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_问鼎中原是谁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5-30 0
  1. 问鼎中原成语的来历?
  2.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3. 问鼎中原的典故和楚王问鼎的典故一样吗?
  4. 问鼎中原的典故
  5. 问鼎中原的故事历史

楚庄王想一统中原,便问当时的统治者周天子:“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他手下的大臣王孙满回答:“这一统中原靠的不是九鼎,而是这天下百姓的信服。”楚庄王听了,明白自己一统中原的时机还未成熟,周天子因此免过一劫。

问鼎中原出处

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

问鼎中原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_问鼎中原是谁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问鼎中原译文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问鼎中原成语的来历?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如下:

1、问鼎中原源于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晋国,想要夺取中原的九鼎。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在打败了陆浑的戎人后,逐渐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强国。他野心勃勃,打算向北伐晋,夺取九鼎。当时,九鼎是中原的象征,人们认为谁能拥有九鼎,谁就能拥有天下。

2、楚庄王在攻打晋国的过程中,被一位名叫斗越椒的将领所阻挡。斗越椒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他巧妙地运用了计谋,使得楚庄王陷入了困境。最终,楚庄王被迫与斗越椒签订条约,承认斗越椒为中原的领袖,并向他交纳贡品。

3、然而,斗越椒并没有遵守条约,他仍然想要夺取九鼎。于是,他开始***攻击楚国,试图夺取九鼎。然而,他的***被楚庄王得知,楚庄王迅速***取行动,打败了斗越椒的军队,并成功夺回了九鼎。

4、从此以后,“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成为了人们形容那些有野心、企图夺取天下的行为的代名词。它表达了一个国家或个人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和追求。

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

1、烽火戏诸侯:源于春秋时期,为了博取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这个典故现在用来比喻用谎言欺骗他人。

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后,回到越国,为了不忘记在吴国的苦难经历,他卧薪尝胆,以此激励自己。现在这个典故常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

3、孟母三迁:出自《列女传》,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现在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改变居住环境。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故事中一个人为了一己私欲,在画好的蛇上添了足,结果反而失去了已经得到的东西。这个典故现在用来比喻做无用功,反而坏事。

5、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故事中的孟尝君门客“装狗偷裘,助其脱身”,和“学鸡啼叫,骗开城门”。这个典故现在用来比喻略有卑微的技能或专长的人。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问鼎中原的典故和楚王问鼎的典故一样吗?

历史典故“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本文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问鼎中原典故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问鼎中原的典故

说的就是同一件事。

当初楚庄王北上军事演戏(现在各国做法都是学楚庄王的,这种***做法几千年前就被我国所熟练运用了),就在洛水旁,靠近都城,庄王就去了都城,问天子的鼎有多重。

鼎在那时候代表的就是王权,你问它的重量,就是向王权发起挑战,不是轻易能问的,它等于说就是一种挑衅。就好比你当年问***,你的***威力大不大啊?那他就要炸死你。

但当时楚庄王的确很猛,楚国也很强势,怎么办呢?当时有个厉害的人叫王孙满,回答庄王说“天子在德不在鼎”,就是说鼎有多重不重要,而是你有没有这个德能。庄王年轻气盛,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回国了。

问鼎的就是楚王,而问鼎中原后面之所以有个中原,其实中原代表的就是王权、诸侯各国甚至整个中国,是因为当时楚国在南方,要向中原发起挑战。

所以这是一回事。

问鼎中原的故事历史

问鼎中原的典故如下:

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讨伐陆浑之戎的机会,在周天子的领土内,隆重地进行楚国的阅兵仪式。周天子派遣善于交际的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一见到王孙满便询问他九鼎的重量大小。

王孙满委婉地告诉楚庄王想要统治国家不仅只是因为鼎的缘故,最重要的是德义。楚庄王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于是直接对王孙满说:“你不要以为自持九鼎就觉得了不起,我们楚国折下的兵刃足够做成九鼎了。”

随后,王孙满告诉楚庄王关于九鼎的来历传承的经过,最后才告诉楚庄王周室虽然衰落了,但是命数未尽,所以不能过问鼎的事情。庄王便不再强求,转而向郑国进行讨伐。

这就是“问鼎中原”的由来。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原意指楚庄王试图取代周天子,掌握天下,现用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成语寓意:

自从楚庄王率军进军中原,并于中原“问鼎之小大轻重”以后,人们便将中原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觊觎中原的疆土财物,统称之为“问鼎中原”。

中国从夏商周开始,王朝的更迭便成为常态,各个朝代“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问鼎的金戈铁马、猎猎旌旗让人目不暇接,而无论最终那方成功夺取天下,其最重要的因素无一不是有德,与有鼎无鼎并无太大关系。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有兴趣者可参阅顾铁符《楚庄王问鼎质疑》(载《夕阳刍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古文: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楚子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晋书?王敦传》因而也云:“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问鼎”成了“篡夺”的替代词。 楚王问鼎也叫楚子问鼎。由楚王问鼎也引申出一些词汇,如问鼎中原。 另外,东周战国时期,周赧王也遭遇了一次问鼎的尴尬。秦武王跑洛阳去参见周天子的时候,周赧王在他的要求下带他去看了***之鼎,武王年轻,天生神力,跑到雍州鼎前高兴地说:“此雍州之鼎也!”说完,举臂欲抱,赧王阻挡不及,武王已经抱起雍州鼎走了好几步,不过鼎实在太重了,后来武王力竭,鼎掉下来砸了他的脚趾头,武王大呼:“痛哉!”就倒地昏迷了,周天子大急,急忙差人把秦武王以最高规格送回秦国,不久,武王就死了,由于武王没有儿子,所以请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昭襄王继承了王位。昭襄王就是安国君的爸爸,子楚的爷爷,秦始皇的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