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支亡神什么意思,日亡乃亡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12 0
  1. 苻子的苻子
  2. 文言文翻译
  3. 新序刺奢文言文及翻译
  4. 网开三面文言文的道理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日支亡神什么意思,日亡乃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于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

资治通鉴第二卷

原文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翻译

齐国成侯邹忌嫉恨田忌的赫赫战功,便派人拿着十金,去集市上算卦,问道:“我是田忌手下的人,田将军率军作战三战三胜,现在是举行登位大事的时候了吗?”待到算卦人出来,邹忌令人把他抓住,准备以此倾陷田忌。田忌无法洗刷清楚,一气之下率亲丁攻打国都临淄,想抓住邹忌,却不能取胜,只好出逃楚国。

苻子的苻子

翻译: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身亡了。

原文: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 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出处:《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扩展资料: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百度百科——项羽本纪

文言文翻译

(谨案:道家祖黄老,盖三皇五帝之道也,变而为列御寇庄周,则杨朱之为我也,又变而房中术,而金丹,而符录,而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几乎熄矣。于是乎秦汉以来,未有著书象《道德经》者,其象《列子》《庄子》,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坚之从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著录,《路史》征引,皆取诸类书,非有旧本流传。盖亡于唐末。余从类书写出八十一事,省并复重,得五十事,定着一卷,备道家之一种。就中有云:至人之道也如镜,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云: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又云: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又云:木生烛,烛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复其言,具有名理,本传称老庄之流,非过许也。嘉庆丁丑岁秋九月九日,严可均谨叙。)

△方外

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免?金,及暮而释竿,其膝所处之崖皆若臼,其跗触崖若路。鲁连曰:“钓所本以在鱼,无鱼何钓?”太公曰:“不见康王父之钓邪?念蓬莱钓巨海,摧竿投纶,五百年矣,未尝得一鱼,方吾犹一朝耳”。(《御览》八百三十四,又九百三十五。)

△家策

苻朗弃千钓之剑,抱朴子趋而进□□,以夫千金利剑,剖割之所存焉。苻子之书,大道之所居焉。何夫子弃大而存小乎?苻朗不应。(《书钞》一百一,又一百二十二,《御览》三百四十四。案,此抱朴子非葛洪也,葛洪与苻朗不相值。)

△已下篇名阙

黄帝将适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乘翠华之盖,建日月之旗,骖紫虬,御双乌、黄帝命方明避路,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御览》七十九)

黄帝谓其友无为子曰:我劳天下矣,疲于形役,请息驾于玄圃,子宜代之。无为子曰:“焉能弃我之逸,而为君之劳哉。”乃攀龙而俱去。(《御览》七十九)

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犹予之牧孤犊。君牧天下,是各有其所牧矣。君焉用惴惴然以所牧而与之,余无用天下为也。”于是牵犊而去。(《艺文类聚》九十四)

许由谓尧曰:坐于华殿之上,面双阙之下,君之荣愿,亦已足矣夫。翘曰:“余坐于华殿之上,森然而松生于栋,余立于棂扉之内,霏焉而云生于牖。虽面双阙,无异乎崔嵬之冠蓬莱。虽背墉郭,无异乎回峦之萦昆仑,余安知其所以荣。(《御览》八十,又略见《书钞》十二。)

虞帝逊禹于洞庭,张乐成于洞庭之野,于是望韶石而九奏。(《路史发挥》五,案《御览》八十一引苻子曰:“舜禅夏禹于洞庭之野。”路史有多出之句,文亦不同,未详所本。)

禹让天下于奇子,奇子曰:“君之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故舜也以劳报子,我生而逸,不能为君子劳矣。”(《艺文类聚》十一,《御览》八十二,又四百二十四。)

务光自投于河,卢奴之伯以赤鲤送之。(《御览》九百三十六)

太伯将让其国于季历,谓其傅曰:“太王欲以一国之事而以嗣我,我其羞之,吾闻至人也。不君一世,而万世以之君,不贵一代,而万代以之贵,吾焉能贵乎一国,而贱乎万代哉。”(《艺文类聚》二十一,《御览》四百二十四。)

武王以天下让岐封子,岐封子曰:“敦勿勿然以天下为事,君往矣。”余不忍闻之。(《御览》四百二十四)

