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影恶迹文言文启示_畏影打一成语疯狂看图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09 0
  1.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2. 走进文言文的作品目录
  3. 古文畏影恶迹什么道理
  4. 文言文《畏影恶迹》意思
  5. 影子的文言文

原文: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

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畏影恶迹文言文启示_畏影打一成语疯狂看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一个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

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有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不知道,自己走得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荫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他还以为是自己走得不够快,于是拚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

庄子认为,人往往因为无知和愚蠢,做事与愿违的事情;如果不做,反而更能接近自己的目标。庄子是最早以人的本身与人的影子之间的关系设喻的中国思想家,从此后继者不绝,比如擅长说理而不善于设喻的荀子,虽然他的著作中寓言极少,但他被庄子这个寓言的生动巧妙所感染,于是就改造了这个寓言:有个愚人叫涓蜀梁,他在月夜走路,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鬼;他又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魅。他害怕得狂奔,到家后一松气,就吓死了。

庄子用“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来说明“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与庄子不同,荀子用这个寓言来说明一切鬼神都是人的自我妄想。荀子是先秦最彻底的无神论者,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最富有实践理性的人,关于鬼神,他的名言是“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与荀子改造庄子寓言,用于说明无神论主张相反,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里,把庄子的寓言改造成了一个神话:有一种水中的怪物叫蜮,专门含着沙子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致死。

走进文言文的作品目录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

(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

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

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其”字用作连词的用法:

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其”字表示***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其”字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其在文言文中,主要有3种用法:

1、代词:A人称代词: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者事物。B指示代词:表示这、那等等。

2、语气助词:跟之呼者也一个意思,表感叹。

3、通***字。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文言文中“爱”的用法

①<动>喜爱.《师说》:“~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形>亲爱的;心爱的.《柳毅传》:“见大王~其女牧羊于野。”

③<动>爱护.《陈涉世家》:“吴广素~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动>怜惜;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重伤,则如勿伤。”

⑤<动>爱惜.《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身。”

⑥<动>吝啬.《齐桓晋文之事》:“吾何~一丰?。”

⑦<动>爱好.《阿房宫赋》:“秦~纷奢,人亦念共家。”

爱服心甘情愿地服从.

文言文中辟的用法

汉字

释义 bì

①<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铸刑书。”

②<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

③<动>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

④<动>通“避”。《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

①<动>开;开启。《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处。”

⑤<动>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道引轻身。”

辟易1. b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数里。”2. p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不操床,不出粪。”

文言文中 影 的用法

影yǐng

1. 人或物体因遮住光线而投下的暗像或阴影。

例:《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2. 指光、光线。

例: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三:「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3. 镜面、水面等映照出来的人、物虚像。

例:《后汉书?朱浮传》:「引镜窥影,何施眉目?举措建功,何以为人?」

4. 指图绘的佛像或人物肖像。

例:《红楼梦》第五三回:「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著荣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

5. 接在名词后,表示模糊的形象。例词:鸿影;帆影。

6. 谓对镜或对水映照形貌。

例:明无名氏《比事摘录·人物同愚》:「山鸡自爱其毛,终日影水,目眩则溺。」

7. 映照,照射。

例:《西游记》第十二回:「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

8. 影射,暗指。

例: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徐柳泉谓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

9. 放映。

例: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10. 摹写。也指影印。

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书籍很有些出版了。」

11. 隐;躲藏。

例:北周庾信《西门豹庙》诗:「漳流鸣磴石,铜雀影秋林。」

12. 遮蔽;遮盖。

例: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朝鲜的雾又多又怪,说来就来。先从前面大山峡涌起来,影住天,影住山,尘头似的滚滚而来。」

文言文中何的用法?

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溼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文言文中虽的用法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文言文中“略”的用法

略:

1、动词,侵夺,夺取。如:进兵北略地。

2、名词,谋划。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3、名词,要点。如:此其大略也。

4、形容词,简略。如:减其一字太略。

5、副词,大致,大概。如: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6、副词,丝毫。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副词,稍微。如:略知一二。

还有其他义项,不过一般用不着。

文言文中,被的用法

文言中被的用法:

常同“披”,覆盖。如:恩被四泽,德被四海。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 表面 [surface]

〈动〉

1. 被覆;遮盖 [cover]

被袗衣。——《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左传·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楚辞·招魂》

乃祖吾离被苫盖。——《左传·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 阮籍《咏怀》

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被体(涂满全体);被覆(覆盖,掩蔽;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3. 蒙受,遭受 [suffer from]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禹、 汤被之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又如:被水(遭水灾);被命(奉命;受命)

5. 及;到达 [arrive]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6. 又如:被及(延及,广及)

7. 加;施加 [add;***ly]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四海之外)。——《书·尧典》

〈介〉

1. 表示被动:叫;让 [-ed+by]

妆成每被秋娘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烧。——《广州军务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被 pī

