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夺权的人,篡位夺权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3 0
  1. 杨坚是怎么篡位的?
  2. 历史上篡位夺权的故事
  3. 历史上是否存在醪毐篡位夺权造反的事实?

身为后周大臣的赵匡胤,为何能够轻易发动兵变篡夺皇位?

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确实有知遇之恩,而且不是一般的知遇。 因为柴荣把赵匡胤从一个小将变成了掌管禁军的最高长官殿前司都检查。 这个都查比任何后周其他武将的职务都高,地位更重要,权力更突出,柴荣对待赵匡胤这个部下,确实不薄。

周世宗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赵匡胤为什么还造反?

当初,东汉枢密使郭威通过兵变,取代东汉建立了后周。 当时赵匡胤年轻,才25岁,官职也很低,不过是禁军东西班的领头人,即郭威的侍卫、继任的滑州副指挥、低级军官。 郭威去世后,他妻子侄子柴荣继承王位,为周世宗,此时赵匡胤也不过是开封府的马直军使,仍是低级军官。

篡位夺权的人,篡位夺权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柴荣当上皇帝后,赵匡胤才出人头地。 我们可以从某个日程中看到赵匡胤在柴荣手里晋升得有多快。 公元954年,柴荣继位,赵匡胤被开封府马直军晋升为柴荣护卫亲军将军。 那年3月,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刚登皇位的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随从,两军高平(今山西高平)激战。 因为当时后周先锋樊爱敌阵逃跑,战局后周不利。

在这样的危机中,赵匡胤和张永德两人率领4千名亲兵拼命防守柴荣,赵匡胤在激战中被射中箭,其中赵匡胤没有停止血战,后来后周援军赶到,歼灭了汉辽联军,取得了战争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赵匡胤因救助成功,迅速晋升为殿前司都虞候,不久晋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柴荣此时将赵匡胤视为心腹爱将。

传说959年6月,柴荣因病去世,受到儿子柴宗训的侵害。 柴荣临终前,文交给范质,武交给赵匡胤,委托宰相范质处理自己的后事,一方面辅佐仅7岁的柴宗训,另一方面提拔赵匡胤担任殿前司都检查,担任禁军最高长官负责都城的安全。 所以,柴荣去世后,都卫戍部队由赵匡胤掌握。

柴荣对赵匡胤的恩情重如山,但他还是改了兵。 个人认为赵匡胤的兵变有以下理由。 一是自己想当皇帝。 五代武将,没有不想当皇帝的。 就像不想当将军的人不是好将军一样。 二是皇位容易获胜。 柴荣死了,离开孤儿寡母,夺权很容易。 三是形势所迫。 当时的周边,可以说是列强在打转,北方有辽国和北汉,虎视眈眈。 南有南唐、吴越、湖南等,西有后蜀。 后周住在中原的中心,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如果孤儿寡母成了国家,后周就相当危险了。 与其等待周边国家主动进攻,不如自己夺权,人不会轻易出兵。但是赵匡胤兵变,与其他武将的夺权不同,不是血腥的手段,他获得权力后,妥善安置柴荣皇后和柴氏的子孙,要求太庙寝殿立“誓碑”,善待自己的子孙,也是感谢之举。

所以,纵观赵匡胤在兵变过程中的行为,这样的兵变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稳定,更有利于统一,有利于结束五代乱局,有利于老百姓的休养生息,至于个人之间的道德评价,那是仁见智的事,对国家民族来说,并不多见

杨坚是怎么篡位的?

封建王朝的交替,一般少不了腥风血雨,夺权者为了推翻旧朝建立新朝,会不惜一切代价,用尽一切手段。当然,用这些手段夺取地位的君王一般名声不佳,就算成为帝王之后费尽心思掩盖事实真相,也逃不了?骂名?。纵然人们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都一清二楚,而这些?心里话?也会流传于后世。

在得位不正的帝王中,司马懿父子首当其冲,受天下人唾弃,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用的都是一样的手段,为何司马懿父子却被单独拿出来进行针对性批判?究其原因,只能说是这对父子自作自受。在谋权篡位之时,做出了一些令人愤恨不已的事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司马懿父子到底做了什么恶事吧。

一、

毫无政治诚信

从小父母长辈就教导我们不要说谎话,要诚信做人。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而且在古代时,一些名士更是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一般宝贵,一旦出言必须践行,但司马懿父子却将诚信视为手中玩物,随意许诺,践行全凭自己的心情以及利益关系。

当然了,有些人认为凭借政治利益去践行自己的许诺,这是一个合格政治家的表现。对此,大慧不敢苟同。合格的政治家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利益,而是着眼于天下万民之利益,关乎国计民生。

对待归降的敌人,司马懿父子许诺优待,可实际上却完全是他们的忽悠手段,

例如老臣蒋济,以性命担保曹爽,劝得他归降,可是事后才知道,这是司马懿父子的把戏,完全上当受骗了。

而司马懿父子连?装傻?都不愿,而是一副?我就是把你骗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模样,让人愤恨。

此外,还有像王凌也是被骗而主动投降,实际上他的下场也很惨。如此心机虽然一时受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只会把更多降将拒之门外。同时,司马懿父子手下的人对其必定防范有加,不会轻易信从他们的话,而是***取戒心,如此领导者,大家认为合格吗?

