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之争猜灯谜_门户之争打三个数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6 0
  1. 数字一到十开头的成语接龙,(每个数字接龙至少十个成语)
  2. 女真族只是一个小部落,为何最终能一统天下?
  3. 楚汉之争的一些资料,项羽定都彭城是现在的那个城市?
  4. 含‘之’字的成语

想转阵营的玩家可以去各大主城的帮会区找玄字陆捌转阵营,转阵营后威望战阶及装备会自动转为对立阵营的。

转阵营需要5000J,并且对方阵营人数允许的话才可以。(您所在的服务器恶人谷人数很多的话可能会转不过去)

转阵营的时候,确认自己目前的阵营以及帮会的阵营,同时考虑所转阵营的士气值,比如自身为恶人谷阵营,当前恶人谷阵营为强势阵营,是不允许转移浩气盟阵营的。只有自身所在阵营为强势或者均势的时候,才可以顺利转移对方阵营。

门户之争猜灯谜_门户之争打三个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游戏背景

公元745年,也就是***天宝四年,这一年八月,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杨贵妃,开始了她长达十年的受宠生涯。也就在这一年,安禄山奉诏入朝见圣,长安的繁华再次挑动起他心中的野心之火,但是天策府却带给他无尽的震撼,他从未想过***还有如此强劲的部队。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安禄山一面劝说杨国忠扶植神策军来打压天策,一面开始暗暗筹办自己的军队——狼牙军。

同时震慑安禄山的还有那整个中原武林的气势,见识过藏剑山庄名剑大会的他知道,如果想真正入主中原,那么势必要解决中原武林势力这一心腹大患。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神秘人走进了安禄山的阵营之中。而剑网3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剑侠情缘网络版叁

数字一到十开头的成语接龙,(每个数字接龙至少十个成语)

巴蜀春秋之六九

?

文 和运超

明末清初的四川战火硝烟弥漫,清军入川反复折腾二三十年,巴蜀之地的人口或流失或消亡,四川籍人才在从明初到明末大都离开家乡,如明初的蹇义来自巴县,是从洪武到永乐的重臣;中期有余子俊、杨廷和、席书、赵贞吉、杨慎等全是知名才俊;后期穆宗、神宗年间的陈以勤、陈于陛创造了父子皆为宰辅的佳话,还有熊文灿、吕大器等在明末局势下的辗转挽救。

清初的遂宁吕潜、新都费密、达县唐甄三人后来被称 “蜀中三杰”,身处明清交替,他们更显出无奈漂泊的际遇。只不过除了一般文人的诗文才华外,他们均各有其他特点,唐甄在思想哲学上独树一帜,吕潜在书画上称雄一时,而费密在史学、医学、教育等领域堪称广博精湛,只是由于当时名声传播还不广,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也所知不多。

一、叛逆者:达县唐甄?

唐甄原名大陶,后来更名甄,四川达县(今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为明初太子朱标、燕王朱棣之师傅唐瑜的第十一代孙。

唐瑜的原籍是山西平阳,祖父唐胜宗是追随朱元璋的功臣,封延安侯。唐瑜为洪武十二年(1379)进士,入翰林院,两年后授东宫教谕,教太子朱标读书,四子燕王朱棣也一同受教。朱棣起兵打败侄儿建文以后,永乐三年(1405)封赏唐瑜为开国儒臣,命可择子孙出仕。永乐十二年(1414),唐瑜游学入蜀,在达县东邑河兰木沟相中一片适合安居之地(今宣汉县鲲池官池坝),自此为蜀中达县唐氏之祖(唐瑜本为唐胜宗之子唐祥泰长子,另有弟弟唐瓒、唐瑞,唐氏其他后人大多移居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唐瑜夫人熊氏为一品诰命夫人,生二子唐鲲、唐鲤。

唐甄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生平不少事迹颇为隐晦,以至于《四库总目》将”唐大陶”与唐甄误为二人。

