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亦多术是谁的教育思想-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9-08 0
  1. 《孟子》中的“性善论”与道德教育
  2. 君子的教育方法
  3.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4. 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5. 教亦多术矣中术的意思

1.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的言论专着《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教亦多术是谁的教育思想-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孟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2)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孟子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4)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的教学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5)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3.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4.墨子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中的“性善论”与道德教育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原来是这句话是《孟子》<教亦多术>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取这种“不屑之教”的

老手。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不屑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君子的教育方法

“道德”可以教吗?古希腊时,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当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教的,“美德即知识”。确实,知识是可教的,可事实上美德和知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道德除了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和行动。道德教育之“教”,如果是理解成直接教、间接教的、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和实践的统一、道德知识、情感、意志的统一,那么道德无疑是可教的。

什么是教?《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第一章》”,道德可教,几乎所有的传统教育家都持有这种观点,《大学》开篇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第一章》”的说法,《诗经》也有“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可见道德教育同一般学科教育使有区别的。

? ?道德是可教的。那么接下来就得思考另一个问题:德育对象有接受的可能性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作为德育对象的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这个是公认的。道德教育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而是德育主体由内而外的内发、生长、建构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持有的观点也是这种“内发说”。譬如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不过,他虽然说,“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但他并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这也算是赞同道德的可能性的看法。我们一向认为孟子是唯心主义者,但是现在提倡的“新性善论”,即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的性善论,也已经证实儿童具有先天性的道德禀赋,正是由于这个因素,道德教育才能有发掘、发扬这一禀赋的可能。

时代发展到今天,“新性善论”已经成为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事实上,我们中国传统的德育并未在过程上实现从“转化”理论到“生长”或“建构”理论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

1. 必须透彻理解德育生活的主体---儿童的道德生活及发展的具体内容。虽然已经有了贡献颇大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道德生活不只是认知,我们必须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性。

? 2. 必须努力清除“转化”或宽泛意义上的“灌输”留下的障碍。内容上,清除毫无根据的“教条”;方法上,摒弃强迫和反理性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性和情感做判断。

道德不仅是可教的,还是很有必要教的。曾有人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此话形象地说明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精神活动,必然会受到现实的、物质的制约,精神活动并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去存在,它必须现实化,但精神活动的现实化并非是这种活动的归宿,而是对现实的超越,而道德教育就是要去实现这种超越。当代社会,无论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分析,道德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人的道德难免会随着市场经济、拜主义的误导发生偏差,这时候就需要一种价值观去引导;其次,现代社会各阶层各领域道德缺 ?失、世风日下的现象比较突出,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主流价值观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

人性,自古以来就有“性善”、“性恶”、“性相近”、“性三品”之说。总而言之,问题的焦点就在性的“善”和“恶”上,在古代中国,孟子无疑是“性善论”的代表,而荀子,韩非则是“性恶”的发言者,孔子则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夫子也认为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习”使人之间的差距拉开了。即使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人所固有的,但要实现仁义礼智的“善性”,就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即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或者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依孟子看,道德教育就是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扩充善性,如同星火燎原,如同涓滴成河,由此保证天下太平。在孟子的逻辑中,仁政是从教育入手的,而教育又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有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在人身上,善与不善就会表现出成倍的差距,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几乎就要和禽兽无异了。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在他看来,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内在于每个人的,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孟轲还说:“人不可以***,***之耻,***也没有羞耻心,这才是真正的羞耻,而不知廉耻已经成为现在很多人的习惯,他们的字典里不存在这两个字。“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意思就是把赶不上别人当做羞耻,才有可能赶上别人。“至若不如”,在孟子看来,人要感受、辨别这种羞耻之心,必须要自己从内心反思求得。

在道德教育以及教育的方法上,孟子是很有自己的见地的,如他曾讲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这种教育方式在如今也屡见不鲜,不屑于与他人交流本就是一种轻蔑的方式,必定是此人的道德修养确实难登大雅之堂。此外,孟子讲究内心修养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就说他提出的一种理想人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 首先,要持志养气,“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其次,动心人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再次,要存心养性。就像孟子所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减少欲望是养性的最好方式。

最后,反诸求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诸求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严于律己,时时反思。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较高水准:自我教育。

这个理想人格的提出,折射出孟子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体会,毫不夸张地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懂得中国古代德育的严格要求。

对于道德教育的方式,《孟子》中也多处浮现,主要有一下几点:

1.深造自得。“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名言几千年来一直被后世奉为经典。“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种学习方法让人放宽思维去体会深层意蕴,对今天的德育很有借鉴意义。

?2.盈科而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其进锐者其退速”。不能用“揠苗助长”的方法,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得不偿失。

?3.教亦多术。“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拒绝教诲,足以给人以警觉,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教导。

4.专心致志。弈秋的故事是经典案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一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人在天资智力上或许无差异,但专心与否却影响颇大。