汉王闻宋胜子方牧羊于巨泽,鼓而歌南风之诗,使者进谓宋胜子曰:“汉王闻先生之贤,使使者致命于先生,而委国政焉。”宋胜子矍然而顾,谓使者曰:“是何言与?今汉王待四海之士,与十群之羊,其于职司也,奚以异乎?而大王废牧羊之任,委以四海之政,是错乱天位,倒置人伦,胜不愿为也。乃逃于阴山之阳。(《御览》八百三十三)

志存四海之外。(《书钞》十二)

尧舜之智,桀纣以为不智。尧舜以为智,恶知尧舜之非纣,桀纣之非尧舜乎?(《艺文类聚》二十一)

朔人有献燕昭王以大豕者,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邦人谓之豕仙。”王乃命豕宰养六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又命水官舟而量之,其重千钓,其群臣言于王曰:“是豕无用。”燕相谓王曰:“奚不飨之?”王乃命宰夫即膳之。豕既死,乃夕见梦于燕相曰:“造化劳我以豕形,食我以人秽,吾患其生久矣。今仗君之灵,而化吾生也。始得为鲁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粮之珍,而欣君之惠,将报子焉,后燕相涉。(一作“游”)于鲁津,有赤龟奉璧(一作“衔夜光”原注一云“夜光珠”)而献之。(《艺文类聚》二十六,又九十六,《初学记》二十九,《白孔六帖》九十八,《御览》九百三,又九百三十一。)

心能善知人者如明镜,善自知者如蚌镜。镜以曜明,故鉴人;蚌以含珠,故内照。(《艺文类聚》七十,《御览》七百十七。)

齐景公好马,命善画者图而访之。殚百乘之价,期年而不得。像过实也。今使爱贤之君,考古籍以求其人,虽期百年,亦不可得也。(《艺文类聚》九十三,《御览》八百九十七。)

苻子观于龙门,有一鱼,奋鳞鼓髻而登乎龙门,而为龙。又一术士,凌波激流而不陷,挂铃行歌,飘浪于龙门,而终日栖迟而不化。苻子曰:“彼同功而事异,迹一而理二,夫何哉?无乃鱼以实应,而人以伪求乎。”(《艺文类聚》九十六)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千云之峰,迈类于群岳,沈没而下,则隐天之丘,潜峤于重泉(一作“重川”。)有红一作?氐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邀乎海畔,欲观鳌之行焉。月馀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中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沦如忌,其高概天,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载笠也?”消摇乎壤封之巅,归伏乎窟穴之下,此乃物我之失,自己而然,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艺文类聚》九十七,《御览》九百四十七。)

晋公子重耳奔齐,与五臣游乎大泽之中,见蜘蛛布其网,曳其绳,而执豸以食之。公子重耳乃抚仆之手,驻驷而观之。顾谓其臣咎犯曰:“此虫也,智之薄者矣,而犹役其智,布其网,曳其绳,而执豸以食之,况乎人之有智,而不能廓垂天之网,布络地之绳,以供方丈之御。是曾不如蜘蛛之智,孰不可谓之人乎?咎犯曰:“公子慎勿言也。若终行之,则有邦有嗣也。”(《艺文类聚》九十七,《御览》九百四十八。)

不安其昧,而人明也,是犹飞(《御览》一作“夕”)蛾去暗,赴灯而死(《御览》一作“亡”)者也。(《艺文类聚》九十七,《御览》八百七十,又九百五十一。)

楚之文子(《御览》作“交子”)鲁之周子,齐之狂子,三子相与居乎泰山之阳,处乎环堵之室,荜户(《御览》作“门”)不扇,盖茨不翳,而高(《御览》作“弦”)歌不辍。(宋本《初学记》十八,《御览》四百八十五。)

至人之道也如镜,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初学记》二十五,《白孔六帖》十三。)

有驴仙者,享年五百岁,负乘而不辍,历(《御览》作“居”)无定主,大驿(《御览》作“周绕”)于天下,(《初学记》二十九,《白孔六帖》九十七,《御览》九百一。)

盛魄重轮,***俱照,非日月能乎。(《御览》三)

水生于石,未有居山(一作“居石”)而溺者;火生于木,未有抱树(一作“抱木”)而焦者。(《御览》五十一,又九百五十二。)

