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雄守雌全文翻译_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8-02 0
  1. 儒释道有什么区别
  2. 老子的道家思想关于水文化的 求急
  3. 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成语
  4. 雌雄的意思 雌雄的意思是什么
  5. 老子《道德经》求全文,别错字,最好带翻译,原文写完再翻译,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成语,利用成语能更好的表达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成语都有自己不用的寓意解释,以下看看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有哪些。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1

一、心胸开阔

知雄守雌全文翻译_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话释义:心胸:思想、气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强、并非小心眼、心智并不狭窄。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出处:·《答吕子约》:“便自胸次开阔、黑白分明。”

翻译:就在胸前开宽、随即便能黑白分明

二、达官贵人

白话释义: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朝代:宋

作者:释惟白

出处:·《续传灯录》第九卷:“京师都会;好恶万端贵人;达官盈门”。

翻译:京城都市的***、有十分多的万绪贵人、达官充满了官门。

三、海纳百川

白话释义: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朝代:晋

作者:袁宏

出处:《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翻译:表现器不存在、方寸海接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大海的接纳百川啊、说它包含广泛的。”

四、北斗之尊

白话释义: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朝代:唐

作者:李又

出处:·《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翻译:地离出南关还远得很、天回北斗尊

五、举足轻重

白话释义:后用来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

朝代:南宋

作者:范晔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翻译: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方蜀汉互相攻击;权力在将军;举脚左右;就有轻有重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2

1、上善若水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七章、指上等德的人是像水那样。

水滋润万物、却不愿意居于高的地位、而是流向低洼的地方、居于很普通的低洼之处。上等道德的人就是像水这样。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有功劳有智慧、却不追求奢侈的生活、而甘于过着简朴生活的人、是上等德的人。

2、去甚去泰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25章、指做事不能太过分。就是要去掉极端的做法、不能过于劳累、不能过于安逸、不能过于奢侈等。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走极端、做法要适当。

3、少私寡欲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17章、指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少。

做事最忌贪多、贪多常常导致失败。所以、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智者。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奢侈、生活要保持简朴。

4、大言希声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35章、指无声才是最大的声音。

身教胜于言传、用一通大道理去教导别人不如不说话、以身作则的效果是更好的。也就是无声胜于有声。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不用太张扬、默默无闻地实干更能出成果。

5、知雄守雌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28章。知道有雄强的做法、却愿意使用柔和的做法。指不与人相争。

老子讲柔弱胜于刚强。柔和的做法比刚强的做法、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不冒进所以做事成功率也更高。做事柔和不急不躁、使人感觉更有修养、更受欢迎。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应该柔和做事、不与人相争。

6、虚怀若谷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第15章。意思是、君子的.胸怀象山谷一样宽广。比喻君子有谦虚之德、宽容之德。。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就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

7、自知者明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29章、指能正确认识自己、即能认识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自己的缺点。

常人往往只愿意把自己往好里想、愿意承认自己的优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样就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因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而导致失败。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要过高地看待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

8、知止不殆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44章、意思是、如果不贪心、能够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贪得无厌是人生的大忌、很多祸事都是由于贪得无厌引起的。比如、有些官员工资已经很高、却仍然***国家公款、结果引来大祸。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太贪心。

9、慎终如始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45章、指做事结尾的时候、象开始时一样的谨慎。

事情做到结尾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已经快要大功告成、就松懈下来、结果导致失败。所以、老子讲“慎终如此、则无败事”、如果结尾的时候能够像开始时一样的谨慎、就不会遇到失败。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注意有好的结尾、事情才能圆满。

10、功成不居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三章、指事情做成之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情做成以后、不与别人争夺功劳、是高道德的表现。

在所有的老子修身原则中、知足是修身原则的根本。如果对现状能够知足、就能做好 修身。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3

1、安之若素

成语释义: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2、不动声色

成语释义: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3、不慌不忙

成语释义: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4、不露声色

成语释义: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5、察颜观色

成语释义: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6、瞠目而视

成语释义:瞪大眼睛看着。

7、从容不迫

成语释义: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8、极目远眺

成语释义: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9、极目远望

成语释义:指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

10、惊慌失措

成语释义: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儒释道有什么区别

问题一:雌雄的成语有哪些? 答:雌雄难辨、决一雌雄、难分雌雄……

问题二:含有雌雄的成语有哪些 雌雄未决比喻胜负未定。

决一雌雄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乌之雌雄乌鸦雌雄不易辨认,因以比喻不分是非善恶。

