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子出自哪里-竖子成名是后人对谁的评价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9-10 0
  1. 说说王景略(下)——那个因百姓做汉奸的人
  2. 鬼谷子的四个弟子是谁?
  3.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剧开始丑化刘邦,美化项羽?
  4. 有关孙膑的评价
  5. 应该如何评价刘邦这个人
  6. 庞涓死于哪场战役 庞涓为何一再败给孙膑
  7. 登幽州台歌 赏析

你真得认为刘邦仅仅是个无赖吗?如何没有本事,你认为他能迅速壮大,并夺得天下吗?世人都说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小人,是无赖,若地痞无赖可以当皇帝的话,那世人不都去当皇帝去了吗,历代文人骚客,都称赞项羽,都替他惋惜,原因什么呢?因为他们要么怀才不遇,要么仕途不顺…,项羽的遭遇和他们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留下了描写项羽的作业,这同时也在无行之中贬低了刘邦的形象,使我们曲解刘邦,我只能说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

说说王景略(下)——那个因百姓做汉奸的人

《广陵散》这首曲子乃一位老者所授予嵇康,此曲贸协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国奸相侠累的故事。得到老人的指点,嵇康将这首古曲弹得极为出色,名闻全国。司马昭要嵇康做官(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司马氏集团势力在当时很强大到处铲除异己,嵇康不从,便遭到迫害。于是历史上上演了一个千古流传的一幕:嵇康在刑场上弹奏一曲《广陵散》。嵇康仰天长叹“吾死不足惜,只恨《广陵散》要失传了。”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嵇康一死,《广陵散》就此绝矣!

所幸的是,嵇康死后《广陵散》仍然悄悄辗转与琴师们的手口之间,历经900余年后,又被一位有心的音乐家纪录在《神奇秘谱》一书中,成为今日得见的最长的古曲之一。

竖子出自哪里-竖子成名是后人对谁的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曲虽在,可像嵇康那样以生命去拨动琴弦奏出的琴音却以绝响。

嵇康在反抗现实的表现上比阮籍激烈,诗歌成就却不如阮籍。他的诗歌首重表现一种清逸脱俗的境界。如《酒会诗》之一: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凡凡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濯投竿,卒岁。

不过他也有一些诗,如《答二郭》等明显地表现了愤世疾俗的感情,特别是因吕安事牵连入狱后所写的《幽愤诗》,叙述了他托好老庄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虽然也责备自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以致“谤议沸腾”,但他并不肯改变素志,最后表示要“薇山阿,散发岩曲”,仍然是以俊逸之辞表现他的硬骨头。诗风的“峻切”,于此可见。他的四言诗艺术成就高于五言。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的散文。文中说:“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他的“必不堪者七”,是表示蔑视虚伪礼教,“甚不可者二”更是公然对抗朝廷法制,所谓“每非汤武而薄周孔”,正是公开揭穿司马氏争夺的阴谋。也正因为这篇书信,司马氏终于了他。这篇散文自始至终贯串着对司马氏腐朽统治的决绝态度。他把山涛荐他作官比做是“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擅腥”,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并表示如果司马氏要强迫他作官,他就会象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顿缨,赴汤蹈火”。全文嘻笑怒骂,锋利洒脱,很能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

回答者:我小AKI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8-27 20:48

两位乃魏晋“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都是那个时期的叛逆者和特立独行者。

阮籍常骑车狂奔,遇绝境则长啸悲哭,以排解心中郁郁不得志的郁闷;

嵇康则于深山中赤拳打铁,无视权贵,后遭人陷害,当他将被斩下高傲的头颅时,他奏响了《广陵散》,这是最悲壮的死亡,也是最震撼人心、最诗意的死亡。

两位虽然性格乖戾,但这是乱世造就的,他们的高傲不羁成就了魏晋风格。

魏晋有他们,是这个时代之幸。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 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6?1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6?1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鬼谷子的四个***是谁?

前文说过,王猛景略固然不简单。

说说王景略——那个为天下捉虱子的人(上)

与桓温对话,其中的不卑不吭,以百姓为重的理念流露而出。

让我们再看看王景略过去生平。

————

《晋书》: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于洛阳,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猛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须发皓然,踞胡床而坐,左右十许人,有一人引猛进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缘拜也!"乃十倍偿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顾视,乃嵩高山也。

《晋书》: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

————

这两条记录的是王猛早年之事。

然有附会之嫌。

就好比后人崇拜诸葛亮,穿凿附会许多野史,将诸葛亮童年时期也包装出各种神鬼事来一般,不足为信。

试想,一个人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声名鹊起,那与他前半生有过交集之人自然会大吹大擂往自己脸上贴,若是故意抹黑又混的不如对方,岂不是自找没趣么?想写入史册,那简直是做梦。

不过这里确实可以证明一点的是,王猛早年应该确有大志。

且王猛早年生涯应该是干过卖畚箕,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是个“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主,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讲原则,不喜欢讨论小事而谋划长远,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或许上面描绘的还是不够简白,让我换一种更接地气的说法。

王猛年轻时过的很苦,因为兵荒马乱的缘故,可能做过不少低贱的买卖来谋求生计,多次迁移则是因为所到之地都陷入了相当严重的汉胡战争区域,而他胸怀应该是坦荡的,心中肯定存在着一腔不平,所以选择了兵书作为学习的方向,想要在乱世之中一展所长。

不过王猛的社交能力应该不是很高(略不与交通),这一点在早年与其后半生之中都可以看出来,原因也很简单,他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简单说就是倔强,认死理,所以他才没有当上功曹反而躲进了山中。

王猛所向往的应该是诸葛亮那样的人生,遇到“龙颜之主”,候“风云而动”,只是因此又显得有一点眼高手低(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

————

本文还要提到另一个有大志的人,则是苻坚。

横扫苻坚与王猛生平,实际上可以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一是苻坚很没用,但却有大志。

一是苻坚很能干,且具有大志。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都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重用王猛。

有大志的人很容易互相吸引,换句话说就是臭味相投,由于太臭了,所以其他人都投不了,而且还只能有共同志向的人才能臭味相投,而苻坚与王猛便是这样一对臭透了的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臭家伙干了些什么?

苻坚谋反了苻生(当时前秦势力最高胡人领袖),这个过程中应该是王猛一直在出谋划策,所以苻坚做了前秦老大,而王猛则当上了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

————

《晋书》: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僣位,以猛为中书侍郎。

————

为什么既可以说苻坚很没用,又或者很能干呢?

原因也很简单,重用王猛可以因为他识人之明,所以称他为能干,重用王猛也可能因为他耳根子软且没什么主意,所以可以说他很没用。

这两者都有佐证,只是时间跨度问题。

苻坚曾派遣王猛作为县官任职,王猛辖地由于在西北,充斥着前文所描述过的桓温希冀的三秦豪杰,实际上就是扰乱胡人正常秩序的***匪类,王猛远比桓温更懂得这些“三秦豪杰”的根底,便“明法峻刑”,“鞭杀一吏”。

这一步叫做重铸秩序,也可以视为新官上任三把火,放在现在来看,八成就是汉奸行为。

为何这么说?

