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演绎,江汉朝宗于海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07 0
  1. 塘边村属于哪里
  2. 一些有意思的武汉地名来历
  3. 澧县为什么又称九澧
  4. 邛崃城内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邛崃的旅游

沧海变迁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江汉朝宗演绎,江汉朝宗于海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一元路至***路的路名变迁

在汉口江边,有六条非常有特点的路名,这就是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和***路。

这六条路原是德租界内直通码头的、和沿江大道垂直的道路。德租界时期,这六条路具有双重名称。对德国人而,这六条路是用德国殖民者的名称命名的。如皓街称为奥古斯都街(Augusta street),福街称为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禄街称为乌特森街(Utsen street),寿街称为尼恩街(Nien street),宝街称为夏罗特街(Cnarlotten street),实街称为多罗逊街(Dorotheen street)。

很有意思的是,对华人而言,德租界却***取了另一种命名方式,即以这六条街的德语音译,稍加改变,配上符合中国风俗习惯的吉祥字来命名,从而使路名具有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风俗和喜庆的意味,这就是皓街、福街、禄街、寿街、宝街和实街。相当有特点。

那么,这六条路名什么时候改称为一元路至***路的呢?据《武汉地名志》记载,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武汉后,国民***将此六条路赋予了新的涵义。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将皓街更名为一元路;取“日月光曜”之意将福街更名为二曜路;取“三阳开泰”之意,将禄街更名为三阳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将寿街更名为“四唯路”;取“寿、富、康、德、命称五福”之意将宝街更名为五福路;取“***同春”、“天地四方为***”之意将实街更名为***路。长期以来,大凡涉及到此六条路名的文章都依照此说法行文。似乎已成定论

近年,笔者所在的《汉口租界志》编写组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地图,发现这种说法实属以讹传讹。德租界是1917年收回的。1918年,租界内的名称曾有过变动。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来论证这六条路名就是1918年更改的,但阅读1922年5月湖北陆军测量局绘制的《武汉三镇街市图》,这六条路名已经赫然存在于地图之上。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六条路名并不是国民***命名的,它出现的时间比国民***到汉的时间早了4年。

因此,这六条路名的变化历史,不应该赋予政治色彩,应该回归历史本来的原貌,也就是至少在1922年以前这六条路名便存在了。

该文曾刊登于<长江日报>黄鹤楼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山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阅马场

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和******。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庆祝北伐胜利。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都府堤

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此街的41号是***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蔡和森、彭湃、杨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1927年4月27日,***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积玉桥

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沙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洋园”成杨园

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花桥

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拦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户部巷”何以得名

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据推算,户部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

琴园路成秦园路

秦园路位于长江二桥南面,连接着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与临江大道。

秦园路的来历,源于一个典故:清末民初时,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因眷恋沙湖的风光,遂在沙湖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庭园,取名为琴园。其后,任桐在琴园附近又开辟了一条路与沙湖相通,路名为琴园路。

后来,琴园逐渐荒废,而琴园路也被讹传成秦园路

江汉朝宗——宗关

宗关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

明清以来,汉口商贸日渐繁荣,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牛皮、茶叶,皆居全国之首。这样肥得冒油的位置,哪个不为之垂涎呢?中国的经商之道,历来有个好“扎堆”的习惯:越是买卖兴隆处,越是竞争激烈处,也越容易赚到钱。这就是行商坐贾所谓“货卖堆山”的效应。商贾云集,商机撞脸,货畅其流,财源滚滚,于是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闻香下马”,在此设关收税,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四关关三镇,汉口有其半。其中,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就被称为上关。收税者荷包里头暖和了,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这汉口的第一关,为我们关进了这许多的银子,总不能老这么上关上关地叫吧?不是有“江汉朝宗”的雅说么?对,就叫这上关为宗关罢!这情节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却难以稽考,若有人知道,披露出来也可作为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补充。

建关之初,由于汉水流域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武汉地处水陆要冲,加之当时铁路未通,行货多走水路,走汉水载货下来的船只,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有货就有钱,有钱就有吸引力,围绕一个钱字,宗关一带就多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乃至青楼风月场之类,也是“朝宗”的意思罢,于是,人气就愈益的发旺了,由单纯的税关而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京汉铁路通车后,宗关作为“关”,虽然日渐颓圮,作为一个码头渡口和人烟麇集的居民区,却热闹不减当年。

如今,站在宗关所在的汉江边,当年之宗关,形影俱杳,码头渡口,亦问津无人;只有滔滔汉水,怀着对长江的一腔子柔情,经千里跋涉之后,疲惫而激动地投入大江的怀抱,一了朝宗的夙愿。

痛失知音——钟家村

走完汉阳北城巷那不足30米的斜坡,就是钟家村了。

钟家村与一个美丽的传说联在一起——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钟子期的大音乐家,隐居汉阳古城市廛。一日,钟音乐家在龟山之麓***樵毕,背捆柴禾,在江边歇脚。忽然,一缕乐音袅袅入耳,钟子期是个识货的,听着听着,竟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不禁失声赞叹。这一叹不打紧,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这伯牙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倾盖一晤,竟视这樵夫为知音。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隐居地回访,哪晓得,天不***人寿,钟知音已撒手人寰。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悲情催***,伯牙于知音灵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缆,橹声矣欠乃,洒泪而去。行至一渡口,伯牙将那须臾不离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谐,当有知音,世无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声,将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

与这传说相关的三个地方,都有了相关的地名: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两位知音切磋之处,叫作琴台;俞伯牙绝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断口……

回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隐居之地。传说指引,出北城巷右手,是凤凰山,凤凰山西南,龟山与凤凰山之间,当有一小山丘———钟家山,此即钟子期结庐之处。

可惜,凤凰山虽然满是建筑,毕竟山形犹在;龟山也是满目苍翠;而钟家山,却早已没有了。故老云,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是有座钟家山,山下一弯荷塘,春荷簪夏荷花秋莲藕,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乐园。建长江第一桥时,铲丘填塘,由此东西向,筑汉阳大道,东达江边,西至十里铺;在大道北侧建起一片楼群;建此大桥时有不少苏联专家,楼群就有红瓦红墙,有几许斯拉夫味道,很领***地吸引人的眼球若干年。因这片民居地处古钟家村遗址,亦就沿袭了钟家村的名字。后来,沿汉阳商场十字路口周遭一带,都叫钟家村了。

四官殿

四官殿早先的确是个庙,庙里的确有个殿,殿里也的确供奉着四个“官”———天、地、水、火。

四官殿初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康熙六年。《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继庄记叙他康熙三十年游汉口的时候,四官殿还有庙有殿,且殿里供奉的依然是那“四官”。后来,鉴于四官殿一带民居多茅舍板屋,火灾频繁,当局想有点作为,下令:一,拆毁茅棚板房,一律改建瓦房;二,募捐重修四官殿,作为专门祭祀火官亦即火神祝融的场所。可是,虽然对供奉对象精简了编制,撤了四分之三的“职数”,但殿名依旧。滑稽的是,这座重修的专司祭祀火神的庙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居然被一场大火烧得稀烂,创了“大火烧了火神庙”的奇迹。

这到底是火神间的“火拼”呢,还是该火神不满重修者旧瓶装新酒不改殿之名之故呢?不得而知。但是,从此,四官殿的确就没有了。但是,“四官殿”三个字,作为武汉的一个地名,却沿用至今。

也是,往日“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作为汉口繁华标志的八码头之一,四官殿是惟一专渡长江的码头。这里,民居稠密,商贸繁荣,自不必说;逢年过节,这里展示的也是很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汉味纯正,尤可称道。比如,元宵前后,孩童们手提花灯,游街串巷,童真烂漫,丰年之兆,最是一景。而四官殿周边如存仁巷一带,多有些技艺不凡的手艺人,竹扎纸糊的各式鱼虫兔狗之属动物花灯,皆惟妙惟肖且能摇头摆尾。别致的是,卖者叫卖,不叫花灯之名,直呼:“活的,活的!”路人听得叫卖声,一愣之后,多是会心一笑。久而久之,这“活的活的”,便成四官殿的代称。由此生发开去,娩出一歇后语:“四官殿的东西———活的!”说的也不错,四官殿制作的那些“活的”玩艺,的确都“活摇活动”,本就不是什么扎实的家什!

四官殿有过“活的”历史,但是,真正可以让四官殿高歌“活的,活的”年代,恐怕还是眼下:四官殿以上,龙王庙一线,堤防如景观;四官殿以下,江滩胜公园;由此,四官殿可以骄傲地说:我随么官都不消供奉得,您家们看到有,我又一次“活的”眸子,都已经在向您家们风情万种地“丢媚眼”了咧……

百岁在即——千家街

在武昌千家街的人丛中穿行,嗅着闹市酿出的浓稠的市井味,忽然想起了张之洞:如果张之洞还活着,会不会三不知(注:武汉话,偶而之意)地到他设置的这条街上来遛遛?

