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健在的开国元老_还在世的开国元老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9 0
  1.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如此残暴无度,为什么不敢动左丞相陆凯?
  2. 郦道元的词语郦道元的词语是什么

秦淮阳(1900---1967)

开国元勋,大将,东北军区副司令,中央争执局委员,国五院副总理。

1900年生于湖南娄底江东,出身贫寒,少年给地主和富农放猪。曾因饥饿杀富农猪吃而被鞭打。他发誓:待我做将军,尽屠富户人。1927年参加南昌贺龙军,在战斗中作战勇敢,身中九枪不下火线,被提升为少校连长。1935年参加长征,强渡乌江战役中率24人,游过对岸,捣鼓敌人军部,为部队渡江提供保障,被红四军提升为红四军第二旅旅长。1937年西征战役中被马氏武装击败,撤回延安。1946年在中原突围中表现突出以3000人成功阻击50000人国民***围剿。被中央军苇提升为少将,调任江南局副书记。1948年率第四军,第三军,第十军,第五军收复湖南。杀尽娄底富户,气势江中。实现当年誓言。开国后任大将军衔,1967年被红微兵抄家,殴打,服毒***。

目前还健在的开国元老_还在世的开国元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如此残暴无度,为什么不敢动左丞相陆凯?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1][2],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汉光武帝(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即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年-57年在位,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字文叔,汉族,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1,汉景帝后裔,汉高祖九世孙。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乃一代贤明君王隋文帝(公元541-604年)杨坚,汉族,鲜卑姓为普六茹,隋朝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随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杨坚承袭父爵。 唐高祖李渊(566~635)。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

生辰:阴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阴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庙号:太祖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籍贯: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阳。

陵寝: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初婚:19岁

配偶: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汉族

历朝历代的******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又称元太祖(hán)(C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末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姓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民族:女真(满族) 

出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

卒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9月30日)

享年:67岁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庙号:清太祖

陵寝:福陵(沈阳东陵)

父亲:塔克世

母亲:喜塔拉氏,后尊为宣皇后

祖父:觉昌安

初婚:19岁结婚,配偶佟佳氏

配偶:16人,皇后(大福晋)叶赫那拉·孟古姐姐

子女:16子,8女

继位人:皇太极[2]

郦道元的词语郦道元的词语是什么

孙皓是暴君,并不是昏君。暴君对立是仁君,昏君对立是明君。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刘禅和曹芳身上,刘禅虽然是中庸之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变成了低下之主。曹芳从小就是一位傀儡皇帝,还被扣了暗劣*乱的罪名。

东吴皇权自孙权死后常年落入重臣之手,皇帝权力被架空,直到孙休杀了孙綝才恢复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孙休性格温仁,却不是明君,他委任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执政,导致国政混乱,百姓积怨很深。

孙皓受濮阳兴、张布拥立,本又有些傀儡的意思。孙皓非常聪明,初登帝位时执行仁惠的政令获取民心,被称为明主。同时把嫡亲妹妹嫁给陆抗之子陆景为妻子,算上来陆抗还是孙策的外孙,孙皓妹妹的生母是张昭的孙女、诸葛瑾的外孙女。

孙皓这一手相当高明,孙权晚年对张昭、陆逊都不好,又整治了张休、顾谭、顾承,诸葛氏后来又遭到灭族,孙氏***把开国重臣的家族几乎都给得罪光。这些家族的失势就是因为当初为孙皓之父孙和争帝位给闹出来。

孙皓即位不久就跟陆景结亲,并把更多兵权交到陆抗手中,陆凯在几年间被孙皓迅速提拔为丞相,这些举措都不是庸主会做得出来。事实也证明,东吴后期的名臣中,陆抗、陆凯是非常重要,而孙皓也相当信任他们。

孙皓后来整治陆凯一家,把他家族迁移到偏远的建安,这是帝王心胸狭隘之举。不过陆凯之子陆祎受到举荐,评价陆祎军事才华还在鲁肃之上,他入为黄门侍郎,出拜偏将军,领兵权。可见孙皓并没有对陆凯一家太苛刻,陆抗诸子也各领兵权,为孙皓效力。相较孙权之时,周瑜、张昭、顾承、甘宁、吕蒙的儿子被孙权整的更严重。孙皓只是迁移陆凯一家,又没降罪用刑,这一件事实说不上恶劣。

