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著明是什么生肖_深切著明翻译

tamoadmin 成语名言 2024-06-12 0
  1. 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什么意思
  2. 深的意思
  3. 求 带明字的成语 优美点的
  4. 求历史上赵云的真实记载
  5. 古文翻译——谈龙录
  6. 后汉书贾逵传

1. 与明字有关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爱憎分明 憎:恨。

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暧昧不明 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白黑分明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白蜡明经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

深切著明是什么生肖_深切著明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蔽聪塞明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

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不明不白 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

也形容行为暧昧。察察为明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

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长夜难明 比喻漫长的黑暗统治。

窗明几净 几: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

光明媚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慈明无双 赞扬兄弟或平辈中之最负声望者。

聪明才智 指人的智慧和才能。聪明伶俐 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

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聪明一世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

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聪明智慧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大明法度 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

2. 关于明字成语疯狂猜成语853题

爱憎分明 憎:恨。

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暧昧不明 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白黑分明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白蜡明经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

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蔽聪塞明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

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 不明不白 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

也形容行为暧昧。 察察为明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

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 长夜难明 比喻漫长的黑暗统治。

窗明几净 几: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

春光明媚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慈明无双 赞扬兄弟或平辈中之最负声望者。

聪明才智 指人的智慧和才能。 聪明伶俐 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

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聪明一世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

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聪明智慧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大明法度 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

3. 疯狂猜成语最后一个明是什么

明结尾的成语 :

1. 黜陟幽明

2. 长夜难明、

3. 水秀山明、

4. 外简内明、

5. 春和景明、

6. 另请高明

7. 心开目明、

8. 奖罚分明、

9. 公正廉明、

10. 深切着明、

11. 敬若神明、

12. 背暗投明、

13. 忧盛危明、

14. 恩怨分明、

15. 赏罚严明、

16. 泾渭自明、

17. 是非分明、

18. 风清月明、

19. 自知之明、

20. 词约指明、

21. 深切著明、

22. 察察而明

23. 偶烛施明、

24. 赏罚分明、

25. 黜幽陟明、

26. 暧昧不明、

27. 自作聪明、

28. 旗帜鲜明、

29. 磊落光明、

30. 赏罚不明、

31. 鬼瞰高明、

32. 黑白分明、

33. 去暗投明、

34. 憎爱分明、

35.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36.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37. 考绩幽明、

38. 先见之明、

39. 一晦一明、

40. 来去分明、

41. 绝顶聪明、

42. 赏信罚明、

43. 知人之明、

44. 至圣至明、

45. 赏罚信明、

46. 白黑分明、

47. 冰雪聪明、

48. 柳暗花明、

49. 爱憎分明、

50. 蔽聪塞明、

51. 正大光明、

52. 奉如神明

53. 昏镜重明、

54. 外宽内明、

55. 弃暗投明

56. 来历不明、

57. 察察为明、

58. 含糊不明、

59. 泾渭分明、

60. 耳聪目明、

61. 下落不明、

62. 奉若神明、

4. 疯狂猜成语元什么明什么

谜底:改朝换代、百世流芳。

百世流芳

bǎi shì liú fāng

解释美名永传于后世。

出处明·徐霖《绣襦记·逼娃逢迎》:“ *** 不思忖,良家且*奔。你既落烟花寨,休思百世流芳也。”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谓语;指好名声

近义词流芳百世、百世流芬

反义词遗臭万年

例句红旗半下悼英雄,~建大功。 《杭州日报》1***7.1.6

英译to go down to history

5. 疯狂猜成语2第237关,不怕中间四个字,问是什么成语

畏首畏尾

wèi shǒ wèi wěi

注释

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举例

我们年轻人就是要敢想敢干,决不能~,怕这怕那。

近义词

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反义词

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歇后语

谜语

不怕中间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英文翻译

flinch

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出于晋国与楚国之间,晋楚争霸经常打击与拉拢郑国。一次晋灵公召集小国开会,郑穆公没有去,晋灵公想出兵威胁,郑公子归生知道后给晋灵公写信劝止,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如果被逼无奈就投降楚国,两国和谈

6. 什么什么什么里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不远千里: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互为表里: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决胜千里: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离题万里: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得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

鹏程万里: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前程万里: 前程:前途。比喻前途远大,不可 *** 。

日行千里: 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

一日千里: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一泻千里: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由表及里: 表:表面;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鱼肉乡里: 鱼肉:比喻受宰割;乡里: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意宰割。

咫尺万里: 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后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

碧空万里: 万里:指面积大,距离长。形容天气晴朗。

跛行千里: 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时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

鞭约近里: 犹言鞭辟近里。

鞭擗向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鞭擗进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鞭辟着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鞭辟向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巴人下里: 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不知就里: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不远万里: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跛鳖千里: 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鞭辟入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鞭辟近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古代洛阳方言。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宋儒常用语。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比喻贪心不足。

