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直错枉诸能使枉者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感悟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3 0
  1.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具体出自论语的哪一章?
  2. 樊迟问人。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3. 举直错诸枉出自于哪部著作?
  4. 文言文《樊迟问人》
  5.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读音打一下拼音

原文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①,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②,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举直错枉诸能使枉者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①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错,通“措",安置。

②乡(xiàng):同“向"'过去。

③见(xiàn)于.被接见。

④皋(gāo)陶(yáo):舜时的贤。

⑤伊尹:商汤时辅相。

翻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解读〗

治政要亲贤远佞

在本章之中,孔子提出从政者要亲贤远佞的思想。这个思想,三国名相诸葛亮表达得更明确。他在《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亡的教训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目的是告诫刘禅,让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不仅刘禅,所有的领导者都应注意,对贤臣和小人的好恶取舍,不仅关系到政治是否清明,更是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

翻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王朝的灭亡大多有“佞臣”在其中起“推动”作用。春秋晚期,楚国人伍子胥父兄为人陷害,他只身逃到吴国,但父兄皆为楚平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做了吴国大夫,助吴伐楚,五战而胜。吴王阖庐很重视伍子胥的才干,对他加以重用,吴国日益富强起来。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裴坡求和。伍子胥建议夫差乘势彻底消灭越国,但被夫差拒绝。后来,伍子胥多次对夫差的错误政策提出批评,遭到夫差反感。夫差贪图安逸,信用奸臣伯嚭。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在夫差跟前进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了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尽。伍子胥死后,夫差对伯嚭言听计从,做出许多错误决策,最终落得个国破身死的可悲下场。这时夫差才深感后悔,临死时掩面长叹:“我哪还有脸见伍子胥呢?”后人评论说,吴国的强盛是因为伍子胥,灭亡也是因为伍子胥。强盛是阖闾重用了伍子胥,灭亡是因为夫差疏远了伍子胥,亲近了伯嚭。亲佞远贤导致国家灭亡,这个教训可谓深刻。

要求领导者一定要亲贤远佞,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贤者胸怀天下,必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能成事;而佞者心里只有自己,自私自利,好趋炎附势,惯于弄虚作***,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领导者要亲近贤者,远离佞者。

亲贤远佞首先要能够分辨谁是“贤”谁是“佞”,关于这点,《晏子春秋》中提出了详细的判断标准。晏子是这样说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天下治平,百姓和集。”“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则危覆社稷。”很显然,贤者就是“利于国者”,佞者就是“害于国者”,而“顺于己者”不一定是贤者,“逆于己者”也不一定是佞者。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忠诚与否,要看这个人对集体的利害,而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好恶。

奇怪的是,明明知道亲近小人对自己的事业有很大的伤害,还是有不少领导者对“小人”宠爱有加。其中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领导也是人,会有点私心和个人好恶。而自古以来仁人志士皆刚正不阿,境界高远,凡事以原则为重,遇到领导者犯错不仅不会作出让步。这必然使得领导的个人虚荣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损害,因此领导者并不那么喜欢亲近贤者。相反,小人总是善于阿谀奉承,对领导的要求更是善于逢迎,因此更容易博得领导者欢心。领导者若能认识到这一点,也许就能正确对待贤臣与小人了。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具体出自论语的哪一章?

12.2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慧,老师说:“知人”。“樊迟没弄明白。

老师继续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嗯。”樊迟胡乱答应着退出,不敢再问老师,

赶紧跑去问子夏:乡,刚才我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啊?

子夏说这话含义太丰富了!

堆木板的时候,你把直的木板,放在弯的木板上面,那弯的,也给压直了。

子夏讲了两个“举直错诸枉”的例子,一个是舜选拔皋陶(yáo),一个是汤选拔伊尹,都是达到了“一人定国”的效果。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准时学习论语。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说的是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樊登把樊迟说是他的老祖宗,也可能是开个玩笑啊。

这个人给孔子驾车,也是孔子的学生,和孔子的离得很近。所以就有机会当面向孔子请教,因此也是受益良多,他也抓住了机会。

在一次出玩的时候,趁着玩得高兴,樊迟就向孔子提了三个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怎么样去除心中的邪念?和如何辨别迷惑?

孔子听了他的提问以后,就大加赞赏,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

大家知道,孔子不轻易夸赞人,他夸赞樊迟问得好,这正是孔子想要告诉***们的。

孔子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就是要先做事,不要一开始就计较得失,功到自然成,这不就是崇德吗?

