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过其实指的是谁_言过其实出自于哪位历史人物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1 0
  1.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
  2. 成语 言过其实 出处
  3. 言过其实的典故简介
  4.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出自?什么意思?
  5. 三国时纸上谈兵的人是谁
  6. 《三国演义》100题及答案急
  7. 用兵言过其实是谁
  8. 三国时期的马谡被诸葛亮器重,却被刘备认为是言过其实,是为什么?

1、意思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2、马谡是三国时的将领。他与哥哥马良,都在刘备手下做官。 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 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到了这时,诸葛亮才想到刘备是何等的英明,自己信用马谡又是何等的愚蠢。自己没有听从先帝的遗言,终于造成北伐的失败,实在太不应该了。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造成败绩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成语 ,作谓语、定语,实:实际。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言过其实的 典故 ,希望大家喜欢!

言过其实指的是谁_言过其实出自于哪位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言过其实的典故

  三国 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 军事 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言过其实的解析

 [释义]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语出]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正音] 其;不能读作?qī?。

 [辨形] 实;不能写作?拾?。

 [近义] 夸大其词 夸夸其谈 名不副实

 [反义] 言必有信 恰如其分 名副其实

 [用法] 含贬义。多用于说话或写文章中;有时可指人的性格、缺点。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夸大其词?;都有?说的话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意思。但~偏重在言语过分、浮夸;还常用来表示人的性格;?夸大其词?偏重在夸大。

 [例句]

 ①你不要相信他~的许诺。

 ②他对老张的赞扬有些~。

 [英译] overshoot the truth

言过其实 造句

 1、但是纵观整个经济体,有关过度投资的担忧往往言过其实。

 2、第二,它日益表现出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观点。

 3、我若不言过其实夸张些,你们会紧张吗?

 4、此研究由手机产业赞助进行,事实上看起来他们不像是言过其实,夸大风险。

 5、我觉得他的说法言过其实,不尽可信。

 6、当地有一种 传说 ,当然言过其实,说在奥安的那条凹路里坑了二千匹马和一千五百人。

 7、有市场传言说***将向金融行业注资数千亿美元以激活金融业活力,而伯南克认为这有些言过其实。

 8、他言过其实地,把一件小擦撞说成了大***。

 9、? 鼠标 灭亡论实在是言过其实?罗技高级副总裁、控制设备中心的负责人RoryDooley说。

 10、显然,所有说?过去的Coldplay已死?的报道都言过其实了。

 11、这部影片的介绍有点儿言过其实,真正去看过的人都有受骗的感觉。

 12、我想他的用心是要提醒你注意,只是话说得有些言过其实。

 13、在所有的这些例子中,人们是有选择性的、孤立的,因此他们为了能最大程度脱离自己与气候改变的关系,就言过其实的说些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

 14、她认为,鉴于中国劳动生产力增长强劲且缺乏集体议薪机制,对薪资-通胀互相推动恶性上升的担忧有些言过其实。

 15、事情并未如传说严重,媒体报导言过其实。

 16、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有一些言过其实了。

猜你喜欢:

1. 言过其实的典故

2. 言过其实的典故

3. 言过其实的成语故事介绍

4. 言而无信的典故

5. 传承至今的典故成语38个

成语 言过其实 出处

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马谡年轻狂傲。

在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马谡如此评价并且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并且要对他多加考察。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违背了刘备的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马谡任命为北伐魏国的先锋,予其以大任,但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不听旁人劝谏,一意孤行,导致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马谡因此也获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年仅39岁。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言过其实的典故简介

读音:

yán guò qí shí

释义: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辨析

言过其实和“夸大其词”;都有“说的话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意思。但偏重在言语过分、浮夸;还常用来表示人的性格;“夸大其词”偏重在夸大。

典故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出自?什么意思?

