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象渡河截流而过,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境界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9 0
  1. 聊侃神包气之说(五)气梦术
  2. 香字的成语
  3. 以香开头的四字成语
  4. 渡四字成语有哪些
  5. 鹤鸣九霄
  6. 仲尼曰“若一志”
  7. 当自身的先天教育过于负面且教育者本身没有良好的指导。要如何从当下以及成年后的环境解脱?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香象渡河截流而过,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境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 贤善远此处去。 」 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 「 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 夫 「 戒 」 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 戒为无上菩提本 」 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 当知 「 摄心 」 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瞋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 「 摄心 」 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 」 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持戒从十善开始

佛法就是***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

古德所谓:「 平常心是道。 」 只如孔子之道,不外 「 中庸 」 。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

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婬、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 」 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

「心平 」 二字,谈何容易?

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著;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瞋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聊侃神包气之说(五)气梦术

梦到被困在一个地方出不去,解梦 1.两种形式最后走到一起代表殊途同归,你现在心中所在意的那件事情潜意识中已经做出两个选择,由于现实的某种原因可能不愿意去面对,但你真实的自我是不会欺骗你自己的,说是一种决定,也是一种预测。

2.困境之中上天无法,入地无门,要是思维一直在困境之中打转就永远也出不去。

困顿、迷茫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知道亚历山大斩断戈尔迪之结的故事吧,当结理不开的时候,事情没有头绪的时候就应像亚历山大那样快刀斩乱麻,梦境之中你没有想过跳出牢笼或者撕破牢笼吧,有这种想法一是不相信自己,二是遵循世俗的法则。梦境中提及有车,当年亚历山大就是斩户车轮上的戈尔迪神秘之结,愿你早日破除迷雾,佛家有云,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拨云之后才能见日,所以不要悲观,困境的潜台词也是一个磨练的平台,过去了你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做梦老是梦到被困在一个地方 。 不是同一个地方。这是什么意思 很可能最近生活中有什么让你特别烦心扰人的事情,这个或这样的地方很可能与这件事情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梦见被困在一个地方怎么也出不去。什么意思? 你思想上或生活中某事陷入困境,无法改变。

梦见被困在一个地方出不去 也许您的睡姿欠佳,故有此梦。

经常梦见自己被困在一个地方 注意睡觉的姿势,不要把手放心口 尽量右侧睡 呈弓型 是不是有什么很困饶你的问题 一直得不到解决呢 希望你说出来大家解决 梦并非全部都是虚幻 和电视剧一样 有部分是来之现实 来之你本身

梦到被困在一个地方,终于逃脱 挺好,没事了

梦见自己被困在一个地方后被救出 被困,就是身处困境。

被救,就是脱离困境。

好事。

为什么睡觉做梦自己被困在一个地方.怎么也出不去 这类梦,有专家讲,可能就是潜意识对于出生前的记忆。常常是在生日前后梦到。当然平时也会梦到。

梦到自己被困在一个城市里出不去 坐车代表升迁,梦的意思就是升迁会有很多困难的,你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对你的仕途留意了,看看还有那些需要努力的地方,千万不能使梦变成现实的

经常梦见自已被困在一个地方走不出去,这是为何? 你好,这个梦预示着,在你的周围有小人作祟,提示你,最近做事要留意。

香字的成语

? 这本书是让人在似睡未睡的梦境中练气功,纯粹的运用意识的气梦功,在此功中可以练世上任何一种***;如太极,瑜伽、行意拳、站桩、禅定、八段锦…都可以练,都能出现气梦现象,调动全身真气,强健身体,治疗疾病。主旨是“无中生有,意念入梦”的理论,笔者***取诸多气梦之一的“腰像体气梦态”的***;睡觉时梦开自己躺在床上,或站立于地下,前后左右,一摆一摆,有频率的轻微晃动腰部来带动一个真气圆环在腰部转动,如同晃动呼啦圈那样。实体腰部可以切切实实感觉到真气的转动运行与胀热感,真气就像呼啦圈那样随着腰部轻微晃动,不停地在腰部绕动不息,疏通以带脉为主为中心的环腰气血。既可以带动真气在带脉中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健身效果最好,极具针对性的。

? 在此状态中绝不会听到唱歌、下棋、走路等。在气梦态中也会具有分析、判断、思维的能力,但都会聚集在腰部真气的调动上,如果跑了题,便会很快自动退出,一般不会醒来的,会保持继续睡眠状态。望文生义此***主要作用是带动真气环疏通腰部带脉的气血,这个动作的疏通范围虽然狭窄,但健身效果却非常突出,有很强的添精补肾、防治肾虚的作用。

? 气梦术的主要特征;

