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是什么意思-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9-06 0
  1. 《古列女传》卷之四 贞顺传(3)
  2. 古代对男性形象的描述
  3. 文言文呀
  4. 诗经中写鸟的句子
  5. 含有布谷的诗句
  6. 关于生姜的诗句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是什么意思-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古列女传》卷之四 贞顺传(3)

如下:

1、[ tè ]

差错:差~。

2、[ tēi ]

“忒”tuī的又音。

3、[ tuī ]

太:这屋子~小,挤不下。

需知:

tè 〈名〉

形声。从心,从弋( yì),弋亦声。本义:差误(侧重不符合客观实际)。

忒,更也。——《说文》

忒,差也。——《广雅》

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易·豫》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曹风·鸤鸠》

忒,差也。——《广雅·释诂四》

昊天不忒。——《诗·大雅·抑》

古代对男性形象的描述

齐杞梁妻

齐杞梁殖之妻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庄公归,遇其妻,使使者吊之于路。杞梁妻 曰:?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令殖免于罪,则贱妾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得与郊 吊。?于是庄公乃还车诣其室,成礼然后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 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諴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既葬,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 吾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内无所依,以见吾诚。外无所倚,以立吾节。吾岂能更 二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贞而知礼。诗云:?我心伤悲,聊与子 同归。?此之谓也。 颂曰:杞梁战死,其妻收丧,齐庄道吊,避不敢当,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 赴淄而薨。

楚平伯嬴

伯嬴者,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当昭王时,楚与吴为伯莒之战。吴 胜楚,遂入至郢。昭王亡,吴王阖闾尽妻其后宫。次至伯嬴,伯嬴持刃曰:?妾闻:天子 者,天下之表也。公侯者,一国之仪也。天子失制则天下乱,诸侯失节则其国危。夫妇之 道,固人伦之始,王教之端。是以明王之制,使男女不亲授,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殊椸 枷,异巾栉,所以施之也。若诸侯外*者绝,卿大夫外*者放,士庶人外*者宫割。夫然 者,以为仁失可复以义,义失可复以礼。男女之丧,乱亡兴焉。夫造乱亡之端,公侯之所 绝,天子之所诛也。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且 闻,生而辱,不若死而荣。若使君王弃其仪表,则无以临国。妾有*端,则无以生世。壹举 而两辱,妾以死守之,不敢承命。且凡所欲妾者,为乐也。近妾而死,何乐之有?如先杀 妾,又何益于君王?于是吴王惭,遂退舍。伯嬴与其保阿闭永巷之门,皆不释兵。三旬, 秦救至,昭王乃复矣。君子谓伯嬴勇而精壹。诗曰:?莫莫葛累,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 福不回。?此之谓也。 颂曰:阖闾胜楚,入厥宫室,尽妻后宫,莫不战栗,伯嬴自守,坚固专一,君子美之, 以为有节。

楚昭贞姜

贞姜者,齐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而去。王闻江水大至, 使使者迎夫人,忘持符,使者至,请夫人出,夫人曰:?王与宫人约令,召宫人必以符。今 使者不持符,妾不敢从使者行。?使者曰:?今水方大至,还而取符,则恐后矣。?夫人 曰:?妾闻之:贞女之义不犯约,勇者不畏死,守一节而已。妾知从使者必生,留必死。然 弃约越义而求生,不若留而死耳。?于是使者反取符,还则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王 曰:?嗟夫!守义死节,不为苟生,处约持信,以成其贞。?乃号之曰贞姜。君子谓贞姜有 妇节。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颂曰:楚昭出游,留姜渐台,江水大至,无符不来,夫人守节,流死不疑,君子序焉, 上配伯姬。