前文说过,当时西北豪强都是因为战乱而做了盗匪,胡人善骑马无法搜山,这些盗匪也就是干一票就躲进山里,时不时还可能出来讲赃款分发给***百姓,一如游击队一般民心所向。

王猛在山中待了许久,自然知道这些把戏,抓住一个里通盗匪的小官,当众鞭笞至死,是为立威,告诉这些盗匪们,现在我来做官了,要按照我的规则来办事。

然而出现了一种很巧妙的事情,“百姓上书讼之”,若是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可以理解为那个被鞭笞死的官吏应该是树大根深,然后他的狐朋狗党起来诬告王猛,导致王猛被逮捕关押。

这里让我们换一种理解,也就是说,我们默认为王猛此时做了胡人的官,在***眼里便成了汉奸,而那些豪强做了盗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在当时的***眼里还是侠盗,那个小吏则是百姓眼中与豪强沟通的英雄人物。

王猛鞭死了这个盗匪与百姓之间的中间人,从办事角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引起的却是百姓的众怒,所以才会导致王猛被百姓状告,被缉拿入狱。

没错,我的理解就是,王猛做了汉奸,对付一群刁民百姓,用了雷霆手段,然后自己也倒霉了,不过福祸相依,这次也是一次转机,一方面王猛在群情激奋的时候离开了辖地避免被百姓撕成碎片,另一方面王猛在长安得到了苻坚的询问。

————

时始平多枋头西归之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

————

毋庸置疑,这是一次具有历史见地的问答,只是起因有些不光彩。

王猛因汉奸的行为而受罚,苻坚也是因私来问。

毕竟王猛这个***是他苻坚亲自指派下去做官的,刚上任就捅下篓子,苻坚脸上也挂不下去,所以便来亲自询问。

这一次对答王猛肯定也思考了很久,当他坐在囚车上离开自己的辖地之时,看着仇恨他的***百姓,想来他也明白了一件事,但是为了官面上好看,他也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回答。

————

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

————

苻坚问:做官不应该用德化教育来执行统治么,你才刚就位就了那么多人,这就是酷吏的行为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另一件事实,王猛做汉奸,应该是揪出了一大伙***盗匪以及里通者,然后一次性弄死了一个,同时为了震慑宵小,手段又十分残酷,这应该是事实。

王猛回答:治安定之国可以用礼,理混乱之邦必须用法。陛下不以臣为无能,让臣担任难治之地的长官,臣一心一意要为明君铲除凶***猾之徒。才杀掉一个奸贼,还有成千上万的家伙尚未伏法。如果陛下因我不能除尽残暴、肃清枉法者而要惩罚我,臣岂敢不甘受严惩以谢辜负陛下之罪?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论,加给我‘为政残酷’的罪名而要惩罚,臣实在不敢接受。

这句话听着很文绉绉,不过有点文字功底的人都知道这几句话接地气的说法是怎样的:

我才不过弄死了一个坏人,还有几万坏人等着排队呢,在这时候,如果我因为此而受到刑罚,呵呵,我才不接受。

这句话一如王猛之前与桓温答对时,颇有刀锋。

首先是用文绉绉的话语陈述说自己的论点,同时摆明上下尊卑,将“陛下”与“臣”两方说的很重,提醒了苻坚陛下应该的工作与自己臣应该的工作,然后又耍泼一样的用原则来对话我做什么都是为了陛下做事,我不接受这样的刑罚。

王猛这样说了,稍微明白点的人都知道,王猛这下罪不至死了,他摆出了与苻坚亲近的关系,又用中原正统的论述方式引入正题,再者将自己的所有酷政之行为都表白为了对陛下的忠诚。

若仍然要有人对王猛用刑,那就是对苻坚陛下的别有用心。

苻坚此刻,不赦免也不行了,当然他也可以不赦免,前提是他的智商大概在负数左右。

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又另一件事可能需要重之笔提点。

前面说过,此刻中原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胡人的残忍暴虐实际上非常严苛,所以才会导致豪强作为盗匪,百姓作为依仗,苻坚所在的氐族实际上相对其他少数则要更开明与成建制一些。

原因很简单:

1在前文中前秦多次与晋争战,这段战争时期使得前秦快速成长,远比其他少数民族更懂得大后方的重要性。

2前秦占据着长安洛阳等历史重地,文化方面的基因远比其他来的更突出。

3前秦处于河西走廊等地区,这一地区当时是佛教东传与丝路西去的主要要道,氐族在这漫长的发展时期也更为见多识广。

4由于前秦处于文明开化的初期,理解仁政的必要性,但是却无法达到法制地步,不过由于前秦地处秦地位置,又有着良好的法制基础。

正是以上这一切才使得苻坚目光长远,更关注仁政,国号为秦也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统六国的秦国正是从西北苦寒之地发展起来,侵略天下。

而正是这一点,恰恰是使得这片舞台最适合作为王猛这个倔脾气的发展之地,他所推行的法制方案恰如对症下药,正是使得前秦富国强兵,文化等级不断攀升的一副良药,而这幅良药也已恰当的方式回馈与他。

王猛治绩卓著,很快升为尚书左丞(宰相之一尚书令的佐官)。由于他执法不阿,精明强干,在三十六岁那年,接连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书左仆射(亦为宰相之一)、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包括京师在内的广大腹心地区的最高长官)等,“权倾内外”。

乃至宗戚(氐族皇亲国戚同族)旧臣(开国夺权元老)都十分害怕他权势滔天,而当这些元老对王猛进行诽谤之时,苻坚“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

————

《晋书》:迁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未几,除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时猛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数谮毁之,坚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尔后上下咸服,莫有敢言。顷之,迁尚书令、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猛频表累让,坚竟不许。又转司徒、录尚书事,余如故。猛辞以无功,不拜。

————

王猛的升迁是因为政绩与苻坚的厚爱,这些人的诽谤只会让刚愎自用的苻坚发出滔***火,但是从另一方面,王猛也深感受累。

“猛频表累让”,这一句颇有深意,想来王猛对于这种过分的恩宠也十分烦闷吧,王猛此前与桓温对话,实际上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与桓温是一类人。

————

《晋书·桓温传》:及石季龙死,温欲率众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议水陆之宜,久不报。……声言北伐,拜表便行,顺流而下,行达武昌,众四五万。殷浩虑为温所废,将谋避之,又欲以驺虞幡住温军,内外噂〈口沓〉,人情震骇。简文帝时为抚军,与温书明社稷大计,疑惑所由。温即回军还镇。……进位太尉,固让不拜。

————

王猛是一个讲原则的人,讲原则的人一般而言都在某一方面有着深厚的责任心。

桓温早期一腔热血欲望收复失地,但是与祖逖一样遭到内部***,一伐前秦让他深刻认识到敌对胡人军力已经不是他孤军所能对抗的,这种浓重的失望之下他遇到了王猛,二人一番对话,加深了这个印象,才在他内心中种下了争夺的。

桓温大概是想用一己之力,即使成为千秋罪人也要改变东晋偏安的局面吧,这便是他的豪杰之路。

然而在他热血之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即使有进步太尉的机会,“固让不拜”,他的责任心不允许他在那个时间点未得寸功而得到如此职权,这与他后来的谋夺权势形成天然对比。

王猛受到苻坚的信任,但是此刻他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胡人真的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他青云直上虽然有苻坚厚爱的因素在其中,但是本质上是因为胡人的水平线太低了。

而王猛本人并没有真正担当过那一大串职位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的经验,可能在他眼里见过最大的最有能力的可参照模板官员也就徐统与桓温二人了。

王猛可能在夜下也会对着自己嘲讽: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只不过这一次竖子换成了自己,自己不过一介孤苦之人,流落他乡,做了汉奸为百姓唾弃,只不过是得到了苻坚的重视才得到了如今的职位。

不甘心的心情夹杂着,一定要报效苻坚这份知遇之心的感情,以及打算改变这片乱世让百姓能够真正安居乐业,以及对于自己的无能感到懊恼而不断学习的自我激烈之情夹杂在一起,使得这样一位步入中年的原本只可能成为小人物的人不断进步与不断担负更多的责任。

在治理方面,王猛身边八成都是猪队友,所以王猛只能格外努力,不仅仅治理国家,还要时不时督管军事,然而结果则是,积劳成疾,四十八岁那年,身为***以胡人丞相身份,终于英年早逝。

