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戴角湿生卵化是什么意思,披毛戴角湿生卵化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8 0
  1. 燃灯道人是谁?燃灯道人简介
  2. 《封神演义》中说的无心菜是什么?
  3. 讨论一下通天教主的品行,为人
  4. 牛魔王的七十二变是从哪里学来的?
  5. 戴角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
  6. 阐教和截教的区别?
  7. 道教的问题

在西游故事千万谜团中,最核心的谜团就是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是谁?理解了这个问题,那么,孙悟空的身世之谜,三清的争霸之迷,人间的佛道相争等等都会迎刃而解。

只是,《西游记》中对于菩提祖师的信息实在太少,于是,最后就出现了大家各持一词,莫衷一是的结局。

这种现象其实很好,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披毛戴角湿生卵化是什么意思,披毛戴角湿生卵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一,孙悟空绝不是一个草根野妖,他是有大背景的人。

孙悟空一生,可以简单分为美猴王时代,齐天大圣时代与孙行者时代。这三个时代中,孙悟空都有不少***经历。这些经历无不告诉我们,孙悟空不是野妖,他的背景很大!

一般我们说,一个人没父没母,就会说他是天生地养,这个意思是说他。

但是,一个人的父母若真的是天与地,那可就不是,而是极度高贵。

从表面来看,孙悟空那就是从混沌初开就存在的一颗仙石所化,是妥妥的天生地养。因此,孙悟空在拜访东海龙王的时候,就自称为?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

只是,我们也知道,天地再巧妙,也不能把花果山那块仙石长得合乎九宫八卦,长得和人一样拥有九窍。且看原文: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有九窍八孔有多厉害?

原著中借太白星君的话告诉我们:

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原来,有了九窍就可以修仙!

像花果山那仙石不可能是天然生出九窍,只可能是有人对花果山那仙石进行了雕琢,使之高矮长短都合乎天道。

那这个人是谁呢?

其二,花果山中住着一位超级大仙,此人乃海派神仙第一人。

花果山里有个水帘洞,水帘洞是一个洞天福地。当孙悟空第一次走入水帘洞的时候,发现有锅碗瓢盆,石桌石椅,正适合群猴居住,可以躲避虎豹,躲避风雨。关键一点,是原著中有这样几句话: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孙悟空走入水帘洞的时候,那炉灶中还依稀有火星,还有热气。在桌子上还有残酒剩菜。

这说明不久之前这水帘洞还有人居住!

那么,这水帘洞中住的究竟是谁呢?

这人可了不得!

为了确定他的身份,我们且跳转画面,看一组文字。

原著第一回介绍花果山时说: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不少作家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都把这花果山理解成人间第一山,甚至说花果山就是昆仑山。此解大谬!

原著明白说了,花果山乃是十洲的祖脉,三岛的来处。我们从来都是说天下是***,《西游记》中则说是四大部洲,从没有天下是十洲的说法。

此处的十洲其实乃是三岛、十洲中的十洲。

换言之,这花果山乃是东海群岛中的第一仙岛。

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神仙一共分成两派:一个是山派,崇奉昆仑,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首;还有一个是海派,中国历代帝王都到海外去群仙,万千海岛中,首推蓬莱乃第一仙岛,这蓬莱岛之主乃是灵宝道人,或者说通天教主。

在《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所在的碧游宫,就在东海仙岛上。东海仙岛很多,蓬莱岛是第一大岛,最为有名。

《封神演义》中蓬莱岛是什么景色?原著说:

修竹拂云留夜月,藤萝映日舞清风。一溪瀑布时飞雪,四面丹崖若列星。正是:百川浍注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西游记》描绘花果山时也说: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封神中的蓬莱群岛竟然和花果山的景色一模一样。当然,这极有可能是《封神》作者偷懒,山寨了一把。不过,《西游》中描写灵山大川的精彩片段极多,为何人家只是搬取这一段呢?

只因那通天教主,即西游中的灵宝天尊极有可能就住在蓬莱群岛中的花果山中。那水帘洞曾经就是通天教主的碧游宫。

其三,通天教主为何要制造、教导孙悟空。

那么,通天教主为何要费心费力,制造孙悟空,又变化成菩提去传授孙悟空***呢?

原因很简单,要让孙悟空去捣蛋。

我们都知道,在封神大战之后,通天教主本人一度被老师鸿钧道人带到紫霄宫闭门思过去了。这个思过当然不会很久。毕竟鸿钧老祖从来没有想过干掉通天教主。

鸿钧老祖还逼着老子(老君)元始天尊吞下毒丹,让他们发誓不得再找通天教主的麻烦。毕竟人家截教在封神大战中,已经被老君与元始联手给打残了。

截教基本覆灭,通天教主当然不甘心,于是,他要想尽办法来推翻现在的天庭,要竭尽所能去搞臭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

于是,他制造了孙悟空。

孙悟空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原著中说了,五行山落下时,是王莽篡位之时,即公元8年。当时孙悟空在天界带了大半年,大概有250年,大闹幽冥时提到他寿元342岁。也就是说,他当时已经活了近600岁。我们反推一下,差不多就是公元前600年。

我们都知道,封神大战是发生在商周之战时。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的帮助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

神话体系中,截教从此退出舞台,阐教成为道家正统。

换言之,通天教主在被关押了一二百年或者二三百年后,费尽心思终于想出个***,于是在花果山制造了个仙石,让仙石头吸纳仙气,仿佛是自然生成。又偷偷变成菩提传孙悟空***,好让孙悟空去捣蛋。

从时间来说,完全可能。从动机、目的来说,也合情合理。

并且,通天教主收徒本就是有教无类,什么披毛戴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统统都收。收孙悟空这个猴精做徒弟,也符合他的行事风格。

燃灯道人是谁?燃灯道人简介

湿生的结构是:湿(左右结构)生(独体结构)。

湿生的结构是:湿(左右结构)生(独体结构)。注音是:ㄕㄕㄥ。拼音是:shīshēng。

湿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湿生shīshēng。(1)植物生长时根部有过量水分的情况。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_生”。佛教语。众生形成的四种形态之一。谓从湿而生,如腐肉中生蚤、虱之类。参见“四生”。引南朝梁沉约《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山__飞,湿生、化生,有想、无想,皆藉今日慈悲,咸_浣濯。”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袭介披鳞,_生卵化。八苦六穷,三涂五道。”《法苑珠林》卷八九引《般若经》:“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三者湿生,所谓蚤、虱、蚁子之类。”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绪言:“凡胎生、湿生、卵生、化生之万形千汇,亦皆与我耳目相接,魂知相通,爱磁相摄,而吾何能恝然!”