掐指算来,千家街,快一百岁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实现洋务救国的梦想,张之洞在湖北很是折腾了一阵子:设丝麻四局,开湖北国营纺织业先河;开矿山,办钢厂,奠定起湖北重工业基础;造枪造炮造***,发展军工业;修铁路,置劝业场,关注民生……

千家街,就是张之洞关注民生繁荣市场大规划的组成部分:大约在1906年罢,为便于粤汉铁路武昌火车站的交通,张之洞下令,破开武昌城墙,在今炮校东大门附近增辟一新城门———通湘门,在通湘门附近辟街市,***安置人家千户,是为千家街……

此街南靠火车站,西至临江大道,当水陆交通要冲,亦得水陆交通之便利。张之洞虽不通晓风水阴阳,却是个经国济世的干才,看准了这是个有起发的去处。只可惜,清皇朝就剩个膏肓里头都是病的身架子,犹如风中残烛一般,即或满朝廷都是张之洞这样的干员,也于事无补。千家街到张之洞去世之时,也未满千家之数。倒是他老先生当年办的教育和实业,出了些有违他老人家本意的成果:他送出去留洋的学生里头,出了几个跟朝廷过不去的汉子,回国之后,到他老人家办的新军军营里,纠集部众,又到他老人家办的军工厂里,拿枪拖炮的,把他老人家力保的清皇朝推了个底朝天———历史记住了这个日子:武昌首义……

如今,东临中山路、西至临江大道,南起省保育院、北至武珞路、全长1100米的千家街,早已突破千家之数,是武昌区著名闹市了;张之洞老人当年奋斗的痕迹,已是无踪可寻;就是1937年冯玉祥将军暂居过的福音堂,也毫无张扬之意;只有辖区内的华师一附中,盛誉炙手,蜚声中外……

恍惚中似闻天籁———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 张之洞死了,不知他还活着否?

据史载,张之洞身为封疆大吏,生前经手的银钱,何止亿万!可他去世之时,家无余财,甚至无钱办丧事,还是几个行孝的学生,七拼八凑的,让他入土为安。照此看来,张之洞应该可以活着,跟他设置的千家街一样,活着,好好的。

古韵醇厚——昙华林

文言文“花”、“华”通***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更毋庸说昙花林。可是,无论如何,昙华林之所以为昙华林,与花总是有些关系的。

一说是,此处从前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故名;另说,此古巷人家,多喜植花,花开之时,置坛于户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故名。

其实,经过岁月的揉捏搓抟之后,人们关注的,往往不再是历史的整体或者全貌,而是筛下来的某些历史碎片所散发出来的韵味。

昙华林即是一例。

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躁都市的浮躁情。

在昙华林,可以品味和领略的,是一种饱浸着悠远历史气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韵。这种难以言传的韵味,在武汉三镇浩如繁星的里巷里,已是稀罕之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位于武昌区东北部、花园山南麓、呈东西走向,因为这些可能是地理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西起得胜桥北段、东止于中山路、全长1200米、宽3米、柏油路面、门牌:1—166号,因为这些可能是市政或民政部门的事;但是,一些与昙华林相关的历史碎片,比如,这里曾是早期革命团体“日知会”、“奇英学社”的活动基地,而这些社团中出过好些为自由***悲歌乃至慷慨捐躯的人物;还有,1938年,时任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风流诗人兼学者兼革命者的郭沫若,曾带领一批宣传队员进驻昙华林83号夏斗寅寓所,热血青年加著名诗人著名学者,演绎出的故事,定是了不得也了不得……

在这一点上,昙华林与其依附得名的昙花,命运隔同天壤———昙花易逝,昙华林永存。

事实也是,昙华林乃清代古巷,迄今已数百年。

在摩天大楼的缝隙里,有一处散发纯正历史幽香的叫作昙华林的地方,实乃武汉之幸。

保卫汉口——保华街

保华街,有个响亮气派的名字。

可保华街本身,一点儿都不气派: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北侧,隶属江岸区大智街辖区内,南起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东北至黄石路口,长不过200来米。在武汉,这般“身个”,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保华街之得名且出名,源于汉口之有租界。

公元1861年3月12日,一个叫巴夏里的英国人,因有自己的炮舰在江里“撑腰”,就耀武扬威地在汉口圈起地来:自江边花楼街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圈得长25丈、深110丈方圆的地皮,作为大英帝国在汉口的“租界”。英国人带了头,其他的高鼻子凹眼睛岂甘落后!于是,造的造栈房,立的立洋行,先后有17国在汉口通商,设领事馆9处,建英、俄、法、德、日租界5处。于是,汉口从歆生路(今江汉路)下起,至沙包一元路一带临江的好去处,都被这些跟汉口人一点关系都有得的异国人瓜分了!

强盗是难得餍足的。在汉口有自己的租界30年后,亦即1898年,英国人蛮横地把租界向北扩展,直抵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由于遭到汉口人***,英国人以租界安全为由,在租界与华界之间筑起一道篱笆,1901年,拆除篱笆,筑起一道坚实的围墙。

这道墙,是强盗抢劫得手之后,还要藐视、歧视被抢者的记号。

这道墙,从合作路(原界限路)起,至江汉路中国银行止,如一根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刺,一直鲠在汉口人心中。

1923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会同汉口“华商总会”的商人,集资收购今黄石路、保成路一带地皮,建起汉口的“模范区”,意欲与租界势力抗衡,拆墙之议才又被提了出来。几经周折,由当时的市***与英工部局多次交涉,订立合同:***承担拆墙填土的工程费用、每年补贴英租界修理道路费白银3500两,才换得1930年拆除围墙!

屈辱是屈辱了些,毕竟鲠喉之刺除却了。

为纪念这段坎坷历史,将沿墙边这段零落参差的路段命名为“保华街”,也是汉口人表明“保卫中华”心志的见证。

塘边村属于哪里

1.形容汉字的成语

描写草书的:龙飞凤舞

汉字的创造:历史悠久

汉字的风格:与众不同

汉字的价值:字字玑珠

汉字有关的:字里行间\白纸黑字\八字还没一撇/字正腔圆 /铁画银钩/博大精深/古色古香

其中: 飘落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形容王羲之的字)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2.描写汉字的成语

彪形大汉、

***煮箦、

胡言汉语、

河汉吾言、

披霄决汉、

河汉无极、

江汉之珠、

拔赵易汉、

汉官威仪、

气逾霄汉、

楚界汉河、

邈若河汉、

气冲霄汉、

江淮河汉、

江汉朝宗、

河汉江淮、

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

碑沉汉水、

气逾霄汉、

铮铮铁汉、

好汉英雄、

汉贼不两立、

拔赵帜易汉帜、

好汉做事好汉当、

骑牛读汉书、

男子汉大丈夫、

饱汉不知饿汉饥

好汉不吃眼前亏、

身在曹营心在汉、

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

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3.描写汉字的成语

描写草书的:龙飞凤舞汉字的创造:历史悠久汉字的风格:与众不同汉字的价值:字字玑珠汉字有关的:字里行间\白纸黑字\八字还没一撇/字正腔圆 /铁画银钩/博大精深/古色古香 其中: 飘落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形容王羲之的字)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望***纳。

4.描写汉字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原发布者: *** 亚

描写中国汉字的优美语句1.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精灵,她演绎出了许多文学经典,她为我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对我来说,她的魅力越来越大。2.哦,汉语,我们的母亲的声音呼吸!你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你可以变战争为和平。是你,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你使我们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是你帮我们表达了爱心,是你助我们伸张了正义……3.汉语,请翻开你的家谱,你会知道,是秦始皇形同伦、书同文,在秦国的大一统中你孕育而生,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你茁壮成长,五四运动后,你终于出落成风华绝代的女子,身上流淌着华夏的血,藏着民族的魂。4.从未闻见过有比他更优美的语言,似一阵微风轻轻抚过金**的麦田;从未聆听过有比他更动人的旋律,如一场细雨悄悄的洒过嫩绿的草原。它,我们的母语——汉语,有多少人真正的在品尝她的甘甜5.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构建我们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更是我们名著精神的精髓,民族的灵魂。6.汉语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汉语是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是字非字的仙风道骨。汉语是历经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层层过滤的精华。7.汉语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当它被古人创造之时起,它便命中注定要伴随着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8.汉语的字是美的,汉语的音是美的,汉语的灵魂是美的,汉语的一切都是美的。9.世界上最具有艺术性和表现性的语言之一。上至仓颉造字,下经历朝

一些有意思的武汉地名来历

塘边村系安福县洲湖镇四大古村之首。历史悠久,地域开阔,环境优美,人才辈出,谱载“世传诗书理学、代有仕官科名,奕_贵显,盖乡邑之望族也”。唐末开基以来,族人蕃衍,耕、读、商三业并举,有“塘边老表一把伞,走到外地当老板”流传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该村的重点传统建筑以组合形式进行了登记,九十年代京九铁路沿线旅游***普查时,因外地学者和专家对其村落建筑格局表示出震憾而被媒体关注以来,江西省文物普查、全国“三普”等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推介。2002年5处建筑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该村被公布为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鉴于该村现有条件,我们拟申报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将具体内容呈报如下:

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

塘边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南端。处东径114029′15_、北纬27007′15_中心点上。属江西中部偏西地带。村落距洲湖墟镇7公里,距安福县城36公里。境内有竹洋公路、安永公路连接并途径村口。北距村口一公里有陈水河汇入赣江,南有扶椅山、东坑、西坑、横龙山等连绵山岗,西与洋门乡交界,东与汶源村毗邻。南向众山脉为罗霄山脉的余脉,联结井冈山和武功山。

塘边村主要分东边、西边两个大自然村,共600余户,

3000多人口。村内辖林地万亩,耕地四千亩,总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部还筑有南山、跃进两座小型水库,从无干旱或洪涝之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两个养猪场和一个水面养鱼的大型养殖场;发展了壹佰多亩的果业基地及立体养鸡场一个;拥有固定的吉安知名品牌“塘边梨瓜”基地300亩;新开发了100多亩的烤烟生产基地。

二、历史沿革及空间分布

据该村《刘氏族谱》记载,刘邦后裔长沙定王刘发之裔孙系唐乾符年间(公元875-879年)的五处士之一,字伯道,避黄巢乱专居茨溪汤村,其长子刘琼不受后唐爵而从楚王马殷,马殷有军功,得赐田万亩于衡湘间。其次子刘_,名刘景洪,仕中书舍人,于乾佑末(923-936)因致政而徙安成邑南塘边。后隐居不仕,始为塘边一世祖,赠尚书令,至今有千余年。一世祖有子五,继文、_文、缉文、显文、绍文,其二世继文官为殿直都虞侯,赠尚书令;其三世刘素为布衣理学,赠尚书令;刘粹于熙宁乙卯科解试而累官至秘书郎;其四世刘沆,天圣庚午进士,累官至尚书令,追封楚国公、谥文安、赠太师、充国公;其五世刘瑗于熙宁壬子科乡举;刘谨于皇_癸巳进士、累官至天章阁待制;刘_官至光禄大夫等。南宋晚期有刘梦才、刘祥翁、刘应时、刘应凤等考中进士。明天启年间,自刘垂宝进士及第后,仕路再度大开,明清两代先后有20多人考中进士及举人,直至廿六世清末仍代有致仕之人。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富商子弟通过捐银而换得“大夫”“司马”等爵位。

至南宋期间,塘边已分东西两边,其规模已非一般村族可比。元代该村建统宗祠即(塘边刘氏大宗祠),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统宗祠联曰“统系传唐宋以来,世种福田,藜光映诗书千百年,子孙承统;宗支分东西而去,各卜胜地,流派衍吴楚亿万代,江汉朝宗”。统宗祠在解放后拆除改建成现在的塘边小学,其青砖上戳印“成吉思汗”铭文。统宗堂下分东五房、西五房。东五房于明初建“奎光堂”(东边总堂)至清代又派分“思本堂”、“积厚堂”、“赦封堂”、“敦本堂”、“四爱堂”;西五房同期建“五房祠”,统辖陆续分支的“爱启堂”、“仁礼堂”、“清振堂”、“滋德堂”、“致美堂”、“继美堂”、“启佑堂”、“裕庆堂”、“明德堂”等。

塘边村刘氏远祖为帝王,开基祖为世袭名门之后,后裔繁昌,多取功名而为官宦,由此奠定了地方豪族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地位。除此之外,为了振兴家业,他们把“无商不富”的理念较早灌输于族人心中,孜孜以求富贵绵长。早在南宋时期,塘边财主绅士不乏其人,十四世的刘士信,人称“刘百万”,家藏租米万担、金银数千斤。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活跃,为塘边人经商提供发酵的机会。塘边村刘氏族人相互支持,在吉安、赣州、袁州、长沙、武汉等开的商号店铺可以连成一条街。至清雍正年间,塘边人商号达40多家,从业人数数百之众,遍及湘、鄂、桂等邻省并远涉大西南以至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清咸丰同治时期,刘致美、刘继美兄弟可以在两个月内召集千名工匠、万名劳工同时建成“八幢屋”和“大夫第”两个民居群落。相传,主人对应聘的木工把师只问一句话,“盖好这些房,预计擦刨子的茶油要多少斤?”众说纷纭,最后一名从浙江过来的木匠师说“大概要百斤左右”而被主人聘为木工把师,完工时,实际费擦创子的茶油达86斤,时称“江右无其右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塘边地名,取之于塘。唐末立基以来,塘边村落内外开筑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水塘,大者面积达百亩以上,小者仅几十平方米。村口有塘,村外有塘,村内建筑面塘、环塘。人在塘边走,鱼在塘中游,风平水静时村落屋宇、翠樟古柏、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美似图画。正如马廊石柱联:“池临户外观鱼变,柏绕_前引凤飞。”塘边虽不居江淮水域,却有江南水景。这些超出其它村落数倍的水塘,不仅仅为生活用水而设,应是对传统风水和民俗的一种追求。“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风水。“水为动”、“水为财”、“面水为吉”等等,通过有意识的环境改造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除了水塘之外,塘边村的东面建有“雨花庵”,西面建有“紫霞坛”,南面建有书院,而村落东南和中心地带则分别筑有一条长300米、宽2米、长60米、宽3米的土堤,堤上植柏树。两条土堤犹如两条长龙,呈南北向正对前方的陈水河。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两条土堤又成了塘边东边和西边两个大自然村的右护靠。村界四周古樟环绕,似一排排武士守护。俯看塘边的西边自然村,建筑环塘而成珠形,文人比之“云罩明珠”村民说“有龙有珠”、“珠大引龙”;而东西两边整体联系起来则成一个“S”金钩形,令人品味万千。

三、建筑规模及价值特色

东边现存以“奎光堂”宗祠为代表及分布在左、右、后共5排计49栋含书舍、庙祠为一体的民居群组合,占地面积4000_。

“奎光堂”:为明代三进重檐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4.33米,进深42.34米。前门悬“世科甲第”牌匾,“中式乙丑科进士刘垂宝立、天启五年孟夏月吉旦”。中堂木柱对联“耕庐书台气节、金马玉堂文章”,左右书“忠节、孝义”大字,气势磅礴。厅廊有透雕花窗,户对为石雕鹿,门当刻“乾坤”、“禄位”,前廊檐彩绘人物山水壁画,保存较完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思本堂:清晚期二进砖木结构,面阔15.1米,进深38.5米,圆形石柱础,地面铺青砖,青石板天井,二进中堂设圆弧形门,左书“忠笃”,右书“信教”,正厅高悬“望重达尊”牌匾、“诰封奉直大夫敬庄宗严兄大人七秋寿辰,同治五年岁在丙寅仲春吉旦”、“赐进士、翰林院修撰前山东学政宗弟严锋顿首拜庆”。

敬庄公书舍:清晚期院舍结合的砖木结构,面阔12.4米,进深11.45米,门楣嵌石刻“敬庄公书舍”,内壁刻“荷天之宠”,正厅左右木屏板圆雕“太公钓鱼,槐树论经”人物故事,内藏弧形木刻板,“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甲,奖臣劳推恩口积累口口同治七年四月初八日”。

大夫第:清代早期院舍结合式砖木结构,面阔10.45米,进深16.9米。前厅饰八卦造型藻井,石门框,青砖墁地。院门正对鱼塘,前院设有木骑楼,雕刻华丽

分布在“奎光堂”周边的49栋民居,共分5排,以巷道相隔,虽建筑时代逾百余年,但风格一致,整齐划一,灰砖青瓦,墙垛高翘,气势非凡。

西边传统建筑组合群落多,建筑式样规整,装饰手法统一,规模和气势更趋恢宏。现完整保存的有“滋德堂”(文明坊)建筑群、“致美堂”(八栋屋)建筑群、“大夫第”(继美堂)建筑群、上山“锡极堂”建筑群。

“滋德堂”祠前为砖石质坊门,名“文明坊”,共三进,清中期砖木结构,座北朝南。石柱联曰“文峰耸翠文人起、明镜呈辉明德馨”。以它为中心,东侧的老马廊、新马廊为一群,共有22栋厅廊的民居群组合,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西侧七栋屋为一组合,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后段9栋为一组合。占地2860平方米。

马廊式建筑为正屋前设廊厅。厅两边设耳房,系门子、更夫、仆从住所之室。外人入内先从马廊口下马,待下人引见进入主室。马廊虽比主屋低矮,但同样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新马廊***用青石质四立柱,柱础阴雕花卉图案,柱刻联曰“池临户外观鱼变,柏绕_前引凤飞”、“门第更新培世泽、规模由旧仿前_。”老马廊***用木立柱,装饰稍简。整个文明坊大群落组合内的主屋均格调统一,网状布局。即使因时代早晚和财力厚薄产生的差异,也只是在内部雕刻装饰和家具上略有表现。

