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章句_章句怎么写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07 0
  1. 我见有的同学(我现在高中)写文章特别漂亮,怎么才能也写出这样的章句呢?
  2. 句的繁体字怎么写
  3. 《大学章句序》精解
  4. 《离娄章句上》
  5.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6. 仁爱章内容怎么写
  7.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经注
  8. 章字繁体字怎么写

句的拼音的写法:jù。

句的释义:

1、语句;诗句

什么叫做章句_章句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

2、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

出处: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汉书》。

3、用于时间的计量。表示点时,相当于“点”;表示时段时,相当于“个”(钟头)。

出处:这时已经有六句钟了。——蒋光慈《弟兄夜话》。

句的组词释义及出处:

造句:

释义:以一个特定字词为基础,缀成完整的句子。

出处:叶圣陶《文心》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乐华用铅笔记录下来。”

句子:

释义:古人对文辞中一个自然停顿单位的泛称。

出处:清,汪懋麟《题牧仲双江唱和集后》诗:“句子怪多湖海气,黄州才历又虔州。”

句的例句:

1、午后的阳光是慵懒的。当有一炉香,一壶茶。竹摇椅的枕上,发有三五分乱,乱发的底下是泛黄的纸,泛黄的纸上是平平仄仄的句子。眼闭着,梦做着,人是醒的。凉了的茶喝了一半,水没续上。

2、大家经常认为哈伯斯塔姆需要一个好编辑,他的句子越来越长,堆彻短语,套用各种从句,其它人用句号的时候他却用逗号。

3、至于哪些句子实际上是由类比综合法而学会的,哪些句子是作为一个整体而直接学会的,这对每一个学习者来说都已经是遗忘了的历史了。

4、摘一千颗星星照耀您的前程;种一千朵玫瑰陶醉您的心情;折一千只纸鹤放飞您的欢乐;找一千种理由让您幸福安宁;说一千个句子祝您春节团圆喜庆!

我见有的同学(我现在高中)写文章特别漂亮,怎么才能也写出这样的章句呢?

梁惠王章句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 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⒂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⒁,爰方启行⒂。’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⒃妃。〈诗〉云⒄:‘古公亶父⒅,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⑴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⑸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⑹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⑺驽(nu):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ong)0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⑾堠(hou)粮:干粮。 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⒀v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⒃厥:代词,他的,那个。 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浒:水边。 ⒇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21)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译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①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士师:司法官。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①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② 乔木:高大的树木。 ③ 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④进:进用。 ⑤亡:去位,去职。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原文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注释 

  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④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⑥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⑦运:转。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 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①。’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②也。归市者③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④其民。若时 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⑤,后来其苏(6)!’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 杀其父兄,系累(7)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 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 可及止也。”

注释 

  ①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 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③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④吊:这里 是安抚、慰问的意思。⑤溪:等待。后:王,君主。⑤后来其苏:君 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7)系累:束缚,捆绑。 (8)重器:指贵重的祭器。(9)旄(ma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 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 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 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 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 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 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 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 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 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 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 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 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 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 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 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 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 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 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 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原文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 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

注释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③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 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 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 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 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 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 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 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 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肯为他们的长 官而牺牲了。”

原文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① 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 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②间:处。③池:城池,也就是护 城河。④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 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句的繁体字怎么写

我也曾羡慕,但是后来发现是学不来的。

人家那是个人天分,或者是从小开始修炼出来的文学素养。

何况在高中,哪里有那个闲功夫再来研究词句悲伤华丽的。

而且,LZ不要生气,我觉得一时半会已经学不来了。故意去学反而很做作。

后来我想通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她会写文,未必有你会打球。

劝LZ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个上面了,就算是多读好文章,也不会达到的。这个阅读是要经年累月积累的。可以在大学的时候再来完成这个,大学空闲时间足够。

LZ不要生气噢,我当年也是个羡慕同学文笔的可怜人~

《大学章句序》精解

“句”的繁体字是句。

汉字:句

拼 音?:jù、gōu?

