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_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16 0
  1. 孔子说的五种心术不正
  2. 《孔子家语》名言绿
  3. 远离五种人
  4. 春秋战国时,孔子杀少正卯合法吗?
  5. 孔子是先杀了人畏罪才周游列国的,还是周

孔子杀少正卯的典故如下: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上任后第七天就以“君子之诛”的名义将少正卯杀死,并曝尸三日。原因在于少正卯被认为具有五种恶劣品性,即“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些品性被认为是惑众造反的能力。孔子认为,作为大夫的少正卯,兼有这五种恶行,且具有聚众煽动的能力,因此必须受到惩罚。这个故事在儒家经典中有所记载,被视为孔子治理国家、打击邪恶的一个例证。

孔子说的五种心术不正

少正卯(?-前496年),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少正卯的姓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据说后世的“闻”姓的原型是“闻人”复姓,是少正卯的后人所改用的姓氏。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_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家语》名言绿

孔子杀大夫少正卯故事最早见于《荀子.宥坐》.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出任鲁国中都宰,一年之间,四方效法。不久升司空,再升大司寇,职掌司法,之后又以大司寇行摄相事,代理执政。

执政的第七天,孔子就诛杀鲁国大夫少正卯于东观之下。东西两观在宫门两边,积土为台,台上有望楼,可以远眺,故曰观,约等于天安门。在这种政治意味浓重的地方,说明杀少正卯是一个重要的政治***。

少正卯,少正是官名,以官为氏,以卯为名。他与孔子同时在鲁国创办私学,两人争夺学生极为激烈,孔子门下,“三盈三虚”,三次坐满而三次跑空,如此反复,只有颜渊意志坚定,一直跟着孔子。

杀少正卯之后,学生们都不敢说话,只有子贡问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你初当政就先杀了他,该没有弄错吧?”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不在其中:

一是心达而险,知识通达而心怀险恶;二是行僻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伪而辩,言语不合正道而善于狡辩煽动;四是记丑而博,博闻强识,宣扬邪恶的思想;五是顺非而泽,赞赏错误的观点,加以文饰。

远离五种人

孔子家语名言

天下有大恶者有五: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德而处。……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

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业;逊接者,仁之能也;理解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野;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民之所以生者,礼伟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cu)之交焉。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

(国家)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

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

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

惜其腐錜(nie),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

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

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业。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

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叶,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

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

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恭而敬,可以慑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怒,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多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制无度量,则事不成;其政晓察,***不保。

刚折者不终,径易者则数伤,浩倨者不亲,就利者则无不弊。

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见像(法令)而勿强,陈道而勿怫。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与小人处而不能亲贤,吾殆之。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智者知人,仁者爱人。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无义。

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

国无道,隐之客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

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

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

衰麻苴仗者,志不存乎乐;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介胄执戈者,无退懦之气。

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愻(xun)以为勇。

小辩害义,小言破道。

君子而强气,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弄戮荐蓁。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明镜所以查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成,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称罗网。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试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

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

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

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泽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故贤也既不遇天,恐不终其命焉。桀杀龙逢,纣杀比干,皆类是也。《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跼(ju);谓地盖厚,不敢不蹐(ji)。

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以众攻寡,无不可也;以贵***,无不得也。

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

夫贤者,百富之宗也,神明之主也。

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谓之盗。

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

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

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

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迁风移俗,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依贤者固不困,依富者固不穷。

与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是故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也;以贵而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得也;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

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无度则逸,从欲则败。

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

夫礼,生死存亡之体。

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

处重擅宠,专事妒贤,愚者之情也。位高泽危,任重则崩,可立而待。

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固,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鸟穷则啄,兽穷则攫(jue),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为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

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

人君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毁仁恶士,必近于刑。

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

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

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汝以仁者为必信业,则伯夷、叔齐步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也;汝以忠信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刚而纪之,不必其能容。

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忿数者,狱之所由生也;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

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效;竭泽而鱼,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鸟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

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

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过失,人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

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夫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

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悖,小臣窃。

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人情。父子君臣,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死亡贫苦,谓之大恶。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

破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人情者,圣人之田野,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

防怨犹防水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祥):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

富而不好礼,殃也。

伤哉!贫也。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也。

春秋战国时,孔子杀少正卯合法吗?

