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兽食人的意思_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18 0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
  2. 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
  3. 明朝亡于大顺军是“亡国”,为何被满清灭掉却是“亡天下”呢?
  4. 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保国者,其君其
  5.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的名言?
  6. 率兽食人的意思是什么?率兽食人是什么意思?
  7. 求古文翻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谁的主张介绍如下: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代思想家是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

率兽食人的意思_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文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释义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出处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的《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

顾炎武介绍

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正确答案: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原文: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两百余年后,将其缩减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原文: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译文: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

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扩展资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出处,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顾炎武的作品《日知录》中,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意思就是天下的兴亡,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是责无旁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保天下”,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匹夫”也推卸不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是讲述的这层意思。顾炎武在表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大概是在17世纪的中后期,而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8个字。

已经到了近20世纪,虽然时代在变迁,也经历了几百年,可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并没有消退,在面对国家危机。

人民处于苦难的时候,总有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引领着变革的浪潮,这也是中华民族另经磨难却始终未倒的源泉。

相关人物介绍: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百度百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朝亡于大顺军是“亡国”,为何被满清灭掉却是“亡天下”呢?

亡国是封建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灭亡。

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出自《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原文是: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白话译文:有亡国,有亡天下,那么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改掉名字,换掉国号,这是亡国;没有仁义了,以至于野兽把人吃了,人都要自相残杀了,这叫亡天下……知道保护天下然后保护国家,这是保护国家的人,这样的君主和臣子,都是吃肉的人打算的;

保护天下,哪怕是匹夫那么卑微的人也有责任去做。

扩展资料:

《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其中不少名言警句,传诵千古,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士庶。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

百度百科——日知录

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保国者,其君其

关于这个问题,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有一段记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顾炎武看来,亡国只是易姓改号,皇帝换了姓,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天下还是原来的天下。但当朝代更替时,伴随着社会的倒退,那这就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了。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王朝更迭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也就是说,改朝换代可以禅让,可以继承,甚至可以造反夺权,但唯独不能被“蛮夷”鸠占鹊巢,那是侵略,是亡天下。

所以,自然而然,明朝亡于李自成的大顺军是亡国,是造反夺权的亡国;而满清则是蛮夷,他们是侵略,是亡天下。

因为李自成是***,他的军队是***,而满清是外族。并且,满清入主中原后强迫汉族人从胡俗,这是民族的耻辱,也是文化的倒退,所以称之为“亡天下”。

当然,这只是两位儒学***的理论,至于这个理论是否正确,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就是,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百姓接受大顺王朝仅仅用了很短的时间,但是接受满人的统治,则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当然,至于这个结论是否准确,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顾炎武和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那段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王侯将相,到布衣百姓,人民普遍快速接受了李自成的大顺,但接受满人的大清,则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的名言?

C

试题分析:材料即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源。这一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座右铭。故选C。AB项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顾炎武等明清进步思想家还是属于封建士大夫的范畴,他们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

点评:儒家思想主张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思想在明清之际被进步的思想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一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为真理、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率兽食人的意思是什么?率兽食人是什么意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名出自顾炎武,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

原句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解释

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那就是:易姓改号叫作亡国;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这叫作亡天下。

背景

清军入关。

改编

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中写道:“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求古文翻译

率兽食人的意思是什么?率兽食人是什么意思?

率兽食人的意思是:★「率兽食人」在《汉语大词典》第2128页 第2卷 384★「率兽食人」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率兽食人lǜ shòu shí rén(率兽食人,率兽食人)本指统治者为政失职,只图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后因以「率兽食人」比喻虐政害民。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瞿秋白《短文二篇?最低问题》:「中国 *** 原来是率兽食人的 *** 。」——————————率兽食人lǜ shòu shí rén?补证条目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本指统治者为政失职,只图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后因以「率兽食人」比喻虐政害民。? 汉应劭《风俗通·穷通》:「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永乐时,御马监有索白象食谷者,户部以闻。成祖曰:‘此所谓率兽食人者,勿听。’」

率兽食人的拼音lǜ shòu shí rén

率兽食人是什么意思

★「率兽食人」在《汉语大词典》第2128页 第2卷 384 ★「率兽食人」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率兽食人

lǜ shòu shí rén(率兽食人,率兽食人)本指统治者为政失职,只图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后因以「率兽食人」比喻虐政害民。 ?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瞿秋白《短文二篇?最低问题》:「中国 *** 原来是率兽食人的 *** 。」——————————

率兽食人

lǜ shòu shí rén 补证条目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本指统治者为政失职,只图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后因以「率兽食人」比喻虐政害民。 ? 汉应劭《风俗通·穷通》:「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永乐时,御马监有索白象食谷者,户部以闻。成祖曰:‘此所谓率兽食人者,勿听。’」

用率兽食人造句

1.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日知录》

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於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於晋文王, 至武帝革命之时, 而山涛荐之入仕, 绍时屏居私门, 欲辞不就.涛谓之曰: ”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 而况於人乎一时.”传诵以为明言, 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於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於晋, 非其君也, 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 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 而汤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 且其入仕之初, 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 而可树其忠名以盖於晚也.

自正始以来, 而大义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 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 不容两立, 使谓绍为忠, 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刘聪、石勒, 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

〔译文〕

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 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 那就是: 易姓改号叫作亡国; 仁义的道路被阻塞, 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 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不分输赢不罢休, 这叫作亡天下.

魏晋人的清谈为什么能够亡天下? 原因就是孟子所说的杨朱墨翟的学说使天下人目无父母, 目无君上, 从而堕落为禽兽了.以前, 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所杀, 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 山涛推荐嵇绍入朝做官, 嵇绍当时隐居在家里, 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 ”我替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 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 然而不了解他这话败坏了仁义, 伤害了教化, 竟至使天下人目无父母.嵇绍对於晋王朝来说, 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 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 而去事奉并非他的国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间, 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 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又如何赎回他的罪过呢? 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 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 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

自从曹魏正始以来, 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 于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 二者不可并行不悖.如认为嵇绍是忠, 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石勒, 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 因此, 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 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 保天下, 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