三、网络解释

湿生湿生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亦作“_生”,佛教语,众生形成的四种形态之一。

关于湿生的诗词

《夏日书事·苍虬蟠础湿生云》

关于湿生的诗句

湿生同粪蝎湿生木关崖湿生云

关于湿生的成语

_湿濡沫干涕湿哭恶湿居下干啼湿哭推燥居湿煨干就湿推干就湿偎干就湿

关于湿生的词语

风寒暑湿_湿濡沫干涕湿哭推燥居湿久束湿薪回干就湿恶湿居下上漏下湿煨干就湿湿哭干啼

关于湿生的造句

1、退塘还湖、退房还湖、截污管网建设及恢复天然湿地、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模式,大量种植水生、湿生植物等措施,邛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邛海区域环境全面优化。

2、研究了各种保鲜剂对湿生面条的保鲜作用。

3、常言我截教俱是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这话岂不是骂我也是禽兽?我既是禽兽,那你元始又是甚么?

4、当云天峰看到骷髅山白骨洞的人的时候,忍不住的笑出声来,这哪算是人,个个都跟地狱那牛头马面差不多,多半都是披毛带角,湿生卵化之辈。

5、通天师弟门下***皆是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不通教义,不修德行,合该上榜。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湿生的详细信息

《封神演义》中说的无心菜是什么?

燃灯道人是谁?燃灯道人简介

 燃灯道人简介

 燃灯道人原型是燃灯古佛,燃灯佛,梵文Dipamkar,意为「锭光」,德文Dipamkara,英文Dipan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如来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燃灯佛则修过去为过去佛,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为佛教三大教主之一。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

 传说他拜阿兰伽兰郁头兰佛为师,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曾有一次,燃灯古佛经过一污水,一男孩用自己衣服使燃灯古佛不须把脚弄脏,被预言成释迦牟尼佛。也有传说释迦牟尼过去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佛经中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的***。另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即宝髻),出家学道而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此系燃灯佛昔时曾从宝髻佛受记之因缘。 在封神演义中曾记载过古佛,先为道人,为托塔天王李靖的师尊,传李靖七巧玲珑宝塔。用以来管教哪吒!其中也有燃灯与财神赵公明的比斗。这就是道中,阐派与截派斗法的故事,都是***故事。

<img p=""

 燃灯道人地位

 《封神演义》中对给他的定位是非常高的。在第45回燃灯议破十绝阵中,对其描述如下:话说众人正议破阵主将,彼此推让,只见空中来了一位道人,跨鹿乘云,香风袭袭。怎见得他相貌稀奇,形容古怪!真是仙人班首,佛祖流源。有诗为证:“一天瑞彩光摇曳,五色祥云飞不彻;鹿鸣空内九臬声,紫芝色秀千层叶。中门现出***相,古怪容颜原自别;神舞虹霓透汉霄,腰悬宝箓无生灭。灵鹫山下号燃灯,时赴蟠桃添寿域。”在《封神演义》中,各道人之间除了师徒关系、师侄关系以及其它有明确辈份关系的,都互相谦称为道兄。燃灯道人在与阐教玉虚门人会面之时称玉虚门人为道兄,称子牙为子牙公;在第46回中,赵公明说:“……道兄!你乃阐教玉虚门下之士,我乃截教门人,你师我师,总是一般秘授,了道成仙,共为教主。……”从这里看,燃灯道人好像也是玉虚门人,即与姜子牙等众玉虚门人同辈。但姜子牙每次见到他都称之为老师,若从这里看,燃灯道人又好像是姜子牙等众玉虚门人的长辈。

 燃灯道人本身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得道混元初,只是元始天尊为教祖,后来许多***都是燃灯代为传授的,所以燃灯既算其他门人的老师,又算师兄,各代***相差千岁有余,所以感恩的称呼老师很正常。

 燃灯道人同其它玉虚门人相比,道行确实高出许多筹,从《封神演义》的许多回中都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尤其是第63回马善的出现,韦护曰:“世间有三处,有三盏灯:玄都洞八景宫有一盏灯,玉虚宫有一盏灯,灵鹫山有一盏灯,莫非就是此灯作怪。”马善即是燃灯道人的琉璃灯的灯芯,足见其辈份之高。

 设定

 燃灯道人出现在《封神演义》中,所住洞府为灵鹫山元觉洞。

 阐教副教主,大罗金仙。阐教十二金仙亦称其为老师。说起这位仙人,真可谓是“神仙班首,佛祖源流。”

 首次出现是在第14回,哪吒要杀其父亲李靖(即托塔李天王),被燃灯道人所救,燃灯道人传授李靖一座玲珑金塔(即托塔李天王手上所托之宝塔),用来降服哪吒。

 要论《封神演义》中最优秀、最忠心的下属,那就绝对非燃灯道人莫属。

 但很多***都给燃灯道人泼污水,原因是他用同门道友(萧臻、邓华)、凡夫俗子(方相、方弼)、徒孙(韩毒龙、薛恶虎)、恩人(曹宝)、散仙(乔坤)的性命去破十绝阵。可是仔细分析大家请看