孙皓喜好用酷刑执政,主要是因为东吴中央皇权长期落入大臣之手,孙皓为求独裁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濮阳兴和张布本就不是什么名臣,他们的执政让邦国为之失望。孙皓重用陆氏,而铲除这两个妄臣本是明君的作风,只不过孙皓因为是亡国之君,才更饱受恶评。孙皓重用的奸臣何定,其后事发也是被孙皓所杀。

孙皓一出生就受到孙权的喜爱,并且才华不低,擅于书法中的行、隶、小篆、飞白。大臣万彧对外宣称孙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就是说孙皓的性格作风跟孙策很像。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被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看中为帝位人选。

从孙皓的行事作风可以看出跟孙策很像,孙策是能够开疆扩土、举贤任能的明君,但却也说不上是什么仁君,孙策征伐之时也曾经屠东治。郭嘉分析孙策时也说孙策统治江东,诛杀了许多英豪雄杰,统治手段相当严厉。还是孙权后来跟江东豪族合作,才缓解了孙氏和江东豪族的关系,孙策也自认守土不如孙权。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司马炎问吴旧臣,孙皓为何亡国的对话。儒学世家出身的薛莹说孙皓亲近小人,滥用刑罚,导致大臣诸将不安而亡国。贫寒出身的吾彦却说孙皓英俊,麾下的大臣贤明,乃是指孙皓会用人。薛莹曾奉命在圣溪打开通往江淮的河道,薛莹没能完成任务,被孙皓贬到广州。而吾彦为人清身率下,威刑严肃,在灭吴之战中诸城望风而降,唯独吾彦坚守抗敌,敌人尊敬吾彦而撤退。

孙皓做《尔汝歌》羞辱司马炎都没被怎么样,到是刘禅说乐不思蜀被认为是智慧,孙皓有帝王该有的胆气,这是刘禅所缺乏的,相较之下孙皓至少还是一位适合做皇帝的人物

孙皓自上位以来,皇权刚刚稳定不久,但濮阳兴、张布执政混乱,蜀汉已被曹魏灭国,孙吴以弱敌强多年,本亦无能臣,本就是一个烂摊子。孙皓就算是残暴也容忍了陆抗、陆凯多年,可称的上看得清当下局势。

孙皓在位期间进行残暴统治,不体恤民力,胡乱迁都,最主要还是多次无度用兵,屡次北伐,虽然夺回了孙休时期失去的交趾,陆抗在西陵大破晋军,穷兵黩武致使孙吴国力透支,朝政混乱,民变四起。孙皓更像是生错时代的英杰,倘若他生在乱世,或许跟孙策一样是一方豪杰。如果生在国力雄厚的始皇、汉武时期,也是一代雄主。孙皓的恶评更多源自于他没有功绩,如果他能立下功绩,他那些所谓的暴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陆凯是吴国后期的重臣,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官至左丞相。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其次,而孙皓在即位之初,还是以有抱负的明君面目出现的,摆出了一副励精图治的态度,所以前期对臣下还没那么暴虐,他的那些昏庸迷信之事,大多是陆凯死后才出现的。

再次,陆凯正直忠诚,处处为国着想,所言所做都是百官楷模,也确实没坐过什么出格的事,这也让孙皓没有理由去动他。当然也有人会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早期的孙皓还是没有昏庸暴虐到那个程度。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陆凯的族弟陆抗领兵在外,坐镇荆州,抵抗着晋国的进攻。陆抗足智多谋,和其父陆逊一样,是支撑吴国大厦的国之栋梁,有人说 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可见其地位多么重要,正是有他坐镇荆州的严密防守,才有孙皓在 健康 的太平日子。而且陆抗掌握的军队是吴国的精锐,只要他愿意,以其名望和实力,废了孙皓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孙皓就算对陆凯有一百二十个看不顺眼,顾及陆抗的实力,他也不敢动陆凯一个手指头。

