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进***经典战役_分兵***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6 0
  1. 在萨尔浒大战中,明军为什么会输呢?
  2. 假如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黄维抱成一团,那么二野和三野能否歼灭他们?
  3. 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影视片
  4.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详细目录
  5. 萨尔浒战役明军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6. 分进合击的意思
  7. 赤壁之战谁赢?

个人资料

字 幼节 古名 陆抗

生卒 226 — 274(49岁) 终属 吴

分进合击经典战役_分兵合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籍贯 扬州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大司马 荆州牧

家族资料

父亲 陆逊 母亲 孙策之女孙氏

配偶 张承之女张氏

子女 陆晏 陆玄 陆景 陆机 陆云

兄弟姐妹 陆延

相关人物 孙权 陆逊 羊祜 孙皓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陆抗(226—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三国末期吴军著名军事家。经典战役:西陵之战。

陆逊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时,陆抗时年20岁,被孙权拜为建武校尉,领陆逊部众五千人。陆抗葬父,还都谢恩时,孙权拿出以前杨竺告发其父的所谓20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孙权听了陆抗之言,才消除了对陆逊的猜疑。

赤乌九年(246年),升陆抗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陆抗临走时,其驻地完好无损,诸葛恪到后,俨然若新。而诸葛恪的柴桑驻地却颇有毁坏,诸葛恪深为惭愧。

太元元年(251年),陆抗还都治病时,孙权召见他,流着泪对他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孙亮继位,拜陆抗为奋威将军。

太平二年(257年),魏将诸葛诞在寿春叛魏降吴。吴主拜陆抗为柴桑督,去寿春接援,败魏牙门将偏将军,升为征北将军。

永安二年(259年),拜镇军将军,镇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翌年,***节。

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建衡二年(270年)四月,大司马施绩去世,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

凤凰元年(272年),八月吴帝孙皓召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步阐数代为西陵镇将,仓卒被召,以为失职,且惧怕遭人谄害,遂于九月举城降晋,送侄步玑赴洛阳为质,晋武帝诏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十月陆抗闻讯,急遣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部进围西陵。晋武帝则命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接应步阐,命车骑将军羊祜率步兵5万进攻江陵(今属湖北),令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进攻建平(郡治秭归,今属湖北)以救援步阐。

陆抗为避免腹背受敌,命吴西陵各军自赤溪至故市(今湖北宜昌)构筑高墙,内用以围困步阐,外则抵御晋援军,却不急于攻打西陵城。吴军昼夜筑围,异常辛苦,诸将都说:“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陆抗回答说:“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但他为服众心,又命部将试攻西陵,果然受挫,于是将士们努力去构筑工事。

时陆抗坐镇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欲亲赴西陵督战。吴诸将闻羊祜率5万晋军进至江陵,皆请陆抗至江陵督战。陆抗则以为:“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三国志·吴书·陆抗传》)?遂奔赴西陵。

当初,江陵平坦广宽,道路通畅。陆抗任命江陵督张咸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敌军。羊祜却乘机欲用船运粮草往江陵,并扬言要破坏堰坝,以救步阐。陆抗命江陵督张咸毁坏堰坝,阻断晋军水上粮道,而诸将却不解,以至屡谏不听。羊祜闻堰坝已毁,只得改用车运粮,延时费力,致主力不能速进。

十一月,晋杨肇率援军到西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至建平。陆抗分令张咸固守其江陵,派公安督孙遵于长江南岸机动,防备羊祜军南渡;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拦截晋徐胤水军顺流东下;自率大军凭据长围与杨肇对峙,以待战机。时吴将朱乔、都督俞赞叛逃。陆抗说:“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于是连夜调整部署,把该地防军全部换上了善战精兵。次日,杨肇果集中攻击原吴兵防区弱处,陆抗即命吴军反击,矢石雨下,晋军大败。

十二月,杨肇计穷,乘夜逃走,陆抗本欲率众追击,因虑步阐出城袭击,遂擂鼓,佯作追击。杨肇大惧,丢弃铠甲溃逃,陆抗派轻兵追之,晋军惨败。羊祜各军亦各自撤兵。陆抗转兵攻克西陵,俘杀步阐及其部属数十人,皆诛三族,其余胁从者数万皆赦之。

此战,陆抗指挥若定,先打破晋军分进***之势,用次要兵力牵制晋军主力,用主力围城打援,终于击败晋军,攻克西陵。陆抗入城后,修治城围,然后东还乐乡。陆抗虽立大功,却“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三国志·吴书·陆抗传》)。因功加拜都护。

时吴国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于是对吴军***取怀柔政策,每次两军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羊祜的部队进入吴国境内,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羊祜常会集部队在江沔一带游猎,但范围往往只限于西晋境内。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羊祜命令一律送还。于是一时吴晋两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枯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晋书·羊祜传》)!仰而服下。

对于羊祜的这些作法,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晋书·羊祜传》)。吴主孙皓听到陆抗在边境的做法,很不理解;就派人斥责他。陆抗回答:“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晋书·羊祜传》)。孙皓无言以对。

吴主孙皓称帝后,荒*残暴,胡作非为。陆抗虽远驻西陵,但是听说朝政阙乱,深为忧虑,曾多次上书。

建衡二年(270年),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后。便上书说:“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限带封域,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远惟战国存亡之符,近览刘氏倾覆之衅,考之曲籍,验之行事,中夜抚枕,临餐忘食。昔匈奴未灭,去病辞馆。汉道未纯,贾生哀泣,况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宠,身名否泰,与国同慽,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夙夜忧怛,念至情惨。夫事君之义犯而勿欺,人臣之节匪躬是殉,谨陈时宜十七条如左”(《三国志·吴书·陆抗传》,十七条已佚)。

时宦官何定把持大权,干预朝政。陆抗上书说:“臣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靖谮庸回,唐书攸戒,是以雅人所以怨刺,仲尼所以叹息也。春秋已来,爰及秦、汉,倾覆之衅,未有不由斯者也。小人不明理道,所见既浅,虽使竭情尽节,犹不足任,况其奸心素笃,而憎爱移易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今委以聪明之任,***以专制之威,而冀雍熙之声作,肃清之化立,不可得也。方今见吏,殊才虽少,然或冠冕之胄,少渐道孝;或清苦自立,资能足用。自可随才授职,抑黜群小,然后俗化可清,庶政无秽也”(《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但不为吴主孙皓***纳。

