文臣有李纲、张九成、尹l和朱松等。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的上书最为激烈,直斥高宗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表示与秦桧不共戴天,坚决主张斩秦桧、孙近和王伦以谢天下。高宗与秦桧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将他贬谪岭南。然后以高宗正在为徽宗守丧为借口,由秦桧等宰执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礼,接受了金朝的诏书与议和条件。

绍兴九年正月,宋朝以韩肖胄为奉表报谢使,以王伦为奉护梓宫、迎请皇太后、交割地界使,北上开封,王伦与完颜宗弼交割了地界,宋朝名义上收回了东、西、南三京与河南、陕西地。王伦得到宗弼要谋害挞懒撕毁和议的情报,便派人回朝报告,建议派张俊、韩世忠、岳飞与吴d分守河南、陕西地,免得再失中原,但高宗置之不理

五月,王伦继续北上,等他到达金朝,完颜宗钟胱阱鲆逊⒍***,杀死了对宋主和的完颜宗磐和挞懒,推翻了和约,以宗弼为都元帅,分川陕、两淮与京西三路向宋军进攻,仅在一月之间就夺回了河南、陕西。

王伦在金熙宗面前痛斥金朝背信弃义,被关押了起来。绍兴十四年,金人胁迫他出仕金朝,他坚决拒绝,被金人绞死。王伦在当时与后代历来遭人唾骂,但他作为议和使者,奉旨行事,别无选择,对金人也并不抱有幻想,更何况晚节可风,不能简单斥之为投降派。

金军全面进攻打破了高宗、秦桧屈膝求和的迷梦。宋军在三个站场上进行了抵御或反击。川陕战场由吴U节制陕西诸路军马,阻挡住金将撒离喝的锐利攻势。东路战场由韩世忠与张俊唱主角。韩世忠军攻取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进围淮阳却无功而返。张俊与王德在淮西***取了攻势,进入了宿州与亳州。但战争主要在中路战场进行,由岳飞、刘与宗弼率领的金军主力对阵。

刘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率原八字军万余人北上赴任,绍兴十年五月抵达顺昌府(今安徽阜阳),接到金军毁约重占东京的消息,便率军入城,凿沉了自己的座船,表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与新任知府陈规作死守计。仅用六天,他就严密部署了顺昌城的防务,令蜂拥而至的金军前锋拣不到便宜。八字军将士都说:平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破贼立功!

六月,宗弼亲率主力步骑十余万赶到顺昌城下,为鼓舞士气,他声称可用靴尖踢倒顺昌城,名将士来日府衙会食。他挥师攻城,出动铁浮图和拐子马夹攻宋军。金军惯用左右翼骑兵迂回侧击,称为拐子马。铁浮图也叫铁塔兵,形容重甲骑兵装束的铁塔一般,每三匹马以皮索相连,象一堵墙那样向前进行正面冲击,最适宜冲阵。

时正大暑,刘按兵不动,等到正午已过,见金军疲惫不堪,才命八字军战士轮番出攻,殊死搏杀,以少击众,金军被杀五千余人。三日后,宗弼支持不住,狼狈逃回开封,刘追袭,杀敌万余。顺昌之战,以逸待劳,以少胜多,挫败了金军南下的势头。

顺昌之战后,宋 *** 入了战略反攻。岳飞以收复故都开封为目标,始终不忘自己确立的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就命原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等渡河,联合忠义巡社,攻取两河州县。他亲率大军长驱直入,进驻郾城,另派部将驻扎颍昌,对开封形成战略包围。

七月上旬,宗弼经过一月多的休整和补给,又亲率一万五千精锐骑兵从开封直扑郾城,企图借平原地形,充分发挥拐子马之长,一举消灭岳家军主力。岳飞亲自出马,命其子岳云和爱将杨再兴跃马驰突,运用巧妙的战术,或角其前,或掎其侧,使拐子马不能发挥威力。见骑兵会战不能取胜,宗弼把铁浮图军投入战斗。岳飞命步兵上阵,以麻扎刀、提刀、大斧等利器,专砍马足。只要砍断一条马腿,一组三匹的铁浮图军就只能被动挨打。只见岳家军的步兵拉着敌骑手拽撕劈,杀得金军尸横遍野。