? A. 允许杂念存在,但决不会产生幻象,特别是在“心像体气梦态中”时不会一边听着外界的声音,一边练功。

? B. 基本可以随意的调动真气,容易遍布全身,真气运行到哪里,哪里就麻热胀气感就会明显增强。

? C. 从能量变化讲是耗能性气梦态,消耗的过程也是健身的过程。

? D. 可以快速进入气梦态。(六大优点之一;欲速能达)

? 以上这些都是根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春梦遗精”“恶梦出汗”等的意念原理,合理的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借助睡眠中似梦未醒状态中调息入梦,去实现“无中生有,意念入梦,”求取“意在身无”的一个***。……

? 从气梦术的这些理论中就可以得知与我等所修学的知识理论有几多的近似,确实可以当作一种修行***来行持。于是带着这样观点的我—— 就单单着手于腰部用意念转动呼啦圈的方式,来用意念转动带脉真气运转。

? 兴许是本人多年以来就喜好气功武术及东方玄学中的论说,虽未能下得苦功修个真经,然而体内也有了一定的内力与功能的积累,甚或智能也有了一定的启动,略咯小试几次居然也就直如功理***中所述一样的有自身体验,验证了作者所著确是真知灼见,于是认真研读本书一切章节细末,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与我自己的修习结合起来一一对照,因而发现了更多的知识与了解,这些都是万法中的法,完全可以融合为一体的见解识地!

? 人是智能体是有极大的智慧的,只是要通过修炼积累功力达一定层次后便能成为“灵犀”的,再遇到相应的知识理论“一点化”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举一反三则又是一通百通,整个人却会变得灵动剔透,继而肉身体验入无虚化,只剩一点灵光独耀!讲到这里又岔太远了。

? 我把在平时练习站桩式虚空凝力搬砖法与盘玩虚拟球法皆于半醒半梦里一试,果然如此一点未曾诳言!方法是躺下闭目身入虚无由意念观想做作白日梦—— 白天搬砖盘球运动,确实感到体内气感如白天运动时一样的知觉,身躺着一点未动,全由意念去观想作用,而感觉与真实在运动时是一模一样的,奇了怪了?这也是真实的“神包气”呀!

? 有点明白了,打坐入定泥塑般地不动,他心里可没闲着,观想观照返听…忙得真欢呢!外界的动静皆入干坐中而不动,闻而不随不动—— 如是“定慧等持”!

? 于是乎, 每晚上床先是功课第一,睡不着更好,夜以继日用功,也一点也不会影响别人,反正都是睡觉,闭眼就是了,不管能否睡着,修心第一。不料竟然顺利入于梦中戏,一一以不动对应对气感气动不息,周循全身,渐渐地发展为不管身体什么姿势,只要定格形体于不动,皆可行使气机运行周身不息。

? 说也奇怪,如此这般经常多次地行持后再次进入,突然也不要求入梦似醒非醒之际这样严格的要求,先前只是每晚都是躺床上入睡前都要玩耍运持一番,竟然发展至睁眼闭眼都不相干,只是在静态中任其意念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与“气机”玩乐,岂不是“神包气”之义往纵深发展。

? 前几年在网上介绍李杲老师的《脑场生命意识健生法》***认真反复观摩,看了好多遍,总结李老师所言为不虚,试着练一下居然一下就成功了,轻松的让头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这也是宇宙十大规律之一“旋转律”,只是第一次练习较生疏不灵活,不几日就能携带口诵佛号脑场旋转两不误的境地,以佛号随旋转而一齐用意念同时在一个点位上进行,实如一个苹果一个苹果在脑边顺序转悠,身体气机也随着脑边旋转而带动着一起旋转,这个也是“神抱着气”在全身一起旋转,同时意不停气亦不停都在心里明明白白的了晓觉知着!

………

? 以上诸言虽碎但全是个人练功心得,全盘捧出以供诸君参考,日后行者走过此处便知“曾经有人在此处摸着石头过河的”,可以壮胆一试,或许如“香象过河,截流而去”也未可知?

诸多言说个人之见,难登大雅,祈请诸方圣贤大德指教斧正!

