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安乐是什么意思,知足安定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5 0
  1. 为什么要知足常乐?
  2.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什么意思?
  3. 安于知足 危于多言 乐于好善 苦于多贪 这句话什么意思?
  4. 你如何看待“知足常乐”中的“知足”?

问题一:为什么说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就是说,正确认识自己,合理把握度和分寸。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我们只能尽力干好力所能及的事。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凡事要适可而止。不是自己的或不该碰的东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烫手,碰多了灼伤的还是自己。

问题二: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为什么总是觉得不知足不常乐呢? 知足长乐,知足尔后常乐,不满足当然就不会快乐。佛语有云“有求皆苦”,林则徐亦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是说这个道理。而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知足常乐反而不好,年轻要有为,知足则意味着停滞不前,在安乐中腐化、陈旧……我们不可知足,成人不快活,快活不成人。

问题三:人为什么永远不知足? 知足常乐――

知足安乐是什么意思,知足安定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时常向人询问一个问题:人一生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很坦白地说,人生就是追求自由和快乐。或许,你认为她的追求不够崇高,可你却无法否认人对快乐的渴望与追求。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快乐的,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叹息和泪水中。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古人告诉我们:“知足常乐”。

首先,知足常乐并不等于不思进取。知足常乐是说要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得失。它强调的是一种心态。长途跋涉时,让你痛苦的往往不是漫漫长路而是你鞋子里的那一粒细沙。人生也是这样,打败你的或许不是外部恶劣的条件而是你内心的恐惧与忧虑。四面楚歌,让西楚霸王溃不成军;空城楼上古琴一曲,令司马懿自动退兵;这些何尝不是利用了心理战术,所以心态对一个人行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外部的风云变化泰然处之。同时知足常乐也并非夜郎自大、裹足不前。知足,知现在所得已经足矣,但对将来所求还是不足的。这样,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在的处境,而用进取的心去开创未来。因为知足,便没有了患得患失,没有了负担,轻装上阵自然如鱼得水。所以知今日已有之足不是放弃追求,相反,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为下一次的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常人是不可避免有贪念的,“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简简单单的一个贪字,留下了多少心酸旧事。因为贪,为官者不顾人民疾苦;因为贪,为商者见利忘义;因为贪,夫妻可以反目成仇。可悲的是欲望没有尽头,因为不知足,所以永远没有尽头,无穷无尽的欲望,无穷无尽的追求,也许可以带给你物质的丰裕,却无法带给你精神上的平静。没有了心灵的平静,纵使能享受一时的欢愉,又怎么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呢?另一方面,人力是有限的,“火可灭,不可使之寒;冰可消,不可使之热。”对很多事,人是无能为力的。若一再苦苦追求,苦苦执着,于事是过犹不及,于己是徒添烦劳。岂能尽如人愿,但求无愧吾心!求过程,不求结果,成败何需烦心。事已过,知足。知足心就静,心静自然乐在其中!“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倾,日食仅为升斗”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以生为乐,知生存之足,知已有之足,常怀一颗知足之心,无非分之念,无奢求之意,人生便处处时时欢乐不断。

同时,知足常乐让我们懂得立足现在,珍惜眼前。我很喜欢看《大话西游》,每每听到至尊宝的那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总忍不住黯然神伤。拥有的时候不懂珍惜,偏偏要到失去才后悔末及。拥有的,不知足,得到的,不珍惜,醉心于贪念,求快乐只是缘木求鱼而已。

刘若英有一首歌唱道:“后来,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是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我终于在泪光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希望大家珍惜眼前所拥有的,知足常乐!

问题四:为什么说知足者常乐啊?不知足就不快乐吗? 知足的人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心胸开阔,不计较小小的得失,当然就没什么烦心事。不知足的人要是有一定的目标,还为这个目标积极的努力,享受努力的过程以及努力后获得的成果,这个不知足的人也一定是个快乐的人。不快乐的是那些不满足于现状但是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人,灰心失望的人。还有就是自己不去努力,还怨天尤人的人。快乐的人是那些积极向上的人。