吴主孙皓用诸将之策,多次令吴军入侵晋国边界,使百姓疲弊。陆抗认为有弊无利,便于凤凰元年(272年)上书说:“臣闻《易》贵随时,《传》美观衅,故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玉台有忧伤之虑,孟津有反旆之军。今不务富国强兵,力农畜谷,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百揆之署无旷厥职。明黜陟以厉庶尹,审刑赏以示劝沮,训诸司以德。而抚百姓以仁,然后顺天乘运,席卷宇内,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昔齐、鲁三战,鲁人再克而亡不旋踵。何则?大小之势异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哉?且阻兵无众,古之明鉴,诚宜暂息进取小规,以畜士民之力,观衅伺隙,庶无悔吝”(《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但孙皓依旧不***纳。

后陆抗闻武昌左部督薛莹征被捕下狱。陆抗上次上书说:“夫俊乂者,国家之良宝,社稷之贵资。庶政所以伦叙,四门所以穆清也。故大司农楼玄、散骑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皆当世秀颖,一时显器,既蒙初宠,从容列位,而并旋受诛殛,或圮族替祀,或投弃荒裔。盖《周礼》有赦贤之辟,《春秋》有宥善之义。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而蕃等罪名未定,大辟以加,心经忠义,身被极刑,岂不痛哉!且已死之刑,固无所识,至乃焚烁流漂,弃之水滨,惧非先王之正典,或甫侯之所戒也。是以百姓哀耸,士民同慽。蕃、勖永已,悔亦靡及,诚望陛下赦召玄出,而顷闻薛莹卒见逮录。莹父综纳言先帝,傅弼文皇,及莹承基,内厉名行,今之所坐,罪在可宥。臣惧有司未详其事,如复诛戮,益失民望,乞垂天恩,原赦莹罪,哀矜庶狱,清澄刑网,则天下幸甚!”

陆抗虽多次上疏陈言,以匡不逮。但均不为孙皓***用,陆抗鞭长莫及,也只好恪尽职守,慎保边圉。

凤凰二年(273年)三月,拜大司马、荆州牧。

凤凰三年(274年),晋武帝复任王浚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使吴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大臣深感忧虑。

七月,陆抗病重。仍抱病上书:“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弊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未统国事,可且立傅相,辅导贤姿,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竖宦,开立占募,兵民怨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信其赏罚,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谐大事,此臣之所深慽也。若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愿陛下思览臣言,则臣死且不朽”(《三国志·吴书·陆抗传》)。孙皓对此依旧置之不理。

同年秋,陆抗病逝,子陆晏嗣。陆晏与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领陆抗之兵。其中陆机、陆云皆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陆抗死后,吴国再无良将。晋咸宁五年(吴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晋军伐吴,晋龙骧将军王浚率水陆大军沿江而下,其作战方略与陆抗所忧虑的完全一样。

点评:吴国自孙策平定江东以来,名将不绝,先有周瑜、鲁肃,后有吕蒙、陆逊、陆抗,使得魏、蜀虎视江东而不敢妄自动兵。除陆逊外,四人皆英年早逝,五人死后,吴国即迅速灭亡,可悲、可叹!《三国志》对陆抗评价如下:“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参考资料:

id="id1">在萨尔浒大战中,明军为什么会输呢?

1、项羽破秦之巨鹿之战;什么是破釜沉舟?什么叫气吞山河?项羽给了答案,他以10万楚军向天下无敌的30万秦军发起了堂堂正正的进攻,结果获得彻底胜利,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2、土地革命之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历史以来在中原大地上最辉煌宏大的战斗,堪称大兵团运动战的教科书,***勉强凑足的60万人马战胜了***80万精锐部队并歼灭了其中的55万。

3、白起破赵之长平之战;从对峙、诱敌、围困、杀俘,成就了武安君的威名与“纸上谈兵”。前所未有的坑俘40万,让人胆战心惊。

4、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在井陉口向人们说明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再以2000伏兵一举合围赵军并消灭之。

5、孙刘破曹之赤壁之战;没什么好说了,***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4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

6、东晋败前秦之淝水之战;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8万:80万。

7、绿林军败王莽之昆阳之战;2万:42万,刘秀领导的义军一举聚歼王莽主力,创造了著名大战的兵力悬殊比之最大值。

8、岳飞破金之朱仙镇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前锋直抵朱仙镇,拒汴京仅四十五里,如非12道金牌,宋朝历史将完全改写。

9、朱元璋破陈友谅之鄱阳湖之战;中国古代水战史上的典范,其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朱元璋以20万破敌60万,奠定了江南基础。

10、后金败明之萨尔浒之战;后金八旗6万:明军24万,针对明军4路分进***,努尔哈赤***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 去”的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连破3路明军,歼灭明军十余万,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10.钓鱼城之战——攻不破的坚固堡垒,固城坚守的典范

主要相关人物:蒙哥、王坚

在蒙、宋联合灭金后,公元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公元1242年,宋理宗派率立战功的余玠入蜀主政,余玠上任后积极构筑了以钓鱼城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公元1251年,骁勇善战的蒙哥(拖雷的长子)登上大汗宝座……1257年,蒙哥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他亲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与蜀中蒙军汇合,分三路入蜀……一路势如破竹,1259年2月,蒙哥亲统诸军兵临钓鱼城下,7日,开始攻城,但由于防守严密,屡攻不破……4月,下了持续20来天的雨,雨停后,蒙军重点进攻护国门,一度攻上外城,但还是被顽强的宋军民打退……5个月,钓鱼城守军在王坚的率领下顽强固守,加上钓鱼城内可自给自足,钓鱼城越发显得高不可攀……其间,曾有人建议蒙哥绕开此城,以少量之兵牵制,而顺江东进,但心高气傲的蒙哥和众将哪里听得进去……随着久攻不克,饱受酷暑、疾病困扰的蒙军损失惨重,加上爱将病死,气急败坏的蒙哥病倒在钓鱼城下(病?受伤不详……)……7月,蒙军开始撤退,蒙哥死于回军途中………………

经典指数:6

9.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主要相关人物:晋文公、尹子玉

春秋时期,晋、楚作为两个强大的诸侯国,为成为中原霸主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导火索是曾在“泓水之战”中战败而归附楚国的宋国,公元前634年,因为宋国看晋国崛起便转而依附晋的保护,从而导致楚起兵攻宋,晋便借次机会与楚决战……公元前633年冬,楚率领郑、陈等多国联军围困宋都商丘,宋赶忙向晋求救,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亲统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曹(楚的保护国),以迫使楚北上,但楚不为所动……晋文公见此情况,一面用占领的卫、曹领土分给宋一部分以坚定宋抗楚的决心,一面又利用外交手段挑拨齐、秦与楚的关系。逐渐掌握的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被动的楚军在其统帅子玉的骄傲自负下,还是要与晋决战,气势汹汹杀奔曹境内的晋军,晋文公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以还早年欠楚国人情为借口,退避三舍,以逸待劳。子玉见势一直追到城濮,晋军在此与齐、秦、宋诸国军队会合,决战一触即发……公元前632年4月4日,一场晋、楚间的战车大会战开始了,晋先是击溃了战了最差的陈、蔡军,接着又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子玉果然盲目出击,左、右军均被围歼,不得已,子玉只好引中军撤退……不久,子玉***……城濮之战便以晋军的获胜落下了帷幕,经此一战,也使晋文公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经典指数:6.5