实际上孙皓对陆凯确实有着诸多不满,近臣何定还经常在他面前打陆凯的小报告,孙皓其实早就想动他了。陆凯与孙浩共事也就五六年,之后就去世了。又过了五六年,陆家最后一个保护伞陆抗也去世了,孙皓开始为所欲为,陆抗去世次年,他就把陆凯一家发配到了偏远的建安,也就是今天山多闭塞的福建北部一带。

陆凯出身于江东名门吴郡陆氏,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孙皓有一次问陆凯说:“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呢?”陆凯回答道:“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这就是吴国皇帝孙皓不敢动陆凯的原因。

陆凯所在的陆家为吴郡四姓之一。吴郡四姓,即吴郡之顾、陆、朱、张四姓,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顾雍、陆逊、朱桓、张温。由于吴郡的显贵多,四姓子弟求仕的也多,所以孙权特予照顾,以致“郡吏常有千数”。陆逊为东吴大将 ,官至丞相后陆氏家族子弟遍布朝野。

到孙皓时期军政大权皆归于陆氏,军事上对曹魏与西晋的防务主要依靠陆抗,政治上主要靠陆凯为丞相。陆氏家族在江东根基深厚,即使在东吴灭忙后的西晋也是累代***,这样的家族是统治权风雨飘摇中的孙皓敢动的么?即使陆凯、陆抗都死了以后,孙皓也只敢在公元274年将陆凯的家人迁往建安,不敢。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末期除了曹魏,其他两家的当家人属实有些不太行,蜀国的阿斗大家都知道扶不上墙,而东吴的孙皓则是以残暴著称。

如果真要说的话,其实孙权晚年都开始有些昏庸了,太子病逝只能通过杀戮和镇压来给小太子清路,只是这吴末帝在残暴上更胜孙权一筹。

其实孙皓之前并不算是皇帝的候选人,只是在他之前的吴景帝孙休去世得早,虽然孙休有儿子但当时时局并不稳定,蜀汉刚刚灭国,曹魏那边磨刀霍霍随时准备进攻东吴。

在这样的情况下群臣就建议不立孙休的儿子为皇帝,毕竟年龄太小扛不住事,于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就这样被推荐出来了,虽然孙皓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但相比较其他皇储来说年龄确实算大的了。

刚登基的孙皓为了自己名正言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做得不错,先是抚恤灾民开仓放粮,接着就是将宫中多余的宫女和动物遣散,这样方可节省开支用作军费,一时间百姓纷纷叫好。

只是没曾想这种情况还没坚持多久,孙皓就表现出了本来的面目,沉迷于酒色的同时残暴地对待大臣们,当时推荐孙皓登基的大臣张布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谁知道这句话最后传到了孙皓的耳边,原本张布推荐孙皓为皇帝是对他有恩,只是这孙皓不念旧情直接诛杀了张布以及其他暗自议论的官员,不仅如此还强行将张布的女儿纳入后宫,实在是诛心。

不仅是张布,还有同意孙皓登基自己做出让步的朱太后也没能躲过一劫,朱太后是孙休的皇后,孙休离世理应是他的儿子登基,但为了东吴大业,她甘愿做出让步。

但孙皓是怎么对待恩人的呢,登基后先是废除朱太后的太后位置立自己母亲为太后,这还不算完,随后又逼死朱太后并将她的孩子全部流放,为了斩草除根在路上将他们全部。

类似的种种荒诞行径实在是数不胜数,当时孙皓在东吴境内完全就是,只要有人不顺从他的意思或者让他不开心,那下场几乎就只有一个。

不过自古恶人自有恶人磨,饶是如此残暴的孙皓也是对一个人束手无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左丞相陆凯,在群臣皆怕孙皓的情况下,陆凯仍旧我行我素多次反对孙皓的意见并顶撞孙皓。

孙皓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别人看自己,于是当时的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是低着头谁也不敢抬头看一下,生怕因此丢了性命。

陆凯看到这个现象后就直谏孙皓,告诉他自古以来没有君臣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君王有一天遇急,恐怕臣子想要帮忙也没办法,毕竟没看过君王的面貌。