取得郾城大捷以后,岳飞预料到宗弼将转攻颍昌(今河南许昌),便派岳云等驰援前往。七月中旬,兀术率骑兵三万直抵颍昌城下,后续援兵源源而来,又遭到岳家军的沉重打击。他只得把十万大军驻扎在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企图阻挡岳飞进军。但岳家军前哨五百铁骑抵达后,稍一交锋,金军即奔溃。这时,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大河南北捷报频传。

但高宗、秦桧为了向金朝求和以确保自己的统治,竟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立即班师。其时,数万岳家军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陕西、两河的局部地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而张俊、韩世忠和刘等部奉命已经或正在后撤,岳飞陷入孤军深入的局面。鉴于形势,最关键的还是君命难违,七月下旬,岳飞违心拒绝了两河遗民要他继续北伐的请求,奉诏班师。他眼睁睁看着高宗与秦桧葬送了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战争,痛惜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悲愤地喊出: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家军南撤以后,河南州县很快被金军重新占领。

岳飞是宗弼碰到的真正敌手,郾城大捷以后,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宗弼开始***取和战并用的策略。双方和谈尽管中止,但热线联系仍未中断,宗弼致信秦桧,明确提出条件: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绍兴十一年正月,宗弼亲率近十万大军直入淮西,企图以战迫和。南宋派张俊、杨存中、刘率军迎敌,并命岳飞领兵东援。岳飞尚未赶到,杨存中、刘与张俊的部将王德已在柘皋(今安徽巢湖东北)大败金军。张俊准备独吞柘皋之战的功劳,打发杨存中、刘还军,岂料宗弼命孔彦舟回师攻陷亳州,并重创前来救援的杨存中与王德军,岳飞闻讯驰援,金军安然渡淮北上。

岳飞两次增援淮西都慢了半拍,其表面理由一是本人寒嗽(感冒),一是军队乏粮,是否夹杂有对高宗阻挠北伐的不满,则不得而知。但这点不久就成为他受迫害的口实。

高宗与秦桧本来就处心积虑地企图削夺武将兵权,如今在兀术的要求下,罢兵权又与屈膝求和联系在一起。绍兴十一年四月,他们***纳了给事中范同***官爵、暗夺兵柄的建议,调虎离山,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与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枢密使,把三大将原先主持的淮西、淮东与京湖三宣抚司统制以下的官兵都划归三省、枢密院统一指挥调动,一律改称统制御前诸军。

韩世忠与岳飞对朝廷此举感到突然,张俊因与秦桧早已达成幕后交易,约好尽罢诸大将,兵权都归他执掌,便带头交出了兵权。惟恐韩、岳联手,高宗宣布韩世忠留御前任用,张俊、岳飞前往原韩家军驻地楚州措置战守事宜。

张俊所干的尽是肢解韩家军、撤毁江北防务的勾当,岳飞作为副职完全无能为力。当岳飞知道秦桧与张俊正在唆使亲信诬陷韩世忠企图谋求重掌兵权,便通报给了韩世忠。世忠急忙面见高宗,号泣投地,高宗知道他除力主抗金外还是比较听话的,念他在苗刘之变中救驾有功,终于保全了他。

接下来,高宗、秦桧就把迫害的黑手伸向了岳飞。在南渡诸大将中,岳飞是出身最低、功勋最著、抗金最力的。朱熹以为中兴将帅以岳飞为第一,但说他恃才而不自晦。确实,岳飞个性刚正耿直,不但不善于保护自己,还在两件大事上冒犯高宗,加深了高宗的忌恨,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一忌绍兴七年四月,因高宗在让他节制淮西军北伐问题上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上了庐山。高宗视其为要君,鉴于金人威胁还在,不得不好言抚慰促其下山,但同时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以示警告,在表达不满时,已暗藏杀机。

