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的特征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4 0
  1. [求助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
  2. 通识教育的特点

读的什么书:《大学之路》

阅读有效时间:2.5h

阅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好多内容都觉得有用,都想抄下来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的特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阅读有什么收获:现代教育=本科通识+研究生专才

明天打算怎么做: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路,可以多写点感想了

大学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为主的研究生阶段。

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仅仅是skills (broad education of libral arts)。“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相互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这实际上是通才教育的精髓。为了保证通才教育,大学不应该限制学生的专业,至少要允许学生换专业。

可以讲,没有好的通才教育,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

在完成通才教育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1-5年时间不等的专业训练,这个训练可以在学校里完成,也可以在工作中完成,还可以在工作后再回到学校完成。

有了好的通才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即他服务于社会的意愿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喜爱程度。

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提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非雕虫小技(Skills)的地方。

纽曼反对知识面窄、缺乏广度的高等教育理念,支持牛津大学长期坚持的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大学教育。他强调将一大群好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在学业上要少管他们,但是必须教他们对自然美德的追求,生活的知识,商业的信用,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生活品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等。

在全球最难进的哈佛商学院里,从来没有考试。同学们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玩,他们相互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比从教授那里得到的少。在宽松的环境下,他们可以自由地获取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经验。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美国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学录取的学生,他们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普遍学习能力很强,能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课业不能太重,这样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本领。

纽曼认为,一个大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里的少量课程。著名教育家艾略特将哈佛大学过去的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学生想学什么,教授就教什么;如果教授不能胜任,就找能够胜任的教授来。以至于只有6000名本科生的哈佛大学,可以开出6000门课。

学校想要实现通识教育,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选课和换专业的自由。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大部分大学都给予学生在专业选择和选课上的绝对自由,大学生入学后不分院系和专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选择一个专业,在校期间和研究生阶段都还可以换专业。布朗大学和杜克大学还让学生自行设计专业,每一个本科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

其次,实行通识教育,学校还要有足够多、足够宽泛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哈佛大学除了本校开设6000门本科生课程,还和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共享课程。规模较小的文理学院,通常也会和附近的一流大学合作,以弥补它们课程种类和数量的不足

另外,为了让学生之间有专业和领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可能性,大学学科的平衡也很重要。

最后,为了引导学生们互相交流,牛津和剑桥的(住宿)学院制是做得最有成效的。学生们(包括一些教授)生活在一个对外相对独立、对内联系非常紧密的小社区里,所有人都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目的是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这种关系一直保持下去。另外,还有利于教授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人。

威廉·冯·洪堡兄弟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创立了“研究教学合一”的普鲁士高等教育体系,大学中教学和研究同步进行,并以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为大学的中心任务。

学生在学校时必须对一个专业有比较精深的了解,学到的是马上能够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知识,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为了让学生们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专业的学生需要五年才能毕业,最后的两年完全在学习非常精深的专业知识。

他们创立的柏林洪堡大学培养了大批的哲学、人文、科技和工程精英,普鲁士很快从一个弱小的农业国迈向了工业化强国,统一了德意志地区。欧美各国和之后的中国,也纷纷效仿。

洪堡教育体制能够培养很好的执行层面的专业人才(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律师和医生),但是很难培养出有广阔视野的领袖以及实业家。但是只靠四年时间的本科教育,让一个大学生同时完成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几乎不可能。

第二个难度是办学的成本太高。目前,世界上仅有哈佛和斯坦福两所大学基本做到了各学科完全平衡发展,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兼顾得近乎完美,同时在科研上全面开花,而这都是靠巨额的捐款和巨大的学术声誉来维持的。

第三,对于很早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的人,比如主动退学的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他们都认为在学校里继续接受教育不如及早做事情,因为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他们学到的通识要远比在大学里学到的多。

最后,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很多时候是矛盾的。

按照纽曼的通识教育理念,学生上课、考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时不给自己设限。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学生大量自由时间,并且允许学生在课程没有完全学懂的情况下给他们好成绩(否则他们只好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比如今天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