要因果导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不要刚开始就讲条件,我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才能做。你做都不做,哪来的这样的效果呢。

再说修慝,就是“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就是在于君子求诸己,而不是去老挑别人的毛病,这就是清除了邪念。

我们很多时候出问题就在于责人严,责己宽,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是两套标准。

第三条是辨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惑在哪里呢?惑,不是说智力,我们一般人智力都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哪里?就是自己的情绪。

情绪一上来,或者说我们有过多的好恶,喜欢这个人和不喜欢这个人完全两码事,情绪一上来,就什么也不管不顾了,也不顾自己,也不顾别人,也不顾父母妻子了。这不是迷惑是什么呢?告诉我们要控制情绪,不能让情绪主导自己。

孔子是用了反问句的形式告诉樊迟,怎么样做是正确的。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在今天再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还是樊迟贡献的,他也问出了儒家的核心问题。

我们一直说儒家特别是论语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那仁怎么定义呢?

在前面孔子说了无数,但是只有今天这个应该是最接近其核心本质。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就是樊迟像其他学生一样,也时常会向孔子来讨教,那他就问孔子什么是仁啊?你整天说仁,对别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那我问问您,什么是仁?那孔子就告诉他说:爱人。

爱人大家知道吗?我们一直有一个成语叫仁者爱人,说的仁,就是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要互相爱护,爱人,这是仁的本质。

那到底怎么个爱法呢?爱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像墨子说的无差别的爱呢?

不是的。

儒家的爱人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是内外有别的,亲疏有别的,它不是说无差别的,对谁都一样。那是两个概念!

樊迟又问知。什么是智慧啊?怎么分辨一个人聪不聪明,有没有智慧呢?

孔子就说了:知人。就是你能不能分辨出这个人是好是坏,能不能用,有没有才能,品德如何。

大家想一想,孔子问的简单,孔子回答的更加简洁但内涵丰富,都是两个字,一个是爱人,一个知人。

樊迟不属于像颜回、曾子、子贡这种非常通达的人,他理解起来有难度。你说的太简单了,有点蒙圈儿。

孔子看到他有点懵,就做了一下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什么意思啊?

就是你把直的木板要是放在弯的木板上面压着,那么不但直的能直,弯的也直了。

引申起来就是你选用正直的人,有品德的,有才能的人做官,那么那些品德不够好的人,那些才能不够好的人,也能够向他看齐,也会修养自己的品德,也会提升自己的才能。

樊迟依然是没有听懂,但是孔子该说的也已经说了,他就不好意思再问了。

退了,退了以后还是不甘心。因为感觉老师讲的很明白了,但是自己依然不明白,怎么办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找学霸,找学习好的人问。

这个其实不单是樊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不也是吗?有的时候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又不好问,就请教同学:你是怎么理解的呀?学霸告诉你如何如何,这般这般。哎,同学一讲就明白了。

这就是一种切磋的方式,向高人学习。不懂没关系,我们有师兄啊,有学霸啊。

这里面就提到子夏,子夏这个人是孔门***里面非常优秀的人。孔子死后,儒家学说的传播,子夏居功至伟,他在魏国的河西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比如说李悝、吴起、田子方这些牛人,战国时期的牛人好多都是子夏的***。

他有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学习好,在孔门***里面属于理解力比较强、比较透彻的一个人。

那樊迟向子夏来请教,可以说是问对人了。

樊迟就把自己向孔子请教的经过的就和子夏说了,说 乡也,这个里面乡是通***字,是相当于我们向你请教的向,就是刚才的意思。

也可以解释成过去,因为樊迟可能琢磨了半天也没会,过一段时间请教的子夏,也可能是当时没忍住,实在想不明白,赶紧去请教子夏。不管怎么说吧,你就当他刚才就好了。

把自己这个情况和子夏说明。说我问老夫子:老师,什么是知?

老师跟我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夏听了以后,马上回答: 富哉言乎!

就是说孔子说的这句话太好了,内涵太丰富了,直接说到了本质了,这是对孔老夫子对樊迟解释的赞叹。

能说出这句话来说明什么?子夏是真懂了,怎么证明他懂了呢?