其二即同年八月,岳飞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年,高宗才三十岁,他唯一的儿子三岁的赵暝缭诎四昵熬途悸而死,而他在扬州溃退时因惊吓引起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成为他的难言之痛。岳飞立储建议有两大忌讳,一是触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无能的忌讳,二是触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忌讳。

高宗的厌恶、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见的,岳飞实在是太欠思量。再加上岳飞在抗金大计上毫不妥协,宗弼以杀岳飞作为议和的交换条件,高宗、秦桧以屈膝求和作为巩固自己皇位与相权的根本之计,于是,岳飞便非死不可。

绍兴十一年七月,秦桧唆使他的死党万俟c以谏官身份弹劾岳飞,颠倒是非的罪名有三,一是日谋引去,以就安闲,二是淮西之战,不得时发,三是淮东视师,沮丧士气。第一个罪名暗指岳飞辞职上庐山一事,第二个罪名是指没能及时驰解淮西之围一事,第三个罪名完全把张俊撤除防务的事情栽到岳飞的头上。

此月,岳飞意识到处境的险恶,上表辞位,恳求高宗保全于始终。他被罢去枢密副使,改任宫观闲职。但高宗显然不想保全他,罢政制词里说岳飞有深衅,有骇予闻,良乖众望,留下了杀机。韩世忠看清了大势,主动辞去枢密使之职,杜门谢客,口不言兵,以求自保。

张俊受秦桧指使,利用在镇江开枢密行府的机会,胁迫岳飞的部将都统制王贵就范,又买通了副统制王俊,由王俊向王贵告发岳飞的爱将副都统制张宪,诬陷在岳飞罢兵后准备裹挟原岳家军离去,以威胁朝廷还兵给岳飞。王贵把王俊的状词发往镇江枢府,张宪虽受到张俊的严刑逼供,仍不肯屈招。张俊却上报朝廷,诬指张宪串通岳飞谋反。

高宗下旨特设诏狱审理岳飞一案。宋代群臣犯法,多由大理寺、开封府或临安府处理,重大的才下御史台狱,很少使用诏狱的方式,诏狱是用以查办谋反大狱,须由皇帝亲自决定的,临时委派官员奉诏推勘。

十月,岳飞与其子岳云被投入大理寺狱,御史中丞何铸与大理寺卿周三畏奉诏审讯,岳飞在受审时,拉开上衣,漏出早年刺在背上的尽忠报国四字,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何铸经反复讯问,未获一丝反状,便向秦桧力辩岳飞无辜。秦桧辞穷,抬出后台说:此上意也。何铸虽然前不久也弹劾过岳飞,但良心未泯,不无义愤的说:我岂区区为一岳飞,强敌未灭,无故杀一大将,失士卒之心,费舍己之长计!

秦桧在高宗同意下,改命万俟c为御史中丞,酷刑逼供,锻铸冤狱。岳飞在狱案上愤然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向高宗和秦桧喊出最后的 *** 。

听到岳飞将处以谋反罪,许多朝廷官员都上书营救,连明哲保身的韩世忠也挺身而出,当面诘问秦桧,所谓谋反证据究竟何在,秦桧支吾道: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愤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秦桧的妻子王氏却火上加油的提醒道:擒虎易,放虎难。高宗也决心违背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他亲自下旨,岳飞以毒酒赐死,张宪、岳云以军法斩首。

岳飞曾说:文臣不爱财,吾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家军能够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其纪律严明,骁勇善战,在当时诸军中最具战斗力。在抗金战争中,岳飞的战功与威名远在其他诸将之上。他也是南渡诸大将中唯一的进攻性将帅,由他统率大军北伐,本来是最有希望恢复中原的。岳飞一死,恢复就只能成为一种难以兑现的梦想。一代抗金名将却死于自家君相的毒手,这种自毁长城的行径更激起万世后人对民族英雄扼腕的痛惜与由衷的崇敬。