问题五:人为什么不能知足? 知足常乐――

首先,知足常乐并不等于不思进取。知足常乐是说要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得失。它强调的是一种心态。长途跋涉时,让你痛苦的往往不是漫漫长路而是你鞋子里的那一粒细沙。人生也是这样,打败你的或许不是外部恶劣的条件而是你内心的恐惧与忧虑。四面楚歌,让西楚霸王溃不成军;空城楼上古琴一曲,令司马懿自动退兵;这些何尝不是利用了心理战术,所以心态对一个人行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外部的风云变化泰然处之。同时知足常乐也并非夜郎自大、裹足不前。知足,知现在所得已经足矣,但对将来所求还是不足的。这样,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在的处境,而用进取的心去开创未来。因为知足,便没有了患得患失,没有了负担,轻装上阵自然如鱼得水。所以知今日已有之足不是放弃追求,相反,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为下一次的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常人是不可避免有贪念的,“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简简单单的一个贪字,留下了多少心酸旧事。因为贪,为官者不顾人民疾苦;因为贪,为商者见利忘义;因为贪,夫妻可以反目成仇。可悲的是欲望没有尽头,因为不知足,所以永远没有尽头,无穷无尽的欲望,无穷无尽的追求,也许可以带给你物质的丰裕,却无法带给你精神上的平静。没有了心灵的平静,纵使能享受一时的欢愉,又怎么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呢?另一方面,人力是有限的,“火可灭,不可使之寒;冰可消,不可使之热。”对很多事,人是无能为力的。若一再苦苦追求,苦苦执着,于事是过犹不及,于己是徒添烦劳。岂能尽如人愿,但求无愧吾心!求过程,不求结果,成败何需烦心。事已过,知足。知足心就静,心静自然乐在其中!“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倾,日食仅为升斗”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以生为乐,知生存之足,知已有之足,常怀一颗知足之心,无非分之念,无奢求之意,人生便处处时时欢乐不断。

同时,知足常乐让我们懂得立足现在,珍惜眼前。我很喜欢看《大话西游》,每每听到至尊宝的那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总忍不住黯然神伤。拥有的时候不懂珍惜,偏偏要到失去才后悔末及。拥有的,不知足,得到的,不珍惜,醉心于贪念,求快乐只是缘木求鱼而已。

刘若英有一首歌唱道:“后来,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是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我终于在泪光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希望大家珍惜眼前所拥有的,知足常乐!

问题六:人为什么总不知足,不是常说 知足者常乐吗 如果你不是人你也许会感觉到知足,知足常乐只是个成语 要看你怎么理解了 。我个人认为当某件事已经无法在满足你了你就应该知足常乐了 ,适量而定,切记不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把痛苦强家别人!

问题七:为什么说知足长乐 知足常乐,就是说,正确认识自己,合理把握度和分寸。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我们只能尽力干好力所能及的事。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凡事要适可而止。不是自己的或不该碰的东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烫手,碰多了灼伤的还是自己。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知道满足的人总是快乐的

问题八:ealplayer不能实现左右声道的转换吗?怎么VCD在播放时声音是混合的? 536÷50+52

问题九:为什么穷人总说知足常乐是不是这就是穷人的原因 没有野心,,,

问题十:人心为什么永远不知足呢? 一个人每天要吃三顿饭,难道你能说人心不知足吗?昨天才吃过,今天还要吃。这就是循环!有它的时间性,周期性。比如:钱,爱,时间,包括物质享受。当一方满足不了对方时,会这么说。所以说:人心永远不会知足的。

为什么要知足常乐?

用《佛遗教经》中一段话来说明。就是佛走之前对***的嘱咐。

汝等比丘!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孩子们,脱离苦恼的方法要靠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就是你的安乐窝。)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幸福感哪有恒定标准,全在你自己内心的认同。)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贫富也没有衡量的尺度,全看你自己内心。你的贫富还不是和别人比出来的。)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不知足的人就不知道幸福的滋味,知足的人虽然很想但确实帮不了他。)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什么意思?

向往宁静安乐,谋求舒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不是自己的莫强求”,人一旦有了贪念,则“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矣,唯有“知足”者方能“常乐”。

古往今来,有许多故步自封之人,安然躺在已有的功劳或荣华里,不思进取,满足于现有的一切,与世无争中或许仅仅是希望过上一种吃饱穿暖的生活而已,没有远大的抱负和无限的追求意识。更没有勇气去参与竞争,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于是在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这种人即使活了100岁,其生活亦如同只过了一天般苍白、乏味。

知足在某些方面、某一意义上来说确与故步自封有相同之处,可以使人产生惰性,不仅妨碍个人的进取之心,亦会妨碍历史的车轮前进。

作为一名智者,自然会对“知足”有一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赋予了“知足”以正面、积极的意义。

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知足”,如果如同一个毫不知足的孩童看见身边有许多的玩具、食物、衣物等东西时,这也要,那也拿,贪得无厌的话,则不会像小孩子那样因童稚可爱而得到他人的谅解了,只会使人恶之厌之,避而远之,甚而引来无妄之灾,因为物质享受是永无止境的,当期望得不到满足,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富有、更显贵时,想入非非,贪欲之心无限膨胀时,将会出现不择手段谋求额外的收入,或奴颜、摇尾乞怜,或明抢暗偷,铤而走险,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悲下场。

