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为国的故事,公忠体国首先想到谁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12 0
  1. 三国介绍两个人物

在职场工作,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能把同事当朋友,只有离开了那个环境,同事间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因为职场很复杂,又是一个涉及利益的场,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很难了解每一个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总的来说,在职场与同事相处,有三个要点要把握好:

公忠为国的故事,公忠体国首先想到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不要在背后说人坏话

每个人背后都有人说,每个人也在说人,但在职场,切记不可说人坏话。否则,你会发现,第二天,你说的话就在公司传遍了。

职场中,人无完人,世界上也没有不透风的墙。你今天说的坏话,总有一天会传回到当事人的耳中,这样无形中给自己树敌。

职场

2、不可对同事推心置腹

哪怕你和哪个同事关系再好,也不可推心置腹,把自己工作中、生活中的私事告诉别人,千成不可以把自己的底全部告诉别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职场上因为同事大部分是竞争关系,你与别人推心置腹,那么,就别怪有心人利用你的弱点攻击你了。

职场

3、不可咄咄逼人

我们每个人从小的生长环境、教育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质不一样,你不能要求别人像自己一样,毕竟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不是反着过来,对自己很宽容,对别人很苛刻。

同事之间是要相互协作的,是需要拿劳动成果说话的,如果你弄得和别人不愉快,那么谁都不喜欢你,不想和你在一起合作。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地方。在别人向你求助帮忙时,你说话咄咄逼人,只会让自己的职场关系变得很糟糕,不利于自身职业发展。

