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的历史人物,文武全才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13 0
  1. 三国的众多人物中,真正的文武全才应该是谁?
  2. 三国十大文武全才:三国时有哪些文武双全的人?
  3. 诸葛亮人物简介
  4. 历史人物故事:甘茂渡河

姓范的名人

提起范仲淹,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一个文人形象,也都熟悉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为民情怀,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豁达胸怀。其实,范仲淹是一个文武全才。而且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他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传道授业,心系社稷民生,秉公直言,致君,用其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志趣节操感召着无数的人。

(范仲淹画像)

文武全才的历史人物,文武全才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范仲淹文学成就简介

范仲淹不仅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而且文学艺术成就非常之高,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无论诗、词、文、赋都成就斐然。范仲淹一生诗作颇丰,仅在《全宋诗》中就留下302首之多。他的诗意境高远、清新明朗、恬淡质朴,是宋诗中的精品;范仲淹流传下来的骈赋35篇,而且开创骈赋理论研究,zuò《赋林衡鉴》一文,对骈赋创作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体势”说;范仲淹的词自成一家,《苏幕遮》《渔家傲》等名篇被永久传唱;范仲淹成就最大的是古文创作。范仲淹的古文常常记叙夹杂抒情,简洁典雅,收放自如,其中《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

可是,他的成就不仅限于文学方面,他在军事武功、政治改革方面均有极高的成就和贡献,他的一生,是个逆袭的典范,人生简直开挂。

二、历代对范仲淹的评价

范仲淹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都有巨大成就,深受人们推崇。历代对他都评价极高。

王安石说他:“一世之师,yóu初起终,名节无疵”

王十péng说他:“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义”

黄庭坚评价他说:“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朱熹评价他说:“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罗大经说:“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

元好问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王世贞说:“问宋臣,曰:李文靖之远、王沂公之公、韩魏公之重、范文正公之廓、司马文正公之笃,庶几尔”

评价他说:“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三、穷苦颠沛的童年

范仲淹原名叫朱说。本来他姓范,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由于五代十国时的时势战乱,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已家道中落。范仲淹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病逝了。幼年丧父,无依无靠。母qīn谢氏是一名小妾,也被赶出家门,为了生计,无奈之下,只得带着两岁大的孩子改嫁山东邹平长山朱文翰,而范仲淹也随继父姓,取名朱说。

继父朱文翰是一个小官吏,母子俩的生活suī清贫,倒也算安稳了。朱说从小就表现出了他的天赋和自律。其他兄弟姐妹整日嬉戏玩闹,游手好闲,唯独他酷爱读书,以书卷为友,刻苦上进。

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朱说被送去醴泉寺读书。寺内住持对朱说疼爱有加,生活上常接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戏弄他。为躲避喧嚣,朱说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煮粥,待凉后从中间用十字划开,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吃。这就是“划粥断齑”典故的来历。

(传说范仲淹读书的山洞)

四、少有大志,逆袭改变命运

如果不出意外,朱说就会像大多数普通家庭的hái子一样,平平淡淡过一生。可在朱说二十多岁时,偶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不是朱家亲生子,tā原本是范家的人!

通过母亲的诉说,朱说得知自己范家一族已然没落。知道真相后的朱说,除了对朱家的感激,还立下大志,他要光复范家的荣耀。从cǐ,他拼了命地读书,考到了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里读书的,大多是达官显贵子弟,朱说不去和他们攀比,而是埋头读书,昼夜苦学,五年来不曾解衣宽带,舒舒服服睡过觉。要是读书困了,就用冷水洗洗脸。

他的一个同学,看到朱说整天吃的米粥咸菜,生活十分清苦,就给他送来一些丰盛的饭菜,几天后,同学再来到朱说门前时,发现饭菜纹丝未动,便怒气冲冲找朱说理论。朱说说:“我感谢你的好意,但我不能接受,因为我过惯了清苦的生活,怕尝过这些美味的饭菜后,再也吃不下原来的饭了。”

在求学期间,有一次宋真宗来到了应天府,应天书院的学生全都跑出去,争着去一睹皇帝的真容。唯独朱shuō岿然不动,依旧继续读书。有人问他:“皇帝来了,你都不想去看看他的真面目吗?”朱说回答:“皇帝迟早是会见到的。”这不是吹牛说大话,而是源于十足的底气。果不其然,这句话不久就实现了。

三年后,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自此步入仕途,用自己惊人的毅力改变了命运,成功逆袭。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奉养,自己也恢复了范姓,并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范仲淹!

