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结底要看-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9-09 0
  1.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2. 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
  3.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指的是( )
  4. 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5. 如何正确看待近4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的得失成败
  6. 关于改革,正确的包括( )。
  7. 试述关于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依据、三者的关系及其提出的意义。

十四大报告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这体现了(ABCD)  

A.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B.发展生产力同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一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结底要看-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C.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E.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统一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即生产力标准是最核心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原理,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原则立场,是其他两个标准的基础。

扩展资料

三个“是否有利于”是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了改革开放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虽然20年来打破了许多僵化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解放,然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的同志甚至至今还用姓“社”还是姓“资”的思维方式,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有的同志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有的怕乱求稳,唯上是从,错失了改革开放的良机等等。所以,需要用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标准,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意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指的是( )

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准。1987年10月,在十三大报告中,以“生产力标准”概括了的这一思想。

“三个有利于”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三个有利于影响:

以“三个有利于”为代表,在南方谈话中,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个有利于”着眼点就是有利于民。可以说,关心民生、注重民生、维护民生、发展民生是一贯的思想。

此后,中央不管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都与“三个有利于”一脉相承。而“脉”者,也就是民,也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笔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解决了阻碍改革开放前进的“姓资姓社”问题,为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解除了思想疑惑。

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是提出的观点。1992年年初,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在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不仅坚持实践标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18年以后,由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就是对过去适合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恢复和发展。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先后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人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总是对应贫穷,资本主义总是对应富裕,人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就是选择了贫穷、落后。

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彻底突破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也说明了在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上达到了新的程度,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正确看待近4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的得失成败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就是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坚持了实践标准,又发展了生产力标准,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发展生产力这一条是基础,但不能偏离另两条谈发展生产力,尤其不能偏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谈发展力。这一条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基本因素。

扩展资料:

“三个有利于”是战略性的判断标准,虽然不能变,但其具体内容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前进,有所侧重。比如,发展生产力方面,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重视GDP,这对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后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唯GDP”的现象,就要加以纠正。现在,强调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些是对发展生产力具体要求的变化和发展,而问题还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范畴之内。

又如,现在强调环保,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生态保护问题,这既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强调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属于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这些都没有超越“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范畴。

中国***网-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变了吗——"三个有利于"是否过时?

关于改革,正确的包括( )。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形成的.中国特色是与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它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十五大报告指出:“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

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同志曾经把它称为“国际古典的共产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在由蒸汽机、纺织机发明带来的工业化时代,而当今世界正迎来信息时代,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五大报告讲得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理论正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同当今的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结合,从而把科学社会主义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发展.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尽管还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还是可能的.正是根据这种形势,同志不仅为我们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且为我们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他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

第二,生产力展.《***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生产力更是加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同志据此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还着重指出:“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第三,科学和技术展.当前,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正在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与“古典的共产主义”产生时的蒸汽机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同志说:“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美国出现了所谓“新经济”,实质就是由于科学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的状况.根据这种新情况,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

生产力理论的一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进一步深化和全面化.这种情况有利于我们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和技术,学习他们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但又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压力,受到它们在政治上进行西化、分化的威胁,还会受到世界经济动荡以至金融危机的影响甚至袭击.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去.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国家对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调控,顶住西方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压力,防止世界经济动荡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袭击,防止西化、分化的政治渗透,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现代经济的高度复杂化、市场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以后,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因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就是说,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列宁在经过军事共产主义时期之后,已经看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的错误,而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随着现代经济的高度复杂化,面对着多少万种、多少亿种商品和劳务,面对着纷繁多变的人的需要,更难以有效地直接按组织生产和分配.但多年来,一种认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观点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根深蒂固.理论彻底廓清了这种看法.他指出:“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六,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曾论述了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银行和工业融合而成的金融资本取代工业资本占了统治地位,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新资本主义的特征.在现代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更加重要.同志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亚洲金融风波的爆发和深化也提醒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同志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他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从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既要有紧迫感,又不急于求成;既要坚定方向,又要分步实施,区别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迈出改革的新步伐.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试述关于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依据、三者的关系及其提出的意义。

关于改革,正确的包括(ABCD)。

A.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是三个“有利于”D.开放也是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

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回首35年改革,党中央已召开了7次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每次三中全会,党中央都站在历史潮头。

果敢抉择,科学部署,引领改革阔步前行。在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这次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树起中国改革发展航程上的新航标,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答案:[答案要点](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的,即衡量各项工作“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坚持“三个有利于”的理论依据:①关于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是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因素。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然后再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从这个意义来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各项工作的主要标准。②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③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

(3)“三个有利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①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②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

(4)“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重大意义:①理论意义:“三个有利于”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标准,更好地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任务的思想。②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时常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和争论,如:如何进行所有制改革?如何正确对待公平与效率?如何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了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