8.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乱中取胜

主要相关人物:谢玄、谢石、苻坚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第二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公元383年8月,统一了北方的苻坚不顾群臣的谏阻,亲率前秦大军90万南下,杀奔东晋……东晋遂派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军近10万御敌……11月,谢玄率兵在洛涧大败前秦军,挫敌锐气……由于力量悬殊,兵少粮缺,必须速战,所以谢玄派使者激苻坚决战,要其军后退,待晋军渡过淝水后决战。苻坚见有“半渡而击”的机会,欣然答应……本来前秦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很乱,这一退便无法收拾,结果在内奸朱序高呼“秦军败了”声中前秦士兵纷纷逃命,乱成一团,此时东晋军趁势抢渡淝水,猛攻敌军……就这样,90万前秦的乌合之众全线崩溃……连苻坚也中箭负伤,狼狈逃走…………

经典指数:7

7.钜鹿之战——“破釜沉舟”,狭路相逢勇者胜

主要相关人物:项羽、章邯、王离

秦末,随着公元前209年爆发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各地曾被灭国的纷纷起兵反秦,项梁、项羽便是其中之一……当然秦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在秦大将章邯的镇压下各地义军纷纷失败……北方的赵军被章邯、王离的40万大军围在钜鹿,赵王歇向楚怀王求救,楚军统帅部遂决定,命宋义、项羽、范增率楚军主力5万余人北上救赵……公元前207年10月,楚军抵达安阳,但胆怯的主帅宋义不敢继续进兵,还置酒寻欢……性情刚烈的项羽忍无可忍,在据理力争无效后诛杀了宋义,诸将遂拥戴他为主将……此时,钜鹿城中已危在旦夕,尽管燕、齐、魏等援军已到位,但却因畏惧而互相观望,唯有项羽决心与秦决战……12月,楚军进抵漳水南岸,项羽一面派英布等率2万人截断秦军粮道,切断王离与章邯的连系,一面亲率主力与王离的20万大军决战,在进军前命全军只代3天的干粮,并渡河后沉掉所有船只……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猛扑过去,楚军各个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见大局已定,各国援军便一拥而上,终于彻底击溃了秦军……接着不久,被围的章邯也向项羽无条件投降……此战之后,秦的灭亡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经典指数:7.5

6.顺昌、郾城、颖昌之战——抗金名将们上演的连环好戏

主要相关人物:刘琦、岳飞、岳云、杨再兴、兀术

公元1127年,金朝统治者灭亡北宋后,不断南下侵扰,但南宋的统治者只一味退让、妥协,使得金军越发猖狂……公元1140年5月,金经过一年的准备,撕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幻想,兵分四路大举南下攻宋……新任东京(即开封)副留守的刘琦率领军队不到2万前往东京途中,刚到顺昌便传来了东京陷落的消息……5月25日,刘琦率军击败金数千游骑,首战告捷。29日,金军3万四面围城,刘琦在固守后还主动出击,乘夜派500壮士冒着雷雨突入敌营,杀得金军大乱……使敌被迫退却……金国大将兀术见状,亲率精兵10余万日夜兼程,7天便达顺昌城下,打算用他的王牌“拐子马”攻城,刘琦鉴于形势决定背水决一死战……兀术见顺昌城池简陋便轻敌狂妄,加上刘琦用计散布自己贪图安乐的谣言,进一步麻痹兀术,兀术果然决定轻装急进……6月9日,金军在人困马乏之下便发起总攻,但均被顺昌军民顽强击退,只好立营休息……刘琦主动出击突击金营,为了拖垮敌军,刘琦不论日晒、暴雨不断派人轮番袭扰敌军……12日,兀术在久攻不下,只好引兵退走,刘琦趁机全军出动,追击并又大败金军……顺昌之战以南宋大胜结束……接着,南宋名将岳飞的反击也随之开始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岳飞的岳家军连战连捷,岳飞为了诱敌决战,遂集结主力于颖昌地区,自亲率轻骑驻守郾城……7月,金兀术挑1.5万精骑自北向郾城压来,岳飞命其子岳云和杨再兴出战,岳军每人持三件武器——麻扎刀、提刀和大斧,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岳云、杨再兴更是奋勇当先,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金终于支持不住撤退……但兀术并不死心,10日,增兵准备再战,岳飞当即亲率骑兵出击,大败金军……兀术不甘心失败,又集结了号称12万的兵力进到郾城、颖昌之间的临颖,7月13日,张宪奉命率大军向临颖进发,前哨杨再兴等300骑当抵达临颖南的小商桥时,猝然与兀术的大军遭遇,尽管众寡悬殊,但杨再兴毫无惧色,率众死战,仅杀敌便有2000人,最后全部惨烈战死……14日,张宪的大军赶到,击退了金军……同日,兀术亲率3万骑兵、10万步兵又向颖昌杀来,此时前来增援的岳云与老将王贵等,出城与敌决战,岳云自率800骑,反复冲击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浴血奋战到正午,终于大败金军……接着,岳飞又乘胜追击,在离开封仅20公里的朱仙镇击溃金军……至此,反攻中原的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后来,不提也罢……………

经典指数:8

5.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作

主要人物:曹操、袁绍、许攸

公元199年6月,袁绍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准备南下与曹操逐鹿中原。曹操得知后积极部署迎战,并于12月击灭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200年2月,袁绍向黎阳进军寻机与曹操决战,并派颜良领兵攻白马。4月,曹操亲领兵北上解白马之围,前锋关羽、张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颜良军,颜良也成了刀下之鬼……接着在西退之时,文丑与刘备率兵追至,曹操此时只有600骑,而袁军则5、6千之众,曹操即令军士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纷纷哄抢财物,曹操乘乱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8月,袁军主力进抵官渡,双方互有攻守,相持达3个月之久,但曹军处境因粮少而越发困难,恰在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来降,并献计袭取袁军由淳于琼把守的屯粮之所——乌巢,曹操遂亲率5000步骑乘夜火烧乌巢……袁绍闻讯,只派少部分部队增援乌巢,自己则率主力猛攻曹营,但早有准备的曹营哪里攻得破……曹操在大破增援的袁军后,烧了乌巢的全部粮草……消息传来,袁军大乱,曹军趁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只带800骑逃回河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平定北方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经典指数:8.5