孙皓听完之后觉得确实如此,于是之后在上朝的时候陆凯都可以直视孙皓而无事。

还有一次孙皓突然有了迁都的兴致,于是就下令准备迁都到武昌,这可真是难为了当时的大臣和百姓,因为当时建业位于水源下流,物资供给十分地方便。

但如果迁都到武昌的话,那么其他州郡对武昌进行补给就极其地不方便,再加上很多官员都在建业安家立业,所以也都不愿迁都。

陆凯又一次站了出来,先是向孙皓分析迁都的弊端,再向孙皓建议要做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爱戴从而增强东吴国力,随后孙皓就停止了迁都。

陆凯真是为东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临终的时候都不忘对孙皓进行劝谏,先是告诉他宦官何定是一个小人,千万不能重用应当早点疏远,接着又罗列出一群能够帮助孙皓守住东吴基业的大臣,颇有诸葛亮之风。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孙皓喜欢陆凯直谏?其实不然,孙皓对陆凯的多次谏言其实非常不喜甚至讨厌,在陆凯去世之后孙皓更是展开报复,将陆凯的一家全部强制转移到远方

既然孙皓讨厌陆凯,那为何陆凯屡屡进谏最终都相安无事,孙皓是在忌惮陆凯的什么?换句话说,陆凯敢顶撞孙皓的底气何在?原因有三点:

背靠大族

三国时期除了各路诸侯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不容小觑,就是各大士族的力量,可以说很多诸侯能够起家,这其中少不了士族的帮助。

陆凯出生于吴郡陆氏,吴郡陆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扩张,三国时期的吴郡陆氏和其他三个世家并称为“吴中四姓”

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陆逊便是吴郡陆氏子弟,有一次孙皓问陆凯族中几人在朝,陆凯直言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将军十数个,这就是陆凯能够稳居朝堂的实力。

饶是孙策、孙坚在世,也都要给江东世家几分面子,毕竟相比较来说这些世家才算是地头蛇,孙皓如果惹怒了这个地头蛇,恐怕最终难受的只会是他。

陆抗的堂兄

陆家是世家所以多儒士,这也是陆家在三国中声名不显的原因,但饶是如此还是出了两位将军,分别是陆逊和陆抗这对父子。

对于陆逊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一把火把蜀汉的基业给烧个大半,而这个陆抗论功绩其实不在父亲陆逊之下,三国后期东吴名将凋零,晋军在对岸又虎视眈眈但却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这都是因为陆抗的防守严密让晋军的兵马无法逾越半步,等到陆抗去世,没了陆抗镇守边关,东吴很快就被晋军全部拿下。

而陆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陆凯的堂弟,有这一份关系在,孙皓就更不能针对陆凯了,毕竟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靠陆抗守护。

威望极高

陆凯虽说是在孙皓统治时期才当上左丞相,但他其实在孙权执政的时候就开始做官了,先后经历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实打实的四朝元老。

再加上陆凯不是空降高管而是一步一步往上升的,先是从县令做起,随后又断断续续当过都尉、太守、偏将军、豫州牧和左丞相等等,这一路走来不仅增加阅历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名气。

当时满朝上下官员暗地里都以陆凯为首,这就是强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皓再去动陆凯,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些就是孙皓虽然残暴但却一直不敢动陆凯的原因,毕竟动陆凯事小,但也要因此付出强烈的代价,这就明显不合适了,毕竟孙皓是昏君不是傻子,这笔账还是能算得清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孙吴曾经出过一个暴君——这个孙权的不肖子孙就是孙皓,可怜他们孙家的先人披荆斩棘,才占据了江东之地,***使孙皓能够虚心纳谏,待民如子,加之以千里的长江之险,恐怕孙吴也不一定就败亡得这么容易吧!孙皓此人肆意妄为,群臣虽然想要劝谏,但都畏惧他的暴怒,所以只能把话咽在了肚子里,可是有一个人却不愿意“明哲保身”,这个人就是陆凯。陆凯出身不低,是大都督陆逊的侄子,也就是他的族子,在东吴国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可是他不像其他的达官贵人那样,只知道韬光养晦,他一直都是在试图匡正孙皓的行为。

