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因人制宜_因人制宜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7-10 0
  1. 近君子远小人, 然何谓君子,何谓小人?
  2. 教如何做人的国学经典
  3. 屋下面埋青龙白虎好吗
  4. 中庸是什么意思啊?
  5. 韩非名言
  6.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7.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为主旨的社会和谐思想和人身修养策略,对于我们当前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庄子关于“和”的思想概要

庄子关于“和”的思想非常丰富,今本《庄子》32篇中明确提及“和”字的有57处。庄子认为,“和”是天德、天道的本性,是万物生成的缘由。庄子还借用“和”的范畴,表述一种融洽、协调、平缓的状态和境界,,涉及自然和调、家庭和美、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理调适等多方面的内容。

何谓因人制宜_因人制宜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和:万物生成的缘由

庄子认为,天地阴阳之气交结运行,和合而生成万物,他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田子方》)即出自地的阳气至热,本于天的阴气至冷。两者交相缠结,和合震荡而生成万物。道是形成这一切的纲纪,但并不显现其形体。

(二)和:自然界的和调

《缮性》篇云:“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即天地间如果阴阳之气和调平复,鬼神也不会扰乱,时令节气就会正常,万物不会遭致伤害,一切生灵都能终其天年,这样的话,即使人充满智慧,也无用武之地,这就叫做至一的状态。反之,“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渔父》),“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在宥》)如果天地阴阳之气不和,寒暑节气紊乱,对人及万物都会造成伤害。

(三)和:天德、天道的本性

《德充符》篇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意即,从事物不同的角度观察,肝和胆虽然那么近,也像楚国和越国那么远;从事物相同的角度观察,万物都是一样的。如果这样,就不会去关心耳目适合什么声色,精神也就能自由畅行在天德的和谐中。在这里,“德之和”,就是庄子倡言的大道、本宗。庄子认为,“和”,就是天德的本性。“夫德,和也。”(《缮性》)“和”,也是修身养德的途径,“德者,成和之修也”。(《德充符》)庄子进一步指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天道》)“和”这一天德、天道的本性,行之于天地,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宗源;行之于社会,就能令社稷和睦调顺。因此,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该处处遵循天德、天道的“和”的本性,“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同上),这才是人生追求的幸福快乐的境界。

(四)和:社会的和谐

《说剑》篇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即在上要效法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在下要效法地,以顺应四时节令;居其中要和顺民意,来安定四方。他还认为,古时的圣人是完备无暇的,就在于能“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天下》)

(五)和:生理的调适

庄子认为,“和”是人的生理调适的完美状态。《庚桑楚》篇云:“儿子终日曝而嗌不嘎,和之至也。”婴儿整天哭嚎而喉咙却不会哽塞嘶哑,就是因为婴儿的生理达到了和谐的极致。在《在宥》篇中,庄子借广成子言:“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意即,我在修养身心时,能做到执守纯一之道,居处阴阳调和之境,所以现在一千二百岁了,形体还未曾衰朽。

(六)和:调和的手段

《齐物论》篇云:“‘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在这里,“天倪”即自然。“和之以天倪”,即用自然的分际来作调和。这样,“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就有了区别。做到“和之以天倪”,就能忘掉生死年岁、是非仁义而畅游于无穷之境了。庄子还用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朝三暮四”的例子作比,指出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齐物论》),即圣人不执著于是非之分,而是要调和是非的争论,保持事理的自然平衡,这才是“两行”之道。

二、庄子关于“致和”的人身修养策略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为达致“和”的大德境界,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人身修养的策略和主张。

(一)“无己”

庄子认为,人不应该被物欲所支配,否则就会导致“终身物役”。而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那样超然物外–即“无己”。至人,指思想道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天下》有“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无己”,就是忘掉自己的存在,与天地万物玄同合一,如《齐物论》所说的“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样,将我消融于天地万物中,清除物我界限。庄子认为,“大同而无己”(《在宥》),“无己”合乎大同之道。“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秋水》),大人能做到心中“无己”,这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二)“心斋”

“心斋”,内心的斋戒,这是庄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排除外界干扰,潜心修行去体认大道的一种方法。《人间世》篇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要使心志高度集中,屏除一切杂念,凡事要用心灵去体认而不是用耳朵去听,凡事不仅用心灵去体认,还要用气去感应,耳朵只是用来听声音的,心也只是停留于思虑,只有气是以虚静空明应接万物的真道。修持真道,才能达到虚静空明的境界。这种虚静,就是“心斋”。在这里,庄子强调恪守内心修为的虚静,这是体悟并接近大道的要略。

(三)“坐忘”