做“汉奸”做到了这份上,自此时起,可称古人渺渺,能比之的不过姜太公等寥寥。

但是,这恐怕还不够说明王景略是一个因百姓而做汉奸的人。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过去,来看一看王景略是为什么选择了这条汉奸之路的。

首先,是因为吕婆楼的介绍,他才得以入了苻坚法眼,而在前一刻,王猛与桓温扪虱谈兵仿佛就在眼前。

桓温问了一句豪杰,而王猛答了一句百姓。

不经意间两人都透露出了心中所愿。

但是转眼间,王猛就投靠了胡人之中的某个掌权者,并为他谋划夺得之事。

反差极大,可能有点让人无法接受。

但是实际上却可以理解为两种可能。

一种是王猛是被豪杰派过去潜伏在胡人中的真正死士,意图便是颠覆胡人,简单说就是高级间谍,由当时的***豪杰派出打入敌方内部的特务。

另一种则是王猛对王师绝望,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

我的观点是第二种。

前一种在我看来,存在可能性,但是不符合王猛之后的作风,不否认王猛在后期有转变的可能性,后一种,则可以结合他老师轻蔑的回答来联想发挥。

我个人认为戏剧性的故事是这样的:

————

王猛与桓温扪虱谈兵之后,华阴山中人确定了一条埋伏数十年的,就是送入一批人到胡人中,一方面引导胡人走向更接近***的文明道路,一方面准备随时颠覆胡人,王猛这时候领命作为高级特务前往投靠了苻坚。

王猛投靠了苻坚之后,华阴山作战总部源源不断的给王猛送来功劳,让他得以不断升迁,并且将其他***棋子不断安插在该胡人之下,胡人走上自治文明的道路,这样***的生活条件就可以发生质的改变。

结果谁想到王猛遇到了苻坚这样的上司,使得华阴山作战总部的超前,华阴山作战总部觉得就这样浪费了王猛这样一颗棋子实在是愚蠢之策,结果便是华阴山帮着前秦进行战争,打下来的土地又任用了大量***官员,华阴山在这方面反而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尝到了甜头的华阴山本来想要一直这样进行下去,没奈何王猛同志演戏演的太逼真,将自己弄到了过劳死的地步,华阴山内部开始觉得前秦势力未免做大太多,毕竟非是***正统,于是又凭借一次淝水之战废掉了前秦。

三秦豪杰,不过如此。

————

以上故事完全出于笔者脑洞,且该脑洞过分对于王猛不敬,将王猛客观的努力都视为了棋子一般的举动笔者自罚认错。

就客观事实而言,个人推测大概是这样:

王猛确实对王师感到失望,同时也理解桓温的苦衷,对于自己用百姓作为筹码来逼迫桓温苦战这一点心中也感受到了其后深藏的恐怖,那样大概会再次死很多人吧,一如当年在石虎辖下一般,将百姓捆绑上燃烧战车一般的罪过是当时的他能想到的最可怕的刑罚。

没有与桓温达成这一的交易在王猛看来才是好的,连带着老师的轻蔑也让他感受到了侮辱,所以他也对华阴山中躲藏的三秦豪杰感到不齿,从而开始了寻找自己之路的做法。

王猛生时已经是五胡乱华早期,且最残暴的时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王猛并不在乎胡人***的区别,只不过是之人与被杀之人这样的概念而已,在王猛颠沛流离之年,他也见识过杀胡令的血腥,所以对于王猛而言,做汉奸并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错误,他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只是为了活下去。

但是在那个年代,平头百姓怎么可能不抱团取暖?王猛感受过这种温暖,所以才会对于百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熟读兵书,知道人民群众才是的大后方。

孤军深入的桓温当时并没有得到这个大后方,王猛点破了这个大后方,在这一番较量之后,两人都颠覆了自己的想法,并决定坚定贯彻自己的做法。

王猛投身到了政治事业之上,一如战国时的谋士,找一个好主子去孝敬即可。

毋庸置疑,王猛是的,他遇到了苻坚,由于王猛视野开广,苻坚也心藏大志,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在为苻坚谋取之后,他真正步上了青云之路。

王猛没有选择溜须拍马,他像是尖刀一般重演着古秦之地商鞅的做法,用法治的概念巩固,区分异己,前者成了他的主业,而后者则由他的上司苻坚来摆平,可谓两人合作无间。

不过王猛的条件远比商鞅当时的环境要好很多,由于有课参考的前人模板,二人运作起来更为顺畅,所以王猛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原来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1实行法治,强军强国。

2有才必任,进行保护。

3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4调整民族关系,促进融合。

5兴修水利,奖励农桑。

6使用政治军事手段稳定西北本部。

7多次直接参与战争,统一北方。

先说前几条,首先对比就是商鞅,商鞅作为可参考模板,但是光是这件事基本上就穷尽了商鞅一生,只是由于有商鞅打下的基础,王猛所执行的手段在前秦地区可操作性极高。

王猛自身应该是感觉到自己能力不够,毕竟本身非科班出身,所以他才会在2、3条大力推进人才策略,一方面发掘有用人才保护起来免于像是自己那样还未出世便已毁灭,另一方面是大力培养新生代人才,作为胡人的教育基础,如此这般原来的汉才也可以作为教师引入。

王猛由于经常迁移与战乱的原因并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废除了原本的“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这一点本身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君不见,元朝虽盛但是绝大多数矛盾都是因为这种作为突破点激化而导致的***,清朝吸取教训才渐渐偏安。

另一方面,五胡乱华的结束一直被认为是北魏统一北方并且完成了胡汉融合,但是敢说一句,若是没有王猛的前秦之治作为前车,北魏不说执行不了这项方案,至少阻力也会十分巨大。

进一步联想,若是前秦能够贯彻王猛方略不断进步,想必一朝统一中华历史留名做那元朝先辈,不无可能。

第5、6条本质上是对民众生态环境的稳定向改善,在王猛眼里,诸葛亮大概是他的偶像,他所执行的大部分策略都有向诸葛亮学习的先例,而且以***向少数民族促进融合也是诸葛亮曾经做过的事情。

至于最后一条直接多次参与战争,这本来也是王猛自己学有所长,年少之时真正向往之事,熟读兵书一朝作用,想来王猛离去之时,应当也无有遗憾了吧。

零总算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王猛,并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才,但是擅长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学习与吸取教训,整合这些策略,又任用能人施为,同时由于其主苻坚的深刻信任,才使得他的才华没有浪费。

————

《晋书》: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

————

人生如王猛,可谓一世足以。

但是王猛无疑是值得遗憾的,本来史书可以对他大书特书,但是他的人生最终,却是伴随着前秦的一场失败而结束的。

王猛早就预见了这一点。

————

《晋书》:其年寝疾,坚亲祈南北郊、宗庙、社稷,分遣侍臣祷河岳诸祀,靡不周备。猛疾未瘳,乃大赦其境内殊死已下。猛疾甚,因上疏谢恩,并言时政,多所弘益。坚览之流涕,悲恸左右。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时年五十一。坚哭之恸。比敛,三临,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赠侍中,丞相余如故。给东园温明秘器,帛三千匹,谷万石。谒者仆射监护丧事,葬礼一依汉大将军故事。谥曰武侯。朝野巷哭三日。

————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在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中,淝水之战乃是溃败。

在我们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历史中,绝大多数轻敌的军队战败时都是因为溃败。

明朝朱棣起兵的时候,几乎所有接兵的部队都是溃败。

溃败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没有战心”,淝水之战实际上可能存在这个要素,不过一般而言也不是没有对付这个要素的办法,那就是巩固自己的中下层作战的士官级别组织能力。