唐甄八岁时,父亲唐阶泰考中进士,上任吴江县令,他跟随父亲到了江南。先后在江苏、江西、北京、南京等地待过。唐甄十四五岁就显露诗文才华,文集中《散病》、《独饮》、《春游》诸诗都是少年时期作品。

顺治二年南京城破,父子避难浙江绍兴。到顺治十四年(1657),二十八岁的唐甄回四川阆中考中举人。第二年赴北京参加进士考试失利,跟着又参加吏部考试。直到康熙十年(1671),已四十出头的唐甄出任山西省潞安府长子县知县。

当时的唐甄还很想在圣君在位之时一展胸中抱负,看见地方民不聊生,他发动百姓栽桑养蚕。“以身率之,日省于乡,三旬而树桑八十万本,民业利焉。”他看见当地官吏惯用酷刑欺压百姓,纷乱不断,便整顿吏治,废除酷刑。“夹棍非刑,废置不用。民化其德,狱讼衰息。”深得百姓好评。

正当唐甄大刀阔斧实施自己的理想与才干时,却忽然被免职(据说是当地逃犯的事情被牵连),一共只当了十个月县令。之后唐甄为谋生计而四处经商,最后赔本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勉强维持生活,前后二十多年。

唐甄晚年越发穷困潦倒,“萧然四壁,炊烟尝绝。日***废圃中枸杞叶为饭。衣服典,尽败絮蓝缕”,生活极度落魄的唐甄,反而坚持“陶陶焉振笔著书不辍”。哪怕是一个穷困书生,“岂可求诸外而忘其内,顾其小而遗其大哉!”

在明末清初那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历来都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有先锋色彩的大学问家,其实不少地方曾把唐甄列入第四位。只不过,唐甄流传著作远不如前三位,但思想力度却一点不逊色。如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见《潜书·室语》)还认为,“匹夫无故而,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他觉得即使以极刑去处死暴君昏主,也难以抵其屠戮祸害天下人之罪。

在那个时候,敢把皇帝君主称作掠夺天下人财富的最大盗贼,还是天下人生命的罪恶凶手。语如此血性直爽,唐甄的反思力度之大称得上绝无仅有。

唐甄在论著中有如此大胆的文风,过去有不少人都怀疑是否因为作者人生仕途太过失意,家庭经济非常败落,这才发泄情绪。事实上,唐甄在极度挫折艰苦的境遇下,以最大努力完成著述,他的品行节操已经证明其为人。他多次在文中表示不怕“触时忌”,也不管别人“诋湮”。现代有不少学者已经认同,《潜书》表现出积极进步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与其他三大思想家是一致的。

另外,唐甄对传统儒学的反思认识,原本也发扬了明代中后期强烈的叛逆色彩,他倾向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但根本来说,唐甄最推崇孟子的思想,“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见《潜书·潜存》)他认为,自孟子以后,最能领悟圣人之学的人当推陆九渊、王守仁二人。

今天传世的《潜书》(1705)是唐甄唯一的著作,起初名叫 《衡书》,初刻只有13篇,署名唐大陶。后来逐渐增加到***篇,改名《潜书》,署名唐甄。在《潜存》篇中,唐甄概括了撰述此书“历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该书刊刻时间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唐甄的女婿王闻远发行。

顾炎武的著名***潘耒为该书写序,称“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潜书·潘序》)所以,《潜书》实际是一本阐发作者一生方方面面,带有政论色彩的著作,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非常相似。

譬如论述教育思想,因为明清都推崇程朱理学和流行八股时文,唐甄尖锐批评宋明理学教育流弊,注重教授一些实用领域,有开创实学教育风气的作用。不过,其他如***道德,甚至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明末以来的社会风气的奢靡享乐,唐甄希望进行纠正,有一些恢复禁欲主义、男尊女卑等倾向,刻意贬低文人情操的坚守,多少流露出悲观失望。

