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翻译_凶年饥岁的凶年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0 0
  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
  2. 凶年饥岁的成语典故
  3. 民本有关诗句
  4. 国有三不祥文言文练题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翻译_凶年饥岁的凶年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③。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⑥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①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①。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②宣王不听,“燕人畔”。王曰:“吾甚慙于孟子。”③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④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又有人说,“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

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秦使张仪以土地之利诱骗楚怀王与齐绝交。楚齐已经断交,楚也发觉见欺。公元前312年,楚***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在石丘遇到宋牼。《告子下》记,宋牼听到秦楚要打仗,准备去说秦、楚罢兵。孟子问宋牼,用什么宗旨去说秦、楚?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反对言“利”,主张讲“仁义”。他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他说:“先王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滕文公下》记,孟子的***万章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孟子不久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乐正子为政。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①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和杨朱学派的势力最大。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①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②孟子痛斥杨、墨学派,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卫)先圣之道,距杨、墨,放*辞,邪说者不得作。”③他说,他这样严厉地驳斥杨、墨的异端邪说,是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个圣人的事业,他要正人心,就必须辟杨、墨。他的***公都子告诉他,别人都说他好辩论,他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④。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⑤,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⑥孟子的***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应劭《风俗通·穷通》、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孟子》十一篇。赵岐《孟子题辞》分辨了真伪说:孟子“著书七篇”“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也。”今本《孟子外书》,系明人伪作。

《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教育思想等。注释本甚多,主要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及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

导语:《端正好·上高监司》是一篇较长的元曲,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端正好·上高监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学习!

众生灵遭磨障[一],正值着时岁饥荒。谢恩光[二],拯济皆无恙,编做本词儿唱。

[滚绣球]去年时正插秧,天反常,那里取若时雨降[三],旱魃生四野灾伤[四]。谷不登,麦不长,因此万民失望。一日日物价高涨,十分料钞加三倒[五],一斗粗粮折四两[六],煞是凄凉。

[倘秀才]殷实户欺心不良[七],停塌户瞒天不当[八]。吞象心肠歹伎俩[九]。谷中添秕屑,米内插粗糠,怎指望他儿孙久长!

[滚绣球]甑生尘老弱饥[一○],米如珠少壮荒[一一]。有金银那里每典当[一二]?尽枵腹高卧斜阳[一三]。剥榆树餐,挑野菜尝。吃黄不老胜如熊掌[一四],蕨根粉以代糇粮[一五]。鹅肠苦菜边根煮。荻笋芦蒿带叶{口庄}[一六],则留下杞柳株樟。

[倘秀才]或是捶麻柘稠调豆浆,或是煮麦麸稀和细糠。他每早合拿擎拳谢上苍[一七]。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

[滚绣球]偷宰了些阔角牛,盗斫了些大叶桑。遭时疫无棺活葬,贱卖了些家业田庄。嫡亲儿共女,等闲参与商[一八]。痛分离是何情况?乳哺儿没人要撇入长江。那里取厨中剩饭杯中酒,看了些河里孩儿岸上娘,不由我不哽咽悲伤。

[倘秀才]私牙子船湾外港[一九],行过河中宵月朗,则发迹了些无徒米麦行[二○]。牙钱加倍解[三一],卖面处两般装,昏钞早先除了四两[二二]。

[滚绣球]江乡相,有义仓,积年系税户掌。借贷数补答得十分停当,都侵用过将官府行唐[二三]。那近日劝粜到江乡,按户口给月粮。富户都用钱买放,无实惠尽是虚桩[二四]。充饥画饼诚堪笑[二五],印信凭由却是谎[二六],快活了些社长知房[二七]。

