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武其后,踵武赓续、踵事增华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5 0
  1. 古琴有哪些派别
  2. 徐上瀛的艺术成就
  3. 有蜀君子曰苏君的原文
  4. 溪山琴况的作者介绍

语文的内核是什么?

魏老师这节课,让我又想起了这个话题。纵观这节课,魏老师驾驭课堂宏观调控的能力的确高妙。一节课从始至终轻松裕如游刃有余。唱歌时欲擒故纵吊吊胃口,孩子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了起来;猜课题其实是卖关子,柳暗花明大巧若拙,带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学课文的过程中包袱抖了一个又一个,或毛遂自荐,或点将激将,或男女分庭抗礼,或大家齐心协力,孩子们挺开心,课上得也很热闹;而到最后则撒网***随兴而至,非有大家之大气魄,这样的课恐怕是上不来的。

然而,这节课,给初一的学生讲高三的课文,不知道魏老师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高课低上,可以体现出魏老师驾驭课堂的高超的能力水平,可是我们哪个老师敢于或者说被允许这样上课呢?在底层教书的没名没姓的老师们,怎么可能这么轻松地随便拿出不管哪个年级的课文,就说“咱们中国人学语文没那么麻烦”,来和学生天马行空呢?恐怕学生不会答应,家长不会买帐,领导不会听之任之,考试也不会允许。这样的课,我们听,不以为然的就只能当作笑谈,觉得好玩的就视为游戏,自愧弗如的就奉为神话了。无论那一种认识,都是看看而已,徒增谈资,不能踵武其后。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所选课文是一篇哲学随笔,其中探究的是人生的境界问题,虽然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一节课从头到尾浏览全文,只写几个词语,读几段话,记一下作者和题目,这样处理可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踵武其后,踵武赓续、踵事增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见好似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细想乃觉避重就轻删繁取简。在活泼的师生互动、热闹的读读写写、轻松的平等氛围这些外在的形式下,这堂课的内核是什么?历来语文性质就有论争,或工具、或人文、或思想,各有偏侧,争鸣未已,但无论哪种观点毕竟语文课都是要承载些须重量的,使学生在无论哪一个方面要能够得到锻炼提高而有所收益的。而魏老师《人生的境界》一课,着眼点放在了哪里呢?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启迪开发学生的智慧?熏陶渐染学生的素养?恕我直,从形式上看好象以上三方面都涉及了,而从本质上讲却全都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先说能力问题,此文文字简明朴素,层次也十分清楚,能够记住题目、作者、逐段读出每一境界的定义,这是一个认知的必然过程,如果这也可以定位一节课的话,那么这样一篇言不甚深、字不甚多的文章拿来让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来学也是不成问题的,或者让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学更适合些——可以让他们体验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喜悦。

再看后两个方面,是否真如魏老师课后所言,学生对这一篇哲学随笔“学会了”,“读懂了”呢?这从学生对“道德境界”的理解上就可见一斑了。读文章需理解,需有疑,李镇西有一个观点叫做“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我很赞同,疑乃知之始,而学生读完此文后却没有提出任何关于文本本身的或相关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对文章还很是隔膜,其中的哲学义理,连隔雾看花的程度尚未达到,几乎把此文当成了说明文而非有着极强的哲理性、思辩性的探讨关于人生哲学的文章。一篇本来言简意丰博大精深的哲学笔记,就这样被大而化小,小而化了了,一点关于人生理想、价值意义的深层次的东西都没有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哲学的任务,照冯友兰先生讲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这其实也不妨看作是语文的一项必然的任务,如果记住些名词能读文章读题干就是语文的话,那么单开语文课恐怕也无可无不可了。

我认为魏老师这节课最忽视的是对课文本身的开掘,最失败的是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打击。冒昧言之,与魏老师商榷。

《人生的境界》是冯友兰先生的一篇哲学笔记,文浅意深,好比是一枚茶叶,需要冲泡品味,方能得其甘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自己主动地由浅入深地开掘,由此及彼地拓展,的确并非易事,但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通过挖掘此文,让这些懵懂少年想到人生的目的价值和不同的人生追求可能达到的不同的人生境界,那么触动他们的心灵、触发他们的情感、触拨他们的热情应该不会太困难。而或者抓住对其中某一个境界的理解,来展开一番深入的探究和认真的分析甚至激烈的讨论,对于启迪学生心智、丰富学生思想也应该能起到一定作用的。然而,以其不知而不予其知,恐怕非智。既然没有选择适应其学识的文章来教,那就不应忽视所选文章的特点,否则,执高课之本,行低课之法,未免有游戏之嫌。