桀观炮烙于瑶台,谓关龙逢曰:“乐乎?”龙逢曰:“乐。”桀曰:“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龙逢曰:“天下苦之,而君为乐,臣为君股肱,孰有心悦而股肱不悦乎。”桀曰:“听子谏。谏得,我改之;谏不得,我刑之。”龙逢曰:“臣尝观君之冕,非其冕也,而冕危石,君之履,非其履也,而履春冰,未有冠危石而不压,蹈春冰而不陷者也。”桀乃笑而应之曰:“是日亡则与俱亡,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亡乎?子且就炮烙之刑。我观子亡,子不知我亡,逢布武而趋,行歌曰:造化(一作“造物”)劳我以生,息(一作“休”)我以炮烙。去故涉新,我乐而人不知,乃赴火而死。(《御览》八十二,又二百八,四百七十五,六百四十七,六百八十六。)

鲁侯欲以孔子为司徒,将召三桓而议之,乃谓左丘明曰:“寡人欲以孔子为司徒,而授以鲁政焉,寡人将欲询诸三子。左丘明曰:“孔丘圣人与。夫圣人任政,过者离位焉。君虽欲谋,其将弗合乎?”鲁侯曰:“吾子奚以知之。”丘明曰:“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今君欲以孔丘为司徒,召三桓而议之,亦与狐谋裘,与羊谋羞哉。于是鲁侯遂不与三桓谋,而召孔丘为司徒。(《御览》二百八,又六百九十四。)

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醪,惟饮一钟,蹇叔曰:“一醪可投河而饮也。”穆公乃以一醪投河,三军醉矣。(《御览》二百八十一)

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御览》四百三)

玄冥子谓由有子曰:“子有师乎?”由有子曰:“吾将以万物为师矣。”(《御览》四百四)

春秋华林传》曰:“不知不言,其所以仁。”(《御览》四百十九)

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王曰:“夏麦方熟,请割以与子,可乎?”惠子曰:“施来,方遇群川之水长,有一人溺流而下,呼施救之。施应曰:‘吾不善游,方将为子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溺人曰:‘我得一瓢之力则活矣,子方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我,是不如求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御览》四百八十六)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奚不处曜而辞阴,反林自露,此亦愚之至也。(《御览》四百九十九)

陶朱富者朱公丧其中子,邻人往吊之。朱公方拥膝蹲踞,捧头而笑。邻人曰:“闻有丧,将唁子致哀。”朱公曰:“生不致哀,死而唁,何邻人之不通?”(《御览》五百六十一)

有泽父者,冠葭芦之笠,纳口鹿之履,莎裳褐衣,缓步而去。(《书钞》一百二十九,《御览》六百九十三。)

晋之相者桓氏,世传于楚,善以道***乎财焉。常以其所不射而射之,患昼之不足以卒岁,故以夜而烛之。(《御览》七百四十五)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传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传弥仁曰:“若羿也,喜焦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夏王曰:“口人闻子之言,始得无欲之道。”(《御览》七百四十五)

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御览》八百五)

天虽廓矣,野人犹有罩翳之勤。(《御览》八百三十四)

颜子有疾,三日不食,人问之曰:“吾师食非丹不食,茹非芝不茹,故七百岁,子何不吮瑶以廷生,咀蕊以养龄也。”(《御览》八百四十九)

吾与玄朱观东海,释四马乎?山,玄朱中路而亡马。苻子使人求之不获,使鬼索之而获。(《御览》八百九十七)

***不可妄知,故良马在其中矣。请以***之观观之也。(《御览》八百九十七)

魏文侯见宋陵子三仕不富,文侯曰:“何贫?”宋陵子曰:“臣见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富者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我成百,则牧数足矣’。邻者与之,从此观之,焉知富者非贫,贫者非富也。”(《御览》九百二)

齐景公谓晏子曰:寡人既得宝千乘聚万驷矣,方欲珍悬黎会金玉,其得之邪奚若?晏婴曰:“臣闻琬琰之外有鸟焉,曰金翅,民谓为羽豪,其为鸟也。非龙肺不食,非凤血不饮,其食也常饥而不饱,其饮也常渴而弗充,生未几何?夭其天年而死,金玉之珍乃非为君之患也。”(《御览》九百二十七)

齐鲁争汶阳之田,鲁侯有忧色。鲁有隐者周丰往观焉,曰:“臣尝昼寝,愀然闻群虱之斗乎衣中,甘臣膏腴之肌,珍臣项膂之肤,相与树党争之,日夜不息,相杀者大半,虱父止之曰:‘我与尔庐不过缝,所冫食食不过容口,奚用窃争交战为哉?’群虱止。今君以七百里地为君之城,亦以足矣,而以汶阳数步之田,惑君之心,曾不如一虱之智,窃为君羞之。”鲁侯曰:“善”。(《御览》九百五十一)