 第一:萧臻、邓华二位之死。在封神演义中,这两位仙家出场的时候就已经说了“是奉师尊之命,前来破阵”。这“师尊”是谁?不用说,肯定是元始天尊要他们来送死的。所以这两位仙家的死,实在跟燃灯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方弼、方相二位之死。作为一个最高领导(当然是元始天尊不在场的情况下)。首先肯定要考虑“己方”的得失。大家来看看阐教门下的人马——大猫小猫三两只,一共就那么几个人。这“人”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十绝阵”又是从来没见过的阵法,燃灯当然不敢贸然派人去破阵。死了怎么办?(当然如果元始天尊在场估计敢这样做。可惜结果就是广成子、赤 *** 破太极阵的下场——被人狂虐,气得元始天尊直接拿出阐教镇教至宝——***幡)。于是,燃灯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伟大战略。毅然派出了这两个炮灰前去破阵(方弼、方相要是放在三国时代,刘备、曹操不知道要哭多少回了)。

 第三:韩毒龙、薛恶虎之死。这两位阐教三代***可谓死得惨啊,死在自己人手里。没办法,两位小同志。只有能找找自己原因!名字谁起的!这么没文化!这两个人的名字放在截教肯定很平常,就好像一片枯叶掉进无边森林。但是放在阐教那就非常的不寻常了,就像黑夜里的一把火。元始天尊向来道德清高,一贯看不起那些披毛戴角、湿生卵化之辈。可这两位小同志的名字呢?大家自己想吧……还有这两位小同志的根行肯定不深厚!唉,注定的炮灰。燃灯怎么没选哪吒、雷震子、杨戬,而是选他们两个人去破阵呢?

 第四:曹宝之死。唉,好人呐!《封神演义》中最好的好人,一:他不贪财宝。面对赵公明的顶级法宝——定海珠,他能潇洒的送给燃灯;二:他尊重有德之士。当燃灯被赵公明疯狂追杀,那叫一个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时候。他与他的好朋友萧升果断出手相助,而且有点不问青红皂白。结果打败了一个忠厚的强敌,帮助了一个腹黑的老虎。大家注意:神话***之中都讲究“因果循环”,燃灯让救命恩人送死可谓结局将是业力深厚。那么什么促使燃灯仍旧这么做的呢?答案:对阐教的无比忠诚。宁可让自己受罪,也不愿意阐教损失精英。唉,忠臣!大大滴忠臣。

 第五:乔坤之死。原因呢,其实跟方弼、方相差不多。而且他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有句话说得好: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这件事告诉了我们,没事爱做出头鸟的下场是很悲剧的!

 燃灯道人与阐教十二金仙的关系——可以说的上是师徒情深。原因很简单,燃灯首次出场的时候。十二大金仙都亲自下芦篷迎接、行礼。当得知燃灯道人是来接管一切军政大权的时候,十二位金仙也俱是大喜。并没有半分不虞之色。

 燃灯道人-阐教副教主

 燃灯道人(***人物主要在《封神演义》等***中出现,一般***中:元始天尊的***,法宝琉璃灯,他曾经帮姜子牙破十绝阵,收有***李靖。他是阐教副教主,大罗金仙。阐教十二金仙亦称其为老师。说起这位仙人,真可谓是“神仙班首,佛祖源流"。

 在《封神演义》原书中有一章名为“燃灯议破十绝阵”,十绝阵正是他主持破的。燃灯道人以佛教燃灯古佛为原型创作,燃灯古佛是纵三世佛之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

 中文名燃灯道人别名入释教后称“燃灯上古佛”职业阐教副教主毕业院校昆仑山玉虚宫信仰阐教→释教主要成就紫霄宫三千客之一,上古大能,议破十绝阵师父元始天尊居住地灵鹫山元觉洞法宝灵柩灯,定海珠,乾坤尺等登场作品《封神演义》《西游记》能力与菩提祖师相当擅长分身术

讨论一下通天教主的品行,为人

《封神演义》如此火爆,其中中的阐截二教之争到底是什么原因?

历史上的商周之战本是朝代更替之战,封神演义中却有了一个更深层广阔的背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十二***因一千五百年未曾斩却三尸,犯了杀戒(三尸是道家认为人体内兴风作浪的作崇之神共有三个),要完成这场劫数才能继续修行,返本还元(修仙是不容易的),又赶上周室当兴,商汤气数将尽,三教(阐教,截教,人道)共谈,编成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根行深厚,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还归人道,继续轮回。元始天尊派姜子牙兴周灭商主持封神榜,恰逢纣王得罪了女娲娘娘,九尾狐奉女娲娘娘之命迷惑纣王,断送商朝江山,最终成了导火索,于是一场牵涉了天、地、人三界,汇集了三教九流的大战就此展开了!

首先要明白一点,对于修道之人,不管是阐教还是截教没有人愿意上那封神榜,因为仙和神级别是不一样的,神都要各归其位做自己的公务(想下凡是不容易的),而仙却逍遥自在,闲游三山五岳,上天入地无所束缚,而且从《西游记》中来看,玉帝只能随意调动天上有神职的人,对于仙,虽然也名义上归玉帝管,但玉帝基本上请不动(元始天尊、东华帝君、镇元大仙肯定不买他帐),要不然孙悟空也断不会那么嚣张(这是道教中的权力分布问题),对于凡人来说上那榜也未必是坏事(只羡鸳鸯不羡仙者除外),如纣王、马氏之类算便宜了。

既是十二仙要完杀戒就必要(也可能被人杀,这是他们的一场劫难),可杀谁呢?以他们的身份绝不可能去杀凡夫俗子的,于是截教中人便倒了霉(也是他们自找)。在人间来看的商周之战,从神仙中来看就表现为了阐截二教之争,结果是本来是阐教众人的劫难却导致了截教的灭门之祸!为何如此?要从这封神榜说起。

