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徭薄税的历史典故,轻徭役薄赋税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11 0
  1. 中国古代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民计民生问题,试举唐宋时期的两例加以说明。
  2. 中国在哪些历史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3. 轻徭薄赋在历史上怎么理解比较通俗?它最早产生于哪一朝代?
  4. 汉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具体制度如何?

文景之治原因,***取的措施,表现各是什么?

“文景之治”的出现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定田租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

(二)改革法律,废除秦朝的株连,关心民众疾苦,用笞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肉刑.这里还有一个缇索救父的故事.缇索,汉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文帝时,淳于意有罪要受刑,诏命解送长安,当时肉刑尚未解除,淳于意临行骂他的女儿说:“我没有儿子,遇到急事,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缇索便跟着父亲到了长安.上书给皇帝,表示愿意卖身为官婢来赎父罪,文帝怜悯她,下令废除肉刑,赦免了淳于意.景帝继续减轻刑罚,各级官吏亦断狱从轻.

轻徭薄税的历史典故,轻徭役薄赋税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减省财政支出.文帝统治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景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与秦始皇的大兴土木,“阿房宫,八百里”,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

----------------

2.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上.首先政治上他延续汉景帝时就开始的削弱藩王权利及势力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实行盐铁等有中央控制的措施来实现中央对地方经济及政治的遏制,进一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军事上主要是同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保证了汉王朝日后免受外族骚扰侵略,保证汉朝的边疆的安危,维护了汉朝的稳定,同时他还解决了当时的南越问题,使其从秦后重新进入中央的控制中,为华夏的统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就是文化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对中央集权的控制是很有帮助的,使皇帝的皇权达到极限,便于当时国家的管理和稳定.应该说,他的政绩还是很大的.蛋同时,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严重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使当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汉朝中央的经济也一度面临崩溃.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对后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蛋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应该说他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历史程序,使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状态而没有新的出路才有近代中国的屈辱的.总体感觉还是功大于过的.

文景之治原因、措施;大统一的四方面表现

在秦末大乱后天下必然思定。加上从刘老三开始就***取的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让社会自然发展,对外和亲换取安定发展时间,这是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文景二帝时,均依然是萧规曹随,没有太多改变,并且两个皇帝均比较开明,不奢靡不昏庸,从开国到汉景帝时前后60年,除去吕氏之乱,内乱很少,生产力发展的很平稳。几十年积累到汉景帝就是比较繁荣了。到武帝为鼎盛。

文景之治的措施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减轻赋税,与民生息。 追问: 有四点的也 回答: 给你两点都不错啦! 追问: 你以为我不知道啊,要不是要完成任务,我才不问这么弱智的问题呢 回答: 切,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还要你来说?

“文景之治”,两位皇帝在政治方面***取了哪些措施

汉文帝和汉景帝面对当时经济衰微的西汉,为了能够增强国力,促进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纳黄老之学,做了如下举措:第一,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刘邦登基之后,认为秦朝时期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是农民举兵造反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他做皇帝之后,便约法省禁,下令减轻农民的田赋税率,复十五税一,以此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文帝在沿袭这些举措之后,还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更大程度的降低了田租,这个时期的田租是整个封建中国最低的。

第二,鼓励生产发展,增加税收的来源,重农抑商。汉文帝曾多次劝课农桑,并且不定期的减免农民税赋,但是对于商业方面却是加以抑制,征收许多的工商杂税来充盈国库。

第三,倡俭禁奢。汉文帝与汉景帝都十分的节俭,两人在位相加总共四十多年,不曾铺张浪费过,平时生活都十分简朴。汉景帝还曾经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示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产品。

第四,***用“贵粟”政策。之前统治者一直在鼓励百姓生产农业,因此使得粮食十分的多,粮价也就下跌了。汉文帝便提出“贵粟”政策,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得全国上下的粮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五,他们借鉴周朝和秦朝的政治体制,使用郡国并行制来实行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文景之治的背景.原因.主要措施(最好是书上的原话)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

文景之治 - 主要措施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 *** 财政收入。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文景之治 - 抑制豪强

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

文景之治,汉武中兴,贞观之治,贞观遗风,***盛世,康乾盛世。这几个时期***取的措施

任人唯贤,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虚心纳谏

“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背景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 汉孝景帝

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二十三年。汉景帝刘启(前157年~前141年),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文景之治是什么时期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1] 和十二年[2] 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3]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4]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5]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定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5]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6]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6]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之治是什么典故?