木生烛,烛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御览》九百五十二)

苻子登乎太山,下临千仞之渊,上荫百尺之松,萧萧然神王乎一丘矣,言不出乎耒?,心不过乎俗人,其犹木大守脂。(《御览》作“守夜”误。)瓦难司晨矣。(《御览》九百五十三,又《书钞》一百三十五脂篇引末二语。)

赵之相者曰:“林氏有九子皆贤,国人美而称之,号曰九德之父,十德之门,赵王疾之,乃使择其果之繁者伐之,其父曰:‘果之茂者犹伐之,况其人乎?吾将以尔为累矣。去之则免。”乃携老持子,逃于白云之岩,终身不返,赵人思之。(《御览》九百六十四)

领人谓展禽曰:“鲁聘夫子,夫子三黜,无忧色何?”禽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洛,吾不知其枯。”(《御览》九百九十四)

苻朗:

谨案:道家祖黄老,盖三皇五帝之道也,变而为列御寇庄周,则杨朱之为我也,又变而房中术,而金丹,而符录,而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几乎熄矣。于是乎秦汉以来,未有著书象《道德经》者,其象《列子》《庄子》,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坚之从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著录,《路史》征引,皆取诸类书,非有旧本流传。盖亡于唐末。余从类书写出八十一事,省并复重,得五十事,定着一卷,备道家之一种。就中有云:至人之道也如镜,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云: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又云: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又云:木生烛,烛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复其言,具有名理,本传称老庄之流,非过许也。嘉庆丁丑岁秋九月九日,严可均谨叙。

新序刺奢文言文及翻译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

不皇

,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

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

,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

已没,

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

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

,务法

,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

四海,泽臻草木,

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

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

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

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

皆其具也。故

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

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此

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

,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

入于

,有火复于

,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

”,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

以争

,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

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

,桀、纣行暴***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

,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

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

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

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

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

被润泽而

美,四海之内闻

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孔子曰:“

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

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

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

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

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

,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孰烂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

、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

,愈甚亡益也。窃譬之

,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

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

,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乃复册之曰: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

。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

,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盖俭者不造

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夫

岂异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亡以辅德,二端异焉。

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

。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

乌乎!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之宪,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今

缪,氛气

,群生寡遂,

未济,

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故详延特起之士,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与?将所繇

,所闻殊方与?各悉对,著于篇,毋讳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称朕意。

仲舒对曰: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

,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

,万民皆

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

。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

而归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

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文王顺

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

等亦聚于朝廷。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

起海滨而即三公也。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民。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由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

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

也。然则官至

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然则

不瑑,

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

以文之,至于

之隆,

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

之说,憎

,以

为俗,非有

以教训于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

,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又好用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导之以政,

,民免而***”,此之谓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

,施于方外。

,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来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

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

,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

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

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

缪,氛气弃塞,群生寡遂,

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长吏多出于

、中郎,吏

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

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

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

,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

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

殊路,贤不肖异处矣。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

于是天子复册之。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

,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

。”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仲舒复对曰:

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虖!”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

,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

之罪也。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

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

,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

长幼之施,

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

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之。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臣,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已,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

也。故尽小者大,

者著。《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胡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以其浸明浸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情性察乎

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

也。故桀、纣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

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先

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

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

,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欲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

之士,论议考问,将欲

谊之

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职,

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

,上下和睦,习俗

,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

草木,

四海,

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

,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

,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

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尔好谊,***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

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

之意也;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着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

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

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春秋》

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网开三面文言文的道理

新序刺奢文言文及翻译

1.翻译文言文《新序.刺奢》刘向新序刺奢第六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赵襄子连续五日五夜喝酒作乐,不放下酒杯,对侍者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

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再努力一下,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

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

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很危险了。”。

2.翻译文言文《新序.刺奢》刘向新序刺奢第六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赵襄子连续五日五夜喝酒作乐,不放下酒杯,对侍者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再努力一下,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很危险了。”

3.求《新序.刺奢》原文是只要原文吗新序·刺奢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群臣相持歌曰:“江水沛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薄兮,薄亦大兮。”

又曰:“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伊尹知天命之至,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唾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