[伴读书]磨灭尽诸豪壮,断送了些闲浮浪。抱子携男扶筇杖,尪羸伛偻如虾样[***]。一丝好气沿途创,阁泪汪汪。

[货郎儿]见饿殍成行街上[二九],乞出拦门斗枪。便财主每也怀金鹄立待其亡[三○]。感谢这监司主张,似汲黯开仓[五一]。披星戴月热中肠,济与粜亲临发放。见孤孀疾病无皈向,差医煮粥分厢巷,更把赃输钱分例米,多般儿区处的最优长[三二]。众饥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长。

[叨叨令]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三三],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庞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三四]。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歌,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

[三煞]这相公爱民爱国无偏党[三五],发政施仁有激昂[三六]。恤老怜贫,视民如子,起死回生,扶弱摧强。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恨不得展草垂缰[三七]。覆盆之下,同受太阳光[三八]。

[二煞]天生社稷真卿相,才称朝廷作栋梁。这相公主见宏深,秉心仁恕,治政公平,莅事慈祥。可与萧曹比亚[三九],伊傅齐肩[四○],周召班行[四一]。紫泥宣诏[四二],花衬马蹄忙。

[一煞]愿得早居玉笋朝班上[四三],伫看金瓯姓氏香[四四]。入阙朝京,攀龙附凤[四五],和鼎调羹[四六],论道兴邦。受用取貂蝉济楚[四五]。衮绣峥嵘[四八],珂佩丁当[四九]。普天下万民乐业,都知是前任绣衣郎[五○]。

[尾声]相门出相前人奖[五一],官上加官后代昌。活被生灵恩不戽,粒我蒸民德怎偿[五二]。父老儿童细较量,樵叟渔夫曾论讲,共说东湖柳岸旁[五三],那里清幽更舒畅,靠着云卿苏圃场[五四],与徐孺子流芳挹清况[五五]。盖一座祠堂人供养,立一统碑碣字数行,将德政因由都载上,使万万代官民见时节想。

注释

[一]磨障:折磨,障碍。

[二]恩光:犹“恩德”,此指高监司放赈救民。

[三]取: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得”“着”。时雨:下得正是时候的好雨。

[四]旱魃(ba):旱神。《神异经》:“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

[五]料钞:元初发行的新币,它是以丝料作本位的,故名“料钞“。加三倒:旧钞兑换新钞,要加三成,这是说钞票贬值。倒:兑换。

[六]折四量:打四折计算。这是因为钞票贬值,买粮时只能打个四折。

[七]殷实户:富裕户。殷实,富裕,厚实。

[八]停塌户:囤粮户。元代有“塌仓”,即堆栈。停塌,就是停积起来的意思。

[九]吞象心肠:比喻贪得无厌的心。《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吐其骨。”

[十]甑生尘:形容贫苦人家断炊已久。典出《后汉书·范冉传》:“(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

[一一]米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一二]那里每:犹言“怎么”“何处”。

[一三]枵(xiao)腹:饿着肚皮。枵 :空虚。

[一四]黄不老:一种野莱。熊掌:一种珍贵的食品。

[一五]糇粮:干粮。

[一六]荻笋、芦蒿:皆野生植物。{口庄}:同“{口童}”,吞、咽的意思。

[一七]上苍:天,上帝。

[一八]等闲参与商:随便分离。等闲,轻易,随便。参、商,二星名,一西一东,此出彼入,永远不能相见。这是借以喻骨肉分离。

[一九]私牙子:私商,走 私的商人。

[二○]则:只。发迹:旧谓一个人由贫穷而富贵。无徒:坏家伙,无赖之徒。

[二一]牙钱:佣钱,买卖介绍人从中得到的`行佣钱。

[二二]昏钞:破烂了的纸币。

[二三]将官府行唐:对官府那边搪塞。行,这边,那边。唐,同“搪”。

[二四]实惠:实际的好处。虚桩:空事,虚***的行为。

[二五]弃饥画饼:喻用空想来进行欺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载:智闲禅师不能回答祐和尚所提出的问题,“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言可将酬对,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尽焚之。”

[二六]印信凭由:指关防、单据。

[二七]社长:一社之长,见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永祖还乡》注[二]。知房:分管县衙门内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管事书办。