一决雌雄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不雌不雄犹不阴不阳。指态度暧昧

雄唱雌和比喻相互附和。

雄飞雌伏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要有雄心壮志,不能无所作为。

知雄守雌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问题三:含有雌雄这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一决雌雄_成语解释

拼音:yī jué cí xióng

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例句: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知雄守雌_成语解释

拼音:zhī xióng shǒu cí

释义: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雌雄未决_成语解释

拼音:cí xióng wèi jué

释义:比喻胜负未定。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陀。”

问题四:含有公母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木公母 [mù gōng jīn mǔ]

基本释义

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英文翻译

Mugongjinmu

问题五:带雌雄的成语有哪些 带雌雄的成语有哪些 :

一决雌雄、

雄飞雌伏、

雄唱雌和、

不雌不雄、

知雄守雌、

雌雄未决

问题六:带雌雄成语有哪些 带雌雄成语有哪些 :

雄飞雌伏、

不雌不雄、

雄唱雌和、

决一雌雄、

一决雌雄、

知雄守雌、

雌雄未决

问题七:有关雌雄的成语? 雌雄未决比喻胜负未定。

决一雌雄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乌之雌雄乌鸦雌雄不易辨认,因以比喻不分是非善恶。

一决雌雄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不雌不雄犹不阴不阳。指态度暧昧。

雄唱雌和比喻相互附和。

雄飞雌伏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要有雄心壮志,不能无所作为。

知雄守雌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问题八:什么什么雌雄的成语 『决一雌雄』

『拼音』 jué yī cí xióng

『首拼』 jycx

『释义』 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康熙字典』 决、一、雌、雄。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奴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示例』 无

『一决雌雄』

『拼音』 yī jué cí xióng

『首拼』 yjcx

『释义』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康熙字典』 一、决、雌、雄。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示例』 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问题九:关于雌雄的成语 一决雌雄,

雌雄难辨

这两个词语都是可以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老子的道家思想关于水文化的 求急

1、创立时间不同:儒创立于春秋末期;释即佛教传入中国约在后汉初期;道建立时间是东周时期。

2、创立人不同:儒教创立者是鲁国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道教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

3、来源不同:释是古印度传入,释和道都是中国本土宗教。

扩展资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

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道、佛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释道

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成语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宋国相人(今安徽省涡阳县人),一说为楚国苦县厉里人,与孔子同时且年长于孔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晚年著书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也叫《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它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之于一个最高范畴——“道”之下。当我们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发现其影响至深的哲学精见竟是水性的化身。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认为水“几于道”)。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信哉此言!如果我们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思想框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记,从这个角度回溯老子的文化思想,则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和内涵。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他所预设的“道”中展开的,并由此揭示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这一条贯串着天地人的***则。《老子》书中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统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也就是说,“道”的法则包罗万象,适用于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有些地方,“道”作为生产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它既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也无确切的形体和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当道以“本体”形态出现时,老子把它称为“万物之宗”;当“道”作用于社会人生时,它又体现出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可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参照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事实上,老子立说的“道”,并不是主观的想象和臆造,而是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经过抽象和升华后,把它们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也就是说,老子之“道”来源于对大千世界事象的深刻体察和思考。从地理环境来看,老子和庄子这两位道家代表人物生长和主要活动的地方为河洛、江汉之间的水泽地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渊深不可测的水。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这种普遍存在,分布广泛孕育生命万物,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恰与老子的“道”有着十分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性的感悟并旁及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而高度抽象的智慧结晶。

当“道”以万物之宗的“形态”出现时,似乎与水没有什么关系,但我认为老子在设计这个“道”体时,也一定不会离开感知世界的参照物。客观世界万物谁能扮演这一举足轻重的角色呢?我们还从老子对“道”的描绘中寻找答案吧。老子这样形容他的“道”:“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如果仔细读一下老子的上述文字,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中,可否做出这样大胆的猜测: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渊深不可测的江河湖海等水域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江河湖海的广大,龙其是湖海的渊深、浩淼和神秘,湖海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古人的直观视觉中“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那样的恍恍惚惚,缥缥缈缈,神秘莫测。而江河湖海广阔的水域中,“其中有象”——江河湖海本身的弘阔就是无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江河湖海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和财富;“其中有精”——江河湖海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信”——大海的潮汐往复不已而最有规律和诚信。“渊兮似万物之宗”——江河湖海的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据科学破译,人类最早的“家”就在水中