基本字义

1. 古同“披”,覆盖。

详细字义

〈动〉

1. (后作“披”)

2. 搭衣于肩背 [drape over]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明月兮佩宝璐。——《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被巾(披巾);被缁(披上缁衣。谓出家当僧尼);被以虎文(披上虎皮。喻指新增声势);被衣(把衣服披在肩背上);被练(古代徒兵的一种披在甲外的练袍;亦借指披练袍的徒兵)

4. 穿着 [wear;put on]

同舍生皆被绮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被甲持兵(被甲执兵,被甲载兵。被坚执锐);被坚执锐(被甲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被朱佩紫(穿红袍,挂紫绶。谓身为大官);被孝(穿着守丧的服饰)

6. 靠近;依傍 [be near;close]。如:被边(靠近边界)

7. 开启 [open]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8. 又如:被发(发不束而披散);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被发佯狂(披散头发,装作疯狂。古时作为一种避世全身的行为);被发跣足(披头散发,赤着脚);被发缨冠(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上详见::dict.baidu./s?wd=%B1%BB

文言中被动用法:

①为**所#

②#于**

#:(动词或作动词用的词)

**:(名词或作名词用的词)

如:为情所困,

激于义愤。

古文畏影恶迹什么道理

阅读

黄琬聪慧

训练

1、杨修啖酪

2、王戎识李

3、诸葛恪得驴

4、谢道韫咏絮

5、曹冲称象 阅读

陆绩怀橘

训练

1、黄香温席

2、陈遗贮焦饭

3、哑孝子

4、郑人买履

5、鲁人锯竿入城 阅读

文徵明习字

训练

1、智永退笔冢

2、一箧磨穴砚

3、王羲之书六角扇

4、掩耳盗钟

5、红毛毡 阅读

神钟辨盗

训练

1、盲子窃钱案

2、张佐治遇蛙

3、焚猪见真情

4、蜜中鼠屎案

5、谜语一则 阅读

鹦鹉灭火

训练

1、鳝救婢

2、二鹊救友

3、知恩图报

4、蝙蝠

5、杀驼破瓮 阅读

鼠画逼真

训练

1、虎画

2、正午牡丹

3、朱元璋画像

4、苏东坡画扇

5、铁杵磨针 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训练

1、食粥心安

2、鉴真东渡日本

3、少年志存高远

4、陈蕃有大志

5、画龙点睛 阅读

包惊几笃于友谊

训练

1、黄仙裳济友

2、刘氏善举

3、李氏之友

4、田真兄弟

5、.张用良不杀蜂 阅读

放驴破案

训练

1、赛跑定案

2、拷打羊皮露真相

3、钱若赓断鹅

4、欧阳晔破案

5、螳螂杀蛇 阅读

伯乐爱马[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

训练

1、人有卖骏马者

2.、的卢救主

3、马啮盗髻

4、王行思爱马

5、齐人攫金 阅读

黠猱

训练

1、乌鸦喜谀

2、黠鼠

3、粤令好谀

4、子产受骗

5、狮子王与豺 阅读

林逋养鹤

训练

1、鹤亦知人意

2、明义法师之鸠

3、鹿亦有智

4、喜嗔之人

5、艾子邻人卖犬 阅读

道士救虎

训练

1、越人道上遇狗

2、张***复猎

3、隋侯救蛇获珠

4、华隆因犬获救

5、齐人有好猎者 阅读

韩信受辱

训练

1、韩信始为布衣时

2、天下有大勇者

3、韩娥善歌

4、冯相与和相

5、南方多没人 阅读

子罕弗受玉

训练

1、公孙仪不受鱼

2、杨震“四知”

3、迂公修屋

4、庖夫

5、治驼 阅读

樊重树木

训练

1、一生之计在于勤

2、张溥与“七录斋”