职场

这三点是职场大忌,千万要记住。

三国介绍两个人物

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人蜀中之后,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赛后主刘禅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徙放于汉山,听到噩耗,大为哀痛地表示:‘指葛丞相死,我一辈子都要老死在这儿了!因为伪造军情被废为庶民的前尚书令李平,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伤心得发病而死。李平被流放后,经常对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诸葛亮一定会原谅他而再度重用他的。原蜀中大老张高,本来对以空降部队掌握盖州大权的诸葛亮颇不服气。但在出任丞相长史,和诸葛亮朝夕相处后,不禁感叹道:“明公(诸葛亮)有赏时,远方之人只要有功,绝不会被遗漏,惩罚时,只要有罪,再亲近者也逃不掉;爵位绝不予无功之人,刑罪也不避尊贵大官,所以贤人、愚人均可感受他的大公无私而努力工作,不去计较个人利害。” 且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光是这种让政敌都感动的磊落政风,的确称得上古今难得的大政治家。仁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最后下总评道:诸葛亮为相国,安抚百姓,倡导礼仪规范,裁减官员,尊崇制度,开诚心,布公道。做事尽忠而有益社会者,虽是仇人也必有奖赏;违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虽是亲人也一定处罚。承认错误,努力改过向善,虽是重罪,也会加以原谅;巧辩脱罪,变本加厉,虽是轻罪,也。必加以戮诛。善再小也必会受到奖赏,恶再小也必会遭到贬滴。处理行政工作以精练为主,重视事情的本质,要求事事确实,对虚构好表现者常公开责备c是以邦域之内,皆敬爱又热爱之,刑法和政令虽严峻却毫无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面劝戒明确也。称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长才,即使管件和萧何,也比不上他。诸葛亮虽然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实战方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一生中败战多于胜战,除了早年自己当“配角”的当阳之役,几乎沦于溃败外,其余的情况倒还尚能掌握得住,战败以后的损失均不大。不过,诸葛亮的确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陈寿批评他应变技巧不足,是相当有道理的。由于的渲染,将诸葛亮塑造成“未卜先知”的“半仙”,让人觉得他事无巨细,大小通吃(因为别人的智慧差他太多),甚至因而误解诸葛亮独断独行,不懂得用人和培养人才,所以最后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诸葛亮无法达成恢复汉室的宿愿,倒不是他治理蜀国效果不彰,除了蜀国本身的实力太弱外,应归于对手太强(曹操、曹丕。司马懿、孙权的确皆是一世之选)以及本身运气不佳所致。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但有陈寿所言“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是不余遗力。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储葛武侯集》的《便宜十六策》中他写了一篇《纳言》,表示:“纳言之政,谓之谏净,所以众下之谋也/’主张在上者应广纳部属之言,才不至于“失政”。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虽然,《便宜十六策》有不少史学家以其文体认为可能非诸葛亮亲笔作品,但身为丞和日理万机,由“秘书’代笔,将其意思作完整表达,以见之于”公文”中,的确有可能。即使如此,文辞或许不‘’真”,但精神仍是诸葛亮的。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别在丞栩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纳更多人的意见。《董和传》记载诸葛亮叙述他和童和共事七年的感言中表示:“”董幼宰(董和字)和我共事七年,碰到事情决策有不周到的地方,他一定会反复表示他不同意的看法,因此我们常往返地讨论再讨论,有时甚至十余次之多·。如果大家都能象董劝宰一样勤恳认真,不但对公事有好处,也可以使我在作决策时,不致造成太大错误。”他谈到早年和朋友相处的情形。徐庶是位头脑清晰、绝不马虎的益友;刊崔州平交“屡闻得失一;后来的胡济更是“数有谏止”’。这些朋友都是以提供“谏言”’,而让诸葛亮深为感激、终生难忘。他更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用,温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和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军团公布的(劝将上勤攻已缺教)之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人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属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才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广。”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 诸葛亮的政治思想,是法儒混合体的。他重视制度,拟定管理条例时,必须以理性立场,现都可能为恶,严格执行所有的法令,陈寿便称他刑法和政令都很严峻。但执行上他则重视领导,在上者必须为人君、为人师、正己才能教人。《便宜十六策》的《治国篇》: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上则东正矣。本者,经常之法觎矩之要也。这段文字;明白显示制度的重要性,国家有国家制度,家庭有家庭制度提治理的根本。《君臣篇》则写道:君以施下为六,臣以事上为义,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援臣,上下好利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见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这段文字则显示诸葛亮之重视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者不可光说不练,做好榜样,才能使政令贯彻,这便是他以身作则的儒学精神。诸葛亮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本分,一丝不苟。赤壁之战时,奉刘备之令到东吴,孙权爱其才,要诸葛亮之见诸葛谨设法留下诸葛亮。但“知弟莫如兄”的诸葛谨表示:“我弟弟诸葛亮委质于人,义无二心,弟之不留于东吴,犹如我诸葛建不会投靠其他地方一样。”后来,诸葛道出使蜀汉,诸葛亮也只接接待他国使臣的礼节来对待多年不见的“老哥”。除T公事会面交谈外,兄弟俩从未私下接触过。诸葛兄弟彻底遵守人臣之节,是中外古今难见的。身处战乱之世,如果不懂得如此审慎,势必会遭人猜疑,而影响任务的完成。相同的,刘备不但称赞诸葛亮对自己是“如鱼得水”,还将身后大事完全委托诸葛亮,毫无猜疑,相信他对诸葛亮的人格必有相当深人的观察吧!不过,诸葛亮虽大权在握,却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来后,声望达到空前,使另外一个辅佐大臣李严深为疑虑。故意写信建议诸葛亮趁机进爵封王,接受九锡。对这件事,诸葛亮坦然地表示:我是位东方才能低下的上人,辅佐先帝,井不胜任,但却承蒙错爱,位居人臣之首,所得的禄赐也够多了,如今讨贼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报,便妄自尊大,乃与义不合,对我没有好处的......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认为诸葛亮拥有大权,却不失节制,绝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会怀疑他有墓位自立的野心,的确做到“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在蜀中这种好摆龙门阵好拉关系的社会环境里,实在是不简单的事。当然也有对他大权独揽深为疑虑的人,廖立、李严、张裔虽颇不服诸葛亮,却还相信其人格。但有位叫作李递的官员,充分表现对诸葛亮的反感,常自作聪明的分析,诸葛亮这种权臣,功高震主,有天一定会和皇帝产生权力冲突。到时候不是篡位,便是身败名裂。诸葛亮听到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把李进视为自己的监察人,暗自警惕,不可有越分的表现。及诸葛亮死后,李锡仍不放松,他上疏后主表示:“‘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野心勃勃,又长年镇守边疆,臣常担心会发生g外。如今诸葛亮g死,刘氏从此得保,西戊也可以静息,全国大小应为之庆祝才对啊!”刘排和蜀汉大臣们正为诸葛亮的噩耗哀悼,见此疏文,自然脾气,认为李逸恶意低毁公忠体国的贤臣,立刻将他下狱治罪由于再也没有像诸葛亮这种会保护自己政敌的人替他求情,李遨;便被处以。诸葛亮生前为官清廉,清心寡欲,以身作则,力求改变东汉官员企图享乐、浮华*逸的官场风气。他生活十分俭朴,井常以春秋楚相孙叔敖自比,从他在最后北伐前给刘禅的上疏中,公布自己的财产,便可看出这一代权臣、名相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社会风气。为了反对东汉以来厚养风气,诸葛亮途命将自己安葬于前线的定军山下,不必运回成都举行国葬,以免浪费铺张。他还明确表示,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人殓时穿平常衣物,必有随葬器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的最后阶段仍坚持原则,力行俭朴风气,实在难能可贵。诸葛亮相信治国必先治家,所以对自己的子侄要求至为严格。他到46岁才得于,所以早年便将兄长诸葛谨的次子诸葛乔过继自已名下。_诸葛亮北伐时,诸葛乔也跟随到前线,为加强其锻炼,诸葛亮特别安排他担任山区押解军粮的工作,相当辛苦。要冒风雨。又有跋涉崇山峻岭的危险。在写给诸葛控的书函中,诸葛亮特别提到这件事:“乔儿接道理是可以留在成都的,但现在诸将的第二代子弟.都在前线运送物资,大家应该同甘苦才对,所以我特别令他率领五百多名兵士,和众子弟们相同,担任运粮工作。”很不幸地,诸葛乔在街亭之役时,为保护粮袜安全,在撤兵过中,和敌人力战而死。

