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热门评论,轻裘缓辔踏地来,不减襄阳晋羊祜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23 0
  1. 表示闲适的词语
  2. ?陆抗和羊祜:吴国和西晋两国之间是对手更是朋友
  3. 今天看三国,晋灭吴时,关键人物有个羊祜!
  4. 轻裘大带的解释
  5. 郭真顺是什么职业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宋代:刘过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贴吧热门评论,轻裘缓辔踏地来,不减襄阳晋羊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译文

 演习场上,军纪严明,军容肃整,万马齐喑。随着一声号角声响,全军立即开始行动。秋日的平原如同手掌,而那枪林刀丛则像手指一样突出挺立其上,队队铁骑奔驰,速度快如流星;队形纵横,变化莫测。而检阅官张路分正端坐在油幢军帐之中,他按照兵法指挥着外面的千军万马,手执羽扇,神态从容,身着轻裘缓带,大有儒将之风。诸君可否知道,此人(张路分)不但是天生的将种,还颇富文才诗情。

 他文思敏捷,诗才横溢,书写时笔走龙蛇,落笔后则风雨为之惊,四座为之倾。他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万里封候,印金如斗,但这些并不足以平心意。他时时在拭擦腰间的宝剑,决意要驱散金兵,将那金人首领拿下斩首,否则就心意不能平。傍晚归来,那随军乐队所演奏的鼓乐,听起来却已经带上了那沙场上的边声。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

 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油幢:油布制的帐幕。

 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戎韬指的是兵法。

 羽扇从容:三国时诸葛亮常手执羽扇,从容指挥战事。裘带轻:即轻裘缓带,用羊祜故事。羊祜是西晋人,出镇襄阳十年间,他轻裘缓带,身不披甲,有儒将之风。

 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的地方。

 龙蛇:喻书法。

 惬:满足,畅快。

 吹毛剑:指锋利的剑。

 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赏析

 刘过虽终身未仕,但对北伐甚为关心,一直期盼全国统一。该词即是作者这种心境的体现。词的开篇从听觉角度对“秋阅”开始前和刚开始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万马不嘶”,足以让人联想到当时整肃的军容以及严明的军纪。随即,“一声寒角”陡然响起,嘹亮之极。“寒”字用得妙,既与词题中的“秋”字呼应,又烘托出战场上的肃杀气氛。“枪刀突出”三句,又从视觉的角度,在不同侧面描绘了演兵场上的盛况;“人在油幢”三句,从士兵写到将领,描绘了张路分指挥千军万马的仪态:只见他“羽扇从容裘带轻”,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君知否”三句,点出张路分“曾系诗盟”,即参加过诗人***,展现出这位善于用兵治兵的统帅的另一面,使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完整。

 下片“龙蛇纸上飞腾”三句承接上片,写张路分文飞扬、才思敏捷的一面,进一步强调了将军的能文能武。“便尘”以下几句写张路分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拂拭佩剑的动作,表现了其不甘于平凡的志向。末三句写秋阅结束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感慨。“归来晚”一句,表明演习时间之长。“随军鼓吹”,听起来也好似“边声”,足见作者北伐抗金的迫切心情以及期望朝廷尽早出兵的急切心情。

 全词风格豪放,极具画面感,是宋词中描写军事场面的优秀词作。

 扩展阅读:刘过轶事之交契稼轩

 刘过与辛弃疾交往颇深,后世传为佳话,宋元笔记中就有多段二人交游的逸事。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细述了他们相识的过程:辛弃疾在浙东为帅时,刘过慕名而来欲结交,门房见刘过只是一介布衣,势利眼发作,坚决不让其入内。刘过愤然与门房争执,辛弃疾听见声音召门房问话,门房不免加油

 添醋地说刘过是非,辛弃疾大怒,本想将刘过逐走,幸而此时陆游与陈亮在侧,二人把刘过大大夸奖一番,说他是当世豪杰,善赋诗,不妨一见。辛弃疾这才让刘过进来,斜眼看他,冷冷问:“你能写诗么?”刘过说:“能。”这时席间正上羊腰肾羹,辛弃疾便命他以此为赋,刘过笑道:“天气太冷,我想先喝点酒。”辛弃疾赐酒,刘过接过,大口饮尽,一时手颤,有酒液沥流于怀,辛弃疾就让他以“流”字为韵。刘过随即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弃疾闻之大喜,忙请他共尝羊羹,宴罢后还厚赠他不少财物。后来辛弃疾在京口为官,一日大雪,辛率众幕僚登多景楼观雪景,刘过出现时的模样很魏晋,敞着衣襟,穿着拖鞋,懒洋洋地就来了。辛弃疾大概很觉碍眼,有心刁难,便命刘过赋雪,并以“难”字为韵。不想刘过张口即吟道:“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辛弃疾赞叹不已,自此二人遂为莫逆之交。