尺寸千里: 千里远景,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所见。

寸步千里: 寸步:指距离非常短。虽然相距只有寸步,却如同千里之隔。比喻相见非常困难。

尺幅千里: 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什么意思

《师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一般人。

众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

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云者:说起老师、***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文言知识

一、通***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①则耻师焉:(文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

深的意思

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意思如下:

即事明理、断事以理,中国古代法理寓于政事、狱事与细事之中,是评定具体的社会生活事务是非曲直的依据。

在中国古代广阔而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法理是具体的“事”的经验沉淀。一方面,中国古代法律缘起于社会生活事务,所谓“刑起于兵”,又直面社会生活事务,所谓“断事以理”;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法理深受“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思想传统影响,拒绝脱离质料(社会生活事务)而诉诸形式(抽象学理)的绝对普遍性,

强调即事明理的具体普遍性。“事”与“史”本一字之分化,既是日常生活用语,又是古典哲学术语。《庄子·天下篇》言“《书》以道事”,熊十力释之曰:“上世圣王,建国缮群之大经***,乃至一切洪纤巨细之务,通名为事。”“事”字沟通古今、含义丰富,对它的关照可使今人领会古人因事见理的思想世界。

为了使叙述井然,按照“事”的意义范围和记述载体,区分为政事、狱事和细事。其中,政事载于经史典籍,是言说法理的思想文化基底;狱事载于龟鉴、书判和汇览等刑案著述,是言说法理的主要对象;

细事载于田土契约,是成文法之外的法理,也即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所谓的“私法性论理”。古代刑官诵读经史以明政事,掌理刑名以断狱事,谆谕礼义以平细事,深刻体现着法理的经验之维。

求 带明字的成语 优美点的

深shē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深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氵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五笔86:IPWS 五笔98:IPWS 仓颉:EBCD

笔顺编号:44145341234 四角号码:3719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DF1

基本字义

1.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水。~山。~邃。~渊。~壑。~海。~耕。~呼吸。~藏若虚(把珍贵的东西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喻人有知识才能但不在人前表现)。~居简出。

2. 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度。~浅。。水~三尺。

3. 久,时间长:~夜。~秋。年~日久。

4. 程度高的:~思。~知。~交。~造。~谈。~省(xǐng )(深刻的警悟。亦作“深醒”)。~究。~奥。~切。~沉(a.形容程度深,如“暮色~~”;b.声音低沉,如“~~的哀鸣”;c.思想感情不外露,如“他为人~~,叫人难以捉摸”)。~谋远虑。

5. 颜色浓:~色。~红。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水,深声( shēn)。本是河流名。深浅的深,本作“深”。本义:水名)

2. 古水名 [Shen River]。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

深,深水。出 桂阳 南平,西入 营道。——《说文》

3. 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 [depth]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

测土深。——《周礼·大司徒》

深四尺。——《仪礼·觐礼》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宋· 苏轼《石钟山记》

〈形〉

1. 水深。与“浅”相对 [(water)deep]

深矣远矣。——《老子》。注:“深不可测也。”

深蒲。——《周礼·醢人》。司农注:“蒲蒻入水深,故曰深蒲。”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深潭(深水池);深广(指水、山谷等深邃而广阔);深堑(深沟);深隍(深而无水的护城壕);深沦(深水);深泓(深潭);深泥(很深的泥泞);深池(深的护城河)

3. 引申为距离大 [deep]

遥闻深巷中犬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又如:深衢(岔路处);深禁(深宫);深堂(深处的厅堂);山侧的深裂隙;深峭(深邃陡峭);深峻(深川峻岭。喻指旅途);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衣裳,又是庶人的常礼服。上衣和下裳相连,前后深长);深靓(深邃宁静);深谷底下一条河;深坑

5. [指颜色]深暗 [dark;deep]。如:桃红的颜色比粉红色更深

6. 玄妙,深奥 [profound]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易·系辞》

7. 又如:深微(深奥精微);深诣(造诣很深);深赜(深奥精微);深严(深邃严密);深隐(深奥隐晦);深迂(深奥曲折)

8. 深刻;深远 [penetrating;profound and lasting]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蔡元培《图画》

9. 又如:深心(细心;多心);深心达算(老谋深算;内心精予计算);深相砥砺(互相切磋探讨,以求深入理解);深致(意义深远);深闳(深远宏大);深策(深远周密的计策);深渺(深远,深微);深赡(深刻而丰富);深切著明(深刻而显明);深大(深重广大)

10. [树林、宫殿等] 幽深; 幽静 [deep and serene]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奇秀深杳,不可殚。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失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11. 又如:深僻(幽深偏僻);深房(深邃的房舍);深閟(深邃静寂);深豁(深邃而空阔)

12. 苛刻 [harsh]

狱中多冤人,用刑深刻。——《后汉书·光武帝纪》

13. 又如:深酷(苛刻严酷);深故(执法苛刻严峻,故意加人罪名)