楚白贞姬

贞姬者,楚白公胜之妻也。白公死,其妻纺绩不嫁。吴王闻其美且有行,使大夫持百 镒、白璧一双以聘焉,以辎軿三十乘迎之,将以为夫人。大夫致币,白妻辞之曰:?白公生 之时,妾幸得充后宫,执箕帚,掌衣履,拂枕席,托为妃匹。白公不幸而死,妾愿守其坟 墓,以终天年。今王赐金璧之聘。夫人之位,非愚妾之所闻也。且夫弃义从欲者,污也。见 利忘死者,贪也。夫***之人,王何以为哉!妾闻之:?忠臣不借人以力,贞女不人以 色。?岂独事生若此哉,于死者亦然。妾既不仁,不能从死,今又去而嫁,不亦太甚乎!? 遂辞聘而不行。吴王贤其守节有义,号曰楚贞姬。君子谓贞姬廉洁而诚信。夫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诗云:?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此之 也。 颂曰:白公之妻,守寡纺绩,吴王美之,聘以金璧,妻操固行,虽死不易,君子大之, 美其嘉绩。

文言文呀

 《诗经·国风》中描绘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者们多关注婚恋诗作中女性形象的探究,反而忽略了对独具艺术魅力男性形象的研究。《诗经·国风》中的男性描绘以正面形象为主,以“君子有德”为评判标准,侧重孔武有力的形象描绘,还注重威仪之美、德行合一的形象塑造,显现出作者对宽厚仁德品质的推崇。

  一、“君子有德”的评判标准

 宗周礼乐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德,周人以德立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德,国家之基也”,“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P19)德成了先秦君子风范的重要内涵与价值标准,“有德则乐,乐则长久”[1](P19)。《论语·泰伯》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2](P2487)《诗经》承载着周人“以德为本”的强烈的文化意识。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在楚臣潘党收晋尸为京观以彰武功,“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等的请求下,楚庄王引述《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周颂·武》“耆定尔功”,《周颂·赍》“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周颂·桓》“绥万邦,屡丰年”等美德之诗系统论述“武有七德”,整体上都是围绕统治者的德之修养来论述的,重在显现“德能和众”的丰富内涵。这些都充分显现出《诗经》中的强烈的德意识,他们不仅把德作为立国之根本,而且还把德的完善作为男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评判尺度。

 《诗经》中对于男性德性的描绘也非常突出,品德之美是对理想男人的审美要求。如《卫风·淇奥》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倚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此诗是一首男性美的赞歌。《毛诗序》曰:“《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3](P320)《毛传》曰:“武公质美德盛,有康叔之余烈。”[3](P321)诗作主要集中于对男性内在德性的描绘上,极力赞赏君子的品德学养是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的不断磨砺的过程,反复铺陈其庄严威武、光明正大的气度①。《朱子语类》曰:“言如金锡圭璧,则锻炼以精,温纯深粹,而德器成矣。”[4](P2107)徐干《中论·虚道篇》曰:“作《抑》以自儆,卫人诵其德为赋《淇奥》。”[5](P128)又如《周南·麟之趾》曰: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此诗以一唱三叹的形式赞美君子之德贤可与麟相比,是道德之楷模,“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3](P283)。《诗毛氏传疏》曰:“麟为应礼之信兽。诗以麟喻公子,言公子应文王之礼化,其德似麟也”[6](P24)。

 此外,《召南·殷其雷》反复咏叹的“振振君子”是思妇对夫君忠实厚道美德的无限赞誉。《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是对君子德行的赞美与歌颂。《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是妇人对久役于外君子的德行期待。《邶风·凯风》塑造了孝子之孝的形象。《毛诗序》曰:“《凯风》,美孝子也。卫之*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3](P301)而《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仪,不死何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均用来讽刺无礼者,显现出德行、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以上关于男性的赞美与《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等注重女性容貌身材之美;《鄘风·君子偕老》“玼兮玼兮,其之翟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等注重女饰之美的描绘截然不同。同样在《左传》中也多大胆描写女性的外貌美,如《左传·桓公元年》称孔父之妻“美而艳”;襄公二十一年称“?叔虎之母美”;昭公元年称“郑徐吾犯之妹美”。这些描绘与《诗经·国风》中男性形象的德行要求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二、孔武有力的外在描写