只是,前秦建国时间不长,王猛作为政治明星发光发热的时间也不过才二十年不到,再加上民族融合进度较慢,兵员个人战斗力问题不大但是兵员作战素质不行,对付未能成建制的其他胡人势力易如反掌,可是对付有多年战斗经验且建制完备的晋朝问题极大。

所以王猛才会说: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但是在苻坚而言,他比王猛年轻,也没有受到过任何挫折便顺风顺水的当上了前秦皇帝,事情全部交给王猛打点之后,变成了一个会干掉所有对王猛不利的对手的型喊666的队友。

苻坚真正自身战术素养缺乏锻炼并不高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苻坚过分急于成为“平一”的历史性伟人,过分轻估晋朝战斗力,对于如兄如友的王猛他大概是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成为天下雄主,为其加远胜“武侯”之称,终于为淝水之战战败。

王猛制定的策略本来就是长期养成策略,这条策略在民族完成融合,战术素养提升之后可以轻松帮助苻坚成为天下雄主,只是苻坚急于求成且带有过分自大的心理,终于导致基业灰飞烟灭。

大概苻坚也想证明一下,自己也能够做到王猛能做到的事情,只是苻坚并不明白的是,王猛征战时的对手多是胡人,而苻坚此时的对手是有着悠久内战与外战历史的晋朝。

一朝兵败,理所当然。

不管怎样,王猛作为汉奸的历史就这么被翻过去了。

随着桓温、王猛与苻坚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段让人遐想连篇的故事也终于落幕。

用我们现在人的观点而言,王猛确实是做了汉奸,大汉奸,但是以一己之力促进了胡汉融合并促进了后世民族融合而言,功盖诸葛而不虚也。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剧开始丑化刘邦,美化项羽?

鬼谷子的四个***:苏秦和张仪,孙膑和庞涓。

孙膑

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庞涓

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孙庞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己,因而设计把他的膝盖骨刮去。庞涓与孙膑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

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史称马陵之战。

张仪

张仪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在学术方面,“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学成之后游说诸侯,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取得韩国的支持,代张仪为魏相。张仪不为魏惠王所用,后投奔楚国,任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客。

曾经同楚国的相国共饮。后来楚相丢了一块璧(相传为和氏璧),楚相下人认为张仪“仪贫无行”,必是张仪所为,打了他数百下。张仪不服,楚相放了他。

张仪之妻悲愤道:“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回答:“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笑道:“还在。”张仪说:“这样就够了。”

苏秦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纷争不断。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而在这些谋臣策士之中,苏秦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位,他以自己出色的口才、过人的谋略,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并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六国丞相。

扩展资料: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村)。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参考资料:

鬼谷子-百度百科

有关孙膑的评价

很多人都知道楚汉争霸当中最后的结局是刘邦胜利了,而项羽失败了,就历史上来说,刘邦就是一个胜利者,但是现在的历史剧就是对最后的胜利的人不待见,反而更喜欢失败的项羽。

其实,这个就项羽和刘邦的一些特质来说的话,项羽确实有一些优秀的素质,刘邦确实有一些可以黑的地方。及比如:项羽高大威猛,聪明,有才干,有气势,能打仗,出身高贵。再比如刘邦泼皮无赖,内则无业,被父母轻视。外则为非,不足为常法等等。可以说这两人是有差距的。

其实,光从历史上来看,是个人我们都会更加喜欢项羽。毕竟不从最后刘邦赢得了天下来看的话。项羽放到现在来说的话就是一个高富帅,而且为人做事都很又能力,相比刘邦就是一个***丝了。

而且,再看两人的道德层次来说,刘邦在逃跑的时候,将儿女踢下车,还有在项羽要将刘邦的父亲下锅煮了的时候,刘邦还说无所谓等等。而项羽的生活就是抱着爱人喝着酒,你说如你是导演的话,会将刘邦拍好吗?所以项羽的是必须的主角的。

还有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曾经说过“吾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无负也”还有就是刘邦在称为天子后,也是狠下心去杀了一大批的功臣。刘邦就是一个牺牲别人,成就自己的人。项羽则就完全不同,看起来宽厚的人,用冷酷的一面面对别人。

所以,项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有着所有主角都有的特性,而刘邦就是典型的配角。但是结局却是不一样。

应该如何评价刘邦这个人

总评

孙膑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两次击败魏国帮助齐国成就霸业,并且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为后世留下重要军事理论。

历朝历代对于孙膑都有很高的评价。

孙膑遭到庞涓陷害失去双足,身体残疾,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两次击败庞涓,得以报仇,孙膑身残志坚的精神也得到了后世的称赞。

孙膑虽然在军事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班固和曾巩仍批评他鼓励发动战争,最后致使社稷倾覆,国家灭亡。

历代评价

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39]

刘向:“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

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

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颜师古注: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

孔融:“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

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

葛洪:“孙膑思骋其秘略,而司马刖之。”

司马贞:“其孙膑脚,筹策庞涓。”[39]

周昙:“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

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

徐钧:“百年家学妙兵机,知彼犹怜己未知。

绝爱奇功成砍树,何缘卫足不知葵。”[40]

陈元靓:“孙子知兵,翻为盗憎。

膑足口行冤,坐筹运能。

救赵存韩,军振威棱。

削诸丑类,夫差马陵。

功镂鼎彝,书揆缄藤。

龙豹之韬,何愧典刑。”[41]

《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黄道周:“孙膑学艺,才高被忌。

刖足致伤,黥刑使废。

谁知载归,反为齐利。

救赵趋梁,已夺其气。

减灶诱之,自奔速毙。

万弩马陵,岂容回避。

竖子成名,是谁之意?”[42]

*** :“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庞涓死于哪场战役 庞涓为何一再败给孙膑

一、 刘邦的战力评估

自反秦以来,刘邦的余生基本上都在战争中度过,其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好象没有说法。从他与项羽对抗百战百败来看,估计后世对此评价不高。刘邦得天下后,曾与群臣探讨刘胜项败的原因,推出了汉三杰论,在作战能力上首推韩信。而韩信在与刘邦探讨带兵能力时,也只说刘邦不过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从这个记载来看,韩信应该还有所保留,也就是在他的真实想法里,刘邦可能连十万人也带不了。之所以要说这个数字,无非是要给刘邦留足面子。刘邦对此并不服气,他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历史没有记录下刘邦对此有什么响应,或者认可了这个评价,或者他对这个问题不想顶真了。于是造成了这样一个后果,即在后人看来,刘邦的强项就是会驾驭人,其作战能力则不值一提。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其实际作战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后人的估计。

其实有关刘邦的作战记录还是相当多的,其作战之频、作战对象之多恐怕也是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但在人们的印象里,最容易记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连子女及部队都顾不上,只顾一个人逃命了。确实,比起刘邦取得的胜利来说,这些败仗场面在司马迁的笔下既精彩又传神,让人看过一次,就牢牢记住。但在整个秦楚之际,刘邦也就败给项羽一人,其它人则均败在刘邦手下。如在反秦战事中,刘邦于起兵之初就在战斗中击杀泗水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为刘邦部战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刘邦加入项梁阵营前,项梁对秦作战还没有取胜的记录,只有项羽有攻克襄城的胜果。而刘邦的加入,使得项梁部取得对秦作战的连续胜利。《留侯世家》记张良以《太公兵法》告刘邦,被刘邦用得很好,说明刘邦很有用兵的天分。在最后的灭秦作战中,刘邦以不足万人的部队(郦食其语)完成了策应援赵、拱卫楚都、西进灭秦一连串繁重的任务,没有非常的军事才干是不可想象的。