这封神榜是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共同签押的,上面人名历历在目,大多是截教中人,难到里面的截教中人都根行不如阐教?非也,赵公明,云霄三姐妹、金光圣母、火灵圣母等人根基绝不差,十二仙该逢劫难自己也说怕自身难保无虞,可他们都完好无损地活到了最后,无一上榜,为什么?元始天尊护短嘛!老子也是阐教这边的,可想而知,三个人共议封神榜时,通天教主以一敌二,自己又是师弟,当然说不过那两个雄辩师兄了。通天教主自然知道自己门下谁在榜上,却也依然告诉门人们紧闭洞门不要去西岐惹事,难不成这封神榜定完了还能改?并不是,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就像清虚道德真君知道黄天化必死,惧留孙知道土行孙必死也要提醒几句,只是心有不忍,希望出现奇迹,“庶几无事”。

十二仙并不想,他们也很是无奈,对于截教中人没犯杀戒也多次在言语中流露出羡慕之意,经常劝他们静心修持,莫惹这场凡尘征战,但真到动手之时,却毫不手软。文殊广法天尊破天绝阵时就曾对阵主秦完说:“秦完,贫道今日放不得你,要完吾杀戒”(是啊,放了你,他怎么办?)说完就取了秦完的首级,拎出天绝阵。天啊,这位是后来的文殊菩萨吗?其他十一人与他一样,见面时都客客气气称道兄,下手时狠着呢!截教中人可谓不知进退,阐教门下都杀红了眼还前仆后继去送死,为的是为同门报仇,为本教争口气,可是他们竟然没看明白,即使自己占了上风也没用,元始天尊一出面,他们立马就歇菜,而且将是杀身之祸!他们教主的这位二师兄对他们可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云霄、碧霄、琼霄就是明证!

若要提起截教门中出色人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云霄三姐妹,若论法力,她们恐怕在十二仙之上,连杨戬这机灵鬼也吃了亏,还被碧霄抢白了一场(千万莫跟女人斗嘴),十二仙尽数被混元金斗所擒,在黄河阵里被削去了顶上三花,算起来这次是十二仙最大的一次劫难!我最想替云霄仙子说上几句,她见性明心,不妄动嗔怒,谨遵师父之言,并不想惹这场闲事,兄长赵公明去借金蛟剪她也苦苦规劝不肯相借,后来好不容易借了也只是让赵公明讨回定海珠,不要妄用,后来赵公明死了她也明白是兄长之命,凭她的见识就是她师父通天教主也无非如此,只是她拗不过她两个妹妹,下了山去终没躲过这场是非,她将十二仙捉住左右为难,杀不得,放不得,我想如果不是她坐镇,以她两个妹妹的脾气十二仙早没命了。到这里她们占了上风,可结果如何呢,元始天尊来了,也就是她们师伯,她们的结果是:琼霄被三宝玉如意打死,碧霄被元始天尊用一盒子装起来,连人带鸟化做血水,云霄被捉到麒麟崖去,我以为元始天尊不会杀她可后来她还是在封神台上出现了,我真忍不住想替她们问元始天尊一句,她们没有要你***们的命,您为何一定要她们的命啊?

在阐教截教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阐教之仙皆是人身(除了白鹤童儿似乎不是),而截教中人很多都不是人身,也就是书中说的“披毛带角,湿生卵化之辈”,《道德经》中不是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吗,是说天地将万物都看做是平等的,那么不是人身只要潜心修道又有何不妥呢?截教中很多人虽不是人身好像也没有怎么伤天害理呀!但在阐教众人眼中对他们这类出身的仙人的歧视是很明显的,其实不只是阐教,连截教自己也是有一些自卑的,广成子将龟灵圣母用番天印打成原形,截教门下都各有惭色,通天教主也一样,甚至他听门人们搬弄是非说广成子说他与羽毛禽兽并称(这截教门人们也真都是长舌男长舌妇),就生气得不得了(说中痛处了嘛),非要摆诛仙阵干一场不可,还要元始天尊交出广成子来,元始天尊毫不示弱,他根本没追究广成子说了没有,而是对通天教主说:“贤弟,你也莫怪广成子,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持强,人言兽行(注意这句),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底,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斗是非,令生灵涂炭,你心忍乎?”,元始天尊是认为广成子就是这样说了也没什么不对,而且把责任全推到了通天教主的身上,够厉害!(我对元始天尊的崇拜如涛涛江水绵绵不绝)

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是师兄弟,师弟可没有徒弟重要的,大家也一般会觉得通天教主护短,其实仔细看元始天尊护短比他厉害多了,他不只管徒弟连徒孙他也管,土行孙被余元捉住他就特意让惧留孙去救,也真难为他了,够忙的!

他***们也知道是这样的,比如太乙***,石矶娘娘要他交出哪吒,他就抬出元始天尊来,要石矶去元始天尊那去讨,石矶当然不会那么听话就去,可是即使石矶真去了,我敢以项上人头担保元始天尊绝不会把哪吒交出来,而且极有可能的是她根本见不到元始天尊,迎接她的可能是白鹤童子在门口几句话把她打发掉(内容与太乙***说的差不多),元始天尊才懒得理她,因为连徒弟太乙***都没把她放在眼里,太乙***对于哪吒误射碧云童儿连句道歉的软话也没说(也许给个台阶下她会走),还把她一顿教训:“石矶,你根行浅薄,道行未坚,怎敢在我乾元山自恃凶顽?”在太乙***眼里她只是个修不成的菜鸟而已,这石矶最终被九龙神火罩炼出原形,是一块石头,按照书中观点她还真是个根行浅薄,炼了几千年才修成这程度!

在最惨烈的那场万仙阵中,截教一败涂地,伤亡惨重,从此再没有与阐教一争高下的能力了,几乎可说是被灭教了。在此战之初,元始天尊就说过这次务必要灭了截教,还叫赤***、广成子、道行天尊、玉鼎***祭起从诛仙阵得到的诛、戮、陷、绝四口宝剑,并说用他的宝剑还杀他的门人(他认为很有道理),可怜截教门人如手无缚鸡之力一般,那叫一个惨!而阐教门下却如同入了无人之境,任意驰骋。

封神之后,截教这称号怕是成为历史了,从此以后凡是不是人身修成点本事的,不管是害命还是潜心净修、敬佛礼天,一律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妖怪,像《西游记》中那几个树精完全可以是“道兄”嘛!

