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以意逆志_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5 0
  1. 以意逆志名词解释
  2. 如何理解孟子说的“以意逆志”?
  3.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作品出处

出自《孟子万章上》(4)「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咸丘蒙,错解经典中的意思,所以孟子告诫他,不可以因为一个字,而曲解了整个句子;也不能因为一个句子,而错解了整篇文章要表达的价值观。读文章要设身处地,根据前後文与自身经历,推敲出古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才能算是有所得。

至於怎麼知道自己於书中有所得,《四书集注》里有引程子的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换句话说,读了跟没读一样,就是不曾读,更未曾得。

什么叫以意逆志_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意逆志名词解释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如何理解孟子说的“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指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的意图,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

以意逆志(拼音:yǐyìnìz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

成语寓意

孟子的以意逆志包含了对艺术欣赏的深刻理解:仅从表面的文字和词句理解作品,就会曲解作者的本意。

他强调要全面分析诗的整个篇章和正确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它告诫人们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作品出处

先来看出处: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孟子·万章上》)

“逆”,《说文解字》释为“迎”,此处即为“求”推求的意思。“志”,指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理解作品时,不拘泥于作品中的个别文字而误解词句,不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诗意,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以此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选自《孟子·万章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