有关刘邦的战力或可从平定天下后的几次作战中反映出来。在刘邦死前,先后有击燕王臧荼、击韩王信之叛、击陈豨之叛、击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刘邦挂帅出战,说明在汉阵营中,其它的人(韩信除外,因其过早被废王为侯不受重用)的能力均不能让刘邦放心。《高祖本纪》记其击陈豨时分析道:“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后果如其言。黥布反时的心态也能说明问题。黥布以为:“上(指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在黥布看来,汉阵营的将领除韩信、彭越外,均不在话下。只有刘邦的本事值得顾忌,但他又太老,估计不会亲自带兵作战。所以黥布反了。可以肯定,在当时人的眼里,刘邦的作战能力是相当受推崇的。但为何会留下与项羽作战百战百败的记录呢,原因只能是项羽的作战能力更高,刘与项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刘邦长期处在项羽阴影下,其作战能力根本显不出来。

关于韩信以为刘邦不能将兵的说法,《韩信卢绾列传》有一条反证,击陈豨时,刘邦先于全国军队到达时抵赵,问赵相周昌赵地有无可用之人,周昌推举了四人,刘邦面试后骂道:“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陈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表明刘邦能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权威手段调动当地士兵的积极性,可能也因此抵挡住了陈豨的凶猛攻势。刘邦每每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应该与他善于激励士气有关。仅此一条证据,就使得不善将兵说不那么可靠。

二、 刘邦的杀降杀俘倾向

后世总结楚汉成败时,总不会忘记说残暴是造成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项羽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杀降。其坑秦降卒、坑齐降卒,杀秦王子婴及秦国宗室,尽失人心。但刘邦的杀降杀俘就很少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严重。

早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时,就有过共同屠城的记录。如屠城阳。因为当时有项羽在,或可将此罪行记到项羽的账上。但刘邦入秦时的屠武关(《秦始皇本纪》),就不能由项羽本分担了。众所周知,当时战争的酷烈,使得获胜一方在经过艰苦拼杀后,往往做出极其残暴的举动,即屠城。《项羽本纪》在汉四年,欲屠外黄事上,为后世留下了这方面的记录。估计刘邦的屠武关及楚汉战争时樊哙的屠煮枣,性质与此相类。但刘邦的问题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地降将方面。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为汉军俘获的一方势力人物为数相当不少。如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代相国夏说、雍王章邯、齐王田广、塞王司马欣、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均属被俘。然而除郑昌不详其所终外,其余均留下死于非命的记载。

首先,明确记为禽,又记为斩或死者。如代相国夏说被擒(《淮阴侯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曹相国世家》记为斩;齐王田广为汉将曹参所虏,而《田儋列传》言田横“闻齐王广死,自立为王”。至于其何故而死则不可知。类似情况有:章邯分明为都昌侯朱轸所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祖本纪》言其***;陈余分明为张苍所虏(《张丞相列传》),《曹相国世家》等均言其为斩。赵王歇为禽(《淮阴侯列传》),《张耳陈余列传》则明言“追杀赵王歇襄国”。两种记载之差异究竟如何,今已不可考。但笔者倾向于,这些人都是先被俘后被杀。因为死是不可改变的最后结局,而被俘可能是死前的某种状态,如章邯的被擒,就是上了功臣表这样的档案材料,应该最可靠;而《曹相国世家》记曹参之功为得王二,即俘虏了两个王,应该分别是魏王豹和齐王广。那么,上述人等皆有先俘后杀的嫌疑。这些人都是一方领袖,杀掉他们可以减少敌对势力的凝聚力。

其次,明确被俘,又在相当一段时间后被处死,或死因不详者。如魏王豹明确被俘,却未立即就死,只是在日后找理由将其。汉三年,楚围荥阳,刘邦与陈平等人弃军出逃,留投降的魏王豹与周苛等守城。周苛即以“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为名,将其。此等手段类似于秦二世以出巡期间诛杀大臣事,刘邦亦不想让这类杀降事与己沾上边,所以杀魏豹的周苛或因此而立功,其子周成或也因周苛之功而封侯,除此之外,周苛确实没有值得称道的功劳,所谓的守城被俘不屈,可能传说成分大于事实成分,毕竟周苛不是守城的最高甚至重要的汉军首领,项羽未必肯开出那么高的条件来收买他。在《功臣表》里有堂阳侯孙赤就是以惠侯的身份在荥阳被楚军俘虏并投降了,楚要封***也轮不到周苛。与此同类,故塞王司马欣之死亦属可疑。史称其因汉胜楚于成皋,与曹咎同自刭于汜水上。实际上,曹咎并非***,而是被斩。《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则以曹咎为龙侯陈署所斩,这是陈署功劳薄上的记录,恐其斩曹咎事属实。因此,《项羽本纪》言曹咎及司马欣之自刭,皆不可信。再联系到日后汉王受伤入关,枭故塞王欣首之事,距其战败战“死”时间更已达数月之久。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将一个死者首级或尸体完好保存。如果不能保存,或就是能保存,枭其首于栎阳又有何意义呢。一种更大的可能是,故塞王司马欣当时只是被俘,后被处死。也只有在示众后的斩首,才能显出汉之武功,也可以平当地之民愤,顺当地之民心。

司马欣之死,当为《史记》中隐而微之事,却仍属有蛛丝马迹可寻者。而殷王司马昂之死,就毫无迹象留存。自汉二年司马昂降汉后(实则为灌婴所虏),就在《史记》中失了记载。而《汉书·高帝纪》却明确记其死于汉二年、汉从彭城败退后。此事不见于《史记》,班固或另有所见。如果班固所见不,则司马昂之死与司马欣之死似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死得不明不白。

尽管刘邦的杀降属于隐而微,但事实俱在,不容置疑。问题是,为何在放弃或失去抵抗后,这些人却遭到杀戮了呢?这个问题确实耐人寻味。联系到汉定天下后,韩信、彭越之死,或可对理解这个现象有所帮助。即,杀降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局面,如果这不是全部理由,至少是一部分人如此结局的原因。

魏王豹、代王陈余、赵王歇、齐王田广还有司马昂虽然不是最厉害的角色,但也都曾是领袖一方的人物。尤其前二人,都具有一定的开拓能力,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登高一呼,从者云集。这样的人之存在,总是让志在天下的刘邦心存忌讳。而司马昂亦非泛泛之辈,在赵王武臣失败后,司马昂曾一度变成了一支独立作战武装,其在秦之腹地作战,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得到发展壮大。更有甚者,其先反叛项羽,后因力不能敌,与项羽派来讨伐的陈平媾和罢兵。这等能屈能伸的功夫,与刘邦极为相似,刘邦容他不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章邯和司马欣,此二人是秦将,双手沾满了反秦武装的鲜血,刘邦对他们不仅在感情上不兼容,在理智上也不能允许他们继续存在。故在俘虏二人不久,即将其处死,满足了刘邦及其部下感情和理智的需求。还应该考虑到,赵地与齐地的平定并非一帆风顺,如果让赵、齐二国之王留下来,对于二地的敌对势力来说,等于是留下了精神支柱。故处死二人,或可使两地的平定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刘邦的杀降将,是有其政治上的考虑的,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刘邦的本性残忍。如果与天下大势相联系来考虑,才能见其深意。