在中国古代,由于水与生命、与各种生物的生长的密切关系,先民们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充满了崇拜,也产生了“水生人、水生天地万物”的观念。如春秋时的管子就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这种水生万物的观念也必然会影响到老子,而老子恍惚无形、“渊兮似万物之宗”的“道”正与水有着惊人相象之处,这样,从深不可测的水中领悟渊乎不可测的“道”也就顺理成章了。

“道”在《老子》一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除了作为化生万物的本源而具有起源论哲学色彩外,最突出的是“道”体现在社会人事关于对立和矛盾运动规律的思想。如果说上述把江河湖海等水域与老子形而上的“道”(本体的道)相比附有很大的推测色彩,甚至有牵强附会之嫌的话,那么,当老子的“道”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准则方面时,便真真切切地和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老子之“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记。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反”意味着一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即“物极必反”。这种“道”——事物的变化法则推及到人世间,老子认为“弱”(“柔”、“虚”、“后”、“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弱者道之用”的最重要体现是“柔弱胜刚强”。

老子是这样借水阐述“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又如民间谚语所云“滴水石穿”。的确,自然界确实有这样神奇的现象,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哲学则是对这一条法则的高度概括。当然,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了增加柔弱胜刚强的说服力,老子又在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出水以外的论据,使其立论更具说服力。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七十六章》)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

这种柔弱胜刚强的规律运用于人生,老子强调要“知其雄,守其睢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二十八章》)。就是说,虽有雄健之势,却甘居于雌弱之地;虽自身洁白,却甘处于黑暗之处;虽自知其光荣,虽甘心承卑辱。这种柔弱胜刚强的规律运用于战争,老子主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对于敌人,将要使它收敛,姑且使它扩张;将要削弱它,姑且使它强大;将要废毁它,姑且先让它兴起;将要夺取它,姑且先给予它,以促进强大敌人尽快走向反面,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是一种深微明哲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的命题,是老子在自然之水和其他柔弱事物具有比刚强更有生命力的启示下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中间包含着深邃的辩证法观念,它告诉我们:事物往往是以成对的矛盾形式出现,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人们一定要着力把握“道”的这一原则,要力求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有利的结果,即柔弱胜刚强;在有利的条件下要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化,即知雄守雌。这种辩证法思想无疑对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另外,老子还以盛水的容器之空与注水之满(盈)来形容“道”之虚空以应无穷之用,深刻阐述了事物之实与虚、满与空的辩证关系。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九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四十五章》)“道冲”(“冲”,古字为“盅”,《说文》解释为“器虚”),指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盛水之器只有虚空,才能“其用无穷”。老子把这一生活现象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以“器虚”作为其“道”的本质。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让水把器皿注得满满的,就会发生水满而溢的现象,也就意味着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和顶峰,接下来便是衰败的到来。因此,与其将水注满器皿,不如让它保持空虚,这样才会“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庄子·齐物论》),持有无限的用途。

“大盈若冲”,按照这一思路,老子发现了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稀声”……等等。这就提示世人,要注意以物极必反的辩证观看待事物,为人处事要以谦卑、弱柔的姿态出现。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本来老子之“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王弼《老子注》)。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与万物争利益,“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去做;别物争着处上,它却甘居卑下的地位。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崇高品德,正与老子之“道”的特征——“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子·三十四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二章》)相似。难怪老子盛赞水“几于道”了。不独老子推崇水,后世不少士人都有尊水的传统,如汉代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原道训》在论水之特征时则奉水为“至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燃);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在这篇水的颂歌中,水具有“柔而能刚”、“弱而能强”、无私厚德、浩大无比、无所不能等特点,这里的“水”,不仅是“至德”,简直就是“道”的化身了。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也对水推崇有加,他说:“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这简直就是为老子的“上善若水”作注脚。

“不争”,是老子“道”体现生活准则的重要特征。老子“不争”的观念提出,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到处弥漫着为私利争嚷不休的现实,老子深有所感,所以他以水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求人去“为”,而是所“为”要象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来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