说了这么多,阐教中人似也有很多不对之处,甚至有一点欺人太甚!那么我心中向着谁?毫无疑问,是阐教!

纣王无道,杀妻灭子,屠戮大臣,将人命视同草芥,天下人民处于水火之中,人心早已思周,武王伐纣,顺应的与其说是天意,不如说是民意,其实民意即是天意,在这时刻,阐教门下徒众顺乎民意,给苍生带来希望,给处在黑暗中的万民带来了亮色,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而阐教,代表的是正义一方。反观截教,为了一己之气,无视万民生死民心民意,吕岳甚至为了对付姜子牙让全西岐的人都中毒,何曾想过平民的死活(美军的行为),这种行为,阐教中人是万万做不出来的。单凭阐教的立场,我也一万个向着他们!

有人是说《封神演义》是贬低道教的作品,我开始不信,可分析到现在我好像也要信了,但我仍然有话要说,不管作者本意如何,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神仙在我的心中曾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是用来崇拜与仰望的,他们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总是没有表情的脸上是一抹永恒的淡然,直到《封神演义》,将这些神殿上的仙人们请下来了,被世俗化了,也更人性化了,我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神仙,看到了他们的眼泪与欢笑,看到了他们的私心与诡谲,从前的土梗木偶变得可亲可爱了,尽管我说了阐教门人的诸多不妥,可他们让我感动之处正在于此,没有感情的神仙永远只是木偶!

如果我是元始天尊,我同样会向着自己***,我绝不会在签封神榜时为表现我的大公无私将我心爱的***写上,如果我是太乙***,不管哪吒做什么我也要保护他,只因为他是我亲手送下山又亲手做成身体的徒弟,哪怕他千错万错,李靖连自己亲生骨肉也不维护的无情人才最让人生厌,我所能做到的一定会为我想要保护的人做到,不会管什么神仙准则也不会管所谓的什么道德理念,如果我是十二仙,只有杀生才能完劫数我也不会高尚到要舍生取义的地步,唐僧那种宁死也不杀生的虚伪让我恶心,没有了一些人造出来的道德束缚体现出来的真实人性有何丑恶之处?有了感情与私心的神仙有何让人鄙视之处?

我为元始天尊与太乙***的“护短”喝彩,也同样为神仙们在这场战争中的直率喝彩,不管是阐教与截教他们在这其中体现的同门情谊也同样让我感动。

《封神演义》始终有着一层悲剧的色彩,截教如此,阐教何尝不是,战争从来不会是让人高兴的喜剧,哪怕是一场正邪之战,而在这场战争中,神仙也是无能为力难以掌控自身的,战争不只是人类的悲剧,也是天地之间所有生灵的悲剧!

我还是相信《封神演义》的作者并非在贬低道教,他只是表现了神仙们的一个真实的人性,只是体现了对旧有道德的不屑一顾,也许这是一部颠覆之作,也许是一部玩世之作,是对所有中国人惯有思想的否定与动摇,也包括我们现在仍然在坚信的!

我从这场神界大战的血腥中看出了真正的温情脉脉,从这场大战的无尽厮杀中看到了没有了虚伪的光芒人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牛魔王的七十二变是从哪里学来的?

在剧中,通天教主是一个护短与不通情理的人。

通天教主本来也是“封神榜”的制订者之一,知晓门下仙徒在封神榜上有名者(即必死者)甚众。但随着其门徒在太师闻仲的力邀、阐教叛徒申公豹的蛊惑下与姜子牙对抗,因而不断被杀,再加之门人***的挑拨,最后通天教主终于无法隐忍,也参与了这场争斗。

通天教主于界牌关布下“诛仙阵”会斗元始天尊和老子等,但在众位教主级仙长的联手夹击下溃败;随后又以门下***布下“万仙阵”再战,最终截教大败。?

扩展资料:

通天教主修成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也是万劫不坏之身。法力神通达到再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的境界。是混元大罗金仙之一,历万劫不磨之体。是老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师弟,道祖鸿钧老祖的小***。

最受师父鸿钧道祖宠爱。将分宝岩上大部分上等灵宝都给了他。掌鸿钧亲赐诛仙剑阵,为天道第一杀阵。主宰天道杀伐法则。?

主要法宝有:诛仙四剑、青萍剑、渔鼓、紫电锤、穿心锁等(六魂幡是否为法宝存在争议),其余法宝分予诸多***、或存放在碧游宫珍宝库中。

戴角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

《西游记》中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二郎真君杨戬也会七十二变,而牛魔王也会七十二变。这真是奇怪,他们是一个师父所教吗?这不得不令人怀疑。

孙悟空的本身乃是灵台方寸山须菩提祖师所教,杨戬的八九玄功乃是玉泉山玉鼎***所传授。孙悟空和杨戬都有师承,唯独牛魔王的师傅不知是何方神圣?