在商业经济方面,唐甄有过亲身经历,他深刻体会清军入主中原,为了显示尊崇理学思想,开始扼杀工商业资本。唐甄认为官府应允许自由经营,“自然之利”不该是皇帝私人的产业,而是天下共享。包括改革货币也是唐甄最有特点的想法之一,从元明以来,民间以白银作为货币,限制了财物的交换,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夫财之害在聚。银者,易聚之物也。”“救今之民,当废银而用钱”。唐甄希望恢复推行用铜钱取代白银,商品交换才能更好地得以进行,并可消除白银易聚之弊,发挥货币的流通作用。当然客观上讲,铜币因产量和钱币重量,历代混杂不一,往往搅乱市场,最终元明才习惯以银两计酬,民间也流行开来,其实明清的民间并没有失去铜币的使用空间。

在关注基层民生方面,由于唐甄落魄的经历,认识到普通老百姓的作用。“立国之道,唯在于富,富在编民,不在府库。”他主张的富民政策,让人眼前一亮。认为只有民众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兴旺;如果民众贫穷困苦,必将导致灾祸。最核心的观点是,立国之富不在国库财富充盈,而在民众生活富裕,可说是超越时代的认识。“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他提出官府官员的一切作为,都应该是从保障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出发,一切围绕富民:“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 确实是千古不易之经典论述。

唐甄是一个普通文人,但身处明末清初这一战事频繁的时期,对军事领域也有一定认识。对于战争的胜负,主张发挥人的力量,避免以谈论鬼神来代替谈论人事之兵,胜负取决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而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的。《潜书》将明末清初很有代表性的李自成、张献忠和吴三桂的故事作为主要论述对象,像分析吴三桂“身为王者,其军多宿将战卒,蓄积数十年,金钱之富,甲兵之多,等于京师”,为何一朝覆灭?“不好计策,不下谋士,恃其强围之势,适以这其灭亡也。”就是说吴三桂忽略了攻守之计。

总的来说,相较于同时代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家,唐甄的著作论述面非常广泛,思想认识出发点大家都有汲取经验,反思历史的共同初衷,但唐甄也有很多独到性,和其他三位一样,都应该值得后人珍视。

二、诗书画三绝:遂宁吕潜

吕潜一般被视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和唐甄一样,出身名人之后。吕潜的父亲就是永历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大器,他们来自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北坝(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乡)。

前面提及,吕大器是明代末年最优秀的四川籍人物,能文能武。崇祯十年(1637),他就捐出家业招募乡勇抵挡张献忠的大西军,受崇祯帝表扬,提升兵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升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本来吕大器并不想专门从事军职,当时闯军已开始横扫中原,他迫于无奈前往,虽以防守为主,所幸没有什么败绩,已经非常难得。就在吕大器前往河北这一年,儿子吕潜考中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授太常博士。这是明朝最后一次科举,同榜状元为江苏常州武进人杨廷鉴,清军进入北京时,杨廷鉴徒步逃回家乡,多次以疾病拒绝洪承畴、顺治的邀请,也以书画为乐,六十出头病故。

崇祯吊死煤山的时候,吕大器奔南京,力主延续社稷,他与钱谦益、雷縯祚(崇祯时曾为刑部主事,弹劾过不少人。福王朱由崧登位后,马士英非常忌惮,找事牵连雷縯祚下狱,逼其自尽)等都倾向潞王朱常淓继位,但马士英、刘泽清带兵拥福王朱由崧来南京,胁迫众人支持,一举解除了吕大器职务。

? 吕大器对时局忧心感慨,让吕潜侍奉家人女眷侨居浙江湖州府吴兴县,后迁住扬州府泰州海陵。朱由崧仅一年就被钱谦益等推出投降,由海盗郑家拥立的隆武朱聿键虽然为人颇为振作,但举动受人牵制,郑成功又以水军为主,不善于攻城略地,导致隆武也很快失败。