 辛刘二人都是性情中人,元人郭宵凤《江湖纪闻》中记载的一则他们交往的趣事颇含几分江湖豪情:刘过欲回乡探望母亲,向辛弃疾告,辛弃疾知其囊中羞涩,有心相助。是夕,二人微服登倡楼饮酒,正好遇上一位都吏在左拥右抱宴客作乐。都吏并不认得自己的上司的上司辛大帅,自恃财大气粗,叫嚣着要包场,命左右随从把辛刘二人赶出去。二人也不与他相争,哈哈大笑着就回去了。辛弃疾随后称有机密文书要处理,点名要这都吏前来领命,而此刻都吏早已醉倒在温柔乡中,哪里还能连夜赶来。辛弃疾遂决定没收其家产并将其流放以示惩戒,都吏醒来吓出一身冷汗,忙四处托人在元帅面前求情。辛弃疾仍不宽恕,病急乱投医的都吏打听到刘过缺钱,便一咬牙,掏出五千缗奉上,说是为刘过母亲祝寿,再请辛弃疾开恩。辛弃疾却还不答应,摇摇头连说不行,命都吏将祝寿钱翻倍。都吏虽然心痛如刀绞,但也不敢不从命,如数把数额增到万缗,辛弃疾这才放了他一马。宋朝的宰相一月俸禄才三百缗钱而已,可见一万缗在当时是笔不小的巨款,一个小小的都吏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充当罚金,显然来源难保干净,辛弃疾此举是劫富济贫,同时也给了这位***的小官一记漂亮的双重警告。

 然后辛弃疾自己出钱为刘过买了回乡的船,把万缗钱交给他。知道刘过用钱向来大大咧咧,还特意嘱咐说不要像平时那样乱用。刘过大为感动,作了一阕《念奴娇》相赠:“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表示闲适的词语

羊祜,字叔子,西晋时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右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南郡,以清德闻名。他对所辖区域,减免兵役,开垦田地八百余顷,从“军无百日之粮”一变而为“军有十年之积”。对吴国将兵,愿去者听从其便。如吴将邓香侵扰夏口,被羊祜部将生俘,羊祜亲解其缚,放还。邓香深感其恩,率部投奔羊祜大营。每入吴境,所食民之粮未,皆以绢偿还。平素会众游猎,不入吴境,所猎禽兽,如先为吴人所射,后为晋兵所得者,一律封还。故此,甚得江汉之心,石城以西尽为晋有。奉命守边,与吴将陆抗对垒。陆抗病,羊祜以药馈之,陆抗遂以醇酒赠羊祜,边境数载不动干戈,人民安乐,万众称颂,传为佳话。羊祜平素在军营,常常是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阁之下,侍卫也只数十人。羊祜虽怀德信之慨,然有吞吴之志,病重期间,恳求入朝,面陈伐吴之策。晋主派张华就问,羊祜告以:吴主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如孙皓殁,吴国虽百万之众,指日可灭。并推荐社预代其所住。越二载,果如羊祜所言,吴国为西晋所平。羊祜韬略过人,素重信义,时人悦其德才,常常拿他与乐毅,孔明相比,素有“轻裘缓带羊叔子,羽扇纶巾诸葛公”之说。羊祜死后,赠侍中征南大将军,南城候。后人立碑于襄阳岘山,望其碑者无不流绨,故名曰“坠泪碑”。

?陆抗和羊祜:吴国和西晋两国之间是对手更是朋友

轻裘大带:qīng qiú dà dài,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闲适。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从容闲适。

缓带轻裘:huǎn dài qīng qiú,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从容闲适。晋朝时期,羊祜字叔子,作为荆州军队主帅,经常身不披甲,穿着轻软的裘皮大衣,坐着豪华的马车,游山玩水,被人称为“斯文主将”。

轻裘缓带:qīng qiú huǎn dài,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衣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从容闲适。西晋时期,巨平侯羊祜都督荆州军事,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他经常在军中穿着轻暖的皮衣,系着宽大的带子,仪态从容,没有武将的风度气质,很有雅士的风度。他的居住地没有重兵把守,还经常因为打猎、喝酒而耽误军务。

轻裘缓辔:qīng qiú huǎn pèi,犹言轻裘缓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从容闲适。

悠然自适:yōu rán zì shì,形容悠闲自在,神情从容的样子。作定语、状语;指人的心情。

不迫:yōu yóu bù pò,:悠闲自得;不迫:不紧不急的样子。形容从容闲适的样子。

自如:yōu yóu zì rú,①悠闲适意,无拘无束。②犹言从容不迫。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怡然自得:yí rán zì dé,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悠闲自在:yōu xián zì zài , 闲暇舒适,无忧无虑。

夷然自若:yí rán zì ruò,喜悦而无拘无束。

高情逸态:gāo qíng yì tai,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

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今天看三国,晋灭吴时,关键人物有个羊祜!