14. 茂密 [thick]。如:深林(茂密的树林);深莽(深密的草丛);深郁(茂密);林深苔滑

15. 深厚;亲密 [intimate;close]

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交情深;深仁厚泽(深厚的仁爱和恩惠);深眷(深切的关怀、照顾)

17. 历时久 [late]

夜深忽梦少年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8. 又如:深秋

19. 大,重大 [great]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资治通鉴》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清· 刘开《问说》

20. 又如:深恩(大恩)

21. 深重;厉害、严重 [very gr***e;extremely serious]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副〉

1. 很,甚 [very]

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注:“深,甚也。”

2. 又如:深恐;深奸(内心非常奸诈);深企(非常仰慕);深娴(非常熟悉);深罪(很怪罪;过分责备);深韪(深以为是);深荷(深肥;承蒙)

〈动〉

1. 深入、彻底、周详地研究 [go deep into]。如:深不下去;深帷(深入思索)

2. 深挖 [dig]。如:决河深川;严城深池

3. 测量 [measure]

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列子》

常用词组

1. 深奥 shēn'ào

[abstruse;profound;recondite;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幽深隐秘;不易理解

深奥的哲理

一种学问,初学起来,是那样深奥,那样枯燥,可是一钻了进去,就觉得趣味无穷。——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2. 深闭固拒 shēnbì-gùjù

[obstinate] 指刚愎自用,对新鲜事物或别人的建议拒不接受

3. 深不可测 shēnbùkěcè

(1) [fathomless;plumbless]∶不能测得深度的

大洋深不可测

(2) [incomprehensible]∶比喻情况捉摸不透,超越一般理解能力的

他的用心深不可测

4. 深藏若虚 shēncáng-ruòxū

[be modest about one's talent or learning;be not given to boasting or showing off] 原指精於卖货的商人隐藏宝货,不轻易让人看见。后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5. 深长 shēncháng

(1) [profound]∶含义深刻而耐人寻味;深远

用意深长

(2) [profound]∶精深

学业深长

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深彻 shēnchè

[deep and thorough] 深刻透彻

他对美学有较深彻的研究

7. 深沉 shēnchén

(1) [deep]

(2) 指声音低沉

大提琴深沉的音调

(3) 形容程度深

暮色深沉

(4) [concealing one's real feelings]∶沉稳;不外露

深沉的微笑

(5) [deep and serene]∶幽深

闺阁深沉

8. 深仇大恨 shēnchóu-dàhèn

[peculiar animosity;deep hostility;great enmity] 形容仇恨极为深重

9. 深处 shēnchù

(1) [depths;recess]

(2) 很深的地方

白云深处有人家

海洋深处的宝藏

(3) 内部

心灵深处

10. 深春 shēnchūn

[late spring] 暮春

11. 深冬 shēndōng

[severe winter] 严冬

12. 深度 shēndù

(1) [depth;degree of depth]

(2) 深浅的程度

河的深度

(3) 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

他的发言缺乏深度

13. 深感 shēngǎn

[penetrate] 深深感到

深感遗憾

14. 深根固柢 shēngēn-gùdǐ

[inveterate] 使根基稳固,不易动摇(柢:树根)。也说“深根固蒂”

有***,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

15. 深更半夜 shēngēng-bànyè

[at dead of night]形容夜深

16. 深耕 shēngēng

[deep ploughing] 一种耕作方式,耕地深度达到六、七寸以上。适度深耕有利于改善土壤,并可防止农作物倒伏,消灭杂草

17. 深拱 shēngǒng

(1) [rear vault]∶厚墙上的拱,窗口形成一个有拱顶的空间

(2) [stay at home idle]∶拱手深居,指不理政事

深拱禁中

18. 深沟高垒 shēngōu-gāolěi

[deep trenches and high ramparts——strong defence] 深挖壕沟,高筑壁垒。谓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指防御坚固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19. 深谷 shēngǔ

[deep valley] 幽深的山谷

20. 深固 shēngù

[deep and firm] 深而牢固

建设祖国的信念更加深固

21. 深闺 shēnguī

[boudoir] 旧指富贵人家的闺房

22. 深海 shēnhǎi

[deep sea] 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

23. 深壑 shēnhè

[deep gully] 很深的山沟或大坑

24. 深厚 shēnhòu

(1) [deep;profound]∶感情深切浓厚

结成深厚的战斗友谊

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

(2) [solid]∶基础扎实坚固

深厚的基础

(3) [broad and profound]∶形容雄浑、博大

北方山川深厚

25. 深呼吸 shēnhūxī

[deep breathing;breath deeply] 把空气深深的吸入肺中,再把它呼出

26. 深化 shēnhuà

[deepen] 向更深的程度发展

认识的深化

27. 深晦 shēnhuì

[profound] 深奥隐晦

哲理深晦

28. 深奸巨滑 shēnjiān-jùhuá

[shrewd] 形容人深于世故、奸诈狡猾。也作“老奸巨滑”

