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什么意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7-04 0
  1. 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此观点蕴含的哲理有 A.主要
  2. 功述身芮是什么意思
  3. 《道德经》中“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4. 如何理解老子关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思想
  5.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功成身退”
  6. ?功成身退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7.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出处:《老子·第九章》

原文: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什么意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扩展资料:

本章为《八章》之继续,本章老子明说,盈满富贵不知足必是灾祸的根源。此二章互为里表,反映老子的人生道理,即“人道”。

人于货殖不遗余力敛聚,同样,人处宦海也竞相攀爬。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无为”是不太可能,于是老子也作适当让步,在此章提出最低要求,即“功遂身退”。

这种“功遂身退”,老子认为就像昼出夜没、寒来暑往、花草开谢一样,符合天道变化之道,所以世人要明白这种变化之道,处功名成就之时,就应像花果草木盛开后悄然逝去,这样才可“无尤”。

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此观点蕴含的哲理有 A.主要

俗话说:“凡事都有一个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因为万事万物一旦把握了好度,就可以保全已有成就富贵,反之则不然。《道德经》第九章就阐述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大智慧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下面分层给做一个阐释说明。

一、前四句老子用排比的句式,从四个方面,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追求过分的坏处或应怎么做:不断追求盈满,不如适时停止;过分追求锋利,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不知隐藏,无法长久守住;如果富贵到了骄奢*逸的程度,那是在给自己留下祸根。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做过分了,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往往会背离的初衷。在老子的思想中,一个人追求盈满、锐利、富贵,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知道谦退的思想是非常有害的。这几句话为后文阐述谦退的中心思想埋下伏笔,做了例证。

二、最后一句:“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表达的中心所在: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主动退出。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这个思想老子在惜字如金的《道德经》中也是反复强调:第二章讲道:“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第十五章又强调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老子在这里都反复强调一个思想,那就是无论是为物还是为事,都不能够过分盈瞒,因为盈满了就适得其反,就走向了自己希望的反面。《易经》的“谦卦”也讲到了相同的道理:《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他们所追求的真正成功,都不仅仅是追求过程、结果的一时辉煌,而且还要能够长久地保持住这种辉煌,不能够违反自然规律让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轻易地丢失。所以他们的智慧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上就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包含了深邃的辩证法思想,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好像不能理解它的全部意思,因为正言若反嘛。

在历史上,深谙此“功成身退”智慧的人往往都能够得到善终。比如汉代的张良,唐代的郭子仪,明代的汤和,清代的曾国藩,等等。反过来看,一个人功成之后,因为居功自傲、骄奢*逸、不知谦退而身死的就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了。因此老子这一章有穿越时空的大智慧,值得所有成功人士特别重视。

功述身芮是什么意思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说明,拥有的财富财宝多得把大堂都摆满了,就是聚敛过度,就是贪恋难得之货。富贵而不知收敛,不知自律,骄横而妄为者必会招致祸端。功成之后,不可占据原位不走,否则有害全局。材料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符合题意,应选;A、B、D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选C。

《道德经》中“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老子》原文“功述身芮”指的是致力于公众事业中所要奉行的永远进取而决不居功的心态。这是毫无私心的积极态度,所以说是“天之道”。《道德经》把它改为“功成身退”,变成是对待生活要激流勇退、适可而止的人生哲学。这是不求上进的消极态度,且美其名曰:“天之道也”;其以鱼目混珠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如何理解老子关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思想

道德经这句话的理解是幸是福气,不幸是自然法则,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有限的,超出此限制,即使真相超过了一步,它也会变得荒谬,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儒家提出了中庸之道,要适度而止,恰到好处,中庸之道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这是成为人道和儒家精神的最高标准,因此大家对此非常赞赏

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对孔子的重***现,是伟大的成就,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达到均值状态并不容易,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平等,可以不平等,只有中庸之道才可生存,由于很难达到中庸之道,从历史上讲,为了尊重自己的生活,是在侮辱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力量,但是有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财富。

成道之后,从宏观和微观,智慧和形而上学的角度揭示了自然规律的起伏。它是所有生物生命和生命的关键,在历史上,那些不跌入深渊就能到达顶峰的人都了解这一原理,事情将逆转,而阳极将为负,袁世凯曾任中华民国总统,过去职务不算太高,所以他想独权,他的第二个儿子建议他,提醒他,维持现在状态是艰难而危险的,所以不要痴心妄想。

袁世凯见状大怒,拒绝听劝,坚持走自己的路,果然他只当了83***帝,在全国人民的诅咒中愤怒地死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纯粹盈利的,这似乎是自然因果关系的规律,清朝带进了四万名孤儿和寡妇,并统治了中国的这么多人,清朝最终瓦解后,也是一个孤儿和寡妇完成了这一过程,这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原因,不要把一件事情做的太满,否则会丢失掉之前获得的。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功成身退”