出身名门,他祖宗八辈都是二千石以上的***,爷爷羊续在汉末时,任南阳太守,父亲羊道为曹魏时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蔡邕的女儿,也就说蔡文姬是他的姨姨。他的姐姐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可谓是家道隆昌,清贵无比。>而 的身份也丝毫不差,和 堪称是「门当户对」,他们陆家是江东世族,祖父辈的那些荣耀就不提了,单说其父,是当年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破刘备大军的大都督陆逊。再说其母,是东吴「第二代***」小霸王孙策之女,算得是金枝玉叶了。>和 ,各自掌握著大军,帐下雄兵猛将无数,但他们却都是儒将风范,羊祜举止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平日里轻裘缓带,犹如文士。而陆抗也是世代书香,其父陆逊掌兵时,就被称为「书生拜大将」,而其子陆云、陆机,后来成为晋代文坛的著名学者,「潘江陆海」一词中的「陆」字就是说他们。>羊祜和陆抗,分属晋和吴,所以他们不得不做了对头,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彼此间都吃过对方的苦头的。>公元272年,爆发了著名的西陵之战。东吴的西陵守将步阐,率部降晋并献城。吴主闻讯后,急忙派大将军陆抗率大军去讨伐。晋武帝当然也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派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支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两人开始互相斗法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羊祜的大军到来后,打算用船只运粮草前往江陵,陆抗早料到了这一步,于是命人毁坏了堰坝,阻断了晋军水上粮道。羊祜棋失一招,只好改用陆运,古时没有铁路、公路,粮食等辎重的运输远不如水运方便。>陆抗一方面控制了交通要道,防备了羊祜军南渡,又迅速攻克了西陵,俘杀了叛将步阐等人,西陵之役,陆抗计高一筹,使羊祜也不得不佩服。>然而,羊祜也不是省油的灯,吃了陆抗的亏后,羊祜认真总结了教训。他觉得陆抗并非易与之辈,不可急图,转而实行蚕食之策。他挥兵挺进,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建起五座坚固的城池。并以此为依托,派军民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吴国军民如果肯降,一律优待。于是,不仅吴国要地被侵,还大大动摇了敌人的军心,一时间降者源源不绝。>两个人斗智斗勇,斗了很多时候。渐渐地,他们俩人彼此在心中,都非常推崇对方。虽然没有欢会相聚、促膝长谈的机会,但却真的都拿对方当成了朋友。在这种心态下,晋、吴两国的边境,奇怪地安宁下来。>每次和吴人作战,羊祜都提前宣战,告知对方,从不搞暗中偷袭的勾当。对于吴方的家眷,更是决不伤害。有次,帐下的兵将在边界抓到两个孩子。一问,他们的父亲都是吴国军中的大将,羊祜听说,马上下令把孩子送回去。>羊祜所率的军队行军路过吴国时,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的数量算好了价格,用绢帛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还告诫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鸟兽等猎物是吴国人先打伤的,跑到这边来被拿获的,要还给人家。所以一时间,连吴国的人们也都十分尊敬羊祜,称他为「羊公」。>陆抗心中也十分景仰羊祜,曾当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是「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有一次,晋军的使者来访,陆抗详细询问了羊祜的一些情况,心中大起惺惺相惜之感,深以不能一起欢聚饮酒、纵谈高歌为憾。于是问道:「你家主帅酒量如何?」那使者说:「我家主帅酒量不错,但只肯喝上好的酒,一般的酒是不喝的」。陆抗令人取来一壶酒说:「这是我藏了好久的美酒,你带过去,给你们主帅尝尝,就说是陆某亲自酿就的,以答谢他归还猎物的情分」。>那使者回到营中,详细汇报了情况后,羊祜大笑说:「陆抗也知道我喜欢喝好酒啊!」打开壶盖便喝。部将急忙劝道:「此酒恐怕有诈,都督先别喝。」羊祜笑道说:「陆抗哪里是下毒的小人,不必疑虑。」竟然不劝阻,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又有一次,陆抗的使者来晋营,羊祜问:「陆将军安否?」来人说:「主帅卧病数日了,没见出来。」羊祜说:「他的病,可能和我原来得过的相似,我这里的有一丸好药,你拿去给他服下,很快就能好了。」>东吴使者拿了药,汇报给陆抗。众将都说:「羊祜是咱的敌人,这药哪里能吃?」陆抗却力排众议说:「岂有酖人羊叔子者哉!汝众人勿疑。」他立马取药咽下,结果第二天,病就完全好了,众将都来拜贺。>由此可见。羊、陆二人,已经是肝胆相照,心意相通的好友了。虽然他们身处两国,一个「忠」字,将他们不得不分开两地,空有相识相近的愿望,却没有相交相亲的缘份。正所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诚如羊祜所言:「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羊祜镇守晋、吴边境时,名义上说伐吴时机不成熟,要屯田练兵,实际上恐怕也是不愿意面对和陆抗兵戎相见、血腥厮杀的场景。而当公元274年,四十九岁的陆抗因病去世后,羊祜这才上书晋武帝,力主全面伐吴。然而,羊祜毕竟也没有亲自带兵平灭吴国,他不久也染病而亡。>其实,这样也不算遗憾。黄泉之下,这两位对手彼此都不亏欠。他们也不再是两个壁垒中的敌手,他们可以畅快地携手长谈,再无隔碍。>但愿来世,他们不再这样有缘无分!