 《诗经·国风》中的男性多具有阳刚之美,而具有孔武有力的外在形象更容易受到关注与赞美。如《周南·兔罝》歌赞武士的英勇,其诗曰: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诗人把武士放在猎场上抒写,意在描绘武士的英武形象,“可为公侯之腹心,谓机密之事可与谋虑,言勇而智也”[7]。诗中反复咏嗟的“赳赳武夫”,意在赞扬武士的健壮威武,“赳赳”是其形象的生动描绘。又如《齐风·猗嗟》曰: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诗作赞美了青年男性的威仪与射技,一方面展示其仪表之美,“猗嗟昌兮”,“猗嗟名兮”,“猗嗟娈兮”等赞叹其英俊健美,“颀而长兮”称叹其身材之好,“抑若扬兮,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等充分展示其气质之美;另一方面描绘了其射技高超,“巧趋跄兮”,“仪既成兮”,“舞则选兮”等描述其射箭的风神气度,夸赞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卫风·伯兮》曰: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诗作描绘了一个手中拿着兵器,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队伍的最前方,具有非凡神情和气度的勇武之士。再如《邶风·简兮》曰: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赐爵。

 这是卫国伶官举行简阅《万舞》之诗。胡承珙《毛诗后笺》曰:“盖凡舞,皆先武而后文。”[8](P196)陈奂《诗毛氏传疏》曰:“干舞是武舞;羽舞是文舞。万舞则是一种二者相兼的'舞名。”[6](P76)诗中既描绘了舞师武舞时的威武雄壮,又描写了文舞时的灵活从容。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左传·昭公元年》徐吾犯之妹择婿,看不上“盛饰、布币”的子皙,而选择“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的子男的审美要求是一致的。

 此外,《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资料大全《形容男人的诗》。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赞美男子的威武高大,无与伦比。《郑风·丰》“子之丰兮”,“子之昌兮”等描绘男人容貌丰满,体魄壮健。《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尔雅·释训》曰“襢裼,肉袒也。”“暴虎,徒搏也。”展现了猎人的英武之姿。《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驺虞”,《秦风·驷驖》“公曰左之,舍拔则获”等赞叹猎人之强健勇武和射箭技术的高超。《齐风·还》“子之还兮”,“子之茂兮”,“子之昌兮”描绘了矫健剽悍、精通射御的猎人形象。以上描绘都是以注重男性孔武有力的外在形象为基础,显现了《诗经·国风》对勇武尚力男性形象的无限推崇。

  三、德行合一的形象描绘

 《诗经·国风》中所描绘的男性讲求外在的仪表和内在美德的合一,是当时人们崇高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充分展示,显现了特殊时代的审美风貌。赵敏俐先生认为:“对于先秦君子来说,德行相配,表里如一,由外在之美能见出他的内在之美,就是对其风度的最高要求。”[9](P43)《大雅·乐》“威仪抑抑,德音秩秩”,《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大雅·民劳》“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小雅·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岂弟君子,莫不令仪”等即是对男性威仪端庄、德行合一形象的真实描绘。于省吾先生认为:“德为内容,威仪为德之表达形式,言其表里相称。”[10](P161)这些德行合一的描绘在《诗经·国风》中比比皆是。如《曹风·鸤鸠》曰: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诗作描绘出了一个“淑人君子”的形象。首章“其仪一”,“心如结”等借仪态之美,表现其品德之高;第二章通过穿戴写其束装之威严;而三四章赞美“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正是国人”等,从美其仪容到美其品德,歌颂其德行高尚,言行如一。方玉润《诗经原始》曰:“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非歌颂功烈者比。”[11](P300)诗作所描绘的正是其外在仪容美与内在品质美的有机统一。又如《郑风·羔裘》曰: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朱熹、姚际恒等认为此诗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诗不知何指也”。诗作开篇赞美大夫具有纯良而又正直的品德,在生死关头忠贞不渝;第二章盛赞其勇武刚强,能主持国家正义;第三章则美其“三英粲兮”,《毛传》认为三英即是三德[3](P340)。郑大夫具有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诗作是对其进德修业、德行合一品质的由衷赞美,“表面上称美羔裘,里层却是比喻羔裘主人有美玉的德行、豹子的勇武和文”[12](P198)。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念君子,温其在邑”,“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等描绘了一个温润如美玉的男子,有智慧又有德性。《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描绘了一个既有仁德又勇武刚毅的男性形象,成了那一时代道德追求的最高标准。

