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卢逐俊_韩卢逐逡田父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5 0
  1. 犬兔俱毙是什么意思
  2. 尉景文言文阅读答尉景文言文阅读答案_案 急啊
  3. 东郭敞文言文译文
  4. 秦伐魏文言文答案
  5. 搏牛之虻典故
  6. 田父之功的解释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韩卢逐俊_韩卢逐逡田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犬兔俱毙是什么意思

1. 楚庄王欲伐越全文翻译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 楚庄王想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

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

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2. 楚庄王欲伐越翻译及问题答案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劝阻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因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昏乱,兵力疲弱。”

杜子说道:“我见识不多但为这件事担忧。一个人的智慧就好比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

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庄蹶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

大王国家政治混乱军队疲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看不到自己的弱点。”。

3. 速求楚庄王欲伐越全文翻译以及道理

楚庄王想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说明的道理:人要做到自知之明是很困难的,也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4. 楚庄王欲伐阳夏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1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3,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4。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跻5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6。”

注释1.之:助词,无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愚:自谦之词。3.患:担忧4.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5.睫:眼毛6.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托。7.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5. 齐欲伐魏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通***字:

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弊:困乏、疲惫

“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

1. 天下之疾犬也(疾)快

2.各死其处(各)各自

3.田父:农夫

4.以顿:困顿

尉景文言文阅读答尉景文言文阅读答案_案 急啊

一、犬兔俱毙含义: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二、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三、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准备去攻打魏国,大臣淳于髡认为这样会两败俱伤,十分不利,就对齐王进谏:“天下最快的狗韩子卢去追天下最狡猾的兔子东郭逡,兔子在前面拼命跑,狗也拼命在追,经过一段时间,狗没追上兔子,双方都疲劳而死。”

东郭敞文言文译文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 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 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 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 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 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2、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答案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 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四, 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马:要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 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 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天下之疾犬也( ) 2、各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原文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 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 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 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 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 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答案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 “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答案

沛公至咸阳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 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 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 亦 为 鬼 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 达 对 项 王 的 _______________ 之情; 毛也写过一首诗, 其中有: 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 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 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 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 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原文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恶(w )之(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 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3、 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原文 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后又借指雏鸟。③独: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答案

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 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君子 小人

原文 13、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 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 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子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 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 结果 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秦伐魏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东郭敞》的翻译和原文

东郭敞多愿①?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②。其徒请?焉③,不与。曰:“吾 将以求封也④。”其徒怒而去之宋。?

作者介绍?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封于商,故史称商鞅,是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初为魏相公孙痤的家臣,后入秦,得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先 后任左庶长、大良造。在执政的十九年中,两次实行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秦孝公死后,他被诬告谋反,身遭车裂,全家被害。后人搜其著述,编辑成集,名曰《商君书》。?

注释?

①选自《商君书?徕民》。②金:指黄铜。秦以二十两(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③ ?:读hoū周。周济,救济。④求封:求取封爵。当时用钱可以买到官爵。?

译文?

齐国有个叫郭敞的人,怀有很多的愿望。他梦想获取万金财产。一次,他的门徒请他周济一 下,他非但不肯,还煞有介事地说:我将用那笔钱买官求封呢!”他的***一听,十分生气 ,不愿再为他效劳,便投奔到宋国去了。?

2. 文言文东郭敞阅读答案

注释和译文供参考:东郭敞多愿①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②.其徒请焉③,不与.曰:“吾 将以求封也④.”其徒怒而去之宋.注释①选自《商君书?徕民》.②金:指黄铜.秦以二十两(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③ :读hoū周.周济,救济.④求封:求取封爵.当时用钱可以买到官爵.译文齐国有个叫郭敞的人,怀有很多的愿望.他梦想获取万金财产.一次,他的门徒请他周济一 下,他非但不肯,还煞有介事地说:我将用那笔钱买官求封呢!”他的***一听,十分生气 ,不愿再为他效劳,便投奔到宋国去了.。