29. 深涧 shēnjiàn

[deep mountain stream] 两山中间很深的水

高山深涧

30. 深交 shēnjiāo

(1) [intensified contact]∶密切地交往

你不愿和他深交,也不要得罪他

(2) [profound friendship]∶深厚的交情

并无深交

31. 深井 shēnjǐng

(1) [deep well]∶水面的深度超过7米的一种井

(2) [bore]∶竖直深孔(如矿井或深坑)

32. 深究 shēnjiū

[go into (a matter) seriously] 深入追究

区区小事,不必深究

33. 深居简出 shēnjū-jiǎnchū

[live in the seclusion of one's own home and seldom come out;live a secluded life with few social contacts] 平时总是呆在家里,很少外出。谓避世而独处

自摈弃以来,尤自刻励,深居简出,几不与世人相通。——宋· 秦观《谢王学士书》

34. 深刻 shēnkè

(1) [profound]∶指感受程度很深的

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2) [deep-going]∶深入透彻

道理讲得很深刻

(3) [severe]∶严峻苛刻

性笃厚,不乐为深刻

(4) [deep]∶深厚

深刻的交谊

35. 深空 shēnkōng

[deep space, deep sky] 在地球大气极限以外很远的空间,包括太阳系以外的空间

36. 深脉 shēnmài

(1) [profunda] 各种深的动脉或静脉

(2) 肱动脉在上臂的最大分支

(3) 股深动脉

(4) 普帕尔氏韧带(腹股沟韧带)下方不远处股静脉的属支

37. 深秘 shēnmì

[abstruse and vague] 深邃隐密

用思深秘

38. 深妙 shēnmiào

[profound and su***le] 精深奥妙

义理深妙

39. 深谋远虑 shēnmóu-yuǎnlǜ

[think deeply and plan carefully;thoughtful and shrewd] 周密谋划,考虑深远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汉· 贾谊《过秦论》

40. 深浅 shēnqiǎn

(1) [deep]∶指水的深度

水很浑浊,无法看清这条河的深浅

(2) [proper limits (for speech or action)]∶比喻言语、行为的分寸

说话不知深浅

(3) [shade (of colour)]∶[色彩的]浓或淡

颜色深浅各异的布料摆在柜台上

41. 深切 shēnqiè

(1) [deep]∶真挚恳切

深切的同情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记一辆纺车》

(2) [profound]∶深刻切实

对真理的深切追求

他对问题有深切的了解

42. 深情 shēnqíng

(1) [deep feelings]∶深长悠厚的情感

难忘深情

(2) [deep affection]∶怀有深厚感情

他又站在高台上,深情地望着兰考的土地。——《鞠躬尽瘁》

43. 深秋 shēnqiū

[late autumn] 秋季的末期

44. 深入 shēnrù

(1) [deep]∶研究、思考深刻、透彻

小心的编纂必须事先对作品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研究

(2) [go deep into]∶进入事物内部或中心

深入实际

45. 深入浅出 shēnrù-qiǎnchū

[explain the profound in simple terms;go in deep and come out easy] 内容或道理很深刻,但表达得浅显通俗

46. 深入人心 shēnrùrénxīn

[strike root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be deeply rooted among the people;find its way deep into the people's heart] 指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47. 深山 shēnshān

[remote mountains] 处于群山之中,离平原地区很远的山区

深山寂寂,空谷鸟鸣

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驿路梨花》

48. 深山穷谷 shēnshān-qiónggǔ

[desolate remote mountainous area] 山的深处,谷的尽头。指荒远偏僻的山野

49. 深深 shēnshēn

(1) [deep;keen]∶形容程度深或强烈

在深深的痛苦

(2) [far]∶指进入的距离远

把桩深深打进地下

50. 深识远虑 shēnshí-yuǎnlǜ

[great forethought]谓有深广的见识,长远的考虑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异体字:冞罙

汉字首尾分解:氵罙 汉字部件分解:氵罙

笔顺编号:44145341234

笔顺读写:捺捺横捺折撇捺横竖撇捺

深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deep2.profound or difficult (for)3.deeply4.close5.(of colors) dark or deep

求历史上赵云的真实记载

柳暗花明、皓齿明眸、公明正大、淡泊明志、爱憎分明

一、柳暗花明

白话释义:形容树木成荫、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朝代:宋

作者:陆游

出处:·《游山西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翻译:山到水又疑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二、皓齿明眸

白话释义:皓:白色的样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

朝代:唐

作者:杜甫

出处:·《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安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翻译:眼睛明亮洁白的牙齿在哪里;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

三、公明正大

白话释义:公正无私,光明磊落。

朝代:清

作者:陈确

出处:·《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

翻译:如果一本在公明正大的心,难道只是这样而已

四、淡泊明志

白话释义: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朝代:三国·蜀

作者:诸葛亮

出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心志;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

