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吗_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7-02 0
  1. 和平共处/
  2. 中国的和平发展的解读《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3. 分析和平解决和一国两制的构想与爱国统一战线的关系

。“一国两制”上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需要良好的、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收回的香港,也是要收回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不想让战乱等创伤给香港留下后遗症。根据这些实际,“一国两制”是实现香港回归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和平手段。同时,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较大的差别,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中国的实际,根据我们国家的现状,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国家的富强、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中规定香港回归后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一国两制”不是权宜之计,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长期的基本国策。这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由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促进香港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香港回归”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它将对澳门、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一定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通过理论和实际结合,教育了学生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青年学生来说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样有助于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招待党在新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

和平共处/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在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温小平同志对外开放思想,总结和回顾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对我们坚定对外开放信念,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对外开放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平同志科学总结我国历史正反经验和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结束后,小平同志深刻反思了我国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历史,多次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把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一重大决策,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吗_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有着科学的理论体系。1980年,我国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这是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计并始终关注和支持的一项崭新事业,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个重大决策。在建设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中,小平同志强调:“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建设经济特区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一位社会主义改革家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探索,并在这种探索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肯定经济特区窗口和试验作用的基础上,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这些沿海城市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海南岛建省并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央制定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在整个沿海地区加快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小平同志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想,不仅仅是对经济特区讲的,也是对沿海地区和全国讲的。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沿江、沿边、内陆省区推进,小平同志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对外开放,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思想,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小平同志认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应该坚持。”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用。对于我国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外资,他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一是要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和评价吸收外资。“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二是要广泛利用国外资金,“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三是要选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我提议充分研究一下怎样利用外资的问题。……不管哪一种,我们都要利用,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个条件不用太可惜了”。“吸收外资可以***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包括外资设厂”,“问题是怎样善于使用”,怎样利用外资要“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的要求”;四是要眼光远大,胸襟宽广。“人家来做生意,就是要赚钱,我们应该使得他们比到别的地方投资得利多,这样才有竞争力”;五是吸收外资的“重点是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

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发展对外贸易。首先,他阐明了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作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其次,提出了发展外贸的一些战略构想。比如,在市场多元化方面,小平指出“中国有很多东西可以出口。要研究多方面打开国际市场”;第三,强调要扩大引进技术设备,加快现代化建设。要“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小平同志还多次强调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外国智力。

在对外开放中正确处理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小平同志始终强调的重大问题。他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的立足点,“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但是,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并行不悖的,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小平同志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开放性的论述,以及出色地继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主张并形成了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更重要的是,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对外开放全面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理论,将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从理论层面,同时还在实践方面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地高举***理论伟大旗帜,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通过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一系列开放措施,我国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了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轻纺产品加工贸易,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快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新起点,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在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实行沿边开放、沿江开放和内陆开放。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长江三角洲等区域加速振兴,珠江三角洲等产业带全面升级。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年均递增16.1%;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0.78%提升到5.6%,在世界中的排序从第32位跃升到第4位。2004年7月当月进出口998亿美元,约为1***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的5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50.3%下降为2003年的7.9%, 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61倍,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明显增加。1980年至今,我国共进口各类先进技术近6万项,合同总额达1800亿美元。

吸收外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截至2004年6月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354亿美元,吸收外资已连续1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目前,外商投资的重点,已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我国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2003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144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活跃,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600家,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超过30家。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吸引外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3年底,世界500强公司在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兴办项目720个,投资总额达36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亿美元。2003年国家级开发区总体的GDP增长率达34.6%,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3.8倍。

“走出去”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实现重大跨越。截至2003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已达332亿美元。2003年,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3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分别达966亿美元和271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达295万人次。“走出去”的领域不断拓宽。已由初期简单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走出去”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跨国购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对外承包工程从初期的土建、分包,向总承包、项目管理承包、交钥匙工程和BOT等方式发展。“走出去”的促进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制定一系列促进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在贷款、保险、担保、外汇、退税、通关、检疫等方面提供便利。同时,加快了***职能的转变,完善管理体制,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为促进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服务。

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互动双赢。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够在一个多边、稳定、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开放型经济,逐步消除一些成员对我国的歧视性贸易限制,并在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过程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中国将从中受益,世界各国也将从中受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同样需要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世界各国将会在我国扩大开放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加快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6.1%上升到2003年的31.1%。2003年,进出口税收超过了370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8%;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约3%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7.2%,其出口额占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47%。外资企业交纳税收4268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9%.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吸纳的就业人数约为8500万,其中加工贸易就业人数在3000万以上。1***9年至2003年,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1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已从1***9年底的8.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底的4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是对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十六大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从过去看,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98年,***同志深刻地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今后,我们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趋利避害,要靠发展、靠开放;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靠开放;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还要靠发展、靠开放。总之一定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更加坚定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

新世纪的中国,是更加开放的中国。在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我们倍感亲切,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用全球战略眼光来筹划我国长远发展问题,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和平发展的解读《中国的和平发展》***

和平共处 (hé píng gòng chǔ)

解释: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而且不去和任何人发生不好的冲突!