魏老师自认为高课低上能够培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课堂上的两个细节却让我有另一番感受。其一是对课后练习二、三题的处理。想必魏老师也知道,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一节课对文章的粗通文字,学生是很难回答的,于是便以“这个题咱们来解答太难了,咱们不做了”和“因为我今天上课完了就完了,我不可能检查你们的作业啊”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别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连学生被动思考(即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剥夺了,文章读不出什么滋味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是随便问问时,一个学生问禅宗是怎么回事。我非常感动于这个学生的提问,这个细节说明学生求知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虽然老师刚才已经说了这样的问题你们不必思考回答我也不准备讲解了,但是我就是还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强烈的求知欲,是多么可喜多么了不起啊!对于未知的东西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多么宝贵的探求精神、多么坚韧的思维品质,是多么应该得到保护、引导、满足和激发啊!可惜,魏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又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楚的,象禅宗的境界,他的观点,都不是你们能够理解的,今天就不说了”干脆地回绝了。

诚然,魏老师的做法自有他的考虑。但是我却由此而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天天地被老师在无意中逐渐打击消灭掉了呢?当幼小的心灵、好奇的眼睛,对新鲜斑斓的世界,产生出许多新奇、古怪的疑问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时,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是不是有兴趣听他们诉说,有耐心跟他们交流,有童心和他们一起做梦呢?我们是不是经常居高临下地以过来人的心态以长者的口吻,轻蔑地嘲笑他们的无知,漠视他们的热情,对于他们的好奇、兴奋、激动、向往无动于衷呢?在求学的道路上,有什么比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呢?有什么比扼杀求知的花朵更残酷的呢?当一颗颗心灵悄悄睁开惺忪的眼睛,窥望外面的天空时,那种惊喜和好奇的心态,是一切进步和科学的原动力,作为老师,应该精心呵护并持续不断地激发它才对啊!

所以,魏老师可能在无意之中,以培植之名而行了打击之实了。

浅见如斯,请魏老师海涵。

其实也许我有点太挑剔。我们听别人的课应该取其优点,去其糟粕。我始终认为,魏老师的课确实有太多可学之处。如课前的激趣,课中偕恢有趣的谈话,以及课后无限的回味。语文的学习并不在于课上能学多少知识,而是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而引起的无尽的乐趣。大语文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不在是教,教,教,而是使学生乐学。我相信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对人生的境界有所感悟的。同时 ,他们会记住这个追求最高境界的老师的。

古琴有哪些派别

1. 有蜀君子曰苏君的原文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年二十七,始***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

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涵蓄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出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小时候(他)唯独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

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一等也没有考中。

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

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

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 大概是他禀承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

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有蜀君子曰苏君出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欧阳修文心巧构,选取了苏洵在文学上的建树与造诣落墨,因为老苏终生未建大功勋业,其可传者尽在文章之学,所以,欧文对他的品德、才华、学识极力推祟。

从苏洵少不更事、荒疏学业终而年壮发愤、大器晚成这一事情中,畅发出“其禀也厚,故发之迟; 志也悫,故得之精”的深沉感慨,精见卓识,启人心智。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记录了苏洵一生的著述颇丰,时有惠解,并以韵文为铭。

盖棺论定,“***于文”,其一生业绩,尽在文学。 进而牵引出其子苏轼、苏辙。

二人内受异秉,外现灵根,深受父训,漱石砺齿,有其父珠玉在前,兄弟二人踵武其后,脱颖出世,雏风清声,不同凡响。 百度百科-有蜀君子曰苏君。

2. 有蜀君子曰苏君的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小时候(他)唯独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承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 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3. 有蜀君子曰苏 翻译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 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 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

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

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①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

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

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②,故得之精。

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 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 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 有八。

天予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 乡人多德之。

盖晚而好《易》,曰:“《易》 之道深矣,汩③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

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选自欧阳修《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事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

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 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于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 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

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于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飞插)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

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

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4. 赠黎安二生序(宋)曾巩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

小题1:A 小题1:C小题1:D小题1: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两处1分)小题1:(1)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17.下列各组句子中,(2)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 么样呢? 小题1:(称赞)小题1:(A陈述/判断。B把/来。

C取独。D却/并且。

)小题1:(见原文“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参考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

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 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并获得正确的东西。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 呢?。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

小题:B小题:A小题:C小题:B小题:(8分)(1)替人家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

(2分)(2)钟会处事往往恣意而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别的不可告人的打算。(3分)(3)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