吕大器再奔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与瞿式耜等扶持桂王朱由榔登位(1646),建元永历。元年正月,原督师王应熊(四川巴县人,今属于重庆市,穷苦人家出身,也很有才学,个性强悍。崇祯时为了保官位,与周延儒、温体仁为一伙。弘光时任兵部尚书兼总督川黔湖广军务,主要对付大西军)在贵州身故,吕大器护送父母到达贵州乌罗衙署附近水月庵(乌罗今属于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乌罗镇)。当时张献忠已死,大西军退到遵义,准备进入云南。

吕大器身在贵州了解到各方情报,向朱由榔上书建议整肃四川的明军残余迅速收复川黔,吕大器接替王应熊出任督师,得到四川境内李占春、杨展等明军将领拥戴,包括一代巾帼女将秦良玉所在忠州、石柱等土司军协助,拆穿***冒宗室藩王朱容藩,收复云阳,进驻都匀。当时大西军已借黔国公沐天波遭难的名义进入云南,而吕大器于永历四年(1650)病故,年六十五。

? 吕潜与父亲吕大器长期分隔两地,大西军后来以明军身份在川滇黔三省与清军对抗十五六年,康熙继位以后才基本恢复平静。吕大器在贵州身故时,吕潜侍奉母亲在江浙奔走。他刻意模仿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气质,不仅诗书画杰出,还颇有隐士风***,这与他是吕大器之子有关,无法接受清朝占据江山的事实,终身甘于平淡。

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冬,其母身故,吕潜才扶母柩回四川,同时顺便迁父柩返故乡遂宁,此时距离他当年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多年。自此吕潜就闲居家乡,坚持自己种地,将居所名“课耕楼”,闲暇时和一些友人诗文唱和,徜徉巴蜀山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 在诗文方面,吕潜交游甚广。像龚贤、费密、唐甄等是他最好的几个文友,酬唱甚多,传为盛事,毕竟他生平很长时间在各地游走。他的诗词虽然充满闲适和隐逸的情趣,但内在显然是很不平静的心境,不乏对明朝覆灭的惆怅、哀叹之情。

在书法方面,吕潜博***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历代名家之长,揉为一体,形成个人风格。专业人士普遍评价他用笔娴熟,不掺虚笔,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结字秀逸遒劲,别具特点。尤其有特色的是吕潜墨法以淡墨为多,易得流畅之势,易传使转之情,易臻淡雅之境,也是他的巧处。吕书多率意作,内容往往就是自己的诗词,也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

在绘画方面,吕潜以大量的山水画享誉江南,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享有 “天下二半”之誉(一半,指吕潜;另一半,指龚贤,“金陵八家”之首)。

龚贤也是吕潜的书画好友,祖籍昆山,后迁居南京,生于万历中,比吕潜稍微年长。两人不仅几乎齐名,甚至书画风格也非常近似。两人传世画作多数都不具年号,显然这是明末文人故意为之的遗民心理,导致很多作品无从考证创作年份。龚贤有纪年的最早作品为清顺治十三年(1656),早于吕潜的作品十多年,,从画的创作年限及数量来看,吕潜应该学习龚贤比较明显。龚贤是一位傲气十足才情横溢的诗人兼画家,也只有具备如此性格,才可能使他在绘画上独树一帜,开金陵画派的先河。而吕潜在江南时,与龚贤的交情一直不错,两人在书画上互相切磋,形成非常接近的气质。

吕潜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他虽然在生计困难之时有过贩卖字画的经历,但从内心志趣而言,又不肯轻易售卖比较满意的作品。关于吕潜的绘画,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吕潜“用笔放纵而不越矩矱,神气清朗可赏。”现代著名书画大家黄宾虹对吕潜也有极高评价:“先生文章气节,彪炳宇宙,顾不独以诗画名,而得其寸缣零楮者,已不啻璜璧,毅崛先生其善藏之。”