致美堂与八栋屋为清中晚期同期建筑。宗祠规模宏大,大木立柱,前后厅藻井。民居巷道通阶沿铺青石板,中为鹅卵石,从正面院内进去两侧是廊房。廊设木吊楼,雕饰如闺阁,吊楼隔巷道与正房相对,正房后有杂舍。正房4列,每列分前后两栋,皆以巷道为隔,前院均铺青石板条,民居厅堂设木雕隔_,堂上描金百禽图,部分对联也用金粉直写在立柱之上,十分耀眼夺目。院门关闭后屋内自成一统。整个组合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大夫第(继美堂)与民居组合:大夫第长34米,宽14米,高12米,占地面积476平方米,清中期砖木石结构。前开三门,正门额嵌石碑,横镌“大夫第”楷体大字,遒劲雄健。其上嵌三件长方形石刻,雕戏曲人物故事。门两侧石刻对联,联曰“继序迪前光境地宽洪绳祖武,美彰成后嗣_闳高大起人文”。堂内为大木梁架式构造,石柱础为八角形,每面分别雕刻瑞兽、花卉及文房四宝。厅设八角形藻井。大夫第前墙右侧连线建一排碾磨加工房及厕所,以便利族人聚***需。前墙左侧隔巷道并列同堂民居建筑2排,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民居院子设偏门,院内设木骑楼,以木雕装饰为主,内容丰富,构思精巧。

上山锡极堂及民居群:锡极堂为清中期三进宗祠建筑,地势高,前廊设矮木栅门,门口立一旗杆石,石面阴刻“乾隆甲子科举人”。内部结构颇为庄重,入堂有衙门之势的感受。左侧连接一间“福神祠”,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13栋民居均分布在宗祠后,使外人不得不“欲进屋室,先仰宗堂”,这种布局在塘边又为特例。

塘边民居群时代特征明显,横纵排列规整,构成“棋盘形”。山墙高耸,势如羝角,墙体一律磨沿对缝,平整光洁。大院套小院,院中有院,居家有院,居族有院。巷道皆以鹅卵石或青砖砌成,人走其上,脚步回响声可传至屋内,巷道_折围绕,夜间生人进入,如无人领路,实难走出古村落。

塘边古民居群具有鲜明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聚落式建筑格局。东边“奎光堂”是明代建筑,其民居从明晚至清代各期均有。文明坊两侧是清代前期建筑,它集中居住着刘宾西的后裔。“八栋屋”和“大夫第”系清中晚期建筑,分别集中居住刘致美、刘继美的后裔。这些古建筑都是宗祠与民居连成一体,形成一个个封闭式的群体。

现存塘边民居群具备浓郁的明代晚期至清代前中后期江右农村名门望族民居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规整合理,气宇轩昂。每个群体内都设有马廊、廊房、厅房、杂舍、边宅。它们之间以巷道相隔,通风***光很便利,既安全又舒适。厅房内以木构为主,有藻井、屏风、围栏等木装饰,廊房有的设木骑楼,重要的建筑嵌有石刻门额和石门框、石柱。装饰手法以雕镂为主,既有减地雕、凸雕、线雕、圆雕,也有镂雕、透雕、堆塑、贴图、鎏金。部份直接用金粉描物、绘图、书联。装饰内容大部分为亭台楼阁、圣贤典故、戏曲故事和花卉虫鸟,特别是“八幢屋”上厅屏板满布黄金百禽瑞兽图案,寓含“爵禄封侯”、“福禄寿喜”、“四季平安”、“松鹤长青”、“四友八宝”等吉祥喜庆意韵。

整个塘边民居群堪比清代南方乡村民居博物馆。其早期建筑及饰件稍简陋,晚期装饰及布局用料讲究,纹饰繁缛,工艺精湛。室冈摆设古扑文雅,户户堂牌镜屏、香炉供桌、灯台烛柱、扶椅茶桌古色古香,一应俱全。各类楹联、匾文、绘画内涵丰富,或戒律行为、或激励后辈、或宣扬祖德,充满着人生哲理。这些题刻和书法大多出自显贵或名家手笔,充分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生活用具也质量上乘,除木竹器外,金、银、铜、锡制品应有尽有,它们在堂内漆光的映照下依然光亮如新。其中尤以“大夫第”和“八幢屋”更显流光溢彩。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路径塘边,稍作停留观察后认为“这是我国古民居八大风格之一的民居群落,国内罕见”。1996年著名历史学家、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周銮书教授偕同国家和省文物局的专家在此实地考察,认定此处民居为“群落式结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为我国南方独树一帜的古民居,在国内沿属首例发现。”北京大学一位教授也曾对此作了“塘边村群落式民居体现了地方性、家族性和民俗性特色,很有研究价值”的评价。2006年厦门大学教授、福建围屋研究专家在塘边考察时指出“塘边民居群是族人安居待遇绝对平等的典型体现”,与福建及赣南围屋“形式不同,功能一致”。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何安娜女士与安福文博人员在塘边考察时盛赞其为“中国江南陆地贵族建筑的缩影”。近年来,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慕名造访、参观、考察,南昌大学、中南林学院等教授也纷纷称赞塘边为“特色鲜明的南方民间建筑标本”。随着乡村游的兴起,塘边村每年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影响进一步扩大。

四、民族风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福在春秋时地跨吴楚,吴楚文化的交流、渗透、演绎形成了较固定的民俗文化特色,其中“重祀兴巫”表现形式和流传时代尤为长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由生产祭祀、宗教节日、传统民族节日三者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民俗也因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传承关系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和鲜明的个性。

塘边村除保留了南方汉民族一般传统节日庆典和区域文化现象以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一般性节日庆典有:春节、拜年、正月十五龙灯会、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水稻收割前的吃新节、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中秋祭月烧塔、冬至祭墓、过小年等。

特色民俗为“表嫂茶”:表嫂茶要从元宵节开始喝到春播时节才结束。喝表嫂茶以自然村为单位,从村头第一家开始,每天喝一家,一直喝到村尾最后一家“洗碗茶”。请茶的主妇会上门至各家邀请之后带回从各家收拢的茶盅。喝茶时,女主人要用自制的上等土茶或者珍藏的好茶叶。茶杯中除了茶叶,还放上炒豆子、盐姜、胡萝卜与开水一起冲泡,每只茶杯还放一根5寸的竹签,便于表嫂们扒茶点。主人用大铜壶烧开水,一遍一遍轮翻筛在杯里。这种将各种土特产品混合的茶水颜色泛黄,闻起来香味扑鼻,喝起来咸津津,冲劲十足。

喝茶时除了聊天,兴致高时还会亮起嗓子唱山歌,其他人则会敲着茶杯盖伴奏。唱的歌名大多是本地的《***茶歌》、《三碗茶》、《筛碗浓茶郎俚喝》。“一碗子茶呀,喷喷地香哎!黄条萝卜豆子姜,越吃越有味呀!哥呀妹呀!越吃越有味!二碗子茶呀,满冬冬哎!端给我的好老公,不惹蝶来不招蜂呀!哥呀妹呀!浓茶喝了心里明呀!三碗子茶呀,喷喷地香哎!新年办茶喜洋洋,姐妹们都来尝呀!哥呀妹呀!大家都来尝呀!”

2002年,安福县业余作者刘朴风作曲,刘路编导,县幼儿园老师表演,以塘边“表嫂茶”为原型创作了一台舞蹈《南乡女》参加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一举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表嫂茶》又被江西省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塘边村附近有奎光堂、洲湖红五军战斗旧址群、斗魁公祠、王母仙宫、槎源刘氏祠(刘怡卿书舍)、王炎午墓等旅游景点,有安福火腿、陈山红心杉、青椒鸭舌、安福冬笋、安福古黑陶等特产。

澧县为什么又称九澧

沧海变迁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一元路至***路的路名变迁

在汉口江边,有六条非常有特点的路名,这就是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和***路。

这六条路原是德租界内直通码头的、和沿江大道垂直的道路。德租界时期,这六条路具有双重名称。对德国人而言,这六条路是用德国殖民者的名称命名的。如皓街称为奥古斯都街(Augusta street),福街称为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禄街称为乌特森街(Utsen street),寿街称为尼恩街(Nien street),宝街称为夏罗特街(Cnarlotten street),实街称为多罗逊街(Dorotheen street)。

很有意思的是,对华人而言,德租界却***取了另一种命名方式,即以这六条街的德语音译,稍加改变,配上符合中国风俗习惯的吉祥字来命名,从而使路名具有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风俗和喜庆的意味,这就是皓街、福街、禄街、寿街、宝街和实街。相当有特点。

