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故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故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25 0
  1.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这句话啥意思?
  3. 周公吐哺的故事
  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啥?
  5. “周公吐哺”有什么典故?
  6.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什么意思
  7.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孟德——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周公吐哺》典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故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思是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出处:三国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有些夸张。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这句话啥意思?

意思是: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孟德——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周公吐哺》典出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周公吐哺的故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思是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的人才的心归顺于我。

这句话出自东汉文学家,军事家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咏叹着曹操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归顺于我。

这句话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周公为了招揽天下贤才,接见贤能之士,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来表示思贤若渴,礼贤下士。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啥?

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扩展资料:

“周公吐哺”的故事出自《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原文如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译文: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周公介绍: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百度百科——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有什么典故?

意思是: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孟德——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周公吐哺》典出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什么意思

成语解释: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成语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语典故: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着。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成语示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孟德——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周公吐哺》典出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 歌 行》作者:曹操

译文: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