“处下”是“不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说明“处下”的好处,老子又一次以有形之水来比况、启发“道”。他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老子·三十二章》)就是说“道”为天下所归依,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又说:“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老子·六十一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六十六章》)由于江海低洼处下,天下的水都下流归汇于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从水的处下而成大器大量的江海这一事实出发,阐发了善于“处下”在人生中的积极作用,提醒人们,只有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才能成就王者的事业。他藉此也告诫统治者,一定要谦虚处下,不要妄作胡为,要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民众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归附和拥戴。

老子在激赏水的“不争”、“处下”的品德后,向人们提出了效法水的为人处世哲学——谦卑、宽容、无争。他指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即一个人的行为应该象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象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象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象水一样准平有信;为政要象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象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象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然后再加上水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精神——不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那便会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

老子由水的品格娓娓道来,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仔细研读《老子》全文,在五千言中,老子除了多次以水直接载“道”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溪”之类的物象来形容、阐释“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旷兮其若谷。”(《老子·十五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老子·二十八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老子·四十一章》)。

“谷”,在地形上永远居于低下的位置,而水往低处流,而且川谷往往是水流注的地方,这样“水”与“谷”便获得了一致性。因此,在老子以“谷”论“道”的时候,就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水。老子以谷喻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取其“虚”,契合其以虚无为本的思想。惟其以虚为体,故能广纳众有,才能永恒长存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取其处下、不争之意。川谷犹如江海,甘处于低下;“上德若谷”与“上善若水”一样,都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形象表达。此外,老子哲学的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等思想无不体现出水的性格和精神。水给老子的启迪和灵感无疑是多多而巨大的,自然之水总能和老子之“道”紧密联系起来,以水载“道”,堪称是老子思维中的一个定式。在老子哲人的目光中,当浩瀚的大海之水流入其“道”之“形体”构造的广阔思维空间时,自然之水便成为老子构造“道”体的重要参照物;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幽长隧道时,自然之水便成了老子立说的“哲学之水”;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生活准则的宽大河床时,自然之水又成了老子思想的“社会之水”、“人生之水”。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是老子文化思想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标记,是老子载“道”、阐道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水的载体,使老子形而上的“道”(精神的道、概念的道)从“玄而又玄”、“惟恍惟惚”的“众妙之门”中走了出来,老子之“道”变得具体而生动,这就为我们体会和把握老子立说的深切内涵打开了感性的方便之门。

昌昌。。。。至于么。。。

雌雄的意思 雌雄的意思是什么

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成语

表达积极向上的成语如下:

壮志凌云,坚定不移,奋发图强,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坚毅顽强,斗志昂扬,朝气蓬勃,

力争上游,锲而不舍,至死不懈,坚忍不拔,

宝剑锋从磨砺出锲而不舍;英勇无畏;持之以恒;

大智大勇;奋不身;铁杵成针;水滴石穿

一日千里标新立异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独树一帜

改天换地积极进取洗心革面自强不息

别具匠心别具一格推陈出新万象更新

不甘示弱百折不挠追根问底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改天换地积极进取继往开来

力争上游只争朝夕自强不息毛遂自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别具匠心别具一格

不甘后人不屈不挠戴月披星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发愤忘食革放鼎新坚持不懈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成语,利用成语能更好的表达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成语都有自己不用的寓意解释,以下看看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有哪些。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1

一、心胸开阔

白话释义:心胸:思想、气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强、并非小心眼、心智并不狭窄。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出处:·《答吕子约》:“便自胸次开阔、黑白分明。”

翻译:就在胸前开宽、随即便能黑白分明

二、达官贵人

白话释义: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朝代:宋

作者:释惟白

出处:·《续传灯录》第九卷:“京师都会;好恶万端贵人;达官盈门”。

翻译:京城都市的***、有十分多的万绪贵人、达官充满了官门。

三、海纳百川

白话释义: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朝代:晋

作者:袁宏

出处:《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翻译:表现器不存在、方寸海接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大海的接纳百川啊、说它包含广泛的。”

四、北斗之尊

白话释义: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朝代:唐

作者:李又

出处:·《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翻译:地离出南关还远得很、天回北斗尊

五、举足轻重

白话释义:后用来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

朝代:南宋

作者:范晔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翻译: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方蜀汉互相攻击;权力在将军;举脚左右;就有轻有重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2

1、上善若水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七章、指上等德的人是像水那样。

水滋润万物、却不愿意居于高的地位、而是流向低洼的地方、居于很普通的低洼之处。上等道德的人就是像水这样。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有功劳有智慧、却不追求奢侈的生活、而甘于过着简朴生活的人、是上等德的人。