于是接履而趣,遂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王而夏亡。

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作炮烙之刑,戮无辜,夺民力。

冤暴施于百姓,惨毒加于大臣,天下叛之,愿臣文王。及周师至,令不行于左右。

悲乎!当是时,求为匹夫不可得也,纣自取之也。魏王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

许绾负蔂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

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材木之积,人徒之众,仓廪之储,数以万亿度。

八千里以外,当尽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乃可以作。”魏王默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卫灵公以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苴。

君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

令罢役。左右谏曰:“君凿池不知天寒,以宛春知而罢役,是德归宛春,怨归于君。”

公曰:“不然。宛春,鲁国之匹夫,吾举之,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

且春也有善,寡人有春之善,非寡人之善与?”灵公论宛春,可谓知君之道矣。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居曰:“今主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

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齐景公饮酒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侍者曰:“仁人亦乐是夫?”梁丘子曰:“仁人耳目亦犹人也?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速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以至。公曰:“寡人甚乐此乐也,愿与夫子共之,请去礼。”

晏子对曰:“君之言过矣,齐国五尺之童子,力尽胜婴而又胜君,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

夫麋鹿唯无礼,故父子同尘。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

公曰:“寡人无良,左右*琨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无罪,君若好礼,左右有礼者至,无礼者去。

君若恶礼,亦将如之。”公曰:“善。

请革衣冠,更受命。”乃废酒而更尊朝服而坐,觞三行,晏子趋出。

魏文侯见箕季其墙坏而不筑,文侯曰:“何为不筑?”对曰:“不时,其墙枉而不端。”问曰:“何不端?”曰:“固然。”

从者食其园之桃,箕季禁之。少焉日晏,进粝餐之食,瓜瓠之羹。

文侯出,其仆曰:“君亦无得于箕季矣。曩者进食,臣窃窥之,粝餐之食,瓜瓠之羹。”

文侯曰:“吾何无得于季也?吾一见季而得四焉。其墙坏不筑,云待时者,教我无夺农时也。

墙枉而不端,对曰固然者,是教我无侵封疆也。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

食我以粝餐者,季岂不能具五味哉!教我无多歛于百姓,以省饮食之养也。”士尹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经其宫而不止。

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特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束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

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

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

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鲁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

献子曰:“富哉冢!”宣子曰:“子之家庸与我家富?”献子曰:“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

4.刘向新序刺奢第六翻译齐宣王盖大屋子(意译为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

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

香居问齐宣王说:“荆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

香居说:“臣请求退下。”小步快走着往外走。

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孝(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5.刘向《新序刺奢鲁国的大夫孟献子受到晋国的聘请,晋国的韩宣子请他喝酒去了三个地方,酒具和陪酒用的乐器不用搬动就在那里具备好了。献子说:“你家很富有。”宣子说:“你家和我家谁富?”献子说:“我家很穷,只有二个士人,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兹无灵的,这两个人使我们邦家平安稳定,百姓和睦协调,就这样两个人而已!我的财富都在这里了。”孟献子走后,宣子说:“他是君子啊,以奉养贤者为富;我是鄙俗的小人啊,以拥有钟石金玉为富。”孔子评论说:“孟献子的富有,可以记载到《春秋》里去了。”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6.刘向新序刺奢第六中此段翻译赵襄子连续五日五夜喝酒作乐,不放下酒杯,对侍者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

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再努力一下,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

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

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很危险了。”。

7.文言文《新序》《新序》,是一本经西汉刘向编撰而成书的古代文献典籍。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二卷,《善谋》二卷。***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叶公好龙》就是出自此书。

虽然早期的资料认为刘向是《新序》的作者,但更准确地说他是该书的编者,因为书中材料的主体都来自于其他典籍,刘向本人并没有创作任何部分内容。把刘向视为作者而非编者起源于对《七略》中《新序》著录的错误解释,《七略》把此书和其他三种著述一同著录在刘向所“编排的”(即“序”)的67篇之中(见《汉书·艺文志》,第1727页)。根据《汉书·刘向传》(《汉书》卷三十六,第1958页),刘向“***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严灵峰认为在这段话中“新序”不是一部书名,班固用此词仅是意为“新编”,因而班固所说的仅是一部著作,即《新序说苑》。

后来的目录著作中称《新序》为刘向所“撰”(见《隋书·经籍志》,第9***页;《旧唐书·经籍志》,第2024页;以及司马贞《史记索隐》,第2238页),然而,他们也称刘向“撰”《说苑》和《列女传》。而在刘向自己的《七略别录》中,他清楚地声称他从已存在的典籍中“编辑”(校)了这两部著作。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学者认为刘向没有撰写《新序》中的材料,他仅仅是对它们作了收集和编纂的工作。徐复观认为现代学者误解了“序”字在汉代的含义,并说这一词在汉代也意为“撰”。