出于秦朝统治的残暴和秦末连年战争,西汉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史载当时“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汉高祖***用道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政治。惠帝、吕后时期(前194—前180)丞相曹参沿袭萧何辅佐汉高祖的成规,“举事无所变更”。到了文帝、景帝时(前179—前141)继续“与民休息”,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刘邦中子,高帝十年(前196)立为代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平定诸吕叛乱后,为了恢复政治局面的稳定,宗室大臣们经过反复慎重谋议,决心迎立“仁孝宽厚”的代王为帝,是为汉文帝,“天下诸侯万民皆以为宜”,可谓是众望所归,刘恒在位凡二十三年。刘启(前189—前141)文帝太子。公元前157年即位,是为汉景帝,在位十六年。

汉文帝即位后,结束了诸吕篡权所造成的混乱状态,在高、惠着力恢复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取“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措施。

一、减免田租算赋。秦时,收大半之赋,文帝实行“减省租赋”。文帝前二年(前178)和前十二年曾两次实行减收“今年田租之半”,即由汉初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文帝十三年以后直到他死前的十一年间,又下诏完全免收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明文规定田租为三十税一,以后相沿不变。文帝时,算赋(人头税)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二、减轻徭役。文帝二年下诏“务省繇(同徭)费以便民”,把原为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同年诏令列侯之国,因“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可减轻关东漕送京师之苦。又可减少地方徭役、卫卒。景帝二年(前155),又将秦时十七岁傅籍为公家服徭役的制度改为二十岁始傅(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为二十三岁,是武、昭时事)。

三、提倡节俭。史称“孝文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饰,无所增益”。“损食膳,不听乐”,,欲建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估算,需用黄金一百斤。文帝认为“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遂取消营建***。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平时身着黑色厚缯,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四、重农抑商,人粟拜爵。文帝对发展农业生产非常重视,曾经多次释出诏令劝农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治理国家没有比它更重要)。具体办法是“驱民地著”,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严格户籍制度,不许迁徙。同时实行贵粟政策来打击商人、***者对农业经济的破坏。他接受政治家晁错“贵粟”的主张。为了提高谷价,不使谷贱伤农,晁错向文帝提出“人粟拜爵”的建议,准许富人(主要是商人)用粮食换取国家的爵位。晁错认为,这一办法实行后,边境和郡县的积粟(粮食储存)都可以得到充足保证,这样就有条件免除天下田租。人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可以暂时得到改善。

五、平狱缓刑。在恢复经济的同时,“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沿袭秦律的严刑苛法。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者处死,轻者没人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元年下诏废除。又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联接),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人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怜悲其意,下令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时又减轻笞刑。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但责大指,不求细苛,因此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措之风”,及“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同悦)喜”,“犯者寡”之说。

大猩猩六、改革吏治,任用贤良。文帝主张用廉者、长者为吏,从中央到地方,从大臣到一般官吏,多用长者廉者为吏。文帝时大胆起用有胆识、有能力的新人,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对张释之、周亚夫的任用。张释之,初以赀为骑郎,十年不得调。后因论述“秦失汉兴”显出其政治见解;面折廷争,执法不阿显出其政治品德而受到文帝赏识,被提升至廷尉,成为“天下名臣”。而周亚夫,原为河内守,为防备匈奴被任命为将军驻军细柳。文帝劳军时,见其治军严明,赞叹为“真将军”,临终还对太子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不出文帝所料,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即由亚夫平定。文帝还广泛吸收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参与管理政事,他即位第二年,即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以后又诏举贤良文学士,并亲览对策。他还防止宠臣弄权和外戚掌权。他任用贤良这就改变了一代吏风,使他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繁殖如此迅速,而粮价亦大大降低,“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和武帝初,国家已较富庶,“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不可食”。可见文帝、景帝在治理封建国家中是有业绩的。封建史家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司马迁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班固说“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风流笃厚,楚罔疏阔”。司马光说“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其实质是为了保护地主阶级长治久安而***取的一种调节政策,是地主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农民实行的一种权宜之计,客观上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农民进行生产的要求,因而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景之治的拼音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中国古代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民计民生问题,试举唐宋时期的两例加以说明。

这题目有问题……如果问汉高祖、汉文帝或者汉景帝***取轻徭薄赋倒还说得过去,汉武帝什么时候轻徭薄赋了?

在前期也许可以说得上是轻徭薄赋,因为延续了他父祖三代人的政策。在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便开始扩军备战迎战匈奴,此外还要治理黄河大堤。对匈奴的三次进攻虽然稳固了汉朝的北方边界,但可想而知,战争就需要士兵,士兵的来源就是徭役,打仗还需要运送粮食。漠北一战汉朝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大宛一战,李广利两次方才攻克大宛,威慑西域(顺便还带回来了汗血宝马)打仗需要钱,钱当然不可能问汉武帝要,肯定是增加赋税问百姓要。试问轻徭薄赋哪来的?