这就是能把它用出来,明白它的意思,然后把它讲出来,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话把它讲出来。

什么样的东西更让人懂呢?我们学演讲的都知道,要讲故事,举例子,用事实来证明,用故事来说话。

我们刚才说子夏这个人,他对文献历史知识了解的比较多,他立马调用自己的库存,告诉樊迟说:舜有天下。舜当天子的时候,那他去选拔人才,就把皋陶选出来了取出来了,结果不仁者就远矣了。

说到这里,要和大家说一下,这个皋陶,是在尧当政的时候就已经比较有名气了。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在考试的时候,做了一个题,叫《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提到说: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句话是苏东坡说的,说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尧当政的时候。皋陶是掌管刑罚的官,要杀一个人。皋陶说杀这个人有三条原因,该杀,要杀他,他是必死的

尧帝说这个人可以宽恕,也有三条理由,最后依然是杀了。因此天下就知道了,说皋陶这个人执法很严,一定要当心,不要犯事。

而尧这个天子用心很宽,仁心宽厚。

舜出来当天子的时候,就更加重用皋陶。

所以舜当政的时候,天下大治,就用对了人,天下大治,因为你重用了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这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知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你这里得到重用,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么他的心思就在如何提升品德,如何提升才能上,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了。

而如果你提拔一个只会阿谀奉承,只会说好话拍马屁,但是品德不好,才能也不足的人上位的话,那么大家一看我好好做事得不到晋升,而只要会说话,花言巧语就可以,那大家都群起效仿,肯定就不行了。

这个是第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子夏又举了伊尹的故事。

商朝的开国之君是商汤,那他有天下以后,也是去选贤任能,就把伊尹给选***了。

伊尹作为商朝的丞相,相当厉害,就像后来的周公一样,去辅政,这样一来,不仁者也远矣。

伊尹被选***以后,那真的是尽心竭力,做了很大的贡献。商汤临死之时就托孤给伊尹,就像后来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一样,对他是信任有加。

可是太甲不仁,不遵守商汤传下的政策,伊尹没有手软,看着他不行,就把太甲给软禁了三年,让他闭门思过。

太甲在牢里的三年,真心悔过,表明了态度以后,伊尹又把它放出来,重新扶植他做了国君,结果太甲是痛心改过,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

可以说没如果没有伊尹的话,换一个就知道附和太甲,那么商朝也就玩了,所以说选贤任能太重要了。

伊尹本来是一个厨师,厨师能被商汤选中,可见商汤的知人之明,这就是智。

刚才小军说法治和人治这个关系,要说起来它是两相***的。

无论什么制度、无论什么东西都需要人,但是也需要规则,它不是冲突的。

但是对于儒家来讲,它首先讲究的是仁,处理人之间的关系的。

法家你要找李斯、找韩非子,他首先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由于我们是讲的儒家,就不再详细展开讨论了。

可以这么说,就是一个组织不管是什么制度,最大的关键的在于用人。

用对的人,你会发现干什么事都顺风顺水,有问题他能承担,他能够有方向、目标,然后我们又共同齐心协力去做。

但人要用错了,那真的就是完了。我们时常听所托非人,你找错人了就完蛋了。

所以说现在你不管什么公司,一旦发现这个总经理弄不好,就要换人!换人如换刀,换了一个有才能的人、有品德的人,公司就好了。

换上一个不好的人,那就完了。那当然了,个人创业更是如此,自己没有才能,能力不够,没有知人之明,那衰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一章其实是重点就在于知,那就是知人,也就是如何去分辨人,如何用人,怎么用人呢?

就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知人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大的智慧,要说难度仅次于知己。

什么是知己啊?就是了解自己啊,对于我们来讲,首先要知己。也就是修身养性的功夫,然后你把自己搞明白了,运用同理心,我们再去知人,也就差不许多了。

但这个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熏修,时时反思自己,时时去拿着标准来卡,不以情绪来影响自己。我听两句好话,我就对他好了,而是看他做人、做事长期的一个观察。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一章讲的是如何与朋友相处,你该做什么,你又不该做什么,非常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明天能够继续现场聆听,和我一起来学习。感谢李婷、小君、雪雪、舒妍的现场回馈与互动,我相信你现场听效果会比事后听要好很多。

…………………………………………

刚才时间关系有一个故事没讲,我现在来给大家补一补!

