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17 0
  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大神们帮帮忙
  2. 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3. 豪放词人辛弃疾的读后感
  4.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是岳飞的词句吗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大神们帮帮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所作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求***纳(づ ̄ 3 ̄)づ

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记得***纳啊

豪放词人辛弃疾的读后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A、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B、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C、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

 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壮举”导入

 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

 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补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壮词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指名朗读。

 注意多音字在词中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如:挑tiǎo灯的dí卢

 指导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3、齐读。

 三、品读“壮”境

 1、“壮”词是怎样的词?

 书本注释里有:壮词即雄壮的词。

 2、从哪儿读出了“雄壮”?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画面。

 启发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品析词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嗅其味。适时指导朗读,“品”与“读”相结合。

 如:读着“梦回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什么?如果把“连营”换成“众营”,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的字形,下面是一把火,上面是一片肉的样子,可见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调动一下你的嗅觉,有什么感受?

 “弓如霹雳弦惊”,能将箭射出声如霹雳的战士该是怎样的形象?

 “沙场秋点兵”,秋天的沙场是怎样的?

 3、这些都是词人此时眼前真实的情景吗?

 4、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补充材料:

 辛弃疾南渡后,并未受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但每任时间都不长,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作为,任职地点也离抗金前线越来越远。

 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但都未被***纳。

 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

 明确: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5、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结句“可怜白发生”读出陡然下跌之感。学生散读、个别读、齐读。

 四、感悟“悲壮”

 1、此时你还觉得整首词都是“雄壮”的吗?引导学生体悟出“悲壮”。

 2、出示《鹧鸪天》,学生自由朗读。引导读出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的相通之处,再次感悟词人“壮”中有“悲”的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埔?,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可惜少年英雄江湖老,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从写下“万字平戎策”到只能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悲愤,吐之于词,虽远隔数百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这一份悲壮。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破阵子》。

 五、理解身后“名”

 1、辛弃疾想“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希望在历史上留个怎样的名?他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名?

 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人们对他的词有很多赞誉。出示材料: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四库全书总目·稼轩词提要》

 他使豪放词别为一宗,正式成派,被誉为豪放之宗;他使词一洗纤柔、浓艳之风,而多了些须眉之气、豪放之风。

 2、一个“看试手,补天裂”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在铅山含恨去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出示部分网友留言:

 (1)辛公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上炷香,愿您在天国不再愁苦。

 (2)热茶一壶,献与生不逢时者。用英雄来形容他决不过分,他一生落寞,不是无能天真,只是生不逢时。愿君来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围棋。

 3、学生撰写一句或一段留言。交流留言。

 4、出示教师清明节在该网站上的留言。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初。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h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是岳飞的词句吗

 作为能与大文豪苏轼比肩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了大量以抗金复国为主旋律的词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般气壮山河、豪气干云的词句,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折,一个跃马横刀的须眉英雄跃然眼前。

然而,辛弃疾也不是一味霸气侧漏,从他的一些诗词来看,不乏婉约范儿—他的心里绝对住着个琼瑶阿姨。他天真,如闺中少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他卖萌,借醉跟草木调情:“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他忧郁,缠绵悱恻之处让人黯然泣下:“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忽而,他又化身絮絮叨叨的邻家大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提到婉约,当年怒闯敌营捉拿叛徒的辛大英雄,俨然化身成浑身萌点的怪蜀黍,且看他与好友陈亮之间的情意绵绵。

淳熙十六年(1188年)冬天,陈亮从家乡出发,跋涉近千里,去约会好友辛弃疾。当时辛弃疾正卧病在床,一听说陈亮来了,喜得从床上坐起。两人瓢泉、鹅湖等地烹酒赏雪,谈天下大事,聊百官八卦,朝夕相处了整整十天之久。

十天后,陈亮回老家了。第二天,辛弃疾就相思难耐,于是驾车抄近路去追陈亮,哪承想,半路上天降大雪,天黑再加上道路湿滑泥泞,眼看实在追不上了,辛弃疾无奈就近投宿。半夜,辛弃疾将满腔的相思之情化作词作,挥笔写了一阙《贺新郎》,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佳人重约还轻别……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谁跟我说这不是情书我跟谁急。

这壁厢辛弃疾郎君有情,那边陈亮也是“郎君有意”。陈亮在回乡路上,也是一路行来一路失眠,就写信向辛弃疾要词作—见不到人,看看词也是好的。结果还没等他回到家,辛弃疾寄来的《贺新郎》就先他一步到家了—这不是心有灵犀这是啥?

陈亮激动难耐,提笔回信,信中说:“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算是对辛郎的一番真心给予了“热辣辣的回应”。

辛弃疾收到回信后,狂喜,再作一首《贺新郎》,满怀深情地说:“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亮啊,不是我不去看你,也不是我心硬,实在是道远路绝,但我还记得当初我们共同缠绵天涯,你跳舞来我观赏—最令人钦佩的是,两人谈情时,仍不忘国家大事,还在惦记着收复失地。

接着陈亮又马不停蹄再和一首:“亏杀我、一星星发!……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异地恋”果然是辛苦的,可有情书相伴,两人倒也甘之若饴。

不是

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