《西游记》中毫无记载,于是查阅典籍,翻遍史册,才发现《三国演义人物统考》中有所记载,牛魔王的七十二变是乃是通天教主所传授。

原来通天教主在封神大战的万仙阵中损失惨重,其大多数***被杀,只好上了封神榜。其本人也被鸿钧老祖带走,闭门思过。

不过鸿钧老祖并没有为难通天教主,只是武王伐纣之后,天庭封神完毕,就将他放出来了。

通天教主通过封神一事,就受到了教育,知道自己明着斗不过元始天尊,加上天庭地位抬高,其***皆得重用,所以也放弃了报仇雪恨的念头,只是暗地里要和元始天尊掰一掰手腕,分一下输赢。

于是通天教主在碧游宫仍旧开始收徒,保持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其***大部分都是披毛戴角,湿生卵化之辈。

封神大战后,碧游宫门人十去其八,能用之人都已凋零,为了将自己一身本事传播天下,也为了广大截教门庭。

通天教主骑夔牛游历四方亲身传教,一日路过北俱芦洲,遇到一头通身雪白无一丝杂毛的大白牛,此牛身高八百丈,体长一千丈长,挡住了通天教主的道路。

通天教主座下的夔牛现了本相,立马上前与白牛打斗在一起,两头牛交战在一起,斗得不可开交,通天教主在一旁观战。那白牛有神力,通人性。

通天教主知其与自己有缘,便使了法力,两牛都被隔开,浑身不得动弹。通天教主将白牛点化一二,使其有了神通,四蹄一展便可以足踏千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其身体化作了寻常牛一般。

通天教主知道自己和大白牛的缘份未尽,在白牛身上留下了印记,叫白牛西去西牛贺洲,便又骑着夔牛走了。

白牛听了通天教主的告诫,不舍万里之遥来到了西牛贺洲。通天教主让白牛西去是有原因的,原来他早就知道那老君在世间的分身老子跨青牛西去,但是又不晓得老子西去是有何意,便让白牛为其打探消息。

这通天教主在封神大战中吃了***兄太上老君和原始天尊的亏,所以不得不防备这二人,为了掩人耳目,缩小别人的注意,这才让白牛代自己行事。

话说老君骑青牛西去,过函谷关遇关尹喜,写了道德上下五千言,过了关就不知所踪了。

那老君西去乃是化胡为佛,点化释迦如来的。原来那封神大战中,西方教的准提接引帮了大忙,当然这个忙可不是白帮的,准提接引要老君为西方教留下经典,让大慈悲成圣,让西方教广大,流传东土。

老君为了还这个人情,不得不亲自让自己的化身前去西牛贺洲。那老君骑着青牛西去,一走好几万里,一番辗转之下,来到了西牛贺洲。

老君定眼望去,那西牛贺洲妖气冲天,遍地妖魔鬼怪,那里是什么洞天福地,极乐世界,乃是个人间炼狱,魔幻世界。别说人了,就连寻常散仙也不得安宁,稍有差池便恐是一堆白骨了。

这老君才知道那接引准提为何要前来相助,那西牛贺洲有无尽的杀戮,妖魔的作祟,这等情形下,别说是传教了,连生存都是一种奢侈。

老君要传经典于西土愚昧众生,还了接引准提两道人的要求,必须得找个有大慈悲心肠,能舍弃一切的人进行点化,助他一臂之力,好让他修成正果成圣,净化西土。

老君使出神通一看,那迦毗罗卫国有一道灵光直冲云霄,那老君骑着青牛赶去此地,寻找有缘之人。

老君入了西土便化作佛陀模样,以此来遮掩耳目。半路上老君过雪山,就遇到了一头大白牛阻挡在路上,前进不得。老君座下青牛,前去和白牛一番打斗。

老君料想这白牛可做个脚力,驮着经书于有缘人。于是手中芭蕉扇一挥,那白牛顿时卧倒在地。老君用松树枝化作了鼻环套在白牛鼻子上,白牛便只得顺从。老君降伏的白牛便是那通天教主点化的白牛。

白牛见骑着青牛,光着头披着袈裟,手拿芭蕉扇的人,十分了得,比通天教主还要厉害,只好乖乖跟在老君青牛后面。

老君来到迦毗罗卫国掐指一算才知道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便是有缘人。

那乔达摩·悉达多是国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分娩生下了太子,之后7天内就去世了。这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_波提抚养成人。

那太子从小生来聪明伶俐,又能善待国民。所以有此气运,灵光直冲云霄。老君到时太子已经29岁了,老君便使个神通,于梦中以佛陀模样开导那太子。

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其国人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经老君一番点化,太子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太子悟性高,不到一年便得了罗汉果位,自己就写了不少经书,老君见大功告成,便梦中引导他到雪山顶修炼,若是修得丈六金身,便成佛了,可度化世间一切苦厄,普渡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太子果然听从,只是雪山顶上不好走,经书无人搬运,老君便将白牛留下,于太子那里做个脚力,载他上雪山顶,驮他的经书。

太子得了白牛做脚力,便几日就到了雪山顶上,经书也一并驮来。太子修道要紧,无心他事。那白牛趁着太子修行不得分心的缘故,跑下了雪山。

太子后来在雪山顶上苦苦修炼,终于修炼成丈六金身便成了佛,乃是释迦如来。只是那飞禽之长凤凰之子的孔雀见到如来,便一口吞下肚里。

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

释迦如来降伏了孔雀,来到灵山,封孔雀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释迦如来在此开坛收徒,讲经说法,传释教之经典,普渡世人。此事按下不表。

话说那白牛跑下雪山,经通天教主的指引下,来到西牛贺洲翠云山。通天教主的分身通过白牛得知,老君西去乃是化胡为佛,点化释迦如来,要日后传教东土。

便知此事于自己无干,也放心了。只是他见白牛是块好材料,便让白牛化作了人身牛头,见其力大,便将修***法大力平天功传给了白牛,也将道门七十二变传于了白牛,白牛悟性高,几月便掌握了***和道术。通天教主的分身便走了,但是其说要白牛化作妖魔观察西牛贺洲释教。

白牛曾被老君芭蕉扇降伏,自然怕这等仙人,要一件宝物防身。通天教主自封神大战中***皆遭了劫难,于是也传了白牛一把芭蕉扇,教了咒语。

这芭蕉扇乃是混沌初开,昆仑山的灵宝,分宝岩上鸿钧老祖传给通天教主的法宝,可以扇人,如果遇到难缠的敌手,一扇子就可以将人扇飞八万四千里。当然此扇还一作用就是可以灭火。

他的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

白牛得到了宝扇,拜别了通天教主。白牛化作妖魔,号称大力牛魔王。在西牛贺洲一带闯荡,结交了不少妖魔鬼怪。

没过多少年,那东胜神洲傲来国有个天产石猴,不知从哪里学来了本事,夺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毁了地狱阎君的生死簿。