部 首?:口

笔 画:?5

五 笔:?QKD

释义 :

[ jù ]

1.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

2.〔~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3.量词,用于语言:三~话不离本行(háng)。

[ gōu ]

〔高~骊〕古国名,即“高丽”。

组词:

1.句jù

(1)造句[zào jù] 用词语组织句子。

(2)句号[jù hào] 用来标示陈述句的结束的标点符号--中文用“。”?,外文用“.”。

(3)句子[jù zi] 词和词组由句法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4)章句[zhāng jù]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

(5)佳句[jiā jù] 诗文中精辟的语句。

2.句gōu

(1)句萌[gōu méng] 草木初生的嫩芽、幼苗。拳曲者称为“句”,有芒而直者称为“萌”,合称“句萌”。

(2)句骊[gōu lí] 亦作“?句丽?”。古国名。在今朝鲜境内。

(3)句望[gōu wàng] 人名。传为舜的曾祖。

(4)句芒[gōu máng] 古代传说中的主木之官。又为木神名。

(5)句枉[gōu wǎng] 曲枝。

《离娄章句上》

《大学章句序》精解如下:

(1)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死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

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朱熹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2)《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在注释方式上,朱熹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已超出“四书”之外。

朱熹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理学)体系的基础。

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大学》被朱熹视为修身治人的规模和为学的纲目。

他说:“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对于《中庸》,朱熹认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并引用程颐的话,说“这本书一开始说的是一个道理,中途便散为万事万物的道理,到了末尾又合为一个道理。

把它放开,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将它收回来看,它又是那么神秘。”由此不难看出,朱熹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而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

(3)《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4)朱熹《大学章句序》的六个自然段,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加了六个顺序号,分别作了阐解。

1、原文: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阐解:(1)“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者,学大也。何谓大?惟天为大。天可学乎?当然可以。人是天生的,大学就是认识天、学天、成为知天命的天人君子、实现回天复位的学问。

名字叫做《大学》的这本书,是我国古代的先人,通过广学博文之后学天,成为知天命、致中和的君子天人、有了随时回天的境界之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经书,通过做学问的形式引导普通人来学习,让爱好学习的人也成为知天命的君子天人、也实现回天复命的教化

所以,大学就是从普通人成为知天命的君子天人的回天方法,是教人超凡入圣之回天方法,也可以称为圣贤教育。

(2)“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天命、自性从天而来,下降到地上,借血肉人胎成为一个新个体,自性坐在心地上,成为在冥冥中主导人的思维、为命魂提供灵感智慧的元神,也叫法身、本来面目、本性、理性。

心藏神,藏的就是元神。因为肺有呼吸而有命魂,是今生的心意识,也叫识神、魂魄、气性,是今生的报应身,也叫报身。肝藏魂,肺藏魄。今生的肉体因为有生老病死的变化,称为化身、质性。《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自天降生民”的境况。

既然天命从天而来,成为了今生的一个新个体,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仁义礼智的智慧言行来尽显本性的真面目,但是还是有一些礼拜明师的少数人,他们的天命赋予了命魂仁义礼智的智慧言行来尽显本性,这些少数人就是知天命、致中和的君子天人、圣贤。

(3)“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但是,因为今生的命魂气质之禀赋因为有形的与无形的干扰损耗而致使存在不足,所以不能都达到其本性所有全面的境界。

(4)“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也有一些天所以然的聪明睿智者,通过努力成为有大能力尽显其天性真面目的国君帝王,这些气定神闲的国君帝王出现于世是为了让世人有所学习的楷模而按照天意安排的。

有了肩负替天行道的国君帝王,上天必命国君以为教化亿兆百姓的老师,让他利用权力的便利设置文学系统把教化推行全国,治理世界的精神家园,把人世间建成人间天堂,让老百姓都能恢复本来面目、回到无极上天。

(5)“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是先哲圣人继承上天的意志当极立教,举贤任能,治理国家,教化国民,从而设置司徒之职、典乐之官的缘由。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典乐,官名。

舜时设此官,掌管朝廷的音乐的一类官员。《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子家语·五帝德》﹝帝尧﹞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史记·五帝本纪》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2、原文: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阐解:(1)“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君王当极立教,经过三代人的传承努力,实现了教化的普及昌隆,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经历数次谨慎的提炼,不仅日臻完备,而且浸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有了从王宫、国都以及村庄街巷,没有不学习的。