言过其实,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言过其实相关 典故 内容。

言过其实的意思

 [释义]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语出]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正音] 其;不能读作?qī?。

 [辨形] 实;不能写作?拾?。

 [近义] 夸大其词 夸夸其谈 名不副实

 [反义] 言必有信 恰如其分 名副其实

言过其实的 成语 典故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用言过其实 造句

 1) 显然,所有说"过去的Coldplay已死"的报道都言过其实了。

 2) 孤立的,因此他们为了能最大程度脱离自己与气候改变的关系,就言过其实的说些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

 3) 有市场传言说***将向金融行业注资数千亿美元以激活金融业活力,而伯南克认为这有些言过其实。

 4) 轻浮,随遇而爱,谓之滥情。多方向,无主次地泛恋,谓之滥情。言过其实,炫耀伎俩,谓之滥情。没条件的痴心忠于某一人,亦谓之滥情。

 5) 在所有的这些例子中,人们是有选择性的孤立的,因此他们为了能最大程度脱离自己与气候改变的关系,就言过其实的说些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

 6)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7) 不要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会使人怀疑你的判断力。精明的人表现出的是严谨,有时还会故意缩小其词。

 8) 他是个绣花枕头,言过其实的人。

 9) 同学们对他的言过其实爱出风头等毛病意见很大。

 10) 这个人言过其实,脆而不坚,他的话不可全信。

 11) 他对老张的赞扬有些言过其实。

 12) 你不要相信他言过其实的许诺。

 13) 鸿渐忙言过其实地担保,他怎样把友谊看得重。这样谈着,苏**告诉他,她父亲已随***入蜀,她哥哥也到香港做事,上海家里只剩她母亲嫂子和她,她自己也想到内地去。

 14) 事情并未如 传说 严重,媒体报导言过其实。

 15) 我觉得他的说法言过其实,不尽可信。

 16) 显然,所有说"过去的互联网已死"的报道都言过其实了。

 17) 我想他的用心是要提醒你注意,只是话说得有些言过其实。

 18) 你所说的似乎有点言过其实。

 19) 常言,爱情是婚姻的坟墓,也不无道理,但言过其实,谈任何爱情,也毫无意义。

 20) 我若不言过其实夸张些,你们会紧张吗?

 21) 后现代主义的这一切作法即使不是狂言梦呓,起码也是言过其实,实在不足为训,尽管后现代主义也包含某些警世之言乃至时代的睿智。

 22) 不过后来知道,这小子还是打了埋伏,有些言过其实:窗户就不是他说的双层的,车位也不是免费的,呵呵。

 23) 他言过其实地,把一件小擦撞说成了大***。

 24) 当地有一种传说,当然言过其实,说在奥安的那条凹路里坑了二千匹马和一千五百人。

 25) 言过其实一个品性不良,不务正业,老是花天酒地的男人死了,他太太平时虽恨他入骨,但也不免含悲在灵前谢客.

 26) 但是纵观整个经济体,有关过度投资的担忧往往言过其实。

 27)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有一些言过其实了。

 28) 这部影片的介绍有点儿言过其实,真正去看过的人都有受骗的感觉。

 29) 此研究由手机产业赞助进行,事实上看起来他们不像是言过其实,夸大风险。

 30) 此人言过其实,志大才疏。

看了言过其实典故的人还看:

1. 言过其实的典故

2. 典故成语大全

3. 传承至今的典故成语38个

4. 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言过其实(马谡)

三国时纸上谈兵的人是谁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语出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意谓言语浮夸,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实:实际。说话夸大,同实际不符。

原文为: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译文: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辟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

扩展资料:

典故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百度百科-言过其实

《三国演义》100题及答案急

马谡

马谡刚愎自用,又背负着众人的议论纷纷说他纸上谈兵,舆论的压力迫使他请战,而诸葛亮却将刘备的临终遗言抛诸脑后,任命马谡为先锋。但马谡不遵诸葛亮将令,举动失宜,在山上驻军,最终被魏将张郃打败,街亭失守。

史籍记载

蜀越嶲太守、参军。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兄良,侍中。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定攻心之计,亮深然之。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谡年三十九。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用兵言过其实是谁

1.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

2.怒鞭督邮 ---张飞(正史中是刘备)

3.千里走单骑 --关羽

4.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

5.跃马过檀溪 ---刘备

6.草船借箭 ---诸葛亮

7.群英会中计 ---将干(说都说了群英会将干中计)

