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读音_中立而不倚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7-30 0
  1.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的意思
  2. 君子 中立而不倚
  3. 《中庸》第10-11章:何为君子四强?
  4.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翻译句子
  5. 中庸全文原文及译文
  6. 孔子说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1、“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意思是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2、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养竹记》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读音_中立而不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的意思

《中庸》日课24

孔子真正提倡的强是下面这一段,连着四个“强哉矫”感叹词体现出来的这种强,就是中庸的强,既不提倡强到极致的阴,也不是提倡强到极致的阳,而是在二者之间选一个中庸路线,这体现着孔子的中庸精神。“强哉矫”的意思就是那种刚强的样子,孔子连着说了四遍,表达出对这种做法的欣赏,从孔子的表述来看,他所认同的中庸的强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和而不流,二是中立而不倚,三是国有道,不变塞焉,四是国无道,至死不变。

孔子说,和而不流,能跟人和谐相处,但不因追求和谐而迁就,不流于下道,这是非常强大的啊!中立而不倚,君子能够中立,通过中庸之道,自我树立而不倚不偏,不出现偏颇,这是非常强大的呀!这就是强的柔的一面,

“国有道,不变色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这两个层面追求的一种独立人格,不管怎么样,坚持自己的人生原则,不为之改变。要做到这两点,给人的感觉是相当刚强的,这就是强的刚的一面。

摘自:《中庸》

作者: 杨军

君子 中立而不倚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翻译: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养竹记》。这篇散文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时年作者三十一岁。白居易生长在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疾苦。他幻想着当权者能够选贤任能,治理关下,企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被重用,作出一番大事业,故写下了这篇《养竹记》。

原文节选: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释义: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养竹记》赏析

文章以竹喻贤人,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高贵品质,决心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的志向,同时渴望当权者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使他们得以施展才华,对于人才不被重视的现实流露了隐忧。文章描绘竹之形态,观察入微,抒发感慨,真挚动人;行文流畅,语言朴素,不事雕琢,意境新颖。文章风格与其诗歌一样,通俗平易,有为而作。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心情和盼望执政者善待贤才的意愿。通篇率真自然,不事雕琢,文字省净,意境清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养竹记

《中庸》第10-11章:何为君子四强?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靠天,靠地、靠祖上,甚至靠菩萨保佑,就是不能靠自己。

古往今来“靠”字文化思想非常的顽强。

而近在某些圈内已经有一种思想蔓延,就是找一个非常不错的人,一切就模仿他,***他,他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别人迈向哪里自己也迈向哪里。

总之跟在别人后面,***别人的成功,这也是把“靠”字文化发挥的极致。

这种模式,从短期来看的确会让人变得很强。但这种“强”来自于“倚”,来自于靠山。当你在投靠他人的时候,就已经失身于人。

有一天你离开了靠山,可能连活命都来。

君子中立,自强,可以拥有来自于别人的帮助,但却不能把任何人当靠山,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做到“中立而不倚”。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翻译句子

2021.08.05周四Day217

《中庸》第10章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3]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4]之。衽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9]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询问孔子,到底什么才是强。孔子回答道:“到底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呢?或者你认为什么才是强呢?用宽容柔和的心态去教育他人,受到蛮横的对待却从不报复,这就是南方的强悍,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具有这种强悍的能力。将兵器甲盾当作枕席,有死而后已的志向,这就是北方的强,只有勇武好斗的人才具有这种强大的能力。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却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啊!秉承中庸之道的人能保持中立却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啊!国家政治清平时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啊!国家政治黑暗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宁死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啊!”

读解

子路有些鲁莽,平日里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才用这些话教导他:强并非只有一种,它可以分为体力的强大和精神力量的强大,其中精神力量的强大更为重要。这种强大体现为和而不同流合污,柔中带有刚强。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真正强大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

孔子在中庸中所强调的,无非就是“中立而不倚”的道理,这也是中庸中最为高深的道理。

《中庸》第11章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2]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3]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4]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1]素:根据《汉书》里的记载,应该解释为“索”。隐:隐僻。怪:怪异。

[2]述:记述的意思。

[3]已:停止。

[4]见知:被知。见:被。

译文

孔子曾经说:“寻找一些隐僻的歪道理,或者做些荒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那么后世的人也许会用某种方式来为他记述,或者为其立传,但我一定不会这样做。有些德行还算不错的人喜欢按照《中庸》里所讲述的道理去做,却半途而废,总是不能坚持到最后。我是绝对不可能这样做的,自然也不会停止。要知道,真正的君子一定会遵循中庸之道,即便这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他人所熟知,也绝不后悔,因为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得到啊!”