坐忘,是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宋代牧常晃所撰《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称:“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宋代曾糙在《道枢?坐忘篇》中也称:“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矣。”庄子认为,“坐忘”可以摒弃外界纷扰,乃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境界。《大宗师》篇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通过毁弃肢体,废除聪明,离开身形,绝弃知识,和同大道,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庄子的“坐忘”,体现了庄子追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超世主义的思想境界。

三、庄子关于“致和”的社会理想方案

(一)庄子的自然和谐观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应保持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他说:“天与人不相胜”(《大宗师》),“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就是主张要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本性,不能用人的意志去肆意妄为。庄子赞赏圣人能与外物和睦共处,他说:“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知北游》)这种人与外物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就是庄子一直强调的“天和”。

庄子不仅提倡“爱人”,也主张“利物”,他说:“爱人利物之谓仁”(《天地》),这就把仁的道德追求扩展到了自然万物。庄子反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做法,他痛惜“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而文之,其断在沟中”(《同上》),而“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马蹄》)这样的“至德之世”,则令庄子无比向往。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能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存空间,也会给人类带来美的愉悦,“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

(二)庄子的社会和谐观

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这样和睦逍遥的人际关系,就是庄子所谓的“人和”。

庄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则阳》篇云:“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即有时不用说话而是以和气待人,与人相处不久就能使人感化。就像父子相处融洽一样。他还说:“强亲者虽笑不和”、“真亲未笑而和”(《渔父》),***装亲热的人虽然发笑也不令人有和蔼的感觉,真正的亲热即便不笑也会让人感到和蔼可亲。因而贵在真诚(“贵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庄子倡导亲属之间应长幼有序、和美相守,在《渔父》篇中,庄子指出:“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人的幸福生活,既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家庭内部关系的融洽,体现了庄子对家庭和睦美满的关注。

此外,庄子反对战争,认为穷兵黩武违背天德,他说:“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天道》),“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盗跖》)。庄子提倡国家之间应消除隔阂,“为义偃兵”,这才是“造兵之本”(《徐无鬼》)。他认为,“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盗跖》),这是“圣人”和“才士”的远见卓识,也是成就王道的根本。

在《让王》一篇中,庄子为我们描述了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俙;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庄子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比如,庄子主张“为义偃兵”、反对战争,符合我们一贯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庄子强调“人和”、长幼有序,符合我们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倡导诚信友爱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要求;庄子提出“天和”、“利物”,符合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庄子注重修身养性,也对现代人克服心理失衡和焦虑、促进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稿源: 《中国道教》 作者: 孙波

近君子远小人, 然何谓君子,何谓小人?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公司管理制度是公司为了规范自身建设,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公司利润、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通过一定的程序所制定出的管理公司的依据和准则。

公司管理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规章制度偏重于工作内容、范围和工作程序、方式,如管理细则、行政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责任制度侧重于规范责任、职权和利益的界限及其关系。一套科学完整的公司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职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多数中小企业在建立公司管理制度时,多是参照样本文档稍加修改来作为自己的管理制度。

公司管理制度制定方法

借鉴学习

作为新建企业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管理者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管理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来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不断总结

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作为管理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放在本企业中运用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新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初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来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循序渐进

新建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贯彻循序渐进的管理原则,要求做到:一是管理制度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不能想当然的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台阶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管理制度要贯彻执行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特色管理

正确评估,审视自身,走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道路。常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模式,但有相同的框架。长松咨询的专家认为,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要对制度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管理者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所以,因地制宜的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度是一个正常的必要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勇气去自我调整或自我否定。

性能针对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权、利明晰。因此,作为新建企业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归根到底是执行力问题。长松咨询的专家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将执行力差的问题归结为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领导管理风格决定企业的管理整体水平和效果;二是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决定企业管理的综合实力;三是职工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决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命运。

公司管理制度制定要求

合理规范

1、 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或环境里,规则=规范+程序。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 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 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

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

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无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导致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动态变化时的因素一般有三种情况:

1、 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全员素质等是要经常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及其员工队伍、技能的变化,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规范、规则的主体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必然须因执行主题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2、 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相关的岗位及其员工的技能必然要随之变化,与之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然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3、 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当原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时,就有必要重塑企业机制,改进原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企业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科学、把握好或利用好时机的创新是保持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的最佳途径或唯一途径。

1、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实施与创新活动的产物,通俗的讲: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规则+创新;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就是企业管理制度文件的设计、编制,这种设计或创新是有其相应的规则或规范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起码的规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规律,依据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进行编制或创新,形成规范。