 当然,除以上形象描绘外,还有《郑风·将仲子》中仲子狡黠的形象描绘;《周南·汉广》、《周南·关雎》、《郑风·出其东门》对痴情男子的描绘;《卫风·氓》中“二三其德”的负心汉的描写等等,但这些形象在《诗经》中着笔不多,兹不赘述。

  四、男性形象塑造的文化成因

 《诗经》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有其特定的文化成因。首先,德、礼是西周宗法的核心,是《诗经·国风》男性尚德形象塑造的重要文化背景。《大雅·抑》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P2461)温文尔雅、仪态从容是男性德行的重要体现。古代之德治旨在以德治民,以德化民,德成为评判人物形象的重要杠杆,具有强调个人内在修养的作用。德还与礼有机结合,《大雅·抑》曰:“威仪抑抑,维德之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卫大夫北宫文子连续引诗四首向卫君谈了他对“威仪”的看法。他认为《大雅·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意为“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是指要敬慎其威仪,是为人民之法则;《邶风·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是指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涉及威仪;《大雅·既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意为“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是指朋友相助,应有威严肃穆之态;《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为“言则而象之也”,是指要多见多识,以顺应上帝法则。威仪是德之外化的显现,威仪与德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君子好修树德,不仅注重内在的道德涵养,而且还注重外在的礼的修饰,德、礼成了《诗经·国风》中塑造男性形象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田猎文化的尚武精神是《诗经·国风》男性孔武有力形象描绘的重要成因。春秋时期重视田猎,农事之隙常常开展田猎活动。《左传·隐公五年》曰:“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1](P1726)《豳风·七月》曰:“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古代田猎也是一种典礼,《礼记·月令》曰:“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13](P1379)田猎具有炫耀武功,凝聚军心的重要作用,一般是由贵族集体参加的活动。《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4](P731)周代时的贵族子弟,在成年之前多在辟雍学习射御之术。《周礼·射人》认为,射人“以射法治射仪”[14](P845)。《淮南子·俶真训》:“善射者有仪表之度。”[15](P25)这种活动中男性可一展其雄健风姿。如《齐风·猗嗟》展示了射礼仪式的重要内容,“巧趋跄兮,射则臧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等展现了贵族少年娴熟的射艺。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齐人初见庄公而叹其威仪技艺之美,不失名门子,而又可以为戡乱材。”[11](P240)又如《周南·兔罝》描绘了“赳赳武夫”的形象。《郑风·大叔于田》、《召南·驺虞》、《齐风·还》等都是把出众的猎者作为咏叹对象的。而孔武有力的形象,特别是其射艺技巧成了评判男性形象的审美杠杆,而且还是君子修身养德的重要教育手段。《礼记·射义》曰:“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13](P1686)《诗经·国风》通过赞扬其英武矫健的外表,勇武的品质和高超的技艺,来表现对心目中男性的无限赞美。

 总之,《诗经·国风》塑造了一系列孔武有力、德行合一的男子形象,他们的阳刚、尚德之美是这一时期男性审美的重要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男性群体特征的审美趋向与价值判断。

 注释:

 ①本文诗篇的鉴赏分析主要参考:赵逵夫注评《诗经》(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李炳海编著《诗经品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周啸天主编《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等。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论语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徐干著,徐湘霖校注.中论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6]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7]严粲.味经堂严氏诗缉(卷一)[M].明味经堂刊本.

 [8]胡承珙撰,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M].合肥:黄山书社,1999.

 [9]赵敏俐.先秦君子风范[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

 [10]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诗经鉴赏辞典[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13]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注[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96.