3. 文言文东郭敞告诫我们什么

今齐、魏久相持:东郭山之狡兔。

译文 齐国要进攻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犬,东郭逡是世上动作最敏捷的兔子:卢,绕山三圈,翻山五座,黑犬。 ③东郭逡,这时兔子在前面已跑得精疲力竭,猎犬在后面也追得疲惫不堪,于是撤回将士,不再进攻魏国。

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②者。也告诉我们统治者不要穷兵黩武,争强斗胜,犬兔俱罢,各死其处,有田父之功,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楚会乘机而入,也像农夫那样独得其利。韩卢追捕东郭逡。

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不费力气,不受劳苦。 ======================================告诉我们要警惕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要注意修养生息,独得其利。

现在齐、魏两国交战,长期相持不下,我担心强大的秦,双方兵力疲困、民众劳累、大楚承其后,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兔子和猎犬都疲困之极,各自都昏死在那里了。农夫获得,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齐王:齐宣王。

②韩子卢原文 齐欲伐魏,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③,兔极于前,犬废于后。”

齐王听说后,十分害怕。

4. 东郭敞这则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事情起因是什么

东郭敞主要人物是郭敞和郭敞的门徒。

注释和译文供参考:东郭敞多愿①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②.其徒请焉③,不与.曰:“吾 将以求封也④.”其徒怒而去之宋.注释①选自《商君书?徕民》.②金:指黄铜.秦以二十两(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③ :读hoū周.周济,救济.④求封:求取封爵.当时用钱可以买到官爵.译文齐国有个叫郭敞的人,怀有很多的愿望.他梦想获取万金财产.一次,他的门徒请他周济一 下,他非但不肯,还煞有介事地说:我将用那笔钱买官求封呢!”他的***一听,十分生气 ,不愿再为他效劳,便投奔到宋国去了。.。

搏牛之虻典故

1. 齐欲伐魏阅读答案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

参考答案: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齐欲伐魏翻译: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齐欲伐魏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齐欲伐魏阅读答案及翻译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2. 蒙骜伐魏文言文译文

译文:

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鳌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毛公、薛公为此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即刻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崐走。信陵君督师追求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的关内后才领兵还魏。

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供职,秦人让他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率军攻管城不下,便派人去见安陵君说:“如果您能遣送缩高到我这里来,我将授给他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百姓不一定都服从我的命令。还是请使者您自己前去邀请他吧”。于是就委派一个小官引导魏国的使者前往缩高的住地。使者向缩高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听后说:“信陵君之所以看重我,是为了让我出面去进管城。而为父亲的攻城,作儿子的却守城,这是要被天下耻笑的。况且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就放弃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我冒昧地再拜,不能接受信陵君的旨令。”使者回报给信陵君,信陵君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到安陵君那里说:“安陵国也是魏国的领地。现在我攻取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赶到我这里来攻打我,这样一来,魏国肯定就危险了。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代国君成侯替魏襄王的诏令镇守此城,并亲手把太府中所藏的国法授给了我。现在缩高推辞不受您要授与他的高位,以此成全他们的父子之义,而您却说‘一定要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来’,如此便是要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并废弃太府所藏的国法啊,我纵然去死,也终归不敢执行您的指示!”缩高闻听这件事后说:“信陵君这个人,性情凶暴蛮模,且刚愎自用,那些话必将给安陵国招致祸患。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既然如此,我又岂安陵君遭到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于是便到使者居住的客舍,拔剑刎颈,***而死。信陵君获悉这一消息后,身着素服避住到厢房,并派使者去对安陵君道歉说:“我真个小人啊,被要攻取管城的思虑所困扰,对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请让我再拜,为我的罪过向您道歉吧!”

庄襄王为了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遣人携带万金前往魏国,寻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让他去劝说魏王道:“信陵君流亡国外十年,现在重新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各诸侯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致使天下的人只听说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庄襄王又多次派人奉送礼物给信陵君表示庆贺说:“您做了魏国国君没有啊?”魏王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信陵君的话,不能不信,于是就令人代替信陵君统领军队。信陵君明白自己第二次因别人的诋毁而被废黜了,便以生病为由不再朝见魏王参与议事,日夜饮酒作乐,沉湎于女色中,过了四年就死去了。

3. 《卫鞅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卫鞅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B.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B.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C.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D. 尽破之以归秦;赵亦设盛兵以待之。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12.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商鞅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几件事上足以得到验证。 B.认为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

C.认为商鞅的著作《开塞》、《耕战》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D.认为商鞅因变法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

参考答案:9.A(厌:满足)10.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

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11.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12.D(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商鞅变法的意思,只是认为他为人太刻薄才落得一个谋反的恶名。 )13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

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 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

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

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 ”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

4.