刘向大概在公元前24或前25年把《新序》进献给皇帝。根据《晋书·陆喜传》(《晋书》卷五十四,第1486页)的一个说法,刘向是仿陆贾(约公元前228-前140)的《新语》而作《新序》。对《新语》通行本和《新序》的仔细比较说明,这两部书无论在文本上抑或结构上都没有任何紧密相似之处,这两部书的唯一相同特征是它们都有明显的儒家***思想。

《新序》是历史故事类编,是刘向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新序》通行本共有166个条目,分为10卷。人们还从其他资料中收集到59个条目的佚文。该书的绝大部分条目都是对早期哲学或历史著作中的材料摘录后加以转述或直接照抄而成。这些著作主要是《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史记》、《战国策》以及《春秋三传》(其中刘向对《榖梁传》很有偏见)、《庄子》、《荀子》。

书中大多数历史故事集中在春秋时期,最后一卷(卷10)完全是汉代的故事。书中前5卷冠以“杂事”之名。广常人世认为虽然这些卷的标题中有“杂”字,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通过一系列的范例藉以说明一个好的***的基本因素。其他各卷中,有的讽刺统治者的荒*奢侈(卷六),有的赞扬大臣的全节和忠诚(卷七),有的赞扬义勇之士(卷八),有的讲述大臣的善谋(卷九和卷十)。该书的思想基础是儒家学说,书中尤其强调统治者必须为人正直,要多听民众意见和留心贤能和有德之士——这些贤能之士不应动摇自己告诫和谴责残暴或愚蠢的国君的职责——的建议。

8.翻译《新序杂事》《新序》,西汉刘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一卷,《义勇》一卷,《善谋》二卷。***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作者尚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叶公好龙》就是出自此书。

原文:

1.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2.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译文:

1.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身份低微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2.梁国大夫有个叫宋就的人,曾经担任边境某县的县令,和楚国邻界。梁国这个县靠近边境的某乡(亭:地区单位,相当于乡,被县管辖),和楚国邻近的乡,都种瓜,都有一定规模。梁国该乡的人,多次用心灌溉他们的瓜园,种出的瓜味道很好。而邻乡的楚国人很少灌溉瓜地,种出的瓜很难吃。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好吃,对于自己管的乡种出的瓜难吃很恼怒。楚国的乡人嫉妒梁国乡人比自己有能耐,就在夜里破坏梁国乡人的瓜,瓜秧许多都枯萎而死了。梁国的乡人发觉了,就报告了亭尉(亭长,即乡长),打算去破坏楚国乡人的瓜报复他们,亭尉去请示宋就。宋就说:“这会导致相互怨恨的,别人干坏事自己也跟着干,是多么偏颇啊。现在我让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的到楚国乡里给他们灌溉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乡里的人每天晚上偷偷去给楚国乡人灌溉瓜地,而楚国人白天去看护瓜地,又进行灌溉,他们的瓜长得越来越好,楚国乡人感到奇怪就用心观察,原来是梁国乡人做的。楚国县令听到后非常高兴,把这事原原本本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以后,感到惭愧和内疚,对官吏们说:“如果没有我国去搞破坏的人,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对不起梁国的地方?这是梁国人暗地对我们谦让啊。”于是给宋就重金表示感谢,并请他转交给梁王,楚王并经常赞扬梁国的这件事,梁王认为楚王很有诚意,所以梁、楚梁国的友好关系,从宋就开始的。俗话说:“转败为胜,因祸得福。”老子说:“以德报怨。”就是这个意思。别人做坏事,自己怎么能去效仿呢!