诗经中写鸟的句子

1. 谁给我几篇文言文啊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

2. 谁有文言文啊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3. 文言文译文

齐宣王盖大屋子(意译为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

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

香居问齐宣王说:“晋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

香居说:“臣请求回避。”小步快走着往外走。

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4. 文言文翻译

以上三楼的翻译不错,只是个别地方不够准确,我的翻译应该更准确:

原文

《吕氏春秋?*辞》载曰:“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译文

《吕氏春秋?*辞》上记载:“秦国与赵国一起结盟,约定:从今以后,秦国所想做的事情,赵国要帮助秦国;赵国所想做的事情,秦国要帮助赵国。过了没多久,秦国兴兵攻打魏国,赵国想救魏国,秦王(很)不高兴,派人责备赵王说:(我们当初)约定:秦国所想做的事情,赵国要帮助秦国;赵国所想做的事情,秦国要帮助赵国。现在秦国想攻打魏国,但是赵国却要救助魏国,这(显然)不符合(当初的)约定。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说:(赵王)也可以派使者责备秦王说,赵国想救助魏国,现在秦王也没有救助赵国,这(显然也)不符合(当初的)约定啊。”

5. 文言文 译文

翻译:越国没有车,有个(越国的)旅游者在晋楚国的郊区得到(一辆)车,(那车的)辐条烂的车轮(都)坏了,

车辕和车衡连接处的销子断了车辕便废了,(那车)没什么用处。然而因为他的家乡从没有过车,(他就)用船装载了车

回家在众人面前夸口。观看的人听信了他的吹嘘,以为车本来就是这样的,效仿了做的人接连不断。一天,有晋楚的人见

了(他们的车)就讥笑他们笨拙,越人以为(晋楚人)欺骗自己,(就)没有理睬。等到有敌寇入侵他们的领地领土,越

人驾御着(那)破车抵御敌寇。车子坏掉了,(打了个)大败(仗),始终还不明白是车的原因。

6. 文言文25篇(译文)

王勃著《滕王阁序》译文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让女婿孟学诗写这篇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7. 文言文翻译啊

文天祥到了潮阳(今汕头潮阳市),见到张弘范(明朝降将),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他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待他,和他一同来到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国家,却教人被叛父母国家,行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于是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诗》给他。诗的结尾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张弘范笑着把它放到一边了。厓山被攻破,敌人军中设置酒席进行庆功大会,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了,丞相你的忠孝也尽到了,如果能把侍奉宋朝皇帝的心用来侍奉当今皇上,也能当上宰相。”文天祥痛哭流涕,说:“国家灭亡我不能挽救,作为臣子我死有余辜,怎么敢逃避死罪并变心投降呢。”张弘范被他的义举感动,派使者护送文天祥到了京师。

文天祥在路上,绝食八天,没有死,就重新开始进食。到了燕京,驿馆的人对他的供应很丰厚,文天祥不睡觉,作者到天明。于是移交到兵马司,布置了兵丁看守他。当时世祖皇帝(忽必烈)正寻求宋朝有才能的官吏,王积翁说:“南宋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忽必烈派王积翁去宣旨,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了,我的本职就只有一死了。如果对我宽赦,让我得以带着黄冠(平民身份)回到故乡,以后作为朝廷在民间的备用顾问,也可以。如果立即让我做官,难道你不知道亡国的大臣不能用来谋求国家生存的道理吗,把一生的功业都毁弃了,怎么能用我呢?”王积翁打算联合宋朝降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认为不可以,说“文天祥出来后,再去号召江南人民,我们这十个人怎么能担当得起责任!”这件事就算了。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皇帝(忽必烈)知到文天祥始终不会屈服,和宰相商量释放他,却有以文天祥的名义在江西起兵的事情发生,就没有立即释放他。

至元(元世祖年号)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僧人说土星侵犯了皇帝的位置,怀疑会有变故发生。没多久,中山有个狂人自称“宋主”,召集了一千兵马,打算营救文丞相。京城也发现了匿名信,说在某月某日烧掉环城的芦苇,带领两翼的士兵作乱,文丞相就不用担心了。当时盗贼刚刺杀了左丞相阿合马,皇帝下令撤掉城苇,迁徙瀛国公(宋恭帝)及宋朝宗室到开平(今唐山),怀疑所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忽必烈把文天祥召进宫问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宋朝恩典,担任宰相,怎么能服侍两个王朝?希望把我赐死就满足了。”但是皇帝依然不忍心,急忙让他退下了。商议的人极力劝说满足文天祥的请求,忽必烈就听从了。不久有诏书批下了,文天祥就死了。文天祥临刑是非常从容,对押解他的吏卒说:“我的事情了结了。”问在场的人哪边是南和北,对着南方跪拜而死。