三、博学鸿儒:新都费密

费密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县人(今属于成都市新都区)。他的父亲叫费经虞,也是一个学问深厚的经学家。费密的学问很大程度得自父亲在少年时打下坚实基础,胡适曾率先揭示费经虞、费密二人在明末清初破除宋代理学的巨大贡献,在1921年先后写了《记费密的学说——读费氏遗书》、《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两篇文章,对费密的思想、地位、作用评价很高。

新都费氏原本也算四川的一个书香世家,费密的祖父费嘉诰是明代万历年间贡生,据说做过大竹县训导(今属于达州市),父亲费经虞为崇祯时期举人,曾为云南昆明知县。其伯父也是蜀地的有名文人,一门四世有六位名人。后来新都东湖有“四费祠”(四费指四代人)专门纪念。

费密从六岁读书,就深得长辈的赞赏。二十岁时,张献忠的大西军进入成都。费密去昆明探望父亲,顺便避难,结果途中被盗匪掳劫,幸为父亲联络镇守嘉定(今属于乐山市)的明将杨展一起将费密营救,杨展欣赏费密的才学,留下任用。不久,杨展被投降大西军的属下所杀,费密也被俘。

大西军南下云南后,费密回到故乡新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于是,他离开家乡到陕西汉中沔县定居,谢绝当地清军总兵官重金聘用,专心研究医学。

费密当时住在寺庙内,还学起了禅修。史料称“已乃究心《内经》、《伤寒论》、《金匮》诸书,为《长沙发挥》。后闻二程见人***,便以为善学;丙申(1656),与通醉(僧名)论禅,四入静明寺(明代西南著名禅宗寺庙,位于汉中府),杂僧徒***。坐六七日,心不能定;自厉曰:‘百日之坐尚不能定,况其大者乎?’誓不出门,半月余乃定。……一夕,闻城壕鸭声,与身隔一层,如在布袋;良久,忽通,鸭声与水流入身中,甚快。乃叹曰:‘***,二氏之旨,吾儒实学当不在是。’自是益有志古学矣。” 经过一段时间修行,他发现***是佛、道的观念,对儒家而言,并不是个好办法。

数年后,费密携家到江苏扬州,视野大大拓展,海内名流钱谦益、屈大均、万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王章涛在《史话》一书中写到:“顺治十四年,三十三岁的费密侍奉父母离开沔县,南下扬州,投奔母亲的伯父杨云鹤,于次年结束流亡生涯,始居扬州,虽籍新繁,在以后四十多年的岁月里,潜心研究学术于斯地,子承孙传,世代繁衍,已是地道的扬州人。”费密离开陕西前往江南一是投奔亲戚,避免继续寄居寺庙;二是通过***修行,已经对儒释道三家学问有了新的认识,他要回归儒学。

从此,费密一直在江南生活,直到在此去世,再也没有返回巴蜀家乡。

不过,费密为了交流学识,还是去过其他地方。如康熙十二年(1673),他徒步千里到河南卫辉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孙奇逢。那时孙奇逢已八十九岁高龄。孙奇逢是与黄宗羲等齐名的遗民学者(天启年间著名的左光斗、杨涟案牵连黄尊素,三十出头的孙奇逢与鹿正、鹿善继父子曾大力营救,黄尊素是黄宗羲父亲),坚决不接受清朝的邀请出仕。

费密在孙奇逢那里住了一个多月,等他返回扬州时,孙奇逢给他写了四个大字“吾道其南”,《新繁县志》中有记载:“服阕(1673),以父遗命,往事孙征君奇逢。一日,与论朱、陆异同,进言汉、唐诸儒有功后世,不可泯没。征君大以为然。又与考历代礼制之变。逾月,辞归;征君题‘吾道其南’四字为赠。”次年春,他又到浙江与重要思想家吕留良切磋学问。