4.井陉之战——“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主要相关人物:韩信、陈余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惨败给项羽,处境一度十分困难,便***纳张良建议,命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公元204年,在韩信灭了魏王豹,又平定了代国后,刘邦便将他的精兵调走与项羽交锋。10月,韩信统率3万新兵东进击赵,赵王歇闻讯即遣陈余率兵20万集结井陉口(太行山著名关隘)防守……谋士李左车曾建议防守以拖垮韩信,但刚愎自用的陈余并未***纳……韩信见赵有轻敌情绪,便决定出奇制胜,他先挑选2千轻骑潜伏在赵营侧翼,接着命1万人乘夜色偷偷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此举更增长了赵军的轻敌情绪……决战之日,韩信先亲率汉军出击,敌果然离营迎战,在拼杀一阵后,韩信佯装败退,与“背水阵”汇合,陈余、赵王歇遂挥军追击,猛攻背水阵,但以无路可退的汉军拼死抵抗,结果赵军久攻不克,只好退兵,但此时赵营早已被韩信的2千轻骑占领,赵军顿时大乱,韩信当即指挥全线反击……赵军溃败,陈余被杀,赵王歇被擒……至此,井陉之战便以韩信的大获全胜收场………

经典指数:9

3.赤壁之战——以弱胜强,水战、火攻之典范

主要相关人物:周瑜、曹操、黄盖

在官渡胜利后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但对于雄心勃勃的曹操来说当然远远不够,为实现“天下混一”的伟业,公元208年7月,曹操亲统大军南下,在击溃刘备后,不战而降了刘琮(刘表次子)从而占了荆州,至此兵力已达约23万之众……接二连三的胜利,使曹操未能听取谋士贾诩巩固修养的建议,而决定继续攻吴……此时,在鲁肃、诸葛亮的努力下,孙、刘联盟形成,同时在周瑜等力排张昭为代表的投降主张下,10月,孙权命周瑜统率精兵3万,先与刘备会师,而后继续进发,在赤壁与曹操打了个遭遇战,使曹军受挫,退回长江北岸,隔江对峙形成……不久,周瑜利用曹操轻敌的弱点,先让大将黄盖“苦肉计”诈降,接着,在东南风大作之夜,令黄盖以前往投降为名,率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舰船,直冲曹军水寨,等曹操看见一个个火球冲来,阻止已为时已晚,加上曹军的船只均用铁链连接,无法躲避,结果霎时便一片火海……此时,孙、刘联军全线出击,一举击溃了已乱作一团的曹操大军,也击溃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梦想。接着,在孙、刘联军的穷追猛打下,曹操勉强逃回了北方……此战后不久,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

经典指数:9.5

2.桂陵、马陵之战——“围魏救赵”、“避实就虚”、“减灶诱敌”……,智谋的精彩对决

主要相关人物:孙膑、田忌、庞涓

战国中期,魏国在李悝、吴起等贤士推行的改革下,逐渐强大起来,魏惠王继位后更是积极推行扩张政策,这当然损害了其它大国的利益,矛盾激化……公元前356年,赵国与宋结好,这引来齐惠王的不满。公元前354年,赵攻打依附魏的卫国,迫使其臣服,于是魏便以此为借口,出兵包围了赵国都邯郸……鉴于局势危急,赵遂于公元前353年向齐求援(齐、赵有同盟关系),齐王听从段干朋的建议,先只用少量兵攻魏的襄陵,牵制敌军,坐山观虎斗……其间,由于魏树敌太多,各个大国也纷纷袭扰魏国边境……在魏围邯郸一年有余后,齐见时机成熟,遂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鉴于形势,提出“批亢倒虚”、围魏救赵之策,田忌虚心接受,向魏都大梁进军……刚刚攻克邯郸的魏军见状,不得不由庞涓率主力回救,而只留少量兵力守历尽艰辛才得到的胜利果实……此时,齐军早以等候在桂陵地区,魏军由于长期征战,加上长途跋涉,面对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不仅遭到重创,连邯郸也得而复失……魏国此战惨败后,仍有相当的实力。公元前342年,魏又发兵攻“兄弟之邦”——韩国(本是“晋”根生),弱小的韩国遂向齐求救,齐王听取孙膑的建议,先口头答应救韩,待两败俱伤时再出兵……魏虽受到竭力抵抗,但仍五战五胜,此时韩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见时机成熟,遂命田忌、孙膑率军出击……魏见齐又从中作梗,恼怒之余便将兵锋转而指向齐国,魏王命太子申、庞涓领兵10万,气势汹汹向齐军杀来,孙膑见魏军虽强悍但轻敌的弱点,便佯装撤退,通过“减灶”迷惑诱敌,并在地势险阻的马陵布下了伏兵,一举击溃了魏军……庞涓兵败***,太子申被俘……从此,魏国开始陷入了衰落……

经典指数:10

1.柏举之战——“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击破强国的典范

主要相关人物:孙武、伍子胥、阖闾、囊瓦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在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并大胆任用伍子胥、孙武等外来人才下,渐渐成为新兴的强国,不可避免地与同是南方强国的楚国矛盾激化……早在公元前384年开始,两国接连发生了10余次战争,吴胜多负少,渐渐趋于主动地位,但骁勇善战的楚国依然相当强大……公元512年,阖闾首次提出大举攻楚,被孙武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劝阻,不过吴国高明之处在于,并不是坐等机会到来,而是主动创造机会,先是伐灭了楚国的附属小国,接着又***用伍子胥的“疲楚误楚”战略,将军队分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不仅使楚军疲于奔命,还麻痹了对手,使其以为只是“骚扰”而已,此举实行了达6年之久……公元506年秋,楚攻蔡国,导致蔡和唐两国与吴结盟,由于两国位于楚的战略要地,所以吴便在这年冬,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等率倾国之兵3万,在两国同盟的帮助下顺利“以迂为直”地突入楚国腹地,楚军在囊瓦的率领下被动地仓促应战,两军隔汉水对峙……贪功的囊瓦不等楚将沈尹戍军到来,便擅自出击。看到渡过汉水的楚军,吴军遂***取后退诱敌,并不时以小胜挫敌士气,11月19日,吴军终于在柏举停住,列阵迎战疲惫的楚军,在阖闾弟弟夫概5千所部奋勇冲击下,大胜楚军。囊瓦弃军逃跑……楚军主力向西溃逃,吴遂实施追击,并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再次给予渡河逃命的楚军以重创……接着又追上休息的敌军残部,再破之……并与回救的沈尹戍部遭遇,经过激烈的反复拼杀,终于再大破之,楚将沈尹戍战死……至此,楚军全线崩溃,吴军便长驱直入,于11月29日,一举攻克了楚都——郢……柏举之战便以吴的辉煌胜利落下了帷幕,同时也为吴的中原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典指数:10

