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2 0
  1. 闭关锁国是哪个皇帝
  2. 清朝闭关锁国的含义
  3. 明清时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间接的导致了国力衰退,闭关锁国有哪些优势?
  4. 中国闭关锁国了多少年

内容:1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2清朝***以后,开放四个港口3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哪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深感疑惑,下令只开广州一个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意义:(积极)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手打,望***纳

闭关锁国是哪个皇帝

闭关锁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封闭政策,限制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闭关锁国的政策可以***取多种形式,包括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限制人员的出境和入境、限制对外投资等。这些措施可能导致国内经济的孤立和落后,因为无法获得外部的技术和市场***。同时,闭关锁国也可能导致文化的保守和僵化,因为无法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闭关锁国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首先,它可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其次,它可以保护本国的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保持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此外,闭关锁国还可以减少对外援助的需求,从而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闭关锁国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它可能导致国内经济的停滞和落后,因为无法获得外部的技术和市场***。其次,它可能导致文化的保守和僵化,因为无法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闭关锁国造句

1、清朝时期,中国***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从而导致了国家的封闭和落后。

2、闭关锁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国家政策,它不仅会阻碍经济发展,还会使国家与世界脱节,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3、闭关锁国会导致国家的军事力量下降,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会使国家的技术和装备落后于其他国家。

4、历史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为这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5、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闭关锁国已经不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一个国家必须开放其边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6、闭关锁国会导致国家的思想和文化落后。只有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一个国家才能保持其文化的活力和创新性。

7、闭关锁国是一种短视的政策,它虽然能够暂时保护国内产业,但长期来看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8、闭关锁国不仅会阻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会使其在国际事务中处于孤立状态,失去话语权和影响力。

9、在历史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这使得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中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10、闭关锁国是一种封闭的思想,它认为国内的事物比国外的好,这是一种盲目自大的表现。这种思想会阻碍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清朝闭关锁国的含义

乾隆皇帝正式颁布并严格执行是乾隆皇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认定中国清代前期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的英国商人。

清***下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贸易,如有将违禁货物贩卖到其他国家,并且通敌郑成功或者制造船只贩卖给其他国家的,均将违抗者交给刑部按律治罪。清朝的禁海运动起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终止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实际上,清***迫于远在台湾的郑氏家族的海军入侵,不得不***取消极防范措施。

闭关锁国负面影响

1、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2、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3、而且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造成国际冲突。影响社会科技发展。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取闭关锁国政策,间接的导致了国力衰退,闭关锁国有哪些优势?

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比西方国家落后。

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对中国商民出海贸易也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如要求出海商民登记、取具保结、领取船引(票、照)和腰牌,注明船只丈尺、客商姓名、在船之人年貌、籍贯,出海情由、载何货物、往某处贸易、往返日期等。要求已出洋的商船商民按期返回,对未能及时回国者施加惩罚或限制归国。

扩展资料:

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中国闭关锁国了多少年

闭关锁国的优势在于对西方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了社会秩序。

我们都知道清***实行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加上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让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力衰弱。但我们看问题也要从两面看,即使闭关锁国有很多的弊端,但也有它的优势。

在闭关锁国期间,人们仍然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而此时的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封建社会已经被推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让国家发展起来,殖民扩张,所以那时的西方国家开始在全世界开拓经济贸易市场,或者直接建立殖民地,加速了侵略步伐。而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郑策 ,阻止了西方国家的侵略,也让那个落后的社会环境得以维持下来,让百姓免遭战争之苦,让清***得以生存下去。

即使闭关锁国有一定的优势,但始终是弊大于利,正是因为这个政策,让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维护了社会稳定,但最后仍然会因为落后走向衰败,从而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击和侵略。

明朝前期开始,表现为:

明朝的对外政策确立于洪武、永乐两朝,以后被长期沿袭下来。在明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多年间,虽然不同时期在具体内容上有些变化,但其指导思想和主要方针并无多大变化。 明初,在绵长的海岸线上时有倭寇的骚扰。洪武二年正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四月“倭寇苏州、崇明等地”;八月“倭入寇淮安”;三年六月“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以后倭寇仍频频入侵。这种情形使朱元璋的以解决倭寇为中心的对日外交开始陷入困境,明朝和日本的关系有所疏远。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用了禁海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胡惟庸“通倭”罪名确立后,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又正式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七年(1394)又进一步申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到三十年(13***)还再次申明“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完全***取禁海政策,这一封闭政策对明初体制、经济都影响不小。洪武年间,朱元璋迟迟没有作出迁都之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考虑到东南的海防。由于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扰,朱元璋以后几代皇帝也沿袭这一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倭寇问题的解决,才逐渐打破这一封闭政策。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明朝的对外政策又趋于保守和内向,在与外国的联系方面,又多处于被动的地位。永乐时,一方面继续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奉命出使,先后到达三十余国,宣扬了国威,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加强了明朝与西南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朱棣在国内的威望也因之提高,地位更加巩固。郑和的航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海口,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奉诏出使西洋。自宣德九年(1434)归来后,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但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乐年间,就十分稀落了。

明中期以后:

海禁时紧时松,中国海商和倭寇相勾结,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患。隆庆以后,部分地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使中国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但也蕴藏着危机。