(闾,读音为lǘ,里门也。从门吕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常用词组有闾里等。)

(2)“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孩子八岁了,从王公以下到普通百姓的子弟,皆入小学,成为小学生。

小学的老师首先教给小学生洒扫道路、庭院与室内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各种各样的家务事;人与人之间合理恰当的应对回答言行;进入退出院子与室内时候的礼节;礼就是礼法,指社会上各种场合的礼节规范。

乐是包括音乐和舞蹈;射是习武之人的射箭技能,是保家卫国必须的,说明每个人都要有士兵的技能与胆勇;御是驾车、赶马车,就是要有驾驶证会开车;书写方法与算数;这些文化技能。

(3)“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八岁开始上学,经过七年的学习,到了十五岁完成了小学阶段,从天子之元子(天子的嫡长子)、众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嫡子),还有普通百姓家的聪明俊秀的学子,都进入大学阶段,让教师教授“穷理(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正心、修己(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治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与方法。

(4)“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这就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因为人年龄学识的大小而分为小学阶段、大学阶段的地方。

3、原文: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阐解:(1)“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学校的教学内容设置,它的所有科目都是围绕一个这样的主题,教师教给学生的道理方法。

它的先后次第(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章节科目的详情又是这样的特定,实现“知天命、复其性”它之所以为不二教化,都是因为天命是本人的主宰,就像国家的君王一样,亲自身体力行这个“圣教”之后就能体会的到,是妙不可言的、是形之上的。

不像只有等待时机才能寻求民生日用常理伦常这样属于外在的看见的东西,是形之下的,所以当世之正常人没有不学的。

(2)“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践行“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个“大学之道”,实现了“知天命、复其性、致中和”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播出去,实现“明明德”,成为一个现世的高境界的圣贤(亲民)就止于至善了。

觉悟只有这一个方法才能达到止于至善,其余的任何方法都不能达到止于至善;有了“正法本一无二的意识”,有了分辨是非真***的大智慧,能用“***”破除“***丑恶”,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学焉者”,就真正学完了大学,实现大学毕业了。

从天而来的天命是不生不灭的固有的本性、理性、天性,今生因为肺有呼吸而有的命魂是气性的新个体,固有天命与今有的命魂,都建立在质性的肉体之上,因此,性分为理性、气性、质性。理性在心地上,主宰人的心意识,为今生的命魂提供灵感智慧;不但自己能回天,还能确保天命回归本来,这就是固有与今有的职责分工不同之处。

人体内的“理性(法身)、气性(报身)、质性(化身)”各司其责、各勤勉以尽其力的结果,就有了一个人勤勤恳恳的一生。

(3)“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这就是古代每逢到了繁华盛世的时候,高层次的人都渴望到精神家园追求心灵的安慰,崇尚形之上的精神文明;品位低下的凡俗之人则追求物质享受,他们以享受物质文明为美,是形之下的。

中国儒家的“道统”位子随着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的去世而彻底断绝,直到朱熹传承到了“孔门心法”,断代一千多年,原因是汉朝之后就是佛教的法运,佛教在960年的宋朝开始进入“末法时代”,这才有了讲“理性”朱熹的“振臂一呼”。

怎奈“末法时代”并没有结束,朱熹不得已隐藏了很多不能说的(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尽管这样,朱熹开创的“理学”时代也而非后世“八百年之内”任何天才之所能及也!朱熹1200年去世,距今八百多年,弹指一挥间,“末法时代”真正结束了,白阳正法时代开启了,朱熹当年不能说的,都会详尽的说出来,因为人类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

4、原文: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阐解:(1)“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原有的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新发展,国君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有效管理,就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

国君不作为不懂治国之道称不上贤圣之君,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的修整,圣贤教育的教化慢慢衰败走下坡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都是些***低俗的言行,当时如果有孔子这样的圣人,但是不得君师之位,也不能让他的政教得以实行,只能单独取用先王的方法策略,自己背诵起来之后再传给其他人,用这样的方式诏告后世。

(2)“若《曲礼》、《少仪》、《内则》、《***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像《曲礼》《少仪》《内则》《***职》这些篇章,本来是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支流末梢,属于***材料、副科。