鉴于上述考虑,刘邦的杀降,或可包括临江王共尉。据《荆燕世家》:“汉王因使刘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临江为南郡。”而《傅靳蒯成列传》则另有说曰:“(靳歙)别定江陵,降江陵柱国、大司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生致之洛阳,因定南郡。”江陵王,即临江王,江陵为临江国都。则共尉并非战死,而是被生擒,《高祖本纪》明言,共尉是被“杀之雒阳”。其实汉击共尉一事,本来就不合情理。据《高祖本纪》,汉令卢绾、刘贾击共尉在汉五年正月后,其罪名是“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而《秦楚之际月表》记汉五年十二月,“汉虏驩”,表明,汉击临江之事是紧接着项羽之死、楚地大定之后就进行的。《史记》以一事之始的时间记其最终结果的现象经常发生,此为其一例。故临江之定或非此时的事,其始则可确定为此时的事。《韩信卢绾列传》称:“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十二月在正月前,汉击临江时间的不统一,表明了罪名的不成立。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临江在楚汉战争中的立场。尽管临江与汉、九江、衡山一样均为旧楚将而封王,但其没有在战争中帮楚是有一定根据的。据《黥布列传》:“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则与项羽交好的楚军旧将惟黥布一人,其余三人,汉王刘邦已叛,临江王共敖与衡山王吴芮不执行项羽杀义帝的密令,估计也与项羽关系疏远。而吴芮因与黥布的姻亲关系,在黥布归汉后,可能也有助汉的倾向。据《汉书·高帝纪》,汉五年正月,劝刘邦即皇帝位的诸侯中有衡山王吴芮,而刘邦的答谢诏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则吴芮与项羽有积怨,并肯定至少在楚汉战争后期,加入到汉阵营。而临江国可能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都处于两不相帮的境地,《高祖本纪》称其叛汉,只是欲加之罪的说法,不足为信。何况此前临江没有助汉之举,就谈不上什么叛与不叛的问题。事实可能是,先发起对临江的攻击,然后再安上罪名,因此,战争的性质是统一而非平叛。

根据共尉一事的隐秘因素,或者燕王臧荼的反叛也存在问题。《高祖本纪》称:汉五年“十月(实际上应该是七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樊哙将兵攻代”。从这个记载来看,臧荼是反了。但臧荼反的理由并不充分。首先,臧荼之燕在楚汉战争中是帮助汉阵营的,此年正月的劝进诸侯中也有臧荼的名字。在前一年楚汉相持荥阳时,燕出兵助汉击灭楚大司马曹咎。在刘项胜负未定时助汉,到天下归汉时叛汉,情理上不通。应该考虑汉欲加之罪的情况。代地的情况当时是怎么样的呢。自汉三年韩信等汉将击灭代相国夏说后,代地就落入了汉的掌握,主事者是张苍,其职位是代相,即在没有代王的情况下,代汉行使权力,署理代地事务。而汉定天下时,张苍又从赵相的位子上,回到代相之位,而汉击燕时,张苍以“代相从击臧荼有功”,看不出燕有攻下代地的痕迹。而从张苍事迹来看,这一段的历史有点乱。《张丞相列传》记张苍相代王在臧荼反前,而当时代地无王,至汉七年才由刘邦兄刘仲为代王。另有陈豨在战争中曾以游击将军别定代,汉击燕时,或者陈豨仍在代地,由张苍扶佐也未可知。《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击燕,未及攻代一事,与张苍事迹合。《高祖本纪》记樊哙攻代可能是误记,因为汉七年,刘邦从白城败退下来,就让樊哙定代地,或许有将二事搞混了的可能。所以,在臧荼问题上不能排除捏造罪名的可能。为什么要为臧荼捏造罪名,这就要从楚汉战争结束时诸王的情况来分析了。项羽分封立十八王,三秦王、三齐王、代王赵歇都死于战事,辽东王韩广为臧荼所杀,韩王成为项羽所杀,河南王申阳降汉失地,项羽自立之韩王郑昌也被汉俘虏,魏王被汉诛死,殷王死得不明不白。剩下的汉王称帝,九江王黥布被项羽杀了全家,死心塌地归汉;常山王张耳被陈余击败失国归汉,得汉助而为赵王;衡山王吴芮受汉封四郡之地,虽然实领一郡,应该比项羽时多。剩下的临江国共敖传子共尉,已安了个罪名剿灭。而臧荼之燕,实则是合并了项羽分封时燕与辽东之地,相当于战国燕的全境,疆域相当大。而此燕在战争中没受什么损失,也没得汉什么好处,要笼络住也颇为不易。这样一个与汉关系不甚密切的大国,总是让人不放心。所以,就不能排除汉为取得长治久安而给燕安个罪名的可能性。

从韩信、黥布来看,汉为求得安定是愿意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告发韩信造反的栾说,与告发黥布造反的贲赫,就分别被封为慎阳侯与期思侯,并各受封二千户。而很多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受封户数远不及这二人。韩信之叛,始终存在着不足以取信于人的问题,汉室也因此没有把韩信的功劳化解于无形,反而把一些不是他的功劳说成是他的,比如定魏、定代、定齐就有吕泽、陈豨等人的功劳,基本上都划归了韩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刘邦为了消除不安定因素,是会用捏造罪名的办法。临江与燕的情况应该归于这一类。

总而言之,刘邦的杀降更像是一种出于为了江山社稷安定的深谋远虑,而项羽的杀降则很具有滥杀无辜的施暴狂意味。于是,刘邦的杀降常常消除了后患,而项羽的杀降,则激起了更大的反抗。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庞涓死于哪场战役:马陵之战,庞涓为何一再败给孙膑?孙膑与两次打败庞涓。第一次活捉了他,第二次庞涓***。都未能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庞涓能砍孙膑的膝盖骨,能在他脸上刺字,跟吕后能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一样,是生 杀予夺在手 ,所以随意处置。然而孙膑虽然好过于戚夫人,最终能身报血仇,但是 根本没有机会去让对方感同身受 ,无法让他也体会身体上的折磨。

不过。能 在庞涓最得意的领域将他多次击败 ,也可以说是 让他生不如死 ,最终宁愿拔剑自刎,只能大叹 遂叫竖子成名 ?,可以说是从 身心上都彻底击溃了他 ,也 算是另一种得偿所愿了吧!

同窗好友、八拜之交

东周末年,有一城名阳城?,城外有一个僻静之地,山高树茂,幽不可测,不像是人居住的地方,所以被人称为 鬼谷 ?,山中有一个隐居老人,自号 鬼谷子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学问通天彻地,无所不知。

鬼谷子声名远播,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但是他只是选择了其中资质卓越者而教之,比较有名的就有孙膑、庞涓、张仪和苏秦。

孙膑和庞涓都是学习鬼谷子的 兵法韬略 ,因此结为八拜之交,而同时学习 游说之道 的苏秦和张仪,也结为兄弟。

学道之时,庞涓对义兄孙膑一直心怀嫉恨,一者孙膑祖上乃是有名的兵圣孙武,二者孙膑才思敏捷,在行兵布阵之上屡屡胜过庞涓一筹,因此虽然二人兄弟相称,但是 庞涓心中一直将其当做自己的生平大敌

庞涓出仕

庞涓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已有三年,这天,正好听到路人说魏国现在求贤若渴,正在高薪招纳贤才,本就出身于魏国的庞涓顿时就坐不住了,自认为已经学业有成,急于下山展现抱负。

看到这个徒弟心急如焚,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身为老师的鬼谷子知道这个徒弟已经心猿意马,留不住了,于是干脆主动开口说:你的时运已至,此时还不下山,更待何时??

庞涓听到老师说得正中心意,顺势就表态:***正有此意,只是不知道此行是否顺利??

鬼谷子说道:你去摘一朵山花过来,我帮你占卜一下。?

庞涓听了之后,心喜非常,连忙跑下山寻花,可惜,此时正值六月,夏日炎炎,山花少见,好不容易才在一根草茎上看到了一朵小花,他连忙连根拔起,准备去找师父帮忙占卜。

可是,走到一半,他心想: 这朵草花如此孱弱,不成大器,会不会影响我今后的成就 ??