做一个社会人,与人打交道是必不可免的。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如何去辨别人心,交到真正的朋友,远离一些包藏祸心的人,是极为重要的。这时,我们要牢记孔子的话,对于这五种人,我们要远离。

一、心达而险。这种人是把什么事情都看的清清楚楚,想的明明白白。但是却什么也不说,明明他一个善意的提醒,就可以让你认识到错误,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走远。但是他却装作没看见,甚至还会支持你。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因为在出生时让母亲,母亲就极不待见他,只喜欢自己的二儿子。郑伯是各种隐忍,对于母亲对二儿子的各种纵容,他从不加以阻止,自己登上国君的宝座后。母亲给弟弟要钱要权,他全部应允,让弟弟日益嚣张跋扈,把城墙修的比国都的还要高。国人看不下去,而郑伯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姑且待之。并主动创造机会外出,好让自己的母亲通知弟弟趁机造反。而他用早已准备好的兵车,一下子消灭了弟弟。如果他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去提醒母亲,管教弟弟,很可能不会这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好多这样的人。前些年,有一个著名的相声叫《惯着他》。正因为对一件小事的纵容最终闯了大祸。这种人是面善心狠,不能亲近。

第二种人是记丑而博,这种人看到的都是丑陋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而永远也发现不了***。他们的心里全是负面的东西,他的带给你的都是一些负能量,和他们交谈一番,你就会觉得内心非常的沉重。如果你认同这些东西,那你就完了。你就会对这个社会充满怨言。即使这个时候,你吃的再好,穿的再好,你再有钱,生活再幸福,你也会对社会有一种不满甚至仇视。这种人对社会公信力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第三种是言违而辩。这比记丑而博更加的可怕,因为记仇而博,只是他看到了社会的负面,你不和他谈,他也不招惹你。但是言伪而辩确是他把错误的一套理论说的让你无可反驳,有专业的知识,你说不过他,甚至认同。这些看似很有道理,但仔细分辨之后,发现这是一种诡辩,把人们往错误的地方去引领,特别影响社会公信力。像早些年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了好多家长的焦虑,让早教行业赚的盆满钵满,也剥夺了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教师和一些教培机构。他们的言论影响着一大批人。这也称之伪科学,并且他们很成功的误导一部分人,使人们的思想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走上极端。现在比较流行的键盘侠,他们打看正义的旗号发表的言论,会引起好多人的追捧。他们对某一个***的认知会引导一些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也是社会的一种导向,学术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做一个有传统文化的现代公民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行辟而坚。他做的都是错的,但他特别坚定,他总觉得他是正确的,谁说都不听,非常的固执。其实,真正的人生要从善如流。谁说的对,就按谁的办。但是对于这种人来说,我按你的办,就是代表着我没有面子,我必须按照我的去办,一条道走到底。就是错了,我也坚持,你能把我咋样。其实这种人挺讨厌的,固执己见不听劝。一条道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对于这种人,你只能是既心疼又无奈。对于这种人,只有让它跌得头破血流,让他吃够社会的亏,他才能够会有所醒悟。

第五种顺非而泽。这种人存在最多的就是在领导的身边。作为一个领导,如果你的言论是错误的,你的决定是错误的,你的方案是错误的,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人能够给你提醒,指出你的不足,而不至于让公司走上歧途。但是这种人,不但不指出领导的错误,相反去夸赞领导是多么的英明,甚至还要强编理由去表现领导的伟大。让领导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他在领导的面前不停的阿谀奉承,忽悠领导,让领导做出错误的决定,承担责任。他们表面对领导有多么的顺从恭维,背地对领导就有多么的厌恶,甚至巴不得领导倒台,自己好趁机而上。这种人的用心非常的险恶。

所以在这个社会上,最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单位要有诤士,朋友要有诤友,家里要有诤儿。如果自己犯了错误,身边的人要及时的指出,避免今后在同样的地方犯同样的错误。对于以上的五种人。我们要远离。认识到这种人的危害性,让自己的人生少犯些错误!