反过来,如果要让学生学得精深,根据《异类》的一万小时原则,就得要求他们必须在某些学业上每天花费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就没有什么时间做其他事情了。在今天的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牛津和剑桥,因为课程和考试都比较难,虽然大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和大量自由时间,很多本科生也只好集中精力学好功课和考试了。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吉尔曼和艾略特提出,要想兼顾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延长教育时间,把教育分成本科的通识和素质教育,以及研究生院的专才教育,别无他法。

吉尔曼借鉴了洪堡体系的长处,在刚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并将该校办成了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他将高等教育一分为二,把本科的精英教育和素质教育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艾略特在欧洲考试时,深深体会到欧洲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够像德国那样,直接将大学的发明用到工业上。他在担任哈佛校长的40年中逐渐贯彻自己的办学理念,将大学由“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并将本科的素质教育和研究生院的专业教育相结合。他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在几个规定的领域选一部分课程,然后再在自己关注的学业方向上选其余课程。在地理空间上,他还把各个专业学院独立出去,建立相对独立的园区。

以此为样板,美国建立了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它的本科教育偏向通识教育,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偏少,但是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更强。

由于本科时受到的专业训练少,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要么在工作中学习(前几年薪酬很低),要么进入研究生院深造。硕士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服务于社会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只要“会使用知识”,大部分大学是不需要做论文的。而社会上大部分工作只需要学制短、专业技能要求低的硕士教育,因此美国很多大学的硕士生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生许多。

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难度可就有天壤之别了。博士的要求是“创造知识”,为世界贡献新的知识,博士论文要求做出(哪怕是一点点)前人没有做出的成就。另外,在美国,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都是赔钱的,招收硕士才是学校挣钱的手段。因此对于各个大学,硕士申请者只要达到基本录取要求,就一定会录取,而博士申请者则要看科研经费能养得起多少人,因而录取难度就比较大了。

最后,美国的高等教育今天能够领先于世界,除了比较好地兼顾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战之后,大学和***合作,建立了很多高水平的大型研究所和实验室,每年有很多科研资金投向它们。美国***的很多大型科研项目是放在这些实验室里,而不是像欧洲和中国那样放在***所属的独立科研机构中,这使得美国的大学成了***的科研中心。今天美国很多大学都有能力独自完成大型的国防和科学探索项目,而世界上其他大学是做不到的。

[求助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扩展资料: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制度的漠视通识教育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发表明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整个世界日趋一体化。在此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即会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碰撞的问题。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百度百科-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特点

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推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人,这一点已被近年来出现的西方经济增长所证实。正如美国辛辛那提机床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裁A?施普德J所说:“企业纵有周密的发展规划和蓝图,有最先进的设备,但如果生产现场缺乏足够所有独到能力的操作工人,企业的一切努力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公司***的夭折。”也就是说“能说会做”的“全才”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学科知识将向两个方向纵深发展,其一是高度细化,其二是高度综合集成。科学技术的这种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给教育带来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问题。所谓“通才”是指具有某些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专”是指精通某一专业知识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从他们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 5年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才取胜。目前,国外各类学校十分重视通才教育,特别是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先行一步,美国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教育,日本教育界也从“博才取胜”的事实中得到启示,意识到过去那种专业科目繁多,划分过细的“纵向深入型”的培养目标是不妥的,转而积极鼓吹综合型的“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任务。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结构,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农、医各科的真正的综合大学;其次建立跨学科专业,并在现有课程内容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试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增加选修科目,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甚至在必要时应同意中途转系、转校。在科技、经济、社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专业太窄不行。要***取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的设置办法,使学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较快地向其他领域转换,因此除了专业能力外,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如社交能力、心理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社***用。总之,知识经济的到来是挑战,也是机遇;是新的远景,也是新的要求。在新的世纪里, 科教兴国之大业将释放无与伦比的富国强国的能量。复旦大学将成立文理学院,2005年,新生按专业录取后将进入文理学院,接受文科和理科大平台的教育,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 这是复旦大学拓宽人才培养基础,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通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复旦大学推进学分制建设,实施文理教育及宽口径招生的重要步骤之一另外最好将战场缩小因为中国的现阶段需要通才,发达国家已经不是需要通才的时代了。

通识教育的特点

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基础性、广博性、统整性、主体性和深刻性等特点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应对专业教育有推动作用,不宜把通识教育理解为与专业教育对立的“非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识教育又称为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

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它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通识教育承载着育人和文化功能,其首要本质就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培育。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