(3分) 小题:B[解说](关:门闩)小题:A[解说](都是语气副词,相当于“大概”;B项①介词,相当于“与”②介词,相当于“到”;C项①助词,表示肯定语气②助词,用于句中停顿,舒缓语气;D项①介词,相当于“被”②介词,相当于“做”)小题:C[解说](排除③⑤即可)小题:B[解说](“谋篡帝位”理解不当)小题:见译文[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就不会兴盛吧?”辛氏的弟弟辛敞任大将军曹爽的参军,宣帝将要诛杀曹爽,趁着曹爽跟从魏帝出城门的时候关闭了城门,曹爽的司马鲁芝率领府兵砍断门闩去救曹爽,招呼辛敞和他一同去。

辛敞很害怕,就问宪英说:“天子在城外,太傅就半闭了城门,人们说这将会不利国家,事情能够这样做吗?”宪英说:“有些事情恐怕我们不了解,但是根据我的估计,太傅大概是不得不这样。明皇帝临终的时候,把着太傅的手臂,嘱托后事,这些话还在朝臣的耳边回响。

况且曹爽和太傅一起从皇帝那里接受了托付的重任,可是曹爽却大权独揽,这对王室来说就是不忠,从人道上来讲就是无理,太傅的这个举动不过是要诛杀曹爽罢了。”辛敞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要去出城营救了?”宪英说:“怎么能不去呢!恪尽职守,这是人的大义。

大凡有人遇到灾难,尚且要去救助;替人家执鞭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况且被人家重用,就要为人家效命,这是受人重任之人应尽的职分,你只要跟着大家一起去就行了。”

辛敞于是出城和大家一起去救曹爽了,宣帝果然诛杀了曹爽。事情平定之后,辛敞感叹说:“我如果不和姐姐商量这件事,几乎失去了道义。”

后来钟会担任了镇西将军,宪英对羊耽的侄子羊祜说:“钟士季为什么到西边去?”羊祜说:“为了灭掉蜀国。”宪英说:“钟会处事往往恣意而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别的不可告人的打算。”

等到钟会将要出发的时候,他请求让宪英的儿子羊王秀 任参军,宪英忧虑地说:“以前我为国家担忧,现在灾难到我家了。”羊王秀 坚决向文帝请求不去任参军,文帝不允许。

宪英对羊王秀 说:“去吧,一定要谨慎!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在职位上就要想到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在道义方面就要想到自己的立身行事,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罢了,在军队里能够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钟会到了蜀地果然反叛了,而羊王秀 终于能够完好的回还。羊祜曾经送给宪英锦被,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事情,生活俭约,她泰始五年去也,享年七十九岁。

徐上瀛的艺术成就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浙派

 南宋建都临安,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如《梧岗琴谱》的编者黄献,《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肖鸾,他们都以"徐门正传"见称。《风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说:"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不过,就影响大、小来看,两派并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许多谱集,传授了大量生徒。刘珠在《丝桐篇》中介绍了具体情况:"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

 浙派琴师毛敏仲和徐天民编纂了《紫霞洞琴谱》,重要琴著还有:《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浙派的代表琴曲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其艺术风格表现为流畅清和。

 虞山派

 虞山派以常熟地区一个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虞山之下有一条河叫琴川,严澄组织的琴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称,所以也称琴川派。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有过徐门的影响。徐和仲的父亲徐梦吉,号晓山,曾在常熟教过书。以后又有过一个著名琴师陈爱桐,严澄就是向他的儿子陈星源学琴的。据说严澄还向一个不知名的樵夫学过琴,严澄为樵夫起了一个名字叫徐亦仙。严澄继承了当地的琴学,又吸收了京师的名手沈音的长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综合诸家之长,形成了风行一时的虞山派。后人概括虞山派的特点为:"清、微、淡、远"的琴风。虞山派又称熟派,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

 《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谱,是在严澄主持下,由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订成集的。所收二十二曲都是严澄自己弹过的琴曲,共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从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陆续增为二十九首。这个《松弦馆琴谱》一度被琴界奉为正宗。严澄提倡的"清、微、淡、远。也被当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风格。其实,这只不过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好尚,在琴曲表现上是很有局限性的。象陈爱桐所擅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作品,因为它的节奏急促;不符合严澄的口味,就被拒绝收入《松弦馆琴谱》,后来徐青山收编琴曲时,改正了这一偏向。