于是,庞涓将这朵草花扔了,准备再找一朵好看点的花,可是找了半天,却再也没见第二朵花,无奈之下,他又将之前扔掉的花捡了起来,藏在袖子之中,去见鬼谷子。

见到师父,庞涓最终还是觉得袖子之中的花太过不成器,就对鬼谷子说:师父,没找到,山中没有花?。

鬼谷子笑着摇了摇头:既然没有花,你袖子中藏的是什么??庞涓无奈之下只得将那朵已经蔫了的花拿了出来。

鬼谷子拿着这已经被太阳晒了半天,蔫了吧唧的花对他说:这花名叫马兜铃,本来有12片花瓣,代表着你将来功成名就的年数, 可显达12年富贵

这朵花于鬼谷,又因为被太阳暴晒而萎蔫,所以你将来功成名就之地应该在?魏?国。?

庞涓听到这里,心里还挺高兴,正好魏国是他老家,可是鬼谷子马上来了个转折。

可是你不该因看不上它而欺骗于人,所以你今后必然会欺骗他人,最终反而会上他人之当!我有八个字送给你,? 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

庞涓既然决定下山,作为他的义兄,孙膑自然会前来相送,临别之时,庞涓对义兄说道:我与兄长有八拜之交,发誓过要同富贵,等我下山有了立足之地,一定举荐兄长,将来我二人一起建功立业!?

孙膑还是个没出山的厚道人,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道:兄弟说的可是真心话??

庞涓此时意气风发,说:小弟若有违誓言,必当死于万箭穿心之下!?

庞涓下山之后,鬼谷子将孙膑祖上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

孙膑下山

庞涓到了魏国之后,第一次见魏惠王,正好下人将一只蒸羊献与魏惠王,合了鬼谷子的 遇羊而荣 ?,因此一步登天,很快被魏惠王拜为兵马元帅,***军师。

好在庞涓也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领军对抗卫国、宋国等小国之时,屡战屡胜,甚至击败了入侵的齐国大军,因此他渐渐稳固了权势,还趁机让自己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等人都在魏国开始领兵,却独独忘了曾经的义兄孙膑。

鬼谷子曾经在云梦山学道时,有个道友叫墨翟,也是世之大才,一天正好来鬼谷访友,遇到了鬼谷子的得意***孙膑,跟他交谈片刻,就觉得他是当世大才,问他为何还不出仕?

孙膑就将之前跟庞涓的约定说了出来,说等着义弟在山下建功立业之后引荐自己呢!

墨翟因此而专门去魏国看了一下,发现庞涓已经在魏国站稳了脚跟,却丝毫没有引荐孙膑的意思,于是干脆自己求见惠王。

魏惠王早就听闻过墨翟的名声,不敢怠慢,还跟他讨论起了兵法,对他的学识感到佩服,就想要让他在魏国做官,墨翟却对他说:兵圣孙武的后人有个叫孙膑的,那才是真正的大将之才,我万万不及,他现在在鬼谷隐居,大王何不召见于他??

魏惠王显然对鬼谷也是闻名已久,马上说:我手下的大将庞涓也是师从鬼谷,不知道孙膑与庞涓谁更厉害??

墨翟说:孙膑与庞涓虽然是同学,孙膑天下无出其右者,何况一个区区庞涓??

魏惠王见了墨翟之后,马上将庞涓招来,埋怨道: 听说你有个同学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为何不见大将军将其举荐于寡人呢 ??

庞涓早有应对:臣确实知道孙膑有才能,但是他出身于齐国,宗族都在齐国,要想出仕,必然先去齐国,然后才会考虑魏国,所以臣担心他的忠心,不敢进言。?

魏惠王说的:士为知己者死,我知人善用,他必然不会负心于我!?

庞涓知道没法拒绝魏惠王的要求,只是心下忐忑,眼下魏国兵权在我一人之手,如果孙膑来了,必然要跟我争宠,分我兵权,可是国君有命,我也不敢不从,该如何是好呢?

没办法,庞涓还是写了一封信去邀请孙膑下山,而在鬼谷的孙膑看到贤弟终于来信邀请自己同富贵了,心情高兴不已,并将书信给师父鬼谷子看。

鬼谷子不愧是学究天人,看到这封信之后,跟孙膑的感觉完全相反,没有一丝高兴。他心想:从庞涓的信中可以看出,庞涓早已得宠,可是这么久才让孙膑出山?而且,他在山上学艺3年多,眼下要师兄出山而写信,却全信没有一个字提及我这个师父,可见其心性是刻薄忘本之人!

为了一视同仁,鬼谷子也让孙膑去摘一朵花来,让他帮忙占卜一番。

孙膑心思单纯,正好看到先生的房间里有一个花瓶,上面插了一株黄菊,马上就将其***,让先生占卜。

鬼谷子说:这朵花本来就被折断了,是残花,不完整,好在性耐岁寒,经历风霜不坏,最终也是钟鼎之属。可惜此花本来就被折断一次,又被你从水中拔出,恐怕你今后一时不能得意。我为你改个名,以图进取。?

于是,鬼谷子将孙宾改名为孙膑?,而此时已经有膑乃刖刑之名?,可见其意。

陷害同门

孙膑到了魏国,深得国君看中,但是在庞涓的影响下,并没有给他实职,而是封了一个客卿之职,不能分兵权。

孙膑非常感谢庞涓的引荐之恩,在庞涓的刻意引导下,还将鬼谷子单独传授的《孙子兵法》默写给了庞涓。

几天之后,魏惠王决定考校下二人的兵法,让二人在教场互相布阵破阵,庞涓布阵,孙膑一眼就能认出,还能找到破解之法,然而当孙膑布阵之后,庞涓却两眼茫然,别说破阵,根本都不认识。

无奈之下,庞涓私下,问孙膑才知道他的军阵,好不容易在魏惠王面前没有丢脸,让二人有了个旗鼓相当的名声,此时魏惠王也开始怀疑之前墨翟对孙膑的推崇,认为二人所差无几,而庞涓自己却心里有数,长此以往,自己地位终将不保。

没多久,庞涓就使人捏造了一个孙膑沟通齐人的罪名,将他处以 膑刑 黥刑 ,就是断了他的双足,并在脸上刺字,好让他从此见不得人,不被外人所知他的才学。

而孙膑呢,被断足,又刺字,却还不知道罪魁祸首就是自己信赖的好兄弟,还因为他一日三餐照顾自己,感觉甚是过意不去。于是,庞涓再次让孙膑在他家里养伤,顺便将《孙子兵法》的注解一一写清楚。

只等后来庞涓手下一个服侍孙膑的老苍头,最终看不过去,将实情告知孙膑,孙膑这才恍然大悟。

可是面对在魏国权势无双的庞涓,孙膑自知无法硬拼,只能做着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的打算,等有机会逃离魏国,再做计较。

可是又担心自己将《孙子兵法》注解完成之后,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会不会被庞涓马上杀死?无奈之下,孙膑决定不让人知道他早已经发现被庞涓陷害的真相,整天装疯卖傻。

庞涓令下人给他送来酒菜,他当场将其掀翻,而下人捡来狗屎和泥块,他竟然毫不犹豫拿起来就吃 ,这一幕让庞涓深信他已经疯癫,也就放开了对他的限制。

使者乃拾狗矢及泥块以进,膑取而啖之。于是还报庞涓,涓曰:此真中狂疾,不足为虑矣。?自此纵放孙膑,任其出入。膑或朝出晚归,仍卧猪圈之内;或出而不返,混宿市井之间。或谈笑自若,或悲号不已。_《东周列国志》

不久之后,齐国使者出使魏国,孙膑得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趁夜跑去见了齐国使者,一番交谈之下,齐国使者认为孙膑不同凡响,到底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拉回去再说!于是,孙膑被齐国使者偷偷装上马车,一路到了他的老家,齐国。

孙膑入齐

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一直是大诸侯国之一的齐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那就是田氏代齐?,田氏的祖先本来是小国陈国的一个公子,名叫陈完,或者田完,因为到齐国避难。