当然,司马懿父子对这些不管不顾,在他们眼中只要事情成功了就是完美的,至于过程,那都不重要。所以为了获取最终想要的结果,他们费尽心机,用尽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了,可他们在世人心里的形象也毁得差不多了。

二、

喜杀戮,动辄诛杀三族

在战争中杀戮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政敌之间的较量一般都是背地里的较劲,用语言文字以及智谋进行交战,很少舞刀弄枪。一般来说,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惩罚多半是贬官,或者是贬出京城,很少有置对方于死地的,毕竟这是最后的手段,不到紧要关头不会启用。

但是司马懿父子却不同,在他们眼中,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惩罚就是?杀戮?,作为失败者,你没有理由再活在这世上。

不仅如此,司马懿父子不仅杀一人,而是杀一批人,一群人,甚至三族全部诛杀。

我们很清楚,司马懿父子如此做法是为了斩草除根,以免留下隐患。但是这做法未免太过残忍,太过血腥。自汉朝以来,就推行?孝道?,提倡以仁政治理天下,就算是要处死对手,也不会?斩草除根?,而是会为他留下后代,或者妥善安置其家人。

这样的做法才是为人所称赞的,也会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得到天下人的崇敬。众所周知,曹操也是好杀之人,不过他在***时也有分寸,不会动不动就诛人全族。

司马懿父子不仅对政敌残忍有加,对待身边人同样心狠手辣,

例如,司马师认为自己的妻子有点胳膊往外拐的意思,对其也毫不手软。连身边人都如此对待,可想而知,死心塌地跟着他们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三、

残害名士,凡有异议者杀之

名士的声音是不可忽视的,有时候还是王朝交替的关键因素,司马懿父子却没注意到这一点,对名士的态度很一般,甚至说毫不珍惜。对于敢发声的名士,其言论稍不和自己心意,那么其下场只有一条路?死路。

司马懿父子如此做法,只会弄得人心惶惶,就算名士心中有言,只会隐忍不发,以免遭来祸端。天下名士皆不发声,那么庞大的国家治理体系必定会出问题,仅凭司马懿父子是很难料理清楚的。

在两汉之时,皇帝或者是权臣纵然不喜名士,但也不会对他们痛下毒手,最多就是将其禁锢。还有三国时期曹操对待名士又完全是另一番追捧的态度。

曹操知道名士的重要性,家国天下,少了名士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曹操不仅允许名士多言,而且还主动用计谋引导名士多言。所以曹操追捧名士,同样也受到名士的追捧。

到了司马懿父子这里,对待名士却是残害的态度了,在晋朝开创之初,正是因为司马懿父子推行?白色恐怖?,导致名士们志不在朝政,而是忙于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消极作乐。当然,这样的结局也注定了晋朝不会延续太久,没有名士之声的王朝,毫无开明可言。

四、

光天化日之下弑君

古代注重忠君爱国思想,?弑君?则是头等重罪,有谋反之心的权臣,虽然心里面想置皇帝于死地,但是不会表露出来,只会用计谋残害,例如下毒等,从不会光明正大的进行。当然,这一行为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但也仅限于怀疑层面,毕竟没有证据,迫于压力也不敢去深究。

然而司马懿父子却很是猖狂,不仅敢弑君,而且还光明正大的弑君,毫不嚣张。魏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的政治较量,最终以曹髦被杀而告终。

司马昭大搞专权,曹髦有心想除掉司马昭,于是率军前往讨伐,不料在讨伐途中反而遭到司马昭大军的拦截,而司马昭更是直接授意贾充公然弑君。这一行为令天下人震惊,众人皆知司马昭之心,却不知其心已经膨胀到如此地步。连弑君都是公然进行,而不是偷摸那一套。

后世篡位者也不少,但是猖狂到到像司马昭这样公然弑君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也从侧面突出了司马昭行为的恶劣。

五、

司马懿父子作为谋权篡位者,其罪恶已经远超其他篡位者,所以他们被单独提出来批判,并不是有意要抹黑这两人,实在是因他们的行为颠覆人们以往的认知,与这世间他人格格不入,终究会被人们列入批判之列。

