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五逆罪道教_十恶五逆罪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6 0
  1. 什么是四重五逆罪
  2. 佛教恶,中恶,大恶,恶中恶究竟是指犯了哪些罪
  3. 宏圆法师:犯五逆,诽谤正法还能往生吗
  4. 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依佛法说,作善有善果,作恶有恶果,作重的恶业则堕地狱。但作了地狱恶业,是否一定要堕地狱?有了堕地狱的恶业,来生不一定堕地狱。每人可能有很多的地狱业,是过去生所作的;在此生中,又从小至老,说不定也作有地狱业,但不一定非堕地狱不可。若有善的功德因缘,或者胜过恶业,还是上升人天(但不是地狱的恶业没有了)。可是,若造了极重的恶业,除非不犯,一犯即堕,作其他功德或忏悔,都不可能不堕落。正如人患了绝症,非死不可。有些病看来虽然严重,但如逢名医良药,还有治愈希望,若是绝症就不可能了。五浊恶世的众生,作恶业的机会特别多,危险性也特别大。所以必须清楚了别善恶,特别先要认清极重而非堕落不可的恶业,这才能注意不作,免堕地狱。

什么是四重五逆罪

1、犯了五逆十恶重罪,那是要下阿鼻地狱的重罪,怎么可能是只要出家就能消掉罪业的呢?

2、犯了五逆罪,最好的方法不是是否出家,而是:真心悔过、后不再造,全心全意念阿弥陀佛名号,把念佛功德统统回向给怨家债主;平时要修净业三福、要忍辱,权当还债想。

十恶五逆罪道教_十恶五逆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乾隆朝时代的高僧大德慈云灌顶法师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五逆十恶重罪,如果其他忏悔仪式都没法消掉罪恶,那么还有最后的解救方法,那就是诚心诚意念阿弥陀佛名号。

4、诚心诚意地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可消掉十亿劫的生死重罪。

5、《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曾经发愿,其中有“十念必生愿”、“悔过得生愿”,这就保证了无论何种重罪,只要临终之前真心悔过并且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都必定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如果这种愿望不能实现,阿弥陀佛绝不成佛。现在,既然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就已经成佛了,那么他就一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的。

6、《佛说观无量寿经》中说的往生极乐世界的有一类人,生前造作极重的恶业,即五逆十恶之人,只要临终时真正悔过并且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绝对能够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以后,他们虽然是“下品下生”,需要十二个大劫才能从莲花中出来,但是也是具备了阿弥陀佛承诺的“三十二相”、五种神通,更重要的是永远脱离的轮回而且将来必定成佛。

7、当然,最好不要造作重罪,这是自找麻烦,自己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将来即使成佛了,这些罪业还得去偿还,只不过那时候的心态不同于凡夫了,而是觉得早点还债早点解脱。

8、即使出家,如果心灵不净化,修为得不到提升,那么罪业都忏悔不干净的。在末法时代,希望通过修禅、修密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完全纯净和断除一切分别、妄想和执着,太难太难了,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可是,如果依靠阿弥陀佛的强大佛力加持,再加上自己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坚定信心和愿望,就一定能够超脱生死轮回而不堕落三恶道。

佛教恶,中恶,大恶,恶中恶究竟是指犯了哪些罪

指四重罪与五逆罪。四重罪即杀生、偷盗、邪*、妄语。五逆罪于小乘所说为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弃坏恩田、福田之五种罪业;大乘所说则一为破坏寺塔,二为毁谤声闻、缘觉与大乘法,三为妨害出家人修行或之,四为犯小乘五逆之一,五为否定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教唆他人行十恶。

宏圆法师:犯五逆,诽谤正法还能往生吗

三种恶

一恶恶即背理之谓。若杀盗等。皆违理造作。是名为恶。

二大恶谓***亦教人杀。自悭亦教人悭等。是名大恶。

三恶中恶谓自恡法。则令多人堕于恶道。亦是断灭佛法。是名恶中恶。

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定弘法师---这里讲到五逆罪造了之后,他不诽谤正法,阿阇世王他就向佛忏悔,他原来诽谤正法,他现在不诽谤,也行。