 严澄写有一篇《琴川谱汇序》,收在《松弦馆琴谱》中,可以看作是虞山琴派的纲领。它主张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而不必借助于文词;认为音乐表达感情有其独到之处,是文词所不及的。"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文章针对当时一度风行的琴歌,进行了抨击。认为违背了琴歌的传统。由于严澄的大声疾呼,适时进行中肯的批评,"一时琴道大振",改变这种状况,虞山派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徐青山的琴学和严澄同一渊源,也是来自陈爱桐。他曾向爱桐的儿子陈垦源学《关睢》、《阳春》, 又向爱桐的人室***张渭川学《雉朝飞》、《潇湘水云》。徐青山和严澄既是琴友又是师兄弟,但他们的演奏风格却不尽相同。徐青山并不反对快速的曲目,从而丰富并发展了虞山派的.琴风。清代初年的胡询龙,在《诚一堂琴谱》的序言中,总结了他俩人对虞山派琴学的贡献:"严天池先生兴于虞山,创为古调,一洗积习,集古今名谱而删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其于琴学最为近古,今海内所传'熟操'者也。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以调之有徐者必有疾,犹夫天地之有阴阳,四时之有寒暑也。因损益之,入以《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曲,于是徐疾咸备,今古并宜。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立于后,此二公者,可谓能集大成,而抉其精英者也。"

 徐青山所传的三十多曲,经他的***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编印为《大还阁琴谱》,即原来的《青山琴谱》。他还写有《溪山琴况》共二十四条,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演奏要求,是关于琴的美学理论著作。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发展了宋人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学说。

 虞山派的重要琴著包括:《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艺术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广陵派

 江苏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流之处,交通发达,经济、文化都很繁荣。清代名画家在这里聚集,有"扬州八怪"之称。李斗有《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里文化生活的盛况。这里的琴家驰名远近,称为广陵派。

 徐常遇是清初顺治时人。他弹琴的风格近于虞山派,是广陵派的首创者。广陵派后来对于传统琴曲的加工、发展很有成就,但是徐常遇在当时对待传统琴曲却非常慎重。他对"古琴曲传至今日,大都经人删改"的情况,提出了"古曲设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的原则。他认为如果"大曲过于冗长重沓"是允许"大加删汰而成曲者。他编有《琴谱指法》,公元1702年初刻于响山堂,以后又重刻于澄鉴堂,经他三个儿子校勘成书,就是现存的《澄鉴堂琴谱》。他的长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祎,字晋臣。他俩人年轻时曾去北京报国寺,"拥弦角艺,四座倾倒。"一时京师盛传"江南二徐"。康熙皇帝"闻其名,召见畅春院。祜、祎对鼓数曲"。弟兄三人中以徐祎的成就最大,他父亲的琴书编辑出版,主要得力于他。《扬州画舫录》中也说:"扬州琴学以徐祥为最。"有人以唐诗:"一声之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来赞美他的弹奏。

 广陵派重要琴谱包括:《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虹)、《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代表琴曲有《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艺术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梅庵派

 梅庵派是最新崛起的一个流派,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创始人为王宾鲁、徐立孙。梅庵派虽由山东诸城琴派演化蜕变而成,然而从琴曲的艺术特色来看,相互已多有不同,即使减字谱基本一致的同名琴曲,其艺术风格也有明显质别,其琴学理论亦独树一帜。该琴派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迅速在大陆传播,五十年代后又很快流传到港台美国等地。梅庵琴派一破某些琴派单一?清微淡远?的艺术观,而以中国传统音乐整体美学把握为基础,吸收消化了包括西乐在内的特别是民间音乐不少有效养份和元素,以其浓厚的韵味,独特的句法,鲜活的动律而标新立异于原有各大琴派,追求?清微淡远?与鲜明的生活性、人民性的有机交融。

 该琴派的主要特点是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代表人物有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代表琴曲有《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重要琴著有《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川派

 张合修曾学琴于冯彤云,咸丰时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一时来青城山求琴者甚众。光绪初年继曹稚云之后,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协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数百首琴谱详加审订,选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编为《天闻阁琴谱》, 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光绪三十年在武昌悬牌授琴为业,门***甚多,得其传者有华阳顾玉成。他的两个儿子顾隽、顾荦传其学,并将其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谱》。顾氏在1912一1916年在长沙和彭庆寿等人组织了琴社。张孔山所传的琴曲以《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孔子读易》等曲最有特点。《流水》一曲是张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视。

 川派重要琴谱包括:《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代表琴曲有《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艺术风格:躁急奔放,气势宏伟。

 诸城派

 山东诸城涌现了几位王姓琴家,当时称:"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后又有王鲁宾发展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曲。王溥长所传十五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其子王作祯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门称"诸城二王"。两人琴派虽不同,经过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诸城派的《长门怨》。