历史上篡位夺权的故事

杨坚当上大丞相以后就开始了篡夺北周大权的***。周皇室诸王有很多有实力的藩王,杨坚怕他们时刻会生变,以赵王宇文招(周武帝之弟)将要嫁女于突厥为名将他们召来京师长安,防止他们反抗。二十四日,宇文赟在天德殿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谥号宣皇帝。

之后周静帝拜杨坚***黄钺、左大丞相,百官皆听命于他。以正阳宫为丞相府,以郑译为长史,刘昉为司马,设置丞相府官僚。周宣帝时,刑政苛酷,人心崩溃而不归附,朝野没有坚定的志向。杨坚任大丞相后,施政宽和,精简严苛的法令,躬行节俭,天下之人心无不归附于他。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北周宗室中有实力的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都到了长安。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为是北周的重臣宿将,看到杨坚擅政心中不平,于是举兵东夏。

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相继起兵响应。赵、魏之士,跟从的人非常多,旬日之间,就聚集了十万兵马。又宇文胄以荥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罗以兖州为根据地,都响应尉迟迥。杨坚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出兵打败了尉迟迥,消灭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政敌。

司马消难南逃于陈朝,王谦也被杀死。杨坚的这一胜利,稳定了内部的统治秩序。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及赵、陈等五王,看到杨坚平定了尉迟迥之乱,威望大增,图谋作乱。杨坚捉拿宇文贤将其斩首,宣布赵王等人的罪行,下诏五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来安定五王之心。

接着便以谋反的罪名,先后杀掉了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清除了鲜卑族中的反对力量。同时又拉拢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鲜卑贵族。这样就使杨坚集团改朝换代的***,不再受到任何阻碍。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同月,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

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立王后独孤氏为皇后,王太子杨勇为皇太子。降周主为介国公,五月,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谥号静帝,葬于恭陵。

扩展资料

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大臣以及府兵将领(以及其所辖府兵)恢复汉姓。另外,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

隋初经历南北朝长期的战乱,民生疲弊困苦,故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杨坚在位时代之富饶既非重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

此举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渐由衰弱至于消逝。均田制能顺利推行,对隋前中期的经济发展收益甚大。加上隋代以关中作为本位,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杨坚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

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自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天下后,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实行大索貌阅。

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结果查获没有户籍的百姓达165万余口,其中丁壮44.3万人,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此外,杨坚安定政治,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杨坚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响民生,故命苏威等人编纂《开皇律》,修订刑律,订立国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减省刑罚,***只设绞、斩二等,以示隋朝对民之宽大。

从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长就看得出杨坚的政治才能:开皇元年(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达到8,907,536户,46,019,956人。其中在开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陈增50.0万,此时的全国户口700多万,平均年增长226,708户。

百度百科-杨坚

历史上是否存在醪毐篡位夺权造反的事实?

这个还是较多的,首先西汉时期最有名的就是王莽篡位,其次是三国时的司马炎,司马家逐渐架空曹家的人,最后直接称帝,建立晋国。还有一次是李世民,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建成,逼迫李渊让位于他。

是不是真的没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书上记载着就应该是真的。

秦始皇嬴政继位时年幼,秦国大权掌握在丞相吕不韦和太后之手。吕不韦因见秦王嬴政年纪渐长,唯恐自己继续与其母赵姬通奸会惹祸上身,但又不得不满足赵姬,于是在听闻嫪毐有异能后,便将嫪毐收入府中,不时让他表演转轮之术,就是将***当作轮轴来转动车轮的能力。

赵姬听闻其能力后大喜,与吕不韦合谋让嫪毐***受腐刑,剪眉除须后,顺利以宦官身份入宫侍奉太后。

嫪毐后与大臣作乐,饮酒后失言,说出自己乃秦王***父。秦王嬴政听到消息,愤怒异常,当下密令调查虚实。后来得到密报,说嫪毐本不是阉人,确与太后有通奸且生子的丑事。

嫪毐在事情泄露后**太后和秦王的御玺,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宫骑,攻击秦王所居蕲年宫。秦王命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动咸阳士卒攻打嫪毐,战于咸阳。

嫪毐大败,被夷三族,嫪毐及其党羽均被五马分尸。赵姬与嫪毐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也被套进麻袋,活活摔死。赵姬得以免死,被逐出咸阳。

扩展资料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嫪毐因*乱宫闱的罪行败露,在秦王政往雍(今陕西凤翔)行郊礼时发动兵变,以窃取的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到卫戍部队及附近地方军进攻蕲年宫。

秦王及时察觉了这一阴谋,抢先发兵平定叛乱,追斩嫪毐,在咸阳清洗了嫪毐党羽数百人,又因此事涉及吕不韦,不久就免去了其相邦之职。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吕不韦***。秦始皇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

百度百科——蕲年宫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