费密一生崇尚汉儒正宗,力倡实学,反对宋明理学空虚疏狂的积习,对理学的“道统论”进行严厉的批判。儒家道统由唐代韩愈首创,宋代理学家延续这种说法,如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描述:“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自是而又再传以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

费密指出道统根本不成立:“道统之说,孔子未言也。……不特孔子未言,七十子亦未言,七十子门人亦未言,百余岁后,孟轲荀卿诸儒亦未言也,汉儒……亦何尝有道统之说哉?魏晋而后,清谈言道,去实就虚,……流传至南宁,遂私立道统。自道统之说行,于是羲农以来尧舜禹汤文武,裁成天地,周万物而济天下之道,忽焉不属之君上而属之儒生,致使后之论道者,草野重于朝廷,空言高于实事,世不以帝王系道统者,五六百年矣。”(见《弘道书》)

费密进一步指出,朱熹之所以要宣扬道统概念,目的是为了跟陆九渊进行门户之争:“南渡后,朱熹与陆九渊争胜门户,熹传洛学乃倡立道统,自以为曾氏独得其宗,而子思,而孟轲,而程颢程颐接之,盖杨时事二程而友罗从彦、李侗,熹所从出也。”胡适就在他的文章中认为:费氏的伟大,在于从历史上寻找证据,指出宋明儒学说的致命缺陷,另一方面,费氏也认为宋明儒理学虽然在思想上有富于创造的成份,有前人所不曾道过的内容,但他们将自己对儒学的理解说成是古经要义、孔孟真谛,却是要不得的。费氏一方面提倡实事实功,开颜李学派的先声,一方面又尊崇汉儒,提倡古注疏的研究,开清二百余年汉学风气之先,这成了清初实学转向汉学(乾嘉考据学)的兴盛之源。

费密除了儒学功底深厚,诗文方面也很有建树。在清朝初年诗文名家辈出的时代,费密也享有一席之地,尤其四川籍诗人一般都以他为代表。时人评价:“以深厚为本,和平为调,以善寄托为妙,常戒雕巧快心之语”。不过可惜费密的诗现存仅55首。像《朝天峡》一诗深受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的赞赏,称其中“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两句为“十字堪千古”。

在儒学诗文之外,费密的史学也有一定建树,所遗《荒书》1卷,是清代四川纪实史学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两万字,***用编年体记述崇祯三年(1630年)到康熙三年(1664年),尤其重点记录张献忠大西军在川蜀的活动。内容大多系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叙事详明、文笔简洁流畅,不失大家风范。很多宝贵的原始资料,全赖此书保存下来。?

另外费密对医学等也有专门研究,他的著作原本非常多,据说共三十多种近四百卷。后代学者称:“蜀中著述之富,自杨升庵后,未有如密者。”只可惜费密一生颠沛流离,大多在辗转迁徙中亡佚,流传至今的仅有《弘道书》3卷、《荒书》1卷和诗歌集《燕峰诗钞》1卷。

除费密本人是清初重要学者和文人外,他的两个儿子费锡琮、费锡璜都以诗文著名于世,锡琮有诗集《白鹤楼稿》,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和《贯道堂文集》。?尤其费密次子费锡璜豪放不羁,一生布衣,自伤怀才不遇,尝登之罘,投其诗于海中,痛哭而返。善长乐府诗,其诗古体直接汉魏,近体追踪盛唐,造诣不亚于费密。

女真族只是一个小部落,为何最终能一统天下?