五、爱憎分明

白话释义:指爱什么、恨什么的态度和立场非常鲜明。

朝代:现代

作者:陈若曦

出处:《耿尔在北京》:“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爱憎分明、坚强独立的小睛会怕人‘闲话’。”

古文翻译——谈龙录

1、原文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

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2、翻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县人。他本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刘备与田楷共同抗击袁绍,赵云随同前往,为刘备掌管骑兵。

当刘备被曹操追逼至当阳长阪时,刘备舍弃妻儿向南逃走,赵云身裹刘备的幼子,即后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即刘禅的母亲,舍命拼杀使他们母子幸免遇难。后赵云被升迁为牙门将军。

刘备率军入蜀,留赵云镇守荆州。刘备从葭萌回攻刘璋,召诸葛亮前往。诸葛亮率领赵云、张飞等沿长江逆流而上,平定沿途郡、县。

至江州后,诸葛亮分派赵云率领一支军队从岷江直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成都平定以后,刘备任赵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223),赵云被升任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爵为永昌亭侯,随后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建兴五年(227),赵云跟随诸葛亮驻守汉中。

第二年,诸葛亮出兵伐魏,扬言从斜谷道出兵,魏将曹真急调大军前往抵御。诸葛亮命令赵云与邓芝前去斜谷抗击曹军,自己则率领大部队进攻祁山。

赵、邓兵力弱小而敌军兵多势众,故在箕谷受挫,但他们随即收整人马固守险要,终于避免惨败。军队退还汉中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建兴七年(229),赵云去世,被追谥为“顺平侯”。

扩展资料: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罕见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汉先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

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死后被后主追封大将军,谥顺平侯。

百度百科——赵云传

后汉书贾逵传

谈龙录

〔清〕赵执信撰

余幼在家塾,窃慕为诗,而无从得指授。弱冠入京师,闻先达名公绪论,心怦怦焉每有所不能惬。既而得常熟冯定远(班)先生遗书,心爱慕之,学之不复至于他人。新城王阮亭司寇,余妻党舅氏也,方以诗震动天下,天下士莫不趋风,余独不执***之礼。闻古诗别有律调,往请问,司寇靳焉。余宛转窃得之。司寇大惊异,更睹所为诗,遂厚相知赏,为之延誉。然余终不肯背冯氏。且以其学绳人,人多不堪,间亦与司寇有同异。既家居久之,或构诸司寇,浸见疏薄。司寇名位日盛,其后进门下士若族子侄,有借余为谄者,以京师日亡友之言为口实。余自惟三十年来,以疏直招尤固也,不足与辩,然厚诬亡友,又虑流传过当,或致为师门之辱,私计半生知见,颇与师说相发明,向也匿情避诪不敢出,今则可矣。乃为是录,以所藉口者冠之篇且以名焉。康熙己丑夏六月赵执信序

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昼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昉思乃服。此事颇传于时,司寇以吿后生,而遗余语。闻者遂以洪语斥余,而仍侈司寇往说,以相难惜哉。今出余指,彼将知龙。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不知已之有失调也。余既窃得之,阮翁曰:“子毋妄语人。”余以为不知是者,固未为能诗。仅无失调而已,谓之能诗,可乎?故辄以语人无隐,然罕见信者。(少时作诗,请政阮亭,阮亭粗为点阅,其窍妙处吝不一示。因发愤三四月,始于古近二体,每体各分为二。盖古体有古中之古、古中之近,近体有近中之古、近中之近。截然判析明白,自此势如破竹,诗家窍妙,具得了然于心矣。)

声病兴而诗有町畦,然古今体之分,成于沈宋。***天宝间或未之尊也。大历以还,其途判然,不复相入。由宋迄元,相承无改。胜国士大夫,浸多不知者。不知者多,则知者贵矣。今则悍然不信,其不信也,由不明于分之之时。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别为一格也。常熟钱木庵良择,推本冯氏,著唐音审体一书,原委井然,可以***,名流问辨咸不及。

顷见阮翁杂著,呼律诗为格诗,是犹欧阳公以八分为隶也。诗之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曰:发乎情,止乎礼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也夫。

或曰:礼义之说近乎方严,是与温柔敦厚相妨也。余曰:“诗固自有其礼义也。今夫喜者不可为泣涕,悲者不可为欢笑,此礼义也。富贵者不可语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推而论之,无非礼义也。其细焉者,文字必相从顺,意兴必相附属,亦礼义也。是乌能以不止耶?”

昆山吴修龄乔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中,有云:诗之中须有人在。余服膺以为名言。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

修龄又云: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也。知言哉!