一,相貌。两人在史书上都不是什么帅哥,其中曹操绝对不是帅哥,而且个

子不是很高。历史上指明是帅哥的有诸葛亮、有周瑜、有孙策等。现在无论是在游戏

里还是个人想象中,都把曹操当作一个大帅哥,我想那是因为大多数喜欢曹操的人可

能认为曹操人聪明、又有霸气那当然是帅哥咯,曹操人多情好色,每到一个地方都不

忘,当然是帅哥咯,曹操受了那么多的冤枉,当然是帅哥咯....我晕哦....

二,对待人才上。曹操和刘备的区别是,曹操重才,惜才,却不爱才;而刘备

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爱才。下面举几个例子。第一,刘备一开始的时候,就和关羽、张

飞在一张床上睡觉。(以至于有的**上写刘备是同性恋,我狂晕...)对于诸葛亮,

更是三顾而得之,中间还哭了一大场...而曹操在得知还很年轻的司马懿有才干的时候

招他来做官。司马懿当时想推辞以疾,曹操就表示你丫不来我就让你好看。第二,大

家都知道,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捉了去,迫使刘备把徐庶送给了曹操,但却不知曹操在

发迹的时候他的一个手下的人叫靳允的人的母亲老婆孩子全被吕布给弄了去,可人家

曹操可没人刘备那么老实,我想结果大家就不得而知了。第三,曹操的谋士集团中,

只有一个人最后是得善终的,那就是被称为“乱武”的 贾诩。唉,这个人一生都干了

些什么事,我想大家都知道吧?