8.巧授连环计 ---庞统

9.温酒斩华雄 ---关羽

10.三英战吕布 ---刘备、张飞、关羽

11.辕门射戟 ---吕布

12.挟天子已令诸侯--曹操

13.三气周瑜 --诸葛亮

14.割须弃袍 --曹操(马超最光荣的事)

15.拔矢啖睛 --夏侯敦

16.挂印封金 --关羽

17.走马荐诸葛 --徐庶

18.单骑救主 --赵云

19.舌战群儒 ---诸葛亮

20.败走麦城 --关羽

21.义释曹操 --关羽

22.义释严颜 --张飞

23.七擒孟获 --诸葛亮

24.六出祁山 --诸葛亮

25.煮酒论英雄 --曹操、刘备

26.火烧新野 --诸葛亮

27.智取瓦口隘 --张飞

28.计夺天荡山 --黄忠

29.火烧连营七百里-- 陆逊

30.骂死王朗--诸葛亮

1)舌战群儒 诸葛亮

2)七擒孟获 诸葛亮

3)煮酒论英雄 曹操

4)割须弃袍 曹操

5)单骑救主 赵云

6)六出祁山 诸葛亮

1、望梅止渴(曹操 )

2、髀肉复生(刘备 )

3、杯水车薪(孟达 )

4、击鼓骂曹( 弥衡)

5、刮骨疗毒(华佗 关羽)

6、日月入杯(曹操 )

7、三顾茅庐(诸葛亮 )

8、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

9、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 )

10、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 周瑜 )

11、淡泊明志,宁静志远(诸葛亮 )

12、乐不思蜀( 刘禅)

13、宁教我负天下人,体教天下人负我(曹操 )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

1、髀肉复生(刘表,刘备)

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2、如鱼得水(刘备,诸葛亮)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4、初出茅庐(刘备,诸葛亮)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5、集思广益(诸葛亮)

集中群众的智慧,思考并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使大家受益。

6、鞠躬尽瘁(诸葛亮)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瘁:劳累。

尽瘁:竭尽心力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7、望梅止渴(曹操)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谢灵运,曹植)

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

9、七步之才(曹植,曹丕)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

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

超:超过;超群:超出众人;绝:没有;伦:同辈。

超出众人,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

12、如嚼鸡肋(曹操)

鸡的肋骨。

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

13、老牛舐犊(曹操)

舔;犊:小牛。

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

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15、车载斗量(孙权,曹丕)

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16、吴下阿蒙(孙权,吕蒙,鲁肃

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17、出言不逊(袁绍)

说话粗暴无礼。

18、大器晚成(崔琰)

大,极致。

器:度量。

晚:长期。

成:抵达。

意思是:度量至极短时间不能抵达。

19、负重致远(庞统)

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

比喻能肩挑重任。

“负”,背着,“致”,送到。

20、乐不思蜀(刘禅)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21、言过其实(马谡)

实:实际。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

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周瑜)

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诸葛亮)

云:说。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

25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

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26、三足鼎立(刘备)

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

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吴)。

27、作奸犯科(刘禅,诸葛亮)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诸葛亮)

擒:捉;纵:放。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孙权,吕蒙)

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诸葛亮)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过分看轻自己。

形容自卑。

31、手不释卷(吕蒙)

释:放开;卷:书本。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有时也比喻十分喜爱。

32、坚壁清野(曹操,刘备)

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1. 《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

2. “好好先生”是?司马徽

3. 刘备最后一次“三顾茅庐”在什么季节?春季

4.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即展现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第一次在哪里使用了火攻?博望、新野

5. 卧龙、凤雏是谁?诸葛亮、庞统

6. 诸葛亮拉着谁去的草船借箭?鲁肃

7. 借东风是发生在什么战役之前?赤壁大战

8. 蒋干盗书使曹操也承认误杀了自己的水军都督他们是?蔡瑁、张允

9. (杨修)识得曹操的“鸡肋”的含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0. 成语“纸上谈兵”是用来描写——(马谡)

11. 空城计是诸葛亮在(司马懿)兵临城下时想出的对策

1·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

吕布

2·黄巾贼程志远为何人所杀?