***如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黄维抱成一团,那么二野和三野能否歼灭他们?

明军萨尔浒大败原因很多,其最主要的因素是用帅不当,指挥失误。 四路军总指挥杨镐何许人也?《明史·杨镐传》记载:杨镐,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是个文官,做过知县、御史。这个人很自负,不懂兵法,但会讨好上级,因而得到一些人的信任,委他以重任。万历二十五年(15***年),偕副将李如梅出边作战,失败了。后朝鲜用兵,被免罪起用,经略朝鲜军务。岛山之战,明军大败,死亡2万。史称:“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嗟恨。”吃了这样一个大败仗,杨镐却向朝廷奏捷报。后来败露,全赖首辅赵志皋营救,才免于一死。后又被起用,因事再丢官。后金破抚顺之后,明朝廷竟然重新起用这样一个很少打胜仗的书生,来指挥这场决生死、系社稷的萨尔浒大战! 辽东经略杨镐作为萨尔浒之战明军的统帅,未谙兵家三阵:“日月风云,天阵也;山林水泉,地阵也;兵车士卒,人阵也。”我再加一个,“兵阵”。杨镐在天、地、人、兵四阵上,铸下历史性大错。 一说天阵。辽东冬季寒冷,杨镐把开战时间定在三月,明军有许多是从南方或关内调来的,很难适应辽东的寒冷。行军作战中“风雪大作,三军不得开眼,山谷晦冥,咫尺不能辨”。明军大败,实违天时。 二说地阵。明四路大军远程奔袭,进入后金腹地。山川峡谷,河流林莽,易守难攻,更为辎重和步军所忌。明军大败,实违地利。 三说人阵。杜松刚愎自用,贪功冒进;马林进军迟缓,畏敌先逃;刘綎轻信诓言,有勇无谋;李如柏起自废籍,临阵怯懦。杜松兄杜桐、马林父马芳、刘綎父刘显、李如柏父李成梁都是名将,这些将门子弟,或借父荫官、或崇尚空谈、或跋扈骄傲、或放情酒色,亦或兼而有之。一个很少打胜仗的杨镐,带领这样四个将帅,明军岂能不败!明军大败,实违人和。 四说兵阵。“兵分四路,分进***”这八个字,关键是一个“合”字。因为:只有***,才能集中兵力;只有***,才能重击敌人;只有***,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才能取得胜利。杨镐的无能在于:“兵分四路,分进***”,只做成了七个字――兵分了,军进了,敌击了,却没有做成一个“合”字。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却做成一个“合”字。努尔哈赤以“合”对杨镐的“分”。明军由战略上的优势,变为战术上劣势,结果――四路出师,分兵未合,两双败北。明军大败,实违兵法。 后金军胜利的原因,既利用了明朝的劣势,更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指挥得当。他针对明军“兵分四路,分进***”的方略,***取“集中兵力,合进分击”的对策,就是以“集中兵力”对“兵分四路”,以“合进分击”对“分进***”,兵法之妙,就差一字――是“合”字还是“分”字?一合一分,决定胜败。努尔哈赤指挥艺术的精华是12个字:集中优势兵力,逐路击破敌军。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事指挥艺术一次精彩而经典的表演。 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大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一,明朝军队损失惨重。明军军丁死亡45870余人,阵失马、骡、驼共28600余头匹。辽东明军遭到毁灭性失败。而后金八旗军,号令严肃,器械精利,纪律整肃,赏罚严明,兵马精强,勇猛拼搏,是当时中国一支强大的、最富有战斗力的骑兵。 其二,大明皇威受到挑战。明军萨尔浒败报传到京师,庙堂内外,朝野上下,举国震惊,内阁大学士方从哲说:“三路丧败之后,人心不固,兵气不扬。”这可谓是其时的真实写照。而后金则人心振奋,踌躇满志,胆气更壮。 其三,明清历史的转折点。萨尔浒之战使明朝和后金互换了位置: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后来乾隆帝在《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中说:萨尔浒一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片

那就没办法了,当时华野的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所用的办法就是各个击破,如果那几个兵团抱在一起,华野是没有能力吃掉的,但是国军也不能击败共军,国军无论是撤退还是保持相持态势都是可能的,但是等到后来东野南下还是要打破这种平衡的,国军的军源已经不足了.

***用兵真如神的详细目录

1、《血战台儿庄》,虽然制作年代比较早,但却是第一部让我醒悟的抗战**。

看了这部**,让我知道打日本鬼子是“如何打的”!这部**舞台精选在正面战场,以规模空前的徐州会战为历史背景,叙述会战前期台儿庄大捷的前后经过。

片中大量展现正反两派著名历史人物:蒋介石、李宗仁、张自忠、孙连仲、弛峰城、以及矶谷廉介、坂垣征次郎。

这是一部少有的以非常客观的态度来描绘抗日战争的**。

片中没有什么无比快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更没有什么诗情画意的爱情故事,一切皆被战争的火焰所摧毁。

敌人再也不是《地雷战》或《地道战》中的弱智傻瓜,而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机器,是可以以一两个师团击溃多个集团军的***。

国军的失败不是由于贪生怕死(韩复渠除外),而是确实在军事上的实力悬殊。

南京沦陷后徐州会战迅速展开。

日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向台儿庄方向分进***。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统筹全局,派遣抗日名将张自忠英勇击退板垣师团,而第十师团长矶谷廉介狂妄自大向台儿庄方向孤军深入。

李宗仁***取诱敌深入,消耗敌人力量,再调集预备队向敌进攻,日军矶谷师团撤退不及陷入重围,损失在一万人以上。

台儿庄大战战况异常惨烈,尽管国军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本着“奋勉图功、聚歼顽敌”的精神终于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这部**让我明白战争从来就不是演小品、不是儿戏、更不是把敌人当猴耍!

