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理吗_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道理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30 0
  1. 你怎么看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
  2.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思

现实的来说这都是自欺的话,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但又不能因为没有信仰而恐慌,所以聪明的中国人就造出了“冥冥”,冥冥之中....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你可以理解为依赖,也可以理解为***。总之都是为了稳定,社会的稳定。就像佛家的超度一说,其实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活人看懂了,也就信善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你怎么看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幼时的我们在父母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明白一定要善良,要做个好人。

直到长大以后,直到看见了某些幼时未曾得见的阴暗一角后,我们才慢慢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公平,也没有那么绝对,善恶或许根本不存在报应之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理吗_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果轮回,在某些时候总是会一些负面消息直接证伪,此时深信不疑的庙宇也在瞬间倾塌,庙宇中供奉的心中的“神明”也变得黯淡无光。

而那些屡见不鲜的负面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人,不敢做好事,好人好像真的不长命,“祸害”好像真的会遗千年。

进化心理学:人类天性即“向善”,这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将做好事的行为以及善良从心理学视角来定义,即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行为也叫利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无明显好处的情况下,自愿做出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些行为。

心理学界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根据行为的目的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完全的利他行为,即我付出的一切,都是自愿的,不奢求任何回报,这一切都只是纯粹的助人。

另一类是带有目的性的亲社会行为,如热心公益可以让自己的名声与形象在别人眼中更加正面,以博得他人喜欢,同时也会涉及到助人行为会带来的某些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嘉奖。

不管是以各种原因为出发的亲社会行为都是一种需要对他人施加援助的行为。如果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来看,亲社会行为与善良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重要条件,孤立无援的人更容易命丧危机四伏的原始世界。

因此,从人类进化伊始,就有着本能的求生欲,也正是这种本能的求生欲让他们明白只有互相依靠,才能有更高的存活率,从彼时起,人类便开始互帮互助。

那时候的善良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外界的危险,演变至今,我们骨子里的善良并没有完全消退,其实大部分人的天性依旧是向善的,互帮互助依旧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基因。

大部分人还是会为他人的痛苦经历而心生怜悯,我们还是会因为没有真正地帮助到他人而感到愧疚与自责。

消失的并不是善良,而是选择善良的勇气,对于邓老师来说,他的善良是伟岸的,也是悲壮的,让人无比怜惜的,在选择善良的那一刻,他或许明白自己所抗衡的力量远超自己。

权衡之下,他依旧奋力维护学生集体的利益,维护了人性的光辉。

不过他们的善良与天真好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安稳的结局,无数人也因此而牺牲。但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超脱了肉体的限制时,他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终其一生,短短几十载,有的人湮灭在历史长河,有的人永远被镌刻在心中。

那些为救火而牺牲的凉山英雄,最小的也才18岁,那些饱受折磨痛苦死去的缉毒警察,生命永远定格在那天,或许也有人会想过,他们为之牺牲一切而守护的世界真的值得吗?

在他们眼中,其实早已经没有值得不值得,值得与否根本无法诠释他们心中的“神明”,也无法诠释他们眼中的世界,选择善良的那一刻,他们已经超脱了生死的枷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实不虚的。这在佛家、道家、儒家等思想中均有类似表述。佛家就不说用了,本来就是讲究“为善去恶”“因果循环”的。道德经也有“积善之间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论述。儒家亦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思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良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融化在血液中的素质,随时随地都能散发出动人的温馨。真正善良的人最见不得别人受苦,尽己所能努力帮助别人,不论贫富,无关回报,心存一米暖阳人生就没有阴雨,一心向善就是积德,为人行善就是积福。

善良是人与人交往和接触中最有力的武器。善良的人是可以亲近可以信赖的人,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在生活中,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让自己多做善事。当善良成为生活里的一种习惯的时候,快乐就如涓涓细流,时时在眼眸里流溢,愉悦自己快乐别人也感染了 社会 。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一个人刻在骨子里的品质,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常常践行善良就是在积累福气;心善之人必有厚福。善良是人的一种本能,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一生行善后福无穷。往后余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予人以善必有回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善事,虽然目前并没有福报降临,但灾祸已经远离他;一个人为非作歹,虽然目前暂时没有受到惩罚,但福气已经离他远去了。

这句话出自于明代思想家袁黄所著《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主要是教导并劝解人们要多行善,少作恶,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进一步诠释。

这句话与“行善之人 ,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有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资料: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了凡四训》 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至今依然为芸芸众生起着明晓世事的指引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了凡四训百度百科-积善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