关羽

3·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黄盖

4·曹操因人进献一吉祥物,劳师动众的搭建了一座巨台,其名为?

铜雀台

5·「洛神赋」其中洛神是意指谁的妻子?

曹丕

6·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

五丈原

7·在作战中眼睛被流箭射中,说:「父精母血不可弃」而把眼睛吃掉的是?

夏侯敦

8·孙权称帝后,下列何者被任命丞相?

顾雍

9·曹操谓曰「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之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者!」为何人?

于禁

10·三国时期,从未得到过汉玉玺的是谁?

刘备

11·孔明征南蛮时曾七擒七纵孟获,当孟获第七次被马岱抓住时,他对马岱说什么话?

能不能换张新面孔丫

12·关羽的养子是谁?

关平

13·那一位君主,刘备没有去投靠?

孙坚

14·七步成诗的是?

曹植

15·歇后语--刘备的江山是?

哭出来的

16·当曹操擒得吕布想收为义子时,刘备建了什么言使吕布被宰?

他专杀义父

17·是谁向曹操报告孙策袭取许都之心,后被孙策所杀?

许贡

18·使张辽及赵云成名的战役各是什么?

逍遥津之役,长板桥之役

4.被宝玉邀请陪读,进家塾念书的人是:(C.秦钟 )

5.秦可卿之丧事,协理宁国府的人是:(C.王熙凤)

9.黛玉向宝玉剖白心迹的爱情诗是:(D.题帕诗)

12.贾府众人为王熙凤的生日准备的银子有:(C.一百三十两)

14.探春对大观园的管理进行改革,其中最有创意的措施是:(D.将大观园承包给各位老妈管理)

15.在园子里烧纸钱被人发现,受到宝玉庇护的人是:(B.藕官)

16.在贾母的八十大庆中,一位与众姐妹相见并赠送礼品的客人是:(B.南安太妃) 但是实际上北静王妃也送了东西的。

17.宝玉第二次上家塾后,贾政试才让他破的题是:(C.惟士为能)

18.对怡红院里死海棠开花,探春的看法是:(B.必非好兆)

19.带着锦衣卫查抄贾府的人是:(B.西平郡王)

(9)“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C、凤姐

(10)“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D、黛玉

(11)“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小红

(12)“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B、秦可卿

(13)贾政不喜欢宝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抓周

(14)贾政等人在大观园游的第一处庭院“有凤来仪”是后来的什么地方? D、潇湘馆

(15)“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 B

B、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16)《红楼梦》中凤姐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节日? D、元宵

(17)《红楼梦》中涉及的外国地名中哪一个是虚拟的? C、茜香

(18)《红楼梦》的官职中哪个是清代实有之职? B、五城兵马司

(19)《红楼梦》中最早说“乌眼鸡”一词的是谁? B、凤姐

(20)除宝玉挨打外,书中还描写了贾府中谁也挨过父亲的责打?A、贾琏

(21)第四十九、五十二回写宝琴所披凫靥裘,就是什么动物头上的毛作的。

D、野鸭子

(22)第八回写秦钟之父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哪里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

A、养生堂

(23) 第四十二回写刘姥姥回家时,平儿给了她一件什么她昨儿曾经要过的东西。

B、青纱

(24)在第三十五回中,莺儿为宝玉结了一个什么花样的丝络? D、梅花络

(25)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

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谁? C、平儿

(26)贾珍夸奖“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的人是哪一位? A、张先生

(27)宝玉给哪个丫环起名为“耶律雄奴”? B、芳官

(28)在贾府中,有谁痛骂袭人等是“忘了本的小”,“装狐媚子哄宝玉”? D、李嬷嬷

(29)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

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谁? C、刘姥姥

(30)第二十二回中宝钗所制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C、竹夫人

(31)通灵宝玉上刻的铭文是什么? A、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32)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掣得的是什么花签? B、芙蓉

(33)第六十二回,小螺和香菱等人斗草,“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

’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

’”,这里的《琵琶记》说的是什么故事? A

A、蔡伯喈弃妻娶牛丞相之女事

三国时期的马谡被诸葛亮器重,却被刘备认为是言过其实,是为什么?