轻裘大带的解释

郭沫若在话剧《蔡文姬》中,借董祀之口,说出了曹操赎文姬归汉的原因:一是继承父业,参预《续汉书》的撰述;二是伯喈(蔡邕)是天下名儒,可惜受冤屈而死,而文姬“是伯喈先生的孤女”。这与《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记载是一致的:“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赎之,而重嫁于祀。”他们都认为,文姬是蔡邕的独生女。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文姬不仅有兄弟而且有姐妹。《晋书》上记载,文姬有一个妹妹,是魏国上党太守羊道的妻子蔡氏。羊道家在泰山郡南城县,蔡邕因直言取祸,“室家徒放,老幼流离”到五原,在五原又得罪太守王智,被诬为“谤讪朝政”因而亡命江湖,远迹吴会。在这“流离藏窜,十有二年”间,他投奔的亲戚就是羊道家。蔡邕几次在羊家避居,两家称得上是患难之交。蔡邕的这个女儿嫁给羊道后,生有一子一女。女儿名羊徽瑜,嫁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儿子是西晋初年著名军事家,征南大将军羊祜。司马师之妻即景献皇后,《晋书·后妃传》记载了羊徽瑜的世系,“母陈留蔡氏,汉中郎将邕之女也”;同书《羊祜传》也记载:“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羊祜比外祖父蔡邕小80多岁,可推定他的母亲比姨母文姬年龄小。羊祜在任时“轻裘缓带”,有“儒将”之称,颇有外祖父家的遗风。

文姬是另有兄弟的,只是名字不详。《羊祜传》说,羊祜征吴有功,应当加封,他却请求将封赏转赐给舅父的儿子蔡袭。羊祜的舅父当然就是文姬的兄弟了。晋武帝司马炎于是下诏封蔡袭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蔡袭自然就是蔡邕的孙子了。可见范晔的《后汉书》只记载了文姬而没有记文姬的妹妹羊道妻是个极大的疏忽,致使后来徐文长在《路史》中说:”蔡琰(文姬)一嫁卫伯(仲)道,一嫁董祀,一嫁单于,凡历四男子。“闹出合二人为一人的笑话来!

关于文姬的历史,现在通常的是用《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说法,她起初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丈夫死了又无儿女,就回到家中。兴平中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她被胡骑掠去,在南匈奴左贤王处,生活了12年,生有二子。后被曹操用金赎回,嫁给董祀。可见她的一生是很悲惨的,年幼时忧患重重,随父亡命,在胡地生活了12年,虽然归汉,却与二子生离死别,这是幼难言之隐的。

但是从蔡邕一生的行迹来看,有人提出,羊祜的母亲确是蔡邕的女儿,,对文姬是否蔡邕的女儿颇有一些疑问。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文姬是“夫亡无子”,才回到蔡家的。那么,蔡邕在流放时,她一定跟随到五原,以后也浪迹山东。初平元年(190年)蔡邕在长安,见董卓“性刚直而遂非”,认为他不可靠,,想逃到兖州,不回陈留老家,可见他当时在山东,投奔羊道姻亲家中。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矛盾:

第一,既然当时文姬随父亲在山东羊道家避难,那怎么会在陈留“为胡骑所获,在胡中十二年”呢?