? (作于20210303)

(声明;凡是萧见地的所有文章不设版权著作权等,一概皆由读者任意摘抄取用。)

以香开头的四字成语

香气袭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香飘万里

香气袭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桂子飘香 (guì zǐ piāo xiāng)

花香鸟语 (huā xiāng niǎo yǔ)

鸟语花香 (niǎo yǔ huā xiāng)

天香国色 (tiān xiāng guó sè)

一瓣心香 (yī bàn xīn xiāng)

桂馥兰香 (guì fù lán xiāng)

怜香惜玉

玉减香消

香气袭人

香销玉损

香花毒草

香飘万里

香绕人间

香添红袖

香格里拉

香吻送情

香港回归

香兰月饼

香室情缘

香江别墅

香风冷水

香销玉损

词目 香车宝马

发音 xiāng chē bǎo mǎ

释义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出处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示例 你看那~,来往交杂,正好赏心乐事也呵。(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

词目 香草美人

发音 xiāng cǎo měi rén

释义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出处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词目 香花供养

发音 xiāng huā gòng yǎng

释义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 《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示例 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

词目 香火因缘

发音 xiāng huǒ yīn yuán

释义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 《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示例 ~久愿同。(唐·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

词目 香象渡河

发音 xiāng xiàng dù hé

释义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 《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示例 亦如~,截流而过,更无疑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词目 香消玉减

发音 xiāng xiāo yù jiǎn

释义 比喻美女日渐消瘦。

出处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则为他粉悴胭憔,端的是香消也那玉减。”

示例 渐渐~,柳嚬花困,太医院诊脉,吃下药去,如水浇石一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渡四字成语有哪些

1. 描写香的四字词语

暗香疏影 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残膏剩馥 残:剩余;膏:油脂;馥:香气。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撮土焚香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芳兰竟体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极佳。

芬芳馥郁 芬芳:指香气;馥:香气;馥郁:香气浓厚。形容香气非常浓。

焚香礼拜 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孤芳自赏 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桂馥兰香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桂子飘香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国色天香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金兰之契 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口齿生香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

澧兰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明德惟馨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

鸟语花香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美好景象。

沁人心脾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软玉温香 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形容女子的身体。

三衅三浴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浴三衅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十步芳草 芳草:香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食不甘味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天香国色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万古流芳 芳:香,指美名。好名声永远流传。

惜玉怜香 惜、怜:爱怜;玉、香:比喻女子。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兰芷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比喻良好的环境。亦作“芝兰之室”。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万古留芳 芳:香,指美名。好名声永远流传。

捻土焚香 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同“捻土为香”。

捻土为香 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

三沐三熏 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2. 带”香“ 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玉碎香销、十步香草、香花供养、玉碎香消、桂馥兰香、软玉温香、分香卖履、宝马香车、书香世家、韩寿偷香

一、玉碎香销

拼音:yù suì xiāng xiāo

释义:比喻女子的死。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第七出:“喜今朝玉碎香销,魂游天国路迢迢,此去何须悲悼。”

二、十步香草

拼音:shí bù xiāng cǎo

释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出处: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三、香花供养

拼音:xiāng huā gòng yǎng

释义: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四、玉碎香消

拼音:yù suì xiāng xiāo

释义:比喻女子死亡。

出处: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五、桂馥兰香

拼音:guì fù lán xiāng

释义: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只见堂里敷设的花团锦簇,桂馥兰香……一几一椅,全是紫榆水南的名手雕工。”

六、软玉温香

拼音:ruǎn yù wēn xiāng

释义: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形容女子的身体。亦作:温香软玉。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旁若能够汤他一汤,倒与人消灾障。”

七、分香卖履

拼音:fēn xiāng mài lǚ

释义: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处: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八、宝马香车

拼音:bǎo mǎ xiāng chē

释义: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九、书香世家

拼音:shū xiāng shì jiā

释义: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十、韩寿偷香

拼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释义:比喻男女暗中通情。

出处:《晋书·贾谧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弱》载:晋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寿。充僚属闻寿有奇香,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其事,遂以女妻寿。

3. 香字的成语

香气袭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香飘万里

香气袭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桂子飘香 (guì zǐ piāo xiāng)

花香鸟语 (huā xiāng niǎo yǔ)

鸟语花香 (niǎo yǔ huā xiāng)

天香国色 (tiān xiāng guó sè)

一瓣心香 (yī bàn xīn xiāng)

桂馥兰香 (guì fù lán xiāng)

怜香惜玉

玉减香消

香气袭人

香销玉损

香花毒草

香飘万里

香绕人间

香添红袖

香格里拉

香吻送情

香港回归

香兰月饼

香室情缘

香江别墅

香风冷水

香销玉损

词目 香车宝马

发音 xiāng chē bǎo mǎ

释义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出处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示例 你看那~,来往交杂,正好赏心乐事也呵。(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

词目 香草美人

发音 xiāng cǎo měi rén

释义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出处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词目 香花供养

发音 xiāng huā gòng yǎng

释义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 《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示例 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

词目 香火因缘

发音 xiāng huǒ yīn yuán

释义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 《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示例 ~久愿同。(唐·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