用兵言过其实是:马谡。

马谡是街亭之败的祸首,因此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形象均深入人心。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襄阳市宜城南三公里)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其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当时诸葛亮身边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马谡不听王平之言而在山上驻军,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是军法处死),终年三十九岁。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

文学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是蜀汉安远将军、中参军。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随兄马良仕刘备入蜀。刘备临终对丞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要谨慎!”诸葛亮并未听取,以马谡为心腹。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定攻心之计,诸葛亮深以为然。

后为安远将军。建兴六年,随诸葛亮北伐,以马谡为中参军。诸葛亮出军祁山,马谡自告为先锋往守街亭,但不从副将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军败。马谡曾下军令状,诸葛亮将他斩首以正军法,时年三十九岁。后以线缝首于尸,诸葛亮亲写祭文。

《三国志》卷39论及马谡时,谓:“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为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从来深谋远虑,慧眼识人,以他那睿敏过人的眼光,他断然不会器异一个只会夸夸其谈。形实内稗的奶油小生的;事实上,马谡在诸葛亮的几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中,也的确曾出类拔萃、金石巨响,每为人叹;诸葛亮在平定南夷时,生擒孟获,本来是想斩杀孟获的,但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亦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正是因了这番宏论,历史上才留下了那段脍炙人口的“七擒孟获”的千古故事;正是因为这番功勋,成都的***堂门上才留下了那段“自古知兵非好战”的名联警句。此外,《三国演义》书中还曾有过一段描写:曹丕驾崩,曹睿继位,司马懿提督雍、凉多处兵马,主持军务,诸葛亮闻讯深为忧虑;这时,马谡设计策划了一个反间计,使魏主曹睿不久就罢了司马懿的官,诸葛亮欣喜过望,大赞马谡:“今懿中尔计遭贬,吾有何忧?”也就在这次“北伐”前夕,针对蜀国“兵马疲蔽”的现实,马谡还深谋远虑地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由此观之,马谡在谋略筹计等方面确有他很多高明之处;陈寿说他“才器过人”,诸葛亮赞他“匡世奇才”,实非溢美之词。

那么,马谡又为何会失守街亭,成为千古罪人呢?

这就是被历史烟尘蒙封了千年的一桩冤案。

从主观上说,马谡平时受到诸葛亮过分赏识,“才器过人”、“匡世奇才”之类的赞许听得多了,助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听不得不同意见,头脑膨胀,自以为是,加上从未带兵打过仗,缺乏实战经验,所以最终导致街亭一战全军覆没,兵败山倒,这是事实;但更重要的是,街亭战役之败,马谡该不该负主要责任?该不该成为“千古罪人”?——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第一,从客观上说,街亭战役之败,倘要追究领导责任,诸葛亮恐难辞其咎。诸葛亮明知马谡长于战略谋划而短于带兵打仗,只能当参谋长而不能当军长,但他就是一意孤行,置大将魏延吴懿“谡不宜令为先锋”的劝阻于不顾,力排众议,“违众拔谡”,坚执把马谡推向第一线;这就象庄子《消遥游》中所说的那个大瓠,把它制成小舟浮游江湖,就能从心所欲,自由往骋;反之,用它盛水,自然不能胜任。

所以,街亭败守,诸葛亮难辞“用人不当”之责。此外,诸葛亮偏爱马谡,私心作祟——马谡长期跟随诸葛亮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为人作事,任劳任怨;诸葛亮有心提拔他,但苦于马参军本人先进事迹不突出,政功、军功都不显著,难服其众;所以,蜀师一出祁山,诸葛亮首战就急忙忙的派了他去打先锋,原承想让他一举成名,以便今后好委以重任,但谁知那家伙运气不好,“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行恰遇顶头风”,偏偏碰上了个强劲对手司马懿,街亭一战不但没有扬名显声,挣得一块勋章,反而一败涂地,铩羽而归,落下一世“罪”名。这其中马谡自然有他不能宽宥的过失,但诸葛亮“私心”办了坏事,亦难免为后人讽以“用心不公”之诘。