[***]尪赢(wang ying)伛偻:瘦弱驼背。

[二九]饿殍(piao):饿死的人。

[三○]鹄(hu)立:谓如鹄之延颈而立,形容焦切的期待。《后汉书·袁绍传》:“今整勒士马,瞻望鹄立。”鹄:天鹅。

[三一]似汲黯开仓:汲黯,字长儒:西汉有名的直臣,多次犯颜敢谏,面折廷过。《史记·汲黯列传》:“何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汲黯)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贫民。”这里指的是这件事。

[三二]区处:分别处置。

[三三]生放:放债生息。

[三四]填沟壑:言倒毙在野外。《 孟子 ·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三五]无偏党:没有偏私。

[三六]发政施仁:言行仁政、施仁义。

[三七]展草垂缰:言变犬马以报恩德。展草的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李信纯醉卧在草地上,碰巧草地起了火,他的爱犬黑龙往池,用自己的皮毛沾水以浸草地,隔断火路,以救其主。垂缰的故事是前秦苻坚被慕容冲追逐,跌落水中,其马跪了前足,使得援缰上马,登岸逃走。

[三八]“覆盆之下”二句:喻政治黑暗,见不到光明

[三九]萧曹:萧,萧何;曹,曹参。都是西汉的贤相。

[四○]伊傅齐肩:跟伊尹、傅说并列。伊尹,是商汤的贤相,傅说是殷高宗的贤相。

[四一]周召班行:与周公、召公是一类的。 周公旦 、召公奭者是成王的贤相。

[四二]紫泥宣诏:古代皇帝的诏书要用紫泥封面,加上印信。

[四三]玉笋朝班:言朝班中出类拔萃的人。《新唐书· 李宗闵 传》:“(闵)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痒、袁都等,世谓之玉笋。”

[四四]金瓯:喻完整的国家。《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

[四五]攀龙附凤:这里喻依靠君主以建功立业。

[四六]和鼎调羹:喻宰相处理政事,犹厨师烹调食物,咸得其宜。

[四七]貂蝉:达官贵人的代称。《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王当},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济楚:严整的样子。

[四八]衮(gun)绣:古代皇帝及上公所穿的卷龙袍。峥嵘:非凡的气象。

[四九]珂佩:玉制的装饰品。珂,马 勒上的饰物。佩:玉佩。丁当。佩玉的响声。

[五○]绣衣郎:这里指提刑按察司。《汉书·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滑,治大狱。

[五一]相门出相:言后继有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臣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五二]粒我蒸民:使老百姓有饭吃。《书·益稷》:“蒸民乃粒。”丞民:众民,亿万人民。粒,动词,言以谷物为食。

[五三]东湖:湖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东南。

[五四]云卿苏圃场:苏云卿,广汉(今四川射洪)人。《宋史·隐逸下·苏云卿传》:“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

[五五]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因不满宦官专政,不应徵聘。世称“南州高土”。

凶年饥岁的成语典故

小题:

C

小题:

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注释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小题:

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小题: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民本有关诗句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举例造句: 夫为令之职,必使境内之民凶年饥岁免于死亡。 ★宋《二程全书·外书十二》?

国有三不祥文言文练题

1. 关于民本诗句

关于民本诗句 1. 孔孟中关于民本的语录有哪些,只需原文,谢了

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译文: 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

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却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

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6.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人要是没有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

就象牛车、马车上没有车辕与横木相接的部分,牛车、马车怎么能够行走呢?”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颜回啊!”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1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近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为了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经常发愤得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啊!’”1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孔子说:“他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1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1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 《论民本》的原文翻译全篇

《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论民本》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所写的《论民本》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

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

《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

1、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一句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正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2、原诗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作品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4. 论民本的原文翻译全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

’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

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

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1. 国有三不祥文言文翻译 wap.5156edu

齐景公外出打猎。

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

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

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山沟遇见蛇,山沟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2. 文言文阅读(10分)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小题1:B(2分)