孔子是先杀了人畏罪才周游列国的,还是周

孔子杀少正卯是春秋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一桩疑案,后世是非曲直争议很大。

据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以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掌权方七日,诛杀鲁大夫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言辞凿凿,即少正卯有?五恶?,但煌煌言辞后面,总结起来却不过四个字:?妖言惑众?。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五条罪状

第一,"心达而险?(通晓世事而用心险恶)第二,"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第三,"言伪而辩?(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第四,"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第五,"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

这样的理由的确不够堂皇。有人怀疑这是孔子?公报私仇?,因为少正卯也在鲁国讲学,跟孔子对门?唱擂台?,而且言论太有煽动性,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因此孔子老人家掌握大权后,估计把他当传销头号分子治罪了。

谈到孔子杀少卯合不合法?说实话不好考证,原因很简单。

第一,我们不知道鲁国当时的法律,不确定孔子是不是?依法办事?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刑法还是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秘密武器?。之所以说是?秘密武器?,因为它是不公开的,就是民众哪天犯了罪,被砍脑袋砍脚时才知道自己犯罪了,这是那时倡导?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法治理念。

后来郑国子产、赵国赵鞅开创先河,铸刑于鼎,公之于众,才使刑法透明化,但此举却遭到孔子严厉批评和反对。这也可以说是"儒法"政见不一的第一次交锋。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第二,孔子以大司寇之职摄相有没有行生杀予夺的大权存在争议

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最早出于《荀子》,后来《史记》《淮南子》《孔子家语》《汉书》等都有相关记载。后世朱熹、钱穆等***提出质疑,认为孔子在鲁国不过是管祭祀和礼仪的,当时鲁国有季氏等大夫把权,孔子根本没有权力随随便便诛杀大夫少正卯。

当然这种质疑有为孔子辩解的嫌疑。

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件事,足以?黑化?孔子,有损孔子一世?圣名?,因此许多人出来辩驳,极力试图为其洗白。

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存疑,但这桩疑案的流弊却是祸害无穷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宋以后,将孔子奉上神坛,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奉为圭臬,

请杀少正卯?的理由足可以成为那些用心邪恶的人钳制言论,排除异己,排斥?异端邪说?的最好理由。

宋朝大儒朱熹就曾被人参奏?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苏轼陷身乌台诗案之时,与苏有宿仇的李定指责苏有四大可废之罪,其中一罪就是和?五恶?高度相似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

孔子杀少正卯是一段公案。《苟子?宥坐》原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

生命是宝贵的,珍惜别人的生命才是自己生命之价值所在,少正卯之五恶,无不是诛心灭绝人性的体现。一曰心达而险:很聪明,但是心性险恶;二曰行辟而坚:不走正道视为生命理念且不可改变者;三日言伪而辩:言辞虚伪偏离正理,而强辩与诡辩者;四曰记丑而博:通达一些丑恶,乐此不疲;五曰顺非而泽:喜欢和帮助那些颠倒是非黑白之人与事,狼狈为奸者。少正卯至恶如此,即使是为天下师的孔子也容不下一个没有正念,心怀邪念而蛊惑误人的少正卯,这也是儒家“忍无可忍”道理的表现。

无论是在历史记载或后来的***表现中,专事造谣生事、无事生非,在或皇帝或权力掌控者的耳边嘁嘁喳喳挑拨离间、制造事端进而有所企图、有所斩获的,我们所谓宦官、奸佞、谄媚者,终究都不过是些为历史、为人类所不齿的渣滓、小人。但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这样一些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谄媚者,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逍遥的、成功的、滋润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名载史册的英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这样的谄媚者的身影,比如屈原,比如商鞅,比如王安石,比如岳飞等等。

实际上,清明、理性的皇帝或权力掌控者,对于这些人其实是非常警觉的,是不会听任这些人成气候的;弄不好,其会犯下欺君之罪,那是要掉脑袋的。这样的皇帝或权力掌控者即便稀少、稀缺,亦足以为中国历史的走向留下想像的空间。

有道伐无道,正义灭邪恶之必然,大仁大义者所行之事,也是传统文化中“文武”之道的安邦治国,镇邪灭乱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