2、《七七事变》,展现了卢沟桥事变的前前后后。

塑造了29军的众多抗日名将: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何基峰。

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就是29军的大刀。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是支持29军挥舞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的精神动力、也是爱国精神的完美体现。

最为悲壮的就是“南苑大战”。

29军与进攻南苑的日军展开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

在此战斗中29军连损两员大将: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

数不清的抗日战士血撒疆场。

29军原属西北军,为冯玉祥将军一手创建。

虽装备落后,但英勇善战、抗战时间和经验均多于其他各路军队;29军还曾经在喜峰口重创日军歼灭日军2000多人。

但南苑一战,日军势大、29军寡不敌众、为避免陷入被围歼的境地不得以而撤退。

片尾的大军撤离时的场面最令人伤心不已。

听说当年29军战前征召了大量北京的大学生、中学生入伍参军,组成学生军,准备培养成未来29军的干部人才。

大战一开,许多学生以前从未上过战场仍拼命杀敌。

南苑大战学生军损失惨重减员三分之二,许多学生与日寇英勇作战,以十命换一命的勇气和代价和敌人血战、令人心灵震撼。

3、《太行山上》、比较新的抗战**,比较客观的描绘了国共合作、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这部**重点记叙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忻口战役、血战娘子关等重大战役。

战争效果尤其震撼,突出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配合、突出了战争惨烈之程度。

上半部尤其经典、下半部看点主要在于八路军在山地游击战中击毙日本山地战专家“名将之花”阿部归秀的战斗。

此部片子特点在于较为客观的描绘正面战场、较以往**已很有进步。

4,亮剑

萨尔浒战役明军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第一集 出自书生 成于统帅 第十一集 创造战场 空间制胜

第二集 探索道路 驾驭战争 第十二集 内线防御 外线进攻

第三集 党指挥枪 枪服从党 第十三集 歼敌为主 略地次之

第四集 游击战争 出奇出新 第十四集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

第五集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 第十五集 做眼造势 面制点线

第六集 持重待机 战则必胜 第十六集 打谈结合 边打边谈

第七集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第十七集 围城打援 攻城歼援

第八集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 第十八集 审时度势 决战决胜

第九集 先打弱敌 后打强敌 第十九集 因敌施策 横扫残敌

第十集 战略持久 战役速决 第二十集 彪炳史册 泽被千秋

第一集 出自书生 成于统帅

青年时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对社会、对政治、对历史、对哲学、对时局兴趣盎然,而对军事仅仅是聊有兴趣。那时的***,崇尚的是教育救国,最大的志愿是做一名老师。***的统帅才能来源于中国革命的战争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在战争中掌握战争、打赢战争。从书生到统帅,***集政治家的胆识圆通、哲学家的深邃智慧、军事家的气魄机敏、诗人的浪漫想象于一身,谱写出一部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导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活剧。无论是崇拜他、敬仰他的人,还是研究他,分析他的人,甚至于他的对手,当面对他卓越的指挥艺术、精辟的军事思想和创造的战争奇迹时,都不能不由衷地感叹:“***用兵真如神” !

第二集 探索道路 驾驭战争

把武装斗争的方向由城市转向农村,由进攻城市转向进攻农村,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被***带上了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汇成了燎原之势。精通哲学的***把战争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的艺术,他的战争指导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气象,他探索出了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全部奥秘,也使得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每一个转折关头,都能准确把握战争的脉搏,驾驭战争,指导战争,夺取战争的胜利。

第三集 党指挥枪 枪服从党

著名的“三湾改编”,***将部队缩编成一个团,并创造性地在部队中建立起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基本制度,在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铁律。

***确立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建立的卓有成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依靠的是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使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脱胎换骨,成为在任何情况下都红旗不倒、军心凝聚的新型人民军队,成为在战争中上下同心、士气高昂的无敌雄师。

第四集 游击战争 出奇出新

***不仅是大战略家,也是精于战术研究的大家。他对游击战的战术更是深入总结,自成一家。

***所指挥的游击战争,如疾风流水,似狂涛巨浪。中国革命战争在他亲自指挥的游击战争中扬帆起航,又在他运筹调度的游击战争中破浪前进。游击战争点燃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星星之火,也汇成了人民战争的燎原之势。***因此被举世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游击战***。

第五集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

诱敌深入,克敌制敌。***将中国古典战法赋予了崭新的内涵,进而变为他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经典战法,成了***用兵屡试不爽的克敌制胜妙策。诱敌深入的最终目的是保存军力,后发制人。走进战场,以诱制敌,然后聚而歼敌。***一生对诱敌深入的战法情有独钟。运用自如,屡战屡胜。

第六集 持重待机 战则性胜

没有风险的战争是不存在的。战争的指导者既不能作一触就跳的莽将军,又不能成为谨小慎微的怯将军。慎战又不放过任何有利战机,初战必胜又不奢求一鸣惊人,***精确把握住了战争中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以慎战将相对把握化作战争指导的成竹在胸,以慎重初战三原则将战争中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为通往最后胜利的石阶,从而掌控住复杂战局变化,把战争导入自己设定的轨迹,因而,他在战争中总是立于不败之地。

在许多人看来这近乎神话,然而,***去将神话变成了现实。

第七集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有了“我的”一套,就可以制约敌人的一套。你打阵地战,我打运动战;你打速决战,我打持久战;你打分进***,我打诱敌深入;你打到这边,我打到那边;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时,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打得准,打得狠。***的战争指导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演绎出一幕幕令人回味无穷的战争奇观。

第八集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

依靠集中兵力的战法***指挥红军屡战屡胜,连续粉碎***军的多次进攻,***得出结论:“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把集中兵力这一教科书中的原则神奇般地转化为制敌韬略,集中兵力成为红军扭转战局,转危为安的法宝。***对集中兵力之所以运用得灵活自如,不但由于他总结出了集中兵力的原则,而且因为他明确了集中兵力的目的是打歼敌战。集中兵力与打歼灭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九集 先打弱敌 后打强敌

兵法之道,变则通,通则胜。先打弱敌,后打强敌,道理简单,运用困难。***却将它发挥至极致,运用至人境,并上升到改变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高度。

战法决定进程,时间决定结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局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转换中被牢牢掌控在***的手中,直至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十集 战略持久 战役速决

***的战略守势可以称作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攻势则称作战役战术上的速决战。***绝妙地勾画出战争中持久战与速决战的辩证关系,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中防御与进攻在时间上的矛盾难题,使之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积极防御作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成为转换敌我优劣形势的基本手段。***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时,非常认真地说:“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

第十一集 创造战场 空间制胜

在战争的舞台上,***所看重的从来都是生存的空间、作战的空间。以空间换生存,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发展,以空间换战机,以空间换胜利。创造战场,克敌制胜,***娴熟地掌控着战争的时空,挥洒自如地指挥着人民军队夺取战争的胜利。精通哲学的***,又洞悉战争。他以哲学入军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军事辩证法;他以哲学入战争,构建了战争指导中博大的时空观。***超越局部战场狭小的地域时空,以中国辽阔疆域作为求生存、谋发展的空间,指导人民军队走出困境,赢得胜利,赢得辉煌,最终赢得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第十二集 内线防御 外线进攻