如果他还毁谤正法,证明他不信佛,他不信佛,他肯定不念佛,他肯定不想求生极乐世界,他觉得你极乐世界是迷信,他不相信,那当然救不了。

这里最后还讲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经上讲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这种人就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罪是重罪,还要加上诽谤正法,就不能往生。如果单说五逆重罪的人,他没有毁谤正法,能不能往生?还是可能,为什么?这已经有先例。阿阇世王,这是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阿阇世王他就造了五逆罪。五逆罪是什么?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这五逆罪犯了其中一条,肯定堕阿鼻地狱。提婆达多跟阿阇世王连手,造五逆罪,提婆达多就堕到阿鼻地狱去。阿阇世王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了,他知道自己也要堕地狱,他害怕。所以害怕,忏悔,知道自己做错了,求佛帮助他,佛就劝导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结果阿阇世王深刻的忏悔,最后他念佛也往生了,而且往生的品位还不低,他是上品中生。一般我们觉得造了五逆罪的这种十恶不赦的人,往生能得个下下品就不错,他居然上品中生。为什么他那么高的成就?这是因为他自己临终的时候忏悔的力量很强,他深刻的忏悔自己的罪业,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要堕地狱,所以他深刻的忏悔,他是靠忏悔往生,所以忏悔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阿阇世王人家是至心忏悔,谚语讲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人家是用真心忏,一忏悔这就是大善人,他后不再造,他后面也没时间了,即使有时间他也不可能造,他真忏悔。所以临终的时候,他往生极乐世界,一下就到了上品中生。所以我们可不能轻视那些造作恶业的人,我们在这念佛,念了那么多年,还未必得个上品中生,人家造作这么多罪业,最后临终忏悔,一下这个品位比我们还高,我们怎么能够看不起别人?所以对每一个人,乃至是恶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会有回头那一天。

这里讲到五逆罪造了之后,他不诽谤正法,阿阇世王他就向佛忏悔,他原来诽谤正法,他现在不诽谤,也行。如果他还毁谤正法,证明他不信佛,他不信佛,他肯定不念佛,他肯定不想求生极乐世界,他觉得你极乐世界是迷信,他不相信,那当然救不了。你要往生,是「全凭信愿之有无」,他又不相信,又不发愿去,那肯定去不了,那他的五逆罪决定是阿鼻地狱。所以这里讲到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个条件合在一起,那就不能往生。只有五逆,没有毁谤正法,他临终十念,也能够往生。他倒过来,如果只有诽谤正法,没有五逆,世间看起来还是个挺好的人,可是他不相信佛法,他毁谤正法,这种人当然也不能往生。他临终十念也不可能往生,他不信,你给他助念,不信有啥用?所以最重要的,要信佛法,真正发起信愿,这样就有往生的希望。

当然我们看到这个***,不要存一个侥幸心理,一生造恶,最后听十句佛号,念阿弥陀佛念十句都能往生,那现在就造吧,反正到临终的时候也能有十句佛号,这很容易。你要有这种侥幸心理,我告诉你,你肯定不能往生。他那些造作五逆,临终十念往生的人,那是什么?他一生没有真正接触到佛法,所以他不信佛,他没有认识佛法,他没有机会闻到净土法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有这个机会,他就能够往生。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五戒十善”是佛教***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戒〕,谓人若*泆无度,好犯他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故以不邪*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不邪*者,谓不行邪*欲事,即是止*之善。既不邪*,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1.谋反

妄图推翻***,即夺皇帝位。古文是“谋危社稷”,国家通称社稷,代称君主。

2.谋大逆

图谋毁坏皇室的宫殿、宗庙、陵墓。

3.谋叛

即预谋叛国,投向敌对***。

4.恶逆

殴打或谋杀父母、祖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5.不道

杀死一家没有犯死罪的三人。

6.大不敬

触犯皇帝尊严地位的七种犯罪,例如,***皇帝宗庙的用品、现用、备用和用过的物品;医生没有照药方为皇帝配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诽谤皇帝;对抗皇帝使臣等。

7.不孝

控告、咒骂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分家,不供养祖父母、父母,诈称父母、祖父母死等。

8.不睦

谋杀五服内的亲属,殴打、控告丈夫,殴打其他亲属等。

9.不义

杀死长官或老师、长辈等。

10.内乱

家族内的**,奸*近亲。

如果犯了十恶中任何一条,一般是不赦免的(包括皇帝下旨赦免),即俗话说的“十恶不赦”,但也不绝对,有的罪名是遇到国家大赦时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改判流放。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生命。

二、盗 盗谓**财物。

三、* *谓*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五逆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部分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低级。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遍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遍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