第二,从整个战略态势说,蜀军北伐必败,势所必然,无人回天。北伐之时,已是孙刘联盟破裂之时,也是曹魏如日中天之时,蜀国更因为“先主”的意气用事,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伤元气,国虚兵疲,早现衰颓之像;诸葛亮勉为其难,出师北伐,不过意欲“报先主之殊遇”,尽人臣之义责,聊作一搏而已,“恢复汉室”,“一统中原”的目标已近乎水中捞月,镜里看花,了无实际意义;所以,不管诸葛亮怎样努力,大厦将倾,岂能独支?

而诸葛亮“北伐”的整个战略方针又是:“兵出祁山,逐鹿中原”,本来,若按魏延的建议,兵出子午谷,兵贵奇险,则可能略建小功,但诸葛亮慎微过度,不敢冒险,只是“依法进兵”,俄延而行;这种旷日持久之战,为蜀军的最后失败必然埋下战略失误的祸根。所以,即使街亭不败不失,也最终挽救不了蜀军北伐必然失败的宿命。

第三,从具体战役布置说,街亭战役失败也是势所必然,无人回天。诸葛亮师出汉中,兵分两路,一路取郿山,另一路必取街亭,这个战略意图早被司马懿识破;按理,街亭乃“汉中咽喉,干系甚重”,诸葛亮应派干将和重兵把守,但诸葛亮却只派了二万五千人马和一个从未带兵打过仗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这不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莫名其妙的“玩儿戏”么?

街亭一无屏障可据,二无隘险可守,一条大道,一片平野,就算按诸葛亮的嘱咐把二万五千人马全摆在大路中间,想抵敌住司马懿亲率的二十万大军巨碾般的冲击,这恐怕也太有点强人所难了吧?别说是马谡,就是换了其他任何一位神武骁勇的将军,恐怕也守之不住;可这个事儿却偏让马谡摊上了,你说马谡冤也不冤?街亭之失与其说是马谡咎由自取,倒不如说是诸葛亮战略战役失误的必然;马谡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诸葛亮战略战役失误的悲剧;所以,让马谡背上“失街亭”的千古罪名,这的确不能不是三国历史上一桩最大的冤案。

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挥泪”之中,其实也包含了诸葛亮对这桩冤案过失的自责和愧疚:一方面,马谡是自己的爱将,斩之自然心痛,所以流泪;街亭战役之败,与自己的用人失察和决策失误都很有关系,现在让马谡一人承担责任,不免疚愧难当,悔痛流泪;另一方面,爱之越深,责之越严,恨铁不成钢;恨枊不成材,恨马谡辜负了一片栽培之心,爱恨交织,故而情痛流泪。

再者,诸葛亮并非不想从宽处置马谡,只是自己违规拔谡,将官们多有情绪和猜疑,在斩留问题上,众将官不满情绪无疑成了诸葛亮执法的准绳,斩之不忍,赦之不能,情法牴牾,处置两难,故而矛盾流泪;当然,最终,诸葛亮还是毕竟没有姑息袒护,毕竟没有让私情蒙蔽了公正,毕竟保持了他一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一代明相的光辉形象;除开“挥泪”斩了马谡,最后自己还“请降***”,以示儆戒。这就最终“玉成”了诸葛亮成为千秋推崇敬仰的偶像,成为后世人心道德的楷模的“圆满”,这既是他弥补过失的巧妙之处,当然也是他难能可贵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对“斩马谡”一案,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当时蜀国的参军蒋琬就说过:“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裴松之对此也有一段论述:“今蜀偏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既杀有益之人,难乎其与言智也。”——究竟是要法度还是要人才?

有罪的“有益之人”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算不算“智举”?律条之外,可否法外施恩?譬如,关羽镇守华容道,也是立了军令状的,但后来放走了曹操,诸葛亮也并没有杀他,张飞多次喝酒误事,损兵折将,诸葛亮也并没有杀他;可见,蜀国之法纲,诸葛之律纪也不是不可以权衡通变,也不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但何以却只对马谡一人“必究”,只对马谡一人“必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