通天教主要牛魔王细心观察,此人乃是从西牛贺洲学的本事,又闹龙宫地府,此中必有蹊跷,于让牛魔王前去观察一番。

石猴寻山访友,便和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等妖魔结拜为兄弟。后来上天当了弼马温,反下界后战退了天兵天将。

通天教主要牛魔王把水搅混,让弼马温和天庭斗上一番。牛魔王于是,派了一个独角鬼王前去送赭黄袍,劝弼马温称齐天大圣。

弼马温照做了,于是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等妖魔也自称什么平天大圣、覆海大圣、混天大圣、移山大圣、通风大圣、驱神大圣。

他却对六弟兄说:“小弟既称齐天大圣,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内有牛魔王忽然高声叫道:“贤弟言之有理,我即称做个平天大圣。”蛟魔王道:“我称覆海大圣。”鹏魔王道:“我称混天大圣。”狮驼王道:“我称移山大圣。”猕猴王道:“我称通风大圣。”狻狨王道:“我称驱神大圣。”此时七大圣自作自为,自称自号,耍乐一日,各散讫。

后来天庭竟然容许了孙悟空的做法,竟然封他做齐天大圣。通天教主失算了,他要将水搅混的想法落空了。

弼马温上天做了齐天大圣,便忘了花果山的猴子妖王和结拜兄弟。通天教主得知弼马温乃是须菩提祖师的***,须菩提乃是释迦如来的分身。这么做是为了传教东土。所以封其为齐天大圣也是天庭和灵山的一致意见。

于是他通知牛魔王仍回西牛贺洲,告诫牛魔王不要趟浑水。牛魔王听了消息便撤了,其他魔头也各自撤了。

牛魔王为了掩人耳目,曾经用本事降伏了漂亮的女妖怪罗刹女,那牛魔王娶了罗刹女做了一对夫妻。又羡慕神仙老君和教主有坐骑,便在西牛贺洲降伏了避水金睛兽当坐骑。

不料一日天上掉下几块砖头,那砖头乃是老君八卦炉中的,带着三昧真火化作了火焰山。原来是孙悟空在八卦炉中不死,推翻了八卦炉。这才将火落在西牛贺洲。

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火焰山离翠云山有些距离,只是那牛魔王和罗刹女曾经路过火焰山,有芭蕉扇可以灭火,所以牛魔王可以轻易过去。

后来罗刹女为牛魔王生了红孩儿,牛魔王便将芭蕉扇交给了罗刹女保管。罗刹女利用芭蕉扇能够灭火的价值,在火焰山便坐地起价,收起费用。

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

那红孩儿爱玩火,尤其喜欢玩火焰山的三昧真火,罗刹女便利用芭蕉扇,让红孩儿掌握了三昧真火,而牛魔王便传授自己的七十二变,那红孩儿长大,离开了罗刹女和牛魔王。

红孩儿来到了六百里钻头号山,在枯松涧火云洞号称圣婴大王,凭借自身本事,占山为王,欺压土地。当年的兜率宫守炉的道人被贬下凡间,表面上是火焰山土地,实际上也是老君在凡间的耳目。那牛魔王一家的作为尽被掌握。

话说如来降伏妖猴五百年后,乃是传经东土的绝佳时候,他二***金蝉子被贬下凡乃是陈光蕊之子陈玄奘,后来成了取经人,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为大徒弟。

那老君将牛魔王之事告知如来,如来也要降伏牛魔王做他的坐骑。于是唐僧取经就恰恰路过火焰山,那通天教主提前通知牛魔王避祸,免得惹祸上身。

牛魔王离开翠云山,来到了积雷山摩云洞。在万岁狐王的女儿玉面狐狸精那里做了上门女婿。没想到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那牛魔王不去招惹孙悟空,那孙悟空便来招惹牛魔王。红孩儿因要吃唐僧肉,被迫出家当了和尚成了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而牛魔王的弟弟如意真仙的生意也被孙悟空搅乱。

而且连牛魔王的老婆罗刹女也被孙悟空占了便宜,二老婆玉面狐狸精被打死。如来知道牛魔王难以降伏,便差遣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峨眉山清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昆仑山金霞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等前来帮助,玉帝又派托塔李天王并哪吒太子,领鱼肚药叉、巨灵神将,布下天罗地网。

牛魔王自知不敌,这才归顺。被李天王父子牵着去了灵山,做了如来的脚力。

通天教主得知消息,嘴里喷出一口血,顺带着***牙,嘴里念叨着:“真倒霉,又被老君和元始算计了,我的徒弟就只能当坐骑被人骑吗?真是天不助我啊!”

阐教和截教的区别?

⑴ 今生不了道,被毛带角还是什么意思

阿弥佗佛,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供养”这个词,这个词语在版解释你这个问题的时候权是针对出家人或者接受他人供养的在家修行人来说,就是你布施给他们的东西(书籍,医药,粮食,衣物等等),用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修行,你也在布施同时因为你的善行(布施)而获得无量功德。

你问得这两句话,完整的全文是: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首诗(其实是顺口溜,呵呵),意在督促修行人一定要勇猛精进的去修行,容不得半点懈怠,不然就是对不起供养自己的众生,而且果报很严重---吃了人家,拿了人家的却偷懒不上进,来世只有做牛做马去还给人家,这还算轻的,严重的恐怕就要下地狱了。

⑵ 领导让自己戴八个角星星的帽子是什么意思

这样,领导看着你顺眼。

⑶ 披毛戴角是什么意思

词目披毛戴角

发音pī máo dài jiǎo

释义披着毛,长着角。指牲畜。

出处版《景德传灯录》:“权学人不负师机,还免披毛戴角也无?”

示例明·李贽《戒众僧》:“所谓披毛戴角,酬还信施,岂诳语耶!”