***说:“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将自已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或战斗上的强者地位。这即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从井冈山的“围魏救赵”,到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从抗日战争的敌进我进,最终到的战略进攻,***的内外线作战理论在实战中成熟,在实战中发展,引导着中国革命战争闯过激流险滩,不断走向胜利。

第十三集 歼敌为主 略地次之

***用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程,演绎出一部充满军事辩证法色彩的经典战争史诗。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用部分城市和地方换取了人民***的作战主动权,战胜了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渡过了最艰难的第一年。***因此而颠覆了传统的战略防御法则,确立起了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战争指导原则。

第十四集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

四渡赤水,巧渡***,是红军长征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在几十万***军的围追堵截中,***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指挥红军大小40余战,驰骋数千里,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奇正圆合,虚实汇融,如入无人之境,创造出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既能指挥自己的部队,又能“指挥”敌人的部队,四渡赤水中的***,作战指挥如行云流水,将一番惊心动魄的战场较量,变为一部激动人心的战争诗篇。他因此赢得了“用兵如神”的声誉。

第十五集 做眼造势 面制点线

点指城市,线指交通线,而面则是广阔的农村和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地方。在***的战争指导艺术中,从来都是以“面”作为人民军队作战行动的基石。不占“点”“线”广控“面”,让出大城市,让开交通干线,占领广大乡村获取广阔作战空间,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进而以面对点,以面制线,以面取胜。人民军队将“面”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将中国革命战争视为一个大棋局,从容地投子抢先,控面造势,最终以“面”制“点”“线”,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第十六集 打谈结合 边打边谈

打谈结合,边打边谈。政治军事仗,军事政治仗。这是***的和战观。

能战方能言和。和平要靠斗争去争取,靠胜利去保卫。这就是***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本立场。更重要的是***将胜利的基石建立在人民的觉醒与动员之上。有了人民作为坚强的后盾,无论是谈是战,***都信心十足,无所畏惧。他说:“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

第十七集 围城打援 攻城歼援

围城打援,即攻击敌人必救的战略要点,调动敌人来援,在运动中歼灭之。从围三阙一到围城打援,从攻城阻援到攻城歼援;虎视城市,却不进攻城市;围攻城市,却意在打援。也许套用一句古老的成语可以说明***的这种战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城市为轴心,做出了一篇篇大文章,写就了一部璀璨夺目的军事谋略史,也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中国革命战争从争夺城市的武装起义发端,又以最终夺取城市而告终。城市的争夺浓缩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画卷,也折射出了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第十八集 审时度势 决战决胜

决战,是战争双方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决定胜负的交战。在这个问题上,***的原则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反对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战略决战,却坚决主张进行有利条件下的战役决战。

***在他的军事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过战略决战,但他以战略决战的伟大实践导演出一部中国气派战略决战的壮丽史诗,其时机选择之果断,决战意志之坚定,方向确定之正确,方针制定之科学,阶段区分之清晰,均在战争史上难得一见,从而将中国革命战争的***化为新中国诞生前的绚丽朝霞,书写出他军事生涯最光彩夺目的篇章。

第十九集 因敌施策 横扫残敌

从穷追猛打辅以近距离迂回包围,到大迂回、大包围辅以运距离奔袭追击,再加上政治争取的解决方法,是***确定的人民***战略追击的作战方针,最终汇成一股摧枯拉朽的狂飙席卷千军。子 蒋介石划江而治和偏安一隅的最后梦想彻底破灭,***和他的战友们在礼炮声中登上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的诞生。

第二十集 彪炳史册 泽被千秋

***所指导的战争已经成为历史,***的用兵韬略已经成为经典。岁月流逝,***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变得样式全新,信息化战争正向我们扑面而来。各种各样新奇的战争理论竟相出台,让人目不暇接

1958年,***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评价他所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原则目前还可以用,今后有许多地方还可以用。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停止的,是向前发展的,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

植根历史,又超越历史;继承经典,又创新经典。***的用兵韬略、***的军事思想,将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辉。

分进***的意思

我觉得最重要原因是指挥失误!!!!四路兵马分散了就不行啦一说天阵。辽东冬季寒冷,杨镐把开战时间定在三月,明军有许多是从南方或关内调来的,很难适应辽东的寒冷。行军作战中“风雪大作,三军不得开眼,山谷晦冥,咫尺不能辨”。明军大败,实违天时。

二说地阵。明四路大军远程奔袭,进入后金腹地。山川峡谷,河流林莽,易守难攻,更为辎重和步军所忌。明军大败,实违地利。

三说人阵。杜松刚愎自用,贪功冒进;马林进军迟缓,畏敌先逃;刘綎轻信诓言,有勇无谋;李如柏起自废籍,临阵怯懦。杜松兄杜桐、马林父马芳、刘綎父刘显、李如柏父李成梁都是名将,这些将门子弟,或借父荫官、或崇尚空谈、或跋扈骄傲、或放情酒色,亦或兼而有之。一个很少打胜仗的杨镐,带领这样四个将帅,明军岂能不败!明军大败,实违人和。

四说兵阵。“兵分四路,分进***”这八个字,关键是一个“合”字。因为:只有***,才能集中兵力;只有***,才能重击敌人;只有***,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才能取得胜利。杨镐的无能在于:“兵分四路,分进***”,只做成了七个字――兵分了,军进了,敌击了,却没有做成一个“合”字。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却做成一个“合”字。努尔哈赤以“合”对杨镐的“分”。明军由战略上的优势,变为战术上劣势,结果――四路出师,分兵未合,两双败北。明军大败,实违兵法。

赤壁之战谁赢?