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一个典故叫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

伍子胥这个人大家应该都很熟知了,那这次讲的不是他过昭关的故事,是讲他在吴国被任用以及被逼死的故事。

伍子胥又叫伍员,他是弟兄两人,

他的父亲被陷害致死,他也被追杀,差点被杀掉。后来他就到了吴国,吴国当时的国君是夫差的爹吴王阖闾。看到他是个人才,就重用了他,结果让吴国称了霸。

可是吴王阖闾,死了以后,夫差当权了。他就很讨厌伍子胥,因为伍子胥有才能,但是不太会来事儿。

而其中有一个大臣叫伯嚭,伯嚭就会说话,属于佞臣,夫差听了伯嚭的谗言,就把伍员赐死了。

结果吴国失去了伍子胥这个重臣以后,整个风气就乱了。

结果怎么样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又用了美人计迷倒了夫差,结果夫差就被灭了。

这个故事也能够足够的说明用人的重要性。

伍子胥当政当官的时候,吴国称霸天下,而伍子胥一死,夫差身死道消,这就是用人重要性。

樊迟问人。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出自《论语 为政第二》十九节

原句: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详见: id="id3">举直错诸枉出自于哪部著作?

问知:同“智”,

知人:知道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

注: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肴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 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 樊迟从老师那里出来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请教老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 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文言文《樊迟问人》

释义: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孔子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出自: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再传***《论语·颜渊》。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白话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扩展资料

樊迟轶事:

一天,孔子五十六岁的生日来了。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们到帝丘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

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

樊迟连连点头说:“那***就学习礼,学习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百度百科-樊迟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读音打一下拼音

1. 古文《樊迟问稼》的翻译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等樊迟退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原文:《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lsquo,典故;吾不如老圃。'”樊迟是春秋时期孔子的门生。他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和种菜的问题,而遭到孔子的拒绝。意即治国要靠礼、义、信,不必用学稼去教化百姓。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2. 古文《樊迟问稼》的翻译

古文《樊迟问稼》的翻译 解答: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等樊迟退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樊迟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

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3. 樊迟问人

问知:同“智”,

知人:知道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

注: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肴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 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 樊迟从老师那里出来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请教老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 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4. 《樊迟仲弓问仁》的翻译,求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翻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 *** ,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翻译: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孔子

5. 谁知道《轮扁斫轮》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1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6. 《樊迟仲弓问仁》的翻译,求解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翻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 *** ,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翻译: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7. 樊迟的樊迟三问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离我不远,仁在人心中,求仁而得仁。然何为仁?这却不是能够轻易说清楚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按《论语集注》,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尽管如此,《论语》中还是有很多处谈及“仁”。这倒也不矛盾,因为孔子确实极少主动正面解释“仁”,多是***问而他答。

可是每一次回答又都不相同。其中尤以樊迟问得最多,一共三次。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按《论语集注》,朱子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这里兼言仁与知,侧重于二者之不同,恰可与紧接着一段相印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按《论语集注》,朱子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而知与仁之分立见,诚如吕氏所云:“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先难”之谓,按《论语集注》,程子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既以“克己”解之,又可与《颜渊问仁》章对观。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己”之“克”,多解为“克制”,一时也无从反驳。

又曰“为仁由己”,似乎要自己克制自己了,还是要仔细斟酌的。至于程朱,自然是要将其发挥为天理人欲之辨的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这里又是同时问知与仁,然而樊迟开始没弄明白。

按《论语集注》,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相悖尔。”似乎又在说二者之不同。

于是孔子再作解释。按《论语集注》,朱子曰:“举直错枉者,知也。

使枉者直,则仁矣。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

可惜樊迟还是没弄明白。按《论语集注》,朱子曰:“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

又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于是子夏再作解释,这才算说清楚了。

知与仁原来是一致的。以“爱人”解“仁”,倒也方便,然而是博爱吗?恐怕并非如此。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这是有亲疏先后之分的,由父母而兄长而朋友,然后才惠及众人。这是人之常情。

将这种人所共有的情感推而广之,就能做到仁了。关于为仁之本的孝,再看一段对话。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期可已矣。”钻,祖官反。

没,尽也。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论述,但求心安;在他看来,这是亲子之间不易的情感。可见,中国人的理性,既非可以算计的数理,也非可以逻辑推论的论理,而是从亲情人伦出发的情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按《论语集注》,朱子曰:“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

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而“与人忠”,则是以己及人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里仁》)何为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何为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这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正是将对自己、对亲人的情感投射于外,爱人如己。樊迟三次问仁,孔子三次回答。

单独看其中的某一段,都觉得在情理之中;然而合起来看,要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总难免牵强,通而未通,似是而非。学者们多有谈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概而观之,自成一说;然究之细节,或有捉襟见肘之叹。

原因我在第二问最后已有论及,发自内。

8.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小题:

①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②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小题:①仁和智。②“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选段简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这里的“爱人”就是“泛爱众”,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jǔ zhí cuò zhū wǎng,néng shǐ wǎng zhě z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