五、为官清廉,秉公直言,造福民生

在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期间,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纠正了许多冤错案,受到百姓爱戴。

宋天禧年间,范仲淹刚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盐仓监。当时泰州地处沿海,海堤常年失修,潮水时常涌入,令肥沃的土地渐渐颗粒不收,饥荒严重,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外逃。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筑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有人责备范仲淹越权奏事,范仲淹直言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也有人以筑海堰后难以排水而予以反对。而张纶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奏请朝廷批准,并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捍海堰。当时范仲淹征调4万余人,历时3年多修成捍海堰。堰成后成效显著,“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外出逃荒的百姓纷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们把这条捍海堰称为“范公堤”。

六、执教兴xué,整顿弊政,直言敢谏

在修筑捍海堤期间,范仲淹的母亲病逝,他回家守丧,居南京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知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矫正学风、崇尚德操、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书院学风为之焕然一新。

因政绩突出,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多次因直谏被贬谪,梅尧臣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作《灵乌赋》,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他刚正不屈的凛然气节。

七、戍边西北,抵御外敌,威震西夏

如果以wèi范仲淹就单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书生,那就错了。他的军事才能也惊人的出众。

公元1038年,党项头领李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一改往日对宋朝俯首称臣的姿态,率军侵犯北宋边界。战报传来,朝野震惊。边事吃紧,宋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公元1040年,李元昊再次发兵攻打北宋。范仲淹主动请缨,来到延州(今延安),镇守边疆。范仲淹更改军队旧制,重新整兵,大胆启用本土人才,并且任用羌人,加强军队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清涧城和_城,作为军事基地,增强防御力量。他审时度势,没有盲从皇帝的命令主动出击,而是以守代攻,在险要之地筑城池,修营田。范仲淹运用自己的计谋一次次击退西夏人,他的名号也威震西疆,周边不少部族主动降伏大宋。李元昊也向北宋称臣,签订庆历和议,西北边疆的战事得以平息。

(今延安宝塔山下关于范仲淹的石刻)

八、庆历新政,以图革新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召回范仲淹,授其为枢密副使。当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官僚队伍过于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内有日益严峻的朋党之争,外有党项人的虎视眈眈。时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yú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纳了大部分意见,开始施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在选任官吏方面,精简冗官,明确官吏升降制度,严格考核举士,慎重选择地方长官;在军事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经济,减轻赋税徭役,整顿军备;在法治方面,yán明朝廷号令,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范公碑)

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改革以失败告终。新政失败后,范仲淹遭到吕夷简等人的打击,被贬至河南邓州,他的好友滕子京也被贬至岳州。

(岳阳楼)

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在范仲淹死后,人们才发现身为朝廷重臣的他,遗产连回乡的路费dōu不够,真正的两袖清风。范仲淹的一生,正如他的谥号“文正”一样,文治武功,正直磊落,他的德行和节操,是文人士大夫的榜样,被誉为“宋朝第一人物”,实至名归。

除了范仲淹,范姓历史名人还有谁?

1、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2、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备弯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3、范增:公元前206(汉元年),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jiè机行刺,终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

4、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人东汉时期党人名士,与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尹勋、蔡衍、羊陟并称为八顾。又与刘表、陈翔、kǒng昱、范康、檀敷、张俭、岑_并称为“江夏八俊”。

范滂因被举荐为孝廉、光禄四行出任冀州请诏使,漏拍后调任光禄仿搜闷勋主事。后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任职。太守宗资先前听说过范滂的名声,聘请他到郡府中担任功曹,把政事交给他处理。延熹九年(166年),牢修诬陷指控“党人”结党,范滂获罪被关进黄门北寺狱,后来审判结束释放回乡。

5、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姓范的名人有那些?

可以是范仲淹: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皇_四年(1052年)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三国的众多人物中,真正的文武全才应该是谁?

中国历史上文武全才的君王非常的多,留下的千古名句更是数不胜数。其实出了开国的君王外,其他的君王从小就有一群名师对其进行教育,别说是那些认真学习的,就是不太喜欢学习的人在文上面也都远远的超过了普通人。至于武这方面,只要是那些君王小时候喜欢舞刀弄枪的,那肯定也是有很多的名师对其进行传授。

魏武帝曹操不仅是一个文武全才,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与所有的君王进行文韬武略的笔试,也是稳稳的进入前三的。曹操在武这方面的事迹喜欢历史的都知道,曹操不仅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击败了袁绍的军队,而且还对那时候的北方地区完成了统一。至于文这方面,曹操是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隋炀帝杨广也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如果不是后来走错了路,那他的历史地位绝对要上升很多。在武这一方面,杨广年轻的时候就随着父亲杨坚一起征战天下,最终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而且,杨广征服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事迹更是散发着万丈光芒。至于文这方面,?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以及?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

唐太宗李世民在古代的君王里面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李世民年少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李渊一起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唐朝。而且,李世民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指导今天依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国十大文武全才:三国时有哪些文武双全的人?