司寇昔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使祭吿南海,著南海集。其首章留别相送诸子云:“卢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又云:“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不识谪宦迁客,更作何语!其次章与友夜话云:“寒宵共杯酒,一笑失穷途。”穷途定何许?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余曾被酒于吴门亡友顾小谢以安宅,漏言及此。坐客(宋荦)适有入都者,谒司寇,遂以吿也。斯则致疏之始耳。

客有问余者曰:“唐宋***家所记,观人之诗,可以决其年寿禄位所至,有诸?”答曰:“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吾缘其词以觇其志,虽传所称赋列国之诗,犹可测识也。矧其所自为者耶。今则不然,诗特传舍,而字句过客也。虽使前贤复起,乌测其志之所在。”

德州田侍郎纶霞雯,行视河工,至高家堰,得诗三十绝句。南士和者数人。余适过之,亦以见属。余固辞,客怪之,余曰:“是诗即我之作,亦君作也。”客曰:“何也?”曰:“徒言河上风景,征引故实,夸多斗靡而已。孰为守土?孰为奉使?就为过客?孰为居人?且三十首重复多矣,不如分之诸子。”客怃然而退。

凡一题数首者,皆须词意相副,无有缺漏枝赘,其先后亦不可紊也。顾小谢每举少陵两过何将军园林诗,以示学者。余谓此诗家最浅近处。不见文选所录魏晋人诗,分章者寻其首尾,如贯珠然。近人试为两首,都无次第,不潜心也。

小谢有消夏录,其自叙颇诋阮翁。阮翁深恨之,然小谢特长于机辩,不说学,其持论仿佛金若***(圣叹)耳,不足为阮翁病。然则阮翁奚为恨之?曰:阮翁素狭,修龄亦目之为清秀李于鳞(攀龙),阮翁末之知也。

山阳阎百诗若璩,学者也。唐贤三昧集初出,百诗谓余曰:“是多舛错,或校者之失,然亦足为选者累。如王右丞诗:东南御亭上,莫使有风尘。御讹卸,江淮无卸亭也;孟襄阳诗: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涔误浔,涔阳近湘水,浔阳则辽绝矣;祖咏诗:西还不遑宿,中夜渡京水。京误泾,京水正当圃田之西,泾水则已入关矣。”余深韪其言,寓书阮翁,阮翁后著池北偶谈,内一条云:“诗家惟论兴会,道里远近不必尽合。如孟诗:瞑帆何处泊,遥指落星湾。落星湾在南康,”云云。盖潜解前语也。噫,受言实难!夫“遥指”云者,不必此夕果泊也,岂可为“浔阳”解乎?

百诗考据精核,前无古人。好为诗,自谓不工,然能知其指归。余与申论三昧集曰:“右丞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诸家曲为之解,当阙疑也;储光羲云:山云拂高栋,天汉入云流。下句云字定误,不轻改正可也。漫而取之,使人学之,可乎?李颀缓歌行,夸炫权势,乖六义之旨;梁锽观美人卧,直是*词,君子所必黜者。”百诗大以为然。比岁,阮翁深不欲流布三昧集,且毁池北偶谈之刻,其亦久而自知乎?

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是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曰:“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又薄乐天,而深恶罗昭谏。余谓昭谏无论已,乐天秦中吟、***府而可薄,是绝小雅也。若少陵,有听之千古矣,余何容置喙。

青莲推阮公二谢,少陵亲陈王,称陶谢庾鲍阴何,不薄杨王卢骆。彼岂有门户声气之见而然?惟深知甘苦耳!至宋代,始于前辈有过情之论,未若明人之动欲扫弃一切也。今则直汨没于俗情积习中,非有是非矣。后人复畏后人,将于何底乎?

清新俊逸,杜老所重。要是气味神***,非可涂饰而至。然亦非以此立诗之标准,观其他日称李,又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自诩亦云:语不惊人死不休。则其于庾鲍诸贤,咸有分寸在。

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严氏之言,宁堪并举!冯先生纠之尽矣。

唐贤诗学,类有师承,非如后人第凭意见。窃尝求其深切著明者,莫如陆鲁望之叙张佑处士也,曰:“元和中作宫体小诗,辞曲艳发,轻薄之流合噪得誉。及老大,稍窥建安风格,读乐府录,知作者本意,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讲讽怨谲,与六义相左右,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观此可以知唐人之所尚,其本领亦略可窥矣。不此之循,而蔽于严羽呓语,何哉!

余读金史文艺传,真定周昂德卿之言曰: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以章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及役其主。虽极词语之工,而岂文之正哉!余不觉俯首至地。盖自明代迄今,无限巨公,都不曾有此论到胸次。嗟乎,又何尤焉!