开头第一句为:祥兴元年十一年,天祥进潮阳县

最后一句为:问市人孰为南北,南向再拜,遂死

8. 文言文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含有布谷的诗句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诗经 (卷八) 周颂·臣工之什·振鹭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

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

诗经 (卷八) 鲁颂·有駜

鳲鸠 一说戴胜,另一说布谷,二者皆为古代报节气之鸟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诗经 (卷三) 曹风·鳲鸠

伯劳 古名鵙,其体虽小,但习性类似于猛禽,除捕捉昆虫外,还能捕捉小鸟或陆地上的小动物.

...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

诗经 (卷三) 豳风·七月

呆头伯劳之二 三谷2005摄于湾区

燕 古名又作玄鸟,有玄鸟生商一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

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来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诗经 (卷八) 商颂·玄鸟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关于生姜的诗句

1. 关于布谷的诗句

关于布谷的诗句 1.布谷鸟诗句

1、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明·王守仁《罗旧驿(居夷作)》

释义:布谷鸟在村中啼叫着,天空渐暗,飘下了雨滴,刺桐花生长在石头下昏暗的角落里,在溪水旁显得分外幽静。

2、飞飞布谷鸟,蔼蔼桑树烟。——明代·童轩《和陶彭泽归田园居·其一》

释义:布谷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繁盛茂密的桑树生长的紧密葱郁。

3、声声布谷鸟,惊破午窗眠。——明·孙传庭《初夏小憩映碧园》

释义:窗外传来一声声的布谷鸟啼叫,惊醒了午时小憩。

4、寻花人隔绿帘语,布谷鸟忙深树啼。——明代·袁天麒《早行·其二》

释义:寻找花儿的人隔着茂盛的树叶说话,布谷鸟在葱郁的大树上啼叫。

5、布谷鸟啼桃李院, 络丝虫怨凤凰楼。——唐·白居易《同诸客题于家公主旧宅》

释义:布谷鸟在桃李院中啼叫,纺织娘在凤凰楼里哀叹。

2.有没有关于“蓬草”和“布谷鸟”的诗句啊

关于”蓬草”的:

使至塞上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律 类别: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无题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渔家傲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浪淘沙

年代:宋 作者:幼卿 体裁:词

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谩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年代:宋 作者:曾觌 体裁:词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到如今、馀霜鬓,嗟前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小松

年代:唐 作者:杜荀鹤 体裁:七绝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关于”布谷鸟”的:

鹁鸠在古时亦称布谷鸟。

喜迁莺

年代:宋 作者:许棐 体裁:词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孤负几韶华

鸤鸠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鸤[1]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音尸;鸤鸠,布谷鸟。

3.关于麦穗的诗句

如下,望纳:

《崇德道中》唐·戴叔伦

暖日菜心稠,晴烟麦穗抽。客心双去翼,归梦一扁舟。

废塔巢双鹤,长波漾白鸥。关山明月到,怆恻十年游。

《屋东》宋·张耒

苍鸠呼雨屋东啼,麦穗初长燕子飞。

竹里人家鸡犬静,水边官舍吏民稀。

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

赖有西邻好诗句,赓酬终日自忘机。

《嘲布谷》宋·陆游

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

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

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

从今可无语,倾耳舜弦声。

诗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观小儿戏打春牛》宋·杨万里

一春焦涸旱无雨,麦穗藏头犹未吐。-《七禽咏·早耕早布》宋·刘学箕

桑阴蔽日交垂路,麦穗含风秀满田。-《依韵和杜相公喜雨之什》宋·欧阳修

麦穗雨晴迷野岸,桃花风急满溪流。-《劝耕至赤松山》宋·韩元吉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村居初夏》宋·陆游

麦穗黄剪剪,豆苗绿芊芊。-《劳畲耕》宋·范成大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别睢阳故人》唐·张谓