小题1:D(2分)

小题1:(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小题1: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小题1:B中与例句都是“表承接”。

小题1:凄应是使动用法,使……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1.左右/数谏不听 2.于是,就;通“悦”,高兴,喜悦;进谏 3.鲁哀公沉默深思,感慨地反省自我 4.鲁哀公听了宰折瞧的话,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自己身上确是存在着“三不祥”,不行礼义,嗜欲无止,不听强谏,所以放弃向西扩建住宅的想法。

5.示例一:我欣赏鲁哀公,欣赏他遇事多征求意见,做到耳听八方,并敢于放弃自己的错误做法,作出正确决断。示例二:我欣赏宰折睢,欣赏他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欣赏他说话前有铺垫,后有照应,欣赏他聪明,目光远大,欣赏他该说时大胆的说,不该时时坚决不说,或等待时机再说。

(意思对即可)。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1.左右/数谏不听

2.于是,就;通“悦”,高兴,喜悦;进谏

3.鲁哀公沉默深思,感慨地反省自我

4.鲁哀公听了宰折瞧的话,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自己身上确是存在着“三不祥”,不行礼义,嗜欲无止,不听强谏,所以放弃向西扩建住宅的想法。

5.

示例一:我欣赏鲁哀公,欣赏他遇事多征求意见,做到耳听八方,并敢于放弃自己的错误做法,作出正确决断。

示例二:我欣赏宰折睢,欣赏他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欣赏他说话前有铺垫,后有照应,欣赏他聪明,目光远大,欣赏他该说时大胆的说,不该时时坚决不说,或等待时机再说。

(意思对即可)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左右/数谏不听

小题1:于是,就 通“悦”,高兴,喜悦 进谏

小题1:鲁哀公沉默深思,感慨地反省自我

小题1:鲁哀公听了宰折瞧的话,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自己身上确是存在着“三不祥”,不行礼义,嗜欲无止,不听强谏,所以放弃向西扩建住宅的想法。

小题1:示例一:我欣赏鲁哀公,欣赏他遇事多征求意见,做到耳听八方,并敢于放弃自己的错误做法,作出正确决断。

示例二:我欣赏宰折睢,欣赏他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欣赏他说话前有铺垫,后有照应,欣赏他聪明,目光远大,欣赏他该说时大胆的说,不该时时坚决不说,或等待时机再说。

译文:鲁哀公意图往西扩建住宅,史官极力劝阻他,认为往西扩建住宅不吉利。鲁哀公变了脸色发脾气,身边的人劝谏都不听。鲁哀公问太傅宰折睢:“我想要扩建住宅,史官认为不吉祥,你是如何认为的?”宰折睢说:“天下有三样不吉利的事,往西扩建住宅不在其中。”鲁哀公非常高兴。过了一会,鲁哀公又问道:“什么是所谓的三件不吉祥的事呢?”宰折睢回答说:“第一不吉祥的事是不行礼义,第二不吉祥的事是嗜欲无度,第三不吉祥的事是不听劝谏。”鲁哀公沉默深思,感慨地反省自我,于是就不往西扩建住宅了。

6. 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

20.买椟还珠 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21.工人善琴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23. 晏子谏齐景公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

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

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26. 口技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

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

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

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

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

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

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

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27.孟子谏邹穆公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28.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 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 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 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9. 游侠朱家轶事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

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 其馀庸人不可胜言。

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家无馀财,衣不完***,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既阴脱季布将军之阸,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 30. 鲁人窃糟为酒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

7. 《吕氏春秋·权勋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

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之道也?"虞公弗听,而***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

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译文: 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 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

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

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

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

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杀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

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

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

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 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

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

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中山诸国有个厹繇(qiúyó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 就给厹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

厹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

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军队必定跟随着到来。"厹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

厹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

"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厹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厹繇国就灭亡了。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

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军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

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

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