攻何李王李(前后七子)者,曰“彼特唐人之优孟衣冠也”是也,余见攻之者所自为诗,盖皆宋人之优孟衣冠也。均优也,则从唐者胜矣。余持此论垂三十年矣。和之者数人,皆力排规橅者。余曰:“亦非也。吾第问吾之神与其形,若衣冠,听人之指,似可矣。如米元章著唐人衣冠,故元章也。苟神与形优矣,无所著而非优也。”是亦足以畅曩者谈龙之指也。

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澹高远,兴寄微妙,乃可贵尚。所谓言见于此,而起意在彼。长言之不足,而咏歌之者也。若相竞以多,意已尽而犹刺剌不休,不忆祖咏之赋终南积雪乎?句法须求健举,七言古诗尤亟。然歌行杂言中,优柔舒缓之调,读之可歌可泣,感人弥深。如白氏及张王乐府具在也,今人几不知有转韵之格矣。此种音节,惧遂亡之。奈何!

长篇铺张,必有体裁。非徒事拉杂堆垛。余昔在都下,与德州冯舍人大木廷櫆并得名,日事唱和。会有得诸葛铜鼓者,大木先成长句二十韵,余继作四十韵,盛传于时,皆为阁笔。江都汪主事蛟门懋麟,王门高足也,内崛强,阮翁适得浯溪磨崖碑,蛟门亟为四十韵以呈阮翁,赞之不容口。以示余,余览其起句曰:杨家姊妹颜妖狐,遽掷之地曰:“咏中兴而推原天宝致乱之由,虽百韵可矣。更堪作尔语乎?”阮翁为之失色者久之。

奖掖后进,盛德事也。然古人所称引必佳士,或胜已者,不必尽相阿附也。今则善贡谀者,斯赏之而已。后来秀杰,稍露圭角,盖罪谤之不免。乌睹夫盛德!

文章原本六经,诗亦文也。余意尤重春秋,非春秋则取舍乖而体不立矣。昔人所为,致“严于一字”者,取诸春秋也。余曾为先叔祖清止公(进美)行实,中间颇有所讳。阮翁为益数行,余自是甘自疏。

本朝诗人,山左为盛。先清止公与莱阳宋观察荔裳琬,同时继之者,新城王考功西樵士禄,及其弟司寇。而安邱曹礼部升六贞吉、诸城李翰林渔村澄中、曲阜颜吏部修来光敏、德州谢刑部方山重辉、田侍郎、冯舍人,后先并起。然各有所就,了无扶同依傍,故诗家以为难。秀水朱翰林竹垞彝尊、南海陈处士元孝恭尹、蒲州吴征君天章雯及洪昉思,皆云然。

诗家用字,最忌乡音。今吴越之士,每笑北人多失黏。而乡音之失,南中尤甚。是小节也,而殊费淘汰。阮翁昔尝谓余曰:“吾乡若老夫与子与修来,庶免于伧之诮也。”相与一笑。

余门人桐城方扶南世举,尝问曰:“阮翁其大家乎?”曰:“然。”孰匹之?余曰:“其朱竹垞乎?王才美于朱,而学足以济之;朱学博于王,而才足以举之。是真敌国矣。他人高自位置,强颜耳。”曰:“然则两先生殆无可议乎?”余曰:“朱贪多,王爱好。”

尝与天章昉思论阮翁,可谓言语妙天下者也,余忆敖陶孙之目陈思王云: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冯先生以为无当,请移诸阮翁。

次韵诗,以意赴韵,虽有精思,往往不能自由。或长篇中一二险字,势难强押,不得不于数句前预为之地,纡迥迁就,以致文义乖违。虽老手有时不免。阮翁绝意不为,可法也。

元白、皮陆,并世颉颃,以笔墨相。后来效以唱酬,不必尽佳,要未可废。至于追用前人某诗韵,极为无谓。犹曰偶一为之耳,遂有专力于此且以自豪者。彼其思钝才庸,不能自运,故***手旧韵,如陶家之倚模制;渔猎类书,便于牵合,或有蹉跌,则曰韵限之也。转以欺人,嘻,可鄙哉!

强为七言长古诗者,如瞽者入市,唱叫不休;强为五言短古诗者,如贫士乞怜,有言不尽,皆足以资笑噱。若近体诗之涂朱傅白,搔头弄姿者,勿与知可也。

千顷之陂,不可清浊;天姿国色,粗服乱头亦好。皆非有意为之也。储水者期于江湖,而必使之潆洄澄澈,是终为溪沼耳。目矜容色,而故毁其衣妆,有厌弃之者矣。免于此二者,其惟吴天章乎!

天章绝口不谈诗,独与余细论,甚相得也。出诗卷属余评骘,余以饥驱少睱,请俟异日。今天章已下世,其诗卷余不可得而见矣。愧负良友,悲夫!