学习了这些篇章的人,以为他已经成功的学完了小学阶段的学业,接下来可以接受大家都知道的大学阶段的明习法令了,大学阶段的明习法令规模很大,其实都是些外在的“***大空”,但是真正知道大学内部精髓要点且能详尽阐明章节书目的知其详者并不多见。

(3)“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孔子的三千之徒,都把《曲礼》《少仪》《内则》《***职》这些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当成了“孔子的教学内容”去传习。

他们根本没有精髓核心与支流余裔的意识,唯独曾点的儿子曾参一个人独得孔子宗旨,于是曾子作文为传来阐明***奥义,来把孔子的回天之道发扬光大,使读书人知其意,晓其密,成为知天命的君子,止于至善。

(4)“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师从子思之门人。《孟子公孙丑》公孙丑问孟子的长处,孟子自陈两大长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说明孟子学到了传承自老子、孔子、曾子、子思的“内练一口气”(孔门心法的核心之一),这是成为“道统祖师”的依据。凡是不能“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人,都不是知天命、止于至善的“道统祖师”。

孟子去世前不能把“内练一口气”传下去而泯绝了,因为此后的中国将出现佛教,并且佛教将取代儒教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这就是朱熹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的原因。

朱熹虽然没有学到“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方法,但是朱熹通过自己的学习(类似禅宗修性的方法)达到了“知天命、致中和、止于至善”的境界,所以,他能与回天的孔子门人随时沟通,所以朱熹知道中国道统的源流。这里的“知者鲜矣”,说的就是孔门心法与中国道统的源流。

5、原文: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阐解:(1)“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论语》里面有“君子之儒、小人之儒”,说明孔子的时代就有儒士的分类。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劲士、大儒、通儒、雅儒、小儒、陋儒、散儒、腐儒、瞀儒、贱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荀子·儒效》俗儒,浅陋而迂腐的儒士。)孟子去世以来,用记诵词章作为学习方法但是不明经义、不能融会贯通的俗儒,他们用了几倍于小学的努力但是都无用。

大讲虚无寂灭之言教是不能让人实现知天命、复其性的异端,其谈玄论妙的理论高过于大学但是不能实现“致中和、止于至善”,属于有名无实的空谈。

(2)“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其它的有属于精于心计的权谋术数,就是一切以博得君王奖赏为目的来实现个人功成名就的说法,还有百家众技之流,也都以博得名利为目的,所以是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这些人纷然杂出于任何缝隙之中。

6、原文: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

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阐解:(1)“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冬去春来春复冬,说明天不是静止的,是运动循环不息的,没有往而不返的。因此,我们相信,被历史深埋了一千多年的“孔门心法”,一定会有重返中国社会中央的那一天!那一天如期而至、准时来到了,当然是来的很突然,所有人都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

等一个没有“教授、博士生导师”职称、来自农村的大儒忽然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都不认识他,以致于把他讲的“孔门心法”当成了“新事物、邪教、怪癖邪说”,因为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人这样光明正大的讲出来过,因为有史以来只有几个高端人士(坟墓里的古人)知道这个天机,因为有史以来的正版书里面都没有这样的阐述文字。

(2)“宋德隆盛,治教休明。”:并不是宋朝皇帝精于治国致使赵家的道德隆盛,是上天在“末法时代”的宋朝降下朱熹这个大儒,朱熹丕震儒风的言行彰显了上天慈心万民的道德隆盛,于是有了朱熹主持儒家宣扬教化治理国家教育界的美好清明盛世。

(3)“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程颢hào(1032年—1085年),程颐(1033-1107),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1017年-1073年),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二程扩大了理学的影响力,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使孟氏之传焕然一新,理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

(4)“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程氏两夫子尊信《大学》此一篇且表章之为初学入德之门,实是独具慧眼。《大学》上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既为初学入德之门首要,其余当为其次,是对经一章的阐解;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这是“入德之门”的简编,把“四书”阐发的宗趣归于一心,就知道古代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的具体指导了。

(5)“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虽然朱熹没有灵活敏捷的头脑不能通达事理,很***的是我虽然没有得到程氏两夫子的亲身教授,因为敬仰他们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因而听到了有关程氏两夫子的言行事闻,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能够与之契心相融是意外的收获。

