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石是什么意思,悬石景观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07 0
  1. 《浮生六记·闲情之趣》解词,翻译,解答问题!
  2. 斧柯烂尽什么意思?
  3. 石榻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

“八音”就是我国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

如金类有:镈(bó)、编钟、铙(náo)

悬石是什么意思,悬石景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石类有:磬、

土类有:埙(xūn)、缶

革类有:鼗(táo)、搏拊

丝类有:琴、瑟、筝、箜篌

木类有:柷(zhù)

匏类有:竽、笙、

竹类有:篪(chi)、笛、箫

《浮生六记·闲情之趣》解词,翻译,解答问题!

[说明]:这是一首七律诗,它是武则天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游览嵩山名胜的游幸之作,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抒发了她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以来,看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比较安定地感触。

[简释]:1.石淙:地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三十里嵩山明胜之一。石淙即是“平乐涧”,武则天在《夏日游石淙诗序》中说:“石淙者,即平乐涧也。”2.三山十洞,泛指嵩山的奇峰异洞。玄箓:乃道家的经典。光:广也,大也。全句意思是:嵩山的奇峰异洞比道家经典中所描写的仙境,还要优美秀丽。3.玉峤金峦:指嵩山的诸峰非常挺拔、秀丽、娇健,如金峙玉立。镇:守卫。紫微:指当时洛阳宫城——紫微城。全句是说秀丽挺拔的嵩山诸峰,像是忠诚的卫士一样守卫着洛阳宫城。4.均露均霜:指均田制度和朝廷的政策(北魏时行均田制,北齐隋唐,皆有其制,略有增减。见《通考》,其中一条是: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女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标:制度、表现。胜埌:指富饶国土。全句的意思是:由于实行了均田制度和国家的开明政策,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5.交风交雨:风调雨顺。列:散布。皇畿:指全国各地。全句意思是:实行了均田制和富民政策,全国各地风调雨顺,呈现一派繁荣昌盛局面。6.仞:古时以四尺、七尺、八尺等为一仞。藏:遮。日色:阳光。全句意思是:高耸出霄云的山峰把阳光遮着了。7.寻:古时八尺为一寻。幽涧:幽静的深涧。浴:洗。云衣:彩云的水中倒影。全句的意思是:在深深的山洞水中倒映的云影像是在洗的华丽衣服一样。8.且驻:暂停。欢筳:歌舞的盛宴。赏:欣赏。仁智:《论语·雍也第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有知识的人,喜欢水;有道德的人,喜欢山,这里是将“仁智”化作“山水”。全句意思是:把歌舞的盛宴停下来,去欣赏秀美的山水。9.琱鞍:刻有花的马鞍,指她和大臣们所乘坐的车马。薄晚:傍晚。杂尘飞:前簇后拥的车马所扬起的尘土。全句意思是:游览到傍晚的时候,才乘坐着宫廷车马由大臣们拥簇着回去。

[简评]:公元700年是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十年。在这十年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各方面的斗争和经营,***基本上稳定下来,推行了富民政策,特别是施行了均田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表现出她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水平。

斧柯烂尽什么意思?

一、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

设题意图是告诉学生可用简单的办法解释文言词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初学文言阶段只能如此,讲多了反而不好。释文可抄在书上,以便积累

处理此题可有多种方式:或在读课文数遍后让学生试解;或在疏通文意过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让学生在预习中作解。

参考答案

1.(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三 背诵全文。

背诵此文,须先读得正确并粗知内容大意。为此,教师必须作具体指导:(一)通过范读和领读使学生能读得节奏分明,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使学生了解各层大意。

要坚持当堂成诵,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后练习背诵全文;也可以教读一段背诵一段。

教学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的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石榻是什么意思

斧柯烂尽:柯,斧子的木把。全句的意思是斧子的木把都腐朽烂掉了。比喻经历了很长的岁月。

刘禹锡百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一句度“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的典故: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问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答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晋代有个叫王质的樵夫,在回山上砍柴,见有两童子下棋,于是站在旁边观看。棋局未终,手中的斧柄已经烂朽了,回到乡里,见到的人竟然全不认识他。一答打听,原来他在山上看一盘棋的时间,山下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信安县有百一座山叫悬石板,晋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质的樵民,砍树来到了一个石室中,看见有四个小童在弹唱,王质于是就停留下来靠在斧度头把上听他们弹唱,小知童给了王质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不再感到饥饿,过了一会儿,小童们说让他回去,他听到后就回去了,斧头柄都腐烂了,回去之道后,才发现自己已经离家几十年了,亲戚朋友都已不在,一切都不再是回以前那个样子。

注:

烂柯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东南13公里,又名石室山、悬石坂、答石桥山等。

《水经注》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

石榻的意思是:狭长而矮的石床。

出自于:汉 刘向 《列仙传·修羊公》:“ 修羊公 者, 魏 人也。在 华阴山 上石室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

示例:①隋 江总 《玄圃石室铭》:“仙巖石榻,仙宇石墙。”

②唐 戴叔伦 《寄赠翠岩奉上人》诗:“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

③明 徐渭 《赠吕正宾长篇》:“ 天姥 中峯翠色微,石榻斜支读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