1.C2.A3.C4.(1)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2)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1.分 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去:离开。

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分 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要注意人名做主语的“高渐离”“荆轲”;文言虚词“也”。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3.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应为“表现了荆轲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

所以选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曩者”“称”“是”“善”“莫”“逮到”。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蒙骜伐魏文言文译文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

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

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

魏王见到信陵君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

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田父之功的解释

 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吧,那典故有哪些呢?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搏牛之虻典故,欢迎阅读

搏牛之虻意思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搏牛之虻典故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出自宋义与项羽的对话。宋义把强秦比喻为虮虱,把秦将章邯的军队比做虻虫。既然楚军最终目的是要打败秦国(虮虱),那么就不应当顾虑正在围剿赵国的章邯军队(牛虻),而应先按兵不动,坐壁观秦、赵二军对垒,如韩卢逐逡自困于前,楚军承其后可收田父之功。

搏牛之虻释义

 搏:拍击。要准确理解这句成语,就要先理解"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这句话。古人读史,于此处韦昭云"虻大在外,虱小在内"。而颜师古言"以手击牛之背,可以杀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内虱,喻方欲灭秦,不可与章邯即战也"。集解如淳曰:"用力多而不可以破虮虱,犹言欲以大力伐秦而不可以救赵也。"结合三家之言,原意应是说拍打牛身上最外的虻虫,是无法除去牛身上内里的虮虱的。在这里宋义将虻虫比喻为秦将章邯的军队,把虮虱比喻为秦国;既然楚军最终目的是要打败秦国(虮虱),那么攻打正在围剿赵国的章邯军队(虻虫)是没有效率无意义的战役。所以与其耗费兵力去攻打章邯的军队,不如先按兵不动,坐壁观秦、赵二军对打,再来个坐享其成。所以史记中宋义在说完"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后,又接着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可为佐证。

 原意是说拍打牛身上的虻虫,是无法除去牛身上的虮虱的。换言之:想要去除牛身上的虮虱,抓虻虫是没有用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拟破其上之虮虱,以言志在大而不在小也。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搏牛之虻相关的词语

 搏牛之虻 牛之一毛 司马牛之叹 函牛之鼎 犁牛之子 犂牛之子 九牛二虎之

 九牛万象之 力牛角之歌 牛口之下 牛虻 牛蹄之涔 牛蹄之鱼 一臂之力 一朝之忿

 一朝之患 一尺之面 一得之功 一得之见 一得之愚 一定之规 一饭之德 一饭之顷

 一方之任 一夫之勇 一夫之用 一棺之 土一狐之掖 一狐之腋 一己之见 一己之私

 一技之长 一家之长 一家之辞 一家之计

田父之功的解释

谓不预其事而轻易得益。《战国策·齐策三》:“ 齐 欲伐 魏 。 淳于髠 谓 齐王 曰:‘韩子卢者, 天下 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废於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今 齐 魏 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 秦 大 楚 承其后,有田父之功。’”亦作“ 田父之获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太祖 乃还救 谭 ”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此韩庐、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者也。”

词语分解

田父的解释 老农详细解释老农。《尹文子·大道上》:“ 魏 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寳玉径尺,弗知其玉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至 阴陵 , 迷失 道,问一田父。” 唐 王维 《宿郑州》诗:“田父草际归,村童雨 功的解释 功 ō 劳绩,成绩,与“过” 相对 :功勋。功绩。论功行赏。 徒劳 无功。功德无量(刵 )。功成 不居 (立了功而不把 功劳 归于自己)。 成就,成效: 成功 。功能。功亏一篑。事半功倍。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