闭关政策的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出现,经历了近三百年,但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成长。原因是复杂的,但明朝廷对海外贸易严格的限制是重要原因之一。明廷有时甚至根本不许商民下海,这是人为地削弱、封锁商品的对外销路,很不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成长的这些原因,归结到一点,是封建势力还很顽固,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突破这一桎梏的力量。明代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能拖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腐朽了的社会制度却能阻碍新社会制度的产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最大特点。

清朝初期:

[1]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世纪末,清***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订立“禁约”,禁止***尊孔祭祖。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1720年清***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外来商品。 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 以免有间谍**本国资料。 清朝***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技术(不是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东方的一大强国。然而,到1840年***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1/10,英国1/40。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历来比较发达,从此也迅速没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被其它国家的船队取代。中国的各项发明和技术,在明朝中后期较西方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前期

闭关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于是清***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擅自出海贸易,如有“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指郑成功)”,“或造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治罪”。但仍有人暗通线索,贪图厚利,继续与郑氏贸易往来。顺治帝认为此乃立法不严所致,于十三年,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顺治十八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又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三藩战争期间,郑氏力量复入厦门,在福建沿海登陆。康熙十七年(1678)闰三月,康熙帝下令:“应如顺治十八年立界之例,将界外百姓迁移内地,仍申严海禁,绝其交通。”二十二年,清******。次年,开海禁。康熙帝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命令沿海各省将先前所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允许满***民出洋贸易,唯不准将硝磺军器等出洋。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对外国通商。 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于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严禁与南洋往来贸易,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而生活无着之穷民,被迫逃亡海上,或铤而走险,“或为犯乱”。为此不少人奏请开禁。雍正五年(1727),即南洋海禁十年后,清***再开南洋海禁。限令出洋贸易之人三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 至乾隆时,清***再次厉行限制对外贸易。当时,英国人为了向北方推销其纺织品和接近产茶、丝地区,力图在广州以北扩张海口。英国通事洪任辉偕同英国武装商船多次驶至浙江定海、宁波。英国武装商船的到来,引起了清廷的重视。

清朝后期:

为了整肃浙省海防,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这是清廷对外贸易政策的一大转折,即针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而厉行闭关政策,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在对外贸易中,清***又实行商行制度,即广州十三行,以进行垄断。清***只允许少数殷实富商设立“公行”,负责与外商从事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与洋商交涉。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防夷五事”。即: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压稽查。“防夷五事”将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形成为制度。嘉庆十四年(1809),清***又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先后制订了《防范夷人章程》和《八条章程》。这些章程,除重申“防夷五事”的规定外,又规定外国兵船只许外洋停泊,禁外国商人携带妇人以及在省城乘坐肩舆,等等。其中有关严拿贩卖***人船等项,则是针对外国侵略者***贸易的正确禁令。

闭关政策的影响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没有交往贸易的必要,清统治者反而以此骄人,夜郎自大。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此外,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反抗清朝的活动。乾隆帝曾说:“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清***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清***制订各种“防范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绝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同时,清***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无论船只的大小,来往日期,贸易货物及其数量种类,均规定甚严。 清***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 第一次***战争

***战争的起因:一、受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和清***闭关政策的影响,英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严重的逆差,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资金积累。二、英国商人借助***贸易取得大量利润,而伤害中国的财政和社会稳定,清***不得不派林则徐去禁烟。三、长期中英就贸易问题交涉未果,一些英国商人不断地对***施加压力,鼓吹对中国***取武装侵略政策。四、林则徐禁烟过程中,清帝下令把英国商船全部驱逐出境,断绝中英贸易关系。这个作法激化了中英矛盾,给英国殖民者入侵中国提供了借口。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华战争。清***无抵抗之力,在英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便试图通过“磨难”政策来拖延时间,在广州同英方举行谈判。在谈判中,英方提出高额***赔款、开放三处口岸和割让海岛的要求。中方虽表示妥协,但不能完全接受。1841年1月底英军先攻占沙角炮台,后强占香港岛。1月27日,无可奈何的清***对英宣战。然而,在清军完成调集之前,英军迅速占领了广州,随后沿海岸北上,在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攻克清军守城,直逼南京城下。1842年8月29日,清***代表耆英在英国军舰上同英方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体制、***的清朝统治、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和错误的战争对策。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

2. 第二次***战争

第二次***战争的起因:一、第一次***战争之后,由于中国仍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外国商品依然难以进入中国。二、清***仍然坚持闭关政策的作法。三、列强以修约为名,要求开放中国沿海各口岸及内地各城市,准许外国人自由出入进行贸易,以及准许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对此清***无法接受。于是,英法两国分别为发动战争制造了借口,一是亚罗号商船***,一是法国传教士被处死的***。 在第二次***战争中,清******用了时战时和的对策。1858年战败后同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接受了外国公使驻京等一系列要求,商定一年后在北京正式交换条约批准书。1859年来华交换批准书的英法代表试图率舰闯进大沽口,被清军击退。这次胜利使清***盲目乐观。1860年7月,英法联军的大批舰只集结在大沽口外,但清***竟以为对方是求和而来。英法联军趁机在北塘登陆,攻占大沽和天津。英法联军继而攻入北京。清***同英法代表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这次战争中,清***的态度时强时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虽然清朝统治到此时已经显著衰弱,但统治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外敌入侵不仅威胁到中国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而且直接伤害了大清统治者的尊严。所以,咸丰皇帝总想把外国人拒之京都之外,越远越好。另一方面,第一次***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害怕列强,尽量避免得罪洋人。这种双重性导致其政策上的机会主义和最终的失败。《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清***闭关政策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