一马平川 川流不息 息事宁人 人尽可夫 夫唱妇随

随心所欲 鱼死网破 迫不及待 待人接物 物是人非

----------------------------------------------------------------------

二龙戏珠 珠联璧合 和气生财 财源广进 进退自如

如花似玉 欲盖弥彰 张牙舞爪 招兵买马 马不停蹄

------------------------------------------------------------------------

三阳开泰 泰然自若 弱不禁风 风吹草动 动若脱兔

兔死狗烹 怦然心动 动人心弦 鲜为人知 知书达理

------------------------------------------------------------------------

四通八达 达官显贵 桂子飘香 相敬如宾 宾至如归

归心似箭 箭在弦上 上下交困 困兽犹斗 斗方名士

------------------------------------------------------------------------

五花八门 门户之争 争权夺利 利齿能牙 牙清口白

白手起家 家败人亡 亡羊补牢 牢不可破 破釜沉舟

------------------------------------------------------------------------

六六大顺、顺天应顺、人仰马翻、翻江捣海、海阔天空、

空穴来风、 风吹草动、 动如脱兔、 兔死狐悲、 悲喜交集

-------------------------------------------------------------------

七病八倒 倒持泰阿 阿谀奉承 承前启后 后生可畏

畏首畏尾 尾生之信 信口开合 合而为一 一表人才

------------------------------------------------------------------

八面玲珑 龙飞凤舞 舞文弄墨 墨守成规 归心似箭

剑拔弩张 张灯结彩 才思敏捷 洁白无瑕 瑕不掩瑜

------------------------------------------------------------------------

九死一生 生不如死 死灰复燃 然能可贵 归心似箭

尖嘴猴腮 塞翁失马 马不停蹄 体无完肤 夫唱妇随

------------------------------------------------------------------------

十全十美 美人迟暮 暮云春树 树大招风 风中之烛

烛照数计 计日程功 功德无量 量才录用 用行舍藏

楚汉之争的一些资料,项羽定都彭城是现在的那个城市

因为女真族女人外嫁联姻的关系。根据历史记录,清王朝的皇帝有15个妃子,15名女性中有7人来自蒙古,另外当时清王朝的皇帝最受宠爱的五个妃也是蒙古人。这么多蒙古妃子,难怪会被女真族一统天下,要知道女人本身就工于心计,一个皇帝年免会听妃子的枕边话,而作为蒙古族的女人,自然首先为自己的家乡利益着想了,也难怪女真族能一统天下。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满足与蒙古的政治联姻始于整个清朝。在《清皇室四谱》第二卷中,记载了清太宗皇太极有七个来自蒙古的妻妾,这一群人也占了他后妃的一半。清朝的皇帝师祖有六个来自蒙古的妻妾,约占他妻妾的三分之一。而满足的男子多数都到蒙古当上了驸马,加深了满族和蒙古的政治联姻。

此后,满族和蒙古之间的军事同盟持续增加,与此同时,满族和蒙古之间的政治婚姻变得更加频繁。在命中注定的十年里,这两个人国家又有了很多以政治联姻的对象,更加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在这样政治联姻不断的情况下,满族和蒙古更加不分彼此了,两国结合,就算是女真族只是一个小部落,也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总结来讲,我认为女真族只是一个小部落,最终能统一天下,靠的女人和政治联姻,而且这种联姻丧失了道德的,但却只为两个国度着想我,完全没有为子女的幸福考虑过。不过这样一个政治联姻的国家,最终能一统天下,说明也拥有大智慧。

含‘之’字的成语

彭城:江苏徐州。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一直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扩展资料

战争结果

此役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只好收集残部,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楚汉之间的争斗从此变得更为剧烈残酷。

战争影响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百度百科-彭城之战

百度百科-徐州

爱莫之助 虽然同情,却限于条件无从帮助

爱之欲其生 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岸谷之变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案牍之劳 案牍:公文。办理公文事物的劳累

暗昧之事 暗昧:昏暗。指见不得人的丑事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变黑。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变坏

柏舟之誓 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百年之后 百年:百岁。人的寿命少有超过百岁的,故以百岁为死的代称。死的讳称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百岁之好 好:友爱。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半面之旧 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

杯水之谢 比喻微薄的酬谢

北门之管 管:钥匙。表示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伯仲之间 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比喻人与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不次之位 次:顺序,等级;位:职位,地位。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不得已而用之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用这个办法