⑷ 披毛戴角,湿生卵化什么意思

披毛戴角

解释:指牲畜。

出自:《景德传灯录》:“学人不负师机,还免披毛戴角也无?”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变为牲畜

湿生卵化

这是佛教里讲的生命存活方式十二种其中的三种。湿生者,从湿处而受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是也。(翻覆即飞伏也。因违义背信,翻覆任情,遂感蠢蠕飞伏之类也。)

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报为鱼蛇之类也。)

化生者,无而忽有也。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是也。(转蜕飞行者,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之类。)

⑸ 披毛戴角是什么意思

词目披毛戴角

发音pī máo dài jiǎo

释义披着毛,长着角。指牲畜。内

出处《景德传容灯录》:“学人不负师机,还免披毛戴角也无?”

示例明·李贽《戒众僧》:“所谓披毛戴角,酬还信施,岂诳语耶!”

⑹ 什么什么什么角的成语

凤毛麟角: 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钩心斗角: 心:宫室中心;角:檐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拐弯抹角: 抹角:挨墙角绕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崭露头角: 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转弯抹角: 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不露圭角: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初露头角: 比喻刚刚显示出能力或才干。

龟毛兔角: 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勾心斗角: 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含牙戴角: 有牙有角,形容兽类。同“含牙带角”。

含牙带角: 有牙有角,形容兽类。同“含牙戴角”。

海涯天角: 犹言天涯海角。指僻远的地方。

矫尾厉角: 形容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矫尾,翘尾巴。厉角,磨头角。

龙章麟角: 比喻珍希,不凡。

龙头锯角: 比喻大胆冒险。

犁生骍角: 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

犁牛骍角: 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同“犁生骍角”。

羚羊挂角: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磨棱刓角: 指磨削棱角。

描写画角: 比喻无中生有。

描头画角: 比喻刻意模仿,毫无新意。

破崖绝角: 磨除棱角。比喻处事圆滑。

披毛戴角: 指牲畜。

强食靡角: 指饱食而角力求胜。

若崩厥角: ①像野兽折了头角一样。比喻危惧不安的样子。②叩头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天粟马角: 天雨粟,马生角。谓不可能实现的事。

天涯地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乌头马角: 比喻不能实现之事。同“乌白马角”。

梧桐断角: 指梧桐虽是柔木而可以断坚硬之角。比喻柔能胜刚。

⑺ 这句话什么意思,施主一颗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这句话是佛门的古大德说的,是用来告诫出家修行人要知恩德,勤修行,勿懈怠,意思是这样:

出家人,都受着众生的供养,所有这些供养的米(这里泛指钱,米,油,菜等等)都是众生(也就是施主)辛辛苦苦赚来的。那人家凭什么要供养出家人呢?出家人又凭什么接受这些供养呢?因为众生们需要出家人修行成就了以后能渡他们出离生死,出离苦海。所以出家人享受到的每一份供养(一颗米)都是众生了脱生死的大愿呐,这样的大愿如同须弥山一样重,如果出家而不修行,不思进取,白吃白拿着人家的供养,混日子,辜负众生的期望,这样欠下的众生债,那是要在以后的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披毛戴角)都还不完的。

一楼的朋友,顺便说一下,净空是说过这样的话,但这样的话早在净空前就有了,是佛门的古德说的,当然,有一点您说对了,这话不是出自佛经。

⑻ 披毛戴角还是什么意思

披毛戴角,成语,指牲畜。

出处:《景德传灯录》:“学人不负师机,还免披毛戴角也无?”

示例:明·李贽《戒众僧》:“所谓披毛戴角,酬还信施,岂诳语耶!”

⑼ 母猪犯罪戴三角形盘头枷刑具成语

罪加一等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道教的问题

1、教义不同

阐教教义是顺天而行。阐述天道。将万物分三六九等,依才教化;截教教义为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万物都有一线生机。讲究有教无类。凡有向道之心皆可入教。为万物截取一线生机。

2、创始人不同:

阐截两教分别为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所创。其教义是两者成圣之本,所以教义之争都寸步不让。

3、传承不同:

阐教是不轻易传人的。传的都是自我精气神的修炼方法(金丹大道)。截教传人比较随意(甚至传给有灵气的动物),虽然也传金丹大道,但更多的是传那种属于“术”的道法。

扩展资料:

在封神中,阐教***不念同门之情残杀截教***,很多截教有名的***都惨死在阐教门下,例如:赵公明,火灵圣母等,更是元始天尊亲自出手打死了三霄娘娘。

即便截教***再有错,也该本教的师尊处置吧,毕竟都是鸿钧一脉的。再不济由阐教处置,也要给通天来个信吧,闷不吭的杀。导致通天心生闷气,加上本来就有气,日积月累,终有一天爆发了。

之所以两教融不到一起的原因,很大的区别在于招生上,阐教元始天尊讲究的是根红苗正,学员都是层层选***的,可以说是人中精英,门下有十二金仙,燃灯道人,南极仙翁等***。而截教通天教主讲究的是有教无类,不论是什么,只要你心诚,就教给你东西。

所以截教门下什么灵性的东西都有,蛇啊猪啊龟啊修炼而成,恰恰因为截教的这种招生模式,令截教辉煌时期达到万仙来朝的局面。

百度百科-阐教

根据封神演义里叙述,阐教和截教同属于鸿钧老祖门下,所以说,阐教和截教是同属一门的。但两者修行的指导思想却截然相反。

阐教的主导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强调社会道德、建立更加文明的人类社会。而截教的主导思想是保持自然形态、强调个人修行、漠视道德和生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自然而然产生了矛盾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历史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藉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另外,诸如韩国融入坛君神话的天道教或日本结合日照天神、崇仰***思想、祭祀神灵的神道教。不过,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质外,韩国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内容等,与道教已大相迳庭。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等。戒律是***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教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此图非道士正统服饰表现,正统道士服不是排扣旗装样式,而是交领汉装式样)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於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麼,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