其实这本来没有必要,毕竟像他这样出身在名门望族的人,即便是改朝换代了,也不会失去优渥的生活条件。如果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出一个原因的话,那可能就是他的良心在鼓舞他做一个正人君子吧。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触怒到自己的主君,然而却能够无疾而终,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幸事了。孙皓登基之初,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禁忌,那就是不准臣子直视自己,一旦有人敢看他的脸,他就会施以重罚。

他的那些臣子知道他这么一个忌讳之后,也都不置可否,反正照着做就行了,不看就不看——孙皓又不是***绝世美女,少看一眼又不会掉块肉。可是陆凯就提出了异议:“陛下,君臣之间没有不能对视的道理,古代的圣王也都没有这个禁忌,要是陛下一定要如此的话,您一旦出了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您在哪里呢!”孙皓虽然心中不喜,但也取消了那个规定。

陆凯不仅仅惹恼了皇帝,对皇帝的宠臣也一点儿都不给面子。当时何定很得孙皓的宠爱,一直就很跋扈,陆凯当面就对着他说:“您也是读过书的人,您见过对君主不忠心,对国家没有益处的臣子可以善终的吗?为什么一定要行奸佞之事,我劝阁下快点改正吧!不然不测的事情马上就会发生!”何定听了这话之后,气得脸色都变了,可是却不敢得当面反驳这个老臣。当然,当面不敢,在背后,在皇帝的耳边,他是肯定加倍地诋毁陆凯的。

伦凯病重,孙皓出于礼节派人去问他有什么遗嘱,结果他还是在劝谏:“何定是一个小人,不适合委以重任,希望陛下能够将他派到外地,另外我的族弟陆抗是个忠臣,希望您能继续信任他。”孙皓听了这话之后,依旧我行我素——其实他忍了这么多年,并不是说敬重这个老人家,而是因为陆家的势力太强了,当时领兵的不少都是陆家的人抑或是他们的门生,所以陆凯才能够善终啊!

我是汴梁哥我来回答!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吴国皇帝孙皓残暴无度,为何不敢动左丞相陆凯?说出来你别不信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 >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来说题主所说的问题吧,三国时孙皓残暴无度但他也不敢动陆凯。因为整个三国乃至后面的南北朝时期都是门阀政治,这一门阀制度从三国开端,鼎盛于南北朝,衰亡于唐朝。吴国的建立离不开江东大士族的支持。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郦道元的词语有:一人元良,郦寄卖友,开国元老。

郦道元的词语有:一元复始,开国元老,通元识微。2:结构是、郦(左右结构)道(半包围结构)元(上下结构)。3:拼音是、lìdàoyuán。4:注音是、ㄌ一_ㄉㄠ_ㄩㄢ_。

郦道元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郦道元LìDàoyuán。(1)(约466—527)中国北朝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县)人。撰《水经注》一书,阐述《水经》中1000多条水道的源流及沿岸风土景物,并订正《水经》中的谬误。郦元就是郦道元。古人为行文方便(如读起来顺口),有时略去姓名中的一个字,如称司马迁为“司迁”等。

二、国语词典

人名。(?~西元527)_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_人。字善长。曾任东荆州刺史,为政威猛。勤奋好学,历览奇书。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文辞清丽,为小品文中佳作。

三、网络解释

郦道元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关于郦道元的诗句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及观郦道元及观郦道元

关于郦道元的成语

钩元提要开国元老返本还元元元本本元方季方开国元勋元元之民割剥元元

关于郦道元的造句

1、最后,讨论郦道元的正朔观念、中国文化本位意识及以儒家为主导的思想。

2、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时,受到肖部的围困。

3、郦道元是古代最著名的地理学家之一。

4、与此同时,郦道元还成功的建立起于其他学科的联系桥梁,这使得地理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

5、四峨山则距峨眉城北五公里处,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又谓之武阳龙尾山峨山东北有武阳龙尾山,仙者羽化之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郦道元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