词目 香象渡河

发音 xiāng xiàng dù hé

释义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 《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示例 亦如~,截流而过,更无疑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词目 香消玉减

发音 xiāng xiāo yù jiǎn

释义 比喻美女日渐消瘦。

出处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则为他粉悴胭憔,端的是香消也那玉减。”

示例 渐渐~,柳嚬花困,太医院诊脉,吃下药去,如水浇石一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4. 以开头四字成语

以开头四字成语 :

以防万一、

以德报怨、

以儆效尤、

以身殉职、

以逸待劳

以偏概全、

以身作则、

以毒攻毒、

以一当十、

以己度人、

以退为进、

以理服人、

以此类推、

以守为攻、

以观后效、

以德服人、

以貌取人、

以文会友、

***、

以礼相待、

以防不测、

以身试法、

以柔克刚、

以讹传讹、

以怨报德、

以***乱真、

以卵击石、

以泽量尸、

以鱼驱蝇、

以长续短

5. 以"以"字开头四字成语

好多哦~~

详细可以查看/chaxun.php?q1=%D2%D4&q2=&q3=&q4=

以后你都可以用这个“成语大全”查找了···

以暴易暴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冰致蝇 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德报德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毒攻毒 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

以碫投卵 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以讹传讹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以耳代目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以攻为守 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以冠补履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以管窥天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以规为瑱 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以己度人 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以简驭繁 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以儆效尤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

以酒解酲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鹤鸣九霄

渡四字成语 :

普渡众生

三兽渡河、

香象渡河、

钓伏渡挽、

三豕渡河、

渡河香象、

泥船渡河、

衣冠南渡、

绝渡逢舟、

五马渡江、

宋郊渡蚁

仲尼曰“若一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那年中秋既望的下午,我来到武当山,住进了道教功夫学院,学院是四合院,在大山深处,临近明代***道场紫霄宫,优雅安静,远离尘嚣。当天晚上,明月如盘,清风似水,大地如画,我听到有人在学院的井旁吟诗,徐缓的声音在融融月色中,随隐约飘渺的桂花清香随风而来,有位老者在月色下信步吟诗……。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云鹤道长,大家都称他先生,那时先生近花甲之年,不取分文在学院义务教书,给道教功夫学院的孩子们上传统文化课,上课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晚上七点到八点半。

二十多个孩子,我是旁听生,其间也有五湖四海的道友,远道的有澳洲的老太太Bliss,斯洛文尼亚的老太太中文名李白等,我给他们做先生课程的现场翻译,教室能容下几十人,长长的方条木桌,蒲团坐垫,二人一排,窗外是寂静的大山,教室最后一排供奉着太上老君的雕像,庄严肃穆,老君神像面对着先生的讲台,似乎加持着先生的传道。七点上课,大家会准时到达,盘腿而坐,先生作揖后,开始上课。

我在武当山八个月左右的时光里,听先生讲《道德经》、《大学》、《河图洛书》等,先生讲课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经史子集,如数家珍,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让人难忘。

先生践行着道家思想,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慈、孝、悌为突破口来修行,再拾阶而上,涉及佛道,先生常说:“凡人之修行,须先做好人的本分,只向四书求教,莫向蓬莱求仙。”这是张三丰祖师爷的教导。那时我刚从公司出来,沾了很深的商业尘垢,身心疲倦,对于佛家的迷恋很深,如尘埃漂浮空中,上不着天,下不落地,也不能理解先生的话。记得有天晚上,和智杰道友聊天,先生走近,听了我俩的聊天多是佛家典籍,回去的路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佛法你目前理解得不深,还是需要从儒学基础开始,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的修行。那时我不明白先生说话背后的涵义,这几年等我读了儒家经典思想著作之后,逐渐明白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不仅有先贤遗风,也有菩萨一样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在先生眼里,凡事既要高高山头立,更需深深海底行。

在武当山回家之前的那天晚上,先生写下这两首小诗送给我:“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不堪盈手赠,此物见本性。”、“山中霜露早,虫鸣日夜寒,可怜月几望,王孙不知归。” 又嘱咐我说你要回来,你的根性很好,无论在何处不要放弃修行。

先生在武当山教学,寒来暑往,整固道家经典文化,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在孩子们中间和南来北往的人群里,散播传统文化和大爱的***。先生以“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潜心做学问,更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勇气。武当山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虽是山里,同样也是红尘,酒色财气,功名利禄也同样熏染着山里的众生,偌大的世界,吵吵嚷嚷,除了热衷于仕途经济的名利客外,很难看到几人安静的读书和研究学问。先生每天打坐,阅读,跑步,教书,真的应了“有道之所在,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

数年心血,研究儒释道经典,逐渐形成自己的修行脉络,“武当学”修行体系应运而生:

老子真传,三教一炉,经图易医武当学。

慈仁为心,忠孝为骨,内丹外拳行天下。

这是武当学修行体系的总概,先生首创武当学概念,也提出了武当学之修行内容,经、图、易、医,内丹、外拳。酒好不怕巷子深,先生在大山里默默耕耘,为红尘里慧眼识英雄者所敬仰,在他们的要求下,先生先后到全国各地公益讲学,也远渡日本新加坡等国讲学。先生在千万人中,始终不忘记对我的关心和教诲,2015年在岳阳给企业讲学期间,推荐我去一家企业负责,希望我能用武当学的文化和精神,去脚踏实地的践行做事,检验自己。当年夏天,在大连讲学,又带上我同去。2016年冬季到东北长白山闭关,还希望能带上我,可惜我当时在欧洲,未能成行。2017年暑***期间,前去武当山看望先生,先生为我们一家人开班,从河图洛书中讲授中华文化的德行和智慧,让人难忘!

先生推出武当学,无非是想为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修行指路,为社会风气净化澄明做一点努力,其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在完成《武当学与太极道》的末尾,先生感言:“我以一己之力,欲完成武当学系列丛书,如精卫填海,蚍蜉撼树,然使命所在,惟晨夕孜孜,笔耕不已。”先生是寂寞的,寂寞是因为读懂先生的人太少,先生所做的是重新发掘道家文化,培土中华民族之根,也为中华文化之重新崛起,其意义深远,功德无量,也是时代迫切之要求。

九万里者,风斯在下,先生如其道号云鹤,鹤啸九天,其音于九霄天外清亮高亢,令人振容抒怀,对于生命的认知,对于爱的传播,先生一直是引领者,愿先生传播之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行,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自身的先天教育过于负面且教育者本身没有良好的指导。要如何从当下以及成年后的环境解脱?

一只警犬在众目睽睽下,挑战不可能的那个短暂的高光时刻,令场上场下所有观众目瞪口呆。

人很少知道这个结果,是在一心一意的注意力下,一次一次的、千百万次的——“枯燥的”锤炼之结果——即“天汪合一”之境界!

对参禅悟道有兴趣的人,知道了这个道理,“大道已是半程路”矣!

在昼夜不止的“行禅”中,在不计其数的日子里,在反反复复的“调御”下——一次次地积累“一心一意”,最终建立起心境的高坝,只待“万载洪机一发,直得耳聋眼瞎。”

换言之,一次次地在改变吾人头脑中的生化反应,直到它质变,直到“天人合发”,直到摧毁“主观”……

当然要注意回避“世俗”,世人不知道你在栖真办道,在做“灭绝人性”的事……

不要落下“异乎寻常”的形象啊呵呵。这也是道曰“和光同尘”禅说“灰头土脸”的一部分内容——“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

“争” 者,怎么。宋代“方言”。

“显晦逆从人莫测” 说的是法界、先天、***、如来——易曰 “阴阳不测之谓神” ,今曰(引力)场曰(电磁)波者,岂为肉眼可视乎?

所以马祖说 “如天起云忽有还无不留踪迹。” 万松说 “道有通身无影像;道无遍界不曾藏。”

所以******说 “教人争得见行藏?” 伍柳说 “炁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

或曰普庵何以说 “一粒破时全体露?”

神僧是说 “道由法显” ——道无所不在也。

斯其时也,人是在“替天行道”啊,“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参吧。

哦,别忘了带上一条***“哮天犬”,出没于人迹罕至、深山老林、高峰之巅,噫,不仙也仙,是谓一等的“闭关”——不要错解成你把你像狗子那样关起来啊。闭关不是你把你像狗子那样关起来啊!

印象里,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在一个雪域高原,记者的镜头对着了一个在洞穴里闭关了十年的小伙子,面对人们非要称他活佛时,那一脸的懵懂痴痴的表情……

哎,印象太深刻了!不知道现在他还好不好,是不是还像个孩子一样没烦恼?!

嗯嗯,脚跟不稳时,万丈红尘里,谁都坐不稳的,当年佛陀,亦复如此。

火候足了,功夫到了,自然契进 “本体” ——仲尼曰 “若一志” 佛说 “三摩地” 崔公曰“入药镜”。

换言之,主观彻底客观化了。

或者说,人超然物外了;

也可以说,心彻底物化了——佛怎么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换言之,你没有了人性。

换言之,你已不复存在。

换言之,你“遍及一切处”。

老曰 “外其身” 庄曰 “吾丧我”

入药镜之后你看丹经,了了分明。

再翻佛经,亦复如此;再读圣贤书,亦复如此。

庄子说 “仲尼曰若一志” ,真真的口诀——一心一意!