岳飞之死与绍兴和议及第二次削兵权错综复杂的纠葛在一起,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在《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一文,可以参看。不过,削兵权并非必然要导致岳飞之死,因为当时三大将的兵权确实已经平稳转移到三省、枢密院手里,也并没有任何反侧的迹象,高宗完全可以对他们保全于始终。但高宗与秦桧在议和、削兵权与杀岳飞问题上,是各怀鬼胎,相互利用的。在秦桧看来,岳飞成为他向金投降的最大障碍,不杀岳飞,难成和议;而从高宗角度看,杀岳飞并非主要为了和议,更重要的是所谓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杀鸡儆猴,以便他驾驭诸将,也因为憎恶岳飞议迎二帝,不专于己,替自个儿出一口恶气。在岳飞之死的问题上,高宗、秦桧也都在玩弄交相用而曲相成的把戏。于是,岳飞非死不可。

绍兴和议是在岳飞被害前一月签署的,这也反证:即便为屈膝求和,高宗也是完全可以不杀岳飞的。绍兴和议的主要条款是:宋朝皇帝向金朝皇帝称臣;两国疆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朝割让给金朝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与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半;宋向金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从当时宋朝立场来看,称臣、割地、纳币,绍兴和议无疑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更何况当时宋朝在对金战争中还占了上风。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绍兴和议是宋金两国地缘政治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产物,南宋即便在战争中略占上风,也未必就一定在短时间内真能直捣黄龙府,把宋金边境北推到宋辽旧界。而宋金两国都已不堪连年的战争,绍兴和议是对宋金南北对峙格局的正式确认。

其后,宋金关系以和平共处为主流,双方虽然也有战争摩擦,但始终没能改变这一基本格局,正是在这一相对稳定的对峙格局下,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南宋则最终完成了社会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清代钱大昕以为,宋金和议以时势论之,未为失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为绍兴和议的交换条件,绍兴十二年八月,金朝把宋徽宗的梓宫与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归还给南宋,高宗上演了一场皇太后回銮的孝道戏。据说,徽宗棺椁里并无尸身,金人只放上了一段朽木,高宗也不敢开棺验尸,他怕再蒙羞辱。而韦氏在金朝也受尽了臣妾之辱,他被金将完颜宗贤占有达十五年之久,生有二子。高宗煞费苦心的把自己母亲被俘时年龄从三十八岁增大到四十八岁,就是为了让世人相信五旬老妇绝不可能有那号事,种种传闻只是金人的诽谤而已。

绍兴和议还有一个附带性条件,就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这就剥夺了高宗对秦桧的罢免权,确保其相权的不可动摇。于是,绍兴和议以后直到秦桧死前,南宋政治空气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和黑暗。

 1.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2.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3. 好谈己长只是浅。

 4.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5.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6.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

 7.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8. 家业之兴在于?勤?敬?二字。

 9. 能?勤?能?敬?,虽在乱世,亦

 10. 有兴旺气象,能?勤?能?敬?,

 11. 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曾国藩

 12. 这是曾国藩对他弟弟增国荃说的

 13. 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术,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

 14. 苟能读书者,则无地不可。

 15. 框扶社稷,功高盖世!

 16. 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17.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8.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19.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曾国藩

 20.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21.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22.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曾国藩

 23. 人才何常?褒之则如甘雨之兴苗,贬之则如严霜之凋物。--曾国藩

 24. 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曾国藩

 25.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国藩

 26. 诚则金石所穿。--曾国藩

 27.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曾国藩

 28.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曾国藩

 29.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30.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31.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32.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33.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34.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35.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6.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37.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38.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9.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40.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41.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42.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43.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44.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45.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46.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47.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48.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49.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50.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51.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52. 信***,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53.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54.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55.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56.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57.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58.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59.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0.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61. 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 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 全无斧凿之工。 这是在唐明浩先生的书里找到的

 62.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

 63. 家有万金,不如进德修业可靠

 . 人之质 由于天生就有 本性难改 唯有读书可以改变

 65.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666. 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67.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68.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69. ?侍亲以得欢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