三,对待平民上。刘备从没屠过城,曹操屠过不只一座城。“遇曹至,坑杀男

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攻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城邑

无复行人”,“遂略地至琅玡、东海,所过残灭”,不知道你读到这些会是什么感觉

,反正我是挺难受的。再看看刘备。刘备当年被曹操赶出新野,号称几十万大军追赶

的时候,逃命的时候也没丢下平民,当时为了这些平民日行不过十里,当手下建议刘

备丢下流民,轻装逃命的时候,刘备说了句千古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

我,吾怎忍弃去。”

四,临终遗言。刘备的临终遗言大家都很清楚,因为他告诉诸葛亮说,要是他儿

子不行,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下好了,以后每个人都说刘备奸阿,虚伪阿!但大家也

不想想,刘备怎么就这么大胆会说出这种话?即使他对诸葛亮很放心,他就不怕诸葛

亮的手下哪天会像后来赵匡胤的手下那样,来个梦中黄袍加身,给诸葛来上这么一个

?因为毕竟他老爸临死前也有过这么样嘱托的嘛,俺们是照规矩做事嘛。而且,人常

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八十万兵被一把火烧得快没了,就不兴脆弱一下说点丧气

话?再者,扔阿斗时也不兴是自己败成那样又没了老婆出出气?曹操因为泡女人打败

仗回来还把自己的老婆给休了呢。好了,再看看曹操的遗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还特别叮嘱要把他所有的小妾们都好好的放在铜雀台上,别去欺负她们,让她们自

己干点针线活养活自己。这时候,有人就要问,这么疼她们直接让曹丕好好供着好吃

好喝多好啊,这你就不明白了吧。你依赖别人,难免会有可能将来服务于别人,而且

有个针线活,也免得整天胡思乱想生出什么事来啊!哎呀,曹操大哥阿!您真是太厉

害了阿!

呵呵,就先说这些吧。当然,谋略上,曹操是远胜于刘备的。但三国演义写得过了

点,把刘备说得太好了,太迂了,而把曹操说的太笨了,太奸了。但刘备绝对不是岳

不群,曹操也不是左冷蝉。他们都是英雄,刘备多了点仁义,曹操多了点霸气和狠气

。但,正像我们说一顿饭好吃得以后再也吃不下别的东西了,这诚然是夸大其词了,

但并不代表这饭不好吃了。所以,三国演义中夸大了刘备的仁义,并不是说历史中的

刘备不是个仁义之君,同样三国演义中夸大了曹操的阴险奸诈,也并不是说历史中的

曹操不是一个奸诈狠辣的奸雄了。还成了个受了委屈的小白脸小帅哥了?

曹操和刘备是三国时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君王。本文以其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对他们之评

论为基础,对曹操和刘备进行一综合的比较研究。引述来自西晋陈寿之《三国志》。

一,少年英雄

曹操和刘备在少年时代即已经展现了其独特的天赋。

1.曹操

太尉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少年曹操还曾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回答说:“子治世治能臣,乱世之奸

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刘备

对比之下,刘备在少年时代即展现了比曹操更为独特的优秀天赋。当时最负盛名的隐

士刘元起曾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因此,刘元起一直资助少年刘备的学业。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二,风华初露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青年时代,曹操和刘备就展现出了君王的魅力。

1.曹操

兖州大乱,陈宫等人认为:“今天下分裂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之牧州,

必宁生民。”曹操遂出任兖州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刘备

徐州牧陶谦死后,与荀彧齐名的“世之奇士”陈登劝刘备:“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

,立功立事,在于今日。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又说:“今欲为使

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

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对比之下,刘备具有曹操所不能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乱世枭雄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1.曹操

王俊曾对刘表说:“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著名的史

学家裴松之认为曹操用兵“机变无方,略不世出”,是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才。(《三国

志·魏书·武帝纪》)

2.刘备

与司马懿齐名的阴谋家裴潜曾对刘备给予高度评价:“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

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

与荀攸齐名的“世之奇士”陈登曾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

曹操首席谋士程昱认为:“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次席谋士郭嘉也认为:“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

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宜早为之所。”其观点基本相同。(《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曹操自己也认为,“夫刘备,人杰也。”“刘备,吾俦也。”又曾对刘备说:“今天

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对比之下,曹操始终在心理上处于劣势。两者之高下,一目了然。

四,其他

1.曹操

初,桓帝时又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起于梁沛

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三国志·魏书·武帝

纪》)

2.刘备

(无)

对比之下,刘备具有曹操所不具有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的政治色彩,这一点,在两汉以

降充斥着神秘主义色彩的封建政治制度和传统下,更具有意义。

综上所述,曹操远不如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