栖真办道,你能把心境调拌到 “一志” 境界,佛说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仲尼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若,是你。

志,是意识。

一,就不解释了,最简单的数字,语言的过度有损于它的“至简至易”。

要说的是,庄子如果没有如此经验,那是很难讲出这个话的。

解释最后一句:

这个庄子借孔子之口说的 “虚而待物” ,最有丹道意义上的微言大义。

在《淮南子》中为 “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

在《参同契》为 “天道其浩广,太玄无形容。虚寂不可睹,匡廓以消亡。”

在《黄庭经》为 “虚无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不当污。”

意思是:

凝寂虚无之心境,才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心境,自然之道自然能呈现在其中。换言之,寂静的心,它在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结合。

什么呀?真情啊!

施状元 “阳自空中来” “阳”

****** “道自虚无生一气” “炁”

庞大士 “慧剑当心刺” “慧剑”

圆悟 “顶门直下轰霹雳” “霹雳”

通微 “无孔铁锤当面掷” “铁锤”

博山 “一条白练蓦头穿” “白练” 等等、等等。

亦即山僧之 “顶门一锥” “锥” 也,

亦即习作命名 《心经锥指》 之缘起。

呵呵,真情不单单是弥足珍贵于世法,也是出世之法啊,道曰 “推情合性,转而相与。”

注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分为二” “合二为一” 观在改造印度传统的 “独一无二” 论。

噫——,换言之,所谓性命双修,无非是中国哲学之 “合二为一” 论,在内丹道上的 “投射” 而已!有那么复杂么?!

“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若问真铅何物是,蟾光终日照西川” ——那它原形毕露的时候,你要能抓住它,抓住它就是盗天机,就是以铅投汞,就是抽坎填离,就是性命双修:

“仲尼”曰: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人间世》)

回道人交代了: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百字碑》)

******加以解释了: “烛见一轮明月,乃全性也。既见全性,又返金性,则吾身皆真性命为之主。” (《金丹四百字》)

其高足陈楠画出“速写”了: “一池秋水浸明月,一朵金花如红莲。” (《翠虚篇》)

丹经中以“月象”描述此情此景,自吕洞宾始就是一个“传统”了:

“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不过,诸公都没有张三丰说得透彻:

药物即生,怎么“盗”来?用心啊!

所以《西游记》中,就是孙猴子(心猿)去偷老君的金丹而不是猪八戒喽,这就是 “全凭心意下功夫” 在实践中的“落实”意义。

非如此这般,一句“空话”永远只是一句“废话”和口号,如何得以运用?

此处用心,立得“妙有”;不会用心,则落于“顽空”。

心之窍在目,目乃神通之道……

呵呵,后面属于天机部分了,就不能轻言了。

所谓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祖师不说透,留给我们悟,自有道理。

伽利略说,“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人没有经过如此这般的“苦思冥想”和那样的濒临绝境的心境,就说“思想”说感受说人生说道情说禅机,犹如说笑话。换言之,天将降……

但是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梓庆削木为鐻”过程中,藏有“***”。

有些东西和修道不谋而合的:

“鐻”是悬挂钟罄等乐器的木架子,上面雕刻着各种装饰的图案,而梓庆是一位雕刻工匠,他做的活儿犹如鬼斧神工。

国君看了吓一跳,问他:你是用什么技法做成这个样子的?

庆工先卖了个关子:我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能有什么法术呢!虽说如此,但也有一点讲究。

庆工接着说:我开工前,一定要“齐以静心”。这里的“齐”通“斋”。“齐以静心”就是前面说的“心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说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王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儿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会想“非誉巧拙”,就是说对谤誉贬赞,我已经“无动于衷”了。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那么,庆工是怎样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呢?木工庆在做鐻的过程中,做到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导致出了一种境界:

“无名”、“无功”、“外天下”、“外物”,乃至于“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至于“吾丧我”,也就是“无己”就是“外生”。

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在达到这一境界之时,彻底的消失了。

外面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干扰他,包括王权、富贵。

在这个“以天合天”的心境下,才能合辙于自然之道。

庄子“心斋”的过程,就是层层递进的“去欲”的入道的过程。

在《应帝王》中,庄子还说了一个“雕琢”的故事,讲的是“人类”步步远道的过程、“脱离自然”的节奏,常言道“背道而驰”:

白话一下:

南海的帝王是倏,北海的帝王是忽,中央的帝王是浑沌。倏与忽时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会,浑沌待他们非常和善。倏与忽想要报答浑沌的美意,就商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什么都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于是,一天凿开一窍,七天之后浑沌死了。

现代汉语中 “浑沌” “一体” 常并用,一体就是对浑沌很好的诠释,它是一种混同为一的状态,是和谐是圆满。

人替他开了七窍,使他可以得到知识,一旦得到知识,他马上就丧失了“道”。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诞生也是如此:

从与原始的浑沌一体状态中分离出来,就形成物我之别,客观与主观之别。

人与先天的第一次分手,结果就是浑沌之死,和人生的开始,佛说“万般烦恼”雨果曰“悲惨世界”……

那么修道是在做什么呢?

