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焉不详的焉,语焉不详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3 0
  1. 焉有几个读音
  2. 初中文言文焉的用法
  3. 焉字在文言文的用法
  4. _焉的成语_焉的成语是什么
  5. “焉”作为姓氏怎么读?
  6. 带有焉字的成语
  7. 焉在文言文是是什么意思

本义是一种鸟但具体种类不详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焉”字常用为“于此”“哪里”等***借义或作句末语气词。

字源解说:

焉最早见于战国晚期中山王壶。左部为乌形,其上部为“正”字,且与鸟身分离。至篆文上部省略为一横。后世表鸟爪的笔画或讹作数点状(首部亦或有所讹变),遂为今焉字所本。汉简文字或作上“正”下“二”,是其省略写法。故篆文作上为“正”的省略,下为“舄”的省略,属于省体结构。

语焉不详的焉,语焉不详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楷书作“焉”,上部又改为“正”字。焉字本义是指一种鸟,但不知具体是什么鸟。《禽经》:“黄凤谓之焉。”许慎《说文解字》:“焉鸟,**,出于江淮。”段玉裁注:“今未审何鸟也。”有资料认为,“正”即“征”的古字,“焉”即为远征之鸟,也就是一种候鸟,且为**,可能为黄鹂之类。

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焉”字常用其***借义。或作句末语气词。在中山王壶的铭文上,焉的意思也是语气词贾曰‘为人臣而?(返)臣其宗,不羊(祥)莫大焉。’贾说:“作为人臣却反倒使其君为臣,没有比这更为不祥的。”由此观之,“焉”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组词:

1、语焉不详[yǔyānbùxiáng]指说得不完备、不周密。

2、心不在焉[xīnbùzàiyān]思想、精神不集中。

3、焉知[yānzhī]哪知;怎知。

4、焉耆[yānqí]古代焉耆国。

5、少焉[shǎoyān]少刻,一会儿。

6、焉支[yānzhī]山名。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省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汉将霍去病曾越此山大破匈奴。

焉有几个读音

1. 文言文“焉”的用法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2. 文言文“焉”字用法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

哪里?如何?无意!怎样 如何 那里 .呢 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无一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4. 古文中“焉”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5. 古文中,焉是什么意思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

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文言助词。

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

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初中文言文焉的用法

焉有1个读音。

焉,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ān,最早见于战国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

详细释义

1、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城客梦》。

3、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中山狼传》。

4、又如:心不在焉。

5、哪里或那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为学一首示子侄》。

6、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例句:

1、和KariSwanso见面近一个月后,***BradLoesser坐在办公室,心不在焉地凝视着雨滴从窗户上滑下。

2、不过关于该交易的融资仍是个问题,而通用汽车欧洲部门的声明对于交易的条款亦语焉不详,只是称交易是一项股份购买协议。

3、中国有句古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4、其明年春,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5、黑土洼农场地处永昌县西南侧,南依祁连山系中段,北靠焉支山,海拔2430米,占地10万亩。

焉字在文言文的用法

1. 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么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2. 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么用法

① 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 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 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

(《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3.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_焉的成语_焉的成语是什么

1. 焉字在文言文的几种用法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么用法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3. 焉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用法

yān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哪里或那里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什么 [what]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怎么 [which]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so]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yān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又如:焉始乘舟

yān

于是 [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缉海光剿叱济癸汐含搂

yān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be]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yān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ho]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4. 文言文中虚词“焉”字有多少种用法

小新同学,下次请我吃饭!

1.代词

①相当于“之”。

成语例释A.心不在焉 B.语焉不详

经典文言A.犹且从师而问焉 B.人之所罕至焉。

2.兼词

①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例释习焉不察

经典文言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经典文言且焉置土石?

3.语气词

表示停顿,或者反问语气。

经典文言杀鸡焉用牛刀

练习: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代词)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兼词,从哪里) ③未知生,焉知死(表反问语气)

5. 高中的文言虚词“焉”字用法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6. 焉 字在文言文中的左右解释

哪里?

如何?

无意!

怎样

如何

那里

。。呢

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你。谢谢!

7. 古代汉语中“焉”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焉”作为姓氏怎么读?

_焉的成语有:习焉不觉,轮焉奂焉,语焉不详。

_焉的成语有:语焉不详,轮焉奂焉,习焉不觉。2:拼音是、chányān。3:注音是、ㄔㄢ_一ㄢ。4:结构是、_(左右结构)焉(上下结构)。

_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轻贱貌;不庄重貌。2.引申为放纵恣肆貌。3.不安宁貌。4.轻率,不慎重。

二、引证解释

⒈轻贱貌;不庄重貌。引《礼记·表记》:“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_焉,如不终日。’”郑玄注:“_焉,可轻贱之貌也。”宋孔平仲《诗赠王从善》:“我本世畸人,_焉顽似鄙。”⒉引申为放纵恣肆貌。引清薛福成《筹洋刍议·邻交》:“然日本相侵之志危矣迫矣,_焉不可终日矣。”⒊不安宁貌。引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欲事干_,则患不能小书,困於投刺;欲学为佞,则患言_词直,卒事不成,徒使其躬_焉而不终日。”⒋轻率,不慎重。引《广韵·去陷》:“_,轻言。”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谈者不深惟其利病,而_焉以除旧布新为号,岂其智有未喻?亦_名而不求实之过哉!”

三、网络解释

_焉_焉是汉语词汇,读音chányān,出自《礼记·表记》。

关于_焉的诗句

_焉禊事过清明

关于_焉的词语

狡焉思启心不在焉习焉不觉_焉如捣嗒焉自丧择焉不精习焉不察终焉之志习焉弗察语焉不详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焉的详细信息

带有焉字的成语

”焉“作为姓氏读:[yān]

意思:乃,才;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文言助词。

组词

焉能?[ yān néng ]:怎么能?

终焉?[ zhōng yān ]:临终,最后,末期。

语焉?[ yǔ yān ]: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厌焉?[ yàn yān ]:犹安然。

飘焉?[ piāo yān ]:飘然;轻捷貌。

造句

我虽然升入中学,可是焉能忘怀小学的老师和同学?

请不要为你父亲的终焉太过于悲哀。

然而,正如西雅图周刊所言:“外出就餐”这种说法有些语焉不详。

对工作,他表露出了厌焉的情绪。

如果做得对,那飘然的感觉会相印在你们的心。

焉在文言文是是什么意思

带有焉字的成语 :

语焉不详、

心不在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狡焉思启、

乌焉成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杀鸡焉用牛刀、

习焉不察、

割鸡焉用牛刀、

心焉如割、

轮焉奂焉、

嗒焉自丧、

终焉之志、

罪莫大焉、

焉得虎子

1.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是什么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

意思和用法如下:

①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 古文中,焉是什么意思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

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文言助词。

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

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焉。

3. 是什么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列举

焉在文言文中主要作代词,意思和用法有:1、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例如: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2、哪里或那里。例如: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3、什么。例如: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4、怎么。

例如: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例如:崤有二陵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4.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

哪里?如何?无意!怎样 如何 那里 .呢 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无一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5. “焉”在文言文中所有意思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2. 哪里或那里

3.什么

4.怎么

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6.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7.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8.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9.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10.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1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12.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13.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14.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基本字义

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4.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6. 焉在文言文中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