2、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良性的循环关系是两者保持统一、和谐、互相促进的关系,非良性的关系则是两者割裂甚至矛盾的关系。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努力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也就是: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利用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是企业管理的实践者。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制度是文件,是命令;执行是落实,是实践;制度是执行的基础,执行是制度的实践,没有制度就没有执行;没有执行,制度也只是一只空壳。

加强透明

员工是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主要对象。如果员工连遵守什么、怎样遵守都不明白或不完全明白,就是没有目的或目的(目标)不明确,后果将导致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流产。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遵守得好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如果员工把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制度执行的好坏程度分开来衡量自己是不恰当的。因为制度和工作在性质上不可分,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制度遵守得好,工作起来就好,就顺心,没有压力;反过来,工作上的每一次过失和失误,大多是不遵守制度、遵守制度不彻底而引起的。因此,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虽然提倡自觉性,但同时不能忽略强制性,对少数员工实行罚款、辞退、开除等执行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责任到人

管理人员有宣传公司管理制度的义务和责任,制度的拟定者和执行者都应把心态放正,不要渗杂个人感情在制度中。同时要杜绝一问三不知。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对执行者要做到相互监督,落实,要防止陷进“一根烟、一杯酒、你我大家是朋友”的工作怪圈,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执行本身就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没有过硬的强化手段,有些刚建立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一般地讲,制度的制定,来自于基层,也适应于基层,为基层服务。因此,建立持久的强化执行方案是完成管理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当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经过一定阶段强化执行后,它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好的企业传统发扬下去。

教如何做人的国学经典

1、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2、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

出处:所谓“近君子,远小人”是出自于(诸葛亮的《出师表》)

意思:我们要多接触君子这样的人物,少接触像小人这样的人物。而什么是君子呢,就是宽宏大量,心中有爱,遇事情想得开,不计较,而小人就是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占有欲强,嫉妒心重,而且是人前一面背后一面。

扩展资料

《论语》中也有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路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小人的性格特点:

1、喜欢挑拨离间,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同事间感情制造他们不合,好从中取利。

2、喜欢拍马奉承,这种虽不一定小,但很容易因为受宠而说别人坏话。

3、喜欢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

4、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也就是利用他人为其开路。

5、喜欢落井下石,只要有跌倒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

6、喜欢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背罪。

7、看不得别人好,人们有时会在无意间得罪小人,当然错不在己,而是小人心理扭曲造成的。

百度百科--小人(汉语词汇)

百度百科--君子(汉语词语)

屋下面埋青龙白虎好吗

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处事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庄子——养性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学习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孙子——韬略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

管子——教练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韩非子——统驭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

鬼谷子——权谋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一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大学——修身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易经——天地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禅宗——死生之道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中庸是什么意思啊?

这些类型的做法需要慎重考虑,尤其是关于房屋建筑的,一般不要轻率地搞什么,但如果不信这些东西其实也无所谓的!一般部位分布如下图:

感觉有帮助,请***纳!!!!!!

还有什么疑问继续追问!

韩非名言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简述如下。

1.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2.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3.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4.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戒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韩非名言

1、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2、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韩非子》

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4、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5、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韩非子

6、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7、欲成其事,先败其事。韩非子

8、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韩非子

9、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韩非子《显学》

10、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11、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韩非子《韩非子》

1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

13、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韩非子

14、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钱琦名言米尔名言林肯名言夏绿蒂勃朗特名言 韩非子名言,韩非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韩非子名言,韩非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韩非子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治民者,禁奸于未萌。

⊙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韩非《韩非子难一》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装喜爱,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者)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劝功;严刑,***亲法。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韩非子说难》

⊙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

⊙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

⊙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shusu/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因此有劫君弑主也。

⊙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韩非《守道》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韩非子》

⊙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于卒伍。

⊙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韩非子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不明察,不能烛私。

韩非子大全

1、远水不救近火

2、人处疾则贵医。

3、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4、不明察,不能烛私。

5、不劲直,不能矫奸。

6、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7、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8、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9、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0、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11、治民无常,唯法为冶。

12、治民者,禁奸于未萌。

13、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14、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15、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17、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18、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19、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1、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22、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23、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24、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25、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6、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

27、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28、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29、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30、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31、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于卒伍。

32、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33、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34、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

35、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36、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39、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40、敏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41、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42、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43、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

44、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45、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46、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7、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4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49、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50、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51、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5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53、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54、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55、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56、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57、小信诚则大信立。

58、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59、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60、明主之道,明于公私。

6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62、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63、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64、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65、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恶。

66、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

67、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6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

69、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70、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71、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

72、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73、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74、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75、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

76、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为人也。

77、严家无悍勇,慈母有败子。

78、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79、爱臣太亲,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80、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81、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于卒伍。

82、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83、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84、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85、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86、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8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8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89、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90、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91、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92、人处疾则贵医。

93、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9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95、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96、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

***、赏罚之道实国之利器。

98、智 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 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直到劲直,听用,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 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99、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100、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

人物资料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名言 小信成则大信立

提到韩非子许多人都知道,也对他有所了解。他是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下面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韩非子名言 小信成则大信立,一起来看下吧!