那么,这六条路名什么时候改称为一元路至***路的呢?据《武汉地名志》记载,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武汉后,国民***将此六条路赋予了新的涵义。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将皓街更名为一元路;取“日月光曜”之意将福街更名为二曜路;取“三阳开泰”之意,将禄街更名为三阳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将寿街更名为“四唯路”;取“寿、富、康、德、命称五福”之意将宝街更名为五福路;取“***同春”、“天地四方为***”之意将实街更名为***路。长期以来,大凡涉及到此六条路名的文章都依照此说法行文。似乎已成定论。

近年,笔者所在的《汉口租界志》编写组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地图,发现这种说法实属以讹传讹。德租界是1917年收回的。1918年,租界内的名称曾有过变动。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来论证这六条路名就是1918年更改的,但阅读1922年5月湖北陆军测量局绘制的《武汉三镇街市图》,这六条路名已经赫然存在于地图之上。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六条路名并不是国民***命名的,它出现的时间比国民***到汉的时间早了4年。

因此,这六条路名的变化历史,不应该赋予政治色彩,应该回归历史本来的原貌,也就是至少在1922年以前这六条路名便存在了。

该文曾刊登于<长江日报>黄鹤楼版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山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阅马场

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和******。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庆祝北伐胜利。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都府堤

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此街的41号是***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蔡和森、彭湃、杨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1927年4月27日,***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积玉桥

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沙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洋园”成杨园

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花桥

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拦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户部巷”何以得名

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据推算,户部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

琴园路成秦园路

秦园路位于长江二桥南面,连接着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与临江大道。

秦园路的来历,源于一个典故:清末民初时,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因眷恋沙湖的风光,遂在沙湖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庭园,取名为琴园。其后,任桐在琴园附近又开辟了一条路与沙湖相通,路名为琴园路。

后来,琴园逐渐荒废,而琴园路也被讹传成秦园路

江汉朝宗——宗关

宗关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

明清以来,汉口商贸日渐繁荣,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牛皮、茶叶,皆居全国之首。这样肥得冒油的位置,哪个不为之垂涎呢?中国的经商之道,历来有个好“扎堆”的习惯:越是买卖兴隆处,越是竞争激烈处,也越容易赚到钱。这就是行商坐贾所谓“货卖堆山”的效应。商贾云集,商机撞脸,货畅其流,财源滚滚,于是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闻香下马”,在此设关收税,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四关关三镇,汉口有其半。其中,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就被称为上关。收税者荷包里头暖和了,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这汉口的第一关,为我们关进了这许多的银子,总不能老这么上关上关地叫吧?不是有“江汉朝宗”的雅说么?对,就叫这上关为宗关罢!这情节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却难以稽考,若有人知道,披露出来也可作为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补充。

建关之初,由于汉水流域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武汉地处水陆要冲,加之当时铁路未通,行货多走水路,走汉水载货下来的船只,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有货就有钱,有钱就有吸引力,围绕一个钱字,宗关一带就多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乃至青楼风月场之类,也是“朝宗”的意思罢,于是,人气就愈益的发旺了,由单纯的税关而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京汉铁路通车后,宗关作为“关”,虽然日渐颓圮,作为一个码头渡口和人烟麇集的居民区,却热闹不减当年。

如今,站在宗关所在的汉江边,当年之宗关,形影俱杳,码头渡口,亦问津无人;只有滔滔汉水,怀着对长江的一腔子柔情,经千里跋涉之后,疲惫而激动地投入大江的怀抱,一了朝宗的夙愿。

痛失知音——钟家村

走完汉阳北城巷那不足30米的斜坡,就是钟家村了。

钟家村与一个美丽的传说联在一起——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钟子期的大音乐家,隐居汉阳古城市廛。一日,钟音乐家在龟山之麓***樵毕,背捆柴禾,在江边歇脚。忽然,一缕乐音袅袅入耳,钟子期是个识货的,听着听着,竟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不禁失声赞叹。这一叹不打紧,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这伯牙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倾盖一晤,竟视这樵夫为知音。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隐居地回访,哪晓得,天不***人寿,钟知音已撒手人寰。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悲情催***,伯牙于知音灵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缆,橹声矣欠乃,洒泪而去。行至一渡口,伯牙将那须臾不离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谐,当有知音,世无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声,将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

与这传说相关的三个地方,都有了相关的地名: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两位知音切磋之处,叫作琴台;俞伯牙绝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断口……

回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隐居之地。传说指引,出北城巷右手,是凤凰山,凤凰山西南,龟山与凤凰山之间,当有一小山丘———钟家山,此即钟子期结庐之处。

可惜,凤凰山虽然满是建筑,毕竟山形犹在;龟山也是满目苍翠;而钟家山,却早已没有了。故老云,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是有座钟家山,山下一弯荷塘,春荷簪夏荷花秋莲藕,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乐园。建长江第一桥时,铲丘填塘,由此东西向,筑汉阳大道,东达江边,西至十里铺;在大道北侧建起一片楼群;建此大桥时有不少苏联专家,楼群就有红瓦红墙,有几许斯拉夫味道,很领***地吸引人的眼球若干年。因这片民居地处古钟家村遗址,亦就沿袭了钟家村的名字。后来,沿汉阳商场十字路口周遭一带,都叫钟家村了。

四官殿

四官殿早先的确是个庙,庙里的确有个殿,殿里也的确供奉着四个“官”———天、地、水、火。

四官殿初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康熙六年。《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继庄记叙他康熙三十年游汉口的时候,四官殿还有庙有殿,且殿里供奉的依然是那“四官”。后来,鉴于四官殿一带民居多茅舍板屋,火灾频繁,当局想有点作为,下令:一,拆毁茅棚板房,一律改建瓦房;二,募捐重修四官殿,作为专门祭祀火官亦即火神祝融的场所。可是,虽然对供奉对象精简了编制,撤了四分之三的“职数”,但殿名依旧。滑稽的是,这座重修的专司祭祀火神的庙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居然被一场大火烧得稀烂,创了“大火烧了火神庙”的奇迹。

这到底是火神间的“火拼”呢,还是该火神不满重修者旧瓶装新酒不改殿之名之故呢?不得而知。但是,从此,四官殿的确就没有了。但是,“四官殿”三个字,作为武汉的一个地名,却沿用至今。

也是,往日“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作为汉口繁华标志的八码头之一,四官殿是惟一专渡长江的码头。这里,民居稠密,商贸繁荣,自不必说;逢年过节,这里展示的也是很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汉味纯正,尤可称道。比如,元宵前后,孩童们手提花灯,游街串巷,童真烂漫,丰年之兆,最是一景。而四官殿周边如存仁巷一带,多有些技艺不凡的手艺人,竹扎纸糊的各式鱼虫兔狗之属动物花灯,皆惟妙惟肖且能摇头摆尾。别致的是,卖者叫卖,不叫花灯之名,直呼:“活的,活的!”路人听得叫卖声,一愣之后,多是会心一笑。久而久之,这“活的活的”,便成四官殿的代称。由此生发开去,娩出一歇后语:“四官殿的东西———活的!”说的也不错,四官殿制作的那些“活的”玩艺,的确都“活摇活动”,本就不是什么扎实的家什!

四官殿有过“活的”历史,但是,真正可以让四官殿高歌“活的,活的”年代,恐怕还是眼下:四官殿以上,龙王庙一线,堤防如景观;四官殿以下,江滩胜公园;由此,四官殿可以骄傲地说:我随么官都不消供奉得,您家们看到有,我又一次“活的”眸子,都已经在向您家们风情万种地“丢媚眼”了咧……

百岁在即——千家街

在武昌千家街的人丛中穿行,嗅着闹市酿出的浓稠的市井味,忽然想起了张之洞:如果张之洞还活着,会不会三不知(注:武汉话,偶而之意)地到他设置的这条街上来遛遛?

掐指算来,千家街,快一百岁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实现洋务救国的梦想,张之洞在湖北很是折腾了一阵子:设丝麻四局,开湖北国营纺织业先河;开矿山,办钢厂,奠定起湖北重工业基础;造枪造炮造***,发展军工业;修铁路,置劝业场,关注民生……

千家街,就是张之洞关注民生繁荣市场大规划的组成部分:大约在1906年罢,为便于粤汉铁路武昌火车站的交通,张之洞下令,破开武昌城墙,在今炮校东大门附近增辟一新城门———通湘门,在通湘门附近辟街市,***安置人家千户,是为千家街……

此街南靠火车站,西至临江大道,当水陆交通要冲,亦得水陆交通之便利。张之洞虽不通晓风水阴阳,却是个经国济世的干才,看准了这是个有起发的去处。只可惜,清皇朝就剩个膏肓里头都是病的身架子,犹如风中残烛一般,即或满朝廷都是张之洞这样的干员,也于事无补。千家街到张之洞去世之时,也未满千家之数。倒是他老先生当年办的教育和实业,出了些有违他老人家本意的成果:他送出去留洋的学生里头,出了几个跟朝廷过不去的汉子,回国之后,到他老人家办的新军军营里,纠集部众,又到他老人家办的军工厂里,拿枪拖炮的,把他老人家力保的清皇朝推了个底朝天———历史记住了这个日子:武昌首义……

如今,东临中山路、西至临江大道,南起省保育院、北至武珞路、全长1100米的千家街,早已突破千家之数,是武昌区著名闹市了;张之洞老人当年奋斗的痕迹,已是无踪可寻;就是1937年冯玉祥将军暂居过的福音堂,也毫无张扬之意;只有辖区内的华师一附中,盛誉炙手,蜚声中外……

恍惚中似闻天籁———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 张之洞死了,不知他还活着否?