 王露自幼从其父王作祯学琴三年,以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综合了虞山、金陵两派的特点,而以前者为主。八年后赴日本学西洋音乐六年,曾随孙中山的兴中会从事革命宣传,回国后拒绝了袁世凯的"入都正乐"之请,在家乡督工斲琴。公元1915年"北游燕赵,南历吴楚",在章太炎的启发下,回济南大明湖结"德音琴社",一时学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为北京大学教师。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社。张友鹤、詹澄秋都是他的入室***。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一时和"诸城二王"并称为"琅琊三王"。王鲁宾受学于王雩门,经康有为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教琴。他善于吸收时曲编之入琴,所传十四曲经***徐卓、邵森编印为《梅庵琴谱》。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气卷风云,韵缀繁星。

 诸城派的代表琴曲有《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重要琴著包括:《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岭南派

 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岭南派的代表人物有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重要琴著包括:《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代表琴曲有《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双鹤听泉》等;艺术风格:清和淡雅。

 闽派

 近代琴派,以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有蜀君子曰苏君的原文

徐上瀛琴艺卓有成就。他的琴学和虞山琴派的创始人严澄同出一源,都是来自陈爱桐的传统。但是,他俩的演奏风格和审美观却不同。严澄偏爱慢曲,反对快速的琴曲,包括《潇湘水云》、《雉朝飞》、《乌夜啼》等。所以,严澄编撰的《松弦馆琴谱》便剔除了这些曲目。而徐上瀛则不然,他不仅在《大还阁琴谱》中重新收进了这些作品,而且还在《溪山琴况》中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指出:“若迟而无速,则何以为结构?”的确,单纯片面强调徐迟,完全排斥快速,在一个曲调中就难以形成结构。为了结构的需要,即便是快速,也还应当分成不同的层次:“速无大小.则亦不见其灵动”。由于徐上瀛从实践到理论弥补了严澄的缺陷,所以胡洵龙在《诚一堂琴谱》中肯定了严澄的成就之后,接着又指出:“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徐疾成备,今古并宜”。

徐上瀛逝世前,曾将手稿交给学生夏溥保存。1673年,夏溥得到一位爱好琴艺的***蔡毓荣的资助,以《大还阁琴谱》之名刊印传世。《大还阁琴谱》,原名《青山琴谱》,书***收32曲,其曲目与严澄的《松弦馆琴谱》大体相同。不同处在于《大还阁琴谱》中增收了陈爱桐所传的《潇湘水云》、《雉朝飞》,还有陈星源创作的《和阳春》,沈音的《离骚》等曲。这些作品为《松弦馆琴谱》作了必要的补充,更全面地反映了虞山琴派的琴学渊源。

溪山琴况的作者介绍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年二十七,始***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涵蓄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出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小时候(他)唯独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

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一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

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

大概是他禀承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有蜀君子曰苏君出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欧阳修文心巧构,选取了苏洵在文学上的建树与造诣落墨,因为老苏终生未建大功勋业,其可传者尽在文章之学,所以,欧文对他的品德、才华、学识极力推祟。

从苏洵少不更事、荒疏学业终而年壮发愤、大器晚成这一事情中,畅发出“其禀也厚,故发之迟; 志也悫,故得之精”的深沉感慨,精见卓识,启人心智。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记录了苏洵一生的著述颇丰,时有惠解,并以韵文为铭。盖棺论定,“***于文”,其一生业绩,尽在文学。

进而牵引出其子苏轼、苏辙。二人内受异秉,外现灵根,深受父训,漱石砺齿,有其父珠玉在前,兄弟二人踵武其后,脱颖出世,雏风清声,不同凡响。

百度百科-有蜀君子曰苏君

明末琴家徐上瀛,别署青山。武举出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珙,号石帆,隐居吴门。徐上瀛是琴学虞山派的后继者,就他与虞山派创始人严徵的关系而言,后人认为“天池严氏以清、微、淡、远为宗,徐青山继之”(《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也看到:“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之于后”,“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诚一堂琴谱·序》),仍然承认了徐上瀛在前人基础上“稍有变通”。这是就虞山派琴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而言。但是,从琴学理论的系统性来说。若将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与今存严徵的琴学理论就相比较来看,徐上瀛的琴学理论以其完整和系统而可称得上是古代琴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徐上瀛,号石帆,明末清初琴家。约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卒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万历年间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并与严征等交往,后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的风格,并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之一,时人誉为“今世之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