2、去甚去泰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25章、指做事不能太过分。就是要去掉极端的做法、不能过于劳累、不能过于安逸、不能过于奢侈等。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走极端、做法要适当。

3、少私寡欲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17章、指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少。

做事最忌贪多、贪多常常导致失败。所以、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智者。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奢侈、生活要保持简朴。

4、大言希声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35章、指无声才是最大的声音。

身教胜于言传、用一通大道理去教导别人不如不说话、以身作则的效果是更好的。也就是无声胜于有声。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不用太张扬、默默无闻地实干更能出成果。

5、知雄守雌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28章。知道有雄强的做法、却愿意使用柔和的做法。指不与人相争。

老子讲柔弱胜于刚强。柔和的做法比刚强的做法、更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不冒进所以做事成功率也更高。做事柔和不急不躁、使人感觉更有修养、更受欢迎。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应该柔和做事、不与人相争。

6、虚怀若谷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第15章。意思是、君子的.胸怀象山谷一样宽广。比喻君子有谦虚之德、宽容之德。。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就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

7、自知者明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29章、指能正确认识自己、即能认识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自己的缺点。

常人往往只愿意把自己往好里想、愿意承认自己的优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样就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因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而导致失败。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要过高地看待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

8、知止不殆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44章、意思是、如果不贪心、能够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贪得无厌是人生的大忌、很多祸事都是由于贪得无厌引起的。比如、有些官员工资已经很高、却仍然***国家公款、结果引来大祸。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太贪心。

9、慎终如始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45章、指做事结尾的时候、象开始时一样的谨慎。

事情做到结尾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已经快要大功告成、就松懈下来、结果导致失败。所以、老子讲“慎终如此、则无败事”、如果结尾的时候能够像开始时一样的谨慎、就不会遇到失败。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注意有好的结尾、事情才能圆满。

10、功成不居

这个成语源自《道德经》第三章、指事情做成之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情做成以后、不与别人争夺功劳、是高道德的表现。

在所有的老子修身原则中、知足是修身原则的根本。如果对现状能够知足、就能做好修身。

大格局有涵养的成语3

1、安之若素

成语释义: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2、不动声色

成语释义: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3、不慌不忙

成语释义: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4、不露声色

成语释义: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5、察颜观色

成语释义: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6、瞠目而视

成语释义:瞪大眼睛看着。

7、从容不迫

成语释义: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8、极目远眺

成语释义: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9、极目远望

成语释义:指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

10、惊慌失措

成语释义: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四字正能量激励语

正能量激励人四字成语如下:

斗志昂扬、发奋图强、精益求精、笨鸟先飞、闻鸡起舞、自强不息、只争朝夕、不甘示弱、力以赴、力争上游、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凿壁借光、夙兴夜寐、焚有继晷、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悬梁刺股、卧薪尝胆、韦编三绝、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通宵达旦。

正能量激励人心的子:

一、每天坚持三件事,看脸、看秤、看余额。如果脸不够美,秤不够低,余额不够多。那么,请继续奋斗!

二、即使遭遇了人间最大的不幸,能够解决一切困难的前提是一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无论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只要能够努力地活下去,一切就都会好起来。

三、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恶战,?给止疼药也好,给巴掌也罢,最终都是要单枪匹马练就自身胆量,谁也不例外。

四、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你跌倒的时候,懊恼的时候,品尝眼泪的时候,都请你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种坚持会被辜负。

五、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非常有上进心的四字词语

表示有上进心的成语:勤奋发愤忘食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焚膏继晷鸡鸣而起磨穿铁砚勤学苦练夙夜匪懈夙兴夜寐无冬无夏宵衣旰食学而不厌圆木警枕幼学壮行朝乾夕惕只争朝夕孜孜不倦坐以待旦争分夺秒手不释卷刻苦攻苦食淡苦心孤诣囊萤照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卧薪尝胆悬梁刺股仰屋著书映月读书映雪读书勇猛精进引锥刺股凿壁偷光折节读书坐薪悬胆专心不敢旁鹜不知肉味目不窥园倾耳而听倾耳注目一心一意屏气凝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有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卫填海始终如一始终不渝水滴石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死不瞑目