3、用力多者收功远

4、为者常成

5、望梅止渴 阅读

刘庭式娶盲女

训练

1、韩云门与盲女偕老

2、孙泰

3、二犬情深

4、雁家

5、义犬报火警 阅读

曾子杀猪

训练

1、陈谏议教子

2、陈万年教子

3、卞庄子刺虎

4、势利鬼吴生

5、偷鸡贼的托词 阅读

宋濂苦学

训练

1、葛洪苦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欧阳修家教

4、司马光幼时

5、程门立雪 阅读

项籍不肯竟学

训练

1、赵某误子

2、高凤笃学

3、王充市肆博览

4、赵伯公肥大

5、燕人返国 阅读

鲁侯养鸟

训练

1、揠苗助长

2、砚眼

3、农夫耕田

4、稚犬

5、鷧鸟中计 阅读

镜喻

训练

1、枭将东徙

2、世无良猫

3、河豚之死

4、刻舟求剑

5、鹬蚌相争 阅读

陈在衡啐鬼

训练

1、曹竹虚族兄遇鬼

2、疑鬼

3、畏鬼致盗

4、畏影恶迹

5、鸲鹆噪虎 阅读

孟母三迁

训练

1、孟母戒子

2、孟母不欺子

3、秦西巴纵麑

4、屠夫吹狼

5、郢书燕说 阅读

陶母责子

训练

1、陶侃尝出游

2、木屑竹头

3、墨子怒耕柱子

4、李存审戒子

5、芒山盗临刑 阅读

欧阳修论作文

训练

1、读书与作文

2、卖瓜减字

3、修改一法

4、歧路亡羊

5、二叟钓鱼 阅读

关羽刮骨疗毒

训练

1、张飞横矛当阳桥

2、次非斩蛟

3、溺鼠

4、鸡感恩

5、猫儿索食 阅读

顾况戏白居易

训练

1、刘道真戏谑

2、唐明皇赐名

3、偷鸭求骂

4、何梅谷之妻

5、庸医 阅读

老马识途

训练

1、马诉冤

2、楚人有担山鸡者

3、某甲夜暴疾

4、涸泽之蛇

5、盗牛者强辩 阅读

王烈义行[王烈以德威人]

训练

1、于令仪诲人

2、乡人藏虱

3、别字秀才[秀才读别字]

4、画鬼易

5、吹牛 阅读

老妪斗辽敌[唐河店妪传]

训练

1、巾帼潘将军

2、擒贼

3、吕某刺虎

4、笼中鹦鹉

5、搔痒

训练 阅读

子路见孔子

训练

1、孙权喻吕蒙读书

2、响遏行云

3、王元章砍神像

4、空中楼阁

5、熊与坎中人 阅读

任末好学勤记

训练

1、蛇衔草

2、智犬破案

3、神针道人

4、杨务廉有巧思

5、多言何益 阅读

盲人摸象

训练

1、盲子道涸溪

2、瞎子触象

3、木刻钟馗

4、商鞅立木

5、阿柴折箭以喻 阅读

匡衡凿壁借光

训练

1、承宫拾薪苦学

2、蔡侯纸

3、牧竖拾金

4、解铃系铃

5、认“真”[艾子后语(文2)] 阅读

武城旋风

训练

1、地震

2、多忧者

3、穿井得一人

4、不识自家

5、两瞽 阅读

焚鼠毁庐

训练

1、莽汉断棘

2、宾卑聚***

3、齐之好勇者

4、引婴儿投江

5、楚人有不识姜者 阅读

南岐人之瘿

训练

1、狂泉

2、鼠技虎名

3、北人不识菱者

4、病忘

5、斗牛而废耕

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畏影恶迹》意思

古文畏影恶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原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shuò)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译文有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于是拼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他不知道,自己跑得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阴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

影子的文言文

译文:

有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不知道,自己走得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荫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他还以为是自己走得不够快,于是拚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

庄子认为,人往往因为无知和愚蠢,做事与愿违的事情;如果不做,反而更能接近自己的目标。庄子是最早以人的本身与人的影子之间的关系设喻的中国思想家,从此后继者不绝,比如擅长说理而不善于设喻的荀子,虽然他的著作中寓言极少,但他被庄子这个寓言的生动巧妙所感染,于是就改造了这个寓言:有个愚人叫涓蜀梁,他在月夜走路,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鬼;他又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魅。他害怕得狂奔,到家后一松气,就吓死了。

庄子用“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来说明“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与庄子不同,荀子用这个寓言来说明一切鬼神都是人的自我妄想。荀子是先秦最彻底的无神论者,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最富有实践理性的人,关于鬼神,他的名言是“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与荀子改造庄子寓言,用于说明无神论主张相反,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里,把庄子的寓言改造成了一个神话:有一种水中的怪物叫蜮,专门含着沙子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致死。

启示: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1. 文言文 畏影恶迹

有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不知道,自己走得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荫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他还以为是自己走得不够快,于是拼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

庄子认为,人往往因为无知和愚蠢,做事与愿违的事情;如果不做,反而更能接近自己的目标。庄子是最早以人的本身与人的影子之间的关系设喻的中国思想家,从此后继者不绝,比如擅长说理而不善于设喻的荀子,虽然他的著作中寓言极少,但他被庄子这个寓言的生动巧妙所感染,于是就改造了这个寓言:有个愚人叫涓蜀梁,他在月夜走路,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鬼;他又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魅。他害怕得狂奔,到家后一松气,就吓死了。

庄子用“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来说明“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与庄子不同,荀子用这个寓言来说明一切鬼神都是人的自我妄想。荀子是先秦最彻底的无神论者,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最富有实践理性的人,关于鬼神,他的名言是“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与荀子改造庄子寓言,用于说明无神论主张相反,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里,把庄子的寓言改造成了一个神话:有一种水中的怪物叫蜮,专门含着沙子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