释义:军队从几个方向前进,协同围击同一目标。

发音:fēn jìn hé jī

出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六节:“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进***,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

造句:

1、先是没什之中两伍各自接战,演练每伍军士的分进***之术。

2、王羽并不清楚,受到通讯手段的限制,这个时代的分进***,两路兵马很难做到同时抵达。

3、***用分进***的作战方针,期望一举歼灭红一方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一带。

4、仗着人多势众,黑衣人分进***,前面几个人正面引诱,一沾即走,其它的人则转而从背后下手,招招不离杨铁心背后的穆念慈小吃货和杨铁心身前的白衣女子。

问题一: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谁赢了?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周瑜赢了。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问题二:赤壁之战到最后是谁赢的?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问题三:曹公游赤壁,这赤壁之战谁赢了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名 称

赤壁之战

地 点

赤壁、乌林

时 间

建安十三年(208年)

参战方

孙刘联军,曹军

结 果

孙刘联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

联军5万,曹军20余万(称80万)

伤亡情况

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主要指挥官

曹操;周瑜、刘备

历史意义

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请***纳

问题四:赤壁之战到底谁是最大的赢家 肯定是刘备。***设孙权不联合刘备,曹操未必会动孙权,毕竟,在仅剩的刘璋、张鲁、马超等西凉势力中,孙权是最强大的,曹操没有必要先打孙权,他只不过是要吓唬吓唬孙权。历史上,本来曹操已经让疑似是张辽在东线发起进攻,配合曹操西线行动,结果没料到曹操速败,张辽的配合行动还没有开始。如果曹操真的想灭孙权的话,就会让张辽早点做好准备。

而如果刘备不联合孙权,也许刘备连命都得丢了。孙权派鲁肃去找刘备,结果正遇上刘备在当阳大败,仅剩下10几名高级官员。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以退为进,说自己要去找吴巨(吴臣)。这个人叫什么,陈寿和裴松之都搞不清,我更搞不清了。鲁肃劝他去江夏,说周瑜已经把军队开到江夏附近。实际上,吴臣或者吴巨,能有多少军队?刘备即使不遇见鲁肃,也会去找自己的盟友刘琦,何况,他已经派关羽先占据渡口,意图十分明显。这时候,鲁肃找了诸葛亮,对他说:“子瑜,吾之友也。”就是说诸葛瑾是鲁肃的好朋友。诸葛亮就对刘备说:“事急,请见孙将军。”然后,诸葛亮和鲁肃一齐回到东吴,劝孙权帮助刘备抵御曹操,孙权给了周瑜3-5万军队,刘备刘琦同意周瑜把军队进驻江夏,刘琦有1万多人,刘备的残部和不愿意投降曹操的荆州人士陆续到了江夏,加上关羽未损失的部队,差不多也有1万多人。曹操手下至多不超过20万,追击刘备的军队更少。再加上水土不服,生了瘟疫,在江夏被周瑜击败,退回长江以北。结果,就是黄盖献诈降,火攻破了曹军。这时候,曹军的瘟疫已经扩大化,即使黄盖不烧战船,估计曹操也挺不了两天了。

主要战场结束以后,曹操带兵逃窜,一路跑回了许都。而留守南郡的曹仁,被周瑜打败,丢掉了南郡的南部,也就是刘表的治所襄阳。孙权把襄阳分出一部分,叫做公安,给了刘备。刘备凭借公安,夺了四郡。

荆州在汉朝有6郡一国: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阳和长沙国。南郡北部和南阳,刘表没能接管,先被袁术占据,后被刘表的盟友张绣占据,后来张绣投降曹操,就归了曹操。刘表在南郡南部办公,叫做襄阳。再加上后来孙权给刘备的公安,就有了三国演义荆州九郡的说法。如果按七郡说,那么刘备已经占据了4又1/3个郡;如果按九郡说,刘备占有了5个郡。怎么说都是最大的赢家。虽然,周瑜占据了江夏,就没有还给刘琦。费了大劲的孙权,仅仅得到了七郡中的1又1/3个,九郡中的2个。而曹操本来已经得到了七郡中的6个,九郡中的八个,但现在又恢复到了战前的一个半郡。谁是最大的赢家,一目了然。

孙权当然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就说借公安就是借南郡,借南郡就是借荆州,应该把荆州还给孙权。这种说法也没什么道理。有问题可以商量,刘备的五个郡也可以给你一些,但是蛮不讲理就不对了。毕竟这五个郡,除了最小的县城公安,都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且赤壁之战,刘备刘琦军队虽然少,也是拼了命的和曹操干。没有他们,孙权未必挡得住曹操。

刘备也挺可气,孙权要打刘璋,他不让。结果自己靠着五个郡的势力,内部消化了刘璋。事前事后,都没和孙权商量。这也导致后来的孙刘失和。

总之,刘备凭借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夺得了四郡,进而进军四川,夺得汉中。是赤壁之战的大赢家。而孙权的势力几乎没怎么扩张。

问题五:赤壁之战胜利谁的功劳最大 赤壁之战曹操率领了大约二十万兵马,其中损伤过半,可以算十万左右。历史上,赤壁之战胜利的功劳其实是周瑜,至于借东风纯粹是三国演义为了强化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这一战胜利后,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周瑜刘备也趁机蚕食他在长江一带的土地。也就是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问题六: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l 你好,苏安全、刘备联军打败曹操,当时魏蜀吴还没建立,还是大汉时期

问题七:请问赤壁之战胜利的主要功臣是谁?请顺便说一句史料。 三国演义-孔明借东风,草船借箭,周公瑾的火计,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都有功劳

三国志-

第一:曹操的不利因素,曹操的军队大多数是北方士兵,南下的时候军队已经开始有瘟疫出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第二:东吴将帅同心,齐心抗曹。“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正史中,我认为首功当推周瑜,三军统帅,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第二应该是黄盖,先锋当为兵之胆,将之魂。冲锋陷阵,一往无前。

问题八:赤壁之战中,周瑜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天时,地利海人和。

天时就是指那一场东风,地利是指曹操从北方到南方,军中大将多不识水性,舟车劳顿,水土不服。

人和就是指孙刘两家联合,并且对于当时历史来说,曹操算是侵略者,而孙刘两家是自卫反击,民众的舆论导向更倾向于孙刘。

问题九:赤壁之战谁胜?谁出的计策? 庞统献地连环计

诸葛亮和周瑜都说用火攻

但不论***里还是历史上,官方说法是周瑜

问题十:赤壁之战获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一、不为强敌所吓倒,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通过冷静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万大军压境,其势汹汹,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稳,部队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既看到刘备新败,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

二、联合抗曹,打击主要敌人。孙权和刘备虽有矛盾,但大敌当前,如果不联合起来,势必被各个击破;而联合起来,就相对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曹军创造了条件。

三、积极迎战,先机制敌。***取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情势的。一则曹操轻取荆州,发展过快,兵力不集中,占领区不巩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稳而击之。二是乘战略要地樊口尚在刘备手中,曹军尚未达成水陆分进***之际,迫曹军于江上水战,挫败其水军,使其难以顺江东下。三是曹操恃胜而骄,先给以迎头痛击,使曹军上下震惊,混乱被动。

四、以长击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对远来疲惫,不善水战而又麻痹轻敌的曹军,出其不意地***用火攻,然后乘敌混乱,迅速投入主力,实施有力的突击,击败曹军。赤壁一战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曹操失败,无力再向江南进军,孙权和刘备则乘胜发展势力,扩张地盘,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