老子关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思想,意思是人在成功后则应当急流勇退,所以这是成功者最应奉行的行为准则。

更详细的理解是当一个人功名成就达到人生的巅峰时,在物极必反规律的作用下,人生就会开始往相反的方向走。如果还再去争名夺利,定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我国历史上“功成身退”的将相为数不少,基本上都能千古流芳;而不能做到激流勇退的帅才更多,他们多数不能保护其身,所以后世就把这一思想演变成了“明哲保身”的口号。

?功成身退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功成身退”,典出《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功业已成,誉满天下,老子告诉我们,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君臣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历史上很多君王,因为忌惮臣下的军事实力,而杀掉曾经帮自己一统江山的功臣。能全身而退,如曾国藩者,寥寥无几。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满,道德经用四句箴言,来诠释他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与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患得患失,不如让它们自然流逝。

老子认为,功名富贵,它高让它高。从古自今,哪有不消失的功名,哪有不消失的富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它们从贫贱之中拔地而起,又从富贵之巅轰然倒塌。功名富贵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宜强求。

持而盈之,讲的是器量,水超过了杯子的容量,自然要满溢。一个人争来抢去,不如先提高自身的器量。器量够大,能拥有的自然更多。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锋芒太露,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如果持而盈之讲的是器量,那么揣而锐之则是器量的限度,功名财富一多,必然显露锋芒,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一个人,器量再高,高不过天,心胸再厚,厚不过地。

曾国藩是如何器量之人,当他用12年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时,他却选择不居功,将之归功于已死的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他将自己从富贵之巅放下来,并和它们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它们倒塌的时候,也把自己埋葬。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道德经并不反对人持有财富,也不提倡刻意让人过清苦的生活。但是你能守住的财富,只能是你的容量(能力)之内的东西,而超出的部分,就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所以不要妄求。

曾国藩如此,范蠡亦如此,当范蠡助勾践灭吴国以后,范蠡也选择了急流勇退,因为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后来他隐居经商,积累万贯家财,成为商人典范。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和范蠡同为开国元勋的文种,却被勾践赐死。

做人,要有开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终的智慧。曾国藩常提醒九弟:“善始易,善终难。”如弈棋般,留好后招,方为大智慧。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常人只想做大官、发大财,却没想过如何保全自己的名誉和财富,一旦得志便想着如何享受如何挥霍,如此下去难免自遗其咎。到了真正的高人的境界,求强、求进早已不是他的终极目的,因为能知足、知止才是进境。

曾国藩声名最旺时,也是被挑毛病最多的时候。幸而他懂得,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一到正午,马上就会偏西;一到月圆,马上就会月亏。

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而“求缺惜福”,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读音:gōng cheng shēn tui

近义词:功遂身退

例句:

1.菲律宾的白炽灯泡即将功成身退。

2.现在我要功成身退了。

3.在打过一系列胜多负少的漂亮仗后,crm已经功成身退。

4.如果默多克意识到这一点并功成身退,他将助其股东和家族一臂之力

5.米勒还用另一个明智的决定结束职业生涯:他在自己业绩领先的时候功成身退。

6.在对瑞士信贷进行重组并使其恢复盈利能力后,2007年他功成身退。

7.日本公司在20年前大掀收购热潮,在攫取洛克菲勒中心和圆石滩高尔夫球场这些浮华资产后功成身退。

8.付出了代价,获得了名声,也取得了成绩,航天飞机之于美国,应是「功成身退」。

9.也只有到了那时,美国才可能真正地放手,功成身退:到那时,土耳其和埃及能够在地区事务中独当一面,掌握话语权; *** 也将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10.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副行长ricbattellino在谈到***矿业的繁荣发展时联想到1850年持续15年的淘金热:直到富人功成身退或是世界不再需要他们才偃旗息鼓。

11.我只是提醒你们,这个句型会牵涉到什么,为了要回应你们有一些人令人赞赏的费心的努力,让它的重要性可以功成身退。

12.如今,虽然欧洲煤钢共同体已经步入终点,功成身退,但是其世界和平、共存共荣的理想,相信是全人类共同永无止息的心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

其实这句话,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差不多就得了。

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 。

能做到不偏不倚、不骄不躁、无欲则刚、客观冷静、量力而行、自知者明、修己复道、顺应自然的人太少太少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过这个度呢?