老子《道德经》求全文,别错字,最好带翻译,原文写完再翻译,

雌雄的词语解释是:雌雄cíxióng。(1)雌和雄。(2)比喻胜败、高下。

雌雄的词语解释是:雌雄cíxióng。(1)雌和雄。(2)比喻胜败、高下。 结构是:雌(左右结构)雄(左右结构)。 词性是:名词。 拼音是:cí xióng。 注音是:ㄘ_ㄒㄩㄥ_。

雌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雌性和雄性。引《诗·小雅·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晋书·五行志中》:“惠帝元康中,吴郡娄县人家闻地中有犬子声,掘之,得雌雄各一。”清沉起凤《谐铎·鸡谈》:“有祝翁者,豢雌雄两头。”⒉指女性和男性。引《管子·霸形》:“令其人有丧雌雄。”尹知章注:“失男女之偶。”唐吕岩《五言》诗之十:“姹女住离宫,身边产雌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有孕妇痛急欲产,诸女伴张裙为幄,罗守之,但闻儿啼,不暇问雌雄。”⒊泛指成对的事物。引《庄子·则阳》:“欲恶去就,於是桥起;雌雄片合,於是庸有。”成玄英疏:“言物在阴阳造化之中_斯情虑,开杜交合,以此为常也。”《淮南子·天文训》:“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_,以副十二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长宁军·潼川府路》:“__井脉有二:_一自对_报恩山趾度溪而入一自_屏随山而入,谓之雌雄水。”⒋比喻胜负、强弱、高下。引《荀子·议兵》:“若夫招近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三国吴韦昭《博奕论》:“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_意,神迷体倦。”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且连兵带垒,与楚百战以决雌雄,乃有天下三分之二。”清洪_《长生殿·_恩》:“况他近日呵,昭阳内,昭阳内,一人独占三千宠,问阿谁能与竞雌雄。”续范亭《感言》:“一九三五年我在西湖养伤时,曾作过一首抗日的诗:‘不怕死,不怕疼,不怕辛苦不怕穷;养成一片大无畏,誓与倭寇决雌雄。’”⒌引申为竞争;逞强争胜。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引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明邵璨《香囊记·媾媒》:“家声_绅,雌雄州郡。”清李渔《秦淮健儿传》:“闻子大言恐世,故来与子雌雄,不意竟输我一筹。”⒍犹和适。引《淮南子·本经训》:“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一和于四时,明照于日月,与造化者相雌雄。”高诱注:“雌雄,犹和适也。”⒎喻成对的事物大小不一。引《词话》第二九回:“两目雌雄,必主富而多诈。”

二、国语词典

雌性与雄性。如:「雌雄大盗」、「雌雄剑」。词语翻译英语maleandfemale法语m_leetfemelle

三、网络解释

雌雄词目:雌雄;拼音:cíxiónɡ;基本解释:1.雌和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北朝乐府《木兰诗》2.比喻胜败、高下。详解:1.雌性和雄性。2.指女性和男性。3.泛指成对的事物。4.比喻胜负、强弱、高下。5.引申为竞争;逞强争胜。6.犹和适。7.喻成对的事物大小不一。例句:1、;雌雄同体。2、雌雄同株乔木和灌木。3、是或关于雌雄同花的植物的。4、他们来此,希望一决雌雄。

关于雌雄的近义词

牝牡

关于雌雄的诗词

《长思仙·鼎乾坤炼雌雄》《题汴邸·西岭雌雄鸟》《春日·春风未雌雄》

关于雌雄的诗句

雌雄空中鸣贾怒一举雌雄分雌雄暖日莫忘机

关于雌雄的成语

雌雄未决一决雌雄知雄守雌妄下雌黄雄飞雌伏安弱守雌孤雌寡鹤雄唱雌和群雌粥粥决一雌雄

关于雌雄的词语

雄唱雌和决一雌雄知雄守雌雌黄黑白乌之雌雄雄飞雌伏不甘雌伏妄下雌黄一决雌雄孤雌寡鹤

关于雌雄的造句

1、透过网路,全球的玩家都可以在线上一决雌雄。

2、来,再杀一盘,我们决一雌雄!

3、我们来一场比赛一决雌雄。

4、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要和三班一决雌雄。

5、曹操把刘备和东吴逼到穷途末路的境地,孙刘决定联盟,背水一战和曹操一决雌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雌雄的详细信息

《道经》37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教,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chén,通字“沉”) 戴颖涛篆刻“不如守中”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ěilěi) 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夫乐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编辑本段《德经》44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