第二,文姬在《悲愤诗》中说,她是被董卓的军队所掳掠的,但蔡邕当时为董卓所强迫,被拜为左中郎将,初平元年二月,蔡邕跟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封为高阳乡侯,时间与文姬被虏的初平元年还相合。这就又提出一个问题:岂能礼聘其父而劫掠其女,实在令人怀疑。

六朝人好拟古作伪。他们搞了一个丁廙《蔡伯喈女赋》和曹丕《蔡伯喈女赋序》,好事之徒作《蔡琰别传》,

范晔失于考核,将错就错,误收《后汉书》中,以至后人为其所欺。当然像文姬那样的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产生的,但是说她是蔡邕的女儿,却未必然。

关于蔡琰,还有一件事要提及,就是她的字原来事昭姬。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文皇帝,“昭”

字即成了引避的“庙讳”,昭姬也改为文姬了。(事见唐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文所引起的《列女后传》)

由于史书记载受时代的影响,致使后人认为文姬无兄弟姐妹,是个孤女;也由于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因而引起人们对她身世的种种怀疑了。

郭真顺是什么职业

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 形容 从容 闲适。

成语出处: 《灵应传》:“轻裘大带,白玉横腰,而森罗于阶下者,其数尤多。”

轻裘大带的近义词: 轻裘缓带 轻暖的衣裘,宽缓的腰带。形容从容闲适。《晋书·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 轻裘缓辔 犹言轻裘缓带。 明 郭贞顺 《上俞将军》诗:“将军高名迈千古,五千健儿猛如虎。轻裘缓辔踏地来,不减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从容闲适

郭真顺

郭真顺(1312-1436),出生于明潮州府揭阳龙溪都(今属潮州市潮安县),元末明初中国著名女诗人,120岁仍能写诗,125岁逝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女诗人。

郭真顺出身书香,幼而淑惠,“虽老于谋者无以过”。出嫁处士周瑶后双隐田园。元明更迭时世乱,她屡助夫避祸,并以诗歌保全村寨,成为千古美谈。她相夫课子,三子皆成名士。

郭真顺有诗词作品结集《梅花集》,佚。现存有120岁作的《归宁自序》2首,及《上指挥俞良辅引》、《渔樵耕牧四咏》、《赣州十八滩》等18首。

中文名:郭真顺

民族:汉

出生地:明潮州府揭阳(现潮州市潮安)

出生日期:1312年(元皇庆元年)

逝世日期:1436年(明正统元年)

职业:女诗人

代表作品:上指挥俞良辅引、归宁自序

享年:125岁

生平简介

郭真顺,1312年(元皇庆元年)出生于明代潮州府揭阳县之龙溪都(今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郭陇村,卒于1436年(明正统元年),元末明初中国著名女诗人,120岁时写成名诗《归宁自序》,125岁逝世,享年125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女诗人。

据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记载,郭真顺父亲为教谕,潮州知名学者,她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读书过目不忘,青年时已通晓经史、诸子百家、诗文词赋,尤擅长古诗。

郭真顺于元末嫁给明潮州府潮阳县城西处士周瑶,此后一生生活在潮阳。周瑶,字伯玉,潮阳西廓人,或曰潮阳胪岗人,《韩江闻见录》作潮阳峡山人,少负志节,好读书。1371-1471(元至正)年间,周瑶举茂才,虽获“异等”,但不愿出仕。周、郭成婚后自耕自乐,读书课子,一起过着隐居生活。人称“海滨冀子”。“海滨”说的是潮州一带,“冀子”是指春秋晋国的_缺,因封于冀而称冀_,子乃尊称。_缺躬耕自乐,其妻送饭至田头,夫妇相敬如宾。视此,以_缺先生比称周伯玉是颇为确切的。

郭真顺生有三子,大子周_,字彦敬,为栖霞县令;次子周砺,任增城教谕;三子周矿,字彦器,举名儒第一,历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周_妻庄氏,好读书,知大义,贼陷村寨时,因避贼“引刀自刎而死”。周_感其义,终身不娶。