答案就是欲望。

而且这个欲望还是病态的欲望。

当名利真的来袭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挡的住这种诱惑而不被欲望所控制。

贪嗔痴。

这是被佛家称为三毒的东西,也是人类欲望之态,更是人类 痛苦之源 。

无欲则刚 。——《论语》

人类只有消除了自己 过分 的欲望,让自己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才会彻底解放达到快乐幸福的的状态。

老子把这种状态称为 无为 ,佛家把这种状态称为 开悟 ,马斯洛把这种状态称为巅峰 体验 。

其实人活着就是一团欲望。

不可能彻底的消除,比如你还要吃饭、睡觉、打豆豆。

但是很多欲望是一种 病态 的欲望。

比如很多有钱人赚了很多钱却还是停不下来,停不下来总是想去贪婪,其实这个贪婪就是因为恐惧引起的。还有很多人从小因为缺乏家庭的关爱,长大了就拼命的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这个也是因为从小恐惧不被爱所导致的。

很多人迷恋一些东西,无法自拔总是不能控制自己还是要继续痴迷。包括很多穷忙族,自己没也赚几个钱,但是总是把自己搞得很累,因为他停不下来,停不下来也是因为焦虑。

这些都是有 心理问题 的人。

大多数还都不承认,因为他们无法 看清 自己。

人生的大智慧就是 看清自己 , 看清世界 。

我在《人是什么》里面已经论证过了。

人就是世界 。

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

所以为什么大多数最 顶尖 的 思想家 都是唯心主义拥护者。

比如黑格尔、叔本华、罗素、王阳明、墨子、尼***等。

其实猫黍认为不存在什么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这都是人为的划分而已,只是马克思划分而已。

事事本无碍 ——肯威尔伯

肯威尔伯是当代的西方灵性***,我读过他的《事事本无碍》这本书,其实和佛陀的说有一句话特别像。

凡所有相 , 皆是虚妄 。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联系的,不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你看到的一个片面你就以为是这个东西,其实他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

概念性的思维只是被人类所划分出来的而已,所以世界是一个整体。

人就是世界的一个不可划分,而且还是无缝对接的一部分。

我之写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的其实就是这些概念。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

所以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的人,就是看清了这个世界。

当知道自己欲望已经泛滥成灾,不能自已的时候,就是学会 静 。

这个我在《什么能力最重要》里面提到过,当人只有绝对的静下来的时候,就是会进入一种 活在当下 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活在当下,因为我们脑海里面有太多的 杂念 。

不信你就自己试试,什么也不干,就静静的坐着,我想不到1分钟你的脑海就会被无穷无尽的焦虑、担忧、YY、回忆等淹没。

所以人是很难活在当下的,活在当下的人都是有极高修行的人。

想要修己复道,无欲则刚。

只能靠 修行 。

所以历史上能做到功成身退的人,不畏名、利、权所的人寥寥无几。

我比较熟悉的就两个人。

张良和史玉柱。

张良是唯一一个帮刘邦打天下没有被杀的人,因为人家知道功成身退,但是就算你知道功成身退,你也不一定退的下来,因为你有欲望。我相信张良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已经把自己修炼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运筹帷幄之中 , 决胜千里之外 。

能做到如此霸气的智慧,必须要有一颗 客观冷静 的心,而且还不为 欲望 所 操控 。

戒而生定,定而生慧。

我相信张良的 禅定 的功夫也不差。

就是因为无欲则刚,他才能功成身退,颐养天年。

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当代企业家史玉柱。

我相信他是“死”过一个次的人了。

但凡能够参透人世间大智慧的人,很多都对 死亡 有过深刻的 思考

比如最近有一个悟道了的企业家,李开复。最近和高晓松拍了一个***叫做《向死而生》。

只有当你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其实 爱 才是最 珍贵 的。

这种面临死亡的境遇,被灵修称作《灵魂的暗夜》。

痛苦铸造灵魂,暗夜之后,便是 重生 。

大多数人是不会面临这种境况的,因为他们还没有那个资格被老天逼到那个份上。

凡事能被老天逼出绝境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叫作 否极泰来 。

当人真正面临绝望的时候,希望就诞生了。

史玉柱当年做生意亏损失败成为了中国首 负 。

是负债曾经排名第一的人。

我相信他当时也有一段黑暗的时间,但是他挺过来了,更有可能的是他参悟了 生命 的智慧,然后开始 游戏人间 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后来去开发《征途》这款游戏,比马云当时坚持所谓的正道不做游戏产业,其实来的更加洒脱。

猫黍一直以为,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RPG),重点看你想玩什么模式。

有人选了困难模式,有人选了简单模式。

有人选了无脑模式,有人选了思考模式。

有人选了求生避死,有人选了求死重生。

有人选了欲求不满,有人选了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