出处:***《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近义词:和平共存、相安无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同“相安无事”

英文:peaceful coexistence

法文:coexistence pacifique

德文:friedliche Koexistenz

和平共处原则

从国际法原则角度看,和平共处是指国家在其相互关系上,应彼此尊重对方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其他任何方法改变或企图改变对方的社会经济制度,根据国际法的要求,实行广泛的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

和平共处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各国应和平地同时存在,不应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国际人格上有所区别,更不应因此而互相攻击、干涉和颠覆;②各国应和平地相互来往,和平地处理相互间的关系,以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③如遇争端应以和平方法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按照这项原则,任何国家不得从事任何破坏和平的行为,不得破坏别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解决国际争端。

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第五项,它与前四项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国际关系中,只有遵守前四项原则,各国才能维护和发展友好关系,达到和平共处;同时,各国只有在和平共处的条件下,上述各项原则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和平共处原则对于维持正常的国际法律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1***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指出,国际法的各项原则在解释和应用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每一原则的解释必须参考其与其他原则的前后关系,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和解释也应如此。

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В.И.列宁首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方面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已经论证,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切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国家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前期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全集》第28卷,第75页)。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将经历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因此这两种社会制度将在长时间内同时存在。这样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包括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无产阶级在武装夺取***,打败国内外敌人以后,为了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巩固自己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解决争端,建立、发展外交和经济合作等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必要的和有利的。所以苏俄从1922年热那亚会议起就开始同欧亚一些国家谈判,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当时苏俄已经争得同资本主义列强共处的条件,本身没有什么“障碍”,而这些强国经过同苏俄一番武力较量之后,为了本身的利益,也被迫逐渐接受和平共处,在贸易上和外交上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关系,因而争取和平共处的实现也是可能的。

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有原则的基本方针。列宁当时已经提出一切国家平等、自主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它是针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并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指导下提出来的。在被压迫、被侵略国家和压迫、侵略国家之间谈不上和平共处;它也不意味着放弃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援。 30年代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以后,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苏联作出了争取建立集体安全的重大决策(见集体安全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反对共同敌人——***侵略集团,苏联与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了反***联盟。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不仅在平时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在战时还可以相互合作。

中国***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一贯坚持和贯彻并在某些方面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思想。******1949年6月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声明:“我们所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任何外国***,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派,并向人民的中国争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1954年 4月中、印签订的《关于中国***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针对战后仍存在的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等旧国际关系,把列宁首倡的和平共处的政策思想加以高度概括,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同年 6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重申五项原则,并确认五项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1955年 4月,周恩来总理在有29国参加的亚非会议上提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应“求大同存小异”的主张,在与会各国共同努力之下,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上述五项原则的引伸和具体化。

中印、中缅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完全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并在实际上已被国际上公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不仅适用于指导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指导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历史充分证明,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如果能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友好的关系;如果违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侵犯他国领土和***,干涉他国内政,损人利己,那么,即使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能引起尖锐对抗,甚至发生冲突。国际关系发展历史证明,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只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世界各国在相互关系中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局势才能得到缓和,世界和平才能得到维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当时,中国***代表团和印度***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3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同年6月底,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1957年******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年初,周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的14个国家,提出了我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4年***同志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同志更明确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英文解释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or Panchsheel are a series of agreements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dia. After the Central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control of Tibet, China came into increasing conflict with India. However, both nations were newly-established and interested in finding ways to ***oid further conflict. Therefore in 1954 the two nations drew up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Mutual respect for each other'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sovereignty

Mutual non-aggression

Mutual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Peaceful co-existence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ere first put forth by Premier Zhou Enlai of China at the start of negotiations that took place in Beijing from December 1953 to April 1954 between the Delega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Delegation of the Indian Government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th respect to Tibet.

Later, the Five Principles were formally written into the preface to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India on Trade and Intercourse Between the Tibet Region of China and India" concluded between the two sides. Since June 1954, the Five Principles were contained in the joint communique issued by Premier Zhou Enlai of China and Prime Minister Jawaharlal Nehru of India, and h***e been adopted in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documents. As norms of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s, they h***e become wide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the Panchsheel, continu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led to the Sino-Indian War in 1962.