这件革命工作的目的,就是把“人”再弄死,换回“浑沌”的活。

即以“人头”为代价,换回“浑沌”的命。

这是“人生”的第二次分手,佛说“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曰“复活”。

即修行人与后天的断裂,实现天人合一,是为混沌一体。

而在这么一个把自己玩死的过程中,很多人就把自己玩残了,玩成了“砖头”,你说它好玩么?

所以比较一下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的《太极图》,看到没有,前图中水金之间是断开的后图中两者是连着的?这就是所谓《无极图》所谓先天图,找到了佛法那个 “证生死断轮回” 的意思了没有?

嗯嗯,取高道的名图,来解禅宗对话,也恰恰好。

年轻人,要想开一点,你的未来是充满色彩的!

离开了当下去谈解脱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那些参加过禅七或闭关的禅人,才真正理解“业障鬼子”、“业障深重”这些概念背后所含藏的某种无法向人言说的无奈和沮丧。没有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前,大多数人都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等到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

不少参禅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参加某次禅七或闭关之前,一般都会信心百倍,甚至信誓旦旦,希望自己在这个禅七或关中,功夫上能有一个大的突破:开悟见性当然是最理想的,即便不能开悟见性,哪怕在禅定上得到某种希有难得的轻安受用,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也不错。可是在接下来的禅七或闭关当中,会突然发现,因为太过于作意或者有所求,内心不知不觉地滑入取舍和斗争当中,原来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方法,突然变得不好使了,渐渐地,整个人被焦虑、沮丧、怀疑、难受等不安的情绪所控制;不要说开悟见性,就连最起码的轻安、宁静都得不到,更有甚者,中途落荒而逃!

要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对真修行人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这恰恰是功夫和见地即将获得一个新突破的前兆,所以千万不要错过。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见地”出了问题。对于修禅的人而言,见地的偏差是悟道最大也是最难破除的障碍。见地不圆,功夫必然会落入“二边”、“斗争”当中,落入“将心待悟”、“有求有得”的“有为心”中。这里所说见地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宗门中所讲的“道在日用”、“道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道遍一切时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若论大道,本自具足,一切现成”、“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等等——对这些圆顿的见地,解不透、信不及。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可意的清净环境中有道,不可意的、染污的人事环境中没有道;诵经念佛打坐等纯粹的佛事中有道,洗碗扫地冲厕所等日常琐事中没有道;身心调柔、没有烦恼的时候有道,身心不安、妄想纷呈、烦恼炽盛的时候没有道。在这种错误的二边知见的影响下,修行必然会变成对内外境界的分别和取舍,其结果是,生活与修行被打成两截;修行人不能安住于既有的环境,内心不断地向外驰求,功夫不能成片,甚至长时间陷入焦躁不安中。

其次是对“佛”和“解脱”的理解,落入了二边当中。比如,认为清净的境界是佛,染浊的境界是凡夫;光明的境界是佛,暗昧的境界是凡夫;法喜充满的境界是佛,痛苦烦恼的境界是凡夫;虚明的离念之空境是佛,妄想纷呈的有念境界是凡夫。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用斗争心、取舍心和好恶心来处理修行过程所面对的一切内外境界,便是必然的选择。于是,修行变成了斗争和压制,内心变成了战场。实际上,从宗门的角度来看,佛和解脱不是某种特殊的清净境界,而是一种对待一切差别境界圆融无住的态度,即能够***诸法之虚幻性、平等无分别、无依无住、不动不摇的态度。在境界上起善恶、好坏、染净、是非之分别,都是心的妄动和迷失,而非佛之本义,亦非解脱之境界。

第三,对“解脱”的理解,忽视了“当下”和“圆顿”的精神。比如,在因与果的关系中偏重于“果”,在本(根本)与末(外在表象)的关系中偏重于“末”,在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中偏重于未来,在今生与来世的关系中偏重于来世,甚至把解脱与死后的“往生”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死后的重视要远远超过对现实人生的重视,对未来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当下念头上透脱的重视;二是把“解脱”设想成某种诸如“身心俱忘、光明皎洁、轻安无比”,乃至“隔墙观物、神游物表、端坐莲台、身光赫奕”等不可思议的境界,并把它执为驰求的对象。其结果必定是将心待悟,不能安住当下,内心处于焦躁不安当中。殊不知,此“将心待悟的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如贪嗔痴一样,亦是生死,亦是我们要透过的地方。