1. 网开三面 本文和说明了什么道理

原文:《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其文曰:「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禽(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个故事也见于《史记.殷本纪》。它说明成汤布德施惠的政策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不少国家都归附于他。《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其文曰:「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禽(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个故事也见于《史记.殷本纪》。它说明成汤布德施惠的政策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不少国家都归附于他。

释义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2. 网开三面的古文,初二语文题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其文曰:「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堕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393337,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禽(罹)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

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个故事也见于《史记.殷本纪》。

它说明成汤布德施惠的政策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不少国家都归附于他。故事:商汤有一次***,见部下们张网四面并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尽入网中。

汤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 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

与强大的夏王朝相比,商只是一个小小的方国。夏桀有强大的军队,有从禹开始历代夏王积累的财富和政治影响,这些商汤都不具备。

但商汤在精心地编织着擒夏的大网,其一就是政治措施,其二就是强大的军团。 商汤的政治措施首先是广施仁政。

《诗经·长发》称赞他“圣敬日跻,昭***迟迟”,意思是“圣明恭敬日上进,虔诚祈祷不歇息”。又称赞他“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广施政令很宽和,百姓福气聚成团”。

同时,商汤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一套新的秩序。他的部族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

在对夏王朝的关系上,商汤***取了“不刚不柔”、“不震不动”的策略,他不争不急,不胆怯,不惶恐,既争取诸小方国的支持,又不激化与夏桀的矛盾。 但要灭夏,将残暴的夏桀像禽兽一样擒获,光靠政治措施还不够,如果政治是这张大网的经,强大的军队则是这只大网的纬。

商汤建立了由七十辆装备精良的战车和六千名敢死之士组成的精锐之师,形成商汤军团的主力。他的战车龙旗飘扬,武士们手执青铜铸造的战斧。

军队运动起来,如熊熊烈火,敌人望而生畏,不敢阻挡。 虽然商汤对诸侯承诺,愿从者从之,愿去者去之。

但是对不顺从者,商汤必然会用他编织的大网去擒获那些敢于不从的诸侯。首先被擒获的猎物是葛国,这个方国位于今豫东平原的宁陵县。

这次战争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就是指责葛国的国君不祭祀上天,对上天不敬。弱小的葛国迅速被征服,接着又对一系列小方国进行了征伐

对商汤的军事活动,一千年后的孟子这样写道:“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虽然商汤号称网开三面,但他的目的是各个击破,最终将天地万物尽归其所有。

可悲的是,夏桀,这个商汤决定猎取的最大猎物,仍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知道猎人已张开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桀在洛阳山谷之中修建起豪华的宫殿,取名长夜宫,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

他不遵循夏王朝“五十而贡”,即2%的税率制,横征暴敛,累年征召民众服各种各样的劳役。他任用了干辛等一批谀臣,忠良,荒唐地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

夏王朝的灭亡已指日可待。成语:词目 网开三面 发音 wǎng kāi sān miàn 释义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

比喻***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译文:出处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唐·刘禹锡 《贺赦表》:“泽及八荒,网开三面。”

商汤在郊外看见个猎人四面设网,并祷告说:“从天上坠落的,从地上生出的,从四方来的,让它们都坠落到我的网上。”汤说;“真这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

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织网,现在的人也学着织。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

3. “网开三面”典故的原文解释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释译:商汤外出,见到野外捕禽兽的把网四面张开,并祝祷说:“从天下四面八方来的皆进我的网中!”汤说:“哎,这太过份了!”于是撤去它的三面,并祝祷说:“要想到左边去的,就去左边;要想到右边去的,就去右边;不要命的,就进我的网中来。”

诸侯听说这件事,都说:“商汤的恩德已经到极点了,甚至施到了禽兽身上。” 后喻从宽处理,给犯罪者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亦作“网开一面”,亦作“解网”。

4. [网开三面]这篇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其文曰:「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禽(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个故事也见于《史记.殷本纪》。它说明成汤布德施惠的政策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不少国家都归附于他。

故事:

商汤有一次***,见部下们张网四面并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尽入网中。汤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

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

与强大的夏王朝相比,商只是一个小小的方国。夏桀有强大的军队,有从禹开始历代夏王积累的财富和政治影响,这些商汤都不具备。但商汤在精心地编织着擒夏的大网,其一就是政治措施,其二就是强大的军团。

商汤的政治措施首先是广施仁政。《诗经·长发》称赞他“圣敬日跻,昭***迟迟”,意思是“圣明恭敬日上进,虔诚祈祷不歇息”。又称赞他“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广施政令很宽和,百姓福气聚成团”。

同时,商汤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一套新的秩序。他的部族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

在对夏王朝的关系上,商汤***取了“不刚不柔”、“不震不动”的策略,他不争不急,不胆怯,不惶恐,既争取诸小方国的支持,又不激化与夏桀的矛盾。

但要灭夏,将残暴的夏桀像禽兽一样擒获,光靠政治措施还不够,如果政治是这张大网的经,强大的军队则是这只大网的纬。

商汤建立了由七十辆装备精良的战车和六千名敢死之士组成的精锐之师,形成商汤军团的主力。他的战车龙旗飘扬,武士们手执青铜铸造的战斧。军队运动起来,如熊熊烈火,敌人望而生畏,不敢阻挡。