郭真顺临终遗嘱“勿修佛用,勿烧纸钱”:治丧时不供佛,不烧冥纸。125岁逝世后,与丈夫周伯玉以及儿子葬于潮阳棉城黄蜂山。

相关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反元义军各树旗帜,群盗也趁机各立山门。郭真顺随周瑶避居于乡村。他们所居村寨,一班青年人正想以联络守望,保卫乡村为名啸聚举义。青年人听说周瑶是个有学识的长者,即推周瑶为首领,主持村寨大事。周瑶推却不了,答应了,回家告诉郭真顺。郭真顺认为,寨中那班青年人都骁桀自用,其气方盛,势皆不能为人下。如果答应了就会成为“祸首”。她强调说“矜能炫智者败,轻敌寡谋者亡,不度德量而先于众者祸”,那实际是“外负智勇之名,内收败亡之实”。由于周瑶应允在前,所以郭真顺为他想了个“称疾勿往”之计。

几天后,众人果然到来找周瑶。周瑶按郭真顺的安排“佯卧不起”。众人颇失所望,但还想等待周瑶病情好转而起来“视事”。郭真顺赶紧“敛衽再拜”,说:诸位不知道伯玉无能,“谬推重寄”,即使是“驽劣不堪,犹思矫首自奋,勉慰众望,不幸福薄灾生”,突然发病,这也是天意呵。然后婉转地劝告众人尽快“更立贤者”,以免“致失事机”。众人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别立首领。不久因意见不一致,杀所立之人,“自相雄长,寨中大乱”。周瑶幸免于难,人皆服郭真顺顷有先见之明。

在此之前,寨中多有又务农,又经商的,都喜欢囤积粮食以防战乱。郭真顺却劝周瑶不要积存余粮。同时,于晚上纺制绳索,人未知其用意。至寨中内乱,附近盗贼趁乱陷寨,能抢的抢,抢不了的都付之一炬。周瑶乱中按郭真顺所示,用绳索绑住妻儿,并自行捆缚,一如被抓形状,使盗贼不加注意,然后乘间得脱,逃至潮州府潮阳县溪头寨(今属汕头市潮南区。见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地区历史沿革)居住。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大举用兵福建。至第二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月,效忠元朝的割据势力陈友定被困延平,服毒***未遂被俘。他所控制的整个福建各州县和潮州路都归附明朝。潮州路总管王翰“浮海”而去。二月,朱元璋的军队由福建取广东。明军一至广州,元朝守将何真即开城门投降。可见潮州已先于岭南各县归附明朝。三月,明朝在潮州置兴化卫,以俞良辅为兴化卫指挥。1369年(明洪武二年。据1999版《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折算),明朝初期改兴化卫为潮州卫,仍由俞良辅任指挥。当时尽管潮州和各县均已归附明朝,但在广大农村和山区,仍有不少自立门户者未予归顺。1371年(明洪武四年),俞良辅奉旨率领数千精兵从潮州出发,深入各地征付残存反明势力。大军所至,难分民匪,杀掠颇多。由于溪头寨较为偏僻,“时寨人尚未归附”,当然成了俞良辅军队的目标之一。眼看对溪头寨的征剿就要开始了,危急关头,年已60岁的郭真顺作了《上指挥俞良辅引》(诗见下)一诗,于大军入寨时,“遮道上之”。全诗三十二句,言词恳切,竭力说明溪头寨人没有反对朝廷的举动。俞良辅听后感慨:“此贤妇所居,其民必驯”,遂下令退兵。

轶事传说

在潮阳县,流传着郭真顺教子成名的轶事。据说,郭氏儿子周矿,科考点为榜眼,当主考官把试卷呈送皇帝时,奏道:“臣观周榜眼文章秀逸,文笔娟丽,似有闺阁妩媚,奇事也!”

皇帝即召周矿问道:“卿之文章书艺师承哪位高贤?”周矿便答道:“臣幼家贫,未能从师,臣之文章之艺,都是母亲郭氏所教。”皇帝听后称赞道:“真贤母也。”后来郭真顺便被封赠为“郭氏贤母”,并立了牌坊。因教子有方,被民间誉为贤母。后来,长子周_出任栖霞县令,次子周砺当过广东增城县教谕,三子周矿历任河南省布政司参议。

作品一览

作品情况

郭真顺一生所作诗词汇编有《梅花集》,现无传本。今能见的仅有《归宁自序》2首及《上指挥俞将军引》、《悼冢妇死难》、《劝家雍睦》、《松竹梅兰四咏》、《赣州十八滩》等18首,诗作被选入《明诗别裁》及《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最为知名的是《上指挥俞将军引》、《归宁自序》2首,《上指挥俞将军引》即上述在溪头寨向明军“遮道上之”救村寨所作之诗,《归宁自序》是她120岁高龄那年写的。