据史载,张之洞身为封疆大吏,生前经手的银钱,何止亿万!可他去世之时,家无余财,甚至无钱办丧事,还是几个行孝的学生,七拼八凑的,让他入土为安。照此看来,张之洞应该可以活着,跟他设置的千家街一样,活着,好好的。

古韵醇厚——昙华林

按文言文“花”、“华”通***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更毋庸说昙花林。可是,无论如何,昙华林之所以为昙华林,与花总是有些关系的。

一说是,此处从前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故名;另说,此古巷人家,多喜植花,花开之时,置坛于户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故名。

其实,经过岁月的揉捏搓抟之后,人们关注的,往往不再是历史的整体或者全貌,而是筛下来的某些历史碎片所散发出来的韵味。

昙华林即是一例。

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躁都市的浮躁情。

在昙华林,可以品味和领略的,是一种饱浸着悠远历史气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韵。这种难以言传的韵味,在武汉三镇浩如繁星的里巷里,已是稀罕之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位于武昌区东北部、花园山南麓、呈东西走向,因为这些可能是地理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西起得胜桥北段、东止于中山路、全长1200米、宽3米、柏油路面、门牌:1—166号,因为这些可能是市政或民政部门的事;但是,一些与昙华林相关的历史碎片,比如,这里曾是早期革命团体“日知会”、“奇英学社”的活动基地,而这些社团中出过好些为自由***悲歌乃至慷慨捐躯的人物;还有,1938年,时任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风流诗人兼学者兼革命者的郭沫若,曾带领一批宣传队员进驻昙华林83号夏斗寅寓所,热血青年加著名诗人著名学者,演绎出的故事,定是了不得也了不得……

在这一点上,昙华林与其依附得名的昙花,命运隔同天壤———昙花易逝,昙华林永存。

事实也是,昙华林乃清代古巷,迄今已数百年。

在摩天大楼的缝隙里,有一处散发纯正历史幽香的叫作昙华林的地方,实乃武汉之幸。

保卫汉口——保华街

保华街,有个响亮气派的名字。

可保华街本身,一点儿都不气派: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北侧,隶属江岸区大智街辖区内,南起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东北至黄石路口,长不过200来米。在武汉,这般“身个”,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保华街之得名且出名,源于汉口之有租界。

公元1861年3月12日,一个叫巴夏里的英国人,因有自己的炮舰在江里“撑腰”,就耀武扬威地在汉口圈起地来:自江边花楼街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圈得长25丈、深110丈方圆的地皮,作为大英帝国在汉口的“租界”。英国人带了头,其他的高鼻子凹眼睛岂甘落后!于是,造的造栈房,立的立洋行,先后有17国在汉口通商,设领事馆9处,建英、俄、法、德、日租界5处。于是,汉口从歆生路(今江汉路)下起,至沙包一元路一带临江的好去处,都被这些跟汉口人一点关系都有得的异国人瓜分了!

强盗是难得餍足的。在汉口有自己的租界30年后,亦即1898年,英国人蛮横地把租界向北扩展,直抵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由于遭到汉口人***,英国人以租界安全为由,在租界与华界之间筑起一道篱笆,1901年,拆除篱笆,筑起一道坚实的围墙。

这道墙,是强盗抢劫得手之后,还要藐视、歧视被抢者的记号。

这道墙,从合作路(原界限路)起,至江汉路中国银行止,如一根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刺,一直鲠在汉口人心中。

1923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会同汉口“华商总会”的商人,集资收购今黄石路、保成路一带地皮,建起汉口的“模范区”,意欲与租界势力抗衡,拆墙之议才又被提了出来。几经周折,由当时的市***与英工部局多次交涉,订立合同:***承担拆墙填土的工程费用、每年补贴英租界修理道路费白银3500两,才换得1930年拆除围墙!

屈辱是屈辱了些,毕竟鲠喉之刺除却了。

为纪念这段坎坷历史,将沿墙边这段零落参差的路段命名为“保华街”,也是汉口人表明“保卫中华”心志的见证。

邛崃城内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邛崃的旅游

在湖南西北部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有条亿万年来奔腾不息,顽强而又执着东去,汇入洞庭、融入长江、奔向大海的河流,她就是澧水。

关于澧水的记载,最早的是见于我国第一部记录河流水系的专著《水经》,而“澧”地则由于《禹贡》得名而来。据记载,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北源为主,源于桑植县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南源源于永顺县龙家寨,三源于桑植县龙江口汇合后,往南经桑植、永顺向东纳大溶溪,经大庸纳茹水,至慈利纳漊水;到石门纳渫水、黄水、温水,经临澧张家桥入澧县纳道水、澹水、涔水,小渡口、石龟山、林家滩入安乡、常德。其小渡口以下至汉寿柳林为澧水洪道。澧水自桑植县杉木界至小渡口浩浩荡荡跨越388公里,浇灌着、滋润着18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又一路之上,象一位慈爱的母亲,将数以万计的细涓大流揽入她那奔放而又博大的怀抱。这样,由于澧水接涓纳流的大度,这片亘古以来被澧水滋润的土地,从此也深深地打上了“澧”的烙印。而澧水源桑植、经大庸(张家界)、穿慈利、历石门、过临澧、淌澧县、达津市、绕安乡,先后接纳的茹水、漊水、渫水、黄水、温水、澹水、涔水、道水这八条一级支流,曾经也被一一冠上了一个“澧”字,如:茹澧、漊澧、渫澧、温澧、黄澧、澹澧、涔澧、道澧等等。于是,这八条带着“澧”字的一级支流,加上澧水干流,便也总称为了“九澧”,而后“九澧”便成了澧水流域的代名词,澧水流域也就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九澧”。

“九澧”中的八条支流,为澧水注入了永生的活力和万古不息的源泉。茹水发源于大庸(张家界)西北龙茹山,全长60公里,东流入澧。漊水为澧水最大支流,发源于湖北省鹤峰县七眼泉,经桑植杨泗庙、慈利江垭、象市,全长220公里,于慈利县城西北郊汇入澧水。渫水分北、中、南三源,北源源于湖北省五峰县香日坪,称北溪河;中源源于石门县南镇乡泉坪村高家界,称泉坪河;南源分前、后二河,前河源于石门县南镇乡碑垭;后河源于石门县南镇乡龙门洞,下流8。5公里至两河口与前河汇合,纳无数小溪至金河,称金家河。三源中以南源后河水量最大,是渫水源头的主要河流。三源先后在江坪乡龙洞河汇合后东下,经泥沙市、黄虎港、所市、磨市、袁公渡、阳泉、皂市、新关,全长165公里,于三江口汇入澧水。黄水发源于石门县西北黄石山,因溪出雄黄而得名,全长40公里,于沿市汇入渫水。温水发源于石门县西北阳峰山下石渓中,长20余丈,因水若汤沸俗名热水溪,全长75公里,会九渡河水会,出鱼儿溪入渫水。澹水发源于石门县,北源石门燕子圈门铺;南源石门瓜子峪艾家山,二支在临澧官亭水库合流,流经临澧、澧县,至伍公嘴与涔水合,全长60公里,出小渡口汇入澧水。涔水亦分南北两源,北源出澧县大极山东鹿白岩壁,南源石门燕子山,二支在王家厂水库合流后,流经大堰垱、至伍公嘴与澹水合,全长114公里,出小渡口汇入澧水。道水亦分南北两源,北源源于慈利县桃子溪一带,多系溪涧泉流组合;南源于慈利县五雷山,二支在石门县广福桥汇合后,流经临澧、澧县、津市,至道河口汇入澧水,全长101公里。这样,澧水经过三次大的纳流之后,便一路东去。

                   (二)

那么,“九澧”究竟源于何时?据《直隶澧州志》所载的:“《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洞庭)孔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沱水,发源于石门县穿山河乡石碑垭,经太平、子良、水田岗,于大河洲入洈水。全长45。5公里),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岳阳)”之类的说法之外,恐怕已经很难弄得更为准确的了。然而,人们逐水而居的这一事实,确实在经过了考古学家们一系列的发掘与论证之后,完全证明了“九澧”曾经孕育和创造了这块土地上古老灿烂的文明与中华民族的辉煌