读解

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或者平日行为怪诞的人,总是喜欢出风头、走极端,甚至会搞些欺世盗名的做法。但这些根本就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会被世人所不齿。即便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就停止了下来,这样的做法也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始终如一地弘扬中庸之道,即便一生默默无闻也无怨无悔,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全篇论述的主旨。

中庸全文原文及译文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在看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个性和优缺点时,总会想到要保持中立,不被任何偏见或极端思潮所左右,始终坚守中道而行。

1、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这句话的具体原文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己者智,自知者明。勇冠三军,性静如处女,敬业爱民,以义凌物。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可谓之至达。”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要做到非常成功,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准确的道路和目标,然后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表示尊重父母和满足长辈的希望是仁德的基础。

3、“知己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告诫人们要了解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并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勇冠三军,性静如处女,敬业爱民,以义凌物。”意思是这是关于一个真正英勇的人的描述,是既有胆略,充满活力,同时又谦虚、注重职业道德,专注正义和公平。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出处及作者介绍:

1、《大学》作者一般认为是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熹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的注释设有专门的篇章,这为日后的传授和研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大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并发生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因此难以确定其真正的起源和作者。

2、该格言的出处来自于《大学》第十七条。《大学》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五经”之中的一部。其内容是对教育道德方面的原则作出了详细的规范和阐述,所谈及的内容十分深刻、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质。

3、《大学》由前后两篇组成:前篇是《大学》,后篇是《中庸》。它结合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笃信孔子学说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最高水平。

4、《大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原则与道德准则的杰出著作,至今仍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内容、格调及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上的价值而言,这部古籍都足以代表中国经典哲学著作的极致水平。

孔子说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白话释义:

人的本性是性,顺性是道,顺道修身是教。道暂时不能离开,但它不能离开。因此,一个绅士应该在没有人看到他的地方小心,在没有人听到他的地方害怕和畏惧。

隐藏很容易被发现,最小的细节最臭名昭著,所以一个绅士独处时要小心。欢乐、悲伤和快乐的情绪都没有表现出来。这个叫钟。它出来了,但是根据干燥定律,它叫做和。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也是世界上共同遵守的法律。当中和达到时,天地回到各自的地方,万物生长和发展。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君子的言行违背中庸。”君子的言行都是中庸的,因为君子的言行总是不偏不倚。小人物的言行侵犯中间,因为小人物的言行无忌,无所畏惧。”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境界,很少长期实行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不能实行的,我知道:聪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了,愚蠢的人做不到。中庸之道是不能提升的,我知道:聪明的人走得太远,不明智的人做不到。就好像没有人不吃东西,但很少有人能尝出味道。”

孔子说:“我恐怕不能实行中庸之道。”

孔子说:“舜有多聪明?他喜欢提问题,检查最近的事,掩盖别人的缺点,赞扬别人的优点。他掌握了这两个极端,对他的人民取了妥协。所以才叫他舜!”

孔子说:“人们说‘我是聪明的’,却被困在网、笼、阱里,不知道如何避开它们。人们说,‘我很聪明’,但他们选择了中间路线,不能坚持一个月。”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做的。他选择了中间路线。只要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他就会把它放在心上,永不放弃。”

孔子说:“天国的治理是公正的;一个贵族的头衔和他的薪水将被免除;刀剑必被践踏。但是中庸之道并不容易执行。”

子路问什么是强大的。孔子说:“你是说南方的力量吗?还是北方的力量?还是和你想象的一样强大?以宽容和温柔教化人民,不报复无理的行为,是南方的力量,绅士们就属于这一类。他们头上戴着武器和盔甲睡觉,从不食言。这就是北方的力量,硬汉就属于这一类。

所以,君子应该随和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独立公正,才是真正的力量!国家的政治诚信,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这个国家的政治是黑暗和顽固不化的。那是很强大的!”

孔子说:“追求异端是荒谬的,后人会说;但我不会这样做。君子走中庸之道,半途而废,但我不会停止前进。君子以中庸为本,虽为人少闻,为人少知,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君子所追求的道路是宽广而微妙的。民愚昧地知道这事。连圣徒也不知道至高的道。凡夫俗子没有智慧,也能行。至高的道,连圣徒也不能行。世界这么大,总有不满意的地方。

因此,绅士说“大”,世界负担不起;先生说“小”,世界无法理解。《诗经》中说:“风筝高飞,鱼儿跃入深水。”这就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是明确的天地之间。摘要“君子之道”起源于民间,达到最高点,便在天地之间显露出来。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扩展资料:

《中庸》是儒家经典,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它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四书”中居于第二位。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它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特征、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哲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在魏、晋、南北朝,儒教和道教被集成的新趋势和佛教和道教流行,一些学者有关儒家中庸无为的道家学说支持节俭的原则,但它的影响是有限的。如刘劭在书中把中庸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加以宣扬,并将其列为最完美的“情感”。

故君子和而不流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

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

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

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

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

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

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

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