代表作品

《上指挥俞良辅引》

将军开国之武臣,早附凤翼攀龙麟。烟云惨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轮。

前年领兵下南粤,眼底群雄尽流血。马蹄带得淮河水,洒向江南作晴雪。

潮阳僻在南海濒,十载不断干戈尘。客星移处万里外,天子亦念遐方民。

将军高名迈前古,五千健儿猛如虎。轻裘缓带踏地来,不减襄阳晋羊祜。

此时特奉圣主恩,金印斗大龟龙纹。大开藩卫制方面,期以忠义酬明君。

宣威布德民大悦,把菜一笠谁敢夺。黄犊春耕万陇云,牦庞夜卧千村月。

去岁壶阳戍守时,下车爱民如爱儿。壶山苍苍壶水碧,父老至今歌咏之。

欲为将军纪勋绩,天家自有麒麟笔。愿续壶民歌太平,磨崖勒尽韩山石。

这首诗一开始就极尽颂扬之能事,称赞俞将军是明朝开国重要武将,很早就跟随明太祖四方征战,并一路南下,直杀至广东,恩威并至,简直就是把淮河之水,洒向江南,化作晴雪,接着诉说了潮阳十年来饱受战乱之苦,幸得是俞将军从万里之外带来了天子对远方子民的关怀。将军的威名超过前人,所率五千精兵,军威将猛,但却一如当年的晋将羊祜,轻裘缓带,以德怀人。现已开始在潮阳各地宣威布德,使田园得以复耕,千村夜犬不吠。将军爱民如子,去年戍兵河南壶阳,壶阳父老已深切地体会到了,并且仍然在歌咏将军呢。同样的,潮民也会纪念将军的勋绩,以至于在韩山摩崖勒石。

白发苍苍,马首陈词,既委婉又恳切。俞将军被女诗人感动了,郭真顺更进一步言明寨人没有丝毫反叛明朝之意。俞良辅高兴地说:此寨是贤女所居,其民必很驯服(此贤女所居,其民必驯)。于是麾兵离去。溪头寨得免诛夷,的确是郭真顺之力。郭氏诗文退兵的事迹,为后世所传颂,居然保全了远近很多乡村的安全。此后,周瑶又曾被选举为贤良方正,但依然听从郭真顺的意见,以年老推辞。

《渔樵耕牧四咏》:

之一

朝泛桑浪水,暮归鹦鹉洲。一丝抛下处,牵动海天秋。

之二

脚踏千峰雪,肩挑万里云。斜阳归去路,挑入燧人村。

之三

身处茅茨陋,天开绿野宽。因天分地利,春雨一犁寒。

之四

目断羊肠险,身骑牛背安。夕阳芳草处,短笛数声寒。

这些诗作,语言质朴无华,明白如话,但都十分传神,十分生动。入微之处,情状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正是她长期生活在农村,不但耳濡目染,而且还在生产劳动中经常亲身体验的结果。

《归宁自序》

天甲年来度二周,桑榆暮景雪盈头。五经立业儒家雅,三子成名壮志酬。

桥梓有光联俎豆,柏舟无憾泛横流。阶前兰玉森森秀,斑彩扶来到首丘。

诗写于她120岁那年。当时,其夫其子都早已不在人世,但她还很康健。由于怀念她的娘家,所以要孙子们陪她去探望一下。尽管已过了一个世纪,人事也已全非,但故乡风物依旧。这不禁使她诗兴沛然。活了二个甲子年了,目睹了元明两个朝代的兴亡,倍惜和平生活,亲历三个儿子的功成名就,更加宁静的乡居生活。父子脸有光,夫妻情无憾,眼前子孙如芝兰玉树,老莱子彩娱之乐也不外如此。诗人用质朴的笔触,精心地描绘出一幅幅静温的乡村画景,为“下巴里人”唱出一支支优美的赞歌。在历代潮州女诗人中,能够正面描写和歌颂劳动人民的,郭真顺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从这首诗足可看出,郭真顺这位120岁老人,真可说是知天乐命,无怨无尤了。就这样,她又活了5年,以125岁高龄辞世。