在后期到汉武帝晚年,他建明堂,垒高坛,树“泰一”尊神,大搞顶礼膜拜,并且靡费巨资,多次封禅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莱真神。为了通神求仙,他听信方士之言,把宫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样,还造30丈高的铜柱仙人掌,用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饮之,以为可以长生不老。并任用江充,最终酿成“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受诛连者数万人。

经济上,由于汉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和肆意挥霍,国库已经空虚。汉武帝用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专卖,并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使吏制进一步***。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

军事上,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刘屈牦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后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被下狱。此时李广利正在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恐遭祸,欲再击匈奴取得胜利,以期汉武帝饶其不死。但之后兵败,李广利只得投降匈奴。

以上种种打击使汉武帝心灰意冷,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全面检讨自己的过失,承认行政视察,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重新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这点可以说汉武帝比秦始皇伟大,所谓秦皇汉武……

中国在哪些历史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唐代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君臣在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有所重视,并尽力将社会冲突的危险控制在最低的程度。唐太宗一生践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将儒家一贯倡导的“取于民有制”原则变成行动的纲领。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方田均税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均输法 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轻徭薄赋在历史上怎么理解比较通俗?它最早产生于哪一朝代?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话是: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这段译文的意思是,皇帝与大臣们讨论如何才能禁止盗贼横行,还天下太平。有的大臣说需要严刑峻法来控制,皇帝听后不以为然,皇帝认为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太重,官吏贪得无厌,百姓生活艰难,不堪重负所致,如果朝廷轻徭薄税,选贤任能,使得百姓能吃饱穿暖,他们自然就不会再去当盗匪,几年后,四海升平,百姓素质明显提高,到那时没有人会将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据为己有,而每家每户到了晚上也可以把大门窗开卧床而眠,不必担心会有盗贼出入,来往商旅旅客也可以露宿野外而不必担心会有任何危险。

所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表达的就是国家安定,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品德高尚。

那么,原文里的?上?也就是皇帝,指的是谁呢?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而这段话所描述的太平盛世就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真正做到了轻徭薄税,选贤任能,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局面。

但是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贞观之治究竟有没有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看待,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赞赏某一太平盛世可以,但若说真正能做到就未必了。因为在我看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其中是有夸大的成分参杂其中的。

事实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任何时期,都有阶级的划分,所以社会矛盾是永远都会存在的,所谓的天下大同,***平等只不过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和某些人的美好憧憬罢了,没有哪一个人或者统治阶级能够真正做到。这个世界上最难揣测的最难统一的就是人心,而且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这个世界也充满了诱惑,所以谁又能真正的做到无欲无求,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呢?

汉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具体制度如何?

一个君主要想得到人心,重中之重便是变更税收方式。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王朝,赋税问题黎民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依据历史时间状况我们可以发觉,越发热闹的时期,赋税便会越少,越发战争陆续、颠沛的时期,赋税反倒越比较严重。

我国历史上能称之为绝顶繁荣昌盛阶段那么就迫不得已数汉朝。汉朝国家富强,人民日常生活幸福安康,没有战争,没有***案件,一片祥和。史籍中也说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那一个阶段大家 的幸福感很高,在其中一大缘故也是由于赋税低。那麼,汉朝百姓的赋税是确实轻徭薄赋吗?

尽管说汉朝君主汲取了先前的经验教训,在汉初之时就逐渐推行“轻徭薄赋”的现行政策。可是事实上,此刻的赋税低只不过是指的“田租”低。要了解,古时候的一般百姓是没彻底属于自身的农田的。她们所具有的农田等同于是国家租用给他的。因此每一年,百姓必须向朝中上缴田租,也就是别名的土地税。尽管汉朝将百姓的田租降低了许多,可是税收当中并非仅有田租这一项,田租只是是所有税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免减的也就是赋税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那时候有一种叫做“更赋”的税收实际上才算是让大家 最头痛的。“更赋”实际上是指自身的“免疫能力赋”。汉朝的兴盛离不了百姓的艰辛辛勤劳动。可是朝中每一年都要很多的人工去建造水沟、建造古城墙这些。因此必须每一户人家派遣一名人力资本来,可是并并不一定的家里都是有年青的人力资本,并且有的人家间距建造的地方十分远。***如要前去此处,必定会消耗许多的时间和时间精力,家里的事务管理就难以照顾。因此很多人会挑选运用缴税的方式来躲避这一项“责任”。

此外,汉朝实际上也有特别多混乱的赋税,尽管大致如同确实有所为人民在减轻负担,但实际上并没做到确实减轻负担的实际效果。

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文帝(前202—前157)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前188—前141)

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陆贾

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经常在汉高祖的左右,出谋划策,或出使诸侯。他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里的话。汉高祖谩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说:你给我写些文章,分析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于是陆贾写了12篇文章,呈送汉高祖,称为《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以上见《汉书》卷43《陆贾传》)。《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压制)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烦,天下愈‘乱’(指农民起义);法愈滋,而奸愈炽(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残暴烦苛)而用刑太极(过)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壮者耕耘于田”等语,主张让农民有种地的时间。

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据《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