柳条蘸水碧于染,麦穗连云黄不稀。-《同华许诸君横塘舟中漫兴》明·吴扩

1. 描写生姜的诗句有哪些

1、杏花天·咏汤

宋代:吴文英

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悴憔文园病起。 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

2、酬柳柳州家鸡之赠

唐代:刘禹锡

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 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

3、过姚孝子庐偶书

唐代:李商隐

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 两鬓蓬常乱,双眸血不开。圣朝敦尔类,非独路人哀。

4、赠郑谠处士

唐代:李商隐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寒归山观随棋局, 暖入汀洲逐钓轮。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5、衡门

年代:先秦 作者: 诗经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6、《重赠二首》柳宗元

闻道将雏向墨池,刘家还有异同词。

如今试遣隈墙问,已道世人那得知。

世上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

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扩展资料

古时生姜的故事

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

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

南宋理学***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参考资料:

古时生姜的故事

2. 关于姜的古诗词

《閟宫》(先秦诗经作品,选自诗经·颂·鲁颂)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衡门》(诗经作品,选自诗经·国风·陈风)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绵》(先秦诗经作品,选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绵绵瓜瓞……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桑中》(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国风·鄘风)

爰唐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生民》(先秦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硕人》(诗经作品,选自诗经·国风·卫风)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思齐》(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怿去忄右加攵」,誉髦斯士。

《有女同车》(先秦诗经作品,选自诗经·国风·郑风)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3. 描写生姜的诗句有哪些

1、杏花天·咏汤宋代:吴文英蛮姜豆蔻相思味。

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

悴憔文园病起。 停嘶骑、歌眉送意。

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

肠断垂杨小市。2、酬柳柳州家鸡之赠唐代:刘禹锡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

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3、过姚孝子庐偶书唐代:李商隐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

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 两鬓蓬常乱,双眸血不开。

圣朝敦尔类,非独路人哀。4、赠郑谠处士唐代:李商隐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寒归山观随棋局, 暖入汀洲逐钓轮。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5、衡门年代:先秦 作者: 诗经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6、《重赠二首》柳宗元闻道将雏向墨池,刘家还有异同词。

如今试遣隈墙问,已道世人那得知。世上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

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扩展资料古时生姜的故事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

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

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

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

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南宋理学***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参考资料:

古时生姜的故事。

4. 关于姜的诗句和资料哪个都行

陇西行(汉·两汉乐府):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在怀县作诗二首 其一(魏晋·潘岳):瓜瓞蔓长苞,姜芋纷广畦。

山中(唐·方干):姓名未及陶弘景,髭鬓白于姜子牙。

祝风三十二韵(唐·吴融):将正陶令巾,又盖姜肱被。

赠郑谠处士(唐·李商隐):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伤歌行四首 其二(宋·黄庭坚):孟氏至诚通竹笋,姜诗纯孝感渊鱼。

1.水至不去:

《列女传》卷四〈贞顺传·楚昭贞姜〉

贞姜者,齐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而去。王闻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符,使者至,请夫人出,夫人曰:「王与宫人约令,召宫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从使者行。」使者曰:「今水方大至,还而取符,则恐后矣。」夫人曰:「妾闻之:贞女之义不犯约,勇者不畏死,守一节而已。妾知从使者必生,留必死。然弃约越义而求生,不若留而死耳。」于是使者反取符,还则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王曰:「嗟夫!守义死节,不为苟生,处约持信,以成其贞。」乃号之曰贞姜。君子谓贞姜有妇节。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2.姜肱共被:

《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姜肱〉

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

3.姜诗跃鲤:

《东观汉记》卷十〈姜诗传〉

姜诗,字士游。广东洛人也。适值年荒,与妇佣作养母。贼经其里,束兵安步,云“不可惊孝子”。母好饮江水,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行学。岁岁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日生鲤一双。

5. 有关“生姜”的古诗词有哪些

1、《衡门》

先秦诗经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2、《螃蟹咏》

清 .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殇,

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

3、《丁未春五首》

南宋.刘克庄

道是生姜树上生,

不应一世也随声。

暮年受用尧夫语,

莫与张程几个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