一、姜武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当中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他基本上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他也非常的擅长出谋划策,而且将我对于武艺方面也比较有造诣,而且在三国演义上也有他上阵的描述,所以姜武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

二、司马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在三国演义当中和诸葛亮斗智斗勇,最后司马懿的后代还建立了晋朝,司马懿可以说也是一个军师,而且他的武艺也很厉害,在三国演义当中有过描述,说司马懿骑马和别人比试,而且可以和很厉害的人坚持三个回合,证明了司马懿的武力值很高。

三、王郎可以说,在三国演义当中感觉非常不济,因为在里面描写的王郎死亡是因为诸葛亮骂死的,其实王朗这个人也是文武全才的人物,他曾经和孙策交过手,而且武力值也很强,只是在后来的时候晚节不保,才会被描写成被诸葛亮骂死。

四、这几个人物可以说在三国演义当中都有着很出色的表现,对于司马懿和教我可以说能力和诸葛亮不相上下,但是他们比诸葛亮拥有了武力,这样来说的话,他们已经超过了诸葛亮的能力,所以说他们几位能够称为文武全才的人,在三国演义里面都有描写。

根据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三位人物在三国演义当中却是属于文武全才的人物,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三国演义里面针对这几个人物的描写。

诸葛亮人物简介

三国历史上文武全才的十大牛人:《三国志》中有十大文臣之排名,也有十大武将之座次却没文武全才的,感觉有些遗憾所以写此文,望各位爱好历史的朋友品评(不含君主):

一、张辽

三国魏名将,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g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

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215年的逍遥津之战,更是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成为历代推崇的名将之一,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故事。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后世将其与乐进、于禁、张A、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张辽为曹操统一北方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晚年,他还带病征战。张辽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先后跟随曹操战山东、讨袁谭、灭袁尚、平辽东,在极端混乱的三国时代,结束豪杰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北方渐趋统一,这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

一生韬勇,no.1当之无愧。

二、周瑜

三国名将数不胜数,但是若论文武全才风流儒雅又少年得志,则非周瑜莫属。人们多以周郎代称周瑜,就是表示他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易中天先生说就是周帅哥,大致如此。

周瑜的骄傲绝对比任何人都有资本,无论是正史记录还是《三国演义》中的家言,他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年级轻轻就成为江东军事上的第一把手,我们从电视中也能看到江东文武群臣都对这个年轻人毕恭毕敬,连孙权也让他三分。

周瑜不光会打仗,而且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新《三国》中他和孙策出去玩,听见二乔弹琴,居然能从中听出一个弹错的音节,这说明周瑜还是个音乐家。年轻帅气而又有才干和地位,难怪小乔会喜欢,这样的人物哪个女人不爱呢。《三国》也重点突出了他和小乔的爱情,那真是郎才女貌,羡慕。在工作中是领导赏识的好干部,在生活中是风流倜傥的好丈夫,可以说周瑜已经占尽了人生的便利,做人要做到周瑜的地位那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赤壁一战三分天下.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气魄,何等壮哉.24岁任东吴三军统帅,受孙策遗托,辅孙权成就一方霸业,第二实至名归。

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周瑜都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没有他就没有赤壁之战,甚至三国格局都有可能改写,只可惜三十六岁就死了,也算是天妒英才。

历史人物故事:甘茂渡河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历史人物故事:甘茂渡河

战国时期,楚国下蔡地方有个人叫甘茂。他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出任了秦国的将领,后来由于战功卓越,多次对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在秦武王时升任左丞相,任职期间又领兵攻下韩国的宜阳。后来在秦昭王时,因为昭王身边的近臣不止一次地在昭王跟前说他的坏话,他怕有一天昭王会听信这些谗言处死他,于是他就逃往齐国。

甘茂文武全才,既善于指挥军队打仗,又善于治国安民,尤其是能言善辩,有杰出的外交才能。

有一年,甘茂出使齐国,途中必须渡过黄河。他在黄河岸边等了半天的时间,也没等来渡船。快到中午的时候,才过来一只渡船。甘茂上了渡船,渡船破浪前进。

船夫问甘茂说:“先生,渡过黄河要干什么去?”

甘茂回答说:“我去游说齐王。”

船夫一听就笑了。他想,黄河水深浪急,自己摆船渡来渡去,如履平地,本领够大的了,还不敢去游说齐王呢!你还没有我的本领大呢,也竟敢去游说齐王?

甘茂问道:“你笑什么?”

船夫说:“我笑你不自量力。”

甘茂说:“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船夫说:“黄河的水面只不过是一条缝隙那么窄,你都不能把自己摆渡过来,还能替国王游说齐王吗?”

甘茂说:“这话不对。你不了解啊!世界上的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办事谨慎而又忠厚老实的人,可以辅佐国王,却不能带兵打仗;骐骥和骒骐这样的骏马,一天能跑上千里远。如果把它放在房屋里,让它去捕捉老鼠,它连一只小猫还不如;干将莫邪炼的宝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天下闻名,如果木匠拿它去砍木头,还不如一把斧头呢。”

船夫觉得甘茂讲得有道理。

甘茂接着说:“接下来,再谈谈你和我吧,现在操起船桨划船,随着波涛上下行驶,我不如你;但是,游说拥有万辆兵车和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小国家的国王,你也比不上我啊!”

感悟

人各有长短,用人要扬长避短,不能求全责备。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