从宗门的角度来看,解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心地上的无住之功夫,也就是说,念念安住于自性般若,现量透过一切六尘境界的虚幻性,内心不取不舍,不动不摇,自在无碍。死后之出离三界以及所证得的自他二种受用之殊胜果相,都是修行过程中这颗无住之心的感召和表现。当下念头上的无住,不仅是解脱的因地真心、解脱之本,同时也蕴含着解脱的种种德相,这就是所谓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百丈怀海和尚曾经在《百丈广录》中,对当下心的自在无住与临终解脱之间的关系,作了明确的揭示:

问:如何得自由分?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燃;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若怕临终之时,慞狂不得自由,即须如今便自由始得。只如今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临终是果;果业已现,如何怕得?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解脱就在于当下面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临终能不能出离三界轮回,完全取决于当下我们这颗心的状态。如果当下能做到“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不住无爱染、亦不生无住想,临终之时,即便三界恶业之境界现前,自心亦不会被它们控制。

以上这三个方面见地上的障碍,几乎是每个修行人都会经历的,只不过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浅学初机,其主要障碍可能在第一个方面(在环境上挑三拣四,生活与修行脱节);略有进趣者,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执着于内心清净的境界或一念不生之空境,排斥念头);第三个方面则是最隐密最难透脱的,即便是老参上座亦有所不免(对修行结果的不自信和死后的焦虑)。这三个方面的障碍,最终都表现为因对宗门“当下解脱”之观念信受不及而导致内心焦虑不安这一点上。

解脱就是当下透过一切念头和境界(既不随念头流转,也不执着于离念的空境)。离开了当下去谈解脱,是没有意义的。“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我们唯一有机会可以与真实的生命状态打照面,就是当下。当下一个情绪生起来了,你马上就能够觉照到它的存在,并且知道,这种情绪是因你的分别心流失于过去和未来、流失于对现前境界的分别取舍而生起,知道它是虚幻的,并学会以平等无分别的心去包容它,既不跟它斗,也不随它相续,或者轻轻地审问一下,“它是什么?它从何处起?它灭向何处?谁在操纵它?”就在这“且疑且审”之下,这个情绪当下便了不可得。这就是解脱。

对于久参之士而言,贪嗔痴慢疑等粗的烦恼,要看破它们、不随它们转,似乎并不难;最难的是,彻底摆脱将心待悟的心、要求有得的心,以及由此而引生出的内心深处最隐密的不定。修行人要学会让心永远安住在当下,处于一种“无事无为,无求无得,闲闲自足”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当下即是”、从“歇即菩提”、从“无心合道”、从“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角度来理解“解脱”的含义,并且信受不疑。只要我们内心深处还把“解脱”当成“未来”需要达到的某种境界或目标,那我们就无法真正彻底消解由“将心待悟的心”、“要求有得的心”所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古人把这种让我们内心焦虑不安的将心待悟、有求有得的心,比作是“家贼”,因为它一直披着修行的外衣而落在人们的警觉之外。祖师讲,“外邪易攘,家贼难除”,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对于参禅之士而言,安心于当下的解脱,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点绝不是嘴皮子上说说就可以做到,它必须以宗门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以及绵密地做解粘去缚之观行功夫为基础。

末法时代,修行的人千千万万,而得道的人却凤毛麟角,大多都是因为在这个地方错过了路头,故心地未曾稳实。一些宗门下的老参上座,皆免不了内心深处关于修行解脱方面的微细不安和焦虑,亦皆因于此透不过。

其实,这里也只是一层纸,若当下捅破,当下便心安,当下即可领会“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力处省无限力”的无心用功之妙。此处所说的透过,绝不是纯粹的认识问题,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个“悟”的问题。古人福报大,遇到明眼宗师,当下垂一言半语,即可归于实处(此心一旦安定下来,日用中皆可用功;说是用功,却是无功可用,只是无心无事而已。此处,若立一“无心无事便是”,又成了多事和有心了,去道大远在)。末法时代的人,福报不如古人,难于碰到具眼宗师,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时对境反省(尤其是在修行过程中,因有所求、有所得、将心待悟的心所引起的焦虑、急躁、沮丧、疑心现前),不断地解粘去缚,同时辅以持诵观音圣号和大悲咒等,来忏悔业障。只要见地到位了,信心坚定,脚踏实地地做去,***以时日,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磕着碰着,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来源:《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