昉思在阮翁门,每有异同,其诗引绳削墨,不失尺寸。惜才力窘弱,对其篇幅,都无生气。故常不满人,亦不满于人。

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九世祖谊(贾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为文帝子梁王揖(刘揖)之傅也。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洛阳徙焉。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风俗通》曰:“涂姓,涂山氏之后。”恽字子真,受《尚书》于胡常,见《前书》。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五家谓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等,皆为《谷梁》,见《前书》也。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闲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恺,乐也。悌,易也。言有和乐简易之德也。俶傥,卓异也。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左氏》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也。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櫲。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临邑,东郡县也。复,齐武王伯升孙,北海王兴子。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鸑鷟,凤之别名也。周大夫内史过对周惠王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事见《国语》也。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仍,频也。宣帝时神雀再见,改为年号,后匈奴降服,呼韩(呼韩邪单于)入朝也。帝来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曰:

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其余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父羊》多任于权变,《左传》,宋人执郑祭仲,曰:“不立突,将死。”祭仲许之,遂出昭公而立厉公。杜预注云:“祭之如宋,非会非聘,见诱被拘。废长立少,故事名罪之。”《公羊传》曰:“祭仲者何?郑之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其知权柰何?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古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左传》,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侯大去其国。贾逵以为纪季不能兄弟同心以存国,乃背兄归仇,书以讥之。《公羊传》曰:“纪季者何?纪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服罪也。其服罪柰何?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左传》,楚平王将杀伍奢,召伍奢子伍尚、伍员曰:“来,吾免而父。”尚谓员曰:“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子胥奔吴,遂以吴师入郢,卒复父仇。《公羊传》曰:“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公羊不许子胥复仇,是不深父也。《左传》曰:“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不可灭已。是以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公羊传》曰:“冬,黑弓以滥来奔,文何以无邾娄?通滥也。曷为通滥?贤者子孙宜有地。贤者孰谓?谓叔术也。何贤乎叔术?让国也。”其相殊绝,固以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与图谶合者,先帝不遗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建平,哀帝年也。侍中刘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排,摈滥也。刘歆欲建立《左氏》,哀帝令歆与诸儒讲论其义,诸博士不肯置对,歆乃移书太常以责之,故被排摈。事见《前书》。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从是攻击《左氏》,遂为重仇。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左传》曰:“翼戴天子,加之以恭。”又曰:“君命,天也,天可仇乎?委质策名,贰乃辟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又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以有无父之国则可。”是崇君父,卑臣子也。《左氏》王人虽微,序在诸侯之上。又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是强干弱枝也。又曰:“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史记》曰,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切著明也。”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易》有施、孟,复立梁丘,施仇、孟喜、梁丘贺也。《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欧阳和伯、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也。并见《前书》。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春秋晋大夫蔡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范会自秦还晋,其处者为刘氏。明汉承尧后也。《五经》家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史记》曰“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立,是为帝颛顼”。当时《五经》家同为此说。若以颛顼代黄帝以土德王,即颛顼当为金德,高辛为水德,尧为木德。汉承尧后,自然不得为火德也。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左氏传》曰:“黄帝氏以云纪,少昊氏以鸟纪。”是以少昊代黄帝也。《河图》曰:“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意感,生白帝朱宣。”宋均注曰:“朱宣,少昊氏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其所发明,补益实多。

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历,垂万世则,改元谓改建初九年为元和元年,正历谓元和二年始用《四分历》也。是以麟凤百数,嘉瑞杂沓。杂沓言多也。章帝时,凤皇见百三十九,骐麟五十二,白虎二十九,黄龙三十四,神雀、白燕等史官不可胜纪。见《东观记》。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蓺》,研机综微,靡不审核。核,实也。若复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庶几无所遗失矣。废学谓《左氏传》也。

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公羊高作《春秋》传,号曰《公羊春秋》。严彭祖、颜安乐俱受《公羊春秋》,故《公羊》有严、颜之学。见《前书》也。与简纸经传各一通。竹简及纸也。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赐,以校书例多,特以钱二十万,使颍阳侯马防与之。谓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无人事谓不广交通也。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屡,数也。空,乏也。《史记》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子也,隐于首阳山,卒饿死也。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辕固,齐人也,为《齐诗》;申公,鲁人也,为《鲁诗》;韩婴为《韩诗》;毛苌为《毛诗》。故谓事之指意也。迁逵为卫士令。北宫卫士令一人,掌南、北宫,秩比六百石,见《续汉志》也。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千乘王伉,章帝子也。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逵荐东莱司马均、陈国汝郁,帝即征之,并蒙优礼。均字少宾,安贫好学,隐居教授,不应辟命。信诚行乎州里,乡人有所计争,辄令祝少宾,祝,诅也。《东观记》曰:“争曲直者,辄言‘敢祝少宾乎’?心不直者,终不敢祝也。”不直者终无敢言。位至侍中,以老病乞身,帝赐以大夫禄,归乡里。郁字叔异,性仁孝,《东观记》曰:“郁年五岁,母病不能食,郁常抱持啼泣,亦不食。母怜之,强为饭。宗亲共异之,因字曰‘异’也。”及亲殁,遂隐处山泽。后累迁为鲁相,以德教化,百姓称之,流人归者八九千户。

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应劭《风俗通》义曰:“授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纲纪国体,原本要化,此通儒也。”然不修小节,当世以此颇讥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除两子为太子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