孟轲思想对人性的关注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在当时却属少数。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个体的“内发说”,他对教育以及德育作用的阐述、方法的描述,过程的表述,都体现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提倡,他的思想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有重大影响甚至 启蒙,对当代的道德教育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孟子在《告子下》中说过:“教亦多术矣。”这里的五种方法,只是很简单地举例而已。

朱熹曾经逐一考证孔子、孟子用这五种方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运用。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对子路、子贡就是“达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就是“答问者”。

至于“私淑艾者”,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孟子自己认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在《离娄下》里,他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私淑艾者”是品德学问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无为之教,无言之教。《道德经》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孟子就是自我教育成功的典范。他并没有见过孔子,但是他通过自学也达到孔子的境界。后人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甚至认为它们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

一个肯学习、爱学习的人,在哪里都能学习,万事万物都是老师。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人,天天跟在圣人旁边也未必能学什么。

会教育的老师,教育方法是灵活多样,无穷无尽的。佛陀就是最高明的老师,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

一个会学习的人,学习手段、工具、方法、目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也是千变万化的。甚至圣人的学习,还没有知识的积累。

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孟子毕生从事教育及其四十余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孟子非凡的智慧之光。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六部子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孟子》一书中,除开性善、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书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就一直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通过教育来塑造一个有理想有品格的人,将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视为教育的宗旨。《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同样体现出了儒家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人格的教育。《孟子》文本中有着大量关于教育目的、方法、观念等方面的论述。在教学方法上,孟子既有对儒学先贤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孟子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愿意学习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他都一视同仁;对于资质不同的人,他以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导他,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是,孟子对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发展。2他强***育环境的重要性,初次提出教与被教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坚持教育学生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明确奋斗目标,不能随意降低要求。孟子提倡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收入门下:“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3(尽心下)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手段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亦多术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4(告子下)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去教他,其实也正是一种教育方法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助其成材的,有解答疑问的,有用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而使其成为君子的。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修身养性,求其放心。孟子希望通过教育,他的学生可以志存高远,获得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为外物所动,进而找回自己的本心。一个真正的儒者,不能因为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孟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经过漫长岁月流传下来的《孟子》文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反而经过时间的考验,彰显着它的时代价值。孟子是政治意识浓厚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之中,显示出成熟的政治家和教育者风范。同时,孟子的教育思想,还表现在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及其正确的教育理念。5虽然《孟子》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但还是有许多理念在当今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当今教育的发展和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学习不能降低标准。孟子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孟子在学习标准上确是不轻易改变的。教学者树立学习的标准,有能力的人从而习之,不因为能力资质达不到的人而废除固有的规矩。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6孟子认为自暴自弃者,不可能与他们一起谈论道理也不可能与他们一起有所作为。反观当下教育中所提到的“老师要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论调,过于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而没有形成学习的标准。“师者,所以受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在教育中应当起到的作用是制定学习的标准,传授知识,解除疑惑的指导者身份,而不是为了迁就学生而降低标准来满足学生的服务者身份。孟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不肯降低学习标准,学生自暴自弃则不可有所作为的先进教育理念应该被当代所吸收,实现对国学经典的当代转化。第二、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虽为晏婴驳斥齐国之人侮辱的激辩之语,但也说明了环境的巨大影响。农作物和人性的养成如此,学习教育也是如此。《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学习环境对人学习效果的作用。《孟子·滕文公》下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可见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学习中学生自己的心志很重要。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互动过程,体现 的是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之辩证统一;既强***师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成功乃至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只有自觉地获得学问, 才能牢固掌握;牢固地掌握知识后,就能积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地获得知识。但当下教育中流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口号,便夸大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而脱离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进一步去钻研提升自己。教的人和学的人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才是高质量的教育。当下的教育过于强***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背离了客观实际的。来源:鸭绿江·下半月

教亦多术矣中术的意思

.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孟子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一、教育内容和目标

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二、教育作用和任务。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1、由博反约、诲人不倦。

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教育者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公孙丑上》)教育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2、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总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他还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的,这也是一种教诲,是一种激励奋发的方式。

3、树立目标、坚持标准。

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尽心上》)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4、循序渐进、启发思维。

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 "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孟子善于启发思维,通过使用问答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他善用比喻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替学生下结论。他认为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摆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四、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学相长”,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深造自得

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灵而有所得,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左右逢原”他认为君子要得到高深的造诣,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2、反求诸己、改过迁善。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在行动和学习上,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体要自觉反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公孙丑上》)

3、立志持志、磨练意志。

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尽心上》)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孟子强调立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持志”,“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尽心上》)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志、持志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一个“大丈夫”经过磨炼,应当具有百折不挠坚强意志,“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并且为了道义,在必要时要能“舍身取义”。

4、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冷却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教亦多术矣中术的意思是:方式、方法。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翻译: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告子章句下》的简介

《孟子·告子章句下》包括政治、战争、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治国问题,也包括教育、历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16章,本书选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