(6)“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大学》上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

我环顾《大学》这本书的阐解还有一些大的缺失,于是就忘了自己的顽固与鄙陋,并对《大学》阐解之后编辑成了书籍,闲余时间再看的时候觉的私自添加了自己的理解,补缺了一些阙略,弥补了一些不足,我以此来等待后世的君子,希望对他们理解《大学》本义有帮助。

(7)“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我极其知道自己阐解大学***的行为很是僭越(自己不是圣人阐解圣人经书的行为很是过分),我不逃避罪责。

7、原文: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阐解:(1)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1173年(乾道九年)宋孝宗于圜丘祭祀,大赦天下,改次年(1174年)为淳熙元年。1189年(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沿用,次年(1190年)改元为绍熙元年。(2)淳熙己酉是1189年,淳熙十六年。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离娄章句上为孟子所写,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14章。

1.人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能。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良知和道德感,并且愿意追求善行和正义。人性本善的观点与其他学派如墨子的人性本恶观点相对立。

2.善良的根源和培养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根源于天性和内在的道德感。然而,他也强调了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达到更高的善良境界。

3.善与道德的关系

孟子将善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善是人们对于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通过遵循道德准则,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且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善的实践和社会责任

孟子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为指导,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自己的善行,人们可以影响他人并改善社会。

5.善良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认为,善良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和最大的幸福。通过追求善良,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同时也为社会创造积极的影响。善良的行为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使个人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充实。

总结: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能。他强调了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以及善与道德的紧密联系。通过遵循道德准则和实践善良行为,人们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善良的行为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使个人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充实。孟子的观点对于弘扬善良和培养道德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仁爱章内容怎么写

翻译:

以前孔子叡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原文:

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以相教传。

此文出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楚辞章句序》是《楚辞》注本。东汉文学家王逸注。《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他评价《离骚》“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楚辞章句》的每篇前都有序文,另外在《离骚》、《天问》之末还各有一序。这些序文的内容是说明各篇的作者和写作时间,并阐释题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序文集中体现了王逸对《楚辞》的理论认识。王逸用汉代儒家经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楚辞,将屈原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诗歌艺术都儒学化了。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

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

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作者简介:

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又作有赋、诔、书、论等21篇,及《汉诗》123篇,今多散佚,仅存《九思》,为哀悼屈原而作。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经注

仁爱章内容如下:

孩子,希望你成为一个聪明活泼、充满爱心,知书达理、独立自强的人。

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你自己。将来你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就必须具有真才实学,你还要学会勇敢、自信,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不爬起来。最后,愿你自强不息!永往直前!

仁爱之人的句子:

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孟子坚信“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章句上

仁不能战胜不仁,是因为仁心没被发扬光大,因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章句下)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尽心章句下)

治国者施行仁政,则所向无敌。

大学生如何发展仁爱之心呢?孟子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章句上)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尽心章句下)

人最先亲近和爱护亲友,把这种仁心无限扩展出去。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尽心章句下)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章句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章句上)

仁爱之心由人类社会而至自然界,一言以蔽之:“仁者无不爱也”。(尽心章句上)

章字繁体字怎么写

经名:道德眞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按唐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谓:“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跃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於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汉道家学者。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庐,因号“河上丈人”。精研黄老业,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遣使问之。答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自至庵责问,乃踊身空中。帝稽首谢,於是授以素书道经章句,谓“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经一千七百馀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隋书·经籍志》著录曾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此注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题名。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书主旨以治国治身相结合的思想来阐述《老子》,谓“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万民之父母,为民兴利除害,公正无私,去贪*声色,服饰饮食,宫室台榭。其修身之法为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谦主,不处权,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反朴守淳。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龙碑本,广明本及日本天文钞本,泷川本等,可以互校。参校本:一、《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简称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号写本。

章 zhāng 繁体字依然是“章”

歌曲诗文的段落:章节。章句。乐章。章回体。顺理成章。断章取义。

条目,规程:章程。章法。简章。***。约法三章。

修理:杂乱无章。

花纹,文***:黑质而白章。

戳记:图章。盖章。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章。领章。徽章。像章。

奏本:奏章。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