不根之谈 根:根据;谈:言论。指没有根据的言论

不羁之民 羁:束缚;民:百姓。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众

不败之地 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比喻有把握取胜

不测之祸 测:估计。估计不到的灾祸,多指死亡

不测之忧 测:预测;忧:忧患。指意外的祸患

不解之缘 解:解散;不解:解不开;缘:缘分。不可分开的缘分

不经之谈 经: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荒诞没有根据的话

不牧之地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不易之论 易:变更。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不时之需 不时:不定什么时候。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需要

不识之无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世之功 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乘人之危 乘:趁;危:危险,灾难。趁人家危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

赤子之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畴咨之忧 畴咨:访问、访求。指人才难求的忧虑

池鱼之殃 比喻因牵连而无端遭到的祸害

持之以恒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恒心。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初生之犊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床笫之私 指夫妇间的私话、私事

吹灰之力 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斗筲之器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

斗筲之人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大雅之堂 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倒悬之急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点头之交 指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指60岁的代称

泛泛之谈 泛泛:浮浅不深入。一般化地泛泛地谈谈

匪石之心 比喻坚贞不渝

多事之秋 秋:岁月,时期。事故或患难很多的时期

釜中之鱼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不能久活

腹背之毛 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

覆车之戒 比喻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好生之德 好生:爱惜生灵。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

好事之徒 好:喜欢;事:生事,多事。指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后起之秀 秀:特异,优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鹤鸣之士 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麾之即去 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绩学之士 学者,学问渊博的人

悔之晚矣 矣:了。后悔已经晚了

急人之困 急:解急,救难。解救别人的困难

今昔之感 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

金石之交 交:交情。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浸润之谮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经国之才 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计无复之 指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这样

兼而有之 指同时占有或具有有关的各方面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金石之言 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

经济之才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之才 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验之谈 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九泉之下 九泉:地下。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即在阴间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暧昧之情 行为不光明,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也指男女互相爱悦可能的私事。

敬而远之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礼仪之邦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理之当然 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立足之地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脚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处所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连城之璧 连城:连成一片的许多城市,璧:玉。指价值极高的宝物或比喻珍贵的东西

麦丘之祝 指直言之谏

门户之争 宗派之间的争论

米粒之珠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安之若命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鞍马之劳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八拜之交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八斗之才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八荒之外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白圭之玷 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白华之怨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白首之心 老年时的壮志。

百年之柄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

百年之好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败鼓之皮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败军之将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半面之交 同别人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意谓交情不深。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鲍鱼之肆 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北斗之尊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北风之恋 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必由之路 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必争之地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兵车之会 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剥肤之痛 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逋逃之臣 逃亡的罪臣。

不拔之志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不登大雅之堂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不费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不轨之徒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不讳之门 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不羁之才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不及之法 指不适用的法规。

不急之务 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刊之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了了之 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不情之请 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不赏之功 形容功劳极大。

不食之地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不速之客 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不腆之仪 腆:丰厚;仪:礼物。不丰厚的礼物。旧时送礼的谦辞。

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不舞之鹤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不祥之兆 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不义之财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不易之典 不变的法则。

不虞之誉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不正之风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薪之忧 ***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菜蔬之色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粲花之论 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

仓卒之际 仓卒:仓促,匆忙。匆忙之间。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操之过急 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恻隐之心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豺狼之吻 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长舌之妇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长夜之饮 指通宵宴饮。

车笠之盟 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趁人之危 利用别人危险的境况图利。

成人之美 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承天之佑 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

城下之盟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嗤之以鼻 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迟暮之年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持平之论 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持之有故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尺寸之地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尺寸之功 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

尺泽之鲵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充闾之庆 充闾:光大门楣;庆:喜庆。能使门第光大的喜庆事。

出头之日 出头:摆脱困境等。指从困厄、冤屈、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

刍荛之见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杵臼之交 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穿窬之盗 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喘息之间 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唇齿之邦 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