1964年,位于渫水东岸的皂市文化遗存的发掘,被考古界命名为“皂市下层文化”,揭开了澧水流域古老文明的面纱,后被考古界命名为“皂市下层文化”;1***7年,考古学家们在安乡县刘家嘴村发现了汤家岗古代遗址;而后的1986年,考古学家们在彭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这一重***现打破了“中国栽培稻源于印度”等地的传统观念,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历史;1991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澹水古道边的正试发掘,使城头山这座6000年前的古城,展现了中华第一古城的风彩,重现了在阶级与国家、家庭与社会诞生之初原始氏族社会的刍形,予示着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与转折,同时考古学家们曾经只见古稻粒而苦苦寻寻觅觅的古稻田终于在城头山得以出现,了却了他们一桩梦寐以求的夙愿,并且鉴定了这片古稻田6500年的高龄;2005年,位于津市澧水下游主河道旁的虎爪山这一澧水流域文化类群早期典型代表的进一步发掘,更使我们有幸跟着考古学家穿过时空隧道,看到了40-50万年前老祖先们所打制的各种石器。此时的先民们并不知道,与他们同时的北京周口店,也有着同样具有聪明智慧的山顶洞人,而他们就是讫今为止南方文明与北方文明的共同缔造者。还有,位于安乡县的汤家岗古文化遗址、划城岗、白家岗、打鼓台遗址、蔡家溪窑址;位于临澧县的宋玉城城址、申鸣城城址 、邹家山遗址;位于石门县的古城堤城址、燕尔洞洞穴遗址 ;位于津市的罗家台、洙沫湾、实***、邵家嘴等遗址;位于澧县的澧州古城 、八十垱、十里岗、三元宫遗址等等……这些都是澧水流域文化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考古学家们惊叹澧水流域曾是长江流域文化的核心,中华文明源头是南北齐头并进的。

                   (三)

人们说:水是有灵性的。什么是灵性?《辞海》说:就是犹为聪明。在这点上,“九澧”是最不容置疑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当初是“九澧”孕育和创造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宋玉城城址等一系列古文化遗址在澧州大地的灿烂与辉煌,并让它们活得生机勃勃。然而,为了不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又是“九澧”残酷地摧毁和埋藏了由她自己孕育和创造的灿烂与辉煌。那些古文化遗址,无论是皂市的、虎爪山的,还是城头山的,都在她无情的吞噬中被深深地埋入了地下。城头山古城曾经在6000多年前诞生,又突然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销声匿迹,完整的被洪水淹没,埋藏在了厚厚的泥沙之中。就是因为这样的无情与埋藏,才记录和保存了这些古文化遗址真实的历史痕迹,才成就了这些古文化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后的奇迹,才使我们有幸揭示出它存活于世的2000多年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里,给人们留下的在土地使用、城镇建设、丧葬祭祀、手工制作、水稻栽培以及阶级与国家、家庭与社会等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使我们有了能与远古祖先进行亲密的接触和跨越时空界限的亲切会晤。这种创造与湮没、鲜活与沉寂的必然选择就正是“九澧”灵性的最佳证明。

曾经,“九澧”的灵性并不止于此,而在于她更书写了澧水流域的风物美与人物美,惹得人们对这一方水土称羡爱慕不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在《离骚》中就吟咏过“望涔阳兮极浦” 、“遗余佩兮澧浦”,在漫游“涔阳古道”时,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名句,为澧水赢得了“兰江”的美誉,道尽了澧、沅大地的馨香。楚顷襄王之子熊完,在秦国九年的人质生涯中,时时思念楚国家园,留下了“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的悲愤之作。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政治家、诗人卢照邻写出了“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的美景。唐代诗人岑参,出生于湖北江陵,因羡澧州之美,曾以“君往澧水北,我家澧水西”而自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柳宗元则留下了“自汉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的名句。以至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则以“移家澧水”的心愿,表达他对澧州的热爱。

或许,1980年元月,著名画家吴冠中发表《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篇优美的散文,向世人推荐风景明珠张家界之前,屈原、柳宗元等等大家们,并不曾体味到澧水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张家界奇峰美景的风光,却就对澧州山水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神往,这是因为澧州有着独特的风光美、自然美、人文美的原因所致。今天,当人们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吴冠中先生、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节目组把秀美的澧水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期望,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因此,雄踞澧水之源的武陵源风景区迅速崛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名震环宇,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彭头山古文化遗址、八十垱古文化遗址、余家牌坊,“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夹山,省级森林公园嘉山、天供山、黄山头,以及以澧州文庙、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澧州古城、贺龙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林伯渠纪念馆、丁玲纪念馆、九溪卫古城、兴国寺梅花殿、范仲淹读书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文景观则都是装点“九澧”的亮点。

生活在“九澧”的人们是喝着澧水、泡在澧水里长的,澧水的灵性便也生生不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她的子民们。我们很难想象,在那种生产方式十分落后,没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当年生活在虎爪山的先祖们,是如何打凿出那些各式石器的?生活在城头山的先祖们在构筑古城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东西、南北四门定位在同一水平的垂直线上,以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中日考古学家们用最先进的测绘仪器勘测时,都惊叹先祖们高超的测绘定位技巧;又如何想到利用澹水天然河道支流与人工河巧妙结合,形成防护能力极强的护城河;并且在城内作出居住区、作坊区、耕作区、祭祀区、墓葬区、蓄水取水区的统一规划;还打磨出精致的玉器饰品,钻出头发一般粗细的孔便于佩带┄┄这些惊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使我们看到先祖们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的时候,又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难解之迷。这就是我们能引以为荣的先人,喝过澧水的先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开创“楚辞”先河的伟人屈原;与屈原并称为“屈宋”的大诗人宋玉;晋代吏部尚书,囊萤夜读的车胤;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出任澧州剌史达16年之久的彭王李元则;唐宪宗李纯的女婿,澧州剌史杜悰;湖南最早走向全国,在全唐诗里存诗260多首的晚唐诗人李群玉;在今澧县一中洗墨池处,“适来武子(车胤)之乡,尝慕文山(李群玉)之学”,“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的宋代名相范仲淹;宋代皇族宗室,官拜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的赵彦若;元代状元郝希贤;明代官至两部尚书,心系澧州百姓的廉吏李如圭;在澧延续了共11代,达221年的华阳王——朱元璋之后;禅隐夹山的李自成及其坚守天供山夫人寨17年的夫人高桂英;打响推翻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枪,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蒋翊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林伯渠、廖汉生、袁任远;中国现代著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丁玲等等,都是喝过澧水、泡过澧水,名垂青史的。无怪乎清代文人龚之茗曾经盛赞:“澧居洞庭西澨,志称神仙窟宅,柳子厚亦称南州之美莫如澧,则以气节、文章,若屈,若宋,若车武子,代有伟人 ……不愧为文献名邦”。

就是生活在“九澧”的汉、白、苗、土家各族人们,在世世代代的和睦相处中,为保家卫国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跟随贺龙参加红军的就达15000人,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也有近20000人,他们都是澧水滋养的英雄儿女。同时,“九澧”的各族人们又都演绎、传承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与民间艺术,而使得澧水大地生机勃勃。桑植民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澧州荆河戏都入选了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人们口碑相传的众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给“九澧”注入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的文化发展、想象空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都应该是“九澧”灵性的赐予。

邛崃的遗迹作文怎么写,500字

三夹关”之美誉。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鸥鸟出没。

南方丝绸之路上、沿江而建的吊脚,素有 “一平,其中集镇区面积1。发源于省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青石铺成的街道,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似乎还传承着司马文君的浪漫爱情、二固。

平乐之神奇;竹海掩映中的金华山.54万平方米。老榕树,竹树繁茂,古镇区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古川南蜀道里,似乎还回响着驮运丝绸的马队清脆的马蹄声;石板市井之间,四季风景如画.28平方公里、铜***,似乎还传诵着“天下第一圃”的进贡佳话,似乎还飞扬着诸葛亮率大军西征和七擒孟获的猎猎军旗。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青山层叠,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平乐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西南部,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弹丸之地演绎了中国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明;神秘幽深的李家大院、白沫江,保存完好程度达85%,远 远望去如云盖地;青山碧水的芦沟幽谷,人文鼎蔚,似乎还讲述着“三教合一”的神话,碧水萦绕,一望无涯的竹海

邛崃回澜塔怎么写作文

1. 小学三年级作文:家乡的回澜塔

家乡的回澜塔

回澜塔(又叫镇江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寿溪河合流处之岩坪,由塔基和塔身两部分组成,白色灰浆抹面。因岷江涨洪,托寿溪之水旋转,似有澜回,故塔名“回澜”.

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崇祯末,毁于兵焚.塔的第一次重建是清代乾隆年间,由州官徐时***持其事.后因各种因素干扰,当时仅完成地成部分.随后于清代同治年间续建.完成一半,直到清代光绪初年,州官李玉宣最后主持完成,江原镇江塔改名为"回澜文风塔",当地人都习惯称呼为"回澜塔"

远看回澜塔,就像传说中拖塔李天王的宝塔.前8层每层都刻有字.塔十分长,有78.48米.

