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裘蒙戎的意思_狐裘蒙戎猎城下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08 0

    狐裘蒙戎的解释

    狐裘的皮毛 凌乱 。亦以喻国政混乱。《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朱熹 集传:“大夫狐苍裘。蒙戎,乱貌,弊也……或曰,狐裘蒙戎,指 卫 大夫,而讥其愦乱之意。”亦作“ 狐裘尨茸 ”、“ 狐裘蒙茸 ”。《 左传 ·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 三公 ,吾谁适从?”《史记·晋 世家 》作“狐裘蒙茸”。 唐 高适 《营州歌》:“ 营州 少年 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明 陈子龙 《立春前三日寄舒章 京师 》诗:“ 李郎 彤管双碧玉,狐裘蒙茸裼惨绿。”

    词语分解

    狐裘的解释 用狐皮制的外衣。《诗·秦风·终南》:“ 君子 至止,锦衣狐裘。” 朱熹 集传:“锦衣狐裘, 诸侯 之服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狐裘虽敝,不可补以 黄狗 之皮。” 清 孙枝蔚 《雪中对稚儿匡有咏》:“竭来 蒙戎的解释 蓬松 ;杂乱。《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毛 传:“蒙戎,以言乱也。” 唐 羊士谔 《斋中有兽皮茵偶成咏》:“山泽生异姿,蒙戎蔚佳色。” 明 朱鼎 《玉镜台记·拘温 家属 》:“ 媳妇 ,

    狐裘蒙戎的意思_狐裘蒙戎猎城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原诗

    营州歌

    唐代: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译文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3.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城下(xià):郊野。

    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4.赏析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