《列子》中讲了一个寓言:一位齐国人非常喜欢金子,简直到了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地步。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了一家金铺,便径直进去拿起金子就走,结果被众人当场抓住,挨了一通皮肉之苦。当有人问他为何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偷别人的金子时,这个人回答说:“在我偷金子的时候,眼中就只看见了金子,没有看见其他的人。”这则寓言虽不免夸张,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位利令智昏的贪婪者的心理实质和丑陋形象,聪明人却被不知足的心理所驱使做了一件大大的糊涂事。

这是自己没有或嫌自己拥有太少的人的不知足,还有一些则是守财奴,一毛不拔,自己已经拥有了许多的财富却因不愿失去而导致了丧命亡国的悲剧,徒为后世添一笑柄矣。

《孔子》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子思曾在卫国居住,一天在河边看见一个魏国人钓到了一条大得装满了一车的鲲鱼。子思便问钓鱼人是如何钓到这难得的鲲鱼的,钓鱼人回答说:“我刚开始用纺鱼大小的鱼饵下钓时,鲲鱼根本不理睬它:于是我就换了半片猪肉重新下钓,这次鲲鱼便轻易地上钩了。”子思于是有感而发:“鲲鱼虽然难得,却终因贪食而遭灭顶之灾。虽然士人怀有远大志向,但也会因贪求利禄,不知足而丧生。”由鱼想到人,子思能因此明白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而成为智者。

《劝忍百箴》中曾说:虞公因贪恋晋国所献垂棘之地出产的美玉,而不能察觉晋国借路攻打虢国的计谋;沉溺于美色之中,却忽略了亡国的灾祸。

愚蠢的人总是鼠目寸光,总是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而不能明白或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阴谋、大灾祸,事到临头只有捶胸顿足的份儿,可惜悔之晚矣。

《左传》上记载:春秋时期,虢国曾在原晋国国君与庄伯、曲沃武公权利争夺中支持原晋国君。当时,周桓王命令虢国国君姬仲讨伐曲沃武公,姬仲依令而行。到了周惠王九年时,庄伯的孙子、曲沃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开始在国内大开杀戒,原来的宗室公子大多逃往隔着虞国的友国虢国,于是虢国又以此为由出兵讨伐晋国。晋献公为此对虢国恨之入骨,大有灭之而后快之意。

到周惠王十九年,晋胄的笕息欲出兵攻打号国,向隔在两国之间的虞国借道讨伐。晋国攻克了距虢国首都上阳仅三十里地的重要战略城市下阳,大获全胜而返。三年后,也就是周惠王二十二年时,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

这一次,虞国的大臣宫子奇提醒虞公道:“不能同意晋国的请求了,否则的话,遭受亡国之灾的就不仅是虢国,我们虞国也将不能幸免了。”虞公却认为自己与晋国国君同是周朝的宗室后裔,晋国不会将自己的同族消灭的,于是没有听从宫子奇的苦苦劝说,不但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还在为了讨好晋国,幻想着晋国消灭虢国之后自己也能分杯羹的利欲心的驱使下不做任何的防卫,听任晋国军队从自己的国家通行。

宫子奇见虞公不听劝阻,在已是大祸临头、无力挽救虞国命运之余只好带着自己的家人远走他国避祸。

不久之后,晋军消灭了虢国,班师回朝。此时的虞国正如大臣宫子奇所言成了晋国的又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在经过虞国时又将毫无防范的虞国占为己有,使之成为了自己版的一部分。

此时,做了晋国臣子的虞公才后悔自己没有***纳宫子奇的意见,终导致亡国的悲剧。

不能明是非,辨利害,不能忍一时的小利,不能满足已有的财富、权势与幸福时,必将“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故而,我们要知道如何得到幸福,更要知道如何保有得到的幸福。这得到与保有就是需明白适可而止——凡事不能发挥到极限、尽头。

李密庵早已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恰到好处的趣味一览无余,说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只需有心人拂去心中尘埃,释去心头枷锁,便可得悟其真谛,在他的《半半歌》中这样写道: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年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丰经廛,半土半烟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增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馁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王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半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当我们参透这“半的哲学”时,则明白知足可平衡心理并维持这种心理的平衡,保持宁静之心,淡泊之念,不在物质享受上奢侈。控制己之贪欲,将精力与才智投入有益的事业与高尚的生活中去。

聪明是一种财富,虽然财富可以让人过得舒适,但也能将一个人毁掉。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即是对事业、家庭应有执著之心,对权势、财富却得知足之念,否则,乐从何来?

人世间值得追求与留恋的事物太多,岂能一人独享、一人尽享?

凡事太执著、太过分,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徒增其恼、徒添其烦,何苦来哉?