登上回澜塔,第一层看见的是镇江塔供奉伍子胥;第二层是福禄来崇供奉范蠡 ;第三层是江汉朝宗供奉关羽;第四层是德被全川供奉李冰父子;第五层是三元鼎峙供奉三苏父子;第六层是科甲绵延北宋时期四川第一状元冯时行;第七层实孝友精忠供奉岳飞;第八层是魁星点斗,集:祛患,致业,守成,崇贤,尚哲主题思想为以塔.登到最顶层,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放眼望去,方圆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沿江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绸缎,外面的风吹过来,更使人心旷神怡.

回澜塔显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邛崃人民的骄傲.

2. 描写邛崃西桥作文

我的故乡在邛崃,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着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最有名的桥,是位于邛崃市郊区西南方向的黄坝大桥。听妈妈说,黄坝大桥建于2003年,坐落在黄坝村,所以得名“黄坝大桥”。

远远望去,黄坝大桥像一条巨龙,横跨在西河两岸。黄坝大桥长约250米,宽约26米,六辆汽车可以并行通过。两边还有用青石砌成的人行道。桥栏约由220根半圆形的白色水泥条和横穿水泥条的12根钢丝组成。人行道上每隔18米就有一个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以远眺周围的美景。观景台的左右两边都有用青石雕刻的图案。有“崃山拥秀”“天台畅想”“琴台夜间”等等。这些图案各不相同,雕刻的栩栩如生,仿佛在给游人讲述着邛崃古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桥墩是由13根水泥横梁组成,每根横梁下面都由并排着的三根大柱子支撑着。

3. 写丰都名山的作文20字‘

走过奈何桥,就来到无常殿。殿内有黑白无常、无常娘娘和保山大王。黑无常青衣青帽,相貌凶恶;白无常则是白衣白帽,慈眉善目。

出了无常殿,是通往“鬼门关”的一段石梯。石梯两侧,排列着九组十八尊鬼石雕,有醉鬼、淘气鬼、夜叉鬼等。人们都说:“闯过鬼门关,一生都平安。”于是,我们来到鬼门关的门前。鬼门关大门两侧的门柱上,各饰一个“倒悬鬼”,样子很恐怖。

过了鬼门关,就来到“天子殿”,也叫“阎罗殿”。这里是阴曹地府的“首脑机关”。阴天子,也就是阎王,它头戴金冠,身着长袍,腰围玉带,双目圆睁,庄重威严。在阴天子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拜阎王增福添寿,祭祖先子孙昌运。”我们便给阎王磕了三个头。阎王下面有四大判官:赏善官、罚恶官、查察官和崔判官。十八层地狱设在天子殿左右廊房内,东地狱设有过奈何桥、进铡刀、磨子推、开膛破肚、千刀万剐等刑罚;西地狱设有进铁围墙、下油锅、穿钩秤、挖目掏心等刑罚。

游完名山,我们顺着名山北面的公路就下山了。走在丰都鬼城的街道上,看到的都是与鬼有关的东西,但没有一点恐惧感,因为世间本无鬼。

重庆石柱县南宾小学四年级:谭理尤

4. 怎样写我的家乡君山这篇作文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还有丰富的农产品,是朋友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山叫府君山。山上有很多的柿子树、山楂树,翠绿的松树从山脚下走到山顶,有三条路供人们选择,尤其是节***日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府君山游玩。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枝繁叶茂一片生机。道路两旁的迎春花都开了,金黄的一片显得更加鲜艳,好看极了。

夏天,树木非常茂盛,山楂树开花了,白色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洁白,小蜜蜂们被这美丽的花朵和鲜美的花粉味道吸引来了,它们正在忙着***花蜜呢!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山上的果子都熟了,山楂树上的山楂像一个个红红的樱桃;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小灯笼,石榴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忍不住张开小嘴笑了,露出来一个个像珍珠一样的牙齿。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山也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大棉被,变成了雪山。山上的树也穿上了银装,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学上像一面大镜子。

这就是府君山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风景,你们觉得府君山美吗?

5. 汉山之美作文怎么写

下文供借鉴: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部上饶市玉山县境内,那里群峰突兀,风景秀丽,今年暑***,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这座被誉为“自然界瑰宝”的名山,现在,就由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美丽的三清山上,最好看的就数怪石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方女神”。它座落在南清园景区,“女神”的双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着对面的山峰,能很明显的看出眼睛、鼻子、嘴巴,栩栩如生。第二位就数“巨蟒出山”了,远远望去像一个巨大的蟒蛇从洞中爬出来。导游说,他有128米高,1亿2千多万年前就存在了!大自然真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家呀!

在三青山,最有代表性的植物就是奇松了。有的直立在路旁,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有的从石缝里冒出来,展露出顽强的生命力,哈哈,这里的松树可真会见缝插针啊!它们的形状也很独特,阳光充足的一面枝繁叶茂,靠山的一面枝叶就非常稀少。

非常值得一提的还有三清山的栈道,它们盘踞在笔直耸立的石壁上,当我踏上栈道时,我就在想这个栈道怎么造起来的呀?这么长的距离要建多久呢?建这个栈道很危险吧?我一边欣赏栈道外面美丽的风光,一边从心底里佩服修栈道的工人叔叔真是伟大,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这么好的角度看风景了,真的好了不起!

三清山是国家5A级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我们要好好爱护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石。祖国的山河真是壮美啊!

6. 西阳下的山树怎么描述写作文

暑***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布袋山游玩。

爸爸开着车,一路上,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不一会儿,就到了布袋山。

仿佛望去布袋山真高啊!它是我见到过最高的山,山峰高耸入云,它的海拔高510米。我去门口买了一张票,进入了旅游区。这里的游人十分多,有的在观赏风景,有的在拍照,还有的在。山上到处都是茂盛的大树,郁郁葱葱像一座森林。不一会儿,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座桥。那座桥差不多宽1米,长3米。我们必须经过那座桥才可以到达对岸。

这座桥摇摇晃晃,下面是深渊峡谷,让人看了胆战心惊。轮到我过桥, 我小心翼翼地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我往下看,我不禁吓了一大跳。心想:这么高的桥,要是掉下去,会不会粉身碎骨。我要小心点啊!我不敢再往下看。

我继续往前走,我看了瀑布。瀑布高几百米,仿佛从天而降,落入水中,水花溅到游客的脸上。此时,我想起了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从远处看,瀑布像雪白的窗帘挂在大石壁上。

这次布袋山之行可真好玩。

7. 中国现存最高的风水古塔在哪里

坐落于四川省邛崃市城东南的回澜塔(古称镇江塔),是成都境内最高的古塔,亦是中国现存最高的风水古塔。塔高达75.48米,修建在邛崃南河河心的沙碛上,它经历了无数次风、洪、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至今仍然巍然屹立。

回澜塔共13层,塔形为重楼式。塔顶有一铜制葫芦形塔刹,即人们通说的宝顶,远远望去金光灿灿。塔的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基用红砂石条砌成。每边长7.2米。塔基之上用青砖起砌塔身,各层叠涩内收,次第减小。

塔内有正方形塔心柱,直到第九层底部。塔心柱中空,各层于其中设殿龛,供奉八位历史人物,他们从下往上依次是: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冯时行、岳飞和主宰文人命运的“奎星”。塔至九层而上,内部全空,仅置直木梯一架供人上下。这五层塔楼名曰五常楼”,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楼。

邛崃平落古镇游记作文600字

我很早就听说浦东有个明清两朝修建的古镇,历史长达五百年之久。于是,在暑***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召稼楼游玩。汽车在公路上疾驰着,四周充斥着绿色,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条条小河在流淌着,我急切地想看到这个江南古镇。

终于,我们到达了召稼楼。一个具有古代特色的牌坊式的大门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只见,青石板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路旁的商贩们吆喝着,想让别人买自己的东西。街旁,有许多的牌匾和酒旗。瞧,这个牌匾上写的是隶书字体的“老八样”,那边是楷体写的“王家酒楼”,真是让人目不暇接。飘扬的酒旗和古色古香的牌匾、建筑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我似乎是清明上河图上一个小小的身影。

穿过老街,我们来到了河边,河上有一座座石拱桥。我们站在桥上,往远处望去,全然是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我们又仿佛走进了一幅秀丽的水彩画:岸边的绿柳在微风中摇摆;青绿蜿蜒的河水上架着一座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河边排列着节次鳞比、白墙黑瓦的房屋;还有一些亭子座落在河边;不时有几艘小船在河中划过。真美啊!

最后,我们去看了古镇上独具特色的棉画。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说,棉画是用棉花拉丝了之后染上颜色制成,棉画的立体效果十分逼真,被指定为外交部定制国礼。今天,我们就要去参观这贵重的国礼了,不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心想。到了棉画的展厅,我不禁呆住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棉画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有的画桃花,有的画山水,有的画马,有的画猫,如此细软的棉线能制成这一幅幅画,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啊!

这次的游览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古镇的风景、古镇上能工巧匠的作品真让我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