史籍记载

明郭氏真顺者,周伯玉之妻,而_、砺、矿三子之母也,幼而淑惠,尝受经于其父教谕,因得旁通子史百家言,为人有智辩,尤长于古诗。元末兵起,从伯玉避居村寨,寨人闻伯玉故长者,请主寨事,伯玉许诺。归告郭氏,郭氏曰:误矣,夫矜能炫智者败,轻敌寡谋者亡,不度_量力而先于众者祸,今寨中诸年少,方骁桀自用其气不可下,是外负智勇之名,内种败亡之实者也。而公为祸首,不亦愚乎?伯玉曰:业已许矣,为之奈何?对曰:第称疾勿往,请得为公谢之。居数日,众果诣伯玉,俱以病报,众大失望,固请待间受事,郭氏因再拜辞曰:公等不知伯玉无它(谦言无它技能),_虚县重寄以俟,纵驽下犹当奋死,今不幸而福薄,灾随适与行会,此天所以限伯玉也,愿公等熟计,无以伯玉故犹豫,为邻国笑。众然其言,稍引去,别求主立之,已而竟杀其主,自相雄长,寨中大乱,遂为贼所陷。伯玉幸不及于难者,郭氏一言之力也。

初,寨故多农家,子居常率其室人为积贮计,惟郭氏劝伯玉散给租粟无余者,间夜或索_,行带之,人莫之省也。至是,贼尽焚其积聚,伯玉遽引索自_与妻子,俱贼谓捕卤,因得纵,间道去,复依于溪头寨居焉。

会太祖平定海内,命指挥使俞良辅征讨不服,时寨人未经内附,俞兵且入界,郭氏_(乃)作颂俞将军引一篇,遮道上之且言寨人无反状,良辅得其诗,下令曰:此贤女所居,其民必驯。遂释溪头寨不诛。君子谓辞之不可已也如是。后伯玉被徵,或劝之仕,郭氏曰:始为终焉已尔,岂以将老而弃之哉!于是伯玉辞不就。

郭氏卒年一百二十五岁(据周谱生元皇庆初,卒大明正统改元)三子皆知名士,而季终朝列大夫,诗云: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此之谓也。

颂曰:彼美郭姜,为周之妇,伏女传经,曹姑辞赋,智相厥夫,功存编户,寿考无疆,自求伊祜。

郭真顺者,潮阳周伯玉妻,父教谕,授以书,能诗,元末兵起,从伯玉避居乡寨,众将推伯玉为寨长,伯玉许诺,真顺曰:寨中诸少年方骁桀自用,其气不可下,倘以公为祸首,奈何?玉曰:业已许之矣。对曰:第称疾勿往,请得为公谢之。居数日,众果诣伯玉所,真顺曰:公等不知其驽而福薄,今欲勉从公等,而病且作,请更立闲者。众引去。别求主立之,已而杀之。寨中大乱,伯玉幸不罹于难。

寨多农家,子多积粟,真顺独劝伯玉散之莫厚藏,唯旦夕索_,人莫喻其意,比贼至,尽焚其积聚,伯玉以引索自免,间道至溪头寨居焉。

明太祖命指挥俞良辅南征,寨人无他志,良辅喜,下令释之勿兵。后伯玉被徵,真顺丞止之不就。

有子三人,_、砺、矿,皆以儒术显,禄于朝,矿终朝列大夫,以字彦器行。真顺年一百二十五岁。_字彦敬,为栖霞知县,其妻庄氏亦读书知大义,贼起,乡人咸避之入穴,庄曰:如男女无别何?彦敬曰:不入且虏。庄曰:无礼不如死。遂引刀自裁。彦敬义之。

历史评价

郭真顺(1312~1436)堪称中国古代最长寿的女诗人,其经历数百年来被文史界传为佳话。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将元末明初的郭真顺列为中国古代著名女诗人之一,她的名字与西汉的班昭、东汉的蔡文姬、宋朝的李清照等并列,这是郭真顺应得的荣誉。

民国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记载,郭真顺“幼聪颖,父教谕,授以书,辄不忘。通经学,旁及子史百家,能为诗,尤长于古。”郭真顺性格宁静平逸,淡泊功利,虽出生乡村僻野,但眼界颇高,不仅能言善辩,且胆识过人,豪气挺拔。

清潮州知府吴颖评价:“大年而至百岁侈已,加之而二十又五焉,如郭氏真顺,不更奇乎。其与夫皆隐也,有异识,教三子皆应运为名臣,而诗章因之以传,此岂可以寻常弁_中求耶!”

清代郑昌时《韩江闻见录》中收录记载了一百二十岁贤母郭真顺,值得称赞。在明初定鼎南下征诸寨“人情汹惧”之时,挺身而出,遮军门上指挥俞良辅一首长诗,情词恳切,真切地表达了潮汕人民渴望过着“黄犊春耕万陇云,__夜卧千村月”的和平安定的生活。

清代蓝鼎元称誉郭真顺:“为人有知识,善谈论,当世是非得失事,了了胸中。片言断决,虽老于谋者无以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