Indian historians h***e claimed[citation needed] the Panchsheel to be a na?ve diplomatic document. Nehru's motivation was that in the absence of either the resources or a policy for defense for the Himalayan region, Indian hope seemed to rest on the premise that establishing a psychological buffer between Indi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ould act in place of a physical buffer zone. Thus the catch phrase of India's diplomacy with China in the 1950s was “Hindi-Chini bhai-bhai” which means, in Hindi, "Indians and Chinese are brothers"

分析和平解决和一国两制的构想与爱国统一战线的关系

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追求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能否走得通坚持得下去?对于这些国内外关心、讨论,乃至质疑的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中国答案”。

多位专家从1.3万字的***中,梳理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路径和特征,对一些新提法和新理念做出了多角度解读。

总体目标:对内求发展与和谐,对外求合作与和平

[***“原声”]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这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

[解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这个总体目标表明,和平发展不仅是外交政策,而是中国内政外交的结合,表明中国秉持的内外原则是一致的。

和平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了几层含义:和平发展是中国***总结多年历史经验,凝聚整个国家决心的重大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我们认为这条道路能成功、能走得通;作为国家意志,这个政策不是一个短期的、暂时的策略,而是长期坚持的战略。

明确界定“核心利益”

[***“原声”]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解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以权威形式发布,系统化、精细化地涉及和平发展的各方面,比如中国的核心利益。虽然中国***在不同场合做过论述,但这次在***中细化地表达出来更好,更有利。中国不是软柿子,不能忍气吞声、一味退让,应有的权利要坚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对中国核心利益的界定非常清楚。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和中国一样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是孤家寡人,不是孤军奋战。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各国要相互尊重各国的核心利益,其他国家不能无视或忽视中国的核心利益。

和平发展道路的“六大特征”

[***“原声”]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解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这六个发展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领域的体现。

科学发展是强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发展,也要考虑改善民生和环境保护;自主发展指出这种发展是自己的内生需求,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发展,是考虑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开放发展表明关起门是发展不起来的,发展不仅要发展中国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要有利于世界共同发展;和平发展指出不以武力夺取***和市场,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求发展;合作发展表明要跟外国合作,大家齐心把蛋糕做大;共同发展表明各国要走一条互利共赢的道路,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不谋求地区霸权和势力范围

[***“原声”]中国不谋求地区霸权和势力范围,不排挤任何国家,中国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周边邻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解读]王逸舟:这主要是针对亚太,包括我们周边国家讲的。从逻辑和理论上看,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证明,大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登上全球高峰,首先要在自己所在的区域建立相互信任,形成有向心力的对话氛围。从现实看,近年中国周边国家情况呈现复杂局面,一方面各方积极发展对华贸易,另一方面在安全上仍然有各式各样的疑惑和担忧,担心中国强大后可能在******、海上争端上***取强硬态度。***中这段话既是向外部昭示,中国未来发展是互利共赢,其次也是提醒国人在自身发展强大同时不要忘了周边国家需要我们***取谦虚态度,特别是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时。

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绝非权宜之计

[***“原声”]中国将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不会也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坚持“人不犯我、我不”,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解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这些年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去年以来我们试验了一些新型装备和平台,包括改建一艘旧航母,都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议论,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军事***”。

一国的国防政策是国家利益的能动反映;一国的战略意图,对走什么样的道路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它是由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任务,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这一政策本质体现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反对军事扩张相统一,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与不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相统一,推进国防现代化与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相统一。

没有国防现代化,我们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现在的利比亚战争,世界军事变革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也必须跟上全球军事变革的步伐。推进国防现代化是中国的客观选择,也是和平发展战略的应有之意。

和平发展道路走对了,没任何理由改变

[***“原声”]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对了,没有任何理由加以改变。

[解读]王逸舟: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了历史事实的检验,是历史揭示的真理和启示。我们现在承诺和平发展,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更着眼于未来中国面对的环境和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全球性问题和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各式各样***,靠霸权的方式,靠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武力解决的方式,事实上只会造成更乱局面。会在消除某个问题同时,造成更多抱怨和危险。

同时,这也是基于中国现实的考虑。中国发展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解决困难一定要通过和平对话、外交斡旋的方式。很多全球性问题,不管是气候变化、贸易谈判、安理会改革,还是中国周边的***争议,都不是 “拳头大,说话粗”,动用蛮力可以搞定的。这种表态、承诺是智慧的,是中国未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指南。

没有万能的、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

[***“原声”]无论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什么模式、什么道路,都在经历时代和实践的检验。各国国情千差万别,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万能的、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新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我们欢迎一切友好建议和善意批评。

[解读]曲星:中国认为自己的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但并不以此认为中国的道路比其他国家更好,从而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各种制度在现实操作当中应该相互借鉴,表明了中国一种谦虚的心态。

“一国两制”构想,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在***、香港问题的过程中,由***同志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提出来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多方面的重要影响,首先是给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这一科学构想的出发点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它的理论根据是“和平共处’夕;它的玫治基础是爱国,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显然,“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展,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丰富了崭新的内容,为和平统一祖国奠定J理论基础,对于加强和扩大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历史,尊重实际,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也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同志在接见外国客人和港澳人士时曾多次讲过,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科;制度”的构想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并非权宜之计。是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和发展生前反复强调:的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上的具体体现。这里所谓的实际,指的就是香港的历史与实际,台湾的历史与实际,中国当前进行四化建设的实际以及目前国际形势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