真正自由的生活,须得放弃执著心,摒弃贪欲,看淡、看开。“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泯除心计,跳出纷争的竞逐,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似行云流水,如晴空朗月,于是方能“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

当我们拥有了禅心、知足常乐,这纷繁喧嚣、令人迷乱的俗世方可为知足者仙境。

禅者言:“贪码热声声陋些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莫大干不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于是,知足者“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着脚?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

于是,知足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于是,知足者“闲观扑纸绳,笑痴人自生障碍;静睹竟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

于是,知足者“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知足常乐,世之聪明人,可知足乎?

安于知足 危于多言 乐于好善 苦于多贪 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持盈保泰,自知满足,一辈子也不会遭到屈辱;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一辈子也不会蒙受羞耻。

出处:出自清朝金缨所作的《格言联璧·惠吉类》。

原文节选:

1、热不可除,而热恼可除,秋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穷愁可遣,春生安乐窝中。

译文:无法驱除炎热,但可以驱除令人烦恼之事,清凉的秋意正在清凉台上。贫穷无法排遣,但可以遣散无穷的忧愁,安乐之心中充满生机。

2、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译文:富贵贫贱难以令人满意,若知足就能称心如意;自然美景没有不变的主人,有闲适之心观赏便是主人。

3、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译文:事事都追求满足,其结果总是不能满足,懂得知足常乐的真谛,就会心满意足了;天天都盼待闲暇,学会忙里偷闲的妙法,就能优哉优哉了。

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译文:持盈保泰,自知满足,一辈子也不会遭到屈辱;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一辈子也不会蒙受羞耻。

5、急行缓行,前程总有许多路;逆取顺取,命中只有这般财。

译文:不管是紧赶,还是慢赶,人生前程都是这么多的路途;不管是顺拿,还是逆拿,命数决定此生就有这些钱财。

6、理欲交争,肺腑成为吴越;物我一体,参商终是兄弟。

译文:公理与私欲论辩争斗,至爱亲朋反成冤家对头;外物和自我混为一体,远隔天涯都是手足兄弟。

7、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译文:用积聚财货的心去积累学问,用博求功名的心去修养品德,用爱抚妻儿的心去孝敬父母,用保护官位的心去保卫国

8、移作无益之费以作有益,则事举;移乐宴乐之时以乐讲习,则智长;移信邪道之意以信圣贤,则道明;移好财色之心以好仁义,则德立; 移计利害之私以计是非,则义一精一;移养小人之禄以养君子,则国治;移输和戎之赀以输军国,则兵足;移保身家之念以保百姓,***安。

译文:把花在无益杂事上的金钱用在有益正事上,那么事业就能进展;把耗在宴会逸乐的时间用在研读学问上,那么才智就能增长;把笃信异端邪说的心意用在崇信圣贤上,那么思想就能明晰;把贪好财物美色的情欲用在讲求仁义上,那么品德就能高尚。

把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用在评判是非上,那么道义就能一精一通;把任用奸佞小人的俸禄用在重用君子上,那么国家就能大治;把献纳异族求和的资财用在充实国防上,那么军队就能强大;把保护身家性命的思想用在保护人民上,那么百姓就能安顿。

扩展资料: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金缨,山阴金先生,姓金,山阴人,清代学者,真实姓名和生平不详。

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该书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

每一条事理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聪明智慧和无限期望尽在这联珠妙语之中。

一册在手,揣摩研读,细心体会,必能驾驭人生的真谛,游刃于生活空间,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报效社会,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人生指南,因而其成书问世后即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远播海外,成为影响深远、读者众多,历久不衰的蒙学读本。但由于刊行紊乱,版本差异较大。

百度百科——格言联璧

你如何看待“知足常乐”中的“知足”?

怎样的安乐,都比不上知足常乐不贪心的这种安乐;怎样的危机,都不够言不经脑的乱说一气的这种危机大;怎样的快乐,都比不上行善积德,一心帮助他人所得到的快乐多;怎样的苦楚,都不如贪婪成性,不知满足造成的苦楚大。

(最大的安乐是知足常乐,最大的危险莫过于满口胡言,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乐善好施,最深的苦楚莫过于贪得无厌。)

(知足能够平安,多言招致危险,好施得到快乐,贪婪导致痛苦)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这个词应该是取义于此,文中的意思是“知足则不会遭遇困境,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取则不会有灾祸,可以长久安乐”。什么才是“知足”呢?这里的知足不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自我安慰,而是觉知到现实境遇的圆满,不论境遇如何都没有缺失感的心理状态,是内心的感觉,是对现实的全然接纳。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在平凡甚至艰难的生活中,普通人的心会丧失发现美好和感动的能力,心中没有美好怎么可能是“知足”的呢?“不知足”则会过分贪取,这是祸乱的开始,真能做到“知足”则能安乐长久,这是有天道运行的深层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