后来随着齐国公族衰弱,田氏逐渐掌握了,终于在公元前386年,田氏正式取而代之,成为齐候,吕氏落幕。

而这个田氏的祖先陈完,其实也是孙武的祖先,也即是孙膑的祖先,所以说孙膑一直被称之为齐人,因此,当他被庞涓陷害之后,第一个想去的,或者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齐国。

到了齐国之后,孙膑被齐国贵族田忌收留,田忌此时被齐威王重用,也能让孙膑的才能有发挥之地,孙膑的第一次表现就是有名的 田忌 ?。

田忌的内容无需赘述,就是在孙膑的建议下,田忌用自己的长处去对别人的短处,让实力相当的田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此让孙膑进入了田忌以及齐国君主齐威王的视线。

孙膑与庞涓的第一次正面作战,一举擒获庞涓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了魏国的盟友卫国,魏国为了帮小弟出气,就派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无奈之下,也只得向齐国和楚国求援。

齐威王最终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此时的魏国军队已经攻破赵国国都邯郸,庞涓正带领8万军队攻打卫国,田忌和孙膑也带了8万兵马,陈兵于齐国和魏国交界。

田忌本来准备直接带兵与魏国军队交战,孙膑却给了一个建议,此时魏国大军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不用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的策略,佯攻魏国平陵,让魏国军队回援,然后设伏。

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最终孙膑一战成名,并直接 擒获了他的师弟兼仇人庞涓 ,但是因为魏国主力部队并没有被击溃,而且赵国首都邯郸仍然被魏国占领,因此最终几国休战。

公元前351年,庞涓被释放回魏国,再度为将

庞涓死于哪场战役:马陵之战?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10年之后,魏国击败韩国军队,韩国又向大国齐国求救,孙膑再次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进宫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之后,不得不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

此次孙膑用了减灶策略,进入魏国境内之后第一天埋设了10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第三天减少为3万,让魏军以为齐国军队怯战,已经开始出现逃兵,因此深入追击。

庞涓为了快速追上孙膑的部队,丢下了精锐步兵,只带少量精锐骑兵,没想到在一个名叫马陵的地方再次受伏,马陵之地,道路狭窄,两旁都是峻隘险阻,孙膑令人将道路旁边的树皮剥掉,露出了白色的树干,在树上写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然后命令一万手埋伏在两旁。

庞涓当晚到达大树之下,一看到白木上的字,心就已经慌了,又听到道路两边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又想到自己下山之前鬼谷子所说的 遇马而瘁 ?,此地正好叫做马陵,难道是天意?

两次被孙膑埋伏,也无颜再挣扎,于是最终拔剑自刎,临死前还说了一句 遂成竖子之名! ?

孙膑与庞涓的仇恨

孙膑本来有着大好前途,出将入相 ,可是因为庞涓的妒忌,被致残,此后虽然也领军,但是主要都是以军师的身份,没能成为大将军, 在古代,容貌一直是能否当官的一个条件

比如也是齐威王时期的齐国名相邹忌,就因为长得高大帅气,而有一篇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名于世。

孙膑虽然在战场上击败了庞涓,可是事实上他却失去了成为一国主将的机会,身体残缺,更是让他生不如死,此仇此恨,我想任谁也不会轻易放弃报复。

然而,因为庞涓是魏国大将,第一次活捉了庞涓之后,孙膑也没办法手刃仇人,只得眼睁睁看着他被魏国赎回去。

幸好,孙膑靠自身能力,在马陵之战再次击败庞涓,并将他置之于死地,让庞涓不得不自刎而死,最终报了血海深仇。

关于孙膑与庞涓拜师鬼谷子学艺,主要来自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只是。但是两人的恩怨,孙膑因为被庞涓嫉妒,而暗害,最终孙膑返回齐国两次大败庞涓,都是有史可依,切实地反映了中国一句古话,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主要

参考资料:

《东周列国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登幽州台歌[1]

陈子昂[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3],独怆然而涕下[4]。

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全唐诗》

注释

[1]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纳。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为雪国耻,纳郭隗建议,在燕都蓟城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才,终于得到乐毅等人,致使国家臻于富强。 [2]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3]一般把"古人"、"来者"解释为像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任用贤才的君主。从诗的整体意思来看,将其解释为"英雄"(包括被燕昭王及被重用的乐毅等人)似更为确切。 [4]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涕:泪。

提示

陈子昂素以安邦经国之才自负,仕途失意时往往有抒怀感遇之作,三十八首《感遇》和这首《登幽州台歌》都是广为传诵的作品。此诗虽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观宇宙,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相当丰富。

从艺术上看,虽然四句都是虚笔抒情,却纵览今古、横扫天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傲而富有英雄气魄的诗人形象。这一英雄形象昭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令读者感动不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唐代是中国诗坛上最热闹的一个时代,要说还有孤独的诗人,人们大概都会想到贾岛和孟郊。“郊寒岛瘦”,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踽踽独步,苦苦行吟。然而千秋中华,历代文人雅士们各有其群落,贾岛孟郊亦不例外。孟郊不过是日子过得寒酸些,文朋诗友间唱和不绝,谈不上孤独。而若说贾岛孤单,便不会有“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的神奇经历。他偶得一句“落叶满长安”,正骑在驴背上苦思下一联,不意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队伍。如果说刘栖楚算不得好诗人的话,那么他为了思考“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那个“敲”字是用“推”还是用“敲”更合适,因此冲撞的吏部侍郎韩愈,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名贯古今的大文人和大诗人。至于唐宣宗微服出游法乾寺,偶然翻看了他的诗稿,被他一把夺过,还加上句“你也懂这个?”气得这个爱写诗的皇帝一辈子都没给他个象样的官做。贾岛孟郊在那个时代有的是良师益友,绝不会真正孤独。而孤独的诗人也确曾有过,那就是唐宋盛世的先驱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二十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武则天时,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武攸宜根本就不懂军事,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初唐四杰在诗坛上吵闹了一阵,什么也没留下就悄然离去;与他同代的张若虚留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后也悄无声息,没有在理论上对诗歌创作进行任何的探讨;盛唐群星璀璨的诗国胜景他又无法看见,李杜元白以及王维、高适、岑参等诗坛梁柱那时还一个都未曾出生。而眼下宋之问与沈佺期之流都干了些什么?都写了些什么诗?不过是些吟风弄月邀媚取宠的应景之作。在盛唐与初唐之间,只有他陈子昂一人为改变萎靡诗风冲冲杀杀,只有他一人在单枪匹马地鏖战,“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诗人只有雄心和宏愿,没有盖世神功,他不是独孤求败,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与堕落的宫廷诗的斗争中多少有点显得力不从心。“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怆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阵云深拥、万幕不哗,是何等的深沉抑郁!复如千林振响、万马奔腾,又是何等的悲愤激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独行者,也看到了一个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伤者。毫无疑问,陈子昂是诗坛上的孤独大侠,他一人一剑,在初唐与盛唐之间继往开来,依靠挚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战斗,终于用理论和实践清除了宫体诗的浑浊污垢,开辟了通往盛唐的路。(完)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遭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我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 ,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1.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这首诗是在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幽州台即蓟丘,战国时代为燕国旧都(今北京大兴县内)。《蓟》诗序云:"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览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言志,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七诗题为:《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衍》、《郭隗》。七诗成而意未尽,因又泫然而作《登幽州台歌》。

2.唐孟棨《本事诗·嘲戏》载:"宋武帝尝吟谢庆《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楚辞·远游》:"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导读〕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

悠悠的历史长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贤臣,成就过多少丰功伟业;你又见证过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过多少罪恶和耻辱!

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明暗贤愚,都是匆匆过客。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利用,知音难遇,怀才不遇。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柳亭诗话》云:"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令陈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真正的帮到你哦~~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