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逸绝尘的意思,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9 0
  1. 《书幽芳亭记》(黄庭坚)全诗翻译赏析
  2. 黄庭坚传文言文及翻译
  3. 《列子·汤问》简介
  4. 超逸的逸是什么意思 超逸的出处
  5. 书幽芳亭记赏析
  6.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翻译

1. 脚不沾尘土。形容奔驰神速。

①《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 回 瞠若乎后矣。” 成玄英疏:“奔逸绝尘,急走也。”

②明 杨慎 《升庵诗话·评李杜》:“ 徐仲车 云:‘ 太白 之诗,神鹰瞥汉; 少陵 之诗,骏马绝尘。’”

超逸绝尘的意思,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③明 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令今有李何降格而为制仪,过都历块,绝尘而奔,岂顾问哉!”

④清 刘大櫆 《序》:“天骥绝尘而奔,尾以蹇驴,不知其能同至焉否邪?”

⑤ 周立波 《李大贵观礼》:“新的 中国 诞生了,而且开始了绝尘的奔驰。”

⑥清 秋瑾 《发刊辞》:“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於大光明世界。”

2. 超脱尘俗。

①《文选·范晔》:“盖録其绝尘不反,同夫作者。” 刘良注:“绝尘谓超尘离俗,往而不反者。”

②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兴福·释昙翼》:“ 释昙翼 本 吴兴 馀杭 人,少而信悟,早有绝尘之操。”

③宋 苏轼 《答黄鲁直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④冰心 《寄小读者》九:“这屋里清雅绝尘,有加无已的花,把我围将起来。”

3. 犹绝迹,不见踪迹。

《宋书·自序》:“间者 獯猃 扈横,掠剥边鄙,邮贩绝尘,坰介靡达。”

4. 良马名。

《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一名绝尘,号为九逸。”

《书幽芳亭记》(黄庭坚)全诗翻译赏析

齐物论

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了出尘拔俗、超逸绝尘、标格高举的得道者的形象与精神境界,那不仅是庄子憧憬的最高境地,同时,也正由此,道家之道无形中得以宏扬,他家之道无形中受到了批判,天下英雄豪才也正由此而落入其寻求超越与解脱以体道的彀中。第二篇《齐物论》则开始探讨达到逍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从而开始了庄子由物向道的体道旅程。

近现代的学者们对庄子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思想的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是庄子的齐物论,但却大都忽视了庄子齐物论的主要目的。仔细分析看来,齐物论是由物的存在所蕴含的道的存在来齐一万物,从而为解除负面存在如死、苦等对身心的压迫寻找根据。冯友兰认为,《逍遥游》与《齐物论》是庄之为庄表现得突出的两篇(1984:109),他把齐物同逍遥二者联结起来,实是的解。下面就著重考察庄子正面所建立的思想:齐万物以为一。

5.2.l 战国时期天人合一思想概说

庄子时代,天人一体的探讨已相当深入。就当时来说,无论庄子的体道、孟子的尽心、还是以立法著爯[2]的惠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在思想领域内反映出战国时期由纷争走向统一的趋势。

(一)惠子

惠子的哲学命题现在只保存在《庄子·天下》中,人们习惯爯之为“历物十事”。从其中的一些命题,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庄子的朋友[3],惠子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等,与庄子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天地与我竝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等的说法很接近。

当然,二者也有很大区别:惠子有善辩之名(《天下》),庄子则倡不辨;天地一体,惠子是在物与逻辑上用力,庄子则主要是在道上下功夫;惠子曾为国立法,庄子则对法律不信任,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身心安、顺処命、体大道、同大通上。

(二)孟子

孟子把孔子“推己及人”[4]的己又推进到良知良能的层次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它,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指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非由外铄,我固有之”(《告子上》)的,这是仁、义、礼、智的萌芽,爯为四端。这样,有关道德、人伦的事理也就都具备于我了。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现在,有把“物”解释作物质之物,说“万物皆备于我”是在讲物我关系的(如:任继愈,1983:318),有望文生义之嫌。朱熹《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谓:“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较合孟子原意。正由于这天人一贯,孟子才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在孟子那里,天人一体是为其***化的心性学说寻找生存论上的前提的。

5.2.2 庄子对万物齐一的论证

庄子由万物的存在入手,由物的存在而发见其中蕴含的道的存在,从而确立了万物齐一的信念,为其凸现出的精神家园的营建寻到了基础。

庄子对万物齐一的论证有以下几点:

(一)从没有具体的评判一切的绝对标准来看

在庄子看来,具体的存在者,是不能作为评判一切的绝对标准的。我们在3.3.2一节中已有很多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正由于物的类作为一种物性层面上的局限,而使万物各自有了自己取与的标准。所谓物性,就是事物各自以自己为重的本性。人若能转换自身评判的标准与看问题的角度,破除特定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能多少打破自身的局限性,而能沐浴在道的光芒之中,万物在体道活动中相对于体道者来说也就齐一了。所以,“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德充符》)所谓不知耳目之所宜,就是说人不知耳目之宜于佳声美色,也就是说能做到心不外务。所谓视丧其足犹遗土也,是说人能达到万物齐一的认识后,就会对脚的丧失与否不再萦心了,看待脚的失去,就象丢掉一个土块一样。这样由万物的齐一,马上就转到得失的同一,其齐物的人文取向而非认识论取向是很鲜明的。

黄庭坚传文言文及翻译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系列:经典辞赋大全 书幽芳亭记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人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赏析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列子·汤问》简介

《黄庭坚传》文言文及翻译如下:

(1)文言文原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2)翻译: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灵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很惊讶,认为他进步神速,一日千里。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

由于应试的文章等次为最优,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才学过人。留他两次担任教职。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过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衔。《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亲的脸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

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戍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

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他都不去赴任,请求为郡官,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心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国家的灾祸感到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三年后,黄庭坚流放到永州,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被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诗歌,四川和江西的君子士大夫都认为黄庭坚可比苏轼,所以称他们为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的景的优美,因而给自己取别号为山谷道人。

黄庭坚介绍: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金华仙伯。

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超逸的逸是什么意思 超逸的出处

《列子·汤问》中,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

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

《列子·汤问》篇虚构了十五个诙诡奇谲的海外奇谈,这些奇谈皆以寓言故事形式出现,又多以问答方式表述,俨然战国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奇谈不是为了惊世骇俗、故弄玄虚而作,其宗旨在于展示大千世界的恢弘,万千气象,无奇不有,其中不乏自然科学、朴素辩证法思想、做人处世的道理,有的充满科学幻想,这些对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开拓视野都具有积极意义。

扩展资料

《汤问篇》选自《列子》。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百度百科-《列子·汤问》

书幽芳亭记赏析

1、超逸的逸是超过一般的意思。

2、超逸,汉语词汇,拼音chāo yì,指不同凡俗;高超。

3、出处

(1)晋·葛洪《自序》:“洪体乏超逸之才,偶好无为之业。”

(2)唐·韩愈《为人求荐书》:“及至匠石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

(3)宋·苏轼《答黄鲁直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4)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独造之语,自是奇丽超逸,览之跃然而醒。”

(5)《红楼梦》第十六回:“宝玉细看那黛玉时,越发出落的超逸了。”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翻译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翻译: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出自宋代黄庭坚的《书幽芳亭》。《书幽芳亭》是北宋黄庭坚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兰独特的品格比喻君子,也比喻自己,表达了他身临逆境能安贫守贱。

原文选段: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创作背景:

黄庭坚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有:“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则写此文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元符间作者贬居戎州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则通过此文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