虽然商汤对诸侯承诺,愿从者从之,愿去者去之。但是对不顺从者,商汤必然会用他编织的大网去擒获那些敢于不从的诸侯。首先被擒获的猎物是葛国,这个方国位于今豫东平原的宁陵县。这次战争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就是指责葛国的国君不祭祀上天,对上天不敬。弱小的葛国迅速被征服,接着又对一系列小方国进行了征伐。对商汤的军事活动,一千年后的孟子这样写道:“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虽然商汤号称网开三面,但他的目的是各个击破,最终将天地万物尽归其所有。可悲的是,夏桀,这个商汤决定猎取的最大猎物,仍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知道猎人已张开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桀在洛阳山谷之中修建起豪华的宫殿,取名长夜宫,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他不遵循夏王朝“五十而贡”,即2%的税率制,横征暴敛,累年征召民众服各种各样的劳役。他任用了干辛等一批谀臣,忠良,荒唐地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夏王朝的灭亡已指日可待。

成语:词目 网开三面

发音 wǎng kāi sān miàn

释义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译文:出处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唐·刘禹锡 《贺赦表》:“泽及八荒,网开三面。”商汤在郊外看见个猎人四面设网,并祷告说:“从天上坠落的,从地上生出的,从四方来的,让它们都坠落到我的网上。”汤说;“真这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织网,现在的人也学着织。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

5. [网开三面]这篇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释译:商汤外出,见到野外捕禽兽的把网四面张开,并祝祷说:“从天下四面八方来的皆进我的网中!”汤说:“哎,这太过份了!”于是撤去它的三面,并祝祷说:“要想到左边去的,就去左边;要想到右边去的,就去右边;不要命的,就进我的网中来。”诸侯听说这件事,都说:“商汤的恩德已经到极点了,甚至施到了禽兽身上。”

后喻从宽处理,给犯罪者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亦作“网开一面”,亦作“解网”。

6. 尝见一蜘蛛

蜘蛛斗蛇

原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俛(同‘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读音biao 一声,暴风)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盥(音同 孤罐 ,吸饮一样的声音,也借指吸饮)其脑,果腹而去。

译文:曾经看见一只蜘蛛,在墙壁之间布网,离地大约二三尺(高)。一条大蛇从它下面经过,抬起头想吞食蜘蛛,(它着势往上)而高低略微差一点。时间长了,蛇将要走。蜘蛛忽然(垂丝)悬挂而下,将自己吊在半空中,好像要把蛇追赶,蛇大怒,回过头来等它。蜘蛛便顺着丝往上爬,时间长了,蛇又要离开了,蜘蛛又从蛛丝上悬下来,蛇又抬头想吃它,蜘蛛仍然又是回到它的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感觉稍微有点疲倦,将头趴到地上。蜘蛛乘其不备,奋身迅速下来,蹲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颠摔,而到死。蜘蛛就吸它的脑浆,吃饱肚子后离开。

注释:尝:曾经昂:抬若:好像疾:快 如是:像这样 乃:就闻:听见听到俛:同“俯” 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踞:趴盬(gǔ:)吸饮。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若:好像。待:防备。尝:曾经脑:脑髓,脑浆。去:离开。

道理

(1).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2).等候时机是很重要的,在没把握的时候不应该过度消耗能力,而后抓到合适的机会就要一举拿下(3).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

7. 喜戴高帽 文言文悟出什么道理

原文

俗以喜人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俗:通常。

面:当面。

谀:奉承。

喜:喜爱,喜欢

往别:告别。

易:好,容易。为:做。

适:遇到,逢到。

辄:就。

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

怒:发怒,生气。

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

欤(yú):呢。句末疑问语气词。

颔首:点头。

语:告诉。

见:道理。

如此:这样。

止:通“只”,只有。

译文

通常把喜欢当面奉承别人的人叫作“喜戴高帽”。有一个在京城朝堂当官要到外地赴任的人,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地方官不好做,应当谨慎地做事。”这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见到一个合适的人就给他一顶,应该就不会与人意见不合了吧。”老师生气地说:“我们读书人应当正直地与人交往,何必还要这样做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是有几分道理。”那个人从老师那里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启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戴上高帽的人。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人们大多数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