1、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3、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4、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5、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7、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8、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9、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10、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11、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12、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

13、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14、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1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16、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7、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19、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20、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1、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22、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23、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24、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25、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26、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以上就是关于:韩非子名言 小信成则大信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

问题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下一句,及其意思。 30分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从字面即可理解,若要展开讲的话,会很多。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叮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指的是人应崇尚、追求的五种高尚品德,“温良恭俭让”指的是人应培养、陶冶的五种高尚品性,而“忠孝勇恭廉”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三者中,品德是基础,品性显现的是品德自身的外现形态,品格显现的是品德表象化后的典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实为里、表的关系,多种美德实际上统筹于一个核心,分野为三个方面、三种层面,它们相互拱戴、相得益彰、水 *** 融。

问题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 *** 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问题三:反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古代名言名句有哪些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全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问题四: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的含义各是什么 源于孔子的思想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问题五: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出自哪里? 已发送,收到后给我分哦~!

问题六:道义、良知、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看到这些就烦。意思不理解还难做。。 道义:1.道义,顾名思义,就是道德和正义的意思,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2.君子的本质正在于道义,遵从道义的别人尊重,丧失道义的别人轻视,因为讲道义而光荣,背信弃义而耻辱大概就是这么个意识~

良知: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之道[1]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礼义廉耻: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认为是治国之四纲。亦称“四维”。

仁义礼智信:仁: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义: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维持整个儒家社会的基本信条,是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必须遵守,相当于程序法。智:能够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信:对承诺的遵行和高度尊重。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温良恭俭让:解释: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自:《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问题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出自哪里 源于孔子的思想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慎大

 一曰──

 贤主愈大愈惧,愈彊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彊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彊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於安思危,於达思穷,於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其情难得。干辛任威,凌轢诸侯,以及兆民,贤良郁怨。杀彼龙逢,以服群凶。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大臣同患,弗周而畔。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於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於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不可正谏,虽後悔之,将可奈何?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此之谓至公,此之谓至安,此之谓至信。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黄帝之後於铸,封帝尧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陈;下轝,命封夏后之後於杞,立成汤之後於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盤庚之政。』武王於是复盤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後於济河,西归报於庙;乃税马於华山,税牛於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故易曰:『愬愬履虎尾,终吉』。

 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於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後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彊弱。

 权勋

 二曰──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於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叱曰:『訾!退!酒也。』竖阳谷对曰:『非酒也。』子反曰:『亟退,却也。』竖阳谷又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於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於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足以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皁而著之外皁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滥於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之道也?』虞公弗听,而***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厹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厹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诗云:「唯则定国。」我胡则以得是於智伯?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懽,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而厹繇亡。欲钟之心胜也,欲钟之心胜则安厹繇之说塞矣。凡听说,所胜不可不审也,故太上先胜。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於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戋刀)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於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下贤

 三曰──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狠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勿勿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於穷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子产相郑,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坐必以年,是倚其相於门也。夫相万乘之国而能遗之,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其唯子产乎?故相郑十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於道者莫之举也。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见翟黄,踞於堂而与之言。翟黄不说。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礼士莫高乎节欲,欲节则令行矣,文侯可谓好礼士矣。好礼士故南胜荆於连堤;东胜齐於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卿。

 报更

 四曰──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周昭文君之所以显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哺之,再咽而後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於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於此。』宣孟与脯一朐,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於房中以待之,因发酒於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轝!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张仪,魏氏馀子也,将西游於秦,过东周。客有语之於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於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北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於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於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

 孟尝君前在於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於荆,还反,过於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待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於齐,毕报。王曰:『何见於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蹙之请,坐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彊力哉?彊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顺说

 五曰──

 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力虽多,材虽劲,以制其命。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而无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於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於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惠盎曰:『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志也。臣有道於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愿也。』惠盎曰:『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於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於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大王独无意邪?』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惠盎对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於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辨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宋王,俗主也,而心犹可服,因矣。因则贫贱可以胜富贵矣,小弱可以制彊大矣。

 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田赞对曰:『衣又有恶於此者也。』荆王曰:『可得而闻乎?』对曰:『甲恶於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暑,